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动物的化学防御

合集下载

植物的化学防御与物种间互动

植物的化学防御与物种间互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化学防御物质可以影响植物与昆虫 的相互作用,改变生态系统的食物 链和食物网结构
化学防御物质可以影响植物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改变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生物多样性
XX
6
未来研究方向与 展望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植物化学防御的进 化机制
植物化学防御与物 种间相互作用的关 系
植物的化学防御 与物种间互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 02 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03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04 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05 化学防御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XX
1
植物的化学防御 机制
植物产生化学防御物质的种类
植物间的化学信号传递,如信息素、 激素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植物通过吸收或转化其他植物的化 学物质进行反防御
植物间的竞争与合作,如共生、寄 生、捕食等关系
XX
5
化学防御物质对 生态系统的影响
化学防御物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影响其他生物 的生存和繁殖
改变生态系统 中的食物链和
食物网
影响其他生物 的生理功能和
植物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进行信息交流
VOCs可以调节植物自身的生长和 防御反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VOCs可以吸引或驱赶其他植物、 昆虫和动物
VOCs可以影响周围环境的微生物 群落和土壤养分状况
植物间的化学防御与反防御机制
植物释放化学物质进行防御,如挥 发性化合物、生物碱等

植物的生理和化学防御机制

植物的生理和化学防御机制

植物的生理和化学防御机制植物是大自然界中最为先进、最拥有生命力的生物之一。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不断地针对各种环境压力和外来威胁进行适应和进化,从而形成了多种生理和化学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确保了植物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并保持繁衍后代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植物的生理和化学防御机制的原理与应用。

1. 生理防御机制(1)蜡质层植物体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蜡质层,它可以起到防止水分蒸发和有害物质侵入的作用。

该层由脂肪酸和酯类化合物构成,具有很强的防水性和防晒性,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抵御病原体和昆虫的入侵。

此外,蜡质层还能使植物在低温和干旱条件下更好地存活。

(2)棘刺和皮下结构很多植物都生长有棘刺和皮下结构,这些结构可以防御食草动物和攀爬植物的侵袭,并能够起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例如,仙人掌的刺茂密而锋利,能够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入侵。

有些植物的叶子上也长有刚毛和细毛,它们可以起到摩擦和刺激的作用,防止动物的啃食。

(3)韧皮素韧皮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可以在植物受到攻击时被激活。

它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壁的厚度和硬度,使植物更加坚韧。

此外,韧皮素还能够抑制某些蛋白酶的活性,防止细胞受到损伤。

2. 化学防御机制(1)抗氧化物质植物体内富含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多酚等。

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防止有害氧化反应的发生,保护细胞免受伤害。

抗氧化物质还能够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具生命力。

(2)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富含氮的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

它们可以被植物用于抵御或杀死昆虫、真菌和细菌等有害生物。

生物碱的毒性很强,可以对抗体内和体外的病原体,防止它们繁殖和感染植物体。

一些具有毒性或药用价值的植物都含有较高的生物碱。

(3)挥发性物质植物体内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物质,如挥发油、酚类化合物和香料等。

这些物质可以起到消臭、驱虫和抗菌的作用。

例如,茶树油就是一种强效的天然驱虫剂,它能够抑制昆虫的呼吸和运动,从而达到杀虫的效果。

植物的生物化学防御

植物的生物化学防御

植物的生物化学防御植物作为生命界中的一员,也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环境和害虫的侵害。

与动物不同,植物无法逃离威胁,因此它们依赖于内部的机制来保护自己。

植物通过生物化学防御机制来抵御外来害虫的攻击。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物化学防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机制。

一、植物的生物化学防御概述植物的生物化学防御是指植物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应对外部的威胁。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植物体内进行合成,也可以通过挥发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植物的生物化学防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抗生素、毒素和味觉物质等。

植物通过生物化学防御来抵御路径原、真菌、昆虫等害虫的攻击,提高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成功率。

二、植物抗生素防御机制抗生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抗菌物质。

当植物受到病原菌侵袭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抗生素来消灭入侵的病菌。

这些抗生素对植物自身并不产生危害,但却对病原菌具有毒性。

植物的抗生素防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合成:植物能够合成抗生素,如生长抑素、植物激素、倍半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可以与病菌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壁、细胞膜等结构,从而杀死病原体。

2. 抗生素释放:植物通过根系、叶片等器官释放抗生素。

特定的抗生素能够吸引寄生菌,进而与之发生作用。

这种机制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植物根系释放的抗生素与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作用,以保护植物的根部不受侵害。

3. 转基因抗生素: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某些植物具有的抗生素基因引入到其他植物中,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的抗性,使其免受病原菌的侵害。

三、植物毒素防御机制植物毒素是植物抵御与自身无益的昆虫和动物的一种化学防御机制。

植物通过合成和释放毒素来阻止这些害虫接近、摄食或繁殖。

植物毒素防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毒素合成:植物合成并积累一些具有杀伤力的毒素,在昆虫接触到这些毒素后,会导致其死亡或受到严重损害。

一些常见的植物毒素包括防卫素、硫苷等。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常见的生物之一。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多种生物防御机制来对抗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威胁,如食草动物、寄生虫和病原菌。

这些生物防御机制使植物能够存活并繁衍后代。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植物生物防御机制。

化学防御是植物最常见的生物防御机制之一。

植物能够合成和释放许多具有抗菌、抗虫和抗真菌作用的化合物,以抵御害虫和病原体的攻击。

例如,茶树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

当害虫咬食茶树叶时,茶多酚会释放出来,阻止害虫的进一步侵袭。

此外,植物中还存在一些毒素物质,如植物碱和皂角素,能够使害虫或食草动物感到不适,从而避免被捕食。

另一种常见的生物防御机制是植物结构的防御。

植物的结构特征使得害虫或食草动物难以进食。

例如,荆棘、刺毛和网状物可刺伤或缠住食草动物的舌头或爪子,阻止其获取植物的营养物质。

植物的根系系统也能起到防御作用,如大多数植物的根系深入地下,使害虫或寄生虫无法轻易接触到根部。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还可以通过生理反应来实现。

当植物受到损害时,会迅速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来抵抗外部的威胁。

例如,植物受到昆虫咬食后,叶片周围的细胞会释放出化学信号物质,引起植物其他部分的生理变化,如产生抗虫酶和抗氧化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能够抵抗外部威胁,还能帮助植物恢复受损的组织。

生物防御机制的进化是由植物和害虫或寄生虫之间的“武器竞赛”所驱动的。

长期以来,植物的防御机制不断演化和改进,以应对害虫和寄生虫进化出的新威胁。

这种竞争使得害虫和寄生虫也通过进化发展出各种方法来对抗植物的防御机制。

这种相互作用促使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不断进化和适应,以维持生态平衡。

总结起来,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包括化学防御、结构防御和生理反应。

这些机制使得植物能够抵御害虫、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侵袭,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通过演化和适应,植物的防御机制不断提高,与害虫和寄生虫之间的“武器竞赛”密切相关。

了解和研究这些生物防御机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也能揭示自然界中的生物竞争与合作的奥秘。

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化学防御

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化学防御

2・
生 物学教 学 21年( 5 缝 舅 00 第3 卷)
植物 对 植食 性 动物 的化 学 防御
张 小 冰 ( 西 太 师 学 生 学系 001 山省 原 范 院 物 33) 0
摘 要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主要为萜类 、 酚类和含 氮化合物 。次生代谢 产物通 过对植食性动 物的食物摄 人、 消化 、 代谢及生 长繁
植物 自身… 。
2 酚 类 化 合 物
生物碱是一类含 氮杂 环碱性化合 物。生物碱 种类 很多 , 烟碱是一种吡 啶类生物碱 , 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 中 , 烟草属植 物 中最 主要 的生物 碱。它对人 体有很 是
强 的生理刺 激作 用 , 烟草 商业 性 使 用 的物 质 基础 。 是 烟碱是一种具有防御性功能的物质。在 没有受到伤害 的烟草植株 中, 烟碱含量大约为 0 1 一10 , .% .% 受到植
行化学防御 。
鼠, 与对照组比较 , 白质消化率降低 9 , 蛋 % 肾脏体积
增 大 1 %。单 宁 也称 单 宁 酸 、 质 , 酚 类 多 聚体 。 6 鞣 属
植 物组织 的单 宁酸能抑 制动 物的食 物摄人量 , 降低 动 物 消化酶 的活性 以及对 食物 蛋 白质 的利用 率。例如 , 在 1 %蛋 白质食物条件下 , 0 随食物 中单 宁酸含量 的增 加, 草原 田鼠对 蛋 白质 的 消化率 以及 生长速 率明显 降 低 。采用 6 %栎皮 酮 和 6 %单 宁酸处理 的食物 饲喂 草
殖的影响 , 或通过引诱植食性动物 的天敌来抵御植 食性动物 的侵 害。本文介绍 了植物次生代谢产 物对植 食性动物化学 防御 的研
究 进展 。
关键词 次生代谢产物
植食性动物

植物的抗虫防御机制

植物的抗虫防御机制

植物的抗虫防御机制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其中包括来自昆虫的攻击。

为了自我保护,植物进化出了各种抗虫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植物减少受损和损失,提高其生存能力。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抗虫防御机制,包括化学防御、物理防御和生物防御。

一、化学防御化学防御是植物最常见的抗虫机制之一。

植物能够合成和释放出一系列化合物来抵御昆虫的攻击。

其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包括挥发性芳香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

1. 挥发性芳香物质植物可以释放出一些具有挥发性的芳香物质,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挥发性酯类。

这些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昆虫,如寄生虫和捕食者,来消灭害虫。

同时,它们也可以作为信息素,用于警示周围的植物,让它们做好准备来应对潜在的威胁。

2. 次生代谢产物植物还能够合成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鞣质和挥发性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对虫类有毒或具有抗营养价值,能够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植物还能够产生一些特定的酶,如蛋白酶抑制剂和酶解酶,能够干扰害虫的消化系统,从而对其造成伤害。

二、物理防御物理防御是植物用于应对昆虫攻击的另一种机制。

植物表面的各种物理结构可以抵御或限制害虫的进入,减少害虫对植物的伤害。

1. 毛发和刺许多植物在叶片和茎上长有毛发和刺。

这些毛发和刺可以阻止昆虫的进入,降低害虫在植物表面停留的时间,同时,还可以防止害虫啃食和吸食植物组织。

2. 蜡质层植物叶片上的蜡质层对昆虫攻击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蜡质层可以使叶片变得光滑,减少害虫在叶片表面生存的机会。

此外,蜡质层还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三、生物防御除了化学和物理防御,植物还利用其他生物来帮助抵御害虫的攻击。

植物与利益互惠的昆虫、寄生虫和捕食者之间建立起生物防御的关系。

1. 利益互惠的昆虫某些昆虫与植物之间存在互惠关系。

这些昆虫通过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从而帮助植物抵御其他害虫的攻击。

例如,某些蚁类会保护植物免受害虫的侵害,而植物则为它们提供食物和住所。

2.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利用其他生物为生的昆虫。

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

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

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复杂而又精巧的。

昆虫是植物的天敌,而植物则拥有各种机制来对抗昆虫的攻击。

这些植物的防御机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同时也能影响到昆虫的生存和繁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

一、化学防御化学防御是植物对抗昆虫的主要方式之一。

植物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如生物碱和挥发性有机物,这些物质能够用来抵御昆虫的进攻。

植物通过释放这些化学物质来吓跑、杀死或干扰昆虫的觅食和繁殖行为。

一些植物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具有毒性,能够直接杀死昆虫。

例如,茄科植物中的辣椒素能够引起昆虫的烧灼感,导致其死亡。

另外,有些植物能够释放出具有强烈气味的挥发性物质,如薄荷和马鞭草。

这些气味能够干扰昆虫的觅食行为,使其无法找到植物。

二、机械防御机械防御是植物的另一种重要防御机制。

植物通过身体结构和形态上的改变来限制昆虫的攻击。

例如,植物的表面可能有硬壳、毛发或刺等结构,这些能够阻止昆虫的进食。

一些植物的叶片上可能具有锯齿状的边缘,从而减少昆虫的觅食面积。

此外,一些植物还能够通过藤蔓、卷叶和倒刺等机制来防御昆虫。

藤蔓植物借助长而有力的茎蔓,能够攀爬到高处来躲避昆虫。

卷叶植物则通过叶片卷曲起来,将昆虫困在其中,使其无法觅食。

倒刺则是一些植物的常见特征,能够刺伤昆虫,阻止其进食。

三、生物学防御除了化学防御和机械防御之外,植物还能够利用生物学防御来对抗昆虫。

植物可以与有益的昆虫建立共生关系,以对抗害虫。

例如,一些植物可以吸引寄生蜂或蚂蚁等昆虫,这些昆虫会侵袭和捕食植物的天敌,从而保护植物的生长。

此外,一些植物也会利用内生菌根来提高自身对抗昆虫的能力。

内生菌根能够与植物的根系建立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养分,并增强植物的免疫力,使其更能抵抗昆虫的侵害。

总结起来,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包括化学防御、机械防御和生物学防御三个方面。

这些防御机制的存在使得昆虫在觅食和繁殖过程中受到制约和限制。

植物的防御机制:对抗外敌的策略

植物的防御机制:对抗外敌的策略

植物的防御机制:对抗外敌的策略
植物拥有多种防御机制来对抗外敌,这些机制帮助它们保护自身并提高生存能力。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防御策略:
化学防御:植物通过产生化学物质来抵御外敌。

一些植物会产生毒素或刺激性物质,使它们变得不可食用或对食草动物构成威胁。

例如,一些植物会产生挥发性化合物来吸引天敌捕食害虫。

物理防御:植物的结构和外形也是其防御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通过坚固的细胞壁、多层叶片、尖锐的刺和硬壳等方式来抵御外部伤害。

叶片上的刺可以阻止动物的咬食,而坚韧的细胞壁可以防止昆虫的侵入。

激素调节:植物可以利用激素来调节其防御反应。

例如,当受到伤害或感知到外敌时,植物会释放激素,促使叶片闭合、树脂流出或繁殖更多的抗虫物质。

这些激素可以帮助植物迅速做出反应,保护自身免受外部威胁。

生物控制:植物可以与其他生物建立共生关系,以对抗外敌。

例如,一些植物会与有益昆虫建立互惠关系,吸引它们来捕食害虫。

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释放化学物质来吸引有益昆虫,帮助它们抵御害虫的侵袭。

基因防御:植物的基因组中编码了许多抗性相关基因,它们可以帮助植物抵御外敌。

植物可以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来增强自身对病原体和害虫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通过化学、物理、激素、生物控制和基因防御等多种机制来对抗外敌。

这些防御策略的联合作用使植物具备了相对较高的抵抗性,提高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这些防御机制进化出来是为了保护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并确保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水化合物
• 淀粉,聚果糖,糖 • 糖一般都是取食刺激物质。蔗糖在韧皮部含量 很高。在冷冻环境下,糖在细胞质中也可达很 高水平; • 糖醇:蔷薇科的山梨醇, 石竹科的pinnitol, 卫矛科的卫矛醇, 栎属的栎醇; • 淀粉:储存碳水化合物,5-8%(干重),主 要分布于光合作用的组织。
• 生氰苷:已知30种, 在叶和果实中偶有存 在。释放出的氰酸有 毒。
含氮化合物
• 芥子油苷:已知75种, 分布于十字花科植物。 在黑芥子酶的催化下, 释放出硫代氰酸盐, 有辣味。
黑芥子硫苷酸钾
酚类
• 单酚: 200种,普 遍存在于叶,也有 在其它组织中。抗 微生物。 • 黄酮类:1000种, 广泛分布于被子、 裸子、羊齿植物。 常有色。 • 醌类: 500种,广 泛分布,特别在鼠 李科。有色。
• 通常,植物释放的标志性气味是一组化 学上相关的挥发性物质。 • 松树内的萜类:柠檬醛,子丁香烯,樟 脑(camphor), 香茅醛(citronellal) • 洋葱和蒜内的是一些硫化物。 • 玉米的气味物质达30种。 • 葵花的有40种被鉴定。 • 这些化合物可通过顶空收集的方法分析。
• 一般小分子的化合物更易于挥发,可在 远距离就能嗅到。 • 而在近距离,主要的是一些大分子量的、 主要的、浓度很高的化合物,特别在植 物表面很近的界层, 一般不会超过几个毫 米。
植物内部的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 蛋白质和氨基酸 • 碳水化合物 • 脂和微量营养物
蛋白质和氨基酸
• 蛋白质是植食者最主要的营养限定因素。 二磷酸核糖醇羧化酶(ribulose biphosphate carboxylase),在光合作用中 固定碳原子,在嫩叶中占到可溶解蛋白 质的50%,很重要。 • 游离氨基酸要占植物氮营养物的5%。氨 基酸对于韧皮部取食的动物可能更重要。
醇 1-hexanol cis-3-hexenol trans-2-hexenol 1-hexen-3-ol l-octanol 2-heptanol
醛 hexanol propanal butanal trans-2-hexenal cis-3-hexenal
酮和酯 3-pentanone butanone 4-heptanone cis-hexenyl acetae
植物的它感素
• Allelochemics, allelochemicals, 又称异种 化感物,它感化合物 • 植物产生的能引起他种生物特定行为或 生理反应的一类信息化学物质。 • Allomone 益己素:对产生者有益。 • Kairomone益它素:对接受者有益。 • Synomone 互益素:都受益。
没食子酸
氯原酸
槲皮素
胡桃醌
Condensed tannin
Hydrolysable tannin
萜类
• 单萜,已知1000种,广泛存在于精油中, 有香味。 • 倍半萜, 已知600种, 存在于菊科和其它 被子植物种,有的有苦味并有毒; • 双萜, 1000种,分布广泛,特别在植物乳 汁和树脂种,有的有毒; • 三萜,3000种, 有的有苦味,有的有毒
含氮化合物
• 非蛋白氨基 酸:已知400 种,较广泛 分布于豆科 植物的种子 中。很多有 毒性。
刀豆氨酸
精氨酸
含氮化合物
• 生物碱:已知5500种, 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 的根、叶和果实。很 多有毒性和苦味。 • 胺:100种,广泛分 布于被子植物(花)。 很多有臭味。
烟碱
咖啡因
番茄苷
酶斯卡灵
含氮化合物
植物中糖含量在昼夜的变化 (%干重)
14 12
总糖(Vicia faba) 蔗糖(Lolium perenne)
10 8 6 4 2 0 9 12 15 18 21 24 3 6
五碳糖(Lolium perenne)
时间
几个问题
• 在夜晚取食植物的动物有可能会对相对 较低的糖产生怎样的对策? • 动物为什么喜欢取食树上阳面的果实? • 污染物常常引起植物糖含量的增加。那 么植食性昆虫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烟草叶在被毛虫取食后生物碱含量在时序上的变化
羽扇豆不同部位生物碱的含量
芥子油苷在Cardamine cordifolia 不同部位叶片中的分布
施氮肥对Populus tremuloides中酚类化合物水平的影响
蛋白质与糖含量的关系
• • • • 呈一定的负相关。 嫩叶通常蛋白质丰富 老叶通常碳水化合物丰富 专食性的昆虫有的通过混合取食不同年 龄的叶子来平衡体内的蛋白质和碳水化 合物。
菊科一种植物千里光叶内蛋白质与糖的含量关系
植物内部的化学物质:次生代谢产物
• 很多有生物活性 • 有的有生态学功能 • 没有任何两种植物具有相同的次生代谢 产物谱 • 它们具有植物的种属特异性 • 有时被称作植物的它感素(allelochemics)
第三章 植物对动物的化学防御
王琛柱
第三章
植物对动物的化学防御
第一节 植物中的化学物质
植物中的化学物质
• 植食性动物在接受或放弃植物作为寄主或食 料依赖于植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植物的形态特征会影响到动物的选择,比如 用作视觉线索,或影响动物的接近以及啃食。 • 植物的化学性质在动物选择植物的过程中非 常重要。化学物质包括两类:营养物质,植 物次生代谢物质。而后者往往显得更为重要。
植物表面腊质的主要种类
类型
有单数碳原子 碳水化合物 醇 酮 Beta-二酮 有双数碳原子 醇 醛 脂肪酸 酯 三萜 C16-C32 C22-C32 C12-C32 C28-C72 hexacosanol hexacosanal hexadecanoic acid hexacosyl hexadecanoic ursolic acid, Beta-amyrin C17-C35 C21-C33 C23-C33 C29-C33 nonacosane, hentriacontane nonacosanol, hentriacontanol nonacosanone hentriacontane-14,16-dione
链长
主要组成
植物内部的化学物质
• 营养成分:植物基础代谢产物,如蛋白质、氨 基酸、碳水化合物等。 • 次生代谢产物(次生性物质):这个名称是 Czapek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它们在来 历和性质上与基础代谢物质有所不同,是复杂 的分支代谢途径的最后产物,不直接参与维持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原始生化活动, 但与基础代谢产物也没有绝对的界限。
• 除了绿叶气味外, 植物还有一些具有特 点的化学物质。 • 柠檬中的柠檬醛(citral ), 单萜,一般来 自特别的腺体和腺毛。 • 黄瓜中的壬醛(nona-2,6-dienal) • 薄荷中的香芹酮(1-carvone),单萜。 • 十字花科植物的异硫氰酸盐 (isothiocyanates),在生长旺盛时期释 放的该类化合物达每天生长量干重的 0.7%。
动物首先感受到的化学物质:植 物的气味
• 所有的植物都释放气味,包括水汽。当 气孔开放的时候,很多气味释放出来, 特别在生长旺盛的时期。 • 气味化学物质包含短链的醇、醛、酮、 酯、芳香酚、内酯,以及单萜和倍半萜。
• 绿色植物产生一系列的由脂代谢生成的挥发性 物质,通常叫做绿叶气味物质。其中最重要的 是6碳的醇和醛。
植物表面的腊质和其它物质
• 植物表面的脂质是一个混合物,包含: 脂肪酸,酯,烷烃和其它碳水化合物, 并且包含很多次生代谢产物。 • 腊层与其它的表皮层相嵌,并覆盖整个 表面,厚度和组成因植物,甚至植物的 生育期而异,还受环境的影响,强光照、 低湿度、多风、高温可诱导腊质的产生。 • 腊层的成分在动物对植物的选择中在一 定情况下起重要作用。
萜类化合物
Linalool
Alpha-Pinene
Carvone
Gossypol
Abietic acid
Beta-amyrin
Azadirachtin
20-Hydroxyecdysone
Lolium perenne在播种后时序 上生物碱水平的变化
Pteridium aquilinum在不同 月份HCN的释放量
植物不同部位的氮含量(%干重)
100 10 1 0.1 0.01 0.001
部 织 ) ) 织 织 部 质 木 柄 子 子 组 组 组 皮 叶 被 裸 软 栏 绵 韧 种 子






5种温带植物在不同季节叶内含氮 量的变化(%干重)
7 6 5 4 3 2 1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haseolus vulgaris Quercus robur Quercus nigra Agropyron repens Erica ciner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