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的影像诊断
胶质瘤复发磁共振评估标准

胶质瘤复发磁共振评估标准
胶质瘤复发的磁共振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异常强化灶:在MRI随访中,如果发现异常强化灶,应立即进行DWI检查。
如果强化灶在影像学随访中无明显改变或缩小,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减轻,部分强化的病变表现为由实性强化转为“羽毛状”强化,随后强化范围逐渐缩小,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趋于稳定,这可能表明是损伤而非复发。
反之,如果病灶有占位效应并连续2次及以上MRI增强检查表现为强化灶进行性增大,不经放射性治疗强化病灶扩大,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加重,临床症状恶化,经放射治疗后强化病灶缩小,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缓解,则可能是复发的表现。
2. 放射性坏死:在MRI增强检查中,如果出现“切青椒征”、“肥皂泡征”、“水波纹样强化征”,以及在MR灌注成像上,放射性坏死区的rCBV通常减低,这些可能是放射性坏死的症状。
3. MRS检查:复发胶质瘤的Cho显著升高,NAA显著降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此外,胶质瘤的评估和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
DNET与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大囊小结节型(多见)、实质型、单纯囊型。• 实性成分T1等或低,T2略高或高 ,DWI低信号。• 强化特点:壁结节显著强化,可见粗大引流血管。
女,23岁,双下肢肌无力1月余
少突胶质细胞瘤• 多发生于幕上半球脑表面, 以额叶多见。• CT以混杂密度多见,弯曲条带状钙化为其特点。• MRI长T1长T2信号,信号多样,水肿轻,强化程度轻。
血管母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多形性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鉴别诊断
节细胞瘤• 分化良好,生长缓慢的良性神经上皮瘤,WHO Ⅰ级。• 好发于8-25岁儿童和年轻人。• 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 以颞叶多见。• MR: 多为长T1、长T2信号,常有囊变,钙化少见。• 病灶位于皮质, 可伴有硬膜尾征。
男 ,51岁 ,突发肢体抽搐4天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以癫痫为主。• 常发生于幕上大脑表浅部位,颞叶多见。• 囊性、囊实性、实性,边界清楚,瘤周常有轻度水肿。
• 典型表现为大囊伴显著强化的壁结节,邻近脑膜受侵出现异常强化,即脑膜尾征。
男性,24岁,反 复短暂性意识丧 失11月
DNET-小结• 颅内良性肿瘤,典型症状为药物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痫。• 好发于幕上皮质, 以颞叶最常见,边界清楚。• CT平扫多为皮层或皮层下低密度灶,钙化、出血少见。
• 典型表现为底部位于大脑表层、尖端指向大脑深部的楔形或倒三角 形改变,即“倒三角征”。• FLAIR上表现为典型的“环形征”,DWI呈低信号。• 增强多无明显强化, 多无瘤周水肿, 占位效应轻微。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肿瘤——分类
节细胞胶质瘤Gang liog lioma
概述• 是高分化、生长缓慢的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2%。• 组织学分级WHOⅠ级,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为WHO Ⅲ级。• 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 以颞叶多见(>70%)。• 临床症状以癫痫多见,还可有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等。• 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

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通常由脑部的胶质细胞发展而来。
脑胶质瘤可以在不同的脑部区域形成,并且其影像学表现也可能各不相同。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脑胶质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脑胶质瘤的检测和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MRI图像上,脑胶质瘤通常呈现为高信号灶,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黑暗或明亮。
瘤内可见囊实交替排列的异常信号,以及周围水肿、瘤周梗死、囊变、出血等不同的改变。
而在造影MRI图像上,脑胶质瘤往往显示出强化效应,即肿瘤周围的血管对比剂明显浓缩,从而帮助医生更加清晰地观察肿瘤的周围情况。
除了MRI,CT扫描也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CT扫描能够提供关于脑部结构的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脑胶质瘤的位置和范围。
在CT图像上,脑胶质瘤呈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对比。
有时,脑胶质瘤内还可见有钙化或出血灶,进一步印证了肿瘤的存在。
除了MRI和CT扫描,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还可以通过PET-CT、脑血管造影、超声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来进一步确认。
这些检查手段各有优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观察脑胶质瘤的形态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总的来说,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综合评估。
及早发现脑胶质瘤,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合理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时明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大脑胶质瘤病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

Inr n oa dcl oee B oo 10 0 C i ) ne g l nMei lg , atu0 4 1 , hn Mo i aCl a
A s a t O jc v : oivsgt tevleo T adMR i ns f l m t i crbi bt c r bet e T etae h au f n In d g oi o i ao s eer i n i C i a s go s .Me o s T eC n t d : h T ad h
I a i g Di g o i o i m a o i r b i、 h CT a d M EI m g n a n ss f Gl o t ss Ce e r t n
ZHANG u J n J n, IGa g,HAO me Yu i
( eatet I a i t hr fl t o i lf Dp r n o m gn h T i A i e H s t m f g, e d f ad pao i
ilve a i w.MRId mo sr td lw o s e n t e o rio—l w sg a tn i n T1 n y ei tn i n T a o i l n e st o a d h p rn e st o 2WI w t u r u d n w H d a d n i y WI y . h s r n ig s e e n i o s l u ia p a e n t o tp o p c c u yn f c.MRIds li g e t n in i l r e a a fC u c s d s p e r d a d wi u o rs a e o c p i ge e t h i y n x e so a g rt n t to T, t o s n f a t p s h h wi n i i c h g in e h c me t n a e n .Ony 2 c s s ae s g t n a c d C n l s n:C n I h v i i c n l l i a au n t e da o i o n l a e r l h l e h n e . o cu i i y o T a d MR a e sg f a t ci c v e i h ig ss f n i y n l l n gimao i e e r. lo tsse r b i Ke r s Gl mao i e e 6;MR ;C y WO d i o tssc r b I T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本文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流行病学、病理、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梳理,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传统影像学表现为位置表浅,肿瘤呈团块状,密度/信号不均匀,钙化是其主要特征,可囊变,出血、瘤周水肿轻,增强表现呈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同时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脑炎、脑梗塞做鉴别;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常表现为坏死、囊变、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应与胶质母细胞瘤及单发转移瘤鉴别。
全面掌握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要点,有助于术前分级诊断和鉴别。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oligodendrogliomas, OGS)是成人常见的胶质瘤之一,患病率仅次于星形细胞瘤,肿瘤具有弥漫浸润生长特点,影像表现多样,术前诊断和鉴别存在困难。
近年来,有关OGS的较多研究表明,肿瘤的分级、分型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术前评估OGS级别意义重大。
本文对不同分级OGS 的流行病学、病理、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做出梳理总结,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分级诊断的认识。
1.病因:OGS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或未成熟的神经胶质前体细胞的肿瘤转化。
WHO将OGS分为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OD)和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AO)。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Ⅲ级AO为原发或由Ⅱ级OD进展而来。
2.临床:OGS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5%~10%,WHOⅡ级OD好发于40~50岁成年人,WHO Ⅲ级AO 平均发病年龄较OD更大,幕上额叶皮层或皮层下白质区是其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
该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应辅以放、化疗。
3.预后:该类肿瘤的预后与分级有关,也与分子分型相关。
2016年新版WHO分型将OGS增加了分子分型,分为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和非特殊类型。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肺 癌 脑 转
移
左肺癌脑转移
T1WI平扫 多发脑转移癌
T2WI
男,55岁,头痛10天。
T1WI增强
脑膜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多见于中年女性,生长缓慢,病程长 圆形、哑铃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锐利,水肿
相对较轻 广基与颅骨或硬膜相连,可有颅骨反应性增生和或压
迫 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部分可见硬膜尾征 位于好发部位可提示诊断。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脑中线旁的深部脑组织(脑干、丘脑及基底节
区)或脑室旁白质区多见,病灶可位于脑实 质表面。 病灶形态: 团块状、类圆形,边缘清晰但多不 规则,可见切迹、棘状突起或分叶,典型呈 握拳征。 病灶大小: 肿瘤大小不等,最大径5mm~80mm, 平均20.5mm。
影像学表现
信号: 平扫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 呈低信号、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以低信 号最为特征,坏死或囊变少见;
男,42岁,椎管肿瘤术后,双侧肢体麻木半年
(L2-4椎管内)符合间变性室管膜瘤伴坏死(WHOⅢ级)。
室管膜瘤
部位:脊髓圆锥部、马尾及终丝、颈髓 形态:长圆形,球形,分叶状 信号:T2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种植转移和脊髓空洞形成是其较特征改变 出血较星形细胞瘤多见。
矢状位T2WI
冠状位T2WI
矢状位T1WI--C+
冠状位T1WI--C+
病理组织片—脊膜瘤
T1WI
T2WI
T2WI
女,62岁,左下肢无力。T3-4水平椎管内髓外硬 膜下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
横断面T2WI
肿块上方层面
肿块层面 平扫横断面示肿块部位蛛网膜下腔 消失,肿块上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 为髓外硬膜下病变的共同特征。
胶质母细胞瘤影像诊断

8
病理表现
• 肿瘤细胞可围绕坏死灶周围呈假栅栏状排列,是其区别于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的主要特征。
• 肿瘤内毛细血管呈明显巢团状增生、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肿大。 • 有时高度增生的血管丛呈球状,称为肾小球样小体。
• 免疫组化:GFAP、vimentin阳性;CD34、Ki-67高度表达
9
病理
10
03
影像诊断
11
影像诊断
好发额、顶、颞叶脑白质区,也可见于枕叶、丘脑、基底节区 侵犯方式:呈浸润性生长,可广泛浸润多个脑叶;可表现为多中心生;
12
CT表现 ➢ 混杂密度:囊变、坏死、出血多见(瘤卒中);钙化少见 ➢ 瘤周水肿:多明显,也可以无水肿或轻度水肿 ➢ 占位效应:中线移位、邻近脑实质、脑室受压 ➢ 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花环状强化
✓ 脓腔弥散明显受限: DWI呈明显高信号 ✓ 脓肿壁:薄且均匀、强化、弥散不受限 ✓ 伴脑膜炎:软脑膜强化 ✓ 可见卫星灶(子灶) ✓ 可有其他部位炎症性病变:如鼻窦炎、肺炎 ✓ 脑炎的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
33
病理
34
小结
✓ 信号不均匀(囊变、坏死、出血) ✓ 境界不清 ✓ 肿瘤实质弥散受限 ✓ 瘤周水肿(可以无水肿或瘤周水肿不明显) ✓ 占位效应 ✓ 增强呈不规则厚壁强化:花环状、结节状、斑片状 ✓ 高灌注、rCBV、 rCBF值增高 ✓ NAA峰降低或消失、Cho、Cho/Cr升高,可见Lac、Lip峰
MI:(肌醇,位于3.8ppm):代表细胞膜稳定性
17
MRS表现
NAA峰降低或消失、Cho、Cho/Cr升高 坏死囊变区: NAA、Cho均减低,可见Lac、Lip峰
医学影像-DNET的影像诊断诊断

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已经成为 DNET治疗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细胞化学
细胞化学可以更精确地描述 DNET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 点,这为DNET治疗和预后评估 提供了新途径。
脂肪成分含量高
核磁共振波谱成像中,DNET的 脂肪成分含量高于正常脑组织。
有助于鉴别诊断
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可对与DNET 相似的脑部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神经纤维瘤和脑膜瘤。
DNET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DNET主要的治疗方 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可以选择手术。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DNET的另一种有效 方法,通常使用外照射治疗。
2 肿瘤囊性
通常呈囊性病变,内部可 见低密度半透明物质。
3 边缘不规则
边缘模糊或分叶状,周围 可见水肿及低密度环状区。
DNET的PET特点
代谢活性
PET成像可以显示DNET的代谢 活性,从而区分肿瘤和正常组 织。
和神经元极相似
DNET的代谢方式与周围神经元 相似,不易检测出代谢异常区 域。
对肿瘤分期价值有限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在DNET治疗中不是首 选,但可作为放射治疗后的辅 助治疗。
DNET的治疗效果分析
5年生存率高
手术切除效果最好
DNET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90%, 手术切除对于DNET的治疗效果
较其他脑瘤类型更高。
最好,放射治疗相对较差。
放射治疗不会降低生存率
放射治疗对于DNET的治疗效果 尚可,不会降低生存率和治愈率。
PET成像对DNET的分类及分期 价值有限,主要用于评估治疗 效果。
DNET的超声特点
1
多发性、囊性改变
超声影像中,DNET常呈多发性和囊性,边界不明显,符合良性肿瘤的特征。
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胶质瘤是指发生在胶质细胞中的恶性肿瘤,是目前最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
病人一般都是在出现类似头痛、恶心、呕吐等头脑症状时才去医院就诊,这时候肿瘤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晚的阶段。
因此,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下面就是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的讨论。
一、胶质瘤的诊断1、影像学检查常见的诊断手段是影像学检查,包括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
MRI在胶质瘤诊断中优于CT,主要是因为MRI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确定手术范围。
此外,MRI的多图像平面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是目前胶质瘤诊断的主要手段。
2、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指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来确定病理类型和预后情况。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特异性标记物被发现并应用于胶质瘤的分子诊断中。
目前使用的常见标记物有IDH突变、MGMT甲基化、1p/19q联合缺失等,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
二、胶质瘤的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并保持周围组织的完整。
手术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因此,在手术中需要尽可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同时切除肿瘤。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被采用,如经口腔路肿瘤切除、脑区导航手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副作用,提高手术效果。
2、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是胶质瘤治疗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复发和转移的病人,都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的进展。
放疗常采用局灶放射(CNC)或全脑放射(WBRT),化疗则采用现代化疗药物如依托泊苷、贝伐珠单抗等,这些药物能够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同时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作用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通过固有免疫、自然免疫、细胞介导的抗瘤免疫和抗体介导的抗瘤免疫等方式,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大脑胶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

灶 多不强 化 . 4例显示 部分 区域斑 片状轻 度 强化 。 仅
与C T比较 , I 显示 脑 叶病 变 范围 明显 扩大外 , MR 除
1资料 与方 法
收 集 19 9 6年 以 来 在 我 院 确 诊 的 G C患 者 I 5
还 见胼 胝体 受 侵增 厚 l ( 6 %) 基底 节 和 丘脑 3例 8 . , 7 侵犯 6例 , 海马 受 侵 4例 , 干 侵犯 3例 , 及脑 室 脑 侵
好反 映. R 优于 C 。 M I T
关 键 词 胶 质瘤 病 ;T: I C MR 中 图分 类 号 :7 9 1 R 3. 4
’
大脑 胶 质瘤 病 (l m ts ee r G 是 一 种 gi aoi crbi, C) o s 很少 见 的弥漫 性 中枢神 经原 发性 肿瘤 性疾 病 6 国 1 . 内外 文献 对本病 报道 较少 。 文 回顾 性分 析经 活检 、 本 手术 病 理证 实 的 l 5例 G C的 C MR 影像 学 特 点 , T、 I
有轻微 强化
22 G 的 MR 表 现 :】 呈 低 信 号 , 2 、 L I . C I TWI TWIF A R 上呈高 信号 . 以白质为 著 , 界多不 清晰 。 近脑 沟 、 边 邻
脑 室弥 漫性缩 小 , 回或 脑 白质肿胀 。 强后 扫描病 脑 增
旨在 提高该 病早期 诊 断的准确 性 .为临 床早 期诊 断
管膜 形成 线状 强化 1 。 例
例 , 9例 , 6例 ; 男 女 年龄 1 2~7 3岁 , 均年龄 2 . 平 35
岁 临床表现 为难 以缓解 的持 续性头 痛 为首发 症状 者 5例 , 痫 3例 , 忆力 下降 3例 , 力 障碍 2例 , 癫 记 视
胶质瘤

弥漫型星形细胞瘤按照 WHO 分级标准可分为 II-IV 级,其中 II 级 表现为细胞密度中等,核分裂像少见或缺如,Ki-67/MIB-1 增殖指 数<5%;III 级表现为细胞密度增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增多 , Ki-67/MIB-1 增殖指数 5%-10%;IV 级细胞密度增高,明显的核 异型、 活跃的核分裂活性、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和(或)坏死,Ki67/MIB-1 增殖指数>10%。值得注意的是,Ki-67/MIB-1 增殖指数只 作为肿瘤分 级的参考,目前尚无准确的阈值可以用来明确区分肿瘤 级别。
胶质瘤基础知识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 5-8/10 万,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 次于胰腺癌和 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 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 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 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 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 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 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 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 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 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 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 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 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 要意义。
(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点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 CT 和 MRI。这两种成像方法 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 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 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 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 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 像信息上 MRI 优于 CT。CT 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特 征性密度表现如钙化、出血及囊性变等,病变累及的部位,水肿状 况及占位效应等; 常规 MRI 主要显示脑胶质瘤出血、坏死、水肿组 织等的不同信号强度差异及占位效应 ,并且可以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 多模态 MRI 不仅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还 可以体现肿瘤组 织的功能及代谢状况。
胶质瘤的CT、MRI表现

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部分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患者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略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热文:各种脑肿瘤在PET-CT中显像脑胶质瘤在PET-CT与MRI图像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 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脑肿瘤中胶质瘤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其中75%为星形细胞瘤。
1 材料与方法收集--哈密红星医院放射科2010年7月~2012年12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5月~2013年1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脑胶质瘤,包括弥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3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各5例、混合性胶质瘤4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
年龄:3岁~73岁,平均45岁,性别:男30例,女23例。
采用GE1.5T及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轴切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DWI及ADC图。
扫描参数T1WI:TR 400ms,TE 14ms;T2WI:TR 5000ms,TE 128ms;视野(FOV)24cm,层厚6mm,间距2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2。
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2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
2 结果2.1 30例星形细胞瘤2.1.1 13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2例为薄壁环状强化(其中1例为多环状,1例为单环状),11例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3例不均匀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
2.1.2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为囊实性,2例为大囊壁伴壁结节,T1WI 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明显强化,最大囊壁直径达5.5cm,1例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无强化。
2.2 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为均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含囊变及钙化灶,瘤周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斑点状、线条状强化。
胶质瘤鉴别诊断

性生长,早 期趋向粘液性改变,继而形成 •
• 单个大囊或无数小囊。 CT: 园形或椭园形低密度区. 10-15%钙 化 ,一般不增强. MRI: 很少形成囊变.水肿轻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二、少枝胶质瘤
较少见.占5-7%大多数位于于額叶及 額 、颞叶,少数起自大脑深部,位于室
管膜附 近,形成室管膜下.少枝胶质瘤. 可分为低度及间变性。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CT、MRI表现
C T:边缘不规则肿块,等密度,有多发条带
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oma)分类
级别
I级 II 级 III 级
名
称
局限型,良性,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 星形细胞瘤,广泛浸润,但分化良好; 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 , 局限或弥漫性间变 , 细胞数增多.非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跃,属恶性;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除有三级特征外,尚伴 有明显坏死.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CT、MRI表现
• 多形性黄色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位
于大脑皮层表浅部位.
• CT:50-60%囊性,+c囊内有结节增强,可
见钙化及出血.
40%实质性,85%可见增强.
• MRI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Ⅱ型星形细胞瘤(Ⅱ/WHO)
CT、MRI表现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DH突变型胶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约54%~100%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66.1%间 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64%~93%少突胶质细胞 肿瘤(WHOⅡ~Ⅲ级)、50%~88%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GBM)及5%的原发性GBM (WHO Ⅳ级) 发生IDH突变,因此认为IDH突变是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和继发性GBM所特有的基因突变 类型。
影像表现
• 皮层受累、肿瘤少强化、瘤体信号均质、肿瘤边界清晰、 瘤周水肿较轻、较高的肿瘤钙化发生率等,IDH突变型胶质 瘤表观扩散系数(ADC)高于IDH野生型肿瘤。
• 肿瘤大于6 cm,以及T2-FLAIR不匹配征对IDH突变型星形 细胞瘤具有高度特异性。具有IDH1突变的GBM倾向位于左额 叶,肿瘤无强化,囊性和弥漫浸润性成分增多,肿瘤更易 靠近脑室,坏死和瘤周水肿程度、血管异常发生率降低, 少突胶质形态增加,代谢产物也发生变化。
T2WI 看似整体均质高信号,但是 FLAIR 出现明显的低信号(坏 死/囊肿),不符合 T2-FLAIR 错配。术后为少突胶质细胞瘤 IDH 突变型
IDH野生型
• 年龄超过45岁、多灶性、多中心性或脑胶质瘤病模式被认 为是IDH野生型WHO Ⅱ/Ⅲ级胶质瘤的预测指标。
• 野生型GBM肿瘤强化部分体积更大。其他影像特征还包括 肿瘤囊变率低,肿瘤强化(环形强化)、瘤周水肿更常见, FLAIR上信号异质性更大及边缘对比度较低、T1-FLAIR信 号比值较低等。
2 例星形细胞瘤 IDH 突变型,均表 现为 T2-FLAIR 错 配,注意 FLAIR 低 信号可以是均匀或 不均匀
尽管肿瘤相对于 T2WI 在 FLAIR 序列上包含小的低信号区域(箭 头),但大部分占位在 FLAIR 上显示的信号类似于 T2WI,不符 合 T2-FLAIR 错配
胶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PPT

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oma)分类
级别
I级 II 级 III 级
IV 级
名称
局限型,良性,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 星形细胞瘤,广泛浸润,但分化良好; 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局限或弥漫性间变, 细胞数增多.非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跃,属恶性;
在四脑室。可向脑实质生长,到脑 皮质表面. • CT: 边缘不规则肿块,等或混杂性 密度,囊变, 钙化,均匀强化. • MRI:边缘清楚或不规则高信号 (T2WI),肿瘤明显强化..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常发生于四脑室,病变较良性,中度增强 或不增强
四、脉络膜胶质瘤(Chordoid glioma):
胶质瘤影像诊断星形细胞瘤, 少枝胶质细胞 瘤,室管膜瘤, 混合性胶质细胞瘤, 大脑 胶质瘤病等. 他们的影像学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现将 分述如下:
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 (一)分类
• 1993年WHO公布新的脑肿瘤组织学分类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d II)
CT、MRI表现
C T:边缘不规则肿块,等密度,有多发条带 状及结节状钙化90%周边性脑回状 钙化为其特点 ,可有囊变.
MRI: 可见钙化及肿块,出血,50-90%有钙 化,MR不敏感,水肿少,.典型的呈 蜂窝形改变。强化见实质性及周边 性强化。
三、室管膜瘤
• 在脑室内,60%在侧脑室,40%
CT、MRI表现
• 局限型
• 一级星形细胞瘤:占5-10%.多见于后颅凹, 毛细胞型:儿童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颅内肿瘤可引起以下症状:①肿瘤压迫 或破坏周围脑组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症 状,如癫痫、瘫痪、视野缺损等。②颅 内占位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 现为头痛、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精品课件
检查
X线平片; 脑血管造影; 脑室造影; 气脑造影; CT; MRI。
精品课件
扫描技术
扫描前准备: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扫描方式 1.多为横断轴位扫描,扫描基线多为眶耳线(OM线),如图1;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7 .蝶鞍的改变 蝶鞍的扩大也属于骨改变,其扩大、鞍
底骨质变薄及破坏多见于垂体瘤。 8 .脑池的扩大 多见于脑外肿瘤。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定位征象 在横断轴位CT片上定位主要依据病灶同一层
面所显示的骨、脑室、脑裂和脑白质来区别病 变在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或枕叶及小脑。有时 区别脑内、外,幕上、下,还有一定的困难。 1. 脑外征象:“D”字征 主要表现脑池扩大,脑表面和脑白质向内移位、 颅骨受侵及病灶常基底于骨结构上而称为“D” 字征。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4 .脑积水 指脑室扩大,分为梗塞性和交通性两种。梗阻性脑积
水多为占为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多为外伤或术后所致。 5 .脑水肿 水肿一般系渗出性,由于渗透压改变所致,脑转移瘤
常见多为大面积指状水肿。 6 .骨改变 指骨板受压变薄或增厚,变薄多见于肿瘤压迫,变厚
多由于对局部病变的反应。如脑膜瘤常引起局部骨板 反应性增厚。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区等均能判断出肿瘤的大体类型。 8 .种植:即通过脑脊液的肿瘤播散,一般多见于室管膜
或蛛网膜下腔的种植,对定性诊断和治疗也相当重要。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9. 骨增生和破坏:是肿瘤侵犯骨的直接征象。 10 .增强:病灶增强CT检查最重要的征象之一。病灶 增强是指血管内增强,如正常血管显影,A瘤显影, AVM显影等,更主要的是造影剂在血管外的渗出,多 见于有血脑屏障破坏的肿瘤,如胶质瘤的显影,及没 有血脑屏障的肿瘤显影,如脑膜瘤,转移瘤,听N瘤, 垂体瘤等。有助于定性诊断,还有助于显示等密度病 灶。病灶的增强分增强与不增强两种,如星形细胞瘤 一级一般不增强,脑膜瘤常有明显增强。而增强又分 为均匀一致性增强及非均匀一致性增强,后者肿瘤内 成分不一。非均一增强分为中心增强、周边增强、环 形增强等,其中环形增强较为常见。
有时加用冠壮扫描,病人为仰卧或俯卧位,如图2。 2.层厚多为8-10mm;层距为8-10mm,必要时细扫;窗技
术:窗宽(W)100-200,窗中心(L)35左右。 3. 颅脑CT检查常应用平扫和造影剂增强扫描两种结合平扫用
于急性脑出血、先天性畸形、急性颅脑外伤、脑积水及多发 脑梗塞;而对脑瘤、脑脓肿、脑血管畸形、癫痫原因和脑寄 生虫病等应先平扫再做增强扫描,而对70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 下儿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增强扫描;对只用增强 扫描才能显示病变的复查病例和肿瘤术后放疗后复查的病例, 脑转移瘤可直接增强扫描,精不品需课件平扫。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间接征象 1. 正常结构的移位 常见的是中线结构的移位(如血管,透明隔,三四脑
室等),也包括其他结构的移位(如侧脑室,基底节, 脑干,脑裂,脑池等),肿瘤导致的移位多于血管病 变。 2. 变形 主要指脑室脑池的变形。靠近脑室的病灶变形多于移 位,远离脑室的病灶移位多于变形。 3 .充盈缺损或填充指脑室不完全显影或脑池部分显影。 一般而言,这一征象表明病灶已居于脑室或脑池内。
图 1
精品课件
图2
A:仰卧位
B:俯卧位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直接征象 1. 密度:同病灶周围脑组织密度相比可分为高密度、
等密度、低密度,病灶密度不均者为混合(杂)密度, 密度的改变不仅能直接显示病灶,还有助于组织学诊 断。 2. 大小:即病灶的体积,病灶大小不仅对定性诊断有 用,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很大作用。 3. 边缘:病灶边缘清或不清,光滑锐利,不规则及有 无分叶等有利于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及脑内、外等。 4. 形态:病灶的形态有利于病灶的定性,代表着一定 的生长方式,例如,脑膜病及脑转移瘤常为球形,而
精品课件
总论
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 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 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成人中约 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 质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 移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和部位不同而 各不相同。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为癫痫、偏瘫、 视听觉障碍、复视、头痛以及其它颅内压增高 的体征。但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且晚期出现, 因此,神经放射学检查是脑肿瘤诊断的重要工 具。
精品课件
胶质瘤的影像诊断
山东省肿瘤院 郭守芳
精品课件
总论
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指包括所有 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 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性 肿瘤和淋巴瘤。临床上要求能确定肿瘤的位置、 大小、范围、数目和性质。颅骨平片诊断价值 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影可作 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断。CT及MRI 对肿瘤的诊断优于传统的X线检查。CT定位与 定量诊断可达98%,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定 性诊断正确率可达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 诊断更准确,但定性诊断有时也有困难。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2. 脑内征象:“O”字征 脑池变窄、脑皮质紧贴于骨板、颅骨常
胶质瘤多为不规则形。
精品课件
颅脑疾患的CT征象
5. 结构:指病灶的内部结构,多表现在密度的高低上, 以CT值为表现。如囊肿、肿瘤内部的坏死液化则多为低 密度,钙化则多为高密度。
6 .多少:即病灶的个数,反应不同病变的特性,如转移 瘤以多发为主,胶质瘤则以单发为主,病灶的多少有利 于定性诊断。
7. 部位:即肿瘤位于颅内的位置,准确的肿瘤起源部位, 对定性诊断十分有益,对手术方案的设计,部位诊断也 是必不可少的。幕上幕下,鞍区,松果体区,桥小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