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十三章 第3节第1课时比热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比热容是研究热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质吸放热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好比热容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物质的热性能奠定了基础。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三、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热现象均有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至于在微观世界层面研究热现象还不曾接触。

学生对于比热容的概念比较陌生,由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对于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教师可结合宏观的具体事例进行讲解,并类比密度、速度等概念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比热容的概念,并学会应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包括“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内容,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海边的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的温度不同,从而提出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吸收相同热量升高温度不同的研究问题。

通过实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就叫比热容,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它可用于解释生活中吸热升温的一些现象。

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比热容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为了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可以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提升版)辅导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提升版)辅导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提升版)辅导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表达式;2. 比热容的单位;3. 水的比热容及其意义;4.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差异;5.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难点:比热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季用电高峰期,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过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比热容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汽车冷却系统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比热容板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单位4. 水的比热容及其意义5.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差异6.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答案: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其计算公式为: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2. 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例如,在汽车冷却系统中,水被用作冷却剂。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在汽车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水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使发动机温度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3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比热容"的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堂课程时,我采用了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具:热水、冷水、烧杯、温度计、称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在活动开始时,我会向学生介绍比热容的概念,并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比热容。

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计算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计算,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堂课程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考虑再次进行教学,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知识。

我还会考虑将比热容的知识拓展到其他领域,如热力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这堂课程,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 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  比热容教案

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加热的时间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若都是一壶水,原来温度低的那一壶水加热时间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得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代表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那么,将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新课教学]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实验用水和沙子作为研究对象,装置如图所示,在两个金属盒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

器材:相同规格的酒精灯(或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铁架台、石棉网、金属盒、温度计、水、沙子。

应考虑的问题:①、如何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使用天平来称量;②、如何比较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哪个多些?——用温度计去测量;③、怎样确定水和沙子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比较加热时间。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①、实验步骤:用温度计记录加热前水和沙子的初温t1;用酒精灯加热一段相同的时间后,记录水和沙子的末温t2。

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分析与论证沙子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要使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相应的应该怎样操作?结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二、比热容在上面的探究实验中,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c =Q吸/m(t – t0)=Q吸/m△t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的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大于其他物质,因此水常用作冷却剂、取暖剂等。

4. 比热容的应用:根据Q=cmΔt可知,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为什么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4. 讲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1)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3.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3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3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3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实践设计的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勺子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给孩子们提供热水和冷水,让他们感受热水的温度比冷水高的现象。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示例,解释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的大小。

3. 实验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如沙子、水、铁块)的比热容。

4. 数据记录与分析:让孩子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并分析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大小。

5. 生活应用:引导孩子们思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天为什么热水袋里的水凉得慢。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比热容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活动的进行,观察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孩子们思考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环境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让孩子们直接接触热水和冷水,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温度差异,这为后续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提供了生动的实际案例。

在活动中,我特别强调让孩子们亲自触摸水杯,感受热水的温暖和冷水的凉爽,这种亲身体验能够加深他们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

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方式一【问题导入】有一句关于新疆的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为什么新疆的昼夜温差会这么大呢?这与什么有关呢?导入语:要科学地解释这一问题,那就开始我们今天“比热容”的学习吧。

方式二【情景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夏天的中午,在河边玩耍时,脚踩在沙石或泥土路面上与泡在河水里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导入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比热容的知识你就能自己来解答了。

方式三【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图13-3-1三峡水库的修建大大增加了当地的水域面积,这对当地的气候有无一定的影响?小华在互联网上看到一段资料:“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候会受到一定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 2 ℃左右,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 2 ℃左右。

”导入语:专家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预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便能揭开谜底。

1.帮助学生建立比热容概念(1)在概念上:可将比热容解释为表示物质吸热本领(能力)的物理量,可利用打比方的方法解释:质,这完全可以将其与密度相类比(例如:一杯水和半杯水的密度是相同的,比热容也是相同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比热容同样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典型实例与相关解释(1)问: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为了保护秧苗不受冻,傍晚向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夜间秧田里的水的温度变化小,秧田的温度不致降低太多,秧苗就不致冻坏。

(2)问:为什么说水最适合做冷却剂?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较多,冷却效果较好,所以水最适合做冷却剂。

例如:机动车上设有水箱,用水来给机器散热降温。

(3)问:暖气片和暖气管道中为什么用水做传热、散热的物质?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在锅炉里吸收的热量多,在室内放出的热量也多。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如海边沙子与海水的温度差异,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对比热容的定义进行讲解,强调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通过实例解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探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
4.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热容的计算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然后用同样的热源对它们进行加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时间后,水和砂石的温度变化不同?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热容。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热量、温度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比热容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1.请学生运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以下问题:
(1)质量为0.2kg的水,从20℃升高到10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第13章第3节 比热容(第1课时:比热容的概念)导学PPT课件(人教版)

第13章第3节 比热容(第1课时:比热容的概念)导学PPT课件(人教版)
返回
物理
2.讨论 4:阅读课本 P13 的“想想议议”,归纳总结在日常 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这一属性? 北方楼房取暖用的“暖气”,就是用水作介质;发电机等机 器在工作时发热,可以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北方农村培 育秧苗时,总是在傍晚时向田里多灌一些水.
返回
物理
【例 2】下列用水的实例中,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特点 的是( A ) A.初春的傍晚向秧田里灌水 B.在地面洒水可起到降温的作用 C.用水发电 D.用喷水雾的方法形成彩虹
返回
物理
课前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P11~P13,完成以下问题】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 吸取的热量 与它的 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J/(kg·℃) . 3.水的比热容为 4.2×10³J/(kg·℃) ,表示:1 kg 的水温度 升高(降低) 1℃ 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 J .
返回
谢谢观看
第十三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第1课时:比热容的概念)
目录导航
01 学 习 目 标 02 课 前 自 主 预 习 03 课 堂 合 作 探 究 04 课 堂 检 测
物理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重点) 2.会使用比热容表,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重 点) 3.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重难点) 4.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的能力.
返回
物理
课堂合作探究
实验突破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讨论 1: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
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描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质量、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无关。

4.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热水袋和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物品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并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 演示实验:进行比热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热水袋的热量传递等。

4.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计算公式:Q=cmΔt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块质量为2kg的铜,从20℃升高到100℃所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2kg×0.39×(100℃20℃)=50.4J2. 题目: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比热容为3.6×10^3J/(kg·℃),质量为50kg,升高温度为50℃,求发动机冷却液所吸收的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教案
问题4: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问题5:反馈一
小循环4: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
2.演示实验
3.类比密度学习比热容
问题2:思考交流
小循环2:影响比热容因素、单位、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的单位:J/(kg·℃)
(3)水的比热是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103焦。
课题:第13章第3节《比热容》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问题6:小组合作设计探究过程,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
问题7:反馈二

自己整理上述三个知识点的内容、学习方法。
问题8:自我小结

1.针对学习中的疑点,讨论交流。
2.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问题7:自我查漏
问题8:学以致用

利用教师特意提供的检测题,检测自学内容,并根据答案自我矫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设计的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的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发学生对温度和热量的关注,进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进行比较。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袋的使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观察环节在实验观察环节,我选择了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实验器材。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 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 比热容的应用: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衣物、热水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保暖衣物、夏天使用凉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通过示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 应用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 Δt)。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为2.0×10^3 J/(kg·℃),质量为0.5 kg,温度升高了5℃。

求这种物质吸收的热量。

答案:Q = c m Δt = 2.0×10^3 J/(kg·℃) 0.5 kg 5℃ =5.0×10^3 J。

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单位:J/(kg·℃) 4、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容 4.2×103J/(kg· ℃)表示 1kg 的水温度升高 (或降低) 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J。 学生查看比热容表,练习。并查找水的的计算
Q cmt

计算:2kg 的水温度从 20℃身高到 80℃吸收多少热量? 三、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 师:举例说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暖气中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昼夜温差大、红芋窖里放一缸水等 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比热容的计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举例引出比 热容,首先,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 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 一、热量 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 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 过 练 习 来 巩 固 比 热 容 的 物 理 意 义 。第 二 , 量。 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 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 2、 热量的符号用 Q 表示,单位是焦耳(J) 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 质的一种特性。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 能讨论热量。 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 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 二、比热容 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 1、 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或降低) 热容来表示的。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 1℃所吸收 (或放出) 的热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 2、单位:J/(kg·℃) 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 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 3、物理意义: 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一步也 3 水的比热容 4.2×10 J/(kg·℃)表示 1kg 的水 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第 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五 步 , 引 导 学 生 发 现 水 的 比 热 容 是 最 大 3 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 4.2×10 J。 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 4、比热容的计算 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 Q cmt 比热容的物理现象。最后,通过练习判 计算: 的水温度从 20℃身高到 80℃吸收多少 断 不 同 质 量 和 不 同 变 化 温 度 下 的 物 质 吸 2kg 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 热量? 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 三、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力。 问题,进行纠正。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能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烧杯两个,各装等量的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两个相同功率的电热器(热得快),两个搅拌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二)引入新课利用热量单位卡的规定引入新课。

从热量单位卡的规定,我们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1卡。

这个规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温度升高1℃。

可见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其实大家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卡的规定中,还限定了升温的物质是水。

那么,其他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三)新课教学一、热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热总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为止。

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跟什么条件有关呢?1.热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

同样,要把开水自然冷却,水越少,凉得越快,所以,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热量越多。

2.热量跟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

同一块铁,把它烧到温度为100℃需要的热量少,继续把它烧到1000℃,需要的热量多。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4. 比热容的应用:通过比热容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广泛应用于工程、气象、地理等领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热水、冷水、不同质量的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夏天游泳感觉凉爽的原因等。

2.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分析。

4. 课堂练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热水袋里的水会凉得慢等。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单位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4.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夏天游泳感觉凉爽?(2)根据比热容的知识,分析下列现象:热水袋里的水为什么凉得慢?2. 答案:(1)夏天游泳感觉凉爽,是因为水比热容大,吸收的热量较多,游泳时人体散热较快,所以感觉凉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以及比热容的单位。

2. 比热容的计算:讲解如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3.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4. 比热容的测定:讲解如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测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天用水散热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水散热效果好。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5. 讲解比热容的测定方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6. 例题讲解: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的应用4.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比热容的概念,并说明其单位。

(2)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比热容。

(3)举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1摄氏度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单位是J/(kg·℃)。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3)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容的知识,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本章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首先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进一步引出分子动理论;接着讲述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内能,通过实验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做功,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不同方法,反映了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引出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并进一步学习关于比热容的热量计算.本章共分3节:1.第1节“分子热运动”,首先介绍了有关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识,通过对分子的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分子数目多,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提出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得出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然后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利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的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变化,为从分子结构角度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2.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教学中先通过生活中利用内能做功的实例引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内能的影响因素(将宏观物理量“温度”和微观机理“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然后讲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分析热传递过程中提出“热量”的概念.3.第3节“比热容”,这节是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讨论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度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让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教学目标】1.在知识目标方面:①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能用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去解释物体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化;②知道内能、热量的概念,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③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2.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与弹簧的弹力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探究,认识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3.在素养目标方面: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内能和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做功与热传递,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7课时.第1节分子热运动……………………………………………………1.5课时第2节内能………………………………………………………………2课时第1课时初步认识内能第2课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第3节比热容……………………………………………………………2.5课时第1课时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本章复习训练…………………………………………………………1课时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三、素养目标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蜡烛、铅筒、一杯大米、若干条小鱼、两只温度计、洋葱、花露水、空气清新剂、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空瓶子.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红墨水(或黑墨汁)等.【教学课时】1.5课时【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课件1“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并提问:(1)可以判断出是什么物质在运动吗?(2)这与我们前面研究过的汽车等物体的运动相同吗?(3)这种运动有什么规律?生:这是极细小的粒子的运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师这些细小的粒子其实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分子的相关知识.【进行新课】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师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象,那么,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呢?换句话说,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不科学,到底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好,下面请大家分组做分割物质实验,进行探究:小组1:撕纸,看哪一组撕得最碎.小组2:打碎废旧的玻璃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喷撒到眼睛里,可以用布包住玻璃杯后,用锤子敲打).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玻璃有何变化?小组3:打碎冰糖(用锤子敲打),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冰糖味道有何变化?小组代表回答:无论纸撕得多么细小,纸还是纸;玻璃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玻璃;冰糖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冰糖(分割后仍然具有甜味).师那是因为我们分得还不够细小,如果分到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细小微粒,它们会是如何呢?将纸、玻璃、冰糖等不停地分割下去,当分割到一定限度时,即它们的直径只有10-10米时(当然,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纸就不再是纸,玻璃不再是玻璃,冰糖不再具有甜味.因此,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我们称这些粒子叫做分子.(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师除了分子以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种粒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些知识我们以后将学习,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子的相关知识,因此关于原子本课就不多讲了.板书: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分子很小,直径大约是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D.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解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了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直径约10-10m,肉眼无法看到,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分子的研究已经不断深入.答案:C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1.探究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师既然分子这么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那怎么研究它的运动呢?我们前面学过类似的研究方法吗?学生讨论,回忆研究方法: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教师可以打比方,来确定研究方法.展示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许多条小鱼的一杯水,引导学生确定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学生观察交流,找到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运动:水中运动的大量小鱼.师我们就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来研究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展示实物:两杯盛有等量水和小鱼的水杯.(两水杯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且热水的温度不能太高,水温可以使小鱼能够承受).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水杯中小鱼运动快慢明显不同,学生觉得好奇,不妨请一个学生用手摸下两个水杯,感受有何不同.这样让学生有个猜测:小鱼的运动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小鱼运动的越快.教师引导学生类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板书:分子的运动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扩散现象教师请学生做实验:将红墨水滴入两杯不同温度的清水中,观察水颜色变化的快慢.(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教师顺便介绍,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教材P3页《演示》中的二氧化氮和空气互融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两个瓶子的颜色变得均匀了?生:因为分子是运动的,二氧化氮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和上面瓶子中的空气互相接触后彼此进入了对方.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举例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生:(发言火热)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路过炒菜的厨房闻到辣椒味扑鼻而来;切洋葱时辣味难闻……师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那么扩散现象可以在哪些物体间进行呢?请大家结合身边的现象举例加以说明.学生讨论,并进行实验:(1)在教室喷空气清新剂,很快闻到香味(扩散现象可以在气体与气体间进行);(2)清水中滴入红墨水,水变红(扩散现象可以在液体与液体间进行);(3)堆放煤的墙角不久变黑了(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从上述实验中得出结论: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之间进行.教师总结:由于分子的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板书:(1)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彼此间进行.(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3)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例题2(多媒体展示)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解析:进入刚装修完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是由于甲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缘故,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答案:无规则运动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的引力师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4:用力挤压两块铅柱,然后下面加挂上重物的实验.(参照教材P4页《演示》)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使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至于散开.板书: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分子间的斥力教师演示实验:压缩铅块、压缩装满水的矿泉水的瓶子.请学生观察并分析为什么固体、液体难被压缩,然后得出结论.生:物质处于固态和液态时,分子间还存在斥力,使得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师是不是其他状态下分子间就没有引力和斥力呢?生讨论,师引导,作答:气体分子之间同样有引力和斥力,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师(教师出示与弹簧连接的2个小球)请大家阅读教材P5页第1自然段,类比老师手中的两个与弹簧连接的小球(如图),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析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如何变化?学生根据小球间距离的变化,体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表现方式.分子间作用力的形象解释:(多媒体展示)分子间相当于有一个小弹簧连接,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时,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分子间大约相距10-10m);当有外力迫使分子靠近,使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m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以反抗外界的压迫;当有外力拉伸,使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以阻碍外力的拉伸;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就好像弹簧被拉断了,引力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师就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归纳.板书:(1)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多些,对外呈现出斥力.(2)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些,对外呈现出引力.(3)如果分子相距很远(10倍分子直径),那么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例题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3.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我们在物态变化的章节学习中知道了物质通常有几种状态?生: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师那同种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的物理性质相同吗?请举例说明.生:不同.例如水,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温度升高时变成水蒸气.水结冰后变硬,有一定的形状;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明显增大.而且液态水和水蒸气都没有形状,具有流动性.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请大家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生:这可能是与物质的分子的相互作用力(或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师好,下面,我们分组进行实验探讨:小组1:把一节蜡烛放在金属筒中进行加热使其熔化,接着冷却,观察由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体积有何变化?小组2:把一块冰砖(事先准备好,从冰箱里取出)放入金属筒中进行加热使其熔化,接着放入冰箱冷却,观察由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体积有何变化?(学生可以先猜想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师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注意:水例外,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例如,寒冷的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因结冰而胀破.(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或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实物模型.教师可以参照下图,并借助学生在上课时、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三种情景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物质处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情况.)板书: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及相互作用力(或分子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例题4(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下列表格.解析:由于固态物质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液态物质分子次之,气态物质分子分布很散,故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气态物质具有流动性.固态物质分子间的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强,液态物质次之,气态物质分子间距最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固态\,液态物质不易被压缩,气态物质容易被压缩.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板书.板书:分子动理论包括3个部分:(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些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嗅觉等感知的现象来推断出来.而且有些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洗衣粉放在热水里比放在冷水中洗衣服时去污能力强.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分子的运动是一种热运动,可以通过它对外的现象体现出来.生2:扫地时,看到灰尘飞扬,这是分子运动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不是分子的运动,因为分子的运动是不需要外部提供条件,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是自身的无规则运动,而且分子是看不见的.灰尘飞扬是灰尘颗粒在外界的驱动力作用下被动地运动.生3:扩散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进行,但我们通常感觉到气体之间进行的速度很快,如八月桂花开放时,十里飘香.而固体、液体之间却没有这么快,这又是为什么?生4:既然说不同的分子之间可以扩散,那分子之间是不是有间隙?生5: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为什么没有抵消呢?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后你们可以根据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探究,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类比法.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就能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2.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然后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新·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4.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时,采用一种建模法,用弹簧连接小球(类似分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蒸发与分子动理论蒸发的快慢与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有关,这是宏观因素.从微观上来分析:(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跑到空气中的速度越快,蒸发越快.(2)分子运动时,向上运动到表面继续向上运动就可以从液体中出来.所以表面积越大,从表面向外运动的分子个数就越多,越容易蒸发.(3)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跑到空气中的分子也会跑回到液体中,但是如果表面空气流速比较大,很快就可以把跑出去的分子带走,有利于后面的分子跑出来,这样就有利于蒸发.第2节内能第1课时初步认识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理解并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能正确理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二、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2.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三、素养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嫦娥二号奔月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思考与交流.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同时也让学生为祖国成就而自豪.待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嫦娥二号发射、进入月球轨道三次制动,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靠的是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火箭做功,把卫星送上月球.燃气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呢?这种能量有什么特点?它与前面学习的电能、机械能有何不同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白.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学习.【进行新课】知识点1 内能的概念1.内能的概念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P7页图13.2-1、图13.2-2,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师真棒!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那么它的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上节课讲的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知道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而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会不会也有势能呢?生: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应该也具有势能.师同学们说得对,我们知道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而微观物体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我们叫做内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内能.板书: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师请同学们思考:是不是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一定)师大家不要着急,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教材P8页的图片13.2-3,然后分析这两幅图中的铁水和冰块具有能量吗?为什么具有?生1: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很剧烈,它具有内能.生2:冰山上冰冷的冰块,虽然温度很低,但其内部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核心素养通过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概念,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的科学实验素养。

一、教学目标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情分析《比热容》是初中阶段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

并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等各个环节。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2.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工具铁架台、电加热器、水、食用油、温度计、手表(或停表)、烧杯、搅棒、班班通软硬件、多媒体平台五、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小六、教学反思1.“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

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

3.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4.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5.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可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比热容知识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的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提出问题:大家都做过饭,考虑一下,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的快?如何进一步的探究验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归纳总结:(1)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实验中砂子需要不停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实验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
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的11页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

归纳总结: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2)单位:J/(kg·℃)
(3)水比热容是4.2×103 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热量是4.2×103 J。

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热多少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升高的度数有关。

(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体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典例剖析(南京中考)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点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计吸放热情况无关;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与物质的比热容成反比.由此展开分析,得出答案。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反思
比热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

针对这一点教材作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将探究课题由“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改为“物质吸热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是对实验器材作了改进,用热水或热得快作热源来供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