中国舞蹈选秀节目发展创新之路

中国舞蹈选秀节目发展创新之路
中国舞蹈选秀节目发展创新之路

舞蹈选秀节目分析

一、1.0时代,拓荒探索期。(“选”远大于“秀”,“选”与“秀”失衡)

这一时期的舞蹈类选秀节目的侧重点在“选”,而对“秀”几乎很少触及。典型代表即是《CCTV电视舞蹈大赛》。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自2000年起已成功举办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宗旨和充分体现群众性的原则,面向全国专业团体和广大舞蹈爱好者,为大众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优势特点:1、作为唯一的全国性电视舞蹈大赛,大赛以其权威性、丰富性闻名,凭借其舞蹈的电视化呈现优势获得了很多舞蹈演员和编导的青睐,在舞蹈界和观众中颇受好评。

2、大赛已成为央视文艺资源的贮备库。舞蹈是综艺节目和晚会的重要组成元素,而作为全台唯一的舞蹈赛事,多年来大赛为包括春晚在内的众多晚会和栏目输送了大量优秀作品。

3、大赛受众的忠实度高。很多舞蹈爱好者都将每2年举办一次的大赛视为不可错过的展演盛宴,赛事开播后观众收视粘性大

3、大赛分众目标明确。其中的少儿舞蹈比赛广泛受到家庭的关注,国标舞比赛在都市职员(所谓“白领”阶层)中颇具影响力,街舞比赛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欢迎。

缺点与不足:

1、其节目定位是“展示我国舞蹈成果,播出精品文艺节目,普及推广舞蹈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而节目模式也毫无创新可言—选手表演、评委打分、分高者为胜。

2、节目与通常的比赛相比几乎没有区别,电视只是作为扩大这场比赛影响力的手段。相当于就是非常机械的把一场比赛利用摄像机呈现在电视上面。缺少了一些趣味性,从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收视群体。

3、这个节目在2000年开播,当时,我国的电视传媒在大众传媒中独占鳌头,网络传媒还未发展成熟,手机媒体尚未崛起,娱乐精神还未主宰一切,借助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CCTV电视舞蹈大赛》并不需要太多形式上的创新。

二、2.0时代,蓬勃发展期。(“秀”大于“选”,赛场成秀场)

《电视舞蹈大赛》的成功无疑会触发一些节目制作者的神经,他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想做一档选秀节目,在选拔优秀的舞蹈人才的同时,不能忽略电视节目的趣味性。这也促使了舞蹈选秀节目2.0时代的到来。

这一时期以2006年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舞动奇迹》等一批节目为代表,尽管秀的程度增加,却意外导致对“秀”的侧重远大于“选”这一新的问题。

很明显,这种改变受到了歌唱类选秀节目的影响。2003年湖南卫视打造出一档《超级女声》的爆款节目,节目热度迅速席卷全国,因此歌唱类选秀节目充斥着各大卫视,造成节目同质化严重,部分电视台于是另辟蹊径推出舞蹈类选秀节目,以吸引观众。由于电视媒体竞争激烈,且收视率已是衡量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创新有限的情况下,“明星效应”与“以情动人”似乎是最为省力的方式了。各节目或以明星作为看点,或以草根选手的动人故事为噱头,赚够了观众的眼泪。其中《舞林大会》便是将“明星效应”与“与情动人”这两个致胜绝招运用的游刃有余的代表节目。

2003年,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风行当下,节目播出时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缔造了一个收视神话,娱乐流行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随后,节目制作者似乎在里面看到了财富密码,2006年下半年,东方卫视隆重推出了明星版的《舞林大会》。

这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过程。“超女”唱歌,我跳舞;“超女”平民造“星”,我“星”化平民。如果真的想要找到一个区别,只能说《超级女声》是一场盛大的平民造星运动,《舞林大会》则是将明星还原成普通人,给大众一次过瘾的集体“审判明星”的机会。

舞蹈竞技然后加持明星效应,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自然而然的水涨船高。

作为一档明星云集的赛场,节目组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高收视率的机会。方法也是层出不穷。

妙招一:明星炒作。

揭黑幕、曝隐私,这是明星炒作的惯用伎俩,舞林大会依然运用的游刃有余。舞林大会本来是一场专业舞蹈比赛,但播出后,似乎也走上揭黑幕、曝隐私的老路。郑希怡家人炮轰评委不公、黄圣依退出比赛、吴启华台上下跪向女友求婚、孙兴的跪求高分……过度炒作影响了观众对节目本身的关注,形成本末倒置的尴尬状态。

妙招二:以情动人

第二届的《舞林大会》,几乎每期节目必有明星洒泪、征婚;评委动不动就和选手拥抱落泪;主持人也大展八卦,煽情动力。

第二期,杨丽菁自曝“医生本来嘱咐2个月内不能做剧烈运动”,并谈起早年拍戏的心酸和伤势的严重;此时方俊评委也不闲着,见缝插针,看到杨丽菁带伤上阵,手持话筒只说了句“怎么说”就哽咽了。

舞林大会瞬间变成了艺术人生。

妙招三:消费女明星

本来是一个舞蹈竞技节目,明星们的衣着却屡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雅虎网站作了一次题为“你认为《舞林大会》最有看点的是什么”的投票调查,选择“女星被摸,疯狂走光”竟占23%(2007.1.18)。在《舞林大会》的官方网站上,女星参加比赛衣着暴露的照片层出不穷。收看《舞林大会》的观众以青少年居多,明星们挑战尺度的装扮明显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不难想象,由于电视媒体竞争激烈,且收视率已是衡量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创新有限的情况下,“明星效应”与“以情动人”似乎是最为省力的方式了。各节目或以明星作为看点,或以草根选手的动人故事为噱头,赚够了观众的眼泪。

然而,过分的煽情与越来越离奇悲惨的故事—部分节目特意安排选手讲述自己故事的时间甚至长于表演的时间—终于招致了观众的反感,选秀类节目“无眼泪不表演”的恶名使得这类节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荣后迅速走向低谷。

三、重新繁荣时期(选与秀逐渐融合)

这一时期,各电视台似乎终于意识到观众的眼泪并非赚取收视率的绝对法宝,加上已有的向国外电视台选秀节目借鉴的经验,开始将目光重新转向

“选”,此阶段“选”与“秀”开始逐步融合。2013年,我国各电视台涌现了十多档歌唱类选秀节目,诸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均获得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丰收。由于歌唱类选秀节目之间竞争激烈,又有广电总局后来颁布的“限娱令”,电视台便将目光投向舞蹈类选秀节目,以避免出现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在此期间出现了诸如《武林争霸》、《中国好舞蹈》两档优秀的舞蹈节目,下面,我将以《中国好舞蹈》作为一个代表例子分析。

不得不说,歌唱类选秀节目为舞蹈类选秀节目提供了参考,《中国好舞蹈》便是浙江卫视借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模式而推出的。电视台将其定位为“大型励志专业舞蹈评论节目”,对比《中国好声音》“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的定位,不难看出其中的相似之处。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舞蹈选秀节目,《中国好舞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比前两个阶段的同类节目更胜一筹,这档节目尝试将“选”与“秀”真正融合在一起,以舞蹈作为节目的支撑点,做到了形式的创新是为舞蹈展示服务,并将情感表达落在实处,而非空洞的煽情。在与《舞林大会》相对比之下,《中国好舞蹈》亮点十足。

一、节目的清晰定位

《中国好舞蹈》这档节目的播出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舞蹈者,从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舞蹈的魅力,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中国舞蹈爱好者的形体美和执着精神。

1、流程上,每一位参加比赛的选手要通过层层的选拔才能进入复赛环节,每一名参加比赛的学员若是获得了三位导师的同意,就可以从中选择加盟一位导师的团队进行培训和下一阶段的比拼,拥有两位导师通过票的学员,可以获得一次被方俊老师挑选进入复活赛的机会。在比拼进入复活赛后,每个导师所带战队要选出三个优秀的学员,方俊带领的复活赛阵营要选出一个优秀学员,这十位选手将代表各自战队进入半决赛的争夺,通过半决赛再淘汰一批选手产生四强选手最终进入决赛,为观众上演巅峰大作争夺本赛季《中国好舞蹈》最受欢迎的舞蹈者。从节目流程上来说,我们已经从单纯的选秀节目中嗅到了一丝综艺娱乐的味道。

2、在此节目流程下,节目的定位将从认知、概念、情感等多个方面来考察舞蹈学员队舞蹈本身的认识,对舞蹈这一艺术品位的把握,以及对于舞蹈这一项艺术概念的领略与表达。该节目各个环节的设置都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传达正

能量,展现中国当代舞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专业气质。评委们不但考察选手的舞蹈功底,更看重的是他们对于舞蹈的理解,对于通过肢体的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舞者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将心声通过舞蹈表达出来,并、使之与观众和评委老师能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广大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这就是该节目的初衷与定位。秉着这种办节目的意识,再通过轻松、有趣、新颖的节目方式,在欢娱大众的同时,也提高了广大观众的艺术鉴赏水平。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以寓教于乐的目的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档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盛宴。

二、节目的神仙组合

1、“亚洲舞王”郭富城担任导师,对于导师郭富城来说,这位具有亚洲舞王称号的帅哥级人物,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众多粉丝的关注,也给这档新的节目带来了一批“郭”的个人粉丝。在节目中,我们也看到郭富城综艺感十足,高兴时还会上舞台跟着学员学习舞蹈,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2、“中国现代舞拓荒者”金星担任导师,先不讲她的舞蹈成就,单凭在综艺节目中就以“毒舌”著称的这一名号,就能吸引众多的关注。相信许多观众在没看到《中国好舞蹈》的时候,就会因为评委老师的原因关注这个舞蹈节目。金星老师虽然点评毒辣,但是她的态度很认真,往往是用舞蹈来说话,而且每次她的点评都很全面,为表演者带来了最专业的点评,同时对于舞蹈不是很了解的观众,在听完金星老师的点评后还能从中学到了知识,领会到舞蹈的魅力,同时也是能让节目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所在。

3、曾是专业舞蹈演员的“国民媳妇”海清担任导师,尽管舞蹈功底深厚,节目组更愿意将她打造成一个不懂舞蹈的评委。在节目中,海清是一个感性的导师,可以说是评委里面的调和剂。金星在点评舞蹈的时候,直截了当,要求严格,因此很多选手都要面临挨骂的情况、而往往在这个时候,海清则会作为一个中间人,调解场上尴尬的气氛。

4、艺术总监方俊担任总教头,在这之前,他是上海东方卫视《舞林大会》节目的艺术总监,也多次出任《舞林大会》的评委,曾经在那个舞台上和其他评委们的唇枪舌剑、正面交锋,或者无端煽情,这么有争议的一个人物来到《中国好舞蹈》的舞台担任评委必将会带来许多引人眼球的表演。在节目中方俊依然试图见缝插针,在选手表演完后抓住煽情的卖点大肆渲染,不过《中国

好舞蹈》的舞台毕竟不同于《舞林大会》,毒舌评委金星并不买账,在中国好舞蹈的舞台上,伤病是荣誉而不是博取评委感动的工具。

5、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出席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用专业的角度来为观众解说学员们的精彩表演,使得观众在观看舞蹈表演时还能收获更多的舞蹈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档好的节目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关注度,必须在节目的质量上下功夫,制作丰富有趣又具有知识性的内容,观众在欣赏之后还能回味到一些东西,那就证明这档节目还是成功的。《中国好舞蹈》的舞台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美的享受,每一位舞者的表演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高质量额度节目内容,让观众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演出。中国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舞者,少的是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和机会。电视给爱好跳舞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在中国,单纯依靠专业舞蹈的艺术魅力来吸引主流电视观众群体,这条路是艰难的,然而完全走草根原生态的道路,呈现生涩的舞技,这也会饱受争议,而《中国好舞蹈》将两者进行了很好的衔接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视觉盛宴。

四、创新发展时期

《中国好舞蹈》《武林争霸》的成功,虽然再一次将舞蹈选秀节目推向高潮,但是依然没有逃出以往节目模式的束缚,随着中国娱乐综艺节目制作水平不断趋向成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选秀,而开始追求视觉上以及感官上的震撼。基于此,湖南卫视推出了《舞蹈风暴》,他被定义为中国原创舞蹈电视竞技节目。

节目收视:

10月12日晚,顶级青年舞者竞技秀《舞蹈风暴》已于湖南卫视播出第二期节目。播出当晚,CSM、欢网、酷云三网同时段蝉联第一。其中CSM全国城域收视率0.48、份额4.12%,比排名第2高出21%,成为智能电视端晚间所有频道最高收视节目,吸纳年轻特质及都市精英高品质凸显。其中#让何老师泪崩的舞蹈#和#胡沈员跳哭何老师#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舞蹈《九儿》、郝若琦、张

翰、刘宪华人声B-BOX、胡沈员等成为网友热议关键词。

节目赛制

第一阶段:甄选阶段。舞者们需率先经过四组风暴见证官的检验,进行“见证官甄选”环节。每组舞者依次登台表演,由风暴见证官推杆投票,只有获得三票及三票以上的选手才可直接晋级下一轮比赛,获得两票的选手待定,而一票及零票选手将遗憾淘汰[1]。

第二阶段:斗舞阶段。节目正式进入面对面斗舞环节。在这一环节中,36组舞者被分组进行对战,从中决出20组舞者进入下一赛段。在残酷的赛制面前,他们不得不做出抉择,决定舞者的去留。第二阶段的推杆形式也有所调整,原本正前朝向的推杆变成了左右向,一左一右将决定哪一位舞者将会留下,哪一位舞者出局[8]。

第三阶段:搭档排位赛。两组晋级的选手组成既定的组合之外促成了更多新鲜与默契合作[9]。

第四阶段:限定主题战。舞者们分为四组,每组限定一个主题,在组内展开排位赛,只有排名前两名的舞者才能晋级,并且不再有复活、待定机制。而四位风暴见证官则分别担任一组舞者的艺术指导,为该组舞者提供助力。此外,每支主题舞蹈表演结束后,由非当组艺术指导见证官左右推杆,轮轮对决,选出一名优胜者。整组表演结束后,再由该组艺术指导在未能直接晋级的舞者中三选一,决定出另一晋级名额[10]。

第五阶段:歌舞搭配战。八组歌手助阵八组顶级舞者,在舞台上留下了珠联璧合的艺术合作[11]。

第六阶段:总决赛。胡沈员、李响、刘迦、敖定雯王占峰四组舞者进行巅峰对决,进行“舞蹈帮帮跳”和“三强争霸”两轮比拼。在“舞蹈帮帮跳”环节,四组舞者分别邀请四组“帮跳嘉宾”为其帮跳助阵,最终产生年度冠

军[3][1

节目创新:

1、花字效果。

荧屏上不时穿插出现各种小贴士,科普了“当代芭蕾”“黑池舞蹈节”等舞蹈常识。

2、风暴时刻。

舞蹈本身是现场的艺术,作为一档舞蹈类综艺节目,对舞蹈本身对展现尤为重要。

为了最大可能地为屏幕对面的观众展现舞蹈的美感,此次《舞蹈风暴》在技术上做了突破。在拍摄器材上,《舞蹈风暴》采用了360度的全景摄像,对于一些走动幅度较大的舞者来说,这种模式让他们的表演不会受到机位的限制。而在剪辑方面,节目通过灵活运用镜头语言,结合远、近景切换,多角度画面组合全方位地为观众展示舞者表演的整个过程。

在此基础上,《舞蹈风暴》专门设计了“风暴时刻”环节,采用360度时空凝结技术定格舞者高光瞬间,为评价舞蹈提供全新维度。这张360度全景照片也成为评审作出最后决定的关键依据之一。“风暴时刻”的设计,将技术与电视节目规则相融合,突破观众对舞蹈的传统认知。

它一方面在不破坏舞蹈的流畅度和连贯性的前提上,记录了舞者最精彩的瞬间;另一方面,定格画面突破了舞蹈表演的现场局限,让观众通过画面可以反复、全面地观看舞蹈瞬间。评委扬扬在节目中称所有舞者创造的“风暴时刻”也是舞者打造属于这部作品的punchline。

“风暴时刻”也成为评委点评舞蹈的一个亮点。第三期节目里,在街舞舞者黄潇的“风暴时刻”中,摄像头捕捉到了他掀起紫色外套的瞬间。沈培艺因为这个瞬间而推杆,并评价称“他在起跳的瞬间有意识地将服饰拉起来,真的像雄鹰飞起来的感觉。只有具备编舞思维的人才有这样的能力。”

在《舞蹈风暴》的节目中,无论是全景记录还是“风暴时刻”,借助科技的力量,节目将舞蹈的魅力立体地呈现给了屏幕对面的观众。它既是对舞蹈的推广,也是对作品背后舞者人格魅力的一种呈现。

3、中心式舞台。

与以往舞蹈选秀节目拱框式舞台不同的是,《舞蹈风暴》采用的是中心式舞台,这对于选手也是极大地考验。舞蹈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艺术,节目组采用中

心式舞台,让演员身处评委与观众的中间,从而使得观演距离近切,交感性强。同时从拍摄效果来看,这样的舞台能够让镜头捕捉到更多的细节。

4、个性化流程

在节目流程设计上,《舞蹈风暴》不同于其他竞演类节目,除竞技性的舞蹈表演之外,何炅以“风暴伙伴”的身份出现在《舞蹈风暴》中,在后台对选手进行表演前的前采。聊的内容涉及舞者生活、职业经历、作品理念等各个方面,简短的访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比赛带来的紧张节奏,同时也展现出了舞者生活化的一面,让观众立体地了解作品背后鲜活的舞者个体。这也使得“秀”的成分减少了许多,演员表演完之后,评委只需根据舞者的表演进行评点,而避免落入“以情动人”的俗套。

5、审美艺术的完美呈现

在《舞蹈风暴》节目里,审美得到了完美的呈现。第一位全票通过的李响,着一身红衣,系一缕青纱,一出场便有一种缥缈的仙人气质,绷紧的脚背,流畅到位的点步翻身、前软翻一气呵成。整个舞蹈技巧密集,却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般完美融合在《行者》这支舞中,颇有一种身怀绝技却又不显山不露水的行者风范。不论是衣带飘飘欲仙的古典舞,还是古今融合的现代舞,亦或是优雅挺拔的芭蕾舞,每一支舞获得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支撑着所有技术完美表达的一定是最扎实的基本功。以前其他舞蹈类节目为什么没有“风暴时刻”,恰恰是抛弃了舞蹈本就是美的展现,忽略了“美感”这一重要基础。

国内选秀节目对比分析

国内选秀节目对比分析 ——《快男》VS《中国好声音》 近年,国内选秀节目异军突起,节目制作、推广模式也不断创新。在此以2013年《快男》与《中国好声音》海选时期作比较,浅析当前国内选秀节目的一些特点。 1节目宣传推广 《快男》以湖南卫视多档节目或广告时间进行推广,电视右下角图标显示,随时预告;娱乐类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下午娱乐播报中,主持人都会对其有所推广。线上微博、芒果TV、视频播放网站等的网页推广。 《中国好声音》也以本台电视黄金时段,随时播放宣传片,宣传片的制作很吸引人,极力打造不一样的选秀节目,也以倒是个人魅力为看点。 2.节目海选流程 《快男》分散在多个城市,不同评委、地点的海选场地,凭借早年节目的知名度,在各城市接待选手,自己来报名。有种广撒网,守株待兔的模式。当然,在该城市的宣传必不可少:外景宣传、联合当地利益商家造势。 《中国好声音》因为是第一次本土化首播,知名度、影响力都不如《快男》,在这一情况下,制播方主动出击,到多个城市,多层次主动挑选学员,在初选之后,邀请选手到演播室集体录播。也就是说评委只有4个,地点也只有一个,海选是制播方主动寻找,这与快男不同。 3.海选中各自重点不同 2013《快男》的海选,更加注重评委鲜明的个性,选手鲜明的个性,也就是西方选秀节目中鼓励创新、奇特表演和样式,讲故事在这一环节比重较小。原创性或是正能量型、另类歌手更受青睐。而唱歌时间也比较短,以评委主观决定来算。往往唱得不好的选手,几句就被叫停;唱得好的相对时间久一点。 评委在此间点评事件比以往增多,也更多镜头来凸显评委个性,镜头感减弱更像直播的效果。评委可以各种犀利点评,其中陈坤就在里面火了一把。 《中国好声音》也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个人魅力,但点评不如《快男》犀利,更多的是诱导提问,挖掘学员背后的故事。歌曲也不固定,有学员自选,且一定会让其在节目中唱完一首。打破以往的选秀模式,凭声音选学员。不看长相,这是一大亮点。在海选就更突出亲情,有不少学员亲人、朋友的镜头。 对于素材的运用,快男在海选会发掘娱乐性,例如将一些搞笑的片段做成特辑,节目的主题“快乐”被放大、凸显。而《中国好声音》则走温情路线,整个拍摄更有人情味。 以上只是两个节目在海选时期的一些对比,也可以从中看出很多不同,但都可以看到的共同点是:两档节目都在不断发掘其中的创新点。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初创期至1990年6月15日改版: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 1991年至1995改版: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 1999年改版至2004年: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主要主持人主持顺序及主持人风格: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 节目板块:《开心一刻》《音乐星空》《请你参加》《新起点》《艺海春秋》《海外飞鸿》《天南地北》《东方奇观》《综艺快车》《综艺传真》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2005年8月26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在这个晚上,一个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落下了帷幕,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以三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零八票的高票数,成为这场平民选秀的冠军。见证这一时刻的,是电视机前近4亿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个叫做李宇春的女孩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47年后,娱乐节目走向了癫狂。 90年代 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后来,它改名叫做《综艺大观》。《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节联欢晚会》。 《综艺大观》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开播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在全国综艺节目中长期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紧接着,《东西南北中》、《曲苑杂坛》等衍生栏目相继出现,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等晚会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文艺演出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在文化事业发展尚显欠缺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民众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高,广大电视观众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将最优秀的文艺演出集中在荧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资源,覆盖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让观众足不出户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综艺大观》等栏目的发展造成了三个直接结果。第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目创作被过度开发,创作优秀节目越来越难;第三,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越来越急功近利。而正是这三个结果成为《综艺大观》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与《综艺大观》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有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正大综

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

中国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 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郝俊慧叶昌前 2005-06-19 17:10 10月8日,各大媒体都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第三套节目)今起正式改版,对原有34个栏目进行了调整,减至22个。开创了中国综艺节目先河的央视名牌栏目《综艺大观》成为首批被淘汰的栏目之一。”这档融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为一体,有着14年历史的综艺节目,在捧红倪萍、周涛等多个主持人后,终于成了昨日黄花。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0月24日落下帷幕的《非常6+1》特别节目——《梦想中国》,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全国选秀之后,来自上海的王思思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大奖——金蝶奖,同时环球唱片将把她全新包装推向市场,至此,又一个由全国电视观众实时投票推选出“全民偶像”诞生了,这种新生代互动全民造星式综艺节目也达到了一个高潮。由这两个内容形式截然不同的综艺节目之命运来看中国综艺节目十四年变迁,我们发现,在内部元素、形式形态、运作方式、经营理念上综艺节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已经不仅仅是“综合才艺”的表演,其外延已经扩大到了整个综合娱乐节目,可以说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电视娱乐节目就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 综艺节目从大的类型方面来讲有现场晚会型和栏目型两种,小的内容形式方面包括歌舞表演、游戏、曲艺、访谈、速配、真人秀等等,凡娱乐艺术的内容无所不包。如果我们从这个概念范畴出发来看这十几年综艺节目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综艺大观》的开播,这是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鼻祖,标志着电视“晚会时代”的开始;第二阶段是96年起风靡一时的《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让人们初次接触到游戏娱乐综艺节目;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综艺节目逐渐由以前的嘉宾表演型向全民互动型转变,98年开播的《幸运52》通过竞猜加奖品,掀起了一番益智类节目的高潮,也开创了综艺节目的第三阶段——益智时代;第四阶段出现在近两年,像《欢乐英雄》和《非常6+1》这样全民参与的互动性节目逐渐成了荧屏的主角。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综艺节目在短短的十几年出现如此快速的转变呢? 1、时代的变迁带来受众需求的转变 电视节目的兴衰是与整个大时代背景相契合,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全面拉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落后,对电视节目没有太高的要求,贫乏的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使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成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所以当集曲艺、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综艺大观》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的确以“小春节晚会”的姿态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新闻媒介改革最重要的十年,电视技术迅速发展,有线、无线的同城之争开始上演,卫星传播技术打破了电视的传播界限,频道越来越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很难再固定在一个台上,传统的小晚会已经不是唯一的娱乐选择。 国家开始推行双休日,一年当中,国民有1/3的时间在休假,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电视消费,因此满足观众休闲时光对电视的消遣需求,最大化的占有一周当中的收视份额,成为了很多卫视的周末战略核心。尤其是到了90年代后期,商品市场逐渐细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消费行为的变化使电视的受众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开始从“大众”走向“分众”。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爱好的受众对电视内容有了不同的需求。于是,晚会类综艺节目开始分化,由以前大而全的综合型节目根据内容分化为不同的类型节目,比如《同一首歌》和《周末喜相逢》,同时人们的生存压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 1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与全面调整 1.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 (1)报刊事业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建成的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体的报刊网在1957年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报刊及其发行量大增。 ②报刊品种开始增多与趋于合理。面向基层、补日报之不足的晚报,经过建国初期报业

的整顿与改造,只剩下了一南一北两家,即上海的《新民报晚刊》和天津的《新晚报》。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两份新办的晚报,即1957年在广州创刊的《羊城晚报》和1958年在北京创刊的《北京晚报》。 ③时政、理论期刊的纷纷创刊,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2)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①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成就。 ②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上空首次出现电视节目的信号,9月2日正式开播。1958年后,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也先后试播并获得成功。从1959年到1961年,又先后有19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 ③自1957年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后,地方广播事业获得大发展,一批中等城市的人民广播电台纷纷创建。 (3)通讯社的发展 ①1957年,新华通讯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发展方向。 ②1957年10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就两单位加强合作的问题给中央写了报告,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③自1957年3月起,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参考消息》改版,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应级别的党内外干部。后又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学年论文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年级:09 学号:200902024113 姓名:闫亚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刘维维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政法与传媒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09姓名闫亚红 题目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成绩 系主任(签章) 年月日

内容摘要 在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游戏益智娱乐等多种视听享受,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等方面也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一些差距。本文将从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背景出发,针对当前一些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并由此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历程问题对策前景

目录 一、传播模式与噪音 (3) (一) (3) (二) (3) 二、 (4) (一) (4) (二) (4) (三) (5) 三、 (5) (一) (5) (二) (6) 参考文献 (10)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在观众的普遍认知当中,一般只是把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和其它科教节目、民生节目、新闻类节目等区别开来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艺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各种新型电视节目争奇斗艳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看。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论者主张在电视节目中,除了新闻类(含纪实节目)、经济生活类(含服务教育节目)和文艺类节目中的电视剧外,都可以归入综艺节目之列。这样的界定自然过于宽泛。 而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不妨说,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一种很重要的节目类型,它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方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的等等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① 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节目类型,都有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节目理念。 ○1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曲苑杂坛》等央视节目。《综艺大观》一经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上个世纪,极大的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十几年如一日,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最终被“末位淘汰”,退出了荧屏。 ○2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原来综艺节目不是只有唱歌、戏曲、相声等文艺表演。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集游戏、表演、竞技、参与和搞笑于一体,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紧随其后,《欢乐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等一批有影响力 ①张国涛.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J].现代传播,2005(6).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呈现泛滥趋势扰乱收藏市场文物专家建议整顿鉴宝节目 鉴宝何以变鉴草 2005年7月,一只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经过笔者的粗略统计,截至2007年3月份,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主要有以下十个: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经济生活频道《宝藏》,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成都电视台《成都商行――西部珍藏》。 下面简单介绍以上正在播出的收藏类节目。 1.央视二套的《鉴宝》 在内地所有收藏类节目当中,《鉴宝》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来自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显示,《鉴宝》的收视率经常跟《非常6+1》相仿佛,名列二套前茅。《鉴宝》是央视二套《艺术品投资》的周末版,《艺术品投资》还是比较常见的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栏目,其定位是“反映艺术品最新收藏动态、借助藏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艺术品投资》)网页介绍),播出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17:00首播,播出时长30分钟。客观来说,《艺术品投资》影响力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是播出时段较差,另外操作方式传统,节目内容也缺乏特色。而《鉴宝》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形式更加活泼。其实严格来说,《鉴宝》应该归属到娱乐节目范畴,只不过把收藏品作为游戏内容罢了。 《鉴宝》的影响力大,跟它所属的强势媒体有关,还是黄金时段,以及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操作,然而问题也正是出在“娱乐”上,在网上、平面媒体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对《鉴宝》的质疑,比如2004年《中国艺术报》有篇文章《鉴宝鉴出了什么?》,文中指出“部分收藏家和鉴定家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节目提出质疑,认为该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50万的瓷器,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近日,更有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收藏界本来就“虚火过旺”,《鉴宝》的不严肃性更是给这种不正常现象火上浇油。专家只能辨别东西的真假,却未必掌握市场的行情。电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目录 中英文摘要 (1) 引言 (1)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3)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3) (二)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4) (三)大众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兴盛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4) (四)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二、《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 (7) (一)《中国好声音》背景介绍 (7) (二)《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分析 (7) 1.原版引进 (7) 2.创意核心-评委盲选 (8) 3.顶尖阵容打造 (8) 4.清晰的定位 (8) 5.节目制作:制播分离 (8) 6.品牌持续性开发 (9) 7.全产业链运营 (9) 8.全方位推广策略 (10) 三、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看中国综艺节目发展之路 (11) (一)节目模式设计创新,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变革 (11) (二)打造品牌化战略,不断创新挖掘新的娱乐元素 (11) (三)合理满足受众娱乐需求、增强娱乐节目的互动性 (12) (四)提高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社会责任 (12)

(五)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广,促进品牌化经营 (13) 结束语 (13)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摘要】《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开播第二期,以6.93%的收视份额独占收视鳌头,到第十三期《中国好声音》收视份额一路飙升到17.40%,总决赛巅峰一夜最高收视份额达到29.47%。在综艺节目出现诟病连连,收视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疑是一道闪电划亮了天际,也惊起了一场关于综艺节目发展的自省与反思,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下,探索综艺节目发展的时代趋势与应对之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因素,来寻找未来综艺节目发展和运作的出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问题趋势中国好声音 【作者简介】 The wa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ariety show ——As a case in 《the Voice of China》【Abstract】“The V oice of China”is a large music talent class variety show, which is produced by zhejiang TV united star's shimmering stars media company . When it started The second phase, The audience rating rise to a exclusive share of 6.93%, Then to The thirteenth issue the ratings of “The V oice of China” soared to 17.40%. On the highest peak night of the final the audience rating share rises up to 29.47%. With the variety show being criticized and audience rating getting worse,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 is a flash of lightning scratching the sky, it also brings a in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variety show.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exploring the era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solution in the variety show and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to fi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variety show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ariety show develop issue trend The V oice of China 【Author Information】 引言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在内地研究综艺节目的各类专著中,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之间存在交集,没有明晰的分界。如2001年出版的《电视文艺》一书的“电视综合文艺类节目”叙述对象为各类晚会和游戏益智类节目,在2004年出版的《电视审美文化论》讨论的是游戏娱乐节目和晚会节目。而在高鑫、高文曦所著的《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的书中则作了详尽的概括,她指出:综艺节目是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段,如声光效果、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 当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进入了的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把握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紧紧依靠以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为先导,弘扬社会正能量,摒弃低俗、恶俗、媚俗,避免过度娱乐化,成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主要从现在电视、网络播出的综艺娱乐节目本身出发,分析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问题。然后结合国外综艺节目的发展模式,探究中国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走向,最后就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趋势进行预估。 [关键词]综艺节目同质化受众本位文化内涵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介绍 据最新的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在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中,播出量第一的是电视剧,占总数的57%;而综艺节目的播出量占到总量的15%,紧随电视剧收视率之后,综艺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在观众地忠诚度方面都占有着很大优势,其整体竞争力显得很强。2015年关于电视剧的微博转发量较去年同比增长6%,而综艺节目的微博的转发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接近到172%1。由此可见,综艺节目在中国的观众中一直很受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综艺节目都是靠模仿和引进而取得好的收视率。现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的节目多达几十档,“这些节目扎堆上演,广电总局不得不当即下发限制令,要求每个卫视在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这些引进模式,受观众追捧的背后,综艺的原创性不足的有关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二)文献综述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不论是学术界和文化产业界都开始了电视节目的研究,英国的著名学者Dyer认为:综艺娱乐节目的各种形式都是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各类综艺娱乐节目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形式上的的生活幻想,能够使人们感觉到信心满满、活力倍增,人们可以都过节目来寻找出一个在孤独的世界中难以寻找到的的幻想社会。近一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电视综艺节目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国涛教授认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表演类节目、游戏类节 1中国广告网,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ff16791367.html,/html,《2015年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研究报告:各类节目人群属性最全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现状分析

中国电视节目现状分析 首先,从娱乐综艺节目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各大卫视比较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基本都是购买国外风行节目的版权再进行本土“二度创作”的节目,娱乐成分较之国内娱乐综艺节目有过之而无不及。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以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这类真人秀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国外购买版权再进行本土的“二度创作”,节目从制作到宣传推广等环节都竭尽娱乐之能事,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诉求。就连求职、相亲都成为娱乐节目的娱乐题材。虽然在国内收到了观众的很大反响,节目做得很成功,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都不是自己的,缺乏创新性,总是借鉴他人的题材,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节目怎么走向世界,什么时候可以让中国也有可以值得炫耀的东西,就比如美国的ELLEN SHOW,韩国的running man等,都是自创的以一种新颖的模式吸引众多观众的喜爱,并且走出国门,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而在国外叫得出名字的综艺却寥寥无几。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娱乐节目中存在人文内涵缺乏,因过分强化和突出它的感观刺激功能和游戏功能,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 其次,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相对于娱乐节目的显性娱乐而言,新闻节目的娱乐则进行的比较低调,它拥有的是种隐形的娱乐形式。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题材上,新闻节目为了能更吸引观众注意和收视率,新闻报道在讲述新闻事件时采取的是比较戏剧性的表达方式,注重报道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经过40余年的发展,伴随着电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已从初期简单、单一的硬性“说教式”的新闻宣传样式,到今天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形态。近几年,伴随着电视专项栏目和专业频道的开播,新闻不再是干瘪的数字、华丽的词藻、生硬的说教,从电视里传播出的音频与视频不间歇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 现在主要讨论新闻节目在飞速发展之后的现状。 随着社会转型加剧、民主意识提高、媒介竞争激烈等主客观因素的涌现,不同大众媒介之间的竞争,也都体现在最能代表媒介水平的新闻评论节目上。近两年来,与电视民生新闻的红透半边天相对照,一度备受青睐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去日渐式微,如《焦点访谈》。内忧外患使得现阶段的此类节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主持人角色误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大都是将稿子原封不动的念出来,但对评论节目的特点、评述的内容无法准确的把握。2、定位上游移偏离。从节目形态上来看,与其说是评论还不如说是深度报道。或者以述带评,观点模棱两可,逻辑混乱不清,评论缺乏力度,说理的比例很少,大多是在发布资讯。3、‘同质化’媒介的克隆。自新闻联播出来之后,各地方台纷纷效仿除了很多类似的新闻节目。如此一来就严重的影响了国民对电视新闻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最后,从电视剧的制作来谈,近几年荧屏的抗日电视剧遭人诟病,其中不乏精品但更多的是剧情内容狗血、表现形式娱乐化的庸俗电视剧。雷剧、神剧的屡屡出现是电视剧制作日益失去节目范式、行业操守的纯娱乐的表现。 (一) 韩剧来袭对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冲击”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一向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但国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数量较少,佳作寥寥,于是贴近生活、现实题材居多的韩剧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韩剧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相较于国产电视剧更注重满足人们对理想生活中美和情的追求,因而得到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2015年国内综艺节目为例

52广电视角 一、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的特点 (1)受众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随着近几年时代的变迁,节目多样性逐渐被我们所发现,从最初传统的新闻播报,到现在充斥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剧以及真人秀节目,以《奔跑吧,兄弟》为例都是时代变迁的最好证明,受众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只关心时事政治财经报道到现在的关注娱乐八卦,选择电视剧作为学习工作之余的消遣。(2)节目理念得到逐渐更多认可。综艺节目是否可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主持人本身是否适合主持这样一档节目,比如说主持人的言谈举止、性格以及其自身的一种气场,是不是可以和这档节目的主题特色不谋而合。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就是一档将主持人和节目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综艺节目。何炅的大局作用,维嘉的补充和带动气氛的作用,海涛的活宝形象,谢娜的搞怪气质,以及吴昕的乖巧。这种搭配都是突出了快乐的气氛,这就是节目理念逐渐得到升华,被人认可的深层体现。二、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遇到的困难 (1)节目原创度低,常被网友指责指模仿。从各大电视台播出的综艺节目类型和相关的节目规划来看,其同国外知名的综艺节目确实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例如,《我是歌手》和《中国最强音》,这两个节目的相继登场可以说是典型的电视台之间的模仿案例,无论是比赛模式,比赛内容,还是参选的选手类型,甚至是导师的评审,也都是相似的。相似的案例也有《中国达人秀》和《中国梦想秀》这两个平民梦想实现类节目。从最初的赛制到最后的表演形式,这些都是非常相似的,原创度太低。更有同类型不同场地的户外真人秀节目在一段时间内接踵而来,这些其实都是综艺节目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原创度低,难以有电视台节目组自己创新的内容,这对于吸引观众以及赢得较高口碑都是不利的。(2)节目形式内容单一,创新点少。通过分析2014~2015年度我国综艺节目内容,可以看出户外真人秀节目的主题形式较为单一,集中表现为户外体验和梦想秀两种。例如,《爸爸去哪儿》以及《星跳水立方》等,其中也包括上文提到的梦想秀等节目。同时风靡各大电视台的还有歌唱比赛和歌手比赛等,虽然看似节目类型比较新颖,但是多为购买版权后再加以改进的成果。例如,毁誉参半的《中国好声音》以及褒贬不一的《我是歌手》,这两个节目至今为止已播出到第三季,虽然邀请的歌手塑造出来的新人形象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但是究其本质,都是借鉴参考了国外知名的节目,也就是说这两类节目,包括前文提到的户外真人秀均依托原节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创新点并不多。虽然这些节目在短时间,甚至是一段时间内都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和追捧,但是从长期的收视率以及网友评论中可以发现,这些节目不被看好,其主要原因是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新颖,从大致的节目流程上看,和国外知名节目相比十分相似,而且整体的流程相差无几,但是从细节上看,节目的创新点基本是少之又少,表面上看虽然顺应了电视媒体的主流发展,但是实际上并未能够很好地迎合观众们的胃口。三、2014~2015年国内综艺节目优秀改革案例 (1)提高节目审美情趣,树立正确价值观。电视综艺 节目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满足大众的娱乐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节目的策划和制定就要脱离主流文化,剑走偏锋。前几年比较流行的网络文化以及网络语言虽然可以博得更多观众的眼球和关注,但是其中衍生出了不少低俗文化,这是和主流思想所背离的。例如,逐渐低龄化的选秀节目,策划团队在制作节目的时候需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力求通过节目向广大观众们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中国梦想秀》等真人秀节目的播出,让更多的民间艺人或者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走入了大家的视线,让更多人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为什么能够成为热门话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树立了正确价值观,让观众都认可,这样的形式才能够提高节目审美情趣,让节目深入人心,成为三观正的优秀种子节目。(2)将版权购买借鉴变为去粗取精。在制作电视综艺节目的过程中,制作部门难免要借鉴欧美地区或者是港澳台地区的优秀节目,或者是比较受大众欢迎追捧的综艺节目,但是盲目的抄袭照搬对于文化的传播毫无意义,甚至在不经意间还会引领错误的方向,所以制作部门应大力的整改制作方式,将单纯的模式内容借鉴变为经验借鉴,并且在借鉴分析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将其中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同时根据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观众们的需要进行调整。例如,2014年的《中国好声音》,通过版权购买借鉴了荷兰知名节目的同时,结合电视台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主持人的特点,打造了华少这一“快嘴”形象,提高了节目的可观赏性和娱乐性,给广大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融入传统文化,创新形式。现有的综艺节目大多是借鉴外国综艺节目,其内容的制作和选择也都是偏向于欧美文化或者是现代文化,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其实更应该被我们选择作为综艺节目的内容来源,通过现代的节目形式来向广大观众们呈现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其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就是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及一种更写实的拍摄手法来为广大观众们呈现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从整个制作流程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宣传记录,不仅仅宣传弘扬了中国饮食文化也让世界范围内的观众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背后的故事。四、结语本文根据对中国2014至2015年间播出频率较高的真人秀以及歌唱类综艺节目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并在分别阐述现有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发展策划的特点以及节目本身存在的缺陷的基础上,对我国综艺节目改革方案进行总结,结合了具体的优秀节目案例进行分析,并且给出了几点建议。参考文献:[1] 姚战.当前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走势[J].电视研究,2000(09).[2] 石登山.浅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J].中国电视,2013(06).[3] 张超.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6).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以2014~2015年国内综艺节目为例 唐绍凤 (辽宁大学 广播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本文选择根据2014~2015年度中播出的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和整理,阐述了综艺节目目前为止发展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综合分析后为综艺节目后期的发展和改革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综艺节目;国内综艺节目;真人秀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2-005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