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水肿 2
中医治水肿名方
![中医治水肿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cc6f6dc567ec102de3bd8926.png)
中医治水肿名方一.水肿1.肺水肺合皮毛,肺有水气,外感风邪,风水相搏,溢于肌肤,发为风水,亦名肺水。
急性肾小球肾炎类似本型。
主症:初起头面浮肿,逐渐遍及四肢全身,按之没指,口渴,小便不利,大便鸭溏,伴头痛、发热、恶风、骨节酸疼,或咳喘。
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麻黄6g,石膏15g,生姜10g,大枣4枚,甘草3g,白术10g。
加减法:口不渴者,去石膏,加茯苓皮15g,生姜皮10g;恶寒无汗,脉浮紧者,去石膏,加羌活10g,防风10g;咳喘不得卧者,加杏仁10g,陈皮10g,紫苏子10g,葶苈子10g;咽痛喉肿者,去生姜、白术,加牛蒡子10g,射干10g,黄芩10g。
2.脾水脾不输津,内蕴水气,浸渍肌肤,壅阻不行,发为皮水,亦名脾水。
本型有水热壅滞和脾阳不足的不同,应分别治疗。
(1)水热壅滞主症:全身浮肿,按之没指,皮色光亮,四肢苦重,小便难,烦热腹胀,心下痞。
舌苔黄腻,脉亦浮。
治法:运脾行水。
轻者五皮饮,重者疏凿饮子。
方药:1)五皮饮陈皮10g,茯苓皮15g,生姜皮10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
2)疏凿饮子商陆30g,木通6g,泽泻10g,赤小豆15g,茯苓皮15g,花椒目10g,槟榔10g,羌活10g,秦艽10g,生姜10g,大腹皮10g。
(2)脾阳不足主症:面肿,眼睑浮肿,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食少便溏,小便短少。
面色萎黄,神倦,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沉缓。
治法:温脾行水。
方药:实脾饮。
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0g,木香6g,木瓜10g,附片15g(久煎),大腹皮10g,厚朴15g,草果仁6g,炮姜10g,甘草3g。
加减法:水湿过重者,加桂枝10g,泽泻10g,猪苓10g;中虚者,去木香,加黄芪15g;咳喘不思食者,去甘草,加砂仁6g,陈皮10g,紫苏叶10g。
3.心水即正水,与石水互为表里,均系肾水有余,只是水气盘踞部位不同,故名词不同。
水肿名词解释中医
![水肿名词解释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1b8224b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8.png)
水肿的中医解释水肿是指体内组织或腔隙内过量积聚液体,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肿胀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被称为“水泛”,它与人体的津液代谢紊乱、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基础根据中医理论,水肿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水液代谢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水液由脾、肺、肾等脏腑共同调节。
当这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失调,从而引发水肿。
2.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津液停滞,从而形成水肿。
3.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当某个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分类与病因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水肿可分为表里两类:1.表层水肿:表层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浮肿,多与外感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
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时,常伴随着面部浮肿。
2.深层水肿:深层水肿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慢性肾病患者常出现双下肢浮肿、眼睑浮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水肿时,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病史询问: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水肿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和相关症状,以帮助确定水肿的原因。
2.脉诊:中医重视脉象的变化,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进而指导治疗。
3.舌诊:中医认为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病理状态。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可以了解水肿的程度和病因。
中医治疗水肿时,通常会采取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熏蒸等。
1.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利尿消肿、活血化瘀等作用。
茯苓、泽泻等可利尿消肿;丹参、川芎等可活血化瘀。
2.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对于水肿患者,针灸可以促进气血畅通,从而减轻水肿的程度。
3.中药熏蒸:中医认为通过将特定的中草药进行熏蒸,可以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
中医内科学(水肿)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水肿)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9d45ac7fd5360cbb1adb1f.png)
中医内科学(水肿)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水肿的辨证要点是A.辨寒热B.辨上下C.辨虚实D.辨表里E.辨阴阳正确答案:E解析:水肿辨证要点是辨阳水和阴水;辨外感和内伤。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2.治疗水肿,用攻下逐水法,常用方剂是A.十枣汤B.五苓散C.五皮饮D.大承气汤E.小承气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3.水肿变证,表现为头晕头痛,步履漂浮,肢体微颤,证属A.心火上扰B.胃火炽盛C.痰火上扰D.痰浊阻窍E.虚风扰动,神明不守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下列哪项不属疏凿饮子的组成A.商陆、茯苓、椒目B.木通、泽泻、赤小豆C.猪苓、滑石D.大腹皮、槟榔E.羌活、秦艽、生姜皮正确答案:C解析:疏凿饮子由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组成。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风水泛滥型水肿的主症之一A.全身迅速水肿B.肢节酸重C.烦热口渴D.伴见表证E.小便不利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水湿浸渍型阳水的治法是A.化湿清热利水B.健脾利尿,补脾益气C.分利湿热D.健运脾阳,以利水湿E.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水肿发病以何脏或何腑为本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正确答案:C解析: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相关,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8.水肿与伤阴并见者治当选用下列何方为佳A.济生肾气丸B.六味地黄汤C.麦味地黄汤D.猪苓汤E.五苓散正确答案:D解析:猪苓汤有滋阴利水的功效,利水不伤阴,因此常用于水肿与伤阴并见者。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9.水湿浸淫型水肿的形成与下列哪些脏器关系最密切A.脾肾B.肺肾C.肺脾D.肺三焦E.肺膀胱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0.水肿的发病机理是A.肺、脾、肾及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B.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C.心、肝、肾同病,阴阳气血失调D.心、脾、肾同病,虚实夹杂E.心、肺、脾失调,本虚标实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1.患者水肿严重,辨证属水毒内阻,胃失和降,症见神昏,嗜睡,泛恶呕吐,口有尿味,不思饮食,小便短少,甚或二便不通,舌苔浊腻,脉细数,宜选方A.黄连温胆汤B.真武汤C.济生肾气丸D.六味地黄丸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2.患者遍体水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辨证属A.水气凌心B.脾气虚弱C.肺气不宣D.肝气不舒E.肾虚不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3.若患者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舌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辨证为A.肝阴虚B.胃阴虚C.肾阳虚D.肾阴虚E.肺阴虚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4.若水肿以面部水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治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A.六味地黄丸B.右归丸C.左归丸D.五皮饮E.五苓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5.症见手足肿甚,心悸胸闷,喘促难卧,咳吐清涎,舌淡胖,脉沉细数,辨证为A.水湿浸渍B.湿热壅盛C.水凌心肺,阳气衰微D.肾阳衰微E.脾阳衰微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6.患者全身水肿而发亮,伴胸腹痞闷,烦热口渴,尿短赤,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宜选用何方A.五皮饮合五苓散B.疏凿饮子C.猪苓汤D.十枣汤E.八正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患者女性,45岁,水肿1个月,从下肢开始,渐延及全身,皮肤绷紧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日一行,不成形,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https://img.taocdn.com/s3/m/b8678ab2fd0a79563c1e72a8.png)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 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水肿
12
病理转变:
中医内科——水肿 15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阴 水
饮食 劳倦, 先天 或后 天因 素
脾肾
发病 缓慢 ,病 程较 长,
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 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 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
属里 、属 虚或 虚实 夹杂,
正 水 、 石 水
中医内科——水肿
19
三:相关检查
名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
![名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05b82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0.png)
名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名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水肿是指身体组织中的液体过多,导致局部或全身肿胀。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药物不良反应等。
中医认为水肿是由气滞、湿困所致,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原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位名老中医治疗水肿的成功医案。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女性,65岁,退休教师。
患者主诉双下肢浮肿已有2个月之久,并且感觉到双下肢沉重、不适。
患者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湿困型水肿。
具体表现为:双下肢浮肿、沉重不适;舌质淡胖、舌苔白厚;脉象沉迟。
治疗方案针对湿困型水肿的特点,名老中医采用了以下治疗方案:1. 清热利湿法清热利湿法是针对湿困型水肿的常用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开出了一副清热利湿的中药方:黄芩、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功效。
2.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水肿的方法,可以促进局部淋巴循环,加速液体排出。
名老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局部推拿按摩的方法,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3. 饮食调理法饮食调理也是治疗水肿的重要方法之一。
名老中医建议患者少吃盐和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品,遵循“少油、少盐、少味精”的原则。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双下肢浮肿明显缓解,并且感觉到轻松愉快。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体重也逐渐减轻。
三个月后,患者的水肿已经完全消失,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结语水肿是一种常见症状,但是治疗起来并不容易。
名老中医通过清热利湿、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成功地治愈了该患者的水肿。
这说明中医药在治疗水肿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新中医内科学水肿
![最新中医内科学水肿](https://img.taocdn.com/s3/m/a1f7b0f4af45b307e9719770.png)
3、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疏——疏风胜湿,治表治上——秦艽 羌活 凿——通利二便,治里治下——泽泻 木通 猪苓 茯苓 滑石 车前 槟榔 香陆 大腹皮
早晨面浮,午后足肿,劳则更甚为气 血两虚、病在脾。
腰以下肿甚,兼脾肾症状为阳虚水泛、 病在脾肾。
5、掌握治疗要点:
(1)、治疗大法:利水消肿,因势诱导,随证而施 (2)、上下异治:上半身肿甚——发汗(鬼门)
下半身肿甚——利小便(洁净府) 水液废料郁积于中,肿满实证——逐水(去菀陈 莝)
(3)、治分阴阳: 阳水——发汗,利小便 阴水——温补脾肾
2、严重者身肿、腹大,不能平卧,或见尿闭, 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至头痛, 抽搐、神昏。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殿及久病体虚病史
4、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沉、血常规,血浆蛋白, 血脂,肾功能,心电图,肝肾B超等检查有助确诊。
(二)鉴别诊断
1、水肿 鼓胀
浮肿 腹大
2、水肿 饮证
气喘
有四肢浮肿,后见腹大。
四、分型论治
(一)风水相搏型
《景岳全书》:“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 能忽然浮肿”。
1、辨证依据: (1)浮肿从眼睑开始,头面较剧,波及四肢,肤
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小便短少。 (2)恶寒发热,咳嗽。 (3)苔白,脉浮。 (4)外感风邪病史,发病急、病程短
2、治则:疏风宣肺行水 3、方药:越婢加术汤
症状
秘,形壮色红。 小便不赤涩,大便溏。
2、辨别外感与内伤
外感: 感受外邪,起病急,病程短,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脉浮;
内伤: 脏气亏虚,病程长,迁延反复,虚中挟
实,以本虚为主,有气血阴阳不足表现;
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
![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e0d1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3.png)
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通常表现为体内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肿胀。
水肿可能是由于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功能异常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淋巴系统的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的。
传统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体内湿气和气血循环不畅所致,因此采用老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水肿症状。
下面是一位老中医的治疗水肿的医案,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病人,女性,45岁,最近出现了双脚水肿的症状。
病人平时喜欢吃辣的食物,爱喝冷饮,经常感到口渴,尿量较少。
经过检查,病人的心脏、肾脏和肝脏功能正常,淋巴系统也没有问题。
经过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生活习惯后,我发现病人平时喜欢熬夜,经常工作到深夜,而且饮食不规律,经常吃夜宵。
根据病人的情况,我认为她的水肿是由于体内湿气和气血循环不畅所致。
因此,我给她开了一副中药方剂,希望能够缓解她的水肿症状。
中药方剂包括白术、茯苓、泽泻、川芎、当归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和气血的流通。
我告诉病人,她需要每天按时服用中药,并且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坚持按时服用中药,并且遵守了我的建议,调整了饮食和作息时间。
一个星期后,她的水肿症状有所缓解,双脚的肿胀明显减轻。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病人的水肿完全消失,她感到自己的身体轻松了许多。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出,老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是从整体上调理身体,通过调理体内的湿气和气血循环来缓解水肿症状。
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改善体内的湿气和气血循环问题。
同时,病人也需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食辛辣和寒凉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老中医治疗水肿是一种综合调理的方法,它通过中药方剂和调整饮食生活习惯来改善体内的湿气和气血循环问题,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对于水肿患者来说,除了及时就医外,也可以考虑尝试老中医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他们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对水肿的解释
![中医对水肿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631f14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6.png)
中医对水肿的解释水肿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指体内水分代谢紊乱导致体液滞留在组织间隙引起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被归类为“水湿停聚”的范畴,通常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或气血循环障碍等内因引起,又可受到外界湿邪的侵袭而加重。
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脾气分清、上运于肺,肺气分布全身,而肺气的宣发作用则有助于水液的代谢与排出。
一旦脾胃功能失调,如脾虚湿邪不化、湿湿停聚,则会导致水湿潴留于身体组织,从而引发水肿。
另外,气血循环障碍也会对水肿的发生产生影响。
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气血互相依赖、相互转化,气血循环通畅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作。
如果气血循环受阻,就会导致肌肤组织的水分代谢障碍和水液滞留,从而引发水肿。
除了内在的原因,外界湿邪的侵袭也可能加重水肿症状。
湿邪为外界的一种病邪,具有黏腻重浊的特性,容易阻滞气血流通,加重水肿的程度。
湿邪还可能干扰脾胃功能,导致水湿停聚。
针对水肿的辨证施治,中医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根据水肿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好坏与水湿排泄息息相关。
因此,调理脾胃功能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少食油腻、辛辣、寒凉之品,多食易消化、温煦脾胃的食物。
其次,活血通络。
中医强调气血行畅,调畅气血可改善水肿。
可以采用适量运动、穴位按摩、艾灸等方法活血通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此外,祛湿化痰。
如果水肿与湿邪侵袭有关,需要用中药祛湿化痰,通利水道。
常用的药物包括茯苓、泽泻、苍术等。
最后,调理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气血有关,情志不畅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水湿停聚。
要合理调理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水肿的缓解。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水肿的解释非常全面。
水肿是脾胃功能失调、气血循环障碍和湿邪侵袭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调理脾胃、活血通络、祛湿化痰和调理情志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水肿症状,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https://img.taocdn.com/s3/m/38532f7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9.png)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
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
腹水等。
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水肿的病因有内外二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水湿浸渍,而致肺失通调,脾气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而成水肿。
病理变化为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而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水道不通,而成水肿;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而横溢肌肤;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而致膀胱气化失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诊断要点】1.轻者可仅有眼睑、头面浮肿;重者可见四肢腰背及全身浮肿。
2.功能性水肿一般体检无异常,器质性水肿则有相应的体征,如心脏性水肿,可有器质性杂音或心脏扩大;肾性水肿可有明显下肢凹陷性压迹;肝性水肿可有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3.器质性水肿一般均有相应理化检查,可助诊断。
【辩证分型】1.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水肿的名词解释中医
![水肿的名词解释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341e82d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8.png)
水肿的名词解释中医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指的是体内或体外组织因为淋巴系统和血管系统的失衡而导致的异常积液。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被称为“浮肿”或“水液停饮”,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体内湿气积聚,引起水液停滞,从而导致液体在人体组织中的潴留,形成肿胀。
中医对水肿的解释包括其发生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发生原因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体内湿气的积聚有关。
湿气是一种病理因素,常常与饮食不节、气候潮湿、体内湿热等因素相关。
饮食方面,过多摄入寒凉、油腻、辛辣等食物,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水液代谢失调,从而产生湿气。
此外,气候潮湿、环境潮湿也会加重湿气的生成。
当体内湿气无法及时排出,就容易形成水液停滞,引起水肿的发生。
症状表现水肿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局部或全身隆起,皮肤明显凹陷后不易恢复。
一般情况下,水肿往往在晨起时程度较轻,傍晚时则逐渐加重。
患者可能感到肢体沉重、胀满,并且容易疲劳。
在面部水肿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眼睑浮肿、面颊肿胀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尿量减少、舌苔厚腻、口苦口干等湿热症状。
治疗方法中医对于水肿的治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善湿气的产生和排出,二是调理脾胃功能。
首先,减少湿气的产生是关键。
在饮食方面,应遵循清淡、健康的原则,减少食用寒凉、油腻、辛辣等容易生成湿气的食物。
特别是尽量避免过食盐,因为过多的盐分会影响肾脏的排水功能。
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食用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石榴、薏米、红小豆等。
其次,调理脾胃功能很重要。
中医强调脾胃为水液代谢的关键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湿气的积聚。
因此,应该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过饱过饥。
此外,饭后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减少湿气的生成。
针对不同病因的水肿,中医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
如湿气重、全身水肿的患者可选择中药熟地黄、茯苓等药物进行调理;湿热停滞引起的水肿可以选用荷叶、黄芩等疏泄湿热的中药;针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水肿,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选用人参、炙甘草等药物进行补益调理。
11、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11、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7861f409b307e87101f69689.png)
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
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
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
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
(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
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
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
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
⑤恶变。
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2. 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2.疾病分期(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
(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
(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3.症候诊断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
舌质紫暗,苔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水肿(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水肿(案例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8dc89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7.png)
●3.流行病学 水肿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不同的疾病,流行病学特 点不同。
【学术沿革】
1.病名及发病特点
● 《黄帝内经》称为“水”。《灵枢 水胀》描述其特点:“水始 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 之状,此其候也”;《金匮要略》称为“水气”;《诸病源候论 水 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2.案例二 湿毒浸淫证
●(1)案例导入:苏某,女,24岁。1990年5月8日就诊。患者 左肩背上方突生疮疡,红肿疼痛已1周,伴发咽喉肿痛,随即身 热,微恶寒,继则颜面肿甚,一身悉肿,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一 行。未能及时行正规治疗,诸症渐加重,遂求治。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尿蛋白。
●处方:麻黄、浮萍、桂枝各9g ,羌活、甘草、苏叶各6g ,茯苓 皮15g ,炒白术、泽泻、车前子(包)各,10g ,白茅根30g , 生姜3g ,大枣10枚。连服3剂,患者汗出,小便量渐增,水肿 大部消退。
●二诊:颜面、眼睑浮肿已消,腹壁柔软,皮肤起皱,阴囊水肿不 显,腰痛酸软,舌苔白滑,脉沉。治法:温肾利水。原方改为真 武汤加味:炙附子、炒白术、炒白芍各10g ,茯苓20g ,泽泻 12g ,椒目、生姜各5g ,白茅根30g。
●1.与鼓胀鉴别 鼓胀为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 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水肿多周身皆肿;鼓胀多有肝病病 史,水肿多有心肾病史。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鉴别 肾病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继 则延及四肢周身,伴腰痛等;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 及全身,伴见心悸,胸闷等。
中医水肿名词解释
![中医水肿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1e26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a.png)
中医水肿名词解释水肿是指体内多余的液体在细胞和组织之间积聚引起的异常肿胀现象。
在中医学中,水肿被视为体内湿气滞留、气血循环障碍的表现,常见于多种疾病。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解释水肿的相关名词。
1. 湿邪:湿邪是中医用来描述水液在体内停滞、聚集的病理状态。
湿邪是一种病邪,具有重、黏、凝、稠的特性,容易导致机体产生湿热、寒湿等病理变化。
2. 气滞:气滞指气血运行受阻,不能流通到全身各个部位,导致机体内液体代谢异常。
气滞是导致水肿的常见原因,常见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湿入侵等情况。
3. 脾胃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主运化水湿。
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容易导致水湿停滞体内,引发水肿。
脾胃功能失调常见于饮食不当、长期过食生冷食物、情绪不稳等原因。
4. 急性水肿:急性水肿是指水液在体内突然聚集,引起局部或全身迅速肿胀的病理现象。
常见原因有外伤、感染、过敏等,体内湿邪明显。
5. 慢性水肿:慢性水肿是指水液在体内长时间滞留不散,导致慢性肿胀。
慢性水肿常伴随有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需辨别病因进行治疗。
6. 血瘀水肿:血瘀水肿是指湿气和气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局部血液凝滞引起的水肿。
血瘀水肿常见于外伤、瘀血性疾病,可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7. 阳虚水肿:阳虚水肿是中医在体内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下,阳气不足所导致的水肿。
表现为面色苍白、水肿不明显、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阳气,调整阴阳平衡。
8. 心脾双虚水肿:心脾双虚水肿是指心脏和脾脏功能同时受损,导致水肿的一种情况。
表现为心悸、气短、面浮肿,舌体胖大,苔质白腻,脉弱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心安神。
9. 肾阳虚水肿:肾阳虚水肿是指肾脏功能减弱,阳气不足,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的一种水肿类型。
表现为面浮肿、眼睑浮肿、背部水肿,下肢尤以膝以下明显,脉沉细,舌淡胖大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补肾阳,利尿排湿。
综上所述,中医对水肿的解释主要从湿邪、气滞、脾胃功能失调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水肿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补阳益气等。
水肿中医内科学
![水肿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b2a6dc52ea551811a6877a.png)
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病因病机]
5.水肿转归: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水湿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邪凌心犯肺。 水肿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关格。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膀胱气化无权
→癃闭。 阳损及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水肿兼眩晕。
脘 腹 胀 闷 ,纳 减 便 溏 ,小 便 短 少 面 色 萎 黄 ,神 倦 肢 冷
舌 淡 ,苔 白 腻 或 白 滑 ,脉 沉 弱 脾 阳 虚 衰 ,气 不 化 水
肾气衰微证
面 浮 身 肿 ,腰 以 下 尤 甚 ,按 之 凹 陷 不 起 腰 部 冷 痛 酸 重 ,尿 少 或增多 四 肢 厥 冷 ,怯 寒 神 疲 , 面 灰 或 白光 白 心悸气促 舌 淡 胖 ,苔 白 ,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概说]
三、讨论范围
(一)中医范围:以水肿为主症的病证; (二)西医范围:
1.肾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 征,慢性肾功能不全。
2.心源性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 3.其他: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风邪袭表:
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 →肺失通调,风水相搏→水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 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 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 危象。 •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疮毒内犯:
因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 →津液气化失常→水肿。
中医水肿名词解释
![中医水肿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14411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6.png)
中医水肿名词解释1. 水肿的概念水肿是指体内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腔隙中潴留,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明显的肿胀现象。
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停聚所致,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虚、湿邪内生等因素有关。
2. 水肿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水肿可分为以下几类:(1) 虚证水肿虚证水肿多见于脾胃功能不足、气血亏虚的人群。
常表现为四肢浮肿、面色苍白、精神疲倦等症状。
治疗时需调理脾胃,益气健脾,增强体质。
(2) 寒湿水肿寒湿水肿多见于寒冷潮湿环境下长期暴露的人群。
常表现为浮肿重、压痛明显、舌苔白腻等症状。
治疗时需祛寒湿,温经散寒。
(3) 湿热水肿湿热水肿多见于湿热蕴结、体内湿气过重的人群。
常表现为浮肿明显、皮肤发红、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需清热利湿,祛除湿邪。
(4) 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水肿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水肿多见于心脏病、肝硬化等患者。
常表现为下肢浮肿、胸闷气促等症状。
治疗时需调理心脏、增强血液循环功能。
3. 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中医治疗水肿主要通过调理体内气血,祛除湿邪,提高脾胃功能等途径来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师会配制适合的中药汤剂,如桑叶汤、茯苓扁豆汤等,以改善体内环境,促进排尿排汗,消除水肿。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体内水液代谢,达到消肿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太溪等。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淋巴排毒功能,有效减轻水肿症状。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水肿有密切关系。
患者可根据中医理论选择适宜的食物,如冬瓜、芹菜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并避免过量摄入盐分和油腻食物。
(5) 气功练习气功练习可以调理体内气血运行,促进排除湿邪。
常见的气功练习包括五禽戏、八段锦等。
4.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水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遵医嘱服用中药汤剂,并严格控制剂量。
水肿中医护理的方案
![水肿中医护理的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40eb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f.png)
水肿中医护理的方案水肿(edema)是指体液在组织间和体腔内堆积,导致局部或全身出现肿胀的症状。
水肿常见于腿部、脚踝、手臂和腹部等部位。
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气滞、湿邪、阳气不足等引起的。
下面是一种针对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饮食调理1.清淡饮食:水肿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以免加重湿邪。
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2.增加水分摄入量:水肿患者需要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促进尿液产生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饮水,以免加重水肿。
3.忌盐控制:水肿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量,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潴留。
可以选择低盐或无盐食品,少吃腌制食品和加盐调味品。
4.促进尿液排出:水肿患者可食用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西瓜、芹菜、香蕉等。
同时,注意多喝白开水,帮助肾脏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二、中药调理1.泽泻汤:取香附、泽泻、苍术等药材,制作泽泻汤,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患者可每日饮用1-2剂,连续服用。
2.温阳气汤:取当归、黄芪、白术等药材,制作温阳气汤,有活血化瘀、温阳健脾的功效。
患者可每日饮用1-2剂,连续服用。
3.五苓散:取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橘红等药材,制作五苓散,可清湿利水,排除体内湿邪。
患者可每日饮用1-2剂,连续服用。
三、推拿按摩1.足太阴肾经推拿:将患者双腿抬高,用掌心沿着足太阴肾经轻柔地按摩,从足跟到膝盖反复数次,以促进肾脏的排水功能。
2.腹部推拿:用手掌轻柔地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水分排出。
3.肾俞穴按摩:使用拇指或中指,用力按摩患者的腰部,特别是肾俞穴(肾经穴位),以促进肾脏的排尿功能。
四、其他注意事项1.避免久坐或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影响血液循环,加重水肿症状。
水肿患者应适当休息、活动,避免久坐或久站。
2.穿宽松舒适的鞋子:水肿患者脚部肿胀较重,应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减少对足部的压迫。
3.注意身体卫生:水肿患者宜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以防止细菌感染。
水肿风水的名词解释
![水肿风水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bb5f80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1.png)
水肿风水的名词解释水肿风水,又被称为“湿气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
它的发生与人体体内湿气的过多积聚有着密切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属于病邪之一,当湿气积聚过多时,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包括水肿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和阐述水肿风水的概念、原因以及应对和改善水肿风水的方法。
一、概念解释水肿风水所指的“水肿”,即指因湿气积聚导致的身体组织液体滞留,引起肿胀。
它可以表现为身体局部或全身的浮肿现象,使人感到不适甚至痛苦。
这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类病症,被认为是体内湿邪滞留导致的一种身体失调状态。
二、水肿风水的原因1. 天气影响:潮湿的天气容易导致湿气的积聚,进而引发水肿风水。
例如,在梅雨季节或高温多湿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出现水肿现象。
2. 饮食不节:过量摄取盐分、油腻食物以及过度饮酒,都会增加体内湿气的积聚,从而导致水肿风水发生。
3. 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排除体内湿气的重要器官,当肾脏功能异常时,湿气难以被有效排出,容易引发水肿。
4. 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或缺乏运动会导致体内湿气的堆积,增加水肿风水的发生几率。
5.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和降压药物等,会对体内水分代谢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水肿的出现。
三、应对和改善水肿风水的方法1. 调整饮食:减少盐分和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蔬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的摄入量,有助于促进湿气的代谢和排出。
2. 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有助于湿气的消散。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长时间久坐,也能够缓解水肿现象。
3. 中医治疗:中医中的针灸、拔罐和推拿等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调节气血运行,帮助体内湿气的排出。
4. 注意环境和穿着: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同时要避免穿戴过紧或过盛的衣物,以促进身体的湿气排出。
5. 心理调节:情绪波动和精神紧张也会对体内湿气的积聚产生影响,因此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水肿风水是一种由湿气在体内滞留引起的病症,它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关于“水肿”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水肿”的辨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a2854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e.png)
中医关于“水肿”的辨证要点
一、辨阳水阴水
阳水多由感受风邪、疮毒、水湿引起。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浮肿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身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有力,多为实证、热证,可见表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体虚久病,或阳水失治、误治转化所致,发病缓慢,浮肿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畏寒,不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脉沉细无力,多为虚证、寒证、里证。
二、辨标本虚实
水肿初起标实证为多,久病则多虚实夹杂,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
年青体壮,病程短,发病迅速,肿势急剧,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小便短赤或不通,大便秘结,多属实;年老体衰,病程长,浮肿按之如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多属虚。
阳水病久,失治、误治形成阴水,由实转虚;阴水复感外邪而致水肿加剧,则兼夹阳水证候,属本虚标实。
三、辨病邪性质
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烂喉丹痧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水肿病情反复,伴肢节疼痛,伸
屈不利者,多伴风湿;水肿病势缠绵,伴腰腿酸困,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者,多为湿热。
四、辨病变脏腑
若颜面水肿突出,伴咽痛、咳嗽,或水肿较甚,咳喘胸闷者,病变部位多在肺;水肿腹满,纳食不佳,身重倦息,苔腻者,病变部位多在脾;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者,病变部位多在肾;水肿下肢明显,心悸,胸闷气短,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多累及于心。
久病者可见多脏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肿【定义】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等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本病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一、望诊重点:水肿部位(头面部为主、下肢为主、单腹胀大等);水肿程度(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水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抑或皮肤松弛、晦暗少华;是否有腹壁青筋暴露;是否有乳蛾;是否身有疮毒,甚则溃烂;是否身有紫癜;是否气喘不能平卧。
二、闻诊重点:是否口有秽味,是否气喘明显。
三、切诊重点:脉象之浮沉、濡缓、细涩等各种情况;水肿按之凹陷即起抑或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1、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时间和整个病程时间;2、诱发因素:乳鹅、疖疮、饮食不当、劳累过度、长期纳差、长期腹泻等。
3、主症特点:①水肿起始部位(从眼睑开始及至全身还是从下肢开始及至全身);②水肿性质(按之凹陷不起还是按之即起);③水肿的程度(水肿膝以下为轻度、水肿过膝为中度、伴有胸腹水为重度);④水肿出现与伴发症状关系(感冒、腹痛腹泻、乳鹅或疖疮发病一、二周出现水肿还是发病三天后出现水肿,长期胸闷心悸或尿浊、尿血后出现水肿等);4、加重/缓解的因素(如感受外邪、疮毒浸淫、饮食劳倦、房劳过度等);5、症状演变(水肿部位、程度的变化,病变脏腑变化,虚实的演变等);6、伴随症状(感冒、咽痛、腹痛腹泻、尿浊、尿血、胸闷心悸、消瘦、斑疹等);7、诊疗经过: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药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8、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9、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一、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本病多为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后所致。
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后发生。
症状:突发的血尿、蛋白尿、高血压,部分病人表现为一过性氮质血症。
患者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镜下血尿及血C3的规律性变化,重者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体征:75%以上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咽红,颜面浮肿或伴有上下肢水肿,严重者可伴腹水和全身水肿。
出现心功能衰竭是可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奔马律、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辅助检查:尿检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
尿红细胞多为畸形红细胞;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升高,血沉在急性期常加快;肾小球滤过率在急性期可有所下降;咽拭子和细菌培养长提示A组链球菌感染;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滴度上升;疾病早期C3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肾病综合症症状: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
体征:颜面浮肿或伴有上下肢水肿,严重者可伴腹水和全身水肿。
辅助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d;血浆白蛋白<30g/l;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可伴有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
三、右心衰竭症状: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淤血相关症状);肾功能减退,白天尿少,夜尿增多(肾脏淤血引起);右上腹饱胀不适,肝区疼痛;呼吸困难。
体征:周围性发绀;心脏增大(右心室、右心房,合并左心衰时可出现全心扩大);胸水、腹水相关体征(患侧肺下界移动度减小,呼吸音减弱;移动性浊音阳性,液波震颤阳性等);肝颈静脉反流征;肝肿大,肝区压痛;全身性、对称性、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心房、心室肥大、心肌劳损等;V1ptf反应左心功能减退的指标;心超测量LVEF、LVESV等;X线可见不同程度心影增大。
四、门脉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药物或工业毒物中毒等均可引起。
症状: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出血倾向、内分泌系统失调(男性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女性闭经及不孕)。
体征:慢性病面容,面色黝黑,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胸、腹壁皮下静脉可显露或曲张,静脉上可闻及血管杂音;肝硬化中期可出现黄疸;晚期可出现胸腔积液、肝性腹腔积液、下肢水肿。
辅助检查:脾功能亢进时出现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细胞损伤引起黄疸时尿胆原增加;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白蛋白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ALT、AST、γ-GT、ALP升高,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升高等);B超可见肝表面不光滑或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调,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强,脾肿大、门静脉扩张和门腔侧支开放等。
CT所见与B超类似;上消化道钡餐摄片:可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征象,食管静脉曲张呈现出蚀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胃底静脉曲张呈菊花样缺损。
另外放射性核素显像、MRA都有门脉高压的评估意义。
五、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疲乏,行动迟缓,嗜睡,记忆力减退(低代谢症状),面容虚肿苍白,粗糙,少光泽,厚而凉,毛发干燥、稀疏,睫毛、眉毛、阴毛脱落。
体征:心动过缓、呼吸减慢、低温、血压降低;皮肤呈陈旧性象牙色;心音低弱,可有心脏扩大;四肢肌肉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T3T4下降TSH升高);心功能检查(心肌收缩力下降,射血分数减低,左室收缩时间间期延长;心电图提示低电压、窦性心动过缓、T波低平或倒置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异位甲状腺;TRH兴奋实验;病理检查。
附:甲状腺功能亢进部分患者可见小腿胫前1/3处粘液性水肿(对称性皮肤损害)。
六、营养不良(低蛋白)症状:全身水肿,以下肢更为明显,头晕,乏力,皮肤干燥,头发脆,易折断。
体征:贫血面容,肝肿大,可伴有胸水、腹水。
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生化可出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降低;24h尿肌酐/身高比值降低;低钾、高氯或代谢性酸中毒;心电图可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超提示心脏缩小和低心输出量等。
【类证鉴别】水肿与鼓胀: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临床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可伴有肢体浮肿为特征。
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脉络暴露,但部分水肿晚期患者,亦可兼见腹部胀大。
鼓胀多由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等,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主,导致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水肿则多因风邪外袭、感受水湿、饮食伤脾、劳倦伤肾等,以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导致水液泛滥肌肤而成。
【辨证的基本内容】一、辨病因病机:风邪、疮毒、水湿、湿热、瘀血、饮食、房劳二、辨病性病情:虚包括肺、脾、肾及心、肝脏腑亏虚,功能失司;实包括水湿、湿热、热毒、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生成,感受风邪、湿邪、热邪、毒邪。
一般阳水属热属实,阴水属寒属虚;青少年初病、新感外邪者多属实,年老或久病之后,正气虚衰,水液潴留者多虚或虚实夹杂。
三、辨病位:病在于肺:恶风发热,肢解酸楚,头面水肿,迅及全身,或见喘咳的肺卫表现;病在于脾:全身水肿,身体困重,脘腹满闷食少等脾虚湿困表现;病在于肾: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等肾虚表现;病在于心:面浮肢肿,心悸怔忡等水气凌心表现;病在于肝:肢体浮肿,胸胁胀满,嗳气不舒。
四、辨病势:即疾病的发展趋势,如病始于何脏,将累及何脏,是正复邪退,还是正衰邪盛。
【分型及治疗】一、阳水:1、风水相搏证: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全身皆肿,来势迅速+风热兼证(舌质红,脉浮滑数)、风寒兼证(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病因病机: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浸淫证: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可兼有表证。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病因病机:疮毒浸淫,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主症:全身水肿,下肢明显,安置没指,小便少,身体困重+水湿内侵困脾症状。
苔白腻,脉沉缓。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病因病机:水湿内侵,困遏脾土;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湿热内盛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二、阴水:1、脾阳虚衰:主症:身重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脾阳虚症状,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病因病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2、肾阳衰微证: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肾阳虚症状,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3、瘀水互结证: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瘀血、水湿症状,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病因病机: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相关经典文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病,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水不制土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肌肉浮肿;传于肺则气息喘急,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