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研究会王丽华老师转:不当“虎妈”,不做“猫爸”,父母还能怎么做?

合集下载

虎妈狼爸辩论

虎妈狼爸辩论

1、问:对于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成才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啸认为,对于家长来说,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要看看孩子幸福吗,他在班里被同学们接受了吗,不要老是看中分数,在那种向分数看齐的畸形成才观下,不要说成“才”,成“人”都很危险。

虎爸狼妈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而设计的成才观。

成才观和应试教育都是环境中的客观素材,可以说是俯仰即是的素材。

如果教育的大环境是一种极为开明自由的情况,虎爸狼妈的教育方式仍可应用于那些高等和美妙的教育任务中。

2、问: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表示,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000个孩子有10 00种教育的方法。

不论是“虎妈”,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

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

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

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

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2 成功如果源于因材施教。

那么,请问,所谓“可以普遍推广的教育方式”,不就与成功的个异性相互矛盾了吗?提出空虚而泛泛化的美话、空话,是没有教育力度的鬼话。

教育方式一旦没有明确的偏激性,就等于没有教育效果。

况且任何成功都是有风险的,教育的成功也是如此。

3、问:如果没有“孩子进北大”,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体罚和棍棒教育,舆论和公众必会很不屑,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应该被抛弃,不能随意打骂孩子,要尊重孩子。

可是,因为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了这个炫目的教育成果的遮掩,人们便是非不分了,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

一俊遮百丑,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不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尊重教育的规律,而是以“教育的成果”来判断。

家长为了孩子进北大,可以不择手段。

现代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

现代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

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佟丽华,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多个栏目的点评专家。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许多父母都开始考虑,该给孩子送一份怎样的礼物。

日前,十八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的《我们因你而改变——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一书出版。

在作者看来,父母的反思与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中国90%的父母都不合格”“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们的观念”……其中诸多观点在父母看来无疑是一枚枚“重磅炸弹”。

市面上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并不少见,作为一名公益律师,佟丽华这些火药味十足的论点是否是偏颇的?当今的父母需要反思什么?在家长们越来越维护孩子在学校、社会的权利时,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父母自己”,改变应该从哪里开始?做父母的真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父母有勇气反思自己的教育吗?记者就此采访了佟丽华。

■本报记者赵秀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记者:您有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我们怎么理解这个观点?佟丽华:过去这些年来,只要提到反思教育,我们首先一定要提的是应试教育,似乎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当前还是所谓应试教育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吗?我的观点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今,父母以及孩子都有了许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尽管绝大多数孩子还不得不拥挤在那座主要的“桥”上,但很多孩子已经在另辟蹊径,他们中很多人生活得很精彩。

告别“虎妈” 做“中国好家长”心得体会

告别“虎妈” 做“中国好家长”心得体会

告别“虎妈”做“中国好家长”心得体会期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不少人感慨,在争夺教育资源这场战争当中,父母和孩子承受的巨大压力、作出的巨大牺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需要倍加呵护、关爱的花朵儿。

但是随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条看不见的“起跑线”也是越划越不靠谱,从拼大学、拼小学,直至发展到拼幼教、拼胎教,其中家长的良苦用心也让旁观者越来越琢磨不透:这种方式的爱与呵护,是否是孩子稚嫩的肩膀不可承受之重?毋庸置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念。

但是,代际之间的差异并不会斩断爱、斩断薪火相传的美好传统。

所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舍本逐末,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漂亮的、值得在朋友、亲戚们聚会上夸耀的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和德育。

在家庭里,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爱。

一对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父母,不可能给孩子示范,如何用爱与宽容来化解矛盾;一对不敬重长辈的父母,不可能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可以收获到的是别人加倍的尊重;一对不懂得肯定对方、不懂得体谅对方的父母,也不可能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关怀别人,而这些品质,远远要比一个分数珍贵,因为它们将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在家庭里,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父母在待客接物时表现得落落大方、有礼有节,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父母开车出行遵章守法文明驾驶时,孩子也会懂得交通规则对于安全出行的重大意义;当父母在公共场合做到了不喧哗不插队时,孩子也自然明白文明和谐来自于每一个人付出的努力。

这些都是体现在一个家庭的未来的身上最值得赞赏的“家风”,是名符其实的“传家宝”。

所以,望子成龙的“虎妈”们与其让年幼的孩子在各种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在夜半的灯下写作业,倒不如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启发孩子,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给孩子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

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佚名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在2015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既有"虎妈"也有"狼爸",他们认为对孩子必须要"狠",逼迫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等情景也经常在剧中出现。

不过,在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则明确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不能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总页数】1页(P6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2.教育部:加强家庭教育,不做“虎妈”“狼爸”
3.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4.告别“虎妈狼爸”尚需“家长教育”
5.教育部:消除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硕士论文 论虎妈和狼爸教育

教育硕士论文 论虎妈和狼爸教育

教育硕士论文论虎妈和狼爸教育在开展时机分配极不平等的社会里,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寻找承受个性化教育的时机,而不是盲目追求考试成绩最高。

不管可能造成怎样严重的长远后果,美籍华人“虎妈”的教育,据说成功了。

随后,与国内其他喜赶时的杂志一样,《家庭》杂志又发表了一个“狼爸”教育案例,在父亲的棍棒之下,四子女当中的三人考入北京大学,另一人正在“走向”中央音乐学院。

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实质在于“权威”指示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

在孩子眼中,父母或多或少总是有权威的。

不过,父母或多或少意识到,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权威并非在一切领域都对孩子有益。

例如“教育”领域。

因为,教育是否成功或是否正确,从来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标准。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假设非专家,怎可预知百年之后自己的教育成果是否成功或正确?以棍棒为依据的权威,怎可论证考取北京大学就是教育的成功或正确?人格的扭曲,知识构造的偏差,因在权威指示的单一方向上的盲目努力而错过各种其他技能与核心价值的学习窗口而导致的心智缺陷,所有这些可能的后果,难道棍棒权威可以有正确的判断?教育真如此简单,为何我们举目望去,世界各国均自承教育失败而不敢自称教育成功?我提醒读者注意这一事实:各国教育的通例,是失败而非成功。

为什么?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有极大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且由此引发的决策错误,恐怕只有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引发决策错误的严重后果,可相提并论。

其次,不同于医疗,教育是否成功,需要等待几十年至上百年才见分晓。

在这样的长期预测中,教育者很难判断受教者未来生活方式的重大变迁及相应地不得不有重大改变的教育。

第三,也可能是最关键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教育者很难预知受教者将来的人生经历,而正是受教者人生经历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应是个性化的。

孔子遵循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至今仍是教育者应当遵循的两项根本原那么。

已有的许多心理学测验和最新发表的几份脑科学研究报告,共同论证了下面这一事实: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决定的。

前有“虎妈”后有“狼爸” 家庭教育该当如何

前有“虎妈”后有“狼爸” 家庭教育该当如何

前有“虎妈”后有“狼爸”家庭教育该当如何2012年03月08日07:38来源:成都晚报/news/detail_2012_03/08/13047794_0.shtml前有虎妈,后有狼爸,在这个崇尚望子成龙的国度,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总能引起众人的关注。

“虎妈”、“狼爸”、“猫爸”、“羊爸”等的相继登场,更是让这场家庭教育的战场扑簌迷离。

家庭教育究竟该当如何,棍棒教育值得效仿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呢?怪兽家长大盘点A虎妈虎妈,原名蔡美儿,因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

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包括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家规,“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引起了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在蔡美儿的著作《虎妈的战歌》中,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索非亚(中文名蔡思慧),即将成为长春藤盟校的学生。

蔡美儿在她的博客中表示,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她在写给《波士顿前锋报》的电邮中说:“我不能居功。

我不觉得我的教养方式与她被录取有关。

我觉得这百分之百是索非亚自己努力的结果。

”○虎妈十大家规◆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B狼爸狼爸名为萧百佑,因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口号而被称为“中国狼爸”。

在“打”的教育方式下,狼爸儿子萧尧、女儿萧君同时考上北大,创造了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

2011年,老三萧箫也被北大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

萧百佑出版《所以,北大兄妹》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讨论。

虎妈猫爸家庭教育辩论

虎妈猫爸家庭教育辩论

孩子的成长除了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以外,也包 括心智的发展和心灵的健康。虎妈的教育模式过于 苛刻和粗暴,比如说因为女儿练钢琴的指法力度不 够而受到耳光。虎妈以伤害孩子的自尊、摧残孩子 的心灵来提高孩子的技能,这样将会得不偿失,尽 管她的女儿幸运地进入哈佛。至于虎妈认为青少年 自制力差、严苛的教育模式是必须的,父母要有耐 心引导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而不是替孩子 做决定,强迫孩子练小提琴。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能成方 圆并不是靠家长的严苛和暴力,而是靠家长的理解 和信任。只有像猫爸的教育模式这样,理解、信任 孩子,对他们宽容、民主,更好地引导孩子,激励 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双方Βιβλιοθήκη 辩论,我们将父母对子女 的家庭教育的最终观点总结如下:
虎妈式教育强调“严”字当头来指导孩子如何选择发展,其自 律性比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也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猫 爸式的观点强调孩子自身兴趣的选择和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天 赋,然后加以引导。猫爸认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她乐 意对你敞开心扉。只有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教育。
第二、从独立自主而言,严苛的 教育是让孩子按照家长所设计的 道路,凡事都为孩子决定好,安 排好,这样很难孩子培养独立的 思维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而宽容 的教育则是在孩子提出自己想法 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因此宽容的 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 的能力。
由于未成年认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 对许多事情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虎妈的出现正 好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树立孩子坚持不懈,踏实 认真的精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有自己完全特殊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 征。所以,教育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成功的例子也无法复制。 教育者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比如,自 主能力差的孩子,家长就应该多一些约束,不能一味的放任。 而对于自我约束力强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给于孩子更多的空间, 这样有利于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

教育部喊话家庭教育:家长别做“狼爸、虎妈”

教育部喊话家庭教育:家长别做“狼爸、虎妈”
J I A X I A O T O N G家校通 口
晓发现了这个看似矛盾的情况 , “ 我 和一 些研 究者 发现 ,决 定父 母教 育
好孩 子的 是较高 的教 育素 质 ,即教
育理念 、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家庭 教育 有多重要?几千年来 ,
“ 修 身 、齐家 、治 国 、平天 下 ”便
育部 基础 教育 一司负 责人 对记 者强 调 ,切 实 加强 学校家 庭教 育 工作 ,
北 京市 第五幼 儿 园中一 班张善 渊 的 往往 与错 误的家 庭教 育密 切相 关 ,
家 长徐 攀为 怎 么当好 家长 ,陷入 了 而不 少失 败的家 庭教 育的 父母具 有 是让 每一 位学 生享有 人生 出彩 机会
育 ,培 养 孩 子 积 极 学 业 态 度 ,与 会支 持的 家庭教 育工 作格 局 ,中小
学校 配 合减 轻 孩 子过 重 学 业 负担 , 学幼 儿园要 建立健 全 家庭教 育工 作
《 指 导意见 》指 出 ,家庭 是孩 子 的 指 导 孩 子 学 会 自主 选 择 。切 实 消 机制 ,统筹 各种 家校 沟通 渠道 ;各
无不 得益 于家 庭教 育。 “ 从一 个 人
的生 命历 程来 看 ,家庭 生活 是其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 , 家庭教育的观 点 、
教 育部喊话 家庭 教育 :
方式 ,家庭 成 员的作 风 、习惯 、品
家长别做 “ 狼爸 、虎妈 ”
文/ 张 烁
德修 养 ,家 长 的心理 品质 、心 理发 展水 平和个 性 、价 值追 求都深 深影 响着 个 人发展 。”北京 人大 附 中朝
是我 国 家庭教 育的核 心要 义 ,其 逻 辑起 点正 是 “ 国之本 在家 ,家之 本

教育部: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教育部: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作者:
来源:《教育》2016年第07期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

要求切實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现今,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

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密切相关。

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

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意见》特别强调,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至于家长,不仅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还要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

不做“虎妈”“狼爸”,教育需要善意指导

不做“虎妈”“狼爸”,教育需要善意指导

不做“虎妈”“狼爸”,教育需要善意指导《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此话的原意是,一个人不接受教育、不好好学习,就难有大的作为和成就。

但现实语境下,“虎妈”“狼爸”的大出风头,乃至颇受推崇,却也反映了一些家长对教育规律缺乏了解,教育经验不足,往往容易被这类“简单易行”的教育理念所误导,不假思索地盲目参照,从而埋下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潜忧隐患。

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虎”“狼”相迫、拔苗助长。

窃以为,教育部作为权威教育指导部门,或许正是看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这种严重不良倾向,且其影响已较为广泛,危害已较为深远,因此才公开予以反对,以免家长继续受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不自知,并帮助那些摇摆不定的家长及时摆正教育理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审时度势地发出《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给“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泼上了一盆冷水,其指导善意就理应得到认可和点赞。

教育部就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发出的这个指导意见,也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有人觉得,家教权是公民的私权,教育行政部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虽有为学生减负之良好用意,却有“管得太宽”“使错了力”的嫌疑;也有论者提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到处存在的“抢跑赛场”,又怎能不让家长们长期焦虑,进而“高压”育才?但我们也要看到,所有种种的渲染炒作,除了“只顾一处,不及其余”的明显硬伤,情绪化昭昭之下的抱怨有余而严谨不足,恐怕都不能掩去“虎妈”“狼爸”式教育存在的短板与软肋。

实话实说,“虎妈”“狼爸”的家庭教育,可能更像一种“饥不择食”或“病急乱投医”。

事实上,对于这种粗暴简单的威吓教育和棍棒教育,有关学者也一直在表达质疑和反对。

如在2012年,教育专家刘燕芳在其《不做虎妈狼爸》的著述中,以其多年以来当孩子妈妈、担任班主任的思考研究和深厚积淀,提出了教育的真正灵魂,应当且必须是帮助孩子养成优秀人格,引导孩子发现人生价值,强调“人”的幸福成长。

看虎妈猫爸 5大教育问题需留意

看虎妈猫爸  5大教育问题需留意

看虎妈猫爸 5大教育问题需留意由赵薇、佟大为主演的亲子教育剧《虎妈猫爸》,目前正在热播,吸引了众多爸妈追剧。

该剧抛出了“幼升小”、隔代育儿、上兴趣班、千方百计择校等一系列现实教育问题,展现了赵薇饰演的“虎妈”毕胜男和佟大为饰演的“猫爸”罗素两种教育理念的碰撞。

不少南昌家长看了这部剧后吐槽:“养个孩子真不容易”“这部电视剧明明就是恐怖片”。

对于这些教育问题,南昌的家长和老师们到底怎么看?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上“幼小衔接班”有必要吗?老师观点:提前学小学知识,孩子今后没新鲜感【剧情】“虎妈”赵薇看到与女儿同龄的孩子不仅识字上千、能解答一些数学题,还手握各种考级证书,而自己的女儿啥也不会,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恨不得把女儿扔进书堆里。

【现实】南昌家长陈女士说,9月份,儿子就要读幼儿园大班了,不过儿子在班上的年龄比较小,几位同事建议,儿子读完大班后再去读一年幼小衔接班,多学一下拼音、数学、英语知识,会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

【观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真的害了很多孩子,要知道人生是一场长跑。

”南昌市育新学校的周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家长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多认字、多做算术题。

其实,幼小衔接班就是把小学教育提前,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误倾向。

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教师未经过专业训练,将很多不规范的知识教给了孩子。

等到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拼音写法、握笔姿势并不准确时,由于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要纠正起来非常困难。

隔代教育是爱多还是害多?老师观点:两代父母“合作”应明确教育大原则【剧情】女儿茜茜被爷爷奶奶带了5年,养成非常娇气刁蛮的性格。

“虎妈”赵薇为了把女儿的性格矫正过来,将女儿接回身边管,由此与婆婆产生矛盾。

【现实】南昌家长万女士说,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压力都挺大,平时连接送小孩上下学的时间都没有,因此年轻父母大多把孩子交给祖辈。

让爷爷奶奶照顾小孩,比请保姆或找机构托养更让人放心。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
“虎妈”和“猫爸”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虎妈”代表的是传统的、严苛的教育方式,往往采用专制、粗暴、武断的方法,强调孩子的服从和高压的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承受巨大压力,产生叛逆和逃避的情绪。

“猫爸”则代表了一种更为民主、尊重、宽松的教育方式,他们更倾向于以孩子为中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建立更为和谐的亲子关系。

然而,无论是“虎妈”还是“猫爸”,他们的教育理念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同时,父母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变化。

最重要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教育理念,父母都应该以爱为基础,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别让虎妈虎爸伤了孩子

别让虎妈虎爸伤了孩子

别让虎妈、狼爸伤了孩子摘要:最近,由赵薇和佟大为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引起了观众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热议。

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我国家庭教育的核心要义。

为子三迁其居的孟母、呵护孩子好奇心的爱迪生妈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家长榜样,我国古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无不得益于家庭教育。

“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看,家庭生活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观点、方式,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个性、追求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下面让我们讨论一下“虎妈”、“狼爸”教育吧。

“虎妈”、“狼爸”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当前的家庭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是“狼爸”“虎妈”倍受追捧,家长在“孩子健康快乐”和“追求高分牛娃”之间纠结不已……“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未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不注重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虎妈”“狼爸”所采用的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专制型父母,相对于其他三种家庭教育模式:放任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比较这几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权威型父母更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积极自尊的孩子;专制型父母和放纵型父母的教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忽视型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糟糕。

换言之,“虎妈”“狼爸”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模式并非恰当的教育,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容易损害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例如,专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可能在学业和早期职业上取得成功;但在社会互动中更容易表现得内向、社交退缩或被动,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常常紧张而令人觉得不友好。

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沿用传统社会的教育观来衡量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显然不合时宜。

学业的成功与未来人生的事业成就、生活幸福并无必然关系。

学业的成功更可能谋求好的职业,也更容易跻身社会上层,但这与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没有必然关系。

虎妈猫爸教育观念家庭教育

虎妈猫爸教育观念家庭教育

虎妈猫爸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教育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是一项重大的责任和挑战。

无论是虎妈猫爸式的严苛教育还是温和自由的家庭教育,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教育观念。

本文将探讨虎妈猫爸教育观念的背后逻辑和在家庭教育中的实践。

虎妈猫爸教育观念源于美国华裔作家艾米·钟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中。

这种教育观念强调对孩子的高要求和严格管理,并以成绩和功利为导向。

虎妈猫爸相信只有通过努力和付出辛勤的努力,孩子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立足,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教育观念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律和毅力,以及教导他们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

相反,传统的猫爸式教育观念则注重孩子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在这种观念下,父母通常认为孩子应该自主决策和探索自己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性。

猫爸式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内在动力和快乐,相信孩子在积极愉悦的环境下会有更好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虎妈猫爸教育观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的。

家庭教育要因人而异,并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兴趣和能力。

虎妈猫爸式教育可以在某些方面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律性,而猫爸式教育则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探索的机会。

在虎妈猫爸式教育中,父母通常会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孩子的成绩和学习动力。

他们会为孩子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监督他们的学习进度,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竞赛活动。

此外,虎妈猫爸也强调孩子的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然而,虎妈猫爸式教育也有其负面影响。

过分追求成绩和功利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且,过度的监督和控制可能剥夺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虎妈猫爸教育观念在实施时需要注意平衡,保持适度的要求和关注孩子的需求。

与此同时,猫爸式教育注重孩子的自主决策和兴趣的培养。

父母通常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并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和探索自己的兴趣。

这种教育观念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虎妈”“狼爸”教育模式的独立性思考

对“虎妈”“狼爸”教育模式的独立性思考

对“虎妈〞“狼爸〞教育模式的独立性思考对“虎妈〞“狼爸〞教育模式的独立性思考【摘要】近来,“虎妈狼爸〞式教育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顿时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注。

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催促其完成学业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抹杀个性的弊端也暴露无遗,深层剖析,我们看到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选择教育模式的疑惑以及营造教育气氛的重要性,因此,个性化教育呼之欲出。

【关键词】教育模式;家长观念;个性化一、虎妈狼爸式教育大致事件2021年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官网率先刊登了一段书摘,题目很噱头: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事件当事人“虎妈〞,原名蔡美儿,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

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并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传统式教育方法来管教两个女儿,最终将其女儿送入哈佛大学。

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并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

无独有偶,继“虎妈战歌〞之后,“中国狼爸〞萧百佑逐渐步入人们视线,不久前他也因为自己的新书?所以,北大兄妹?“火了一把〞。

“中国狼爸〞萧百佑以棍棒式教育、“军事化〞管理和不许子女与同学在校外接触等种种严苛措施最终将子女3人送进北大而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狼爸〞也像“虎妈〞一样崇尚彪悍教育方式,但“虎妈〞式暴力也只限于胁迫,不见于皮肉,而“狼爸〞却“真枪实弹〞上阵。

两位家长的教育方式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关于教育方式的热议又再一次提到了众多家长面前。

“教育孩子〞是个痛并无奈的永恒主题。

二、对这种教育模式分析“虎妈狼爸〞式教育方式成为了教育界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毫无疑问既有媒体炒作的因素,又有社会上跟风盲从风气的推波助澜。

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是广阔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

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国民收入日益增高,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加之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所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模式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少父母逐渐将视野转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于是“虎妈狼爸〞式教育就受到了追捧。

谈谈对狼爸,虎妈,鹰爸式教育的看法,并举实例解析。

谈谈对狼爸,虎妈,鹰爸式教育的看法,并举实例解析。

谈谈对狼爸,虎妈,鹰爸式教育的看法一、狼爸推崇的教育理念就是棍棒教育。

比如:过去私塾的老师都有一把“戒尺”,是专门用来惩罚顽皮,学习不认真的孩子的,名为体罚,也不过就是在手心上象征性地打几下,以示惩戒,也并不是劈头盖脸地乱打的。

二、虎妈被称为“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主要的方式就是对孩子各个方面的表现制定严苛的要求,比如:所有考试都必须得A,孩子做不到时就不准吃饭,甚至不准上厕所。

三、鹰爸的教育理念是: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往谷底坠下时,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

比如:日本人曾经让男孩在冬天穿短裤,女孩穿短裙来强化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意志。

就我个人理解,关于“虎妈”,“狼爸”,“鹰爸”的教育个案,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不过是媒体的炒作而已。

但有一点真正值得注意而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就是“虎妈”,“狼爸”,“鹰爸”们之所以会对孩子进行如此严酷的训练和教育,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我的看法,是他们对当今社会的认识,对当今以及今后人际关系的认知和预期,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尔虞我诈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就应该有强健的体魄,超乎常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高人一等的忍受力,以及能战胜竞争对手的能力。

从理论讲,都没错。

但是,怕就怕,他们在对孩子严酷教育的同时,灌输这种本不该让孩子过早承担的,对社会的负面认识和理解,让孩子本来纯净善良的心灵,过早地蒙上了尘世的阴影,把自己因为遭受不公,冷漠甚至伤害而积郁的对社会和人的怨愤,传染给孩子,一味地要求孩子强悍,优秀,出人头地,鹤立鸡群,而在将来走上社会的时候,带着家长赋予他们的“虎性”,“狼性”和“鹰性”,带着阴暗的,恐惧的,孤傲的,警惕的,捕猎的,甚至是敌视的目光去看待社会和周边的人,那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无尽的痛苦的!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警惕和担忧的,也是特别需要提醒“虎妈”,“狼爸”和“鹰爸”们注意和重视的!给孩子的稚嫩的心灵留一点柔软,善良,仁爱和宽厚,对孩子的将来同样是意义重大的!也许,还更为重要!。

中国家长,做“虎妈”还是“猫爸”

中国家长,做“虎妈”还是“猫爸”

龙源期刊网 中国家长,做“虎妈”还是“猫爸”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23期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区分的话,“虎妈”和“猫爸”分别代表着两种教育观念,“虎妈”代表的是以应试为主的传统中国教育理念,对它的形容词经常是严苛的、落后的、武断的……“猫爸”代表的是以尊重个性为主的西方教育理念,形容它的词汇经常是民主的、快乐的、尊重的、创造性的……无疑,极端的“虎妈”式教育应该受到批判。

不过,就在人们声讨“‘虎妈’疯了”的时候,网上有一个名为“在美华人怎么评价《虎妈猫爸》”的帖子开始热传。

帖中说,很多人对“自己父母的‘虎’和中国教育的‘狠’”持有感激之情。

一位华人妈妈说,中国式的教育给了她三样东西:第一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养当成耻辱。

这三样东西是她赢得开心生活的根源。

同时,“吃得苦”、“受得委屈”也是这些在异国他乡一路冲杀,为自己和后来华人赢得一席之地的中国女性在职场上站住脚的根本法宝。

这几年,媒体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美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一点儿不比中国孩子轻。

一位旅美的教育工作者也撰文指出,美国的教育也从来不是只讲“快乐”,只是美国的教育更加强调“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情上做无用功”,而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迎难而上,敢于攻坚”。

比如同样是学习乐器,中国孩子会被逼着学那些家长选定的乐器,而国外的孩子往往学习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乐器。

所以,中国满大街跑着的都是鋼琴过了十级的孩子,但是他们中真正拿到证书还能坚持弹琴的没有几个。

其实,没有一种教育既能给孩子美国式的自由,又能得到中国式的宠爱。

到底应该做“虎妈”还是“猫爸”的争论,体现的是一种走捷径的心理。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教育案例都是某种教育理念与孩子自身特点的结合。

只有在教育上真正用心的家长,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中国青年报》 2015.6.1)。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虎妈猫爸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理念,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教育方式。

虎妈指的是严厉、要求严格的母亲,而猫爸则是相对温和、注重情感的父亲。

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和讨论。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成才和成功,强调纪律、奋斗和自律。

虎妈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孩子才能成为成功的人才。

她们要求孩子必须取得好成绩,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甚至要求孩子放弃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和训练中。

这种教育方式被一些人认为是过于苛刻和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挫折。

相对而言,猫爸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在快乐和放松的环境中成长,不应该被过多的功课和训练所累。

猫爸主张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让他们能够自主发展和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人格品质。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孩子应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并成功,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和要求。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虎妈猫爸的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

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确实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培养孩子的纪律性、自律性和奋斗精神。

也需要注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更不能让孩子在竞争中丧失了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家长们应该平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孩子的自由发展,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2000字】第二篇示例:虎妈猫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虎妈代表严厉而强硬的教育方式,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成功;而猫爸则是温和而宽容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孩子的幸福和发展。

“虎妈、猫爸、狼爸”式教育的反思

“虎妈、猫爸、狼爸”式教育的反思

“虎妈、猫爸、狼爸”式教育的反思虎妈蔡美儿说:“关于我的书,外界存有很多误读。

”严苛是为了寻求教育平衡。

传统的美式教育法给予孩子过多自主选择权。

美国家长或许能从传统中国教育方式中学习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塑形”阶段。

另一方面,她也提到,在很多东亚文化中,孩子的选择权太少,“对于中国家长,包括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家长,我倒希望向他们强调一下给孩子放权的重要性”。

猫爸常智韬认为教育也能够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家长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他主张对孩子采取个性化教育,家长要宽容,并擅长和子女沟通。

教育孩子时,要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权。

他说,孩子10岁以后,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

他的女儿考入哈佛大学。

狼爸萧百佑说:“我这种打可能被大家误会了……打仅仅辅助的手段。

打之前要把道理讲清楚,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怎么错就怎么打。

其实教孩子什么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接受好的规矩,形成好的习惯,树立好的目标,这是根本。

打是打不出来这些的,但必须通过打。

打和讲道理一样重要。

“我的小孩在13岁之后从来没被打过,这个年龄之后更不要打。

家教是智慧的哲学,打要打的巧妙,不是为打而打,更不是家暴的发泄。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钱文表示“狼爸”家三个孩子进北大也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

很多家长只看到了棍棒藤条,没有看到“狼爸”有四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形成的学习气氛和互相支持的心理环境,是当前绝大部分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所不具备的。

假如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家庭支持,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棍棒下很可能出现自卑、愤怒、焦虑、抑郁,甚至做出自残自伤自杀的行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一句话“宁肯孩子没文化,也不打他上北大”获得很多家长支持。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

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

从“严父慈母”到“虎妈猫爸”

从“严父慈母”到“虎妈猫爸”

从“严父慈母”到“虎妈猫爸”6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

纵然不像母亲节那样有着人人必须庆祝的天然的“政治正确”,父亲节也在社交网络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如同任何一个时下的节日一样,父亲节在商家眼里也是消费狂欢的契机,在种种大同小异的广告宣传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核心观念:孩子是羞于对父亲表达爱意的,但即使说不出口“爸爸,我爱你”,也可以用消费和礼物表达心意。

而在这“说不出口”的背后,是大众观念中父亲形象的投射:父亲少言寡语,在家庭中是如山如树般稳重可靠的角色――虽然父爱深沉,却很少流露自己的情感,与子女的关系也不像母亲那般密切。

“严父慈母”的刻板印象,不仅深深镌刻在大众认知中,就连学者也不能幸免。

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曾经发现,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鲜有中国大陆学者研究中国父亲,虽然有不少外国学者简单论述过,但他们对中国家长的理解也偏于简单化,疏于考察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如何影响亲子关系。

“性别平等的政策是怎么影响父亲的参与度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如何影响父母的?�F在到底是不是一个‘严父慈母’的模式?所谓的严父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李萱研究了当代中国父亲的角色、教养方式、育儿参与、与子女的互动关系,和他们对儿童社会与情绪发展的影响。

在父亲节前夕,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李萱接受了界面文化的采访,分享了她的研究发现。

李萱说,虽然“父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观念在中国广为接受,且父亲们也愿意与孩子有更紧密的情感联系,但当下中国社会对“好父亲”理解仍然有诸多误区。

在中国的父亲们更新观念的同时,全社会应该为育儿提供更多支持,而不是让家庭承担全部压力。

社会变迁下,“严父慈母”式微提到中国父亲,人们的普遍认知是“威严”。

部分原因来自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父亲在孩童成长过程中的干预和严厉的教范作用,《礼记》和《三字经》中的俗语“玉不琢,不成器”,就是一个经典比喻。

一直以来就有“严父出孝子”、“养不教,父之过”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当“虎妈”,不做“猫爸”,父母还能怎么做?
在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中,究竟是天性(或遗传)重要还是教养(或环境)重要呢?这个问题曾经在心理学界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

所幸的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经摒弃了非对即错的一元思维模式,转而认为天性(或遗传)和教养(或环境)对人的发展都很重要,只不过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发展方面,两者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

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一个人先天的生物特征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发展,并对环境影响做了精细的分析。

他把环境定义为“一套嵌套结构,一层套一层,像一组俄罗斯套娃”,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中心,被几层环境系统所包围,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更远的环境,这些环境系统之间以及环境系统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一个人的毕生发展。

其实,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又相互影响。

家庭中的每个人和每种关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人和其他关系。

简单地说,父母会影响孩子,而孩子同样也会影响到父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

父母教养风格的四种类型
父母的教养风格会影响孩子应对周围世界的能力。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认为家长既不应该过度惩罚孩子,也不应该淡漠处之,应该为孩子订立一些规则,并有感情地对待他们。

她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控制程度,把教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
1、权威型: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既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又会给孩子一些限制和约束。

权威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多。

在权威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自我独立,成就感也比较强。

他们和同伴关系融洽,能够与大人合作,也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强调控制和无条件的服从,对孩子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温情。

他们强加给孩子一些不经解释的规则,对孩子进行严密的限制和控制,还可能会经常惩罚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在专制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感觉不快乐,更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形成孤僻和不信任的性格,通常很被动和缺乏沟通技巧。

3、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少关爱和温情,也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基本上对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在忽视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自控力和独立能力也较差,自尊水平较低。

4、放纵型:放纵型父母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但极少有要求和限制,他们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放纵型教养家庭长大的
孩子,很难学习到自我控制,往往对父母或他人缺乏尊重,甚至会变得霸道、自我中心、固执,很难与同伴相处。

由此可见,权威型教养风格是和积极的发展结果联系最紧密的,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既需要爱和自由,也需要管教和规则,帮助他们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没有任何规则和约束,他们可能就难以学会自我控制。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权威型父母呢?
既要“讲爱”,也要“讲理”
在生命之初的前几年,家庭这个微环境系统对于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儿童的工作。

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甚至当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

……你们如何穿衣服,如何与另外的人谈话,如何谈论其他的人,你们如何欢乐和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纸……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就是最好的早教环境,生活就是最好的早教场景,父母就是最好的早教老师。

1、家庭是情感支持的纽带,需要“讲爱”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

它通过血缘关系、依恋关系、手足之情,可以将所有家庭成员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每一个成员内心情感支持的联结纽带。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走到多远,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之源。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他就需要从抚养者那里不断获取身心成长所必须的情感支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2、家庭是社会性发展的起点,需要“讲理”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所有的社会中,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繁衍后代,并通过养育使其社会化。

虽然家庭只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中一个子环境系统,但是家庭在儿童社会化发展方面的影响更早、更持久。

其他社会环境同样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但就其力度和广度来看,是永远无法与家庭相提并论的。

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儿童获得社会中年长成员所认为的那些重要
和适宜的观念、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的过程。

首先,社会化是规范儿童的行为、控制其不合理冲动的一种方式;其次,儿童在社会性发
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愿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后,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儿童会成长为有能力、适
应性强、亲社会的成年人。

因此,在家庭这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里,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讲爱”,对孩子有关爱、有尊重、有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且还要对孩子“讲理”,对孩子有要求、有限制、有约束,给孩子立界限、定规则。

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底线,耐心而坚决地树立权威
鲍姆林德指出,一开始,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往往会反抗父母的要求,但是父母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坚定不移,同时又有足够的耐心等到孩子变得顺从,而不会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不会以势压人,长此以往,孩子最终就会变得更顺从。

这就要求父母温柔而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底线,在原则和要求面前不轻易向孩子让步,耐心而坚决地树立自己的权威。

否则,孩子很可能得寸进尺,最终令父母难以招架,让父母的权威甚至尊严逐渐丧失殆尽。

1、坚持要求孩子做出适当行为
在引导孩子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适当行为时,孩子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甚至故意作对的情况。

一旦我们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就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切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如果父母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和底线都不能坚持,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钻空子。

2、坚决而耐心地对待不顺从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顺从行为时,我们不要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而是需要通过我们的耐心去等待孩子,通过我们的坚决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断了不顺从的念头。

孩子虽小,但察言观色的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孩子察觉到自己的不顺从行为轻易得逞,那么下一次表现出的很可能就是更大的不顺从。

最终摧毁的就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和地位。

究竟如何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创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

为了对孩子负责任,家长应该做到:
1)不搞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
2)不与家人(尤其是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
3)每天花一定时间陪伴孩子(最好是父母一起),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家庭的温馨;
4)避免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等;
5)尽量不说抱怨话,给孩子传递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2、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家长的殖民地,孩子和家长都是平等的人。

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应该做到:
1)学会倾听孩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强加给孩子;
2)给孩子独立的权利和机会,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3)不要看不起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
4)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偷看孩子的日记,不偷听孩子的电话和偷看孩子的短信;
5)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迫孩子接受你擅自给孩子做的选择。

3、善于发掘优点,学会赞美孩子
孩子需要被人发现,才会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发掘孩子的优点,家长应该做到:
1)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亮点,并找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成长;
2)学会赞美孩子,一定要真诚、具体、实事求是;
3)不把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身心发展;
4)对待孩子有耐心,不把自己的压力和焦虑传递给孩子。

4、允许孩子犯错,学会管教孩子
孩子一定有犯错的时候,也一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父母要学会引导和管教。

如何引导,如何规范,家长应该做到:
1)给孩子犯错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经历和体验做错事的后果;
2)对于触及原则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批评;
3)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采用辱骂和体罚等粗暴简单的方式;
4)对待孩子的价值观要坚定,前后要一致。

以上这些方面,并不全面,也未必全部适合于所有家庭。

所以,需要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