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九年级物理: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合集下载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九班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熟悉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试验,养成同学初步的观看、试验力量,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电学,探究电的学问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依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缘由。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同学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好玩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奇妙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试验。

奇妙的电究竟是什么?从今日我们就渐渐揭开它的神奇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有兴趣的观看。

相互沟通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引导试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许多,想用给你供应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自试试吗?【试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同学思索、相互沟通、争论。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重点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教学过程1【导入】两种电荷由视频导入2【讲授】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指导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
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物理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 学生学习能
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刺激记忆手段 力分析
多的知识记忆深刻,遵从记忆规律。偏重于形象思维,
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自我
认识较模糊、片面,但自我意识却不断增强。 我所代的学生共有 150 多人,3 个教学班。其中约
两个气球摩擦自己的头发,之后把两个气球摩擦过的一
面相互靠拢,会看到气球飞开,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得
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现在的教学不能再用填鸭式教学,也不能再搞题海
战术。转变方式首先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基础,接
受能力;其次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目标,结合学
课例研究综 生的实际展开教学,认真构思每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
80%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弱,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 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认真一些,但分析能力却不及 男生。学生成绩参差不齐。196 班相对好一些,190 和 194 稍差些。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上物理课,学习热情 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但是课后懒散,不认 真复习,不爱动脑筋,做作业遇到难题就放弃,所以成 绩都不是很理想。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 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 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喜欢抄作 业。
发光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看到
的现象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并学会了分类。
在讲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用气球让学生动
手实验,指导学生用一个吹胀了的气球摩擦自己的头
发,然后让几个头发长的女同学上黑板来演示,让和头
发摩擦后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头发飘向气球。让学 教学过程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一、动手参与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 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两种电荷》教案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15。

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新课讲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动手实验:a。

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

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交流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总结: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PPT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吗?【分析总结】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反现: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教师: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同学们知道是怎样规定的吗?学生: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就是创造了电荷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就是创造了电荷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就是创造了电荷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法建议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1.新课的引入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简易,并且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样可以做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行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相互靠近.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行示范.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这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浪费时间,为了方便省时,可以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定性好,效果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可以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注重渗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问题,讲解人类发现采用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3)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这样两种电荷.上一点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础.实验时可以分别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别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不张开.用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以及引入电量概念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使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验电器,二是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正负电荷的中和由教师演示,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探究活动取一个铝盒罐盖(其它金属盒盖均可),在火焰上平稳地给它加热,放一段蜡烛在铝盖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铝盖的塑料或碟(唱片盘),把这个盘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块毛皮或法兰绒快速地擦盘面十几下,然后,一手持铝盖把手,将铝盖平放在塑料盘面上,另一手指接触铝盖后马上离开,提起铝盖,铝盖就带电了.手持氖管接触铝盖,氖管就发光.如果手指靠近铝盖,会看到火花产生,还会有些击痛感.如此反复起电,可做数十次,再用毛皮擦盘面,又可做数十次,而且电量比一般摩擦起电要大.这种起电叫感应起电,这种装置叫起电盘.。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பைடு நூலகம்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知识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电荷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电荷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电荷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正、负电荷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学会静电防护方法。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跨学科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将电荷知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10.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电荷知识,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电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2.完成一份关于电荷知识的手抄报,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电荷的定义、分类、相互作用规律等。
-此项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九年级上物理教案(两种电荷)

九年级上物理教案(两种电荷)
可见:(投影)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两个物体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设疑:
分别解释在实验一、二、三中各物体带什么电荷?为什么带这种电荷?每一实验电荷的总量如何?
(课件演示)
1.正负电荷中和的过程
2.确定中和的定义及有时以放电的形式进行的相关例子。
设疑:
带不等量的个带负电的橡胶棒进行研究,看到了吸引现象,说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板书)
学生讨论研究:
锻炼学生探究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微观抽象的世界变成通俗易懂的宏观世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正负电荷的中和
由于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以动画的形式将两个物体进行摩擦时,电子转移的情况表现出来,从而知道了什么知识?
设疑:
实验三中两个棒带有哪种电荷?
(课件投影:
分别以氢、氦原字为例显现原子结构及电子的运动情况,并说明原子不显电
性。)
学生研究总结:
1.带负电的橡胶棒悬吊于铁架台下,取另一带负电的橡胶棒使其接近,看到了排斥现象。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板书)
2.取两个带正电的玻璃棒进行研究,也会看到排斥现象。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电荷守恒思想,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具
丝绸、毛皮、玻璃棒2个、橡胶棒2个、铁架台1个、细棉线1条、带绝缘皮的电线1根、小纸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是指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摩擦产生静电。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材料之间会发生电荷转移,其中一个材料失去电荷并带正电荷,另一个材料获得电荷并带负电荷。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摩擦起电实验的教案示例:
实验材料:
1. 一块橡胶棒
2. 一块毛巾
实验步骤:
1. 将橡胶棒和毛巾分别清洁干净,确保无杂质。

2. 用食品包装薄膜将橡胶棒和毛巾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确保两者能够自由摩擦。

3. 让学生轮流摩擦橡胶棒和毛巾的另一端,每人摩擦5次。

4. 在摩擦完后,让学生将橡胶棒和毛巾的非固定端靠近对方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学生观察到两者会相互吸引,说明它们带有不同的电荷。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起电时,橡胶棒带有正电荷,毛巾带有负电荷。

这是因为摩擦过程中,橡胶棒失去了一些电子并带正电荷,而毛巾获得了这些电子并带负电荷。

实验拓展:
1. 学生可以换用其他两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静电计或带电物体靠近摩擦过的材料来验证电荷的产生。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危险。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避免材料掉落或碰撞。

希望以上的教案示例能够帮助到您!。

九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或防止这些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手抄报或PPT,内容包括:
-摩擦起电的定义和实质。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实例及其应用或防治方法。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摩擦起电现象在科技或工业中的应用,并尝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想法。
c.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质疑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b.设计电荷相互作用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以及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4.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难点: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起电的定义,即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摩擦起电时会生成什么?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带电体的性质。

4.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种类,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验电器介绍:讲解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电器,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6. 电荷量介绍:讲解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符号C),让学生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2.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电荷有哪些性质?”、“电荷间有哪些相互作用?”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案例中,我还结合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了生动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并能正确区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1.结合生活实例,创设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如“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有电荷?”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3.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带电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两种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说一说:使用的哪两个带电物体。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想一想:通过各组的实验能说明什么
生小组实验: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教具
丝绸、毛皮、玻璃棒、橡胶棒、铁架台、细棉线1条、金属棒、验电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图片讲述引言,张华说:“在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产生了电
使知识简单化、趣味化,给学生以新鲜感。
二、新授
2、试一试:用桌面上的器材试着做一做看看你的猜测,是否准确
3、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样的现象
4、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如果金属棒这样容易传导电荷的物体,哪些如橡胶棒这样不容易传导电荷的物体
6、邮师生共同总结导体与绝缘休的概念
学生以看书的方式自学相关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答题,小组成员进行纠错
1、摩擦起电
提出要求:让学生将汽球、尺子、带上电,并说说你是如何让这些物体带上电的,你怎样知道这些物体带上了电
总结摩擦起电概念
学生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并说说如何让物体带上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
让学生亲身感受摩擦起电
2、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布置学生实验;
做一做:用摩擦的方式使橡胶棒、玻璃棒带电,让两个带电的物体相互靠近
《两种电荷》教案
学段科目:初中物理
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

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

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

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

因为D
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

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

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

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

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

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