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到第十二课复习提纲复习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践统 为一 基于 础实
中国化的 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4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考点1
哲学是什么
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点2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考点3
哲学有什么用
考点4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生活与哲学》复习指南
【全书基本框架】
辩证的唯物论(4、5)—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 物主义 哲学 (1、2 ) 马克思主 义哲学(3) 历史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7-10)—世界的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人与世界的关系
社会历史观(11)
人生观价值观(12)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1
1.产生:P4.5
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
第 四 课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界的物质性
人的认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物 质 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区别 2.联系 P14
6
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1.起源:意识是物质世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生产的前提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意识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第 五 课 把 握 思 维 的 奥 秘
意 识 的 本 质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021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必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1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必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一课P4-6)(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课P7-9)(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它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P10-12)(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基本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课P12-12)(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哲学专题复习(部分原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归纳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否定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因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务必尊重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一般用本原理,同时用规律客观性、联系、价值观导向作用等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运用】常把这一原理拆分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两个分原理来考查。
一般题干中出现“根据(依据)…实际而作出(或改变)…主观决策(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目标)”等类似字眼或意思,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矛盾特殊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并用);若题干中出现“…意识、思想、理论、主义为指导并促进了客观事物发展或阻碍了客观事物发展”等类似字眼或意思,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并用)。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纯粹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区别:二者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时代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生活与哲学》知识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网络】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本的一切事物老师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物质定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体系社会历史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自觉遵循物质动力的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仗态度的统一既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特点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含义真理与谬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体和客体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随认识对象、主体、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在发展真理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而发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网络】思 想 方 法 与创 新 意识辩证法的联系观 辩证法的发展观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到第十二课复习提纲复习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辩证否定观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④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3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①理论依据: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对它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就变成过时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就必,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须要有批判和发展.(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学习文档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①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和反映世界观。
③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而具体科学则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2)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划分依据和基本观点是什么①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划分依据(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3)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7、哲学上的两大对立: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后者具有从属意义,附属于前者的哲学体系。
( 必修4)生活与哲学(毕业水平考试综合复习)
5、实践与认识有何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实践是认识的 和 。 6、联系是什么?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 、 和 的关系。 7、为什么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 之中, 整个世界是一个 的有机整体。 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具有 性、 性和 性。 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有何要求?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 ,是历史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 、 的创造者,是 的决定力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 观点和 路线。 9、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要在 和 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 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 途 径);第二、要在 和 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第三、要在 中走向成功。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毕业水平考试总复习)
一、知识结构
必 修 : 生 活 与 哲 学
生活智慧的 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要求综合运用部分
三、必修4知识填空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 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②充分发挥 性,坚持用 武装头 脑,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 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③把发挥 性与尊重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 同严谨 踏实的 结合起来;④反对 和片面强调 , 、 、 的思想。 2、怎样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 的、 的、 的。认识具有 、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 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首先要坚持 与 的统一:树 立 观念,立足 ,统筹 ,选择 方案,实现整体的 目标, 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搞好 ,用局部的发展 整 体的发展。其次要掌握 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 性,遵循 系统内部结构的 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 向。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与哲学的本质区别•生活对哲学的影响•哲学对生活的影响•生活中哲学问题的体现二、人生观与价值观1. 人生观•人生观的概念和分类•人生观与生活态度的关系•不同人生观的比较分析2. 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和种类•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三、思维方法与生活1. 逻辑思维方法•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关系•逻辑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2.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辩证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辩证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发展四、生活与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及其反思•人生的意义及其追求•生活与人生意义的联系和辩证关系五、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地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古代与现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六、人与社会的哲学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地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社会问题背后的哲学思考七、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思考•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模式•沟通的重要性和方法•原因与解决方法八、伦理问题与道德选择•伦理问题的本质和分类•道德选择的依据和困境•道德决策的思考和判断九、人的自由与责任•自由的内涵和限度•责任的内涵和层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与相互关系十、人的幸福与境界•幸福的定义和实现•境界的内涵和形成•幸福与境界的关联与互动以上提纲为《高二政治》课程中的《生活与哲学》主题复习提纲。
将以上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对生活和哲学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 必修4)生活与哲学(综合复习)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先进文化问题的破解过程分 别体现了哪些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 物主义道理?
尼克.胡哲震撼全人类的视频
如果你得不到一个奇迹,就去创造一个吧 ——尼克.胡哲
尼克.胡哲谈人生 ——没手没脚无烦恼
尼克胡哲简介(英文版)
上述材料体现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道理的?
请运用主要矛盾原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国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 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 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文化精髓”“兴国 之魂”,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观 发展观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2、发展的趋势原理 3、发展的状态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论道理的?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 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 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 的建设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 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 远历史意义。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12页word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与社会密切相关。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2、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人都有,自发形成)哲学是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通过主观努力而形成的)(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用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形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是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这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总结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知识要点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知识要点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主要讲的是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内容,高二学生要记住哪些知识要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知识要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知识要点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②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新人教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新人教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新人教必修四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2 、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1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2021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必考重点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
范文2021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必考重点复1/ 9习提纲(全册完整版)2021 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生活与哲学》必考重点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考点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故而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
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考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3/ 9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考点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P12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说明
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说明哲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对原理和方法论的熟记和理解。
该复习提纲涵盖了《生活与哲学》主要的39个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主要知识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性很强,是复习《生活与哲学》的一份珍贵的资料,请妥善保管、仔细研读、认真领会、熟练掌握,达到滚瓜烂熟,顺手拈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包括四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答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答题要层次清楚,以后无论在作业还是在考试中,讲不同层意思的请用(1)……(2)……(3)……(4)……区分开来。
讲同一层意思不要分成几点,要善于合并同类项。
如果要你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你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
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1)……(2)……(3)……(4)……区分开来分层表述。
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
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
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
下面给出一道典型的哲学试题,请以后答题以此为典范。
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
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
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三荒一改”,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
问: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10分)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最先呈现哲学原理)(2分)这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辩证否定观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④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①理论依据: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对它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就变成过时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批判和发展.(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①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不同的实践方式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实践创新推动思维发展。
总之,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是对实践的推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小结:(1)辨证的否定的原理:【世界观】: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世界观〗: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哲学依据:①唯物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②辩证法依据: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辨证的否定观。
③认识论依据: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作用: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7.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了解)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①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
(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②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③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主观臆造的。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有机地相结合。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Δ辩证法要以唯物论为基础,形而上学地看问题会导致唯心主义。
Δ所有的辩证法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错)。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它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2)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第二,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意:A.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②自身的历史继承性;③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④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⑤不同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B.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如: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
(3)思维与存在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3)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阅读:①实践构成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②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⑤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各种理论认识的来源。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1)含义:①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工具。
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即分配制度、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如何。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1)含义:①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包括各种经济制度如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
②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包括各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政权设施、法律设施、道德宗教等。
其中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第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第二,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