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摘要:
1.水肿的定义和症状
2.水肿的中医分型
3.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
4.总结
正文:
水肿是指体内积液过多,导致组织间隙和体腔内液体增多的一种症状。

水肿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常见的有眼睑、四肢和全身。

水肿的中医分型主要根据病因和症状来划分,常见的有风水泛滥、风热、风寒等类型。

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治疗水肿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膳是可以缓解水肿症状的,比如说可以喝一些青鸭赤小豆汤。

这种汤能够帮助增强身体代谢,而且还可以起到利尿的功效,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也可以喝冬瓜汤来治疗水肿,冬瓜汤可以用来缓解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症状。

把玉米须放在热水中煮沸,每天坚持喝也可治疗水肿。

另外,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也可以用来治疗水肿。

对于体虚引起的水肿,可以服用一些健脾补肾的药物来缓解水肿。

对于肾炎引起的水肿,可以将车前草、白茅根以及积雪草放在一起水煎成药剂来治疗。

总之,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肿症状。

治疗水肿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中医药膳、针灸、拔罐等。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 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水肿
12
病理转变:
中医内科——水肿 15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阴 水
饮食 劳倦, 先天 或后 天因 素
脾肾
发病 缓慢 ,病 程较 长,
肿多由足踝开始, 自下 而上, 继及全身, 肿处 皮肤松弛, 按之凹陷不 易恢复, 甚则按之如泥 ,
属里 、属 虚或 虚实 夹杂,
正 水 、 石 水
中医内科——水肿
19
三:相关检查

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断治疗

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断治疗
CH { NE SE C 0M M U N v 00CTORS
沦著 ・ 社 巾 药
特 发 性 水 肿 的中 医辨 证 分 型 及 诊 断 治 疗
刘 占国 张 江 平
动后下肢…现肿胀 , 微恶风寒 , 无汗 , 口不 渴, 尿常规正常 。舌淡 , 苔薄 白, 脉浮缓或 紧 。治 宜 : 宣 肺利 水化 湿 。方 药 : 麻 黄连 翘赤小豆汤加减 : 陈德兴采用宣肺利水化
湿的方法… , 根据 张 仲景 《 伤寒 论 》 中 的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化 裁 治 疗 妇 女 特 发 性 水肿 5 0例 , 痊愈 的 4 3例 , 好 转 的 5例 , 无 效 的 2例 , 总有 效 率 9 6 % 。 方 中 以 麻 黄 为君 , 发汗利水 , 开鬼 门 , 使 湿邪从 汗 出 ; 配 合 桑 白皮 、 赤 小豆宣肺利水消肿 ; 陈皮 、
《内经》 云: “ 饮入 于 胃 , 游溢 精气 ,卜
输于肺 , 通调 水道 , 下 输膀 胱 , 水津 四布 ,
效率 9 7 . 2 %, 取得 了满 意的效 果 。方 中 以焦 白术 为君 , 补脾益气 , 使脾气得实 , 则
脾 健 运 而 水 自行 , 更 以 炮 附 子 为 臣补 先 天 元 阳之 气 亏 , 补 肾 的 同 时 又 问 以 补 火 生 土, 所 以治 脾 。配 以 生 姜 入 肺 经 , 其 性 走 而不守 , 通调水 道 , 决渎 三焦 , 散 发水 气。 佐 以茯 苓 、 泽泻 、 车 前子 三药 即利 阴中之
苓淡渗利湿 健脾 , 逐水饮 出下 窍 ; 白术 燥
五经 并 行 ” 。认 为肺 为 水 之 上 源 , 主 行
水 。若 雾 露 之溉 , 灌 注 四旁。若 肺 气 郁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喝,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 数。 治法:清热祛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槟榔10 大腹皮15 茯苓皮20 赤小豆(炒)30 羌活10 泽泻10 生姜10 椒目9 商陆5 秦韭10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中医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研究

中医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研究

中医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研究摘要:水肿的概念最早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本义为水湿停聚体内或泛滥体表所致疾病。

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为“水”。

目前水肿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在水肿的治疗上中医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分析辨证施治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概况综述如下:关键词:水肿;病因病机;辨证论治1病因病机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有“风水”、“石水”、“涌水”、“皮水”等不同称谓。

以头面、眼睑、腹背、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由人体内水湿停聚肌肤而成的一类病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因此,水肿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人于脾而肌肉浮肿,传人于肺则气息喘急。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通身肿候》说:“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遏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另言:“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肌肤而令周身肿满”指出水肿的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水液输布失常,气化不利,导致水液停滞于体内。

综上可见,慢性肾脏病水肿病因为外邪、水湿疮毒内积、劳倦内伤或纵欲过度等,病机为水液停滞,久病及血,瘀血内停,水瘀互结,血行不利,阻滞气机,气滞水停。

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外邪犯肺,肺失肃降,水液停滞,膀胱气化不利,湿而发水肿,多属阳证,称为阳水;日久损伤脾肾,阳虚水停而发水肿,多属阴证,可称为阴水。

2辨证论治李斯炽[1]将水肿分为外风袭肺、肺中热郁、风湿犯肺,郁而化热、肺寒气虚、脾阳不足、水湿内蕴、饮食伤脾、肾阳亏虚、肾阴不足、肾阴阳亏损、膀胱蓄水11个证型。

中医内科学-水肿

中医内科学-水肿
血行水亦行,血不利则为水,临床上,治疗水肿 时,灵活的结合活血化瘀法,确能增加疗效。
五. 分型治疗
重点在于通过水肿各种类型临床症状的分析,使同 学学会这样两点:一.平时自学或上课时,能正确的把 临床症状分为主症及其特点,伴随证以及舌苔脉象三部 分,而这三部分均与病机密切相关。二.考试或实习时 ,能正确的根据病机推理出临床症状或根据临床症状推 理病机,这样就能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会寻找 规律的学习方法。
栓塞性静脉炎、 丝虫病的橡皮肿、 偏瘫的一侧肢体。 。 局部炎症、 过敏。
【病因 病 机】
一.正常生理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肺气不降,通调 失利,可导致水液潴留,而发为小便不利,水肿。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若脾虚失运,生 湿聚水,泛滥肌肤。
肾主水液,司开合之权,蒸腾气化,升清降 浊,肾虚则气化无权,开合失司,水无所主,泛 滥为害 。
二.病因影响
或外邪侵犯,或脏腑亏损,或它 病影响,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 输,肾失开合,终致膀胱气化无权, 三焦水道失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 而成水肿。
单一脏器病变
多脏器病变
三.病机演变
病因病邪
1寒热风邪
部位脏腑
肺卫体表
功能失调
肺失宣降,不能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临床症候
头面先肿
2痈疡疮毒 内归肺脾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
水肿
本课教学重点
掌握 1 辨证要点 2 分型论治
熟悉 1 病因病机 2 诊断过程
概述
一 、 定义
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 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 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 、腹水。
二、历史沿革
《内经》: 肾为水脏,在水肿证中起关键作用。 基本治则:去菀陈莝……开鬼门,洁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

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

腹水等。

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水肿的病因有内外二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水湿浸渍,而致肺失通调,脾气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而成水肿。

病理变化为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而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水道不通,而成水肿;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而横溢肌肤;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而致膀胱气化失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诊断要点】1.轻者可仅有眼睑、头面浮肿;重者可见四肢腰背及全身浮肿。

2.功能性水肿一般体检无异常,器质性水肿则有相应的体征,如心脏性水肿,可有器质性杂音或心脏扩大;肾性水肿可有明显下肢凹陷性压迹;肝性水肿可有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3.器质性水肿一般均有相应理化检查,可助诊断。

【辩证分型】1.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中药水肿

中药水肿

(二)湿毒浸淫
[证 候] 眼睑浮肿,迅及全身,小便不利,身 发疮痍,甚者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 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 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 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生梓白 皮、连翘、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枣)合五味消 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 天葵)。若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 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若风盛而瘙痒者, 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 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辨证论治】
2、辨病位
眼睑浮肿,继而四肢皆肿,伴恶寒发热、咳 嗽者,病位在肺;周身浮肿,肢体困重,脘闷纳 呆,病位在脾;面浮肢肿,腰以下为肾,伴腰痠 软,病位在肾;面浮肢肿,心悸怔忡,病位在心; 周身浮肿,胁肋胀满,嗳气不舒,病位在肝。
【辨证论治】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 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三 条基本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指出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这些治疗原则,迄今对临床仍 有指导意义。其具体治疗方法,历代医家都有 补充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发汗、利尿、燥 湿、温化、理气、逐水、固本等法。
• 2、临床特征: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 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 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 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 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头痛、抽搐、神 昏、谵语等危象
• 3、辅助检查
水肿鉴别诊断
• 1、与鼓胀:鼓胀有腹部胀大如鼓,青筋暴露 • 2、与风水:风水因外界风邪刺激,脉络挛急,血
二、阴水
(一)脾阳不振
[证 候]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小 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缓。 [治 法] 温运脾阳,行气利水。 [方 药] 实脾饮(白术、附子、干姜、甘草、木 瓜、槟榔、茯苓、厚朴、木香、草果、大枣、生姜) 加减。水湿过重者,加桂枝、泽泻、猪苓等;气虚 者,加党参。

水肿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水肿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水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

临床一般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凡因外感风寒湿热所致者为阳水;体弱久病或阳水迁延,反复不愈者为阴水。

由于肺、脾、肾对水液通调、转输、蒸化的功能失常而致。

类似西医学的心、肾、肝等脏器病变,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原因所引起的水肿。

【诊断】通过详细询问水肿发生发展的情况、水肿性质及其他兼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和有关化验检查等,可鉴别引起水肿的不同原因(见表)。

表水肿鉴别诊断表【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阴阳。

阳水属实,治当发汗利水;阴水多属虚中夹实,治当温阳益气行水。

1.阳水病起迅速,水肿先从头面开始,继及四肢胸腹,身半以上为剧,皮肤光亮而薄,按之紧实,凹陷较易恢复,咳嗽气粗,或伴恶寒发热,小便黄赤短少,大便干结或秘,苔白或腻,脉浮数或沉实。

治法:疏风发表,渗湿利水。

方药举例:苓桂浮萍汤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5g,浮萍IOg,防风5g,茯苓15g,泽泻10g,五加皮10g,生姜皮3g,大腹皮10g,车前子(包煎)12g o加减:有表证,恶寒明显,咳嗽气粗,去浮萍,加麻黄5g,杏仁10g;烦热者,再加石膏30go咽痛者,加牛劳子10g,板蓝根15g o湿热蕴结,苔黄腻,口干苦,小便赤涩,去桂枝、生姜皮、防风,加苍术IOg,黄柏Ie)g,防己IOg,连翘IOgo皮肤疮疡,加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银花15g。

腹大有水,喘咳,颈部粗胀,酌加商陆根10g,黑丑10g,尊劳子10g。

2.阴水病势缓慢,或水肿迁延反复不愈,多从下肢开始,继以胸腹上肢头面皆肿,身半以下为剧,皮色浮黄暗滞,按之松软,凹陷深而难复,小便量少色清,大便多酒,苔淡白滑润,质胖,脉沉细迟。

治法:健脾温肾,通阳行水。

方药举例:附子理苓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附子5~10g,桂枝5g,白术、茯苓各12g,猪苓、泽泻各IOgo加减:脾虚明显,腹胀、便澹,加党参12g,干姜3g,怀山药12g。

中医内科学 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中医助理】

中医内科学 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中医助理】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第六单元肾系病证水肿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的病机病位:肺、脾、肾,关键在肾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

●水肿的诊断要点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重者见癃闭或尿少,抽搐,神昏谵语等。

●水肿的鉴别●水肿的辨证要点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水肿的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水肿的辨证论治(1/3)●水肿的辨证论治(2/3)●水肿的辨证论治(3/3)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水肿的转归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病变后期,可发展为关格,转为癃闭或兼见眩晕之证。

●水肿的预防调护肿势重者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3~4g)每日记录水液的出入量。

每日尿量少于500ml时,警惕癃闭的发生。

患者,男,26岁,晨起出现眼睑浮肿,继而四肢及全身皆肿,伴见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滑。

选用:A.五皮饮合胃苓汤B.越婢加术汤加减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D.疏凿饮子合己椒苈黄丸E.实脾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风水相搏证证候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水肿风水相搏证的治法是:A.宣肺解毒,利湿消肿B.疏风清热,宣肺行水C.健脾运湿,通阳利水D.分利湿热,利水消肿E.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风水相搏证证候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水肿

水肿

水肿
4.(p)10.7营养失调:与气血不足,心神失养,饮食不洁,胃中不和
有关。
• 护理目标:患者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I)护理措施:1、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计划,选择多样化食物
,增加患者食欲。2、提供少量多次饮食,减轻胃的饱胀感。3、指导 患者根据病情选择食物。患者脾肾亏虚,饮食应以补养为主,按其阴 阳寒热,分别选用补阴或补阳的食品。阳虚者宜温补,羊肉,狗肉, 姜桂、温阳助运佳品等均可用;阴虚者,则宜凉润,如木耳,甲鱼, 胡桃,芝麻等,避免辛燥。4、适当限制钠盐摄入,具体应根据水肿 程度而定。应用消肿药时,需记录尿量,观察水肿消长。5、遵医嘱 给予静脉营养支持。6、监测肾功能和营养状况,定期检测病人体重 ,血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等,了解其营养状况。
水肿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
认外伤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及其他 物质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相关检查:尿常规,ESR,生化,Fbg,乙
肝七项,电解质,肾功能,血型鉴定, 24小时蛋白定量,尿液细菌培养+药敏。
诊疗计划:一级护理,低盐低脂优质蛋
白饮食,予保肾,抑制免疫,抗凝,改 善循环。肾穿刺等对症处理。
水肿
实验室检查
10月10号:腹部彩超:右肝钙化灶,胆囊炎,腹水。 10月14号:尿常规 :蛋白质3+,隐血-,白细胞 +,亚硝酸 + 生化 : 白蛋白 15.70 g/l 肌酐 81.3 umol/l 尿素 9.78 mmol/l 血脂: 总胆固醇15.78 mmol/l 甘油三脂2.57 mmol/l 10月15号: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浓度5.20 g/l 生化:肌酐64.0 umol/l,BMG3.46 mg/l,IgG2.4

中医关于“水肿”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水肿”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水肿”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症的疾病,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水肿”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称本病为“水”,有肾风、风水、石水、涌水等病名。

病因有劳汗当风、邪客玄府和饮食失调等,病机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谓:“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本病为“水气病,按病因病机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按五脏分为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

载有越婵汤、越婵加术汤、的已民汤、防己茯参汤等方,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店·孙思邈《备千金要方·水肿》首次提出水肿需忌盐的观点。

4.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曰:“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多闭。

”首次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治法强调“先脾土”,“后温肾水”,载有实脾散治疗水肿,沿用至今。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攻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

”尤重从脾肾论治水肿。

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云:“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李梴《医学人门·水肿》强调阳水多因外感所致,阴水多内伤所致。

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最新优质ppt课件

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最新优质ppt课件

注重调理脾胃
? 肾性水肿患者由于会出现胃肠道水肿,导致厌食,恶心呕吐 或腹泄等,形成长期低蛋白血症,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发 生感染,而且还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 因此,应从调理脾胃着手进行,在整体辨证的同时,选用一 些益气健脾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 、白扁豆、半夏、陈皮、广木香、砂仁、炒二芽、蔻仁等使 脾能健运,厌食、便溏、腹泻等症得到控制,蛋白质从胃肠 道丢失减少,同时改善患者食欲,提高蛋白质的摄入、吸收 ,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既可提高胶体渗透压,起到利尿作 用,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肾性水肿的基本概念
水肿的病理生理是水钠潴留。肾是机体排除 水、钠的主要器官,当肾脏患病时,水、钠排 出减少,乃至水、钠潴留而形成水肿,称为 肾 性水肿 。
肾性水肿的临床特点
肾病性水肿的特征
? 常首先出现于 面部,并迅速发展至全身,亦可一开 始即为全身分布的水肿。
? 水肿形成和发展 快,常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明显的 全身性水肿,并伴有胸、腹水。
?病因病机:因外邪侵袭肺卫,肺失宣降,既不能敷布水津, 又影响水道通调。上病及下,肺肾同病,水邪外溢而为浮肿。
?治法方药:治以宣肺利水。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 炙麻黄6g 连翘10g 炒杏仁10g 赤小豆 20g 桑白皮15g大枣6 枚 生姜6g 冬瓜皮20g茯苓20g
?加减运用:咽痛明显者,可加银花、马勃、板蓝根;血压较 高者,可以浮萍代麻黄。
? 治法方药: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化裁,处方:茯苓 20g 赤白芍各10g 白术10g 炮附子6g 车前子20g 椒目10g 山药15g 芡实15g
? 加减运用:兼有瘀血者,加川芎、郁金;阳虚较甚者,加仙灵 脾、仙茅。
肝肾阴虚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

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

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

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

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

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

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

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

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

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

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3、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

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

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4、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

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

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

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

此时应抓住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

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

对于肾病水肿消水效果良好,但不巩固。

阴水
1、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

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

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以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摄人不足,或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

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

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2、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

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治疗。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等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