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课件:从芦山地震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部学习课件:从芦山地震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

张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

二、发展挑战——芦山地震应对的启示

我们第二部分其实想跟大家,其实着重的要去想,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我们在芦山地震中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除了看到这五大变化之外,看到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令人激动的变化,令人鼓舞的变化,那么还有哪一些让我们说我们会发现,哪一些这些挑战,还是让我们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我们要有更多、更好、更快的行动去应对,这个其实是我们这个第二部分要来讨论的。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这个五大变化之后,第二部分要是说从这个芦山地震,我们从现在来看,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我们在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间依然存在着这些挑战。那这些挑战是什么?

(一)我国自然灾害群景

首先,我们也要回顾一下这种群景的一个概念。我们常常说,对中国来说,我们是建设了一个中国式的经济增长奇迹,我们有举世罕见的这样一个长时间的保持高增长的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历程。所以在这个同时,你也可以看到我们这有一张图,我们这张图其实回顾了什么,从1989年以来,中国自然灾害的一些直接损失。我们在统计这些年,我们这些自然灾害直接带来的损失占到了我们每年的gdp增长的百分数多少。这个数是想提醒大家,无论如何你可以看到,这些在我们经济越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每一次巨灾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具有一个更强的脆弱性。

但另外一面,它占的比重其实尽管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其实我们在整个的占gdp的比重上来看,也是呈一个下降趋势,可是这种下降趋势它还有一个很大的比重。也意味着说什么,我们基本上中国增长的另一面,也就是说是我们不断与我们的各种自然灾害的抗争的一面。而且我要提醒大家,我们这样的一个表格,它的估算是非常保守的。这些年我们这些估算,基本上是以直接经济损失来估算的。

我们还很难估算的一点是间接的社会损失。那这一点,我想大家在汶川中间应该感同身受。我想举最简单一个例子是说什么,我们汶川的直接涉及的这4000多万人口,这些家庭,你可以想象,我们大概有近10万大数的这样一个人员伤亡。那这意味着有多少个家庭在这人生发展的这些阶段中间,都时时刻刻会面临这样的一个对于逝者的这样的一个思念,和这样的一个家庭的破坏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一点上来说,其实现在社会已经有一个非常共识的一个角度,这个社会影响损失或者叫社会冲击评估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但是,今天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特别标准化的、统一的一种方式来计算这些。这些不仅仅是影响我们个体的幸福,它也影响了整个的社会竞争力。我们所谓的生产力的基本的因素,都在受到影响。这些怎么样去估算?这是很难的。这也就意味着说其实这些损失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说我们确实也是很难以承受的,那在这个角度上。

我们再从科学角度上去看一下,你会感觉到其实我们中国在一直感叹着我们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在为我们的自然资源多样化分布的一个国家,我们同时也在受到我们灾害的风险的多样化的一个威胁。这种风险威胁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第一个例子,是说现在我们讲的最多的叫气侯变迁。中国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一个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的气象灾害那是非常频繁的,而且这种频繁它的干湿度的变化还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同志们,为什么说这个不稳定性是很困难?因为我们大

者当然说这些挑战,我们不是说是新的,是说有一些其实是由来已久的。我们还需要用更大的力气,去突破障碍,去突破机制、体制乃至法制上的这些障碍,能够去建设一个新的体系。那我们下面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所以对于这些挑战我们怎么看待。

(二)从芦山地震应对看发展挑战

从五大变化,我们再看我们还有几个挑战。那这些挑战,从芦山,我们用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来折射一下,所以这些挑战背后意味着什么?

挑战之一,这个其实是我们中国面临的一个叫发展中的难题。我们讲的第一挑战是来源于我们乡村安全发展的困局。那为什么讲的是乡村这个概念呢?其实你可以看到,其实在这个芦山地震,应该说伤亡的数量,就是直接的因灾害的死亡数量数百个、几百个,可是它影响的这些塌房的这个数量是非常多的。这个其实又折射出来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去尤其像雅安这个地方,它基本上是一个就是说在经济发展上是比较滞后的,相对来说,而且是侧重于环保的,这样的一个保护自然遗产的一个地区。所以它呈现的就是说这种农村地区的发展,其实又是一个相对来说,是我们一个非常直接的一个命题。那直接的命题,其实我们从汶川中间,我们其实讨论很多。

我一直记得,其实在汶川的2008年,我们去参加论坛。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很多国际友人很关心汶川的应对。所以常常问我们一个问题,问的问题就叫什么,中国是不是有建筑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些房屋建设中间,是不是能够保证这些房屋的结构的安全性。这些问题其实当时我们也大家跟他们坦率的分享。

第一,我们中国其实有着非常严格,或者说有着体系化的建筑规范,所以各个因地制宜的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地情。可是有一个问题是全世界也需要关注到的,因为这是我们全球的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科学标准,我们怎么样去保证说这样的一个方式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一个执行,这是一个问题。说白了,那对于乡村来说,我们会面临几个实际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有那么多空间让我们,我们叫我们的人口集聚能够布局在我们希望的这些,或者说相对安全、稳定的区域。也就是说,要避让那些高风险的这样的一个地带。大家可以想像,因为我们其实像我们这种空间上是有限的,我们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说,在我们的一个人口的这样的一个大规模的人口和我们有限的安全空间布局之间,我们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很难说把所有人都去移到一个安全的一个区域,或者是叫完全具有着非常高的安全系数的这样一个地区,来进行居住。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执行的问题。因为因贫治灾、因灾治贫,这还是一个我们非常制约性的一个因素。说越是穷的地方,越是贫穷山区,它的房屋这些基础设施的这种支撑越差。那相应来说,在一定的灾害中间就会出现更大的伤亡。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中国我们常常会出现的,叫什么?小镇大灾。这个是一个什么意思?就是说,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一些局部的这样一个灾害面前,由于这样地区的发展的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我们可能会遭遇到就是说,你看我们这次仅仅塌房数还是很大的。这个我们怎么样去改变这个格局,到今天还在挑战着我们。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说让我们的这个农民家庭,用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很现实的问题,资金怎么来,农村建房资金怎么保证?这仅仅是之一。那之二是什么?之二是说,你农村还要有好的建筑队伍、建筑力量,这从哪里来?我们怎么样让这些就是说因为他本身由于资金的有限,资源的有限,所以它很难形成一个非常有规模的这种建筑市场。那怎么样让一些高水平的建筑团队和专业队伍能够进入到这中间来?第三,当然我们说有了专业队伍,还要有一个建筑技术的应用。

因为我们这次说,地震灾害其实对所有人来说,有很多人都很关注,那不是很简单吗?有结构柱,有圈梁,这两者之间如果能有这些,你其实实际上都会保证很多,或者说至少你的安全系数要增加很多。可是这些建筑技术,包括我们这种建筑材料的使用都需要有经济的保障和一些所谓我们叫推行中间的一些基础措施。那目前其实看起来,这还是不够的。那我们怎么看待这些,我们现在盖房子,农村盖房子更多是什么,邻里乡亲互帮互助,缺乏专业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