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市场的特征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第6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40年代(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洋纱、洋布涌入,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误区警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18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概况: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列强陆续在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
主要是一些代办处,船坞,修船厂,码头,转运站,从事纺织,窼丝,茶叶加工,面粉稻米加工等,如英商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耶松船厂,1861年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在中国运营。
(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
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特征与发展
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特征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也进一步加速。
在这一进程中,我国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本文将就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特征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市场化进程所具有的特征1. 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是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基础和核心,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于市场化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包括了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不同的领域。
同时,我国针对这些市场领域的市场规则也在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机制越来越成熟。
2. 市场经济已成为主体在我国GDP中,服务业和消费占比不断上升,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已经不再依赖于过去的工业和出口。
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主体经济形态。
3. 法律制度逐步完备市场经济离不开合理的法律制度。
在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得到加强。
这为市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趋势1. 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希望与我国加强经济合作。
针对这种趋势,我国需要深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
2. 优化市场结构我国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地方,包括行业过度集中、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等。
为了加快市场化进程,我国需要通过激励市场竞争,优化市场结构,增加市场活力。
3. 推动众创空间发展众创空间是当前全球创新的主要载体之一,可以在基础设施、资本、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将众多创业者和初创企业集合起来。
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众创空间的支持,未来众创空间的发展将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催生出更多的行业机会。
4. 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与市场化进程密不可分。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建立起了良好的数字经济体系。
未来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总之,在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主体,法律制度逐步完备。
市场营销案例1-50例
要想抓住内地游客的商机,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要突破政策的“瓶颈"。香港特区政府向 中央政府建议,希望允许内地居民以更方便的形式赴港旅游。“自由行”这一名称就反映了该 计划的特点。其次,必须针对内地消费者进行直接市场推广,要让内地游客对来香港有足够强 的兴趣。此前,香港旅游产品的推广,多数是针对旅行社进行的,需要转变推广的思路。而且, 中国获准的境外游目的地正在全球日益增加,内地居民境外游的选择机会已越来越多,香港面 临激烈的竞争。
6
人赴港的魅力所在。 因而,能否使经济蓬勃向上的中国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内地游客来
港,并鼓励顾客增加在港消费,构成了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复苏的一个关键性创意。 香港旅游市场历来以美、欧、日游客为重点,中国内地并不是其主要的目标市场。洞察并
吸引消费力正在上升的内地巨大的人群来香港旅游,是"自由行"计划的本质。虽然拥有十几亿 人口的内地可能是香港旅游发展最广阔的潜在市场,但是,当时以内地身份出入境香港的审批 很严格,手续很难办,不能随意出入香港,一般人更难实现赴港旅游。
香港政府需要捕捉新的市场机会,并把目光瞄准中国内地市场:首先,内地经济表现强劲, 消费力越来越强,中产阶层人数持续增加,内地居民出境旅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2 年中 国国内居民出境总人数近 1700 万人次。其次,访港的内地游客数量增加速度最快,消费能力 也十分强劲。2002 年,内地游客总人数达 46 万,占访港游客总数的 35.1%。内地游客消费 达 281 亿港元,占访港游客总消费的 50.6%。也能为香港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 香港的知名度和神秘感,文化、地理和交通优势,购物天堂的口碑,等等,都能成为吸引内地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特征的显现。
这些特征的出现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化经济时期,再到如今的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转型进行探讨。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征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特征主要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通过将所有资源纳入国家计划中,调配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规模小由于计划体制下国家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调配,经济的规模较小。
规模的小是计划经济特征之一,这个特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才逐渐进入到市场经济时期。
2.生产资料垄断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拥有大部分的生产要素,这导致了生产资料的垄断。
这个垄断状态不利于产品的竞争。
同样,这个垄断状态也阻碍了消费品的制造。
3.收入平均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工资是由国家来安排的,这使得收入平均化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特征。
人们几乎都有着相同的收入水平,只有一个小部分优秀的人才会有稍高的收入水平。
这导致了人们对劳动积极性的降低。
二、市场经济时期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此时期的特征主要是由市场经济体制而决定的。
这一转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程度上升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放弃计划经济,引入市场机制。
当时,中国逐渐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支持,采取逐步市场化的发展方针。
目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2.外资大量引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到中国市场中来。
这促进了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3.土地集约利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门投资领域。
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了市场经济下的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探讨了转型背景、结构性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创新驱动的转型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在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各种内外部挑战,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实现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结论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指导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对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结构性特征分析- 转型背景- 结构性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驱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 路径选择- 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环境的挑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更是结构性调整的深刻变革。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既包括转型背景、结构性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创新驱动的转型,又包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创新驱动,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并在未来实现更加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2. 正文2.1 转型背景不包括在我输出的内容要求中。
感谢理解。
中国经济转型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一转型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低效性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主要包括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外部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
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转变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并分析这一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和挑战。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1. 起步阶段起步阶段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主导经济发展,通过五年计划来指导经济的发展方向。
国家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分配,集中控制经济命脉,以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2. 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始于197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阶段,中国逐步放开市场经济,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外开放。
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GDP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现代化建设阶段是指从改革开放至今的时期。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并且可以看到现代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加强,中国经济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这一转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和过程:1. 特点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模式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转型模式的特点包括放权、市场化、竞争、效益等。
中国通过大力放权、市场化改革,鼓励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2. 过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现了这一转型。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
中国的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中国的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渐意识到计划经济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始了经济转型的进程,转向市场经济的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历程和制度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着资源配置,制定计划指标和生产计划,企业和个人从中获得指令式分配的资源。
计划经济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公有制主导、资源配置由政府安排等。
虽然计划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公平性,但也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创新不足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化探索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元素。
这一时期,特色经济区的建设、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改革的关键。
通过农村改革,中国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
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完善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完善了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产权保护制度。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打破了行政主导的经济管理体制。
此外,中国还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引入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证券市场建设等。
四、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的经济转型迈向新的阶段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
作为一个全球贸易体系的成员国,中国承诺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壁垒,吸引外资。
这一举措促进了市场的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当前的挑战和展望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转型还需要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也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的时期。
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转型升级更加紧迫,中国的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背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长,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
中国的市场经济主要分为传统的规模型市场经济和创新型市场经济。
传统的规模型市场经济通过提高产能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已经没有了可持续性。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市场经济也遭遇了低迷期,这要求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创新型市场经济则强调从需求、产业、模式三个角度来实现经济增长。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产业仍然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企业为中心,以竞争为导向,以市场为机制,以创新为动力。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显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二、前景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创新。
创新是中国市场经济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需要加大创新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推进重要领域的创新,形成全链条、全领域、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2. 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加强政府引导和规范作用。
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和市场监管者,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责、职能和管理,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融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转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市场化阶段。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在转型和完善之中。
第一阶段:初建市场经济体系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试行市场化改革,建立起一系列的市场经济体系,如价格、企业、农村等。
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经验不足和适应过程中的困难,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市场化的程度也比较低。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尊重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作为主导力量,通过改革政策来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注重了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这种模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进入1990年代,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入WTO,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和开放政策,加速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
市场经济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更深的深化,市场化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放手发展市场经济,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也注重对市场的引导和纠正。
政府采取了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来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三阶段:优化市场经济结构进入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市场经济主要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传统产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新兴产业也需要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等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着重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这一转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进程和转型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了长达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计划和指导来配置资源和实现发展目标。
在这个体制下,国家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资源分配具有高度集中的控制权,经济活动受制于国家的计划和指令。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方面,计划的执行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和低效率。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信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转型进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实施了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改革中,农民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允许自主经营市场化经济。
城市企业改革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开放了一部分城市企业的经营权,允许企业自主定价和自主经营。
接着,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更多自治权。
此外,还推行了股份制改革,吸引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实行了分权、放权和激励相结合的政策。
在这个阶段,中国大规模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
此外,还逐步推进金融、税收、土地等领域的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制度环境。
三、转型带来的影响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的引入加快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机制使得供需关系得到有效调节,企业和个人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与时俱进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体制的主导方向。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背景中国经济的转型起源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提倡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市场经济的转型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的对外交流打开了大门。
二、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经济体制,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供需关系调节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
市场经济注重市场的自主性、竞争性和公正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推动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
三、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之路1. 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始于市场化改革。
通过逐步放开价格、实行供求双向调节等改革措施,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市场机制的引入促使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 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过去,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入非国有经济体制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体制逐渐实现了产权的明晰和多元化。
3. 政府角色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掌控者转变为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
中国政府通过市场监管、法律保护、宏观调控等手段,积极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四、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市场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1. 挑战: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一些行业可能会出现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2. 机遇:市场经济转型为企业注入了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市场的转型-2019年文档
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市场的转型中国市场转型的过程的独特性表现在:第一,政体和意识形态是连续性的,在改革进行了20 多年后的今天,居于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原来的政体和意识形态;第二,由于政体和意识形态是连续的,许多重要的改革和转型过程是使用变通的方式实现的;第三,在变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始的阶段,新的体制因素往往是以非正式的方式出现并传播的;第四,非正式体制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发生在体制运作的过程当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市场转型的时候,必须对非正式因素,特别是对体制的运作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
这意味着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时候,要更加重视转型的实践层面。
进入市场转型过程的实践层面,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和组织的结构性特征上。
在“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一文中,笔者曾经提出走向对社会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
其基本含义是重视社会转型的实践过程,从这个实践过程中捕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实践逻辑,以更深入地理解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所发生的实质性变化。
这里所说的实践社会学,强调的不是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实践性,不是社会学知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可应用性。
实践社会学所强调的是,要面对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要将一种实践状态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实践社会学的要旨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实践社会学要研究的是实践状态的社会现象。
实践社会学意味着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
也就是说,社会事实的常态,是处于实践的状态中。
强调实践状态的社会现象,并不意味着忽视结构与制度因素,而是更加重视运作中的结构与制度。
第二,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静态中难以展示出来的事物的逻辑。
之所以要强调对实践过程的关注,从方法论上说是由于静态结构分析所存在的局限, 这或许可以称之为结构上的不可见性。
因为在静态的结构中, 事物本身的一些重要特征,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 以及这一事物在与不同的情境发生遭遇时所可能发生的种种出人意料的变化,都并不是前在地存在于既有的结构之中。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市场化是一种经济理念,它推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有效性,而非政府指导和干预。
市场化是一种基于竞争和自由的经济体制,它的本质在于让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高效发展。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推进经济改革,推崇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不仅仅是改变了经济体制,也带来了社会意识的转变。
新经济的出现是新社会的标志。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四十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大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至1992年,称为初步推进市场改革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0年,称为深化市场改革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称为全面深化市场改革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国政府主要推进了价值体系改革、物价体系改革、企业改革、商品市场改革等方面的改革。
在这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第二个阶段,中国政府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化改革,包括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个人产权保护、外汇管理等。
这些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了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
在第三个阶段,中国经济全面走向市场化,中国政府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土地改革、税制改革、环保改革等,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谓深远,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市场机制的导入,促使经济的效率得以提高。
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使中国从一些仅仅向外延伸的制造大国成长为了一个基础尚且是加工的耐用消费品、医疗器械、新材料、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全球领军者。
市场化的推进不仅仅对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化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化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经济转型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市场化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将从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市场竞争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市场准入问题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准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市场准入不畅导致了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市场准入的主要问题在于行政审批过多、准入门槛过高以及市场准入的不透明性。
这些问题使得市场主体难以进入市场,限制了市场竞争的活力。
为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例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市场准入的透明度等。
然而,这些改革举措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市场准入的滥用和不公平竞争。
二、产权保护问题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对于市场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权保护问题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产权权益不清晰、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执法不力等方面。
为解决产权保护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例如,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产权保护机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产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三、市场竞争问题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对于市场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竞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方面。
为解决市场竞争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垄断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反垄断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四、监管机制问题监管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对于市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起,城市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转型路径。
二、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移民,这些农村移民涌向城市,希望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尽管城市化进程缓慢,但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2. 第二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城市化改革的推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约20%上升到50%左右。
这使得大批人移居到城市,这些城市所承载的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在2000年代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城市化增长更加快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转向了更多关注城市功能的发展,更广泛的城市建设计划覆盖了全国城镇面积。
三、中国城市化的转型路径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
1.加强规划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体现出计划和管理的作用。
政府应该开展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工作,来引导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环保城市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但同样在城市化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上也有不可退缩的责任。
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是一个经济体制发生巨大演变的国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这一转型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阶段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始于1953年,其核心是由政府集中决策、计划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
这种经济体制在初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计划经济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主要阶段1. 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
在这个阶段,中国着重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引入了市场机制,开放对外贸易,吸引外资,这使得中国的外贸和外资迅速增长。
2. 单元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阶段(1993年-200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城市和国营企业领域深入推进。
城市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鼓励自主创业和个体经营。
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
这一阶段的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3. 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2002年,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在于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这一阶段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产权保护、推进价格市场化、完善金融体系等。
改革的成果显著,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特点1. 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增强。
2. 国家逐步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 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富差距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和解决。
总结: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紧密复杂版)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转型市场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是一个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市场,以中国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它正在完成这个转变。
另一方面,它从计划经济走向自由经济,这一过程还未完全完成。
因此,中国市场从概念上说是一个转型市场。
这个转型市场不同于西方市场。
在做中国市场营销时,必须关注中国营销环境的这种特殊性,由此提出和强调一个新概念——转型营销。
那么,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中国的市场环境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比如,中国市场非常大,变化非常快,而且较混乱(包括法律执行的地方差别和假货等情况)。
另外,中国市场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相应地,比较浮菲,因此大起大落,过度竞争情况比国外激烈。
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市场的差异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市场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一国多个市场,一国多层市场。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 EUI)的调查,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中,把中国看成一个市场的有44%;把中国看成两个市场的有6 %;把中国看成3个市场的有11%;把中国看成4个或更多市场的有39%。
这39%的公司基本上都成功了,而犯中国看成是一个和两个市场的公司很多都失败了。
仅以它的地理皋区分市场,已呈现出多个不同的市场。
例如,从一级城市到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直到农村,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市场策略。
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群变化也非常大。
1998年,德国人修特曾经把中国的消费群分成了3个群体,祢为3个世代( three generations)。
其实根据我们在中国的研究,外国人的这种区分仍然过于粗糙、不够细腻。
我们把中国的消费群至少分成5个世代群体(详请见本书第4章)。
中国的社会变化迅速,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之大,以致在中国大概每隔10年,消费群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追求揶套产生非常明显的差畀。
5个世代群体的模式能更好地诠释中国市场。
中国转型市场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
多位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进入中国市场数年后曾感叹:“中国市场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中国市场正处在转变过程之中,过程之一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达终点的标志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完成蜕变,实现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之二是从封闭市场走向开放市场,其终点是中国进入WTO。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在不断转型,由此将中国市场称为转型市场。
显然,转型市场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存在种种与成熟市场不同之处。
这是正确解读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基本特征点。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封闭市场与开放市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行为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都相距甚远,利益分配也完全不同,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中国转型市场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市场透明度从混沌逐步走向透明。
中国转型市场的环境特征可以用以下五个字简要概括和描述:
●大:地域辽阔,前景巨大,赚钱的天堂。
●变:发展快,变化快,政策多变,法规苇健全。
●异:区域差异、体制差异、行业差并、营销水平差异、世代差异都很显著。
●乱:假冒侵权严重,市场秩序混乱,反常怪事多,信誉(商业伦理)缺乏。
●躁:短期导向的行为,大起大落,过度竞争。
从规范和成熟市场的角度看,中国转型市场中有太多的“为什幺”,往往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呈现出不成熟的市场表现。
倒如,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特别高,缺乏权益意识以及迷信广告;企业家的官场情结,短期行为和过度的价格战;政府迷恋对企业的权力、地方保护及随意阐释或改变市场游戏规则。
企业行为深受政府行为的约束和牵制,政府行为有时又为权力利益甚至腐败所左右,使整个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不规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W.福格尔(R.W.Fogel,1998)教授曾比较和指出了中美发展阶段的巨大差距,中国市场在全球是相当差异的市场,这一转型市场与西方成熟市场的不同不可忽视。
一方面,中国营销水平不高,必须学习西方和国际化;另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成熟市场中的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因为100多年形成的西方营销理论基本建立在相对稳定的成熟市场之上,主要针对市场机制完善环境中的西方企业和西方文化中的消费者行为。
例如,美国教授J.P.科特(j.P.Kotter,1995)的名著《企业成功转型8步》对中国的企业就不够用,因为中国环境复杂得多,也许必须修正为9步、10步。
如何针峙全球不同国家市场展开营销,国际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Kotler) 1986年在北京的演讲提出了大营销(megamarketing)的必要,特别强调了政治因素( politics)和公关因素(PR)。
卡托拉(P.R.Cateora)等全球营销学者虽然提出了“适应性营销”的观点,但并未深入回答如何适应及西方理论如何在转型市场创新等问题。
将国际成熟的营销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转型市场完成对接,是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
中国转型市场中本土企业营销特征
在转型市场中,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特征1 转型混合营销
惠普(中国)公司战略规划总监高建华曾比喻说,西方的营销是80%科学加20%艺术,而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则是20%科学加80%艺术,“中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艺术’经营阶段,也就是说,不是像跨国公司那样,先把市场上非常具体的资料统计出来,而更多的是凭感觉。
”
感觉营销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特色,它们首先追求“感觉对路”,虽然在转型市场中有其理由,但也有较大的风险,中国商界的“大起大落”、“昙花一现”就是代价。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加快学习,提升营销水平,混合的比例在变化之中,“科学”的比重不断上升,逐步向国际跨国公司的营销模式靠拢。
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华为、TCL)进步很快,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从21世纪头10年开始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长征”。
特征2推销主导为特征的战术营销
中国本土企业营销的相当大比例落在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
包括从战术角度建立品牌,特别是多数情况下仍是推销旱向、把推销当营销、以推销为目的。
价格战和促销的激烈和频繁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相当多企业面临市场中的生存危机,缺乏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必然走向无奈的短期营销,只盯住和追求销售额。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是价格竞争,而不是非价格竞争,尽管品牌这一非价格竞争优势被广为叫喊,但真正运作的往往是价格而非品牌。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优秀的中国企业已开始发起真
正建立品牌的第二次浪潮。
特征3策划多于策略
策划盛行是中国市场上特有的现象,许多本土企业有问题请策划,好像农民生病请土郎中,土郎中有时也可治好病甚至效果神奇,但多数是经验导向、非专业。
伴随的现象是,市场炒作多过市场研究,或者多用单一营销手段(如广告轰炸)粗放执行而没有精细的整合营销运作。
这在转型市场中是必然的,甚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反映出中国企业的营销策略水平低。
策略水平低在竞争升级后必然导致失败,彩电价格战导致全行业亏损和2000年秋冬保暖内衣大战而落水时本土企业都是惨痛的教训。
特征4缺乏专业人才
营销专业人才在中国转型市场中非常短缺,全国人才市场的信息一再表明,营销专业人才是中国市场最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别之一。
有实战经验、在著名公司担任过市场部经理的人是市场上的抢手人才。
由于稀缺,他们的身价越来越高。
缺乏专业人才也正是中国企业营销水平不高的基本原因。
在日益盛行的MBA教育中,迫切需要更强化“营销MBA”。
特征5 “小学水平”
中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营销水平相差悬殊,有的行业和企业营销专业提高很快、表现不俗,但从国际比较的观点,中囝的营销大面积还处于初级阶段,或者“小学阶段”。
起点低是多数中国企业的共同点,大量中国企业,必须从营销基础开始学习。
营销误区1-2
中国转型市场特征加剧了中国社会营销伦理的失衡,具体表现如下:
.新旧伦理法则的立破困境;
.经济领域的立法滞后;
.西方功利主叉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营销伦理问题在转型的中国市场十分严峻。
从总体上讲,中国营销伦理问题涉及两个主要的伦理法则:公平法则和诚信法则。
不符合公平法则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营销领域的歧视问题、盗版问题和垄断问题,而不符合诚信法则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假冒伪劣问题、价格欺诈问题、不正当交易问题。
中国营销伦理问题涉及营销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但问题最为严重的表现在产品和服务领域,择其部分列举如下。
1.知识产权领域的盗版
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市场普遍存在的盗版现象屡禁不止,如盗版电影光碟,盗版图书、盗版软件、盗版音乐、盗取商业秘密等。
虽然国家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但到目前为止,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假冒伪劣产品
假冒伪劣现象最为广泛普遍,对消费者的损害也最为直接。
媒体大量报道假烟、假酒、毒酒、过期食品、不舍格食品、毒米,注水猪肉、黑心棉等假冒伪劣事件,触目惊心,年年甚至月月不断。
3.虚假信息及欺骗
中国市场中的虚假欺骗商业信息普遍。
较突出的有:股市中上市公司的信息
披露作假作弊;房地产行业商品房不实广告,购房合同中大量的假承诺;广告和促销中的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