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指南--新旧对比
WHO CNS肿瘤新旧分类的比较及新进展
![WHO CNS肿瘤新旧分类的比较及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ccddd3f680203d8ce2f24e5.png)
2016年分类增加了下列新肿瘤实体和亚型
肿瘤实体或亚型名称
上皮样型胶质母细胞瘤 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间变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RELA融合基因阳性型室管膜瘤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 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C19MC变异型 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 NOS CNS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胚胎性肿瘤 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 杂合性神经鞘膜肿瘤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016 年新分类和命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Ⅰ级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Ⅱ级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Ⅲ级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尤文肉瘤-PNET 脑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 脑膜黑色素瘤 放入脑膜间叶组织肿瘤 放入 CNS 低级别 B 细胞淋巴瘤 被列为生殖细胞起源肿瘤单独亚类
一、WHO CNS肿瘤分类的历史回顾
WHO CNS 肿瘤分类发展的历程
1. 1979年分类于1977年制定,包括 12 大类肿瘤和非肿 瘤性病变
2. 1993年分类于1990年制定, 精简为 10大类肿瘤和非 肿瘤性病变
3. 2000年分类于1999年制定,精简为7大类纯肿瘤病变
4. 2007年分类于2006年制定, 仍为 7 大类肿瘤性病变, 但细节有上大的变动
新分类细化丰富了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
肿瘤分型
肿瘤分型
13. 淋巴瘤
⑹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阳性
⑴ CNS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阴性
⑵ 与免疫缺陷相关的CNS淋巴瘤 AIDS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⑻ 硬脑膜的MALT淋巴瘤 14. 组织细胞起源肿瘤
WHO CNS肿瘤新旧分类的比较及新进展
![WHO CNS肿瘤新旧分类的比较及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ccddd3f680203d8ce2f24e5.png)
WHO CNS 肿瘤分类发展的历程
1. 1979年分类于1977年制定,包括 12 大类肿瘤和非肿 瘤性病变
2. 1993年分类于1990年制定, 精简为 10大类肿瘤和非 肿瘤性病变
3. 2000年分类于1999年制定,精简为7大类纯肿瘤病变
4. 2007年分类于2006年制定, 仍为 7 大类肿瘤性病变, 但细节有上大的变动
2016 年分类仍沿用上一版 WHO分级标准
(淋巴瘤和脑膜间叶肿瘤另有分级标准)
WHO 分级
分
级
标
准
I级 (良性)
细胞增生不活跃, 无核异型, 无核分裂, 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无坏死; 境界清楚易分离, 单纯外科手术全切可以治愈, 或术 后复发间隔期 >5 年
II 级 (亚良性)
细胞增生较活跃,有核异型,无核分裂,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无 坏死; 呈浸润性生长,不易全切,术后易复发,单纯外科手术全切 后复发间隔期 3~5 年, 部分病例有向更高级别恶性进展的倾向
室管膜母细胞瘤
黑色素型神经鞘瘤 恶性神经束膜瘤
2016年分类新命名 其他胶质瘤 放入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 经元肿瘤
大细胞/间变性髓母细胞瘤
放入CNS胚胎性肿瘤, NOS 放入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 性肿瘤 被列为神经根肿瘤的单独亚类 伴有神经束膜分化的MPNST
2007 年分类原命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血管外皮瘤 间变性血管外皮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尤文肉瘤-pPNET 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黑色素细胞瘤 恶性黑色素瘤 血管母细胞瘤 浆细胞瘤 伴有恶性转化的畸胎瘤
2016年分类增加了下列新肿瘤实体和亚型
肿瘤实体或亚型名称
脑胶质瘤指南手术部分更新解读与思考
![脑胶质瘤指南手术部分更新解读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9a7f863b9f3f90f77c61b58.png)
文汇报、湖南日报、凤凰网、新华网、 搜狐网、新浪网、湖南卫视等二十余家媒体报道
岛叶胶质瘤的显微手术
Tumor Resection
the importance of lenticulostriate artery position
These tumors often have sharp boundaries on T2weighted MR images and cause significant medial deviation of the LSAs. At most risk, is the surgical patient with an insular tumor that extends medially into the basal ganglia and encompasses the LSAs.
从分子病理角度,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检测发现1p和19q联合缺失、IDH1 或IDH2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均是良好预后的参考指标
2015版指南--推荐 “治疗策略”
关于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时机仍有争议 患者仅有癫痫症状或肿瘤较小时,可被药物良好控制,手术可能致残,在影像 学稳定的状态下,有人主张可以“观察-等待” 对于弥漫性胶质瘤,如果可行,仍推荐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而尽可能保护神经 功能(强烈推荐),原因如下: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caa03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e.png)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2021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1~4级,1、2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4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成人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2,3。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手术或活检手术获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b9b7d54431b90d6d85c762.png)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
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
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
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
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0fbe1ecacaaedd3383c4d3e4.png)
第
五
章
放射治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2012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大脑胶质瘤病 三、低级别胶质瘤 四、室管膜瘤 五、髓母细胞瘤
2015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低级别胶质瘤 三、大脑胶质瘤病 四、室管膜瘤
2015版指南--原则
高级别胶质瘤
• 强烈推荐术后尽早开始放化疗,建议采用3D-CRT或IMRT技术进行肿瘤局部放 疗,以总剂量54~60Gy,常规剂量分割的方式进行。
室管膜瘤
• 手术是室管膜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放疗是WHOII-III级室管膜瘤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式,对于间变性室管膜瘤, 推荐: 脊髓MRI和CSF检查均阴性的性肿瘤局部照射,上述检查阳性的,须行 CSI。
靶区勾画指南推荐
治疗前:完善影像资料、病理明确 靶区勾画 治疗技术要点和剂量分割
2015版指南--推荐 “胶质瘤影像学检查流程”
✓ 增加内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靶区勾画,应以MRI为基本图像,提出I型、II型GC 靶区范围设定,同时应勾画出需限定的重要保护器官。照射技术上推荐用IMRT或3DCRT
✓ 修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剂量,推荐PTV1=45~54Gy,PTV2=60Gy,分次剂量 1.8~2.0Gy/次
➢ Ⅰ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1 = MRI T2/FLAIR上异常区域, CTV1 = GTV1 + 0.7cm (0.5~1.5cm) PTV1 = CTV1 + 0.3cm (0.3~0.5cm) ➢ Ⅱ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2.=强化病灶(增强MRI上的强化灶) CTV2. = GTV2. +0.5cm (0.2~0.5cm) PTV2 = CTV2 + 0.3cm * 放疗剂量必须要考虑临床获益与放射毒性的平衡。
胶质瘤指南ppt课件
![胶质瘤指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e698b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5.png)
针对胶质瘤的特异性靶点,开发 新型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创新药物,为生物治疗提供更多 有效手段。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结构的 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常见的入 路包括经额叶、经颞叶、经枕叶等。
VS
手术技巧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脑组 织,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同时,应 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减少残留和复发 的风险。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
为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应充分评估 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制定合理的手 术方案。术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 少感染风险。
要点二
禁忌症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病质,无法耐受放疗等 。
放疗技术选择及实施过程
技术选择
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立体定 向放疗(SBRT)等。
实施过程
制定放疗计划、模拟定位、制作放疗模具、实施放疗等 。
放疗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
放射性脑水肿、放射性脑坏死、放射性皮炎 等。
胶质瘤指南ppt课件
目录
• 胶质瘤概述 • 影像学检查在胶质瘤中的应用 • 手术治疗质瘤中的应用 • 生物治疗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前景
01
胶质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 胞的颅内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 的特点。
分类
根据病理类型,胶质瘤可分为星 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 管膜瘤等。
通过测量肿瘤组织的代谢活性,有助 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胶质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可伴有囊变、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时,肿瘤 可呈不均匀强化。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f175aa168884868662d6b9.png)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
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BTRUS)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约占恶性肿瘤的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 WHOⅣ级)的发病率最高,占了46.1%,约为3.20/10万,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3/10万。
GB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高发的年龄为75~84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64岁[3]。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近年来,高级别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研究,DNA错配修复,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如EGFR及PDGF通路),PI3K/Akt/PTEN、Ras和P53/RB1通路基因突变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等。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
目前,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一些新的MRI序列,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WI和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开始应用于临床,对提高诊断水平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对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有一定帮助。
2015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RT 201601
![2015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RT 201601](https://img.taocdn.com/s3/m/e067277bad02de80d4d8405c.png)
第六章 化学治疗
第八章 对症治疗 第十章 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
第 二 部 分
Part two
指南更新要点
和推荐
第 二 部 分
Part two
指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2012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大脑胶质瘤病 三、低级别胶质瘤
2015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低级别胶质瘤 三、大脑胶质瘤病
室管膜瘤
• •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近年有些临床中心对于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或者病灶范围较广泛的患者采 取稍降低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的治疗策略,以降低放射治疗的后期反应,结 果患者生存期与常规治疗相当。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高龄患者低分割治疗有效可行”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大脑胶质瘤病-放疗靶区更多增加建议局部野照射”
修改大脑胶质瘤(GC) 放疗的靶区,更多的证据建议以局部野照射
GC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浸润力强,具有沿神经纤维束扩散的能力,靶区变化较大, 过去采用全脑放疗或扩大野照射,长期的随访发现放疗范围过大会加重认知功能障 碍。 推荐以MRI T2/FLAIR异常信号区域外放0.8~2cm作为局部照射野的靶区。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8f7d6ba4431b90d6d85c79c.png)
不变或恶化
大片长 T1 和 T2 信号,内有不规则的 强化,占位效应明显
通常低灌注
放射性坏死 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不变或恶化 MRI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晚期
表现为高信号 通常低灌注
Cho/NAA, Cho/Cr 较高
Cho/NAA, Cho/Cr 较低
Cho/NAA, Cho/Cr 较低
无
稳定或减少
稳定或改善
以上全部
疾病进展 (PD)
增加≥25%
增加 有 不适用* 恶化 任意一项
脑胶质瘤术后24-72小时内需复查MRI(平扫+增强) ,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以此作为脑胶质瘤术后 基线影像学资料,用于后续比对。 *在出现持续的临床症状恶化时,即为疾病进展,但不能单纯的将激素用量增加作为疾病进展的依据。
弥散受限
比肿瘤信号低
比肿瘤信号低通常高Fra bibliotek谢高代谢或低代谢
低代谢
高代谢
低代谢
低代谢
可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外 几乎全部
RT+TMZ
RT
多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内
总20%-30%,在同步放化疗中常见,特别 是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发生率更高
多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内 与剂量有关,大约在2%-18%
影像学诊断 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电场治疗 康复治疗
P53
Olig-2
GAFP
NSE
影像学诊断 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电场治疗 康复治疗
主要推荐
强烈推荐
MRI平扫+增强检查
临床意义:可鉴别胶质瘤与部分非肿瘤病变;明确胶质瘤侵犯范围, 帮助立体定向手术活检靶点选择,利于指导肿瘤切除及预后评估。
2015中国胶质瘤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2015中国胶质瘤诊疗指南更新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917b2c941ea76e59fa0439.png)
DLGG
分 子 分 型
DLGG
分 子 分 型
DLGG
分 子 分 型
* 本例患者仅有TERT突变
2014; 33:108-11. 值,尤其是在小
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
活检样本时
后评估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ATRX突变
2016年Ceccarelli • 等人在一项针对弥漫
性胶质瘤(WHO II-
IV)的研究中,提出 了围绕主要基因突变
G2---介于G1和G3间,1p/19q的缺失 发生率高
分子病理分
Neuro 型对于胶质瘤
Oncol, 预后及靶向治
增加
2012, 疗等方面具有
14:1432- 重要意义,所
1440 以单列为一部
分阐述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根据特定基因分类进行胶质瘤亚型分型, 才能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获益
2011 ;104(2):423-38. 绝大部分地表达或
阴性
* 类别,是指这一更新点较2012版指南的内容,属于“增加、修改、删除”中的哪一类
主要更新内容
更新点
内容
分子生物学标记的克隆号 (仅做参考)
GFAP:6F2 IDH1(R132H): H09 ATRX:E97092(多克隆) Olig2:1B-327(多克隆)
Verhaak等在分析了癌症基因图谱计划 (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202例 GBM的表达谱后,利用了840个基因,将 GBM分为四个亚型:
前神经元型、神经元型、经典型和间质型
中国胶质瘤指南
![中国胶质瘤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7c5203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a.png)
中国胶质瘤指南
胶质瘤的定义和分类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胶质细胞形成。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胶质瘤被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两级为良性肿瘤,三级和四级为恶性肿瘤。
胶质瘤的症状和诊断
胶质瘤的症状包括头痛、晕厥、恶心和呕吐、精神失常等。
诊断胶质瘤需要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可用于确定嗜铬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和大小。
胶质瘤的治疗
目前针对胶质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
手术切除是目前胶质瘤治疗的首要选择,但由于胶质瘤的位置和大小不同,手术切除并不能完全去除瘤体。
放疗和化疗是在手术切除后进行的辅助治疗。
胶质瘤治疗中的综合护理
在胶质瘤治疗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
综合护理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针对胶质瘤的靶向药物,这些药物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胶质瘤的预后和复发
胶质瘤的预后和复发与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关系。
良性肿瘤的预后较好,恶性肿瘤的预后则较差。
胶质瘤的复发率相对较高,需要密切的随访和治疗。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胶质瘤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综合护理和治疗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治疗的效果和预后,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级别胶质瘤(WHO II)
切除原则:以最小组织和神经功能损伤获最大肿瘤切除
Hale Waihona Puke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脑沟、脑回为边界 沿肿瘤边缘白质纤维束走向作解剖性切除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推
荐
手术策略
不能全切除者:肿瘤部分切除/活检,适用于
优势半球弥漫浸润性生长 病灶侵及双侧半球 老年患者(>65岁) 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KPS<70) 脑内深部或脑干部位的恶性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病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 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放疗部分简介
2012版:增加了“低级别胶质 瘤、大脑胶质瘤病、室管膜瘤 和髓母细胞瘤的放疗”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大脑胶质瘤病
2012版中专门叙述有关大脑胶质瘤病的 放射治疗,这在其他国家的胶质瘤指南 中是缺憾,因而也是2012年版指南的亮 点之一。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1.de Wit MC, et al. Neurology 2004;63: 535–37. 2.Brandes AA, et al. J Clin Oncol 26:2192-2197, 2008. 3.Taal W et al. Cancer. 2008; 113:405-10.
以手术前和手术后影像学检查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评估胶质瘤 切除范围
高级别恶性胶质瘤的MRI的T1WI增强扫描是目前公认的影像学诊 断“金标准”
低级别恶性胶质瘤宜采用MRI的T2WI或FAIR序列影像
推
荐
不具备复查MRI条件的单位,于术后早期(<72小时)复查CT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后 出现早期疾病进展的处理
如患者在化/放综合治疗后发生无临床症状的进展
性病变,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替莫唑胺辅助化疗
常规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疗效不理想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Fuller GN, et al. Brain Pathol. 2007 Jul;17(3):304-7.
胶质瘤治疗现状
国内对于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存在较大差异且不规范
众多神经外科医生重手术、轻放疗和化疗 立体定向放疗(γ刀、X刀等)被不恰当大量用于术后 神经外科和放疗科医生对脑胶质瘤特异性化疗药物的了 解较少
2012版中增加了一 条即“筛选化疗药 物”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手术预后相关因素
肿瘤级别 年龄 术前神经功能状况 肿瘤切除程度 病灶部位和数量 原发或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强烈推荐
手术策略
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适用条件:局限于脑叶的原发性高级别胶质瘤(WHO III~IV)和
手术辅助新技术
推 荐
IGS新技术有助于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常规神经导航 功能神经导航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
皮层功能定位 皮层下刺激神经传导束定位
术中MRI实时影像神经导航
荧光引导显微手术 术中B超影像实时定位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2012版:可推荐中增加 了“术前及术中DTI和 BOLD-fMRI”
变化,与肿瘤进展无关
TMZ同步放化疗后假性进展的发生率增加,出
现假性进展的时间提前
假性进展和复发鉴别困难,需特别关注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假性进展发生率
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的假性进展发生率高于单纯放疗
单纯放疗后有9%的患者发生假性进展[1]
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分别有21%和31%的患者出现假性进展[2,3]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放疗总剂量
标准剂量:54-60Gy,分割30-33次
Walker等对按脑瘤协作组(Brain Tumor Cooperative Group,BTCG)
方案治疗的420例患者数据进行了剂量-效应的分析,总剂量从50Gy提高
到60Gy时治疗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也随之从28周升至42周(I级证据)[1]
共识简介
影像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2012版:增加了“康 复”和“处理原则” 章节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影像学诊断
2012版:增加“低级别胶质瘤的影像学 特征及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和胚胎 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
2012版:详细描述了各类胶质瘤的影像 学特征及强烈推荐、推荐的检查方式
Bleehen等分析了443例患者,结果显示:总剂量60Gy与45Gy相比,生存
期有明显的优势(12个月vs9个月,P=0.007)(I级证据)[2]
1. Walker MD, et 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79;5:1725–1731. 2. Bleehen NM, et al. Br J Cancer 1991;64(4):769–774.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同步放化疗
AA、AO和AOA :
替莫唑胺(TMZ)75mg/m2同步放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 期的TMZ辅助化疗
1p和19q同时缺失的病人对放疗和化疗更敏感,预后更好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假性进展
假性进展是放疗后出现的与治疗相关的影像学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恶性胶质瘤诊疗共识》诞生
脑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是当今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牵头,汇同来自影像学、病理学、 神经外科学、放射肿瘤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编撰
2009年10月,出版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 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假性进展和疾病进展的区别
MR灌注、MRS、DWI、FDG-PET对假性进展和肿瘤 进展的鉴别帮助不大 新的带氨基酸的示踪剂如11C-蛋氨酸,18F-乙基酪氨酸 对其鉴别有帮助 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能预测复发和假性进展 强调医生临床经验的重要性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Perez, Brady'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Radiation Oncology. 5th Edition.726.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局部照射与全脑照射疗效相当
2003年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对于恶性胶质瘤患者,局部 照射和全脑照射的治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I级证据)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常规分割X线外照射
推 荐
术后2-4周尽快开始放疗 常规分割(1.8-2.0Gy/次,5次/周)6-10MV X线的外 照射 标准剂量为60Gy/30-33次 3D-CRT(三维全方位肿瘤立体放疗)或IMRT (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放疗) SRS(X-刀,Y-刀)作为恶性胶质瘤术后首选治疗方式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靶区确定
最初的临床靶体积(CTV1): T1加权像肿瘤增强区 域+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区域+外放2cm
缩野推量时临床靶体积(CTV2):T1加权像肿瘤增
强区域+外放2cm
2012版:讨论了“CTV1是否需要包全瘤周的水肿 区”。推荐“CTV1为MRI T1增强图像显示的术后 推 荐 残留肿瘤和(或)术腔+外扩2 cm”“CTV2为MRI T1增强图像显示的术后残留肿瘤和(或)术腔+外 肿瘤局部照射 扩1 cm”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病理学诊断
2012版:将WHO 分类(2007版) 进行表格化描述,使读者对神经上 皮肿瘤的病理学全貌有所认识。
强烈推荐:进行IDH1/IDH2突变检测
MGMT检测,
1p/19q 杂合性缺失。 推荐:对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进行 KIAA1549-BRAF融合基因检测 反映了这两年的转化医学进展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
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手术部分简介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手术目的
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
降低肿瘤细胞负荷,为辅助放化疗创造有
利条件
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 降低颅内压,缓解或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总生存曲线
Phillips C, et al.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2003;68:23-26.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同步放化疗
GBM:
强烈推荐
替莫唑胺(TMZ)75mg/m2同步放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 期的TMZ辅助化疗
MGMT启动子甲基化者获益更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2012版:编写者增加了神经病理专家、神经影像学专家和康复专家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