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异常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异常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异常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异常的鉴别诊断

一、血小板减少常见病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其发生是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

抗体,抗体结合血小板后形成的被覆抗体血小板,此种覆有抗体的血小板通过脾脏或肝脏时易被吞噬细胞破坏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个总称,一般认为凡是由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临床特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女性,有反复发作史,检查皮肤、粘

膜、牙龈可有出血,月经过多。可有脾脏肿大。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不减少,正常或增多且伴有成熟障碍,以过度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寿命缩短,激素治疗有效。

骨髓病变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人体的血小板大部分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生成的。当骨髓发生病变时巨核细胞生成

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巨核细胞受抑制时(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损伤),常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

临床特点:骨髓性病变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病人多存在原发病,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

断重要依据。

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脾脏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临床并不少见。引起脾功能亢进最常见的疾病是慢

肝炎。型超声波检查脾脏肿大,门静脉增宽。此种病人切除脾脏后血小板可恢复正。骨髓细胞学检查基本正常。

二、血小板增多常见病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巨核细胞由于过多产血小

板,故容易产生幼稚血小板和异常血小板。血小板的增多易导致血栓形成。常见的血栓部位在四肢尤以下肢多见。皮肤和粘膜及内脏均可出血。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的

病人血小板在以上。血小板功能常有异常。

骨髓增殖性疾病引起血小板增多: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早期。此类病人除血小板增多并伴有原发病表现。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由某些其他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称之为继发性

血小板增多。如脾脏切除后患者,使用激素病人,恶性肿瘤等也可引起血小板增高。继

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一般很少大于,其血小板随病情发展有较大的变化。

鉴别诊断: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多见于女性,有反复发作史,检查皮肤、粘膜、牙龈可有出血,月经过多。可有脾脏肿大。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不减少,正常或增多且伴有成熟障碍,以过度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寿命缩短,激素治疗有效。2骨髓病变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多存在原发病,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重要依据。3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肝炎。B型超声波检查脾脏肿大,门静脉增宽。此种病人切除脾脏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查基本正常。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症状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症状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过敏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小编曾经也是一名血小板减少疾病的患者,去医院输过血小板用过西药,可血小板数量依然低得可怜,不到常人的1/8左右,后来用康髓诺调养的很好,不仅血小板恢复正常了,血象也很平稳,再也不用吃西药,更不用靠别人的血小板维持生命了,今天小编现身说法,希望自己成功战胜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经验,帮助更多的患者康复起来。那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症状表现?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两性无差异。多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成人急性型少见,常与药物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慢性型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

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一起病突然,大多在岀血症状发作前1?3周前有感染病史。急性型ITP多见于 儿童,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热等前驱症状。慢性ITP起病隐匿,以中青年女性多见。ITP岀血常常是紫 癜性,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紫癜通常分布不均、岀血多位于血液瘀滞部位或负重区域的皮肤,皮损压之不退色,粘膜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及血尿。急性型ITP病情多为自限性,一般4?6 周。除非有明显的大量出血,一般不伴有贫血。ITP病人无脾大。外周血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急性型发 作期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X109/L,甚至低于1O X1O9/L,慢性型常为30?8 0X109/L,血小板体积常增大,评价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与分类一般正常。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而凝血机制及纤溶机制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红系或粒系通常正常。大部分ITP病人的血小板或血清可检测出抗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的抗体。 ITP可伴随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称之为Evans综合症,此时红细胞Coombs试验通常称阳性反应。 儿童患者常呈急性发病,与感染有关。本综合征的血小板减少可先于溶血或同时或季候岀现,多数先岀现 血小板减少,随后发生免疫性溶血。慢性Evans综合症对切脾治疗反应性差,单纯的ITP切脾治疗效果明 显优于Evans综合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的五连征为特征,即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变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肾损害和发热。多见于3O~4O岁左右的成人。血象可见红细胞异常表现有微血管病性红 细胞破坏,血涂片检查室红细胞嗜多色性,点彩样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与贫血程度平行。绝大部分病人血红蛋白低于1OOg/L,血小板多低于5O X1O9/L,可有中度白细胞减少或 周围岀现不成熟粒细胞。以血管内溶血为特征,结合珠蛋白浓度降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加,骨髓检查示增生性骨髓象,巨核细胞数目增加。凝血筛选试验正常,血浆vWF测定显示异常分子量的vWF存在。 常有蛋白尿、镜下血尿、轻度氮质血症、肝功能试验异常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一临床表现与受累细胞系的减少及其程度有关。患者多有中至重度贫血,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岀现发生,严重粒缺可发生深度感染。有岀血倾向。再障罕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血象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而三系细胞减少程度不一;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一般为正细胞色素性,也可为大细胞性。骨髓象穿刺特点是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早期细胞减少,无明显病态造血现象,非造血细胞增多,恒有巨核细胞减少。骨髓活检优于骨髓穿刺。主要特点是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和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 范可尼贫血(Fanoni anemia )――先天性再障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有多样的肢体和(或)器官畸形和进行性骨髓衰竭。血象表现为一系至三系减少,在全血细胞减少前先有血小板和(或)白细胞的减少。贫血多为正细胞性,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见病态造血的特征,非造血细胞增多。染色体断裂试验室本病的诊断性检查。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一一发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乏力、头晕、苍白、心悸等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表现。约半数患者有肝和或脾肿大。睡眠后岀现血红蛋白尿是本病的典型表现。重者尿色呈酱油或红葡萄酒样,伴胸骨后痛、腰腹部痛及发热,持续1?2天。轻者仅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尿多以清晨为重。患者有 血栓形成倾向。感染常见,可见出血。血象多呈严重贫血,常呈正常细胞型或大细胞性。网织红细胞增多不明显,粒细胞通常减少,血小板多为中至重度减少,约半数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半数以上乘三系细胞增生活跃象,尤以红系造血旺盛。尿隐血阳性,多数患者尿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呈持续性阳性。蔗糖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中有两项阳性,可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一一原发性MDS多为5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变现为出血,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及功能缺陷而出现出血。周围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也可为一系或二系减少。多数患者骨髓增生活跃,早期细胞增多,出现病态造血为特点。RAEB可伴有肝脾肿大。 急性白血病一一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骼和关节痛,可岀现眼球突岀、复视或失明。中枢神经系统及睾丸可出现白血病细胞浸软。大多数病人白细胞数增多,白血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可见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和幼稚细胞。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 核心提示:直方图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来表示样本各组在成分布的一种直观的图表。如图1所示:X轴表示体积单位,Y轴表示个数(即统计学的频数),柱条表示在某个体积段内的物体个数。将体积段无限细分下去方块图就会变成曲线图。图1 图2_S1表示的是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红细 直方图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来表示样本各组在成分布的一种直观的图表。如图1所示:X轴表示体积单位,Y轴表示个数(即统计学的频数),柱条表示在某个体积段内的物体个数。将体积段无限细分下去方块图就会变成曲线图。 图1 图2_S1表示的是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红细胞直方图:曲线的每个点对应的坐标(X,Y)表示X体积的红细胞有Y个,而曲线与X轴围成的范围表示的是红细胞的总数。图中显示了两个峰,A峰体积小,峰值是PLT(血小板)峰,B峰值高,显示RBC(红细胞)峰。

而A、B峰的面积显示了PLT和的RBC总量,峰值的X坐标显示了RBC和PLT体积大小,峰宽显示了RBC和PLT体积的极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峰的面积越大表示总量越多,峰越宽表示体积大小差异越大,即大小分布不均。曲线向左移(如S2),即表示,RBC和PLT的体积较小,曲线向右移,即表示,RBC和PLT的体积较大。因此通过红细胞分布直方图,再结合Hb、MCH、MCVH等指标就能知道,是不是贫血,是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还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大小分布状况等临床诊治信息。 图2 同理,白细胞分布直方图(图3)也一样。在图3_a中前一峰是淋巴细胞峰,后一峰是中性粒细胞峰,a1、a2显示了不同大小的粒细胞图。具体分析同红细胞分布图。

图3 直方图能很直观的看出血分析中的各类指标,但因为只能给人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单独一张报告单,就很难知道这个分布是不是正常,因此有许多血细胞分析仪用了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指标来反映直方图的信息,本人认为更贴合于临床。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 凌励 随着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血液分析仪的研制水平不断提高,检测原理不断完善。血液分析仪不但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简便,而且还能提供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体积分析直方图,以直观反映细胞的大小分布情况,为检验师监控仪器工作状态,判断检验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SYSMEX三分类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都以电阻抗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仪器依据大多数正常形态的白细胞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大小排列,人为设置了4个辨别线,将白细胞直方图划分三个区域,来辨别小白细胞、中白细胞和大白细胞。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1.电阻抗原理根据血细胞是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检测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为基础,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体积测量。 2.直方图定义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座标,不同体积的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座标,来描绘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3.白细胞直方图在计数白细胞时,要加入溶血素使红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浆流失,使白细胞体积大小发现变化,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白细胞直方图上细胞排列的顺序不是细胞的原始大小,而是经溶血液修饰的细胞大小。 图1,加入溶血素前的细胞大小

图2.为加入溶血素后的细胞大小(在直方图上所示) 二.白细胞分类原理 (一)辨别线的设置 1.低辨别线(LD):在30至60fL之间自动寻找最适位置。 2.高辨别线(UD):固定在300fL ,用作粒度分布的异常监视。 3.辨别线1(T1):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一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1(T1), 4. 辨别线2(T2):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二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2(T2)。 (二)辨别线的作用 1.对正常形态的白细胞进行粒度分类从以下两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白细胞分类情况。 WL与T1之间为W-SCR%,相当于L YM%; T1与T2之间为W-MCR%,相当于MEX%(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之和,)。T2与WU之间为W-LCR%,相当于NEUT%)。 2.监视白细胞粒度分布的情况,提供异常分布信息 白细胞粒度分布正常时,白细胞直方图显示三峰性分布,在低辨别线(LD)与高辨别线(UD)之间有两个谷值(T1)和(T2)。当谷值辨别线不能设定,或在设定的辨别线位置的度数比规定值高时,将标有白细胞粒度分布异常警号。下面将白细胞分布异常的警号按优先顺序来介绍,当有两个以上的警号符合时,将标上优先顺序最高的警号。 (1)WL:低辨别线(LD)的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可能存在血小板聚集或较多的巨大血小板。 (2)T1:当第一谷值不能决定时。

小儿常见病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近年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升高,因此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病因病理】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两者均可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肌肤,发为紫癜。小儿形体不足,气血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入侵,热伏血分,内搏营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络伤则血溢,血不循经,渗于脉外,留于肌肤,发为紫癜。疾病反复,则可阴血受损,或心脾受损。阴血受损测生内火,阴虚火旺,血随火动,伤及血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成紫癫。心脾受损,心生血,脾统血,心脾气虚,生血受碍,统血失职,血失所附,不能循于脉内,溢于脉外,发为紫癜。若病情迁延,日久渐见脾肾之阳受损,导致真气亏损,生血有碍,则紫癜也会反复发作,不易痊愈。【诊断要点】 1.起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或血肿,一般不高出皮面。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下肢较多。鼻衄、齿衄最多见,呕血、黑粪也有发生,偶有血尿。 2.本病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年龄较小儿童,在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病程在6个月以内,预后较成人良好;慢性型多见于较大儿童,病前无明显病毒感染史,病程迁延数月至数年,出血症状较轻,易反复发作。 3.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小于50X109/L时可见自发出血。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相关血小板抗体(PAlgG、PAIgM)及相关血清补体(PAC3)升高。束臂试验阳性。【辩证分型】 1.血热妄行症状:病前有外感风热病史。起病较急,紫癜红润鲜明,常密布成片,伴鼻衄、齿衄,可有发热,面红心烦,口渴欲饮,或尿色红,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浮数。证候分析:见于急性型,风热之邪伤及营血,热毒内盛,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故见紫癜。卫分证未罢,邪正交争,可见发热,面红。血随火升,上出清窍,则为鼻衄、齿衄。移热下焦,灼伤肾与膀胱,则有小便出血。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血热妄行之象。 2.阴虚火旺症状: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时发时止,下肢尤甚,可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干咽燥,音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证候分析:多见于慢性型,阴虚火旺,血随火动,损伤血络,发为紫癜。虚火上扰清窍,损及粘膜血络,则可见鼻齿衄血。阴津虚亏,虚火内扰,故见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等。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则为阴虚火旺之象。 3.气不摄血症状:紫癜反复出现,瘀点瘀斑色泽较淡,病程较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候分析:多见于慢性型,病程较长,心脾气虚,生血统血失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气虚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血虚则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均为气不摄血之象。 4.脾肾阳虚症状:紫癜色暗,下肢较多,有鼻衄、齿衄,形寒肢冷,面色?s白少华,头晕神疲,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候分析:常见于慢性型,日久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统血失司,血渗于脉外,故紫癜色暗。阳虚之证测有形寒肢冷,面(白光)少华,头晕神疲。脾阳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分型治疗】 1.血热妄行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方: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加减:烦渴喜饮,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瘀点瘀斑较多,加紫草10克、仙鹤草10克;鼻衄,加白茅根30克、藕节炭10克;齿衄,加人中黄10克、参三七10克;尿血,加小蓟草10克、仙鹤草1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克(后下)。主方分析:犀角地黄汤为凉血清热要方,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生地黄养阴清热,赤芍、丹皮凉血散血。因本型病人起病急,多因外感风热引起,热毒较盛,故与清热解毒的五味消毒饮同用,方中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天葵子、紫花地丁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处方举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30克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紫花地丁10克连翘10克玄参10克生甘草6克茅根30克 2.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主方:大补阴丸加减。加减:低热者,加青蒿10克、鳖甲15克;盗汗者,加牡蛎30克(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概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 bocytope nia,ITP)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骨髓相对正常 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数<100X 10/L )出血性疾病。既往 曾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 nic purpura) 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 ne throm bocytope nic purpura), 目前国际儿童ITP工作组已经 建议使用“immune(免疫性)"以强调本病由免疫介 导而发病,避免使用特发性(idiopathic);由于许多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体征, 紫癫(purpu⑻也被取消,故目前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 ni a)' 。 ITP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两类:原发性 ITP(primary ITP) 是指暂未找到特殊致病原因的单纯 性血小板减少;继发性ITP (sec on dary ITP )是指除了 原发性ITP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继发性ITP包括药物诱导、狼疮相关性以及继 发性ITP ( HIV相关性、HCV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等。此处特指原发性ITP。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3~6岁为高发年龄; 年幼儿中以男性为主、学龄期男女发病相同、年长儿 以女性居多。冬春季高发、夏秋季为发病低谷。 【病因及发病机制】早在1950年William Har- riglon给自己注射了慢性ITP患者血液引起自身出现 了免疫性血小板下降,从此ITP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 开。经过半个多世纪探索,人们了解到了免疫失耐 受(immune failure toleranee) 即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 原性物质时从无应答状态改变为异常应答的免疫状 态,是其发病机制。虽然免疫提呈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ITP机制,异常T细胞扩增可能是

红细胞血小板直方图解析

红细胞、血小板直方图解析一. 红细胞直方图 (一)基本概念 仪器在36-360fL范围内分析红细胞。横座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座标表示不同体积的红细胞出现的频率。正常红细胞主要出现在50-200fL之间,在直方图上可见两个细胞群体,从50-150fL区域有一个几乎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正态分布曲线,在主峰右侧约分布在125-200fL区域的细胞为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直方图图红细胞直方图内部示意图 (二)分类规则:在红细胞直方图上,依据细胞的大小,按以下的规则分类:(1)位于红细胞低鉴别位线(RL)和红细胞高鉴别位线(RU)之间的细胞为红细胞。(2)红细胞低鉴别位线(RL)为血小板与红细胞的分界线。如果存在小红细胞、大红细胞、血小板簇,可以根据红细胞直方图的改变检测出来。 (3)超过高鉴别位线(RU)为存在红细胞聚集。 (三)常见异常直方图及报警信号含意 1. RL:低鉴别线与红细胞直方图交点高,提示存在电子噪声干扰,破碎红细胞,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等情况。

2. RU:高鉴别线与红细胞直方图交点高,提示存在电子噪声,冷聚集素的干扰或有白细胞极度增高。 3. DW:相对度数20%处的高度线与红细胞直方图曲线交点增高,提示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 4. MP:红细胞直方图呈双峰性。表示受贫血治疗、输血的影响,出现多种大小的红细胞群。 二. 血小板直方图 (一)基本概念 仪器在2-30fL范围内分析血小板。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血小板主要集中在2-15fL内。仪器使用3条鉴别线来进行血小板的粒度解析,分别为2-6fl 和12-30fl之间自动决定的2条浮动鉴别线(LD)和(UD),以及固定鉴别线12fl。通过对三条鉴别线对血小板直方图进行监控,检查是否存在LD、UD相对度数的异常,分布宽度的异常及双峰或多峰。 血小板直方图图血小板直方图内部示意图 (二)血小板粒度异常标记 当血小板粒度分布不正常时,粒度分布异常标记将标在相应结果上。当有两个以上的标记时,将标上优先顺序最高的标记。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微米。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隔而成。巨核细胞逐渐成熟,胞浆增大,出现颗粒,最后断裂形成血小板。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现已证明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循环中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生活约10天,但其中约1/4有生理功能,其余的可能为衰老的无活性者。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中存在着许多与肌动蛋白的聚合,交联成束或膜连结相关的蛋白质。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颗粒成分,如α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与溶酶体(λ颗粒)。血小板有两种特有的膜系统,即开放管道系统(ocs)和致密管道系统(DTS)。血小板膜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往往连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支链而成为糖蛋白,正常循环中的血小板不能与血浆纤原结合,只有当血小板被活化时才能与维血浆纤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这一控制功能对于机体保持正常血流,只在必要时发挥止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并能嵌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有修复作用,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 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0×109/L时可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情况和疾病: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导致血小板降低的一个非病理的重要因素是由于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抽血操作不当导致的血小板聚集。EDTAK2做为抗凝剂,使得血液不凝固并保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体积形态不发生改变,从而进行血细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述 一、什么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病因不清,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1、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2、慢性型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检查 1、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2、骨髓象。考试大网站整理 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引言 1.血液分析仪:检测速度快,精密度高,操作简便。 2.提供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体积分析直方图,直观反映细胞的大小分布情况。 3.为检验师监控仪器工作状态,判断检验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电阻抗原理 根据血细胞是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检测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为基础,对血细胞进行技术和体积测量。 直方图定义 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坐标,不同体积的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来描绘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1.原理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是电阻抗(库尔特原理)原理,即血 细胞作为一种物理颗粒,在通过电场时产生电阻,从而出现脉冲波,脉冲波的数量反映了血细胞的数目;而不同体积大小的血细胞所产生的脉冲波大小也不相同,根据脉冲波的大小可以对不同的血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全血进入血球分析仪以后,白细胞进入白细胞计数通道,仪器计算机部分可将白细胞体积从35-450fl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为1.64fl;而红细胞和血小板进入另一个共用通道,其中血小板储存于64个通道,体积范围为2-20fl。 仪器在白细胞通道中按体积大小,将白细胞分成三组:35-98fl的为淋巴细胞,98-150fl的为中间细胞(其中包括单核细胞,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和150-350fl的嗜中性粒细胞。 仪器在红细胞和血小板通道中也按体积大小区别红细胞和血小板:3-30fl 的被认定为血小板,而30fl以上的被认定为红细胞。 2.直方图的形成细胞直方图的横坐标是细胞体积大小,以fl表示;纵坐标为 某一种体积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以%表示。直方图反映的是血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情况。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方图各具特点,正常人的细胞直方图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有特定的曲线。掌握正常直方图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异常情况。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 【概述】 本病发病常很急骤,病情危重,预后差,能长期存活者仅10%。1955年Miner首次报道妊娠合并本病。所幸此病较罕见。据文献综述报道总数仅约350例,其中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3∶2,年龄在10~40岁之间,且好发于生育年龄,故可在妊娠期并发,但亦甚罕见,据May等(1979)报道仅收集到29例。 【病因】 本病是一种综合征,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感染(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药物过敏及自身免疫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样关节炎)等,但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本病主要影响微循环系统,最典型的病变是广泛的小动脉透明样栓塞、伴血管壁内皮下透明样物质沉积,使终末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阻塞。在组织学方面的典型改变为主要由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所组成的血栓。在任何组织(如脑、肾、心、脾等)的小

血管内均可发现,是导致血小板大量耗损和红细胞机械性损害的主要原因,但很少能查到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的证据。 TTP患者的血浆可在试管内使正常血小板发生聚集,据报道给患者换血浆,可取得较好效果,这均提示在病人血浆内可能存在一种促血小板聚集因子。Lian(1979)曾报道在3例此病患者的血浆中找到了血小板聚集因子的证据,其中2例为孕妇,在输注血浆后得以存活。 【临床表现】 此病一般都属急性型,但有时也呈慢性型,发病前有低烧,大都发生于类似上呼吸道或上消化道感染之后,约有90%病人伴发烧,可突然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头痛、视觉障碍等,可有粘膜出血及瘀斑,有时有阴道出血,初期出现蛋白尿和血尿,以后可迅速转入肾功衰竭。可合饼贫血,也可由于某脏器(如胰腺)栓塞而出现腹痛。 在孕妇本病多见于产前,且发生在妊娠中期或晚期,但也有极少数发生在产后。预后极差,死亡率很高。

如何分析血细胞三分类直方图

如何分析血细胞三分类直方图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马升俊 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多数数据的同时,把它们的体积大小、出现的相对频率以坐标式的曲线图表示出来,形成了血细胞直方图。血细胞直方图不仅能提供细胞相对频率信息和他们的分布状态,还可以与临床上其它检查数据结合进行分析。三分类仪器的血细胞直方图通常有白细胞直方图、红细胞直方图和血小板直方图三种。 一.白细胞直方图 血液分析仪对有关白细胞数据的测定,通常是在加入溶血剂后,溶血剂在溶解红细胞的同时也使白细胞膜穿孔,使白细胞失水皱缩,再根据皱缩后的白细胞膜及白细胞核在体积上大小的不同,其在通过计数孔时所表现出的阻抗大小不同来区分。三分类仪器可把白细胞分为大、中、小白细胞,大白细胞代表中性粒细胞,小白细胞代表淋巴细胞,中白细胞则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白细胞

在直方图上分布位置如下:淋巴细胞在30―100fl,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100―150fl,而中性粒细胞分布在150―300fl之间。直方图坐标横轴(X轴)表示白细胞的体积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纵轴(Y轴)表示在一定范围的白细胞数量,即不同体积白细胞的相对频率(百分率)。因此,正常的三分类白细胞直方图是一条有三个波峰的曲线。通常白细胞直方图是我们判断是否要进行显微镜复检的主要指标之一。比如在一些白血病人的白细胞直方图中,由于出现了早期幼稚细胞,往往会看到该种类白细胞的峰值会向左或向右推移,而且加阔了该种类白细胞的分布宽度。因此,把它与其它的血液参数、各种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结合分析可对白血病的诊断有所提示。当然,这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数据,任何血细胞分析仪所提供的白细胞直方图对血液病诊断都只能作过筛作用,还是不能代替传统的显微镜检查的。 二.红细胞直方图 红细胞直方图是反映红细胞大小或任何相当于红

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是一种多参数检测仪器,一般在报告单上有三个组成部分: (1)有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定量检测结果; (2)三类细胞的直方图,横坐标是细胞体积的大小,用fl表示,纵坐标是某一体积细胞所占的百分率,(3)警示符号。 三分类血球分析仪是根据库尔特原理设计的,其基本原理是当血细胞通过一个电场,产生电阻及脉冲波。仪器采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不同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体积大小不同,产生的电阻和脉冲波大小也不同,这样就可以将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所以血球分析仪不能代替人工显微镜检查。但是,直方图和警告提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异常情况。 一、血细胞直方图的形成 1、血细胞分析仪基本原理: 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是电阻抗(库尔特原理)原理,即血细胞作为一种物理颗粒,在通过电场时产生电阻,从而出现脉冲波,脉冲波的数量反映了血细胞的数目;而不同体积大小的血细胞所产生的脉冲波大小也不相同,根据脉冲波的大小可以对不同的血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全血进入血球分析仪以后,白细胞进入白细胞计数通道,仪器计算机部分可将白细胞体积从35-450fl 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为1.64fl;而红细胞和血小板进入另一个共用通道,其中血小板储存于64个通道,体积范围为2-20fl。 仪器在白细胞通道中按体积大小,将白细胞分成三组:35-98fl的为淋巴细胞,98-150fl的为中间细胞(其中包括单核细胞,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和150-350fl的嗜中性粒细胞。 仪器在红细胞和血小板通道中也按体积大小区别红细胞和血小板:3-30fl的被认定为血小板,而30fl 以上的被认定为红细胞。 2、直方图的形成 细胞直方图的横坐标是细胞体积大小,以fl表示;纵坐标为某一种体积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以%表示。直方图反映的是血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情况。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方图各具特点,正常人的细胞直方图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有特定的曲线。掌握正常直方图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异常情况。 二、红细胞直方图 图4是正常红细胞直方图的曲线形态。其中曲线的峰顶对应的是红细胞的MCV,而曲线基底的宽度大致反映红细胞的RDW,见图5。 不同类型的贫血可表现直方图的变化。例如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直方图表现为曲线峰值左移,曲线基底宽度增大,见图6。巨幼细胞贫血属于大细胞性贫血。直方图曲线峰值右移,曲线基底宽度增大,见图7。地中海贫血也属于小细胞性贫血,但由于RDW在正常范围,所以直方图表现为峰值左移,而曲线基底宽度不增大,见图8。铁粒幼细胞贫血由于具有小红细胞和大红细胞两类体积大小不同的细胞,所以直方图表现为双峰,见图9。 三、白细胞直方图 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上,白细胞直方图形态为“两峰一谷”。第一峰细胞体积在35fl-95(98)fl,代表成熟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第二峰细胞体积在150fl-450fl,代表成熟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5-75%);谷是细胞体积为95(98)fl-150fl的血细胞,其中包括成熟单核细胞、成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 *导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是在成熟过程中产生了障碍,而且导致血小板生成的来源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是在成熟过程中产生了障碍,而且导致血小板生成的来源减少。 血小板主要是起止血凝血功能的,血小板过低会有自发性出血的可能,轻者是皮下出血,也就是皮肤紫癜,或是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就是内脏出血或是颅内出血,是有生命危险的。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病前1-6周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等。而且此病都是突然起病,平时不易察觉。有时候也会出现出血严重,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的症状,也常见为皮肤、口腔粘膜、牙龈及眼结膜,鼻腔及外伤部位。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就比较少见,偶见颅内出血。还有一个症状就是皮肤见针点样出血点、瘀点,少数病例轻度肝脾肿大。 现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西医治疗方案一般是激素,丙球【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输注成分血小板,切脾,全

国各地都是一样的,一般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病情的作用,但是达不到治本,而且激素与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对身体副作用很大,随着药物的减量或是停用,血小板还是会下降的;丙球也只能是维持一周到半个月左右,部分患者有效时间只有几天,药物停用,血小板还是会下降;所以不建议多次输注成分血小板,会使血小板自身产生抗体,从而加速血小板的破坏。西医用药只能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建议结合中草药根本调理,以达到彻底治愈,不再反复。不过中医全国各地都有,只是每天中医医生的治疗方案以及愈后也是不同的。可以采用中医DBT疗法可以彻底治愈此病,不再反复。 希望以上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的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作用。也祝大家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发病(2008-07-25 23:04:31)标签:ttp hus血液vw因子健康分类:血液病之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均属于系统性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其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HA)和动脉微血管床内血小板聚集所致的器官缺血(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1-10]。TTP典型表现为Moschcowitz’s五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波动的神经学征象、肾功能衰竭和发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其特征为Grasser’s三联征,即MHA、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不全。神经学功能异常主要见于TTP,肾功能异常主要发生在HUS[9],或认为HUS为肾限性TMA,而TTP则系系统性TMA 与全身血液系统异常有关[2]。TTP和HUS在相当部分病例临床表现重迭,精确区分有时带有随意性和争议,尤其在成人临床和病理学上难以区分,有作者主张作为单一疾患来描述[2-12]。体质性或先天性TTP是重度VW因子裂解蛋白酶(VWF-CP)缺乏的结果[2-12],由于ADAMTS-13基因杂合子或纯合子的复合突变,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呈。大多数患者娩出后就有症状。ADAMTS-13活性重度减低(<正常对照的3%),没有ADAMTS-13的自身免疫复合物,需作换血治疗,亦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USS)[2,3,5,8-12]。获得性TTP是由于循环中自身抗体抑制ADAMTS-13活性。大多无任何潜在疾病,系特发性TTP,约占获得性TTP 的33%-57%[9,13,14],另约43%-66%为继发性TTP,常见病因有自身免疫病、感染、药物、恶性肿瘤、干细胞移植和妊娠等。 在美国TTP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中3.7例,近有增加趋势。经采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以来,该病的死亡率乙由75%~92%减至10%~20%[2,4,5,7-13]。本文就TTP-HUS 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学进展作文献系统复习。 1微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凋亡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是TTP-HUS患者重要发病因素,亦经证实该病存在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因素。从人脐静脉分离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应用51Cr标记,通过放射性释放率表达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用健康人或TTP-HUS患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损伤,结果显示后者51Cr释放率显著高于前者。在临床,森美贵(15)报道比较32例TMA患者中ADAMTS-13活性重度缺乏(<3%)组(13例均为TTP)和中等缺乏(ADAMTS-13活性6%~51%)组(19例TMA中7例为TTP)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modulin,TM)活性,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与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1复合物(t-PA.PAI-1C)(ng/ml),结果显示ADAMTS-13活性中度减低组比重度减低组患者这两种标志物增高显著,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 三分类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都以电阻抗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仪器依据大多数正常形态的白细胞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大小排列,人为设置了4个辨别线,将白细胞直方图划分三个区域,来辨别小白细胞、中白细胞和大白细胞。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1.电阻抗原理 根据血细胞是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检测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为基础,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体积测量。 2.直方图定义 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座标,不同体积的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座标,来描绘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3.白细胞直方图 在计数白细胞时,要加入溶血素使红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浆流失,使白细胞体积大小发现变化,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白细胞直方图上细胞排列的顺序不是细胞的原始大小,而是经溶血液修饰的细胞大小。 图1,加入溶血素前的细胞大小

图2.为加入溶血素后的细胞大小(在直方图上所示) 二.白细胞分类原理 (一)辨别线的设置 1.低辨别线(LD):在30至60fL之间自动寻找最适位置。 2.高辨别线(UD):固定在300fL ,用作粒度分布的异常监视。 3.辨别线1(T1):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一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1(T1), 4. 辨别线2(T2):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二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2(T2)。 (二)辨别线的作用 1.对正常形态的白细胞进行粒度分类从以下两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白细胞分类情况。 WL与T1之间为W-SCR%,相当于L YM%; T1与T2之间为W-MCR%,相当于MEX%(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之和,)。 T2与WU之间为W-LCR%,相当于NEUT%)。 2.监视白细胞粒度分布的情况,提供异常分布信息 白细胞粒度分布正常时,白细胞直方图显示三峰性分布,在低辨别线(LD)与高辨别线(UD)之间有两个谷值(T1)和(T2)。当谷值辨别线不能设定,或在设定的辨别线位置的度数比规定值高时,将标有白细胞粒度分布异常警号。下面将白细胞分布异常的警号按优先顺序来介绍,当有两个以上的警号符合时,将标上优先顺序最高的警号。 (1)WL:低辨别线(LD)的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可能存在血小板聚集或较多的巨大血小板。 (2)T1:当第一谷值不能决定时。 (3)T2:当第二谷值不能决定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介绍、检查及病例分析

概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多见于成人。 临床表现 1.起病情况: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起病突然,大多在出血症状发作前1-3周有感染病史,可有畏寒,发热等前驱症状。慢性型起病隐匿,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2.出血症状:常为紫癜性出血,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多位于血液瘀滞部位,负重区域,如腰带,袜子受压部位,负重的踝关节等处)粘膜出血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出血。急性型一般4-6周可自行缓解。慢性型多呈反复发作,很少自发缓解。

3.其他:无脾大,一般不伴贫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外周血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急性型发作期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慢性型常为30~80×109/L。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与分类一般正常。 2.止血及血液凝固试验: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凝血机制及纤溶机制检查正常。 3.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诊断要点 临床主要根据出血表现、血小板降低、脾脏无肿大、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及存在抗血小板抗体来诊断ITP。 鉴别诊断 一、血小板生成减少 1.骨髓损伤,如AA,细胞毒药物化疗,恶性肿瘤,放射疗法等。但上述疾病常导致全

血细胞的减少,容易合并红细胞,白细胞减少,易有贫血,出血,感染倾向,且多有明确基础病史,用药史等。结合病史,骨髓检查可明确。 2.营养性因素,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常表现为大叶细胞性贫血,结合血象,VitB12,叶酸检查可明确。 二、血小板破坏增加 如脾功能亢进,SLE,药物性血小板减少,DIC,TTP等,有相关疾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合病史一般不难鉴别。 进一步检查 1.血常规。 2.出凝血检查:PT、APTT正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及黏附功能降低。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乏。 4.腹部B超或CT 5.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6.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谱、抗磷脂抗体、胸腹盆部CT、肝功能、肝炎病毒相关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测。 7.如有条件可完善血小板寿命检测以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 1.糖皮质激素:成人ITP的一线药物。 2.脾切除。 3.免疫抑制剂治疗,以上两者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题例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4岁,学生,主因“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2个月,加重5天”来诊。 患者2个月前晨起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月经来潮时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未予特殊注意。1周前患者发热、咽痛,口服“感冒冲剂”后好转。5天前患者牙龈出血量及月经量较前明显加重,伴鼻衄及双下肢散在出血点。起病以来患者无面色苍白、皮疹及关节痛,体力活动正常,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月经规律。 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无贫血貌、黄疸,口腔黏膜可见血疱,双下肢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未触及,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8×109/L,N75%,Hb125g/L,PLT14×109/L。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断依据为: (1)青年女性,病程2个月,起病隐匿。 (2)牙龈出血,月经增多2个月,发热、咽痛后出现多部位皮肤黏膜出血,月经增多较前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