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概要(全文)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2021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1~4级,1、2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4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成人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2,3。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手术或活检手术获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
2024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RT202401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医学领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指导文献之一,它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
指南的更新意味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以往版本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多种多样,病情复杂多变,治疗难度较大。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这份指南包含了胶质瘤的诊断、分期、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方面内容。
其中,诊断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胶质瘤。
分期部分则是为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选择,包括TNM分期、WHO分级等。
手术治疗是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指南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
放疗和化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胶质瘤患者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措施,指南对其适应症、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处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此外,该指南还着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胶质瘤病情复杂多变,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个别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生活质量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标志着胶质瘤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科学、更规范的指导。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医生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胶质瘤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同时,患者也能够更加理解胶质瘤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
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
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
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
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第
五
章
放射治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2012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大脑胶质瘤病 三、低级别胶质瘤 四、室管膜瘤 五、髓母细胞瘤
2015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低级别胶质瘤 三、大脑胶质瘤病 四、室管膜瘤
2015版指南--原则
高级别胶质瘤
• 强烈推荐术后尽早开始放化疗,建议采用3D-CRT或IMRT技术进行肿瘤局部放 疗,以总剂量54~60Gy,常规剂量分割的方式进行。
室管膜瘤
• 手术是室管膜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 放疗是WHOII-III级室管膜瘤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方式,对于间变性室管膜瘤, 推荐: 脊髓MRI和CSF检查均阴性的性肿瘤局部照射,上述检查阳性的,须行 CSI。
靶区勾画指南推荐
治疗前:完善影像资料、病理明确 靶区勾画 治疗技术要点和剂量分割
2015版指南--推荐 “胶质瘤影像学检查流程”
✓ 增加内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靶区勾画,应以MRI为基本图像,提出I型、II型GC 靶区范围设定,同时应勾画出需限定的重要保护器官。照射技术上推荐用IMRT或3DCRT
✓ 修改大脑胶质瘤(GC)放疗的剂量,推荐PTV1=45~54Gy,PTV2=60Gy,分次剂量 1.8~2.0Gy/次
➢ Ⅰ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1 = MRI T2/FLAIR上异常区域, CTV1 = GTV1 + 0.7cm (0.5~1.5cm) PTV1 = CTV1 + 0.3cm (0.3~0.5cm) ➢ Ⅱ型GC靶区范围设定如下: GTV2.=强化病灶(增强MRI上的强化灶) CTV2. = GTV2. +0.5cm (0.2~0.5cm) PTV2 = CTV2 + 0.3cm * 放疗剂量必须要考虑临床获益与放射毒性的平衡。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即为高级别胶质瘤。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机神经功能缺失。
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目前胶质瘤治疗效果欠佳。
第二章影像学评价目前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和PET等。
一、胶质瘤影像学检查流程二、胶质瘤影像学诊断要点低级别胶质瘤(Ⅱ级)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信号相对均匀,T1W低信号,多无强化,T2W和FLAIR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痛弥漫性胶质瘤,但信号不均匀,常有大块状钙化。
PXA多见于额叶,位置表浅,有多发小囊变、强化显著和邻近脑膜强化是其特征。
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胶质瘤位于第三脑室内。
毛黏液样型星形细胞瘤实性为主,常见于鞍上。
间变胶质瘤(Ⅲ级)当MRI考虑的星形细胞瘤或少突细胞瘤出现强化时,提示间变可能性大。
Ⅳ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流最主要特征为不规则形周边强化和中央大量坏死。
强化外可见脑水肿。
胶质肉瘤依肉瘤或胶质瘤成分优势,分别表现实性不均匀强化肿块或胶母样表现。
大脑胶质瘤病MRI要求累及2个脑叶或以上。
常见T2/FLAIR弥漫信号异常,或局部脑灰白质增厚。
多数无强化,有强化区域提示病理学Ⅲ级或以上。
室管膜瘤室管膜瘤边界清楚,位于脑室内,信号可混杂,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可并存,瘤体强化常明显。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好发于马尾。
三、胶质瘤影像学边界确定1. CT平扫难以确定肿瘤边界,增强CT可以显示部分胶质瘤强化边界。
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2014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2014)新鲜出炉全网发布:2014-07-13 10:25:09 发表者:赛克 (访问人次:4686)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
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
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
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
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为了规范中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制定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势在必行。
一、前言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准确的分子诊疗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分子诊疗的重要性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分子亚型、突变情况和表达谱,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分子诊疗还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监测疗效,为临床转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三、分子诊疗指南的内容1.脑胶质瘤的分类和亚型根据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将脑胶质瘤分为多种亚型,如IDH突变型、TP53突变型、EGFR增强型等。
指南需要详细介绍每种亚型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特征。
2.常见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包括IDH1、IDH2、TP53、EGFR等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指南需要详细介绍这些突变基因的检测原理、常见突变位点和检测敏感性。
3.分子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指南需要详细介绍分子标志物在脑胶质瘤的诊断、预后评估、治疗选择和疗效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标志物与其他临床指标(如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等)的联合应用。
4.脑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根据脑胶质瘤的分子亚型,指南需要介绍相应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此外,还需要介绍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评估和不良事件监测等内容。
5.分子诊疗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指南需要介绍分子诊疗在脑胶质瘤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治疗效果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结语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的制定将为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这一指南的建立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我国脑胶质瘤的分子诊疗工作贡献力量。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的指南
放疗后2~6周内MRI复查;术后5年内,每3~6个月MRI复查及临床随访;随 后至少每年MRI复查及临床随访
复发或进展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间变性少突 星形细胞瘤(AOA)(WHO Ⅲ 级)/或胶质母细胞瘤(GMB,(WHO Ⅳ级)
可切除
不可切除
手术
状态不佳患者接受姑息/支持/对症疗
或挽救性化疗方案
或纳入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他新 型治疗药物与技术(例如TTF)的临床试验
研究
MDT病例讨 论
复发或进展
之前接受过放疗
可切除
不可切除
手术
考虑再放疗 挽救性化疗 姑息支持对症
MDT病例讨 论
假性 进展
之前没有接受过放疗
可切除 手术
状态不佳患者接受姑息/支持/对症疗 或挽救性化疗方案
或纳入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其他新 型治疗药物与技术(例如TTF)的临床试验
研究
复发或进展
MDT病例讨论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复发或进展
脉络膜乳头状瘤(WHOⅠ级
观察
之前接受过放疗
复发或进展
MDT病例讨 论
之前没有接受过放疗
可切除 手术
不可切除
可切除 手术
不可切除
化疗
放疗 或 放疗+辅助化疗
或 单独化疗
假性 进展
复发或进展
MDT病例讨 论
假性 进展
MDT病例讨 论
复发或进展
局部复发或进展性胶质瘤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复发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复发胶质瘤2016-03-17复发胶质瘤-处理原则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仍是判断复发的金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为RANO标准。
▪在做出胶质瘤复发的诊断之前,一定要进行假性进展的鉴别诊断。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如果复发后仍为低级别胶质瘤,治疗方案参照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如果复发后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推荐治疗方案参照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治疗。
▪复发胶质瘤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参与,建议采用MDT诊疗模式。
指南对复发胶质瘤治疗推荐的更新点RANO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经过对上世纪70年代末Levin标准及上世纪90年代Macdonald标准更新修改,神经肿瘤界目前公认的胶质瘤复发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RANO标准(表1)。
表1 RANO标准*: 出现任何一项即判定进展不作为标准:如无临床恶化,单纯皮质激素用量的增加不能判定进展肿瘤复发、假性进展和远期放射性脑坏死常用鉴别方法(表2)表2 肿瘤复发、假性进展和远期放射性脑坏死常用鉴别方法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再次手术治疗▪对于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是否能使患者受益,目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再次手术治疗的获益:一般认为如肿瘤出现明显占位效应且一般状态良好的患者,经病例选择后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可以进一步明确复发后肿瘤病理及分子病理诊断,缓解占位效应,利于后续化疗及/或再次放疗的进行,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一般情况下,选择再次手术治疗的条件:KPS评分>70,肿瘤位于非功能区的患者,肿瘤体积适中,复发距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不宜过短(复发时间过早说明肿瘤的恶性表型较强,对于现有各种治疗反应差)。
▪再次手术的原则:应在保障神经功能状态前提下,尽量做到复发肿瘤最大程度切除以获得较好的PFS及OS。
▪提高治疗效果的其他方法:•可以考虑术中应用间质内化疗贴片提高治疗效果;•为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可在术中使用影像引导显微外科技术及术中荧光引导显微外科技术等方法;•对于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进行后续化疗较单纯手术在总生存时间上更为获益。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最全版)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
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BTRUS)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约占恶性肿瘤的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 WHOⅣ级)的发病率最高,占了46.1%,约为3.20/10万,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3/10万。
GB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高发的年龄为75~84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64岁[3]。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近年来,高级别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研究,DNA错配修复,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如EGFR及PDGF通路),PI3K/Akt/PTEN、Ras和P53/RB1通路基因突变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等。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
目前,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一些新的MRI序列,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WI和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开始应用于临床,对提高诊断水平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对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有一定帮助。
2015中国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RT 201601
第六章 化学治疗
第八章 对症治疗 第十章 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
第 二 部 分
Part two
指南更新要点
和推荐
第 二 部 分
Part two
指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第五章 放射治疗
2012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大脑胶质瘤病 三、低级别胶质瘤
2015版
一、高级别胶质瘤
二、低级别胶质瘤 三、大脑胶质瘤病
室管膜瘤
• •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治疗策略修改
近年有些临床中心对于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或者病灶范围较广泛的患者采 取稍降低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的治疗策略,以降低放射治疗的后期反应,结 果患者生存期与常规治疗相当。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高级别胶质瘤-高龄患者低分割治疗有效可行”
2015版指南--更新要点 “大脑胶质瘤病-放疗靶区更多增加建议局部野照射”
修改大脑胶质瘤(GC) 放疗的靶区,更多的证据建议以局部野照射
GC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浸润力强,具有沿神经纤维束扩散的能力,靶区变化较大, 过去采用全脑放疗或扩大野照射,长期的随访发现放疗范围过大会加重认知功能障 碍。 推荐以MRI T2/FLAIR异常信号区域外放0.8~2cm作为局部照射野的靶区。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2023版胶质瘤诊疗指南
2023版胶质瘤诊疗指南
以下是2023版胶质瘤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1. 诊断标准:采用201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标准,即根据组织学类型将胶质瘤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2. 组织学类型:最常见的是星形细胞瘤,其次是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
3.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是胶质瘤治疗的关键,治疗原则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
4. 手术治疗:手术是胶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目的是切除尽可能多的肿瘤组织,同时保留正常功能。
5.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提高生存期。
6. 化疗:化疗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7.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胶质瘤治疗的热点领域,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胶质瘤。
8. 预后评估:预后评估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2023版胶质瘤诊疗指南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神经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概要(全文)一、意义和背景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
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
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
GBM 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 15 个月。
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 WHO 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 WHO 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
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
近 10 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
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 81%。
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 (5 -8)/100 万,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 3 位。
世界卫生组织 1998 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 34 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 2 位死亡原因,是 35 -54 岁患者的第 3 位死亡原因。
2012 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 3. 87/10 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 9 位。
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
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根据 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 年,第四版),弥漫性胶质瘤可以分为Ⅱ、Ⅲ和Ⅳ级。
病理特征: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具有大量增生的胶质纤维,伴有轻中度核异型和明显活跃的核分裂象。
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表现为细胞边界清楚、胞浆透明,有位于细胞中央的圆形细胞核,呈蜂巢样排列。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表现为明显的细胞核异型性和血管增生。
CBM(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作为最有侵袭性的胶质瘤,表现为有瘤组织内细胞丰富,瘤细胞大,明显核异型,核分裂多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可见大量的不成熟血管,可合并大片出血和坏死。
原发的 GBM 多发生于 55 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而继发的 GBM 多发生于年龄小于 55 岁患者中,是由低级别胶质瘤发展而来,占 CBM 的 5.0% -10%。
WHOⅡ级和 WHOⅢ级胶质瘤发展成 GBM 的时间平均为 5 年和 2 年。
在分子病理水平上,原发 GBM(5.0%) 的 IDH 突变明显低于继发 GBM(84.6%)。
五、当前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指南建议对胶质瘤采用手术和(或)放疗和(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
手术推荐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放疗推荐分次外照射;化疗推荐替莫唑胺(TMZ)化疗。
替莫唑胺是相对耐受良好的口服烷化药剂,易通过血脑屏障,在细胞内转化为强效的烷化剂,使鸟嘌呤烷基化,损伤 DNA,导致瘤细胞死亡。
现有的标准治疗还未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水平。
六、胶质瘤分子标志物(表 1)(一)IDH 突变1.背景: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一种关键性限速酶,催化异柠檬酸 (isocitrate) 氧化脱羧生成 a- 酮戊二酸 (a-KC) 及 C02,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
IDH 基因家族有三种异构酶(IDHI,IDH2 和 IDH3)。
IDHI 催化反应生成的产物包括 a-KG 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 作为体内还原性氢的供体一方面参与了细胞抵御氧化应激反应;另一方面还参与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过程。
a 一酮戊二酸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
IDHI 和 IDH2 的突变在原发性 GBM 中发生率很低 (5. 0%),但是在继发性 CBM(84. 6%) 和 WHOⅡ级、Ⅲ级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83.3%)、少突胶质细胞瘤(80.4%)、少突星形细胞瘤(100%)、间变性星形细胞瘤(69.2%)、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86. 1%)) 中发生率很高。
IDHI/IDH2 突变发生在胶质瘤形成的早期,随后根据星形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谱系分化不同可以分别伴随 TP53 基因突变或 lp/19q 杂合性缺失。
在继发性 GBM 和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中,IDHI/IDH2 基因突变与 TP53 突变、染色体 lp19q 杂合性缺失以及 06_甲基鸟嘌呤 -DNA- 甲基转移酶 (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呈正相关;在原发性 CBM 中,IDHI 基因的突变与 10 号染色体缺失和 ECFR 扩增呈负相关。
IDHI/IDH2 突变独立于常规预后指标包括染色体 lp/19q 状态及 MC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
IDHl/IDH2 基因的突变通常发生在年轻成年人和青少年弥漫性胶质瘤患者中。
超过 90%的 IDH 基因突变为 IDHI 突变(以 R132 类型最为常见),其余的为 IDH2 突变,IDH2 突变发生在同源的密码子(密码子 172),至今未有 IDH3 突变的报道。
含有 IDH 基因突变的高级别胶质瘤有显著较好的预后。
IDH 突变状态对胶质瘤预后的影响被认为优于组织学分级。
IDHl/IDH2 突变对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 GBM 的预后有很强的预测价值:IDHl/IDH2 突变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 GBM 的生存期分别为 65 与 20 个月,而 IDHl/IDH2 野生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 GBM 的生存期仅为 31 与 15 个月。
虽然 IDH 突变对高级别胶质瘤的预后有很强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于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预后作用还不明确。
IDHl(R132H)突变占 IDH 总突变的 90%以上,它是由 IDH1 基因第 395 位的鸟嘌呤突变为腺嘌呤 (CGT—CAT),进而导致编码蛋白中第 132 位精氨酸(R) 被组氨酸 (H) 取代所造成。
IDHl 的这种突变多发生于青年患者和继发性 GBM 患者,并且发生突变与患者的总生存率成正相关,野生型 IDHI 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仅 I.I 年,而突变型 IDHI 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则长达 3.8 年。
IDHI 突变在胶质瘤中具有普遍性,针对 IDH 突变蛋白的抗体已经成为检测 IDH 突变情况的常规手段。
考虑到突变体特异性抗体的可靠性,可以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 IDH(R132H) 蛋白表达,若结果显示阳性,可以看作存在突变;若结果显示阴性,可以进一步检测 132 和 172 氨基酸的 IDHI 和 IDH2 序列来排除突变。
此外,IDH 突变在 GBM 年轻患者发生率较高,建议 50 岁以下的 GBM 患者首选检测。
2.实验室检测方法:在基因水平,可采用焦磷酸测序;在蛋白质水平,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推荐使用焦磷酸测序。
3.建议:在各级别胶质瘤中,相对于 IDH 野生型,IDH 突变型的患者预后较好。
IDH 突变状态可辅助诊断胶质瘤。
(二)MGMT 启动子甲基化1.背景:06- 甲基鸟嘌呤 -DNA- 甲基转移酶 (0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MGMT) 定位于 lOq26, 编码一种修复 06_甲基鸟嘌呤的酶。
其启动子包括富含 97 个 CG 二核苷酸(cpG 位点)的 CpG 岛。
在正常组织中,cpG 位点一般都处在非甲基化状态。
CpG 位点甲基化会导致染色质结构改变,从而阻止转录因子结合、导致基因的沉默。
MGMT 主要分布于细胞质,DNA 损伤后才转移到细胞核。
在细胞核中,MGMT 可以使烷化剂作用下形成的 06 位甲基化鸟嘌呤去甲基化,有效地修复 DNA 损伤,同时自身不可逆失活为烷基化 MGMT。
MGMT - 个分子只能修复一个烷基加合物,因此,MGMT 被称为“自杀”酶。
细胞的修复能力取决于 MGMT 在细胞内的含量和合成速率,而 MG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和抑制蛋白合成,阻碍 DNA 的修复。
MGMT 启动子甲基化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60%- 80%,在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 60% -70%,在 GBM 发生率为 20% -4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40%- 50%,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 20% - 30%。
在继发性 GBM 和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中,MGMT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 IDH 基因突变和lp/19q 缺失的状态呈正相关。
复发胶质瘤样本中 MGMT 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第一次手术样本多有明显的增加,但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受初治胶质瘤中 MGMT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
在 TCGA(癌症图谱研究网络)进行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的原发性 GBM 研究中,存在 MGMT 甲基化的 CBM 患者放化疗后基因组发生了大量的突变,其中包括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而 MCMT 蛋白无法修复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