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1-2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等。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 液体药品:倾倒时,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2. 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 胶头滴管的使用:滴加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4. 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 给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约成 45°角。

5.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二、氧气1.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2单元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及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2单元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及现象

1-2单元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及现象1、镁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镁 + 氧气 氧化镁Mg O 2 MgO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2、铁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Fe O 2 Fe 3O 4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文字表达式 :铜 + 氧气 氧化铜Cu O 2 CuO现象:铜丝变黑。

4、铝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铝 + 氧气 三氧化二铝(氧化铝)Al O 2 Al 2O 3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红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P O 2 P 2O 5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S O 2 SO 2现象:A 、在纯的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文字表达式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C O 2 CO 2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8、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石蜡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O 2 H 2O CO 2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集气瓶的内壁有水珠出现,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9、实验室制氧气:①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H 2O 2 H 2O O 2②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KMnO 4 K 2MnO 4 MnO 2 O 2③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KClO 3 KCl O 2点燃点燃加热加热点燃点燃点燃2MnO 加热−−−−→二氧化锰加热点燃。

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九年级化学(上)第1-2单元讲义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要点梳理】要点一、常用的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要点诠释】1.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简单分类:2.量筒仰视、俯视读数所造成的后果:1.取用药品的三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 ~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2.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3.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稍微扇一下,让少量气体飘到鼻孔。

要点三、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要点诠释】(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3)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或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要点诠释】(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加热前应先预热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加热时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倾斜向上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3)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药品平铺试管底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要点四、基本实验操作——托盘天平的使用1.托盘天平一般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g。

【要点诠释】1.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九年级化学1-2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1-2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纯净物?A. 空气B. 海水C. 蒸馏水(正确答案)D. 合金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A. 有颜色变化B. 有新物质生成(正确答案)C. 有气体生成D. 有发光发热现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分子大,原子小B.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正确答案)D.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下列哪项不属于物理变化?A. 水的蒸发B. 玻璃破碎C. 蜡烛燃烧(正确答案)D. 轮胎爆炸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正确答案)B.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C.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D.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氧气能支持燃烧B. 氧气能供给呼吸C. 氧气具有可燃性(正确答案)D.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下列关于化学式的书写和理解,正确的是?A. 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正确答案)B. 氯化氢的化学式为HCl₂C. 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 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必须使用催化剂B. 必须用排水法收集C. 必须使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为反应物(正确答案)D. 必须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空气是一种纯净物B.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C.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固定不变的D.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正确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2.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电荷为+1;中子质量为1,电荷为0。

3.电子的结构: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存在,电子层越靠近原子核,电子能级越低,能级数目为2n²(n为主层的序数)。

二、元素与物质1.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由原子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由一到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2.元素周期表:由物理学家门捷列夫提出,按照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可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不仅达到了稳定状态,还提供了一种用来研究原子的方法。

4.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按照元素的质量比例固定。

三、离子和离子键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离子也称为阳离子,负离子也称为阴离子。

2.离子键:在离子之间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而成的化学键,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四、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1.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2.共价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一、化学方程式1.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

2.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的关系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表示。

二、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反应速率。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三、化学平衡1.反应的平衡: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改变时,称反应达到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的比值为恒定值,称为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平衡常数大于1,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常数小于1,反应向左进行。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不固定。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如颜色、密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参与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物质如水、盐酸、氧气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水可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盐酸可用于清洗金属表面,氧气可用于呼吸和燃烧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常见化合物的示例及性质常见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氧化钠(NaOH)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比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溶于许多物质中,具有良好的溶剂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的表格,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三、常见化学反应1. 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反应。

3.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示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四、化学能量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释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2. 化学平衡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保持着一定比例关系,称为化学平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汇总

(暗红色)(白色固体;P 2O 5) (淡黄色)(无色无味气体,易溶于水;SO 2) (银白色) (黑色晶体;Fe 3O 4)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一>1、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则是,反之则不是。

2、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氧气蜡烛点燃+−−→−+ 3、 实验室里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块状药瓶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和纸槽,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4、 用细口瓶倾倒液体时,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慢的倒,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

5、 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者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或腐蚀橡胶帽,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胶头滴管只能悬空,不能触碰管壁。

6、 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不要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后,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酒精灯“三不”)7、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即不成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已清洗干净。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二>1、 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的现象:白色粉末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锌粒中加入盐酸:锌粒逐渐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加热后生成的物质逐渐变黑。

2、 试管加热时应先预热,再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在试管的试管口的1/3处,加热时与桌面呈一定角度(45°),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3、 烧杯不能直接加热。

4、 酒精灯的酒精量应不超过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5、 量筒无零刻度,最小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

6、 托盘天平称量前应调“0”。

精确度为0.1克。

加砝码顺序为先大后小,称量时,左物右砝。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1-2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1-2单元)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物态变化,形状变化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燃烧、生锈、变质、呼吸、酿酒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硬度小4、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夜(特性),可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白色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的关键环节。

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设计思路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基本化学反应等,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尚显生疏,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及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未知。

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规范,包括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等。

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理解其反应原理,掌握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体验到探究活动与小组合作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好化学的热情。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2022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

2022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课题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形状、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但出现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必须根据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来判断。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看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5、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6、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

7、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稳定性、热稳定性、酸性、碱性等8、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9、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用手在盛气体的容器口部轻轻扇动,使少量的气体飘入自已的鼻孔。

课题21、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⑴关注实验前各物质物理性质、体积、质量;⑵关注在什么条件下,物质出现了哪些变化现象;⑶关注实验后各物质物理性质、体积、质量;⑷通过比较探究实验物质的变化。

探究出变化的原因或总结出变化的规律。

⑸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2、探究活动报告的基本要求:注明报告人姓名,活动其他参与人姓名,活动日期;记录活动的过程;过程中的现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活动解决的问题;3、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比较的探究:⑴通过比较两种气体分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含量大。

⑵通过比较燃着的木条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剧烈程度,得出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空气中含量小。

⑶通过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与已用口吹过气的玻璃片上水雾的多少,得出呼出气体中的水分比空气中含量大。

4、科学探究的步骤:⑴提出问题;⑵做出猜想或假设;⑶制定计划;⑷进行实验;⑸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收集证据;⑹分析、解释与结论;⑺反思与评价;⑻表达与交流。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3.探究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以下物质的性质:
-水的沸点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酸雨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在下节课上,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
4.拓展阅读: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以下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硅的性质和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7.课后作业:布置与生活实践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和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瓶液体有什么不同吗?”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出矿泉水是透明的,石灰水是浑浊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判断。
2.使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表征方法,如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对常见物质进行性质研究。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物质的性质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总结:这两种液体之所以有不同的外观,是因为它们的物质性质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的性质,了解它对生活的影响。
3.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现象,如铁生锈、木柴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1---2单元复习测试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1---2单元复习测试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1---2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正确操作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请填空:①熄灭酒精灯火焰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漏斗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容积为15 mL的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最多可盛液体________mL3.下列仪器不宜用来加热的是-----------------------------------------------------------------------()A.量筒B.烧杯C.试管D.蒸发皿4.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固体、液体都可以取任意量B.使用试管夹时,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往下套,夹在试管中部C.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以免浪费药品D.实验室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可用镊子6.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取3.3g食盐,称量时指针若左偏,此时应该----------------------()A.增加药品B.减少药品C.增加砝码D.减少砝码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3 g(1 g 以下用游码)药品,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了,则所称药品的质量是----------------------------------------------------------------------------------------()A.5.3 g B.5.1 g C.4.7 g D.5.4 g 8.用量筒量取20 mL水,读数时视线仰视,则所取水的实际体积是-----------------------()A.20 mL B.大于20 mL C.小于20 mL D.无法估计9.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A.小于8毫升B.大于8毫升C.等于8毫升D.无法确定《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其中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2、化学的发展过程⑴古代——发现利用了火,发现矿石制造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我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

(2)、近代——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①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绿色化学。

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化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阶段3、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4、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5、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6、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2024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目录

2024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目录

2024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目录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变化1.水的沸腾2.石蜡的熔化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1-2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性质及闻气体的方法1-31.固体药品的取用2.液体药品的取用1-4量筒与滴管的使用1-5加热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物1-6洗涤玻璃仪器探究: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2-1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2 木炭的燃烧2-3 硫的燃烧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5 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1 品红的扩散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4-1 明矾吸附4-2 水的净化(过滤)4-3 制取蒸馏水4-4 点燃氢气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实验活动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5-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验证质量守恒5-2镁条的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6-1木炭的吸附作用6-2木炭还原氧化铜6-3二氧化碳使燃着的蜡烛熄灭6-4二氧化碳的溶解性6-5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活动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探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7-1生石灰与水反应中的能量变化7-2甲烷的燃烧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前 燃烧过程 空气中燃烧 圆柱形 黄白色光亮火焰 白色固体 火焰分三层 轻微气味 外焰最明亮 质地软 温度最高 不溶于水 内焰温度较低 密度比水小 焰心最暗 温度最低 熄灭后
蜡烛熄灭时有 白烟产生,用 火柴去点燃刚 熄灭时的白 烟,,蜡烛重 新燃烧
结论 蜡烛的火焰分为焰心、内 焰、外焰三个部分。外焰 燃烧得更充分,温度最高, 火焰最为明亮。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一
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 的气体,比较一下,你能得到 什么结论?
准备收集气体
排水集气法
结论
空气、人体呼出的气 体均是没有颜色、没有 气味的气体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二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 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 振荡,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 论?
变化 2.关注物质的____; 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3.关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 对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
思考题
1.饼干拆封后,长时间放置会变软, 这是为什么? 2.大多数人早晨起床后,都会打开 窗户或到户外运动,呼吸外面的空 气,这样会感觉脑袋清醒很多,这 是为什么?
学习目标
1.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想一想:1、蜡烛燃烧可能发生那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 了?如何验证? 3、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结论
空气中含有的氧气多于人体呼出的气体 中的氧气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四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一块 放置不动,对着另一块呼气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放置不动的玻璃片上无明 显变化;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 有水珠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比空气 中含有的水蒸气多
5.完成实验。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
结论 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 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 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说明蜡烛可以气化
(2) 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实验操作
在蜡烛火焰上 方罩一个冷而 干燥的烧杯, 将烧杯取下来 正放,迅速往 烧杯中倒入少 量澄清石灰水, 振荡
实验现象 烧杯内壁有 水珠生成,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气体
现象
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 显变化;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 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
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多于 空气中的
实验三 在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 体中分别插入一根燃着的木条, 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
现象
插入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 插入呼出的气体中的木条火焰立 即熄灭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有 水生成,蜡 烛燃烧有二 氧化碳生成
结论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中,生成新的物质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一般我们采用这个方法 来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习的特点:
性质 ,如____.____. 颜色 状态 1.关注物质的____ 气味 硬度 密度 熔点 沸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 什么不同? 2.猜想假设: a.呼出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________ b.呼出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 c.呼出气体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__________ 3.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氧气能支持燃烧。 4.设计实验:分别收集两种气体进行对比实 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