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

合集下载

浅谈赵本山影视剧中的东北民间文化精髓

浅谈赵本山影视剧中的东北民间文化精髓

浅谈赵本山影视剧中的东北民间文化精髓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东北“大忽悠”赵本山将东北民间文化推广到了全国。

探究其原因,不单纯是因为其炉火纯青的小品演绎,更主要基于他近年来不断推出的影视作品的影响。

从电视剧《刘老根》开始,“赵家班”不断推出新作,电视剧《马大帅》(1-3部)、《乡村爱情》(1、2部)、《关东大先生》等,加之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等,逐步把东北民间地域文化推广到了全国,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赵本山的影视剧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淳朴自然的东北气息赵本山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一种淳朴自然的东北气息,体现在:1.东北乡村风情的展现主要体现在《刘老根》和《乡村爱情》系列当中,作品取材就是发生在东北乡村里的故事,散发着东北广阔黑土地的芬芳,体现了真实的乡村风貌,用其独到的艺术形式将东北乡村展现在银幕上,让很多老百姓有身在其中的感觉,而不是格格不入。

《刘老根》中的龙泉山庄、《乡村爱情》中的象牙山一度成为了过惯城市生活人们眼中的“世外桃源”。

2.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两部《乡村爱情》在央视播出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其中的搞笑情节,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能够真实的反映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它不同于时下偶像剧中演绎常人很少经历的情节,他所展现的多是真实生活的缩影,让大在《关东大先生》这部作品中,侧面介绍了民国初期沈阳北市场一带的人民生活。

并不是虚构,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依据,对人们了解沈阳的历史很有帮助。

二、深重浓郁的东北民间艺术特色不知观众是否留心注意到,两部《刘老根》有一个共同的结尾方式,就是在一赵本山所饰演的刘老根吹奏的唢呐声中剧终。

赵本山吹奏的是二人转中常用的开场旋律,使人很容易一下子就融进东北浓重的民间艺术当中去。

不只是《刘老根》,几乎赵本山的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二人转文化。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已经成为了全国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形式,甚至受到全世界华人的关注。

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用词特点探析

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用词特点探析

114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用词特点探析赵莹莹 渤海大学摘要: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中较多地使用了东北方言词语,小品主要使用了方言拟声词、儿化韵词以及AABB 式重叠词。

这些词语为小品增添了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的同时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赵本山喜剧小品;拟声词;儿化音;AABB 重叠式形容词众所周知,东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在方言中占据重要位置。

东北方言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喜人、富有节奏感的特点,这些与东北人本身所具有的豪迈、幽默、直率、风趣等性格特点有很直接的关系。

而在赵本山的喜剧小品中较多地使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语,其独特的词汇形式与其中镶嵌的文化背景相互映衬,展示了东北人独特的生命气息,同样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们共考察了赵本山往期小品十三部:《卖车》《相亲》《策划》《三鞭子》《拜年》《火炬手》《不差钱》《功夫》《说事》《钟点工》《卖拐》《小崔说事》和《捐助》。

除此之外,还参考了万菁的《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运用刍议》、王莹雪的《试论东北方言小品中的言语幽默》、阮明慧的《从东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错位角度看喜剧小品》等几篇论文,他们主要研究了赵本山喜剧小品台词中的语音和语法。

本文以赵本山喜剧小品为研究对象,收录方言拟声词、儿化韵词、以及AABB 重叠式形容词共263个,研究其小品中方言词使用的效果。

一、赵本山喜剧小品中方言拟声词的应用语言中以语音形式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模拟而形成的词为拟声词,而方言拟声词在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应用极为常见,使小品更加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感染力,成为其小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分别从《卖车》《相亲》《策划》《拜年》和《三鞭子》中选取了七个典型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究,探析其所展现的效果,以便更好的研究赵本山喜剧小品中方言拟声词的使用。

例如:(1) 赵本山:“一个醉汉喝醉酒之后拿起这么大一块石头朝电视机砸去,只听‘咵嚓’(kua cha)一声,电视一点儿没坏,请问为什么呢?”( 《卖车》 )(2) 赵本山:“乡长你记着不?送你那天我是村里的代表嘛,记得那是七月份连雨天,那雨下得‘哗哗’(hua hua)的,就听‘咔嚓’(ka cha )一声大雷,范乡长诞生了!”( 《拜年》 )(3)宋小宝:“这个心啊,‘咣咣’(guang guang)地这个跳啊。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东北方言小品及影视剧的话语幽默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东北方言小品及影视剧的话语幽默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东北方言小品及影视剧的话语幽默摘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东北方言小品深受观众喜爱,以赵本山作品为代表的令人捧腹大笑的东北方言小品以及影视剧从二十世纪末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东北演员站上了舞台为观众带来一次有一次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

东北方言本身的幽默性以及其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小品赋予了持久的生命力,演员们在小品的演绎过程中故意将东北方言本身的特点夸大,加之恰当的艺术手段,从而借助语言的魅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东北方言小品的幽默言语进行分析,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幽默机制。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东北方言;小品;影视剧;幽默引言: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人在周围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之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说话方式及习惯,这些说话方式是一些地区特有的不同于标准语的语言,实则为语言的地方变体,被称为“地方语言”,简称“方言”。

在中国众多的方言之中,受众率最多的方言之一便是东北方言,而这其中一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东北方言的小品以及影视剧带来的影响,自上世纪末起,东北方言的小品及影视剧将东北方言带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这中间的领军人物,赵本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极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期盼赵本山的身影,除了对于赵本山本身的欣赏之外,不得不承认的是东北方言所固有的生动形象,幽默简洁的特点为荧幕作品制造了独一无二的幽默效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看到更多来自东北的优秀喜剧演员开始站上舞台,走向荧幕。

这也是多年来,大众对于东北方言的喜爱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东北方言在荧屏之上的幽默感被放大呢?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规定除地方戏曲片之外的电视剧的语言应该以普通话为主。

这样一来,在大众的主流思想中,电视上面所展现的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正式的感觉。

话语幽默与否,除了言语本身的特点影响之外,与其发生的语境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同样的话语出现在日常交际中或是电视上的效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异。

我的论文

我的论文

简析赵本山小品的独特语言赵本山作为当今最受欢迎的电视喜剧小品演员,已俨然成为娱乐大众的一面招牌。

他以自身本色而又独特的表演风格演绎了一个个木讷而又狡黠、土俗而又渴望融入时尚的矛盾而又滑稽的形象。

而任何形象又都是赋予在活生生的人的身上,既然是有生命的,那么单单是外在的形象和表演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合适、独特的语言便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

本山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受大众的追捧,很大的程度上是要归功于其不寻常的语言。

生于辽宁的赵本山,豪情的东北方言似乎已然成了他的代言,可能也是因为他,东北话开始为全国所熟知,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以其超强的感染力逐步走向全国。

而二人转作为东北方言的一枝奇葩,在被本山重新整装组合后,一种富有音乐之美的节奏感便迎面袭来。

这样的语言在本山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钟点工》的开场白:“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

”《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的发言:“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

综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这样的语言方式是赵本山从富有浓郁的民间气息“二人转”的“脱口秀”中借鉴而来的。

之所以起到了滑稽娱乐的效果,是因为这种诗一般的节奏再配上琅琅上口的音乐感,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干扰下本是一场赏心悦目的脱口秀,而表演者却将汤药毫无保留的换掉,以方言、土话取而代之,再配上东北演员的这种豪放不羁的语调,加之本山独特的表演方式,原本的赏心悦目之意便立刻转化为开怀大笑。

豪放的东北方言是本山小品的一大特色,而其作品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语言的不断重复。

东北趣事之——说话满嘴曲麻菜

东北趣事之——说话满嘴曲麻菜

东北趣事之——说话满嘴曲麻菜东北趣事之——说话满嘴曲麻菜(2012-01-20 14:10:27)分类:往事钩沉曲麻菜,又名苦麻,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间路旁,春季开花前采挖,全草食用。

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全草洗净切段焯熟凉拌或蘸酱食用。

另外对于青少年防治青春痘有特效功能。

过去有句老话说:“到了农历三月三,曲麻菜乱钻天。

”早年间,在农历三月三这个季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又叫苦春头子。

去年收获的粮食,除了留下种子,经过大半年的人吃马嚼,每家大多没有剩下多少粮食了。

冬天存放的萝卜、白菜,几乎也已经吃完了。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曲麻菜、苦碟子、婆婆丁等野菜,却争先恐后地钻出了地面,成了老百姓的救命菜。

人们盼着开春,眼看着曲麻菜从地里冒出头来,就开始采挖、食用,到了三月三,曲麻菜也开始乱钻天了。

是曲麻菜帮助人们度过了艰难的苦春头子,大人们每天下地劳作,回家时都要带回一筐曲麻菜,小孩子们也是三五成群一块儿去野地里采挖曲麻菜。

曲麻菜,可以生着蘸酱吃,用开水焯一下蘸酱吃,还可以切碎掺到苞米面里做成菜团子吃,而去还有去火、治疗疾病的功效。

曲麻菜,不仅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而去还可以切碎掺到麸子、糠皮里,用来喂猪、喂鸡喂鸭。

由于曲麻菜和东北人有着特殊的关系,养成了东北人豪爽、豁达的性格,说起话来也是直来直去,即风趣又幽默。

因此,外地人把这一独特的东北方言戏称为“说话满嘴曲麻菜”。

多少带有一些贬低的意味。

然而,东北人就是东北人,他们不去理会别人的讽刺、挖苦、嘲笑甚至瞧不起,曲麻菜怎么了,他们知道,正是曲麻菜救了他们的命,他们感谢还来不及呢,那一口风趣幽默的带有曲麻菜味道东北话,他们感到说起来酣畅淋漓,不拐弯不抹角,妙趣横生,非常痛快。

东北话,尽管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官话大方言区,不过内部有着较一致的特点,例如,其声调就有极其相似的一面。

因此,尽管沈阳话和大连话分属于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但是,外地人很容易从中听出相同的“曲麻菜”味儿来。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赵本山小品自1990年入春晚以来,十几年好评如潮,成了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通过对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东北小品。

关键字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

赵本山,他来自社会最底层,6岁丧母,8岁离父生活颠沛流离,无所依托,他铲过地种过田唱过戏。

他深深地了解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那些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经过他的悟性,一张口就能产生极强的喜剧效应。

他的小品之所以让大家百看不厌,成为每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亮点,这与他独特的语言魅力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语言包括口语和非口语两种形式,因为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仅靠口语是达不到的,他来需要非口语这种形式作为辅助。

如肢体语言、特殊的表演技巧、人物形象、化装道具等等。

只有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赵本山小品”。

从口语这种语言形式来讲,它可以分为方言语言、生活语言、包袱语言、修辞语言四种。

一.方言语言。

赵本山小品最不能被忽视的就是这一点,没有东北独特的方言,赵本山小品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就不会赢得这么多的观众。

那东北方言是怎样成就赵本山的呢?1.东北方言更接近普通话。

东北普通话尽管有自己的方言地域性,但同北方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更接近与标准的普通话。

在字词的读音上与现在的汉语差别不大。

语言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调查比较,把官话方言八个次方言区个选一个城市为代表,即北京、哈尔滨、烟台、济南、洛阳、银川、成都、扬州。

比较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比较接近北京官话。

因此,东北人说的普通话更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么东北普通话小品也就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1]2.东北方言有很强的包容性。

在东北广大的草原上世代居住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以游猎为主,后来清兵入关后,才涌入了大量的汉人。

据历史记载,仅1920年到1930年间,移入东北的移民就多达600万,这些移民多是从河北、山东闯关东的难民。

方言(东北)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问题浅析

方言(东北)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问题浅析

方言(东北)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问题浅析作者:秦英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4年第02期【摘要】带有曲艺特点的喜剧小品近年来常活跃于戏剧舞台,它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

喜剧小品成功的因素众多,方言的恰当运用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方言;喜剧小品;运用在历年的央视、地方重大节庆文艺晚会中,一种带有浓浓曲艺特点的喜剧小品常常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试听享受和审美愉悦。

这种小品的风格与相声十分接近却有别于相声,是一种更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很大,引起的共鸣也很大,很好地发挥了这种艺术形式寓教于乐的功能。

一、喜剧小品的类型及特点带有“喜剧”色彩的小品,在形式上“依靠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进行巧妙机趣的结构,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对于人物喜剧性格的刻画展示等,使人于笑声中完成喜剧艺术美的创造”。

近几年来,小品渐渐形成了四种流派:1“京津小品”,源于“化妆相声”,通过抖包袱引人发笑,以赵丽蓉、巩汉林为代表,2西北方言小品,以郭达等为代表,3“海派小品”,以严顺开为代表,4东北喜剧小品,影响最大。

在文艺舞台上它占据了小品舞台的半壁江山,其代表人物有赵本山、潘长江、黄宏、宋丹丹、高秀敏等人。

东北小品浓缩了东北人的性格、爱好以及东北人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和价值取向。

“二人转”是东北喜剧小品产生的艺术土壤,没有“二人转”就没有东北喜剧小品。

其实,大多数晚会的属性为娱乐助兴性质,其目的在于愉悦观众。

因此,晚会娱乐性就决定了小品的喜剧本性。

东北喜剧小品因其自身的喜剧效应和艺术魅力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它把一种最民间、最本土的艺术变成了中国主流的大众文化。

东北喜剧小品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宣泄更好地释放了我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带来的人们的焦虑感和压迫感,他是一种没有重负的娱乐方式,最直接地宣泄了我们的欲望。

它平民化的倾向很容易被广大观众接受,它是娱乐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体。

二、方言在喜剧小品创作中的作用东北喜剧小品在创作形式和表演上均取得了成功,其语言也颇具特色,通俗、上口、亲民。

《不差钱》语言艺术探略

《不差钱》语言艺术探略

家喻 户晓 的赵本 山在舞 台上 以其独 特的语 言艺术魅 力征服了数亿 中国观众 。 出演的小品在当年的春节 晚会 他 上堪 称一绝 , 了无 数观众的掌声 。许多小品反映 了当 赢得 时社会 中 比较凸显 的社会 问题 ,让观众对 比现 实生活 。 以 此受 到启发 。 如较早 的小品《 我想有个家》 映的是 当时生 反 活中的大龄青 年找对象难的问题 ; 其后的《 卖拐 》 反映 了社 会 中一些 贪小便宜 、 昧着 良心的人为了一己之私到处坑蒙 拐骗 , 百姓深受其 害 ; 使 还有他最 近的小 品《 差钱》 不 反映 了现 实生 活中 比 流行的娱乐秀现象 : 较 普通老百姓为 了出 名 ,想方设法 地走 上舞台获取 自己想要 的名誉 与利益 , 以 此显示 自己的成功。看似平凡的生活事件 , 通过典型的人 物形 象 , 夸张 的东北 方言 , 幽默 的表现手法传 递给 中国观 众, 在笑声中让人 回味无穷 。 幽默诙谐 的语言折射典型的人物形象 幽默 是一 种 以社 会 认 可 的方 式 表达 人 类需 要 的 方 法 。l 本山的小 品是不缺少 幽默和诙谐 的 , - I 赵 夸张 的表 情 及富有 欢乐 的语 言 。使得 生活节奏快 的现代 人开怀大 笑 之余释放 了紧张 的心理 , 缓解 了生活压力 , 是赵本 山的 这 小品成为经典 的原因之一。 幽默诙谐的语言一方面给观众带来 了无尽 的欢乐 , 同 时也塑造 了典型 的人物形象 。 不差钱》 《 中的老大爷是一位 典型的老农 民 , 有着农 民的憨 厚朴实 , 也有着农 民的可爱 。 为了让 他的孙女 丫蛋上星光大道 , 他带着孙女来到最贵 的 “ 苏格兰情调” 的高级酒店准备请名主持毕福剑吃饭 , 当他 说 :贵 , “ 咱带钱 了 , 带三万多呢。 那包 呢? 这简单 的一句话 ” 让 观众看到 了一位朴实 的农 民为了孙女 的前途准 备大请 名 主持 。可在后 面的场景中 , 这位朴 实的农民又显得有些 不舍得花钱 ,这样就使得 赵本 山演的农 民形象更加真实 。 在毕福剑来之前 有这么个场景 :

小议小品中的方言

小议小品中的方言

小议小品中的方言
周悦
【期刊名称】《当代戏剧》
【年(卷),期】1992(0)1
【摘要】一夜之间小品演红了,《超生游击队》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宋丹丹、赵本山那憨厚朴实、幽默风趣的方言,顿时为人们所模仿、传诵。

“方言”也似乎成了喜剧小品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被某些“聪明”人贯之“成功的关键”。

笔者在某地曾见到一次这样的小品演出,上演的数台小品,大多构思陈旧,语言粗俗,手法直露,干瘪无味。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小品在演出中却几乎都运用方言,你说着某城土话,我就操着那乡旧语。

一时间,各地方言充斥着舞台,使本来的小品演出。

【总页数】1页(P41-41)
【关键词】赵本山;憨厚朴实;乡旧;宋丹丹;幽默风趣;忍俊不住;令人;使人;内涵深邃;艺术修养
【作者】周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方言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 [J], 金竹
2.说方言小品中的方言 [J], 汪化云
3.方言小品剧的发展优势及反思\r——以溧阳方言节目《平陵茶馆》中的方言小品剧为例 [J], 殷俊
4.地方喜剧小品中的方言变异 [J], 刘芳
5.方言小品剧的发展优势及反思——以溧阳方言节目《平陵茶馆》中的方言小品剧为例 [J], 殷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

化 生活化 方言化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语气流畅 有排山
倒海之势 有一气呵成之酣畅感
二 故事内容有新奇感
人人都有好奇心 人人都有探究心 在这种猎奇心理的
支配下 人们往往喜欢听奇闻怪事 喜欢传轶闻趣谈 听
了 传了 就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就觉得无比的兴
奋 2007 春晚 中的 策划 一切入主题便是 公鸡下
四 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的特点 突出其实践性 确保课程的 开设质量 本门课程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采用闭卷形式 主要考查学生对普通话语音 基本理论知识和3500常用汉字字音的掌握 平时成绩占30% 期末占70%
第二阶段 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60篇短文的朗读和30 个即兴话题的掌握 考试时按照学号顺序由学生抽题进行口 试 平时成绩占30% 期末占70%
艺术 而不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 观众觉得亲切无比 就
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自己的身上一样 很多情节是人们生
活中切身经历过 或者亲眼目睹过 或者亲耳听到过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蕴含心理暗示作用
赵本山的小品故事中蕴含着丰厚的心理学知识 兵法知
识 以及 激励与赏识 等现代教育理念 如心理暗示 随
机应变 欲擒故纵 激将法等等 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 一
参考文献 [1]国家就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 准 试行 [J].语言文字应用 1993,(3). [2]伍巍 对穗港澳地区普通话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 1999,(6).
杨文华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
113
2007.04
万方数据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拐 卖轮椅
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用理智

本人对赵本山小品的评论

本人对赵本山小品的评论

浅谈赵本山的小品赵本山大师自《摔三弦》成名以来,三十来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品。

小品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品一品,评一评的意思。

过去有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

随着电视的普及,在银屏上出现了短小的,耐人寻味的,含义深,有针对性的短小节目,人们就把这类的节目命名为小品。

本山大师出演小品时,正是小品形成与成熟阶段,本山大师的表演为小品添上了艳丽和浓厚的色彩。

他的小品弘扬了正气,鞭笞了歪风邪气,宣传了大好的形式和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使得观众在娱乐欣赏中得到启迪。

他的小品艺术,是剧作家的精髓与他表演天才的结晶。

这些结晶越琢磨越耐人寻味,好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

今天,我就把自己琢磨和品出的味道写出来,表达一下感受。

我认为本山大师小品的笑料新颖,又经他的天赋的口才来表达,善于造型的姿态来渲染,包袱抖得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吸引了观众。

他成了新的,超前的艺术巨星。

世界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是用耍丑来赢得观众,形成的是他那个怪模样,怪姿态。

而本山大师是用语言加表演逗笑,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内逗笑,在宣传文明和传播大好形势的前提下逗笑。

赵本山和卓别林都是艺术大师,却比卓别林高的多。

观众看了本山大师的小品,提高了观赏的水平,抬高了口味,甚至看出了瘾。

所以本山大师的小品就成了春晚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大菜,这道菜不上来,宴席就不能结束。

春晚已经成了全国人民过春节的风俗,年年必须了,而本山大师的小品就成了这个风俗的点缀。

正如过年是风俗,过年贴对联是点缀,点缀不但渲染了过年的气氛,还道出了吉祥。

本山大师的小品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下面,我就三个方面谈谈本山大师小品的艺术特色。

一、首先谈谈本山大师小品的笑料,他的笑料太丰富了,来源多,包袱构成的方式巧。

我就几个方面来谈。

1、由标点符号出笑料,这个笑料就很独特,而且效果很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热烈鼓掌。

在小品《儿子大了》里,有这样的台词,“我有个好儿子,大款,八百多万,破折号欠款!”当观众听到“破折号欠款”时,发出一片欢笑声和掌声,这就是破折号的作用。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第一篇: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摘要】近年来,赵本山的小品好评如潮,赢得了无数观众的掌声,赵本山也因此多次获得春晚的“小品王”。

这一方面与赵本山本身的表演才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小品语言采用的修辞方法有很大关系。

文章在分析赵本山小品的修辞格的基础上,多列举文艺作品用例,浅谈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东北方言修辞手法一、赵本山小品中东北方言的应用赵本山的小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汇,此中包含有各类东北地区当下正风行的口头语,另有各类东北传统辞汇。

不仅增长了小品的诙谐幽默意义,在这同时也将东北方言推向了全国。

1.抒发情感的东北方言(1)宋丹丹:“哎哎,你干啥呀,你这着急忙慌的,你跑啥啊。

”赵本山:“你快点的吧,马上就宣布你当奥运会火炬手了,抓紧!”2008春晚小品《火炬手》“着急忙慌”形容一人很是焦急并且火烧睫毛地去做某件事。

可以理解为平凡话中的“仓促忙活”。

运用近似语汇,使小品布满白话颜色,越发接近生活。

(2)宋丹丹:“我很长时间都在寻思,为啥我火急火燎地降临了人世,为啥我与火结下了深厚感情,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为奥运火炬手而生的!08年春晚小品《火炬手》“火急火燎”——形容很是焦急。

可以遐想到被火燎着的人冒死逃跑时的焦急情绪。

而放在这里,将小品演出者的生人形容为“火急火燎”,布满戏谑颜色,使人觉得诙谐活泼。

2.表现举动动作的东北方言(1)白云:“唉!你说这小崔咋还不来呢?太不拿人当腕儿了!搁铁岭台人家等咱俩钟头,这中央台得瑟的你说,这玩意……(2)白云:“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手就不松开了,那家伙可劲儿摇啊,“大姐呀,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了。

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黑土:“你还得瑟上精神病医院给人讲演出。

”2006年春晚小品《小崔说事》“得瑟(得,读去声)”可以用来形容一人处处溜达,吊儿郎当;形容一人的举动不稳重,随便轻率;形容一人在大众场所过于声张,不讲究礼仪等。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艺术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艺术

浅析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艺术作者:张贺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赵本山小品是我国小品界一颗闪亮的明星,“赵氏小品”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尤其注重语言要素的重要作用。

这些小品语言因其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方面特有的艺术技巧而具有一种强劲的穿透力,从而使“赵氏小品”成为小品语言的集萃地,深深地征服了广大观众。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语言要素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95-02赵本山的小品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精彩节目,连续多年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过:“笑的制作者是可敬的,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拨动了时代的笑神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

”赵本山也因小品的走红被誉为“小品王”、“东方卓别林”等。

他的小品被称为“赵氏小品”,已经成为小品界的一个独树一帜、长盛不衰的派别。

小品是表演的艺术,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

“赵氏小品”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小品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赵氏小品”的语言艺术已成为一个体系,本文主要从语言的四个维度来分析“赵氏小品”的语言艺术。

一、赵本山小品语言对语音因素的运用语音可以反映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外貌特征,从而进一步体现出语言的艺术内涵。

赵本山的小品多次运用语音方面的艺术技巧作为制造笑点的方式,以音取“乐”,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合辙押韵合辙押韵是语音方面一个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它能通过音韵和谐来充分表现一种语言的魅力所在。

赵本山的小品中经常运用合辙押韵的方式以达到艺术效果。

这种合辙押韵在“赵氏小品”中经常表现为“顺口溜”。

主人公为了表达某种意思,运用押韵的台词,意蕴十足地将其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有强烈的幽默效果,往往把情节推向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例如:“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昨天·今天·明天》)例中“了、跑、导、找、套、角、炒、好”等音节合辙押韵,表现出黑土大叔对时事的关注以及自己的总结和评论。

谈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艺术情趣

谈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艺术情趣

谈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艺术情趣摘要:为什么东北的话剧小品这么受观众的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表演、创作以及东北民间艺术特色之外,我认为其中一个不能被人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它的方言艺术。

可以说,没有东北独特的方言,东北小品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小品;东北方言;艺术Essays in the northeastern dialect talk about artistic taste Abstract: Why the northeast drama skit so favored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audience. In addition to performing, creating and Northeast folk art, I think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n not be overlooked is its dialect art. We can say that there is no unique dialect Northeast Northeast skit would not have so much artistic charm.Key words: comedy; Northeast dialect; Art目录东北方言的形成及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 (1)前言 (1)一、东北小品的艺术 (2)二、结论 (3)参考文献 (3)前言谈及喜剧小品,人们忘不了1983年央视春晚开台时王景愚的“吃鸡”,也能想起后来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蔡明与郭达的“卖大米”,赵丽蓉与巩汉林的“打工奇遇”,以及赵丽蓉与侯耀文的“英雄母亲的一天”……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虽仍有其它语言类节目争锋,却出现了赵氏小品总揽一等奖的局面。

赵本山小品研究

赵本山小品研究

赵本山小品研究——从语言角度研究赵本山小品一、赵本山小品取得成功的四大原因赵本山的小品表演为什么会在春晚广受欢迎并独占熬头,被人赞誉为“小品王”,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极具特色的草根语言。

赵本山小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生活语言,再经过艺术加工,使这种语言更具艺术穿透力和传播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说:“名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名言,往往有些名言出于野老村夫之口。

”尽管赵本山小品中人物形象众多,但最主要的是这三种人,东北人、乡下人、普通人,这三种人都是属于草根阶层,这三种人代表的是中国最有实力的支持者,这是赵本山小品取得成功的最决定性的原因,这也是赵本山小品的最主要的特色。

赵本山的小品反映了那些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东北草根群众非常浓烈的质朴、刚直、热烈、开朗甚至狡黠的性格。

赵本山小品代表了农民的形象,不仅是传统农民,而且是现代农民。

尤其可贵的是赵本山表现了由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过程,表现了他们因时代变迁所体现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是这些草根人物的形象,非常普通,他们不是英雄和模范,也不是进行说教的老师和官员,他们甚至是比我们普通人还要差一点的小人物,但就是因为他是草根,甚至他比我们还差一点,所以我们会感到亲切,有亲和力,没有距离感,因为我们能够从这些形象里得到反馈,来看到我们自身的某些缺点和弱点,而这些都是通过极具特色的草根语言来展现和表达得淋漓尽致。

极具特色的草根语言是赵本山小品之所以成功的最重要之处。

(二)从小见大并雅俗共赏。

造诣一般的小品虽然很搞笑,也流行一时,但有如昙花一现,而只有赵本山被称为“小品王”。

因为他演技高超、风格独特、名气震天,赵本山本人就是那轰动一时小品的灵魂。

看热闹的老百姓,只知道怪才赵本山在台上逗自己喷饭,就把他演的小品叫“赵本山小品”,这是对赵本山极大的艺术肯定和赞誉。

小品有“微型话剧”之称,实际上是截取生活中戏剧化的片段,把它进行深刻的艺术加工,后经夸张和放大搬上舞台,以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谈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艺术情趣最终

谈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艺术情趣最终

谈小品中的东北方言艺术情趣教案:拥有东北方言艺术情趣的小品,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猛发展并且异军突起之后,就一直独领风骚,热度不减,这种类似节目的收看率和收视率始终独占鳌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道必不可缺的“美味佳肴”。

之所以东北的话剧小品会如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表演、创作以及东北民间艺术特色之外,我觉的之中有一个无法被人忽略的关键因素就是它的方言艺术情趣。

应该说,如果没有东北地区独特的方言,也就不会有东北小品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

People from Northeast China have been the main force behind Chinese comedy for decades. From hit comedy talent shows and TV series to the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their influence is everywhere.Nicknamed "Northeast Tigers" after Northeast China's protected tiger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their rise truly began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or chunwan, events that have been broadcast since the 1990s.小品是一种视听艺术,尤其是话剧,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的是语言。

从它的起源来看,中国话剧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自它引入到中国后,无论是文学剧本或者是舞台表演都用的是普通话,即北方话或称之为官话。

但从其发展上来看,随着话剧的地域化、民族化,全国各地的话剧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当地的方言联系得越加紧密起来。

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运用刍议

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运用刍议

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运用刍议
万菁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20)006
【摘要】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的使用为其小品增色颇多,主要表现在小品语言对东北方言语音、词汇、句法的纯熟使用上.从语音上看,平翘舌不分,说话常带儿化音,声母“r”读成“y”是典型现象;从词汇上看,词语表达直接,感叹词“哎呀妈呀”的大量使用,亲属称谓的通俗运用,单音节词“整”在不同语境中的一词多义;从语法上看,形容词的重叠使用颇具特色,AABB重叠式节奏感强,也易于被观众记住.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万菁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1
【相关文献】
1.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东北方言运用刍议 [J], 万菁;
2.浅析春晚小品中舞台语言技巧的多元素运用——以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为例[J], 丁友锏
3.从"农民小品"到"公民小品"r——央视春晚观众对赵本山小品的接受差异和扬弃[J], 徐海龙
4.央视春晚与赵本山小品的狂欢化刍议 [J], 白云
5.央视春晚与赵本山小品的狂欢化刍议 [J], 白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幽默艺术

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幽默艺术

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幽默艺术第一篇: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幽默艺术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幽默艺术二、赵本山小品中东北方言词汇的添加1.表达感情的东北方言词汇的添加:(1)宋丹丹:哎哎,你干啥呀,你这着急忙慌的,你跑啥啊。

赵本山:你快点的吧,马上就宣布你当奥运会火炬手了,抓紧!——08春晚小品《火炬手》“着急忙慌”——形容一个人非常着急并且迫不及待地去做某件事。

可以理解为普通话中的“匆匆忙忙”。

使用类似语汇,使整个小品充满口语色彩,更加生活化。

(2)白云:哎呀,俺们呀,就是揪心你这没有觉啊。

崔永元:哎呀,大叔大妈还关心我这睡觉问题哈。

你们二老睡眠质量怎么样?——06年春晚小品《小崔说事》“ 揪心”——形容放不下心;担心;挂心。

普通话中常常用“担心”代替其作用。

(3)赵本山:当时没有征兆,那是不可能的——当时这个鸡——心里特别矛盾,一个公鸡,居然它要下蛋,不是它的活它要干。

大公鸡怎么看?鸭子怎么看?大鹅怎么看?跟它好过的小母鸡怎么看?当公鸡孵出鸡仔后,别人管它叫啥?叫爸,叫妈,还是叫姑,叫大姨?有蛋不下又憋得慌,于是乎……宋丹丹:它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

——07年春晚小品《公鸡下蛋》“憋得慌”——形容由于心里有疑团不能解除或其他原因而感到不舒服、不顺畅;感到憋闷。

可以将其着急、烦恼、恐惧等等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4)宋丹丹:我多少时间都在寻思,为啥我火急火燎地来到了人间,为啥我与火接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为奥运火炬手而生的!——08年春晚小品《火炬手》“火急火燎”——形容非常焦急。

可以联想到被火燎着的人拼命逃跑时的焦急情绪。

而放在这里,将小品表演者的出生形容为“火急火燎”,充满戏谑色彩,令人感觉幽默生动。

2.表现行为动作的东北方言词汇的添加:(1)a.白云:唉!你说这小崔咋还不来呢?太不拿人当腕儿了!搁铁岭台人家等咱俩小时,这中央台得瑟的你说,这玩意……b.白云: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手就不松开,那家伙可劲儿摇啊,“大姐呀,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受不了哇,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黑土:你好!你得得瑟瑟还上精神病院给人讲演去了。

浅谈赵本山小品的方言特色

浅谈赵本山小品的方言特色

浅谈赵本山小品的方言特色本文以赵本山历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所有小品为研究对象,浅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东北方言特色。

标签:赵本山小品;语言赵本山小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东北方言为主要用语。

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次方言,虽有其自身的发音特点,但依旧是北方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得明白。

东北方言的使用使赵本山小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凸顯东北地域特色,并散发出浓烈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使得韵味诙谐,感染观众。

一、平翘舌混用在东北方言中平翘舌不分是东北方言在语音上的一大特色。

这种平翘舌不分,在东北方言区内,没有辨别词义的作用。

而赵本山在利用东北方言进行小品表演时,保留东北方言的这一特色,在用普通话表演时故意不分平翘舌,使得其小品既具有东北特色,又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

例如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回复小沈阳说:“不是,我不是大白条,不差钱,有钱。

给!”中的“差”字。

在普通话中“差”字声母为翘舌音[ t? ],赵本山的小品中则变为平舌音[ ts ]。

再比如200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同搭档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

宋丹丹开场白:“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

”这其中的“吃”和“容”都是平翘舌在赵本山小品混用的典型。

其中“吃”普通话中声母为翘舌音[ t? ],而在此则变为平舌音[ ts ]。

二、儿化音较重在东北方言中儿化音是赵本山运用在小品中的主要特点之一,从而使得小品语言朴实、生动、不做作。

众多赵本山小品中的昵称、名字都带有很重的儿化音,例:小辣椒儿、老牛头儿、徐老蔫儿、马丫儿。

《相亲》中,徐老蔫开场对白:“你说我儿子净整着格路事儿,让我这当爹的提他相媳妇儿。

你说现在都啥年代了。

我这当老人的跟着掺和啥劲儿?我说不来吧,他就跟我怄气儿。

俺这孩子哪点儿都好,旧是有点儿驴脾气儿。

这也不怪他,我也这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论文题目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姓名黄智奎学号 1011021103 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 10对外汉语班指导教师胡波莲老师、李莉老师日期2012-6-11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摘要】方言词语是喜剧小品幽默语料的来源之一,它是实现小品语言生活化、乐音化、陌生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手段。

赵本山小品语言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蕴含着浓浓的东北味儿。

赵本山小品中东北味十足的“忽悠”,足以夸张地表现东北地方词汇的喜剧色彩,给小品带来了五彩纷呈的语言艺术。

小品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东北味儿,逗翻了大江南北的观众,那是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植根于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质感等特点,同时还诙谐、幽默、俏皮,使亿万观众领略到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

在他的小品中,我们很轻易的体会到他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丰富的地方语言词汇,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

赵本山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借小品这种娱乐方式把东北方言推向全中国。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语言东北方言【正文】近20多年来,赵本山的小品越来越火,作为当今最著名的电视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已经成为东北的一面招牌,他以一个个“憨厚而略带狡黠、木讷而有爆发式的灵敏,土俚而窥悉时尚、愿意向人申诉又乐于略作自嘲性格的形象”给无数观众带来无尽的欢笑。

从1990年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相亲》节目到2012年春晚因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退出春晚,连续21年(1994年除外)赵本山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借小品这种娱乐方式把东北方言推向全中国。

赵本山小品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东北味儿,逗翻了大江南北的观众,那是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植根于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质感等特点,同时还诙谐、幽默、俏皮,使亿万观众领略到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及特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现代汉语的多数方言的形成,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社会、历史、地理大牛股,比如社会分化、人口迁徙、环境封闭、山川阻隔而导致交流不畅;内部因素主要是语音、语汇、语法诸方面再个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外族语言的接触等造成各具特色的方言。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地理环境上,广袤的东北大地,交流沟通的直接无碍,形成独特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根据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东北方言属于“官话”,即北方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不难看出,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赵本山小品语言中的方言色彩方言词语是喜剧小品幽默语料的来源之一,它是实现小品语言生活化、乐音化、陌生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手段。

赵本山小品语言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蕴含着浓浓的东北味儿。

赵本山小品中东北味十足的“忽悠”,足以夸张地表现东北地方词汇的喜剧色彩,给小品带来了五彩纷呈的语言艺术。

在他的小品中,我们很轻易的体会到他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丰富的地方语言词汇,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

1、关于热词“忽悠”---2002年央视春晚,小品《卖车》经典台词:忽悠,接着忽悠。

在2001央视春晚上,赵本山就在小品《卖拐》中连蒙带骗地这么一“忽悠”,就把拐卖给了双腿健全的范伟,看的全国观众前仰后合。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相继推出了《卖车》《功夫》等一系列“忽悠”小品。

通过小品隐约可以感到“忽悠”不是个好词,但是人们还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意思。

“忽悠”是个东北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上注明了它的原义:晃动。

例如:旗杆被风吹得直晃悠。

从赵本山的小品中,广大群众了解到了这个东北方言“忽悠”,但是后来经过现实人们的传播和广泛引用,又给它附上了新的涵义。

东北人常说的“忽悠”意思是:给人摆迷魂阵,使人神魂颠倒,忽忽悠悠的。

在赵本山的小品表演中的引用,再加上后来新闻报道媒体的使用,这些形形色色的“忽悠”,就附加上甚至改变为“欺骗、蒙人”的意思了。

原本上“忽悠”是个中性词,可是人们偏爱把它当作贬义词来使用,以下是几例:(1)少拿“喝油漆”忽悠消费者(《中国妇女报》2005年7月19日)(2)“忽悠”退休老干部普通邮册被吹成具有收藏价值(《都市消费报》2005年8月4日)2、关于“拔凉”---2003年央视春晚,小品《心病》经典台词:我的心哪,拔凉拔凉地。

“拔凉”是个典型的东北方言词,意思是:心凉了,失望了。

这是东北人口语中常用的方言词,在这个小品的使用中,贴切生动的表现了范伟当时的心态。

小品《心病》中关于这个词的经典台词经过赵本山那么一“整”,很快就风靡全中国了。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伤心失望的事情时,“整”出这么一句来,很有自嘲幽默的味道。

以下是几个例子:(1)一说到期中考试,我的心就拔凉拔凉的;(2)一条让心拔凉拔凉的新闻。

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农民演员赵本山长期生活在东北乡村,对东北方言幽默、诙谐的特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其作品中引用东北方言信手拈来。

它的作品在展现小品语言的生活化特征之外,很好的宣传了东北方言。

毫无疑问,喜剧笑星赵本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国人最多笑声和掌声的小品演员,甚至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卓别林”。

他的喜剧小品的语言是生活化的语言,与普通话相比,方言的生活色彩更绚烂,乡土气息更浓郁。

在喜剧小品中运用方言词语,更显示了小品语言生活化的特色,使其充满了民间的、平民的、言语交际的人情味儿。

如在《拜年》中,养鳖老汉老蔫以为范乡长下台了,直言不讳地发问:“下来了? 因为啥呀,腐败啊! ”;还有像“你别整三岁小孩的,有能耐你整四岁的”《卖车》;“心拔凉拔凉地”(《心病》) ,“整、啥、拔凉”这些在东北人口语中常用的方言词,反映了日常口语的特点,很有生活味儿。

逼真的语言氛围给小品染上了十分浓厚的生活化色彩,人们觉得它不是装出来的,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东北民间生活中真实语言的呈现,是东北真正的本土性的东西。

三、赵本山小品语言的东北味儿东北方言与北京话关系密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北方方言之一,但是它在听感上又与北京话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京片子”是一听便知,而东北味儿也绝逃不过北方人的耳朵。

东北话中的这个“味儿”,主要是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有时也指听着好笑的辅音、元音和词的特殊用法等。

从语音上,东北话古精组字和古知庄章组字一般不分,也就是平翘舌不分。

北京话[ p ph m f ]逢[o]韵的字,东北话都读e[ ]。

如果看过赵本山的小品《今天、明天、后天》,一定对那个“秋波”印象深刻。

从词汇上,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差不太多,不过东北方言有些自己特有的词儿,是北京人不说的。

如在赵本山小品《小崔说事》中的“唠嗑儿”,赵本山小品《艺术人生》中“贼(很,十分)好”等等。

从语法上,东北方言与北京话比较接近,只不过不像北京话“我有一哥们儿”那样,经常在数词”一”后面略去量词。

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赵本山小品中东北方言的东北味儿是相当的充满地方色彩。

其实在北方地区,从民俗学角度所说的方言的“味儿”往往也体现了当地人的一种语言认同,所以,在进行方言分片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佐证加以考虑。

四、赵本山小品语言的风格赵本山小品语言的风格是带有强烈的东北特色的,也就是有浓重的“东北味儿”。

赵本山从“二人转”继承了一份重要的艺术遗产,这便是“说口”,他不但能准确掌握传统说口的节奏和韵律,还能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用现代词语以及东北乡村俚语创造出崭新的说口风格。

丰富、生动的东北地方口语,语言节奏鲜明,十分上口,富有韵味,而且内含一种极富魅力的幽默感,一张嘴便妙语成珠,最没效果的词儿到了他嘴里也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应,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五、名家论赵本山的小品的“东北风”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是根植于东北特有文化的一种艺术样式,带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韵味,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东北味征服了全国观众。

著名学者、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先生说,十几年前,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农民演员赵本山,把乡间的笑声带上了受国人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使辽北小品这一带着原生态的幽默诙谐和泥土芳香的新鲜艺术样式,跻身于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并在瞬间博得全国电视观众的满堂喝彩。

以一个戏剧理论专家的挑剔和独到眼光,将其目光长久地停留在赵本山身上。

余秋雨先生给予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以极高的评价:好多艺术家都是由民间产生,赵本山是个大艺术家,他在刚刚出名的时候我就有这个感觉。

我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文化名人,由每一个文化的起点出发,不断地提升、提升,然后他和他生活的那块土地上的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1、《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甘于恩、刘倩,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热词采摘语言的鲜果》咬文嚼字文库·典藏书系,何伟渔,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3、《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4、《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5、《汉语新词群研究》,刘吉艳,学林出版社6、《武汉方言概要》,朱建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7、《语言学概论》,邢福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年论文(读书报告)评阅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