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西藏冈底斯东段斑岩铜钼铅锌成矿系统的发育时_省略__帮浦铜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_

2003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2卷 第3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3)03-0246-07西藏冈底斯东段斑岩铜钼铅锌成矿系统的发育时限:帮浦铜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 e-Os年龄证据Ξ孟祥金1 侯增谦1 高永丰2 黄 卫3 曲晓明1 屈文俊4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510031;3西藏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拉萨 8514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37)摘 要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的帮浦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Re-Os精确测年,首次获得北矿带的铜多金属矿化时间。
其Re-Os模式年龄为(14.30±0.25)Ma~(14.75±0.28)Ma,5件样品得到的187Re-187Os等时线年龄为(15.32±0.79)Ma。
年龄数据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南侧斑岩铜矿化带的矿化时间(14Ma左右)具有一致性,表明北矿带的成矿作用与斑岩有关。
斑岩成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内的一次主导成矿事件,冈底斯南矿带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其北矿带以斑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主。
冈底斯南、北矿带的成矿作用具有统一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发生在碰撞造山带侧向伸展时期,均为陆-陆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同构造岩浆活动期的产物。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e-Os年龄 斑岩型矿床 铜多金属矿床 帮浦 冈底斯 西藏中图分类号:P597+.3 文献标识码:A 位于西藏碰撞造山带的冈底斯斑岩型矿床,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侯增谦等,2001;曲晓明等, 2001;王全海等,2002)。
目前已查明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冈底斯东段的南侧,以斑岩型铜钼矿化和与斑岩有关的铜铅锌矿化为主,构成冈底斯南矿带。
含矿斑岩侵位于花岗岩基内,形成典型的斑岩铜(钼)矿床,如南木达布、冲江、厅宫、驱龙、夏马日、拉抗俄等矿床(程力军等,2001;侯增谦等,2001;曲晓明等,2001);含矿斑岩侵入围岩地层时,形成与斑岩体有关的夕卡岩矿床与热液矿床,如甲马矿床(冯效良等,2001)。
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西藏是我国的宝地之一,拥有许多矿产资源。
近年来,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个矿床是中国大陆发现的最大的铜(钼金)矿床之一,其储量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
以下将介绍该矿床的发现、矿床类型、资源意义以及未来开发前景。
一、矿床的发现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是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西南五省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合作队伍,在西藏冲江县亚东镇附近进行地质调查和钻探勘查时发现的。
经过多次实地勘查和审慎评估,该矿床被确认为可开采的大型矿体。
二、矿床类型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属于斑岩型铜矿床,钼金是该矿床的副产物。
斑岩铜矿床是指由地下热液在岩体裂隙和孔洞中分解、转移、富集铜的一种成矿类型。
相较于其他成矿类型,斑岩铜矿床产矿时间较早,矿体规模较大,金属赋存量较高,且品位相对较高。
三、资源意义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储量大、品位高,含有大量铜、钼、金等有价金属,其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巨大。
对于西藏自治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该矿床的发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该矿床的开采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而且也可以为国家提供重要的金属资源。
四、未来开发前景目前,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处于资源调查、评估与开发的阶段。
由于该矿床储量丰富且品位高,其开发潜力很大。
加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该矿床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综上所述,冲江大型斑岩铜(钼金)矿床的发现对于西藏自治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信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这个矿床的开发和利用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青藏高原某斑岩型铜钼矿选矿试验

辉铜矿中铜占总铜的 82.80%;辉钼矿是矿石中钼的主要赋存矿物,以单体形式存在;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长
石和石英;试样在最佳的药剂制度下,采用“铜钼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铜钼分离”的工艺流程,经 1 次混合粗
选、1 次混合精选和 2 次混合扫选得到铜钼混合精矿,混合精矿再磨进行铜钼分离粗选,分离粗选精矿经 6 次精选
摘 要 青藏高原某特大斑岩型铜钼矿资源储量丰富,铜钼分离困难导致其中钼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为综
合回收矿石中铜、钼等有价金属元素,确定该矿石最佳的选矿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
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铜品位为 1.21%,钼品位为 0.040%;矿石中主要铜矿物为辉铜矿和黄铜矿,
Zhu Xianwen1,2,3 Li Shichun1,2,3 Wang Yang1,2,3 Xu Yongwei 1,2,3 Weng Cunjian1,2,3 Luo Xianping1,2,3,42
(1.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ining Group Co.,Ltd.,Xining 810006,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Nonferrous Mineral Resource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Qinghai Province,Xining 810006,China; 3. Qingha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Xining 810006,China; 4.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青藏高原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其“缺位找矿”之实践

青藏高原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其“缺位找矿”之实践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该地区存在着丰富的铜、铅、锌、钨、锡等金属矿床。
而其中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成矿类型之一。
它们的独特成矿特征,以及在“缺位找矿”的实践中的意义,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的成因特征。
该类型的矿床大多形成于斑岩侵入后、浅成卤水热液作用下的矿化过程。
其中,卤水热液往往具有高含盐度、低温度的特征。
这些热液在斑岩和周围的火山岩中运移和沉淀,引起了斑岩和围岩的矿化作用,形成铜、铅、锌、钨、锡等多种金属矿床。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这种矿床成矿亚系列所具有的缺位找矿特征。
缺位找矿是指在找矿过程中,根据某个区域矿产资源分布的不规则性和不均匀性,通过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找到那些在原矿力度、熔点或溶解度等物理特性不太突出的富矿化异常体,从而进行找矿勘探的方法。
对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而言,其形成大多是受到斑岩侵入和卤水热液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我们通常借助电静位法、自然电场法等相应的矿床物理勘探方法进行矿化区划和矿体定位,以便进行后续的找矿作业。
此外,我们也需要依据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的特点,结合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的分异效应,将探测的异常进行区分:一类是非金属矿异常体,与岩体岩浆作用和改造作用有关;二类是金属矿异常体,与岩体卤水热液作用和矿化作用有关。
总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的“缺位找矿”实践,对于发现更多的隐蔽性矿体是极为重要的。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多种勘探技术,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从而尽可能地发掘地下矿藏。
同时,对这种成矿亚系列的研究,也可以为今后的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鉴于本题未有具体研究对象,我进行了模拟,模拟了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矿产储量、含铜率、含铅率、含锌率等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青海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格尔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属于新生代与古生代的垮塌构造成矿带,是青藏高原腹部富集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之一。
该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如下:一、地质特征1.矿体与矿化类型: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体类型为脉状、管状和肢状。
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石英闪长岩脉型、斑岩和蚀变岩型等。
2.岩石类型与构造类型:区内主要岩石类型为二叠-三叠系海相沉积岩和新生代火山岩。
其次是二叠纪花岗岩体和三叠纪花岗岩体。
矿区构造类型为多克隆构造和裂隙构造,属于垮塌构造较为活跃的地区。
3.矿体分布特点: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中的矿体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央与西南部的山脊上,呈带状分布的特点。
4. 成矿物质来源: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区内分布广泛的古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岩和岩浆岩。
不同年代和类型的岩石经过动力学和热液作用后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矿化作用。
二、成矿模式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主要是沉积岩、火山岩和岩浆岩经历多种成因作用,形成围岩矿化,再通过蚀变作用,形成矿体矿化。
成矿过程包括多个阶段:1.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阶段: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富集钾、硅、钇等元素的花岗岩体和拉斑岩体。
这些岩浆的晚期阶段常常形成高温、高压和高盐度的热液,对周围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进行了充分的蚀变和矿化作用。
2. 较晚阶段的成矿作用:最后一次成矿作用主要以蚀变为主,使得矿床中的石英、斑岩和蚀变岩等围岩充分矿化,矿物种类更加丰富。
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造山带演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引发地壳重力坍塌,较为复杂的垮塌构造形成了多道断裂/岩浆通道,大规模热液流体在其中的运移作用下沉积于目的地,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矿床。
此外,在成矿过程中,蚀变作用在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矿床的品位和规模。
总之,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一座具有高程度元素富集特点的新生代-古生代矿床。
其成矿过程表现为多个阶段的多样性作用控制,综合作用才能成功生成大规模的矿床。
斑岩铜(钼-金)矿床的成矿流体

斑岩铜(钼-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卢焕章;毕献武;王蝶;单强【摘要】斑岩铜矿是主要的铜资源,是矿床研究和勘查的重要目标.斑岩铜矿按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可分为2种:俯冲带斑岩铜矿和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它们在成矿流体方面有很多区别,其中较大的差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钾化蚀变带比俯冲带斑岩铜矿的钾化蚀变带强得多,且范围也相对较宽.文章简述了这2种斑岩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着重从流体包裹体、蚀变作用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来探讨斑铜矿床成矿流体的主要特征,包括成矿流体的成分、形成温度和压力,氢、氧、碳和硫稳定同位素组成.这两种类型的斑岩铜矿中主要发育5种包裹体:M熔体包裹体;Ⅰ液体包裹体;Ⅱ气体包裹体;Ⅲ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和CO2-H2O包裹体.Ⅱ类和Ⅲ类包裹体常共存,且均一温度相似,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不混溶和沸腾作用.在Ⅲ类含子矿物的包裹体中发现了含金属硫化物(黄铜矿、黄铁矿)和氧化物(赤铁矿、磁铁矿)子矿物.在斑岩金矿和碰撞造山带的斑岩铜矿中出现CO2-H2O包裹体,在斑岩的斑晶和一些早期石英脉的石英中可见到熔体包裹体以及熔体-流体包裹体,它们代表斑岩岩浆的样品,说明斑岩铜矿的形成经历了岩浆和热液阶段.最近的研究表明,斑岩铜矿的初始流体是中等盐度和密度的岩浆流体.这种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因压力释放而发生沸腾,形成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高盐度包裹体.【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16(035)005【总页数】20页(P933-952)【关键词】地球化学;斑岩铜矿;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铜的气相搬运【作者】卢焕章;毕献武;王蝶;单强【作者单位】加拿大魁北克大学,Chicoutimi,Qc.G7H 2B1,Canada;矿床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昆明理工大学,昆明云南65009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9;P618.41斑岩型矿床,按其成矿金属元素可分为斑岩Cu(±Au,Mo,Ag,Re,PGE)、斑岩Cu_Mo(±Au,Ag)、斑岩Cu_Mo_Au(±Ag)、斑岩Cu_Au(±Ag,PGE)、斑岩Au(±Ag,Cu,Mo)、斑岩Mo(±W,Sn)、斑岩W_Mo(±Bi,Sn)、斑岩Sn(±W,Mo,Ag,Bi,Cu,Zn,In)、斑岩Sn_Ag(±W,Cu,Zn,Mo,Bi)和斑岩Ag(±Au,Zn,Pb)矿床等。
大陆碰撞带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

大陆碰撞带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
西藏冈底斯带(后碰撞伸展环境)含矿斑岩形成的构造控制模型
在大陆环境,能否形成和如何形成大型-巨型斑岩铜矿,是成矿学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
科学家通过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及中国东部斑岩铜矿,(1)发现并证实四种大陆环境(晚碰撞转换环境、后碰撞伸展环境、后造山伸展环境和非造山崩塌环境)均可以产生巨型斑岩铜矿,从而大大扩展了寻找斑岩铜矿的战略选区;(2)证实这些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无关,属于一种新类型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3)发现大陆环境的含铜斑岩多为钾质埃达克岩,来源于加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而不是岩浆弧环境的地幔楔形区。
富水含铜岩浆经历了两级岩浆房结晶分异,并排泄出大量成矿流体;(4)提出地幔物质向下地壳的注入和添加以及下地壳源区角闪石分解是斑岩岩浆含Cu、富H2O、高S、高?O2并发生大规模成矿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陆型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突破了著名的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理论,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基于这一新的理论认识,系统论证了冈底斯铜矿化带具有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斑岩铜矿带的远景潜力,解决了评价方法问题,指明了找矿突破方向,推动了冈底斯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
他们将大陆环境的斑岩铜矿称为大陆型斑岩铜矿,理论模型概述为:大陆型斑岩铜矿形成于晚碰撞走滑环境等四种具体的构造环境;在其大陆环境,地壳增厚、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含矿岩浆形成的主导性机制;大陆型斑岩铜矿的含矿斑岩具有钾质岩浆亲合性;含铜斑岩岩浆的形成或与软流圈上涌或与下地壳拆沉有关,但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无关;幔源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岩浆形成过程并贡献金属物质是斑岩含矿性的主导因素;下地壳物质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发生大量分解导致含矿岩浆富集金属、富水富硫。
青海东昆仑东段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青海东昆仑东段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东昆仑东段地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该地区地质构造及其复杂,但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就通过对区域地质特征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也从宏观上提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旨在为该地区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标签:青海东昆仑东段区域地质特征东昆仑造山带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造就了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金边(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金矿)盐盆(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金腰带(昆企山铜多金属矿)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研究区地处秦祁昆成矿域东昆仓成矿省雪山峰-布尔汗布达山成矿带的东段,与青藏北特提斯成矿域布略达板-青海南山成矿省鄂拉山华力西-印支期成矿带智玉-峪沟成矿亚带的结合部位,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据现有资料统计,区内已发现矿床、矿点、矿化点30多处,矿种有磁铁矿、铬铁矿、黄铁矿、铜(钴)矿、铜铁矿、煤矿、石棉矿、大理岩矿及金矿等,尤其以果洛龙洋金矿床(大型)、阿斯哈金矿床(中型)、按纳格金矿床(中型)具有显著地位。
1东昆仑东段区域地质构造该研究区域位于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其西与新疆交界,东以哇洪山-温泉断裂为界并与鄂拉山相接,北邻柴达木盆地,南接阿尼玛卿-巴颜嚷拉印支造山系。
该地带由北向南依次展布着昆北、昆中、昆南及北巴颜略拉四条主要断裂,这些断裂带将东昆仑分为不同的构造单元。
由于不同的学者所持的构造演化观不同,对东昆仑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亦不相同。
本文就以东昆中断裂、东昆南断裂和布青山南缘断裂为界。
具体概述如下:主边界断裂带包括东昆中断裂带、东昆南断裂带和布青山南坡断裂。
其中东昆中断裂带是东昆仑地区的一条巨型断裂总长度达到1000km 以上,是分隔东昆北构造带与东昆南构造带的一条区域性巨型构造变形带。
2东昆仑东段区域地层特征区域内出露的地层具有时代跨度大的特点,具大量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该区域在寒武纪(局部可能为晚元古代晚期),稳定的陆台开始拉伸裂解从而形成一系列微陆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南面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或裂陷槽组成的多岛小洋盆/裂陷槽的构造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 含 矿斑 岩 的 R=AV< 等 时 线 年 龄 Q 估 计 成 矿 年 龄 在 !$,( G7 左右 TW(U& 北衙斑岩矿床 成 矿 历 史 和 矿 化 类 型 比 较 复 杂 Q 根 据 北 衙 正 长 斑 岩 的 XA-< 年 龄 YJ& G7ZQ 估计主成矿年龄在
J( !’
)JK(W* G7& 在东带Q 西范坪含 F> 二长斑岩角闪石的 -<[ -< 坪年龄为 J%,KW G7Q 等 时 线 年 龄 为 J$,& G7TW(UQ 估 计 成 矿 年 龄 在 )JJ)W * G7 & 姚安正长斑岩的 XA-< 年龄变化于 !D’K( G7 间 Q 估计矿床成矿年龄在 !J’J% G7 之间 & 上述资料虽有一定 的推测性 Q 但两个带的成矿年龄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
第 !" 卷第 " 期
中
国
地
质
-./0!%!’.0" &’() !+,,#
+,,# 年 $ 月
!"#$#!% &’ ()&’*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侯增谦! 钟大赉" 邓万明 "
!%Q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H 北京 %///!- "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北京 %///.,$
,-&$*"+*)" 其二为中甸 " 盐源 " 姚安富碱斑岩带 " 在扬子陆块西
缘产出 " 同位素年龄介于 !2#’$ ,-&+*)!
"
斑岩铜钼金成矿作用
图 + 展示了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重要斑岩矿床的空间分
布 ! 大致以金沙江古缝合带为界" 分东西两条成矿带 ! 西带北 起江达 %南抵祥云 ! 包括北段玉龙斑岩 34 带 # 中南段北衙斑 岩 54#67869:%矿田和南段马厂箐 346,;654 矿床#图 +%! 东 带北起中甸 % 南达姚安 ! 北段为中甸甭哥斑岩 34654 矿床 带 " 中段为西范坪斑岩 34654 矿床 " 南段为姚安斑岩 786
第 !" 卷 第 " 期
侯增谦等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
承性断裂制约 & ’ 成对 ( 出现的斑岩成矿带 Q 具有如下类似特 征! 成矿时代类似性! 斑岩矿床的成矿年龄可利用辉钼矿
含矿斑岩类似性 ! 类似性表现为 ! YDZ 东西两带的含矿斑 岩组合均为二长花岗斑岩 $ 二长斑岩和少量正长斑岩 Q 空间 上 Q 自北而南 Q 由二长花岗斑岩 向 正 长 斑 岩 递 变 # YWZ 含 矿 斑 岩体多呈小岩株产出 Q 多为多期次侵入的复式 岩 体 # Y!Z 在 复 式岩体中 Q 矿化多与中晚阶段侵入的偏酸性斑岩密切相关 & 围岩蚀变类似性 ! 围岩蚀 变 多 以 岩 体 为 中 心 Q 呈 环 带 状 发育 & 矿化岩体多出现硅化核 Q 向外依次为钾 A 硅酸岩化带 $ 石英绢云母化带和青磐岩化带Q 外接触带多发育夕卡岩化带 $ 大理岩化带和角岩化带 & 成 矿 特 征 类 似 性 ! 类 似 性 表 现 为 ! YDZ 尽 管 藏 东 斑 岩 矿 床与环太平洋斑岩矿床的产出环境不同 Q 但矿化特征基本一 致 # YWZ 东 西 两 带 出 现 类 似 的 矿 化 组 合 Q 西 矿 带 为 F> $F>A
C7R$MS2!TN 和较低的 UOV$/3%/42N 区别于非含矿斑岩 ! 并具有似埃达克岩 O6W6X7B’487X’N 岩浆亲合性 ’ 富碱斑岩相对富
集 YZY3 O[ -\( -16N - 亏损 ]&C3 O^(-_6 -_7-‘Pa ^(IU 比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 \33 分馏强烈但不出现明显的负
自从 C7887BD’E%F和 G7B=9’88E$F发表了其卓越的斑岩 铜 矿 研 究 成 果 以 来H 人 们 已 广 泛 地 接 受 这 样 一 个 构 造 模 式H 即 斑 岩 铜 矿 形 成 于 板 块 汇 聚 边 界 的 岛 弧 或 陆 缘 弧 环 境H 岩浆起源于 被 俯 冲 板 片 流 体 交 代 的 地 幔 楔 形 区H 并 在 相 对 封 闭 体 系 发 生结晶分 异 和 I 或 地 壳 混 染 H 形 成 含 矿 斑 岩 H 发 育 岩 浆 J 热 液 成矿系统 ’ 一系列大型 ) 巨型斑岩铜金矿床环绕太平洋大量 发育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个模式
E"!2"#F
H 含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特征
E"+L%2F
H
受切割碰撞带的正断 层 系 统 控 制 E%-FH 但 控 制 斑 岩 铜 矿 形 成 发 育的构造模式尚未建立 ’ 建 立 碰 撞 造 山 带 斑 岩 铜 矿 的 构 造 模 型H 其关键需要了
收稿日期 !+,,!1%*1$# " 改回日期 !+,,!1%%1*+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 项目 %.//.01#%.2// & 资助 ’ 作者简介 " 侯增谦 ! 男 !%,2% 年生 ! 博士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大陆成矿作用研究和海底热水成矿作用 (345678 "9:;<=6>?@A’B)=A ’
9:65<654 矿床 #图 +%! 总体上 " 西带产于扬子地块与羌塘地
体的对接带上" 受大规模的走滑断裂带控制 $ 东带产于扬子地 块西缘 " 北 段 受 走 滑 断 裂 控 制 " 南 段 受 沿 袭 攀 西 裂 谷 期 的 继
图 $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和斑岩分布图
#" 藏东印度 " 亚洲碰撞带东部构造格架 $!"%""%"%&$’"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构造特征及斑岩分布 $"%&$ ( " 大理地区斑岩侵入体分布 $""&
3b 异常 ! 反映岩浆源区曾经历过古俯冲洋壳板片流体的交代富集作用和软流圈小股熔融体的注入 ’ 含矿的似埃达
克斑岩可能源于玄武质下地壳 ! 后者经历高压 MS#/ X5P 下角闪岩 " 榴 辉 岩 相 变 质 和 板 片 流 体 交 代 ! 并 作 为 下 地 壳 角 闪岩包体在富碱斑岩中出现 ( 不含矿的正长斑岩可能起源于含水的金云母橄榄岩富集地幔 ’ 微量元素和 CcL^WL‘( 同位素系统反映 ! 该源区遭受了更强烈的板片流体交代和软流圈物质混染 ’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 ! +/ G6 以 来的扬子大陆板片向西俯冲 ! 并与印度大陆俯冲板片对挤 ! 诱发了软流圈上涌热蚀及其熔融体的底侵注入 ! 引起了 壳幔过渡带的部分熔融 ’ 似埃达克斑岩岩浆以相对富水 - 富 C 和高氧逸度 #$%&’ 特征 ! 成为成矿金属和硫的重要载体 ! 并在浅位封闭系统形成斑岩铜钼金矿床 ’ 关 键 词 ! 斑岩矿床 ( 铜钼金成矿带 ( 构造模式 ( 青藏高原东缘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L!2+- %.//#&/%L///%L%# 中图分类号 !!"#$%&# (!"#$Q2+d‘2%KQ+%
R3AS. 精确定年Q 也可根据含矿斑岩结晶年龄间接估计Q 一般
说来Q 斑岩成矿通常出现在含矿斑岩最晚次侵入前 D’! G7 &
TD$U
在西带Q
T!$U
玉 龙 斑 岩 成 矿 带 的 辉 钼 矿 R3AS. 年 龄 为 !K,$ ’
!K,& G7 & 马 厂 箐 斑 岩 铜 钼 矿 成 矿 年 龄 没 有 直 接 测 定 Q 但 根
E!2+F
解 " M%N 区 域 斑 岩 矿 化 事 件 的 时 空 坐 标 和 形 成 环 境 ( O.P 含 矿 斑 岩 与 非 含 矿 斑 岩 的 形 成 机 制 ( M!P 斑 岩 成 矿 系 统 所 根 植 的 岩石圈浅表构造和深部结构 ’ 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 H 长期的矿产勘查和不懈的深入研究 H 已基本勾画出斑岩成矿 带的整体轮廓和矿化结构 E22-H%$H%K2$/F( 对长达千余千米的富碱斑 岩 的 长 期 系 统 研 究H 不 仅 积 累 了 大 量 地 球 化 学 数 据H 而 且 对 其成因机制 与 动 力 学 背 景 取 得 了 重 要 进 展 E$%2$2F( 对 三 江 特 提 斯及藏东构造转换带的精细构造研究 H 为斑岩铜矿带形成背 景 提 供 了 相 对 清 楚 的 构 造 框 架 E$-2$,FH 跨 越 该 构 造 带 的 一 系 列 深 部 地 球 物 理 探 测 资 料 E!/2!#FH 为 理 解 斑 岩 岩 浆 深 部 过 程 提 供 了十分丰富的信息 H 使人们讨论和构建陆内斑岩铜矿成矿构 造模型成为可能 ’ 本文将主要依据前人的成果资料 H 总结斑岩成矿带的时 空 分 布 特 征H 厘 定 含 矿 与 非 含 矿 斑 岩 的 岩 浆 亲 合 性 类 型H 探 讨斑岩起源的深部作用过程 H 尝试性地提出斑岩铜钼金矿床
!
区域地质背景
本研究区位于印度 " 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