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课复习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检测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检测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检测题第卷一、单项选择题.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指的是①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②客观实在③万事万物的共有特性④具体的物质形态.①②③④.①②③.①②④.①③④.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水中花、镜中月⑥科学发展观.①③.②④.①⑤.②⑤3.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这说明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4.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①地理环境②人口因素③思想意识④生产方式.①②.①②③.②③④.①②④5.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

)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6.古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表述不当的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7.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8.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9.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

这表明了.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0.下列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②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③二者是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④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①②.①③.②④.③④11.人们可以修建水利设施,引水上山,灌溉农田。

哲学第1-4课复习提纲

哲学第1-4课复习提纲

(一)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联系: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②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二者都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第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它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它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高二政治: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高二政治: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③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识利用规律, 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 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 哲学道理有 (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喜鹊叫喜, 3、价值规律 、 2、新陈代谢 、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慧星、
注意1: 注意1
规律不是人主观创造的联系, 规律不是人主观创造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本身固有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落 地 而 引 力

为 什 么 我 们 看 到 苹 果
苹果落地, 苹果落地,水往低 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
下 落 到 我 的 头 上 ? 还 会 是 不 是 果 苹 个 一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
1. 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物质的世界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性。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复习
利用规律的表现: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 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如“草船借 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 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 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 的典型事例。 (2)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 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如李冰父 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 类的杰出典范。
或:①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②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 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 识;③从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角度认识。
思维拓展
拓展2、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1)规律与联系 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的规律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规律与规则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 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拓展3、 有关规律的几个错误认识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 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 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 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 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 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 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 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 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联 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 具体的物质 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二者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大和小的关系 。 混淆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唯物主 义哲学的观点。

4.1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轮复习

4.1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轮复习

A C
B D
A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 A、物质的多种形态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D
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 西,这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A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D
劳动者 生 产 方 式
生产力(客观 劳动资料 的物质力量)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客观 的经济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都 是 物 质 关 系 , 具 有 物 质 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 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 性 【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 主观符合客观
研析高考考点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知识清单 1.物质的含义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 客观实在仅指物质现象 客观存在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 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注意:哲学上说的物质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物 质一样吗? 例如:一枝粉笔是不是物质? 不够准确,一枝粉笔是 物质的具体形态
矫正训练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 ( )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 践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 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
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

2023届一轮复习: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023届一轮复习: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宏观物体
热、光、电及分子、原子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脑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 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原理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 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
让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 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鸟鱼虫,
也有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 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同属性呢? 结合课本P29回答。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客观的物质力量)
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决 定
反 作 用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客观的经济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人与人)
产品的分配关系
都是客观 的,不以 人的意志 为转移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 社会。—— 马克思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它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意识产生的条件
客观世界 人脑:人身体的一部分,具有客观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 一起产生的。
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三、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高三政治哲学第四课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政治哲学第四课一轮复习课件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含义不同
记一记 背一背
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 【方法论】坚持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 绝对运动与相对 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的统一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 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提醒】高考对于哲学上运动概念的考查往往结合生活中具 体的运动现象进行,因此考生需要培养自己的获取信息、解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万有引力 新陈代谢 价值规律
3.商人有的亏损破产,有的赚钱 营利
4.社会的新制度最终一定会代替 旧制度 5.人的认识也总是从不知到知,从 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肤浅到深刻
商品经济有规律
社会发展有规律 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认识发展有规律——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不同表述: ①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世界统一于物质;
④世界是物质的。
易错提示:
误区一: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存在性。 误区二:客观实在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误区三:物质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东西。 误区四:物质是可以被创造和改变的。
形而上学
的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 承担者 。脱离物质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脱离物质谈运动是 唯心主义 的观点。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 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 定时期,其根本______ 一________ 参照系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 特殊 的运动。 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______ (2)运动的性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________ 绝对的 。 因而运动是________ (3)静止的性质 有条件 的、暂时的和________ 相对的 。 静止是________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________, 相对主义 和________ 诡辩论 。 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 材料二:由于在日本地震中受损的福岛核电站出 现核泄漏现象,核辐射严重超标,引起了作为日 本近邻的中国的一些民众的恐慌, 广东、浙江、 安徽、江西等多地发生市民抢购碘盐。抢购者担 心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人体有影响,食用碘盐可预 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 没法再提炼盐,市民的哄抢直接导致食盐脱销。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 法改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012年9月30日,象山的王明同学到上 海去看《好声音》总决赛,坐车的时间大 概花了5小时。 2013年王明同学可以只需要花3个半 小时就可以到上海了。 象山港大桥:象山县城所在地丹城到 宁波的距离由目前的120公里缩短到47公 里,车程由2小时变为35分钟路程。 思考:王明同学能不能通过意念活动把 47公里的距离再缩短至20公里,可以吗?
• 材料五:日本大地震使我们进一步认 识到地震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 防范,并使人们加强了对核能的认识。

材料六: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40个国际机构、众多非政府组织 及世界各国人民对日本表示了慰问, 并通过捐赠赈灾款等方式向日本提供 支援。由15名成员组成的中国救援队3 月13日中午抵达日本,中国驻日大使 程永华回顾本次中国对日本的援助称, 中国对日本的援助可谓史无前例。
战争一开始,托马斯少校便着手研究如何对付德军潜艇的工 作,在潜艇战中,最要紧的是隐藏自己,尽早地发现敌人,谁先 发现敌人,谁就有了主动权。由于双方都会充分利用雷达技术来 及时报警,因此,谁能在雷达探测范围之外侦察到敌情,谁才真 正拥有决胜权。
一天,托马斯少校的潜艇停在军港检修,他独自在沙滩上散 步。突然,他看到远处的海面上,一群海鸥在低空盘旋。它们一 会儿从空中俯冲下去,一会儿又低迴盘旋。托马斯少校觉得奇怪: 大批海鸥为什么在那儿结集呢?他用望远镜一看,原来,海面上 散浮着潜艇里扔出来的剩饭菜。这些剩饭菜吸引了海鸥。托马斯 少校琢磨开了。很快,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心中形成了。

哲学生活第四课复习题 4-2-4

哲学生活第四课复习题   4-2-4

双基限时练一、选择题1.(2013·吉林实验中学检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②③说法与题意无关。

答案 C2.(2013·河南长葛市检测)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②物质的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③④B.②④⑥C.④⑤D.④⑥解析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非客观存在。

它不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反映。

故①②③⑤都是错误的认识。

答案 D3.(2013·四川成都市月考)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而人的思维、精神则不是运动的C.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意识也在运动,所以意识也是运动的主体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和意识相比较而言的,即客观实在性,故A项错误,人的思维、精神也在运动,但运动的主体是人脑,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故B、D两项排除。

答案 C(2013·四川南充检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据此回答4~5题。

4.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解析自然界的客观性应从人类产生前后去分析。

哲学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妙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哲学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妙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哲学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妙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哲学的第四课中,我们将探索认识的奥妙原理及其方法论,深入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

认识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通过认识,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相互关系。

然而,认识也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常常存在着各种困境和挑战。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索认识的本质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们面临的世界。

本篇长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和归纳有关认识的奥妙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并加以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人类认识的本质,探究人类认识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认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境。

然后,我们将对认识的方法论进行深入剖析,包括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这两个主要的认识观点,以及直觉和推理在认识中的作用和方法。

最后,我们将对认识的奥妙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提出一些有关认识的重要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认识的奥妙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这也对我们解决问题、发展科学、实现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篇长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引导大家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讲述,以便更好地探索和总结认识的奥妙原理及其方法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认识的奥妙原理及其方法论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结构,以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纲要。

其次,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在2.1节中探讨认识的奥妙原理,这将包括了人类认识的本质以及在认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2.1.1小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包括认识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等方面。

而在2.1.2小节中,我们将详细分析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例如主观偏见和知识的相对性等问题。

哲学生活 第四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复习

哲学生活  第四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复习

Page 8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 别 含义不同 特征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 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 而否认运动 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Page 11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 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 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认为, 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可名状的“旋风” 瞬息万变。 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38张)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38张)

物质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它具有不同的现象和 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识记)
〖原理内容〗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③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 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联系实际】运用此原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落实新发 展理念,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原 理】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产物。
•②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 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①辨证唯物论(4、5课) ⑴辨证唯 物主义 ②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
③唯物辨证法(7-10课)
⑵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11课) 人生观、价值观
(12课)
知识提要
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 世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探运动Leabharlann 含义究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一轮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一轮复习课件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 济运行的规律办事,公司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6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 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该公司在经营 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分析研究市场,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取得了成 功。(6分)
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注意:1、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2、规律不能被改变或创造,只能认识和利用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小结:
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 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主体 动中有静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
静止
静中有动
普遍性
规律
客观性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
1.4个含义: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2.2对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2个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探究一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 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 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 审设问 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 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 审 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题 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的重大战略任务。
①范围: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尊重规律与主观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②层次:依据(为什 么——原因、意义) ③其他信息:“学习 型政党”——把握规 律性 “面对……形势” “为了……” “提出……战略任 务”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的研究成果,
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该研究揭示了黑洞
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这进一步印证了( )
①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
③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实现
④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不能盲目效仿别人,③④符合题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8年课标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①对
C.②④
D.③④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一个实践与意识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过程,而不仅是意识 的自我否定,④错误。
5.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 必是读有所得。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 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而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不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习 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 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 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叮嘱领导干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 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倡导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 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3.物质运动的规律: 的关系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
规律的概念;
3.四个概念: 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 律 的 客 观 性 和 普 物质、
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
遍性;
运动、
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客观规律又是可
尊 重 客 观 规 律 与 发 静止、
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世界的真 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 起源和发展史 ④宇宙万物都是由共同的元素构成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重难点探究2
认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典例 2 近年来,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 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有专家指出,乞力马扎 罗雪顶可能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
籍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
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这种做法是基于( C )
智慧备考:备战2021年高考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世界统一于物质。 (2)结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结合“十九大的最新理念”考查尊重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建构体系
一.世界是物质的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观)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考情解读
考向扫描 考向1 哲学的 物质概念
考向2 规律
真题举例 2014·课标全国卷Ⅱ·20
2016·课标全国卷Ⅱ·22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反复性:
强调认识过程曲折,不是 一帆风顺的
(2)无限性:
强调认识无限发展
(3)上升性:
强调真理不断超越自身
【注意】①直线论和圆圈式的循环论是错误的。 ②真理不会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 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②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就每个人来说或就认识的每一次 实现而言)和无限性(就认识主体和认识的基础来说)的统一。
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
C
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比较
理解
侧重点
关键词
客观物 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 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 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强调实践受客观 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 象”“手段” “结果”
【典例1】(2022·湖北)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
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
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传统的《史记》等
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
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 )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所以我们说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注意】可以说的。
●知识拓展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 互对立的。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课题---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课题---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课题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前学案一、知识梳理1、认识的含义、形式?2、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和特点?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4、真理的含义、特性?5、认识的特点?6、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原理、方法论二、判断:1.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

2.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5.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6.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世界。

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条件性。

9.真理再向前迈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10.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才能完成。

1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多个真理。

三、习近平金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多。

总的是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据新华社北京2021年11月16日电课中学案一、【课标要求】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2.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学习目标】1、理解认识的含义,知道认识的形式;掌握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2、掌握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理解真理的含义4、理解运用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方法论5、理解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三、【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方法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方法论难点: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四、真题演练1.(2021•全国高考真题乙卷)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1•河北高考真题)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4.2哲学第四课高三一轮复习课件探究世界的本质

4.2哲学第四课高三一轮复习课件探究世界的本质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 解析 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准确理 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 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要受到 规律的惩罚,①②③正确,选A。 • 答案 A
下列哪些属于规律,为什么? 并分析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 (1)红灯停,绿灯行 (2)乌鸦报丧,喜鹊叫喜
规则,人制定 的,强加的 唯心主义 主观意识 赋予
(3)国之将亡,必有妖异; 国之将兴,必有吉兆
(4)新陈代谢
规律,生物体本身 所固有的联系
4、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含义
不 同 客观的、普遍的、 主观的、可以制 性质 点 不能创造和废止 定、修改、废止 联系 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
• 矫正训练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的。” • 这说明 ( ) • A.运动是有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B.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C.静止是无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D.静止是不存在的
解析
本题易错选A、C、D,原因在于对运动和

止的关系认识不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 动变化中,因此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 的,A错误,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有关静止的信 息,而且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 的,C、D错误。 答案 B
技巧点拨 考生在做涉及物质运动的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 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 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
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

高中政治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新人教必修4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考点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09江苏)“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D
1、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内容)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4、方法论: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D
例6: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 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
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①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 学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①含义: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性质相对稳定,空间位置或运动状态相对稳定。 ②特点: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 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4、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 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 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D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就 在于它的物质 性
小结: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普遍性
规律
Hale Waihona Puke 客观性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 程。 (2)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原理内容:①物质是 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 动的物质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 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
• 应用举例: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 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 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 材料二2008年9月26日,中国航天员顺利实现太空行走。此外, 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 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分 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探究一:2013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 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随着人口剧增 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 题。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 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在中国,遭遇了08年 的大雪灾、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还有接踵而至的洪涝灾害、旱灾等 等。深深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这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是我们掠夺式的利用资源,从而导致的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 人类既是受害者,更是肇事者。 (1)自然对我们的报复,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 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 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 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2)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 于人类。材料二中神七发射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 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5、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 观的。 (注意:规律都是客观的)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 7、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注意: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8、人可以根据对已知规律的认识,创造新的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 物质的唯一特性
•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做笔记: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
抽象 一般 共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
具体 个别 个性 苹果、梨子、菠萝… 张三、李四、王五…
典例精析
【例 1】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

注意:把哲学上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以及物 质的具体形态区别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认识物质的( ①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例:水果 人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 个别 和 一般 、 具体 和 抽象 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 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 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 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 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做哲学主观题方法: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
一、辩证唯物论:(规律、物质、意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唯物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应用范围:一般应 用到有关自然灾害、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探月成就、物价的经济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执政、本质规律等)
别的关键词: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办事 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尊 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 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 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的热情和严谨的 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 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 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识
做笔记: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1) “客观实在性” :物质,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 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四课复习提纲
1、什么是物质 ?P29第二自然段 2、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P29第 二自然段 3、世界的物质性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分别是什么?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31第一自然段至P31第二 自然段
5、运动和静止各自的含义和特点: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方法论
(一)物质的概念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注意:1、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2、规律不能被改变或创造,只能认识和利用
一、辩证唯物论:(规律、物质、意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强调人主观能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唯物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一般应 用到有关自然灾害、物价的经济规律、人类社会规律等方面)
)
【例2】
(2011· 江苏单科)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
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观点正确,乙观点错 B、甲观点错,乙观点正确 C、两人观点都正确 D、两人观点都错
1、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
2、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创造等词语 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
3. 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4. 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