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忠诚、智慧和谦虚等传统美德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文章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及其所体现的传统美德。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刘备三顾茅庐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并学习刘备的谦虚、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忠诚等传统美德。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著称。
教学准备:《三顾茅庐》课文PPT课件,包含罗贯中的生平简介、《三国演义》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三顾茅庐》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人物形象、相关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学刘备”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场景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罗贯中的生平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行为及其体现的美德。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的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动机。
2. 美德讨论:讨论故事中体现的忠诚、智慧和谦虚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描绘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情景。
该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忠诚、智慧、毅力和坚定的品质。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全面深入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感兴趣,但可能会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培养忠诚、智慧、毅力、坚定的品质;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4.学会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深入了解《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方可领会故事的真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史实意识。
通过讲述著名故事《诸葛亮三顾茅庐》引出本次课程主题。
2.讲解讲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使学生明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了解了解“玩世不恭、不张扬”的孔明形象,了解“仁义、节俭”等为人处事的风范,加强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
同时,通过解读孔明替代草船借箭的场景以及托孤之言,引出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3.思考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思考,探讨怎样才能不魂飞九霄,留一份实在在世间。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举出具体的事例,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4.讨论讨论孔明的领导才能及其对刘备的影响。
5.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复习精髓,检查课程效果。
四、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通过情境营造、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人物。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思考作进一步的引导与加强。
3.课前留居,听铃号上课,反思、记忆和拓展,共享新课。
五、教学手段1.课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2.多媒体视频,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3.教材,从故事本身讲解。
六、教学反思1.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认真听讲,并对自己的思考作出概括、归纳。
2.合作学习能力,合理分配分组,让学生彼此分享,尊重各自的思考,形成彼此交流、相互借鉴的氛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6)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论英雄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二、英雄也问出处。
1、让我们跟随刘备一起去隆中拜访一下诸葛亮吧。
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配乐)(4)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指名说1-2名)三、慧眼识英雄。
过渡:老师有疑问,刘备来此是请诸葛亮出山的,写这段景色有什么作用呢?出示A: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把山岗比作卧龙,其实是在说诸葛亮像只卧龙,等待施展才华)2.“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
”景色描写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B: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刘备听了谁的话?什么话才茅塞顿开?2.“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3.你还能找到这样类型的句子吗?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2)你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有什么特征?(比喻,更形象生动)(3)对比读出比喻句的妙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在课文讲解环节,教师需要深入解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可以逐段讲解,分析文中的人物、情 节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的才华。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互动
交流讨论
课堂互动环节是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的重 要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教师 可以让学生讨论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 亮,或者让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课堂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改进建议
针对部分学生在角色扮 演中出现的问题,可以 在课前进行更充分的准 备和指导,以提高表演 效果。同时,可以增加 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 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下节课预告
主题
学习《三国演义》中其他著名人物和故事,如关羽、张飞、赤壁之战 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其他人物和故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进一步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 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有效 地传递知识,是否需要调整 和改进。
教学方法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是否需要改进 和优化。
课堂氛围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积 极、有序,是否能够让学生 感到舒适和愉悦,是否需要 调整和改善。
学生需要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理解刘备为 何三次拜访诸葛亮,以及这一事件在三国历史中 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分析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诸葛亮的雄 才大略、高瞻远瞩,以及张飞的粗犷豪放、鲁莽 直率的性格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资料助读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拜谒.(yè)侥.幸(jiǎo)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3.学生积累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四、知识链接——《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小说”,指的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教案:《三顾茅庐》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通过文本分析理解古代历史典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文本细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人才、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三国演义》节选(含“三顾茅庐”部分)、人物分析卡片、情节发展图、PPT课件、角色扮演剧本。
•预习任务:学生需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章节,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视频导入: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三顾茅庐”的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引导:提问:“这段视频讲述了什么故事?你认为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引导学生分享初步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课程主题。
二、情节梳理与人物分析(约20分钟)活动设计:•情节发展图:教师展示一张空白的情节发展图,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共同填写关键事件和转折点,如刘备初访未遇、风雪再访、张飞不悦、第三次耐心等候等。
•人物分析卡片:分发人物分析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三顾茅庐》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提示,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与故事主题的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及其对主题的贡献。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角色扮演与文本细读(约25分钟)活动设计:•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关键场景,如刘备三访诸葛亮的过程、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等,学生自愿或抽签决定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台词和动作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文本细读:选取原文中的关键段落,如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张飞的抱怨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分析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人物心理变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
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
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2018秋初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构造,领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尝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重点语句,剖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感觉刘备的英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先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认识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有关文学知识,感觉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育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才所播放的小看频,正是三国期间有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互助,经千年传唱,已成美谈。
但是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其实许多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此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此中有什么奥密呢?想要深入认识,请同学们走进今日的课文。
【教课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指引学生踊跃关注该故事的前因后果,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惹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育学生的研究性思想。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认识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有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始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混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加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成立以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签字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别名《三国志平常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 ,就是用平常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好的故事,并以此表示必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和美学理想。
这类独到的文学款式遇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欢,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朝“ 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平常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此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大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议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弘愿的刘备依赖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研)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研)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诸葛亮,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的故事。
课文通过刘备的坚韧不拔和诸葛亮的忠诚智谋,展示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友善等品质。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坚韧不拔和诸葛亮的忠诚智谋,培养学生的忠诚、友善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草船借箭》吗?那个智慧的诸葛亮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学案第一课时教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学习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字,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等。
二、相关介绍《三国演义》:又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
所谓“”,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回“”,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拜谒(yâ)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î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â)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阻塞(sâ)强盛(qiáng)王冠(guān)塞满(sāi)勉强(qiǎng)冠军(guàn)塞外(sài)(2)词语释义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经典诵读】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
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中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思路:一、导入。
二、复习: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起伏不断。
谥文忠。
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
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立意新颖,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
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开豪放派新风。
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3)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四、初步感知: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子由(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不胜清影何似(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全婵娟(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