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类型及其特点;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进行模拟实验;3. 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CAD等)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机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力、运动、能量、功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2. 常见机械传动: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传动3. 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液压泵、液压缸、气压泵、气压缸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与气压传动4. 机械零件:轴、轴承、联轴器、减速器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零件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绘制简单的机械零件图;教材章节: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6.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进行模拟实验;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机械原理基本概念,进行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第二周:常见机械传动,分析各类传动的特点;第三周: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学习原理并进行实验;第四周:机械零件,认识各种零件及其作用;第五周:计算机辅助设计,学习CAD软件基本操作;第六周: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分组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的探究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机械分析和设计能力。

具体而言,我们的课程设计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设计实际的机械系统,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机械原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

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 独立思考和创新:通过课程设计,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机械原理应用于具体的机械系统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改进机械系统性能和效率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

3. 团队合作和沟通: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其他同学组成团队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技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如使用机械制图软件进行绘图、使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测量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分析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

这些能力和技能对于学生今后从事机械工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使用一台小型汽车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并设计一个能够模拟汽车运动的机械装置。

这个装置将包括几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车轮。

首先,我们将以发动机为中心展开设计。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组件,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车辆前进。

我们将模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使用气缸、活塞和曲轴等零部件来展示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通过控制燃料的供给和排气的开关,我们能够控制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传动系统,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

传动系统通常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等部件。

离合器用于分离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传动,变速器则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车辆的速度和扭矩输出。

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能够前进或后退。

最后,我们需要设计车轮和悬挂系统,以便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车轮通常由轮毂、轮胎和刹车器组成,它们通过悬挂系统与车身相连。

悬挂系统可以减震和支撑车身,以提供舒适的驾驶体验。

通过模拟这一完整的机械系统,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运作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各个部件的参数和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的实际应用,并培养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02
掌握了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04 不足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设计进度滞 后。
05
06
对某些设计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影响了 设计效率。
对未来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展望
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 化设计,以满足多样 化的市场需求。
加强与其他专业的交 叉融合,拓展机械系 统方案设计的领域和 应用范围。
作精度等方面。
可靠性
评价机械系统在规定的使用条 件下,能够无故障地完成预定 功能的性能。
经济性
评价机械系统的制造成本、运 行成本以及维护成本等经济指 标,以确定其经济可行性。
安全性
评价机械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 操作者和环境的安全保障程度

03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
确定设计目标
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设计目标,如优化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稳定性、降低 能耗等。
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制定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和目标,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包括机械系统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关键参数等。
方案优化
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如改进结构、调整参数、提高效率等,以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
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应满足实际需求,具有 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设计过 程需遵循工程规范和安全标准。
02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概述
机械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机械系统的定义
机械系统是由各种机械设备、装置、 工具等组成的,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 整体。
机械系统的组成
机械系统通常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 、执行装置、控制装置以及辅助装置 等部分。
引入更多的智能化和 自动化技术,提高机 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力、压力、摩擦力等;•学习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机械设计的常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学会使用绘图软件或手工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和协作;•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注重实践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元件、控制系统等,并分析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2.力学基础知识:学习力、压力、摩擦力等基本力学概念,掌握力学原理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3.机械传动:学习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理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4.控制系统: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学习常见的控制策略和应用。

5.机械设计:学习机械设计的常规方法和步骤,掌握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6.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了解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表彰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中的杰 出工作。
经验总结
分享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中的经 验和教训。
实际应用
解释为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
设计目标
设计和开发
性能优化
确定要设计和开发的物品或系统。 阐述优化性能的具体目标。
可持续性
说明设计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 考虑。
设计方案
1
研究和分析
开展研究,分析设计要求和约束。
概念设计
2
生成多个概念设计,并进行评估和选择。
3
详细设计
制定详细设计并创建相应的图纸和模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本课程设计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课程设计任务简介
背景
解释为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必 要的。
团队合作
讨论小组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
学习工具
介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将使用的 工具。
问题陈述
挑战性问题
提出一个挑战性的机械原理问题。
解答方法
概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设计要素
1 材料选择
2 结构设计
选择适合设计需
解释如何控制设计中的运 动。
性能测试计划
测试目标
明确测试的目标和指标。
测试方法
阐述测试所需的步骤和方法。
数据分析
解释如何分析测试数据以评估 设计性能。
结论
团队成果
展示团队完成设计任务的成果。
证书颁发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机械原理设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设计的基本思维和方法。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认识机械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积极的科学探究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机械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第二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三部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机械的创新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将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多媒体资料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机械原理,实验设备将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进行评估。

作业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

考试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考试的分数来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在每周的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共计16周。

机械原理怎么做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怎么做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怎么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及其原理等核心知识点;2. 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生活中简单机械的运作过程,解释相关现象;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试和优化;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复杂的机械设计任务;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机械原理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引导其关注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原理知识,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介绍机械、力、运动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2. 简单机械及其原理:分析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教学内容:第二章 简单机械3. 机械运动和力的作用:讲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相关力学知识。

教学内容:第三章 机械运动和力的作用4. 机械设计基础: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进输送机机构设计指导老师:刑进小组成员:10机械本三关慧1014090709 10机械本三秦敏1014090722 10机械本三宋国军1014090723 2012年5月20日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课题题目及任务-----------------------------------------1.课程题目----------------------------------------------2.设计任务----------------------------------------------3.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第三章运动循环图----------------------------------------------- 第四章传动机构和工作机构的选择------------------------ 第五章减速器机构选择及相关性能参数计算----------- 第六章传动轴承和传动轴的设计-------------------------1.从动轴的设计-------------------------------------2.中间轴的设计-----------------------------------------3.主动轴的设计-----------------------------------------4.求轴上的载荷--------------------------------------- 第七章设计小结----------------------------------------------参考文献----------------------------------------------------------进机调整端部分装置在调整段机架上,步进机调整端包括从动链轮、气缸、气缸座、轴承座、调节螺杆、调节螺母,从动链轮装置在从动链轮轴上,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上装置有传动链条,传动链条上设置有若干个链板组件。

2、设计任务:(1)根据工艺动作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2)进行插断机构、步进输送机构的选型。

(3)机械运动方案的评定和选择。

(4)根据选定的原动机和执行机构的运动参数拟定机械传动方案,分配传动比,并在图纸上画出传动方案图。

(5)选出最优方案,画出机械运动方案简图。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7)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步进输送机是一种能间歇的输送工件,并使其间距始终保持稳定步长的传送机械。

其示意图如下,工件经过隔断板从料轮滑落到辊道上,隔断板做间歇往复直线运动,工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向下滑落。

输送滑架做往复直线运动,工作行程时,滑架上位于最左侧的推爪推动始点位置,工件向前移动一个步长,当滑架返回时,始点位置又从料轮接受了一个新工件。

由于推爪下装有压力弹簧,推爪返回时,得以从工件底面滑过,工件保持不动。

当滑架再次向前推进时,该推爪早已复位并推动新工件前移,与此同时,该推爪前方的推爪也推动前工位的工件一起向前再移动一个步长。

如此周而复始,实现工件的步进式传输。

显而易见,隔断板的插断运动必须与工件的移动协调,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匹配。

注意有图空出来3、主要技术参数说明:(1)工件质量:70kg(2)输送步长H=400mm,可载5~8个工件(3)运输速度为0.44m/s,尽可能均匀,行程系数K=1.25(4)工作阻力2500N(5)往复次数40(6)滑架导路水平线与安装平面高度允许在800——1000mm。

第三章运动循环图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拟定运动循环图的目的是确定各机构执行构件动作的先后顺序、相位,以利于设计、装配和调试。

根据对比分析,我们选择曲柄连杆机构作为工作机构,实现步进式输送。

第五章减速器结构选择及相关性能参数计算1、减速器结构:展开式二级圆柱直齿轮减速器。

2、电动机选择3、传动比分配工作机的转速:第六章传动轴承和传动轴的设计1、从动轴的设计(1)求输出轴上的功率P3,转速3n,转矩3TP3=3.96KW3n=34r/min3T=1057N.m(2)求作用在齿轮上的力(3)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4) 根据轴向定位的要求确定轴的各段直径和长度①为了满足半联轴器的要求的轴向定位要求,Ⅰ-Ⅱ轴段右端需要制出一轴肩,故取Ⅱ-Ⅲ的直径mm d 62=-ⅢⅡ;左端用轴端挡圈定位,按轴端直径取挡圈直径mm D 65=半联轴器与轴配合的轮毂孔长度,为了保证轴端挡圈只压在半联轴器上而不压在轴端上, 故Ⅰ-Ⅱ的长度应比轴配合的毂孔长度略短一些,现取mm l 82=-ⅡⅠ②初步选择滚动轴承.因轴承同时受有径向力和轴向力的作用,故选用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参照工作要求并根据mm d 62=-ⅢⅡ,由《机械设计手册》P73表6-6轴承产品目录中初步选取0基本游隙组 标准精度级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7013C 型.对于选取的单向角接触球轴承其尺寸为的mm mm mm B D d 1810065⨯⨯=⨯⨯故mm d d 65==-=ⅧⅦⅣⅢ;而 mm l 18=-ⅧⅦ .右端滚动轴承采用轴肩进行轴向定位.由手册上查得7013C 型轴承定位轴肩高度72,5.3,07.0==>-ⅤⅣ因此取d mm h d h mm,取安装齿轮处的轴段mm d 73=-ⅦⅥ;齿轮的右端与左轴承之间采用套筒定位.已知齿轮毂的宽度为85mm,为了使套筒端面可靠地压紧齿轮,此轴段应略短于轮毂宽度,故取96l mm -=ⅥⅦ. 齿轮的左端采用轴肩定位,轴肩高3.5,取mm d 78=-ⅥⅤ.轴环宽度h b 4.1≥,取b=6mm.轴承端盖的总宽度为20mm(由减速器及轴承端盖的结构设计而定) .根据轴承端盖的装拆及便于对轴承添加润滑脂的要求,取端盖的外端面与半联轴器右端面间的距离mm l 30= ,故取mm l 50=-ⅢⅡ.取齿轮距箱体内壁之距离a=16mm ,两圆柱齿轮间的距离c=20mm .考虑到箱体的铸造误差,在确定滚动轴承位置时,应距箱体内壁一段距离 s,取s=8mm ,已知滚动轴承宽度T=18mm ,高速齿轮轮毂长L=50mm ,则(9693)(188162)44l T s a mm mm νIII -I =+++-=+++= ⅥⅤⅣⅢⅤⅣ-----+++=l l a c s L lmm )6441620850(--+++=mm 28=轴的结构如图所示图6-1 Ⅲ轴示意图③各轴段长度的确定1轴段的长度l1:l1=B+△2+△3=23+10+5=45mm,轴承的型号为6308,轴承宽度B=23mm,△2为齿轮断面与箱体内壁的距离,△3为轴承内端面与箱体内壁之间的距离2轴段的长度:l2=B2-2=96-2=94mm, 齿轮宽B2=96mm3轴段的长度:两齿轮间距l3=14mm4轴段的长度:l2=B1-2=70mm, 齿轮宽B1=72mm5轴段的长度:l5:l5=45mm,轴承宽度B=23mm距离经校核该轴的结构满足强度要求。

3、主动轴的设计①轴径的确定Ⅰ轴各轴段如图5-3所示1>轴段连接滚筒:长度大于低级轴的最小直径长度,取L1=110mm.2>轴承端盖的总宽度为20mm(由减速器及轴承端盖的结构设计而定) .根据轴承端盖的装拆及便于对轴承添加润滑脂的要求,取端盖的外端面与滚筒右端面间的距离mml30= ,故取280l m m=3>轴段的长度l3:l3应略小于或等于深沟球轴承的宽度,轴承的型号为6008,轴承宽度B=15mm,l3=15mm.4>轴段的长度:A为箱体长△2为齿轮断面与箱体内壁的距离,△3为轴承内端面与箱体内壁之间的距离l4=△3+A-(l5+l6+△2+4+L3+L7)=73mm5>轴段部位为齿轮定位轴环,其长度为:l=1.4h=1.4×6=8.4mm取l5=10.6>轴段为安装齿轮段,其长度略小于齿轮宽度, l6=707>轴段为轴承安装段并加套筒来保证齿轮和轴承的轴向定位,l7=4+△2+△3 +B轴承=4+10+5+15=34mm.经校核该轴的结构满足强度要求。

4、求轴上的载荷对于7013C型的角接触球轴承,a=20.1mm,因此,做为简支梁的轴的支承跨距.从动轴的载荷分析如图5-4图6-4 载荷分析第七章设计小结一个月的课程设计已经结束,我们小组三个人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利用课余时间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因为我们学过机械原理这门课,此次设计用到的很多基础知识我们都已经基本掌握,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所以做起来相对顺手,也并没有觉得很难、很累。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小组团结互助,刻苦钻研,尤其是在设计步进输送机各种方案时,加入自己创新的元素,通过理论与实践并行,完美的完成本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并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我们在高效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综合运用到实际设计中,这不仅加强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更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加了设计经验。

在设计计算过程中,通过组内讨论和交流,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让我们了解到更多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此次我们最大的心得是,好的设计是建立在踏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主编王淑仁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主编刘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机械原理》主编孙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机械原理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主编马金盛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