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科教育定位和发展战略分析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
对于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破解现实的条件约束困境,推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其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新工科建设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构建课程新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植入教学新理念,探索了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为地方高校探索生物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路径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06-04[收稿时间]2023-09-01[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PX-251182);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PX-2721350);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生物基础与生化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者简介]李昆太(1978—),男,江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及其专业教学改革。
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中央12个部门启动和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掀起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由此可见,加强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更事关高等工程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方面能否发挥作用。
新工科建设是改变传统工程教育的“路径依赖”,其内核是涵盖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新型生态网络。
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以新工科理念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新工科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地方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障碍和条件约束等现实困难,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找到合适的新工科发展路径,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另一现实问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作者:许鹏奎虞庐松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发展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始终以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素质受到国内外青睐。
各学科门类中,工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最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工学专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急剧增加,本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减少。
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是,教育思想观陈旧,人才培养制度单一,人才培养平台薄弱,创新氛围和环境欠缺,并面临着国际化、社会化、综合性、多样性等新趋势的挑战。
关键词: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一直保持在30%~40%的份额,1999年之后,高校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政策,其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1]。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2]因此,直面经济建设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始终以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受到国内外青睐。
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已发展到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本专科工科在校生和当年新招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3左右,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最大。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工科在校生无论绝对数还是比重均为第一。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358所,其中绝大多数院校开设有工学专业,工学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总数的34%以上,并呈现出比例逐年略有增长的趋势[3]。
大学生就业方面,本科各学科门类中,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2009-2011年连续三年达到90%以上;2009-2010年工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在第二位,2011年为第一位[4]。
我国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位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位分析[摘要]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地方高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发展战略的管理,其中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任何一所学校的前进与发展,都离不开正确和合理的定位。
[关键词] 地方高校战略定位误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地方高校就必须重视高校发展战略的管理。
其中,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学校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正确和合理的定位。
一、地方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一直是分层次、分等级的,只不过随着“985工程”、“211工程”等的实施,近年来高等学校的层次之争愈来愈烈而已。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的划分有多种标准。
李文亚、林佳树认为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被教育部确定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即“985”学校;第二层次是进入“211工程”的学校;第三层次是至少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第四层次是除以上学校之外的其它高等学校。
刘献君教授认为办学层次主要是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
刘教授认为,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或以本科教学为主)、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
还有一种通常的分类,即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型”、“教学型”或“学术性”、“专业性”、“职业性”等。
在以上的分层体系中,地方高校处于四个层次中的第三层,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科研型高校。
地方高校的经费主要依靠省、市财政提供,社会资助的项目比较少,与省、部属大学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经费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
正因为这样,地方高校在制定战略部署的时候才更要重视合理定位的问题,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推动学校的发展。
另外,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于本土,就业面向基层,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准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
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战略定位的误区由于现行的一些评价机制的诱导以及办学理念上存在的误区,地方高校走入了追求“高大全”战略定位的误区。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99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第 2 期2021 年 2 月 10 日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099-05中图分类号:G642新工科与课程建设0 引 言近年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变革,也引发了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对卓越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不失时机地推动了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行动。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发展战略[1-2],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
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3]。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等计划政策相继出台,各高校纷纷响应并迅速行动起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跨学科的研究院与新工科专业等新形态不断推出,一场“新工科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正在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4]。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徐晓飞1, 2,沈 毅1,钟诗胜2(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摘 要:分析与总结我国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及其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介绍新工科建设方案与实践经验,并对我国深化新工科建设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模式;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新工科“Π型”方案第一作者简介:徐晓飞,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研究方向为软件服务工程、服务计算、企业智能计算、软件工程等,***************.cn。
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新工科视域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综合改革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议题。
在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新工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推行给大学综合改革带来了机遇。
新工科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提倡贯穿教育、科研、产业的紧密结合。
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模糊,工程技术融入更广泛的领域,如医学、艺术、经济等。
大学可借助新工科的理念,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科间的融合度,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其次,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需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
传统学科分类下,课程设置通常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划分,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新工科视域下,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推动学科间的互动与整合。
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课程,引入工程设计、创新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设在线课程或者提供自主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第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需要重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工科视域下,实践教育成为培养工程人才的关键环节。
大学可通过建立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同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站在实践问题的前沿,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和创业是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
大学应该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导论课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同时,大学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南华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1-06-22[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校地合作平台的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20〕90号,编号21);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19〕291号,编号429)。
[作者简介]刘泽华(1966—),男,湖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室内空气品质与辐射环境安全、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新工科建设吹响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正是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主动响应和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在校地企“大对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大改革”,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校地合作办学模式“大总结”,完善校地企多方共赢机制;政产学研用“大协同”,拓展协同育人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1-0111-03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国家发展战略、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1]。
2018年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项目开展以来,各高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并投入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中,主动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持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培育了一批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与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整体发展形势,学校对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2]。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在完成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验收结果获得“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教育部与湖南省第二批新工科建设项目,如本项目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力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为同类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正确定性”是高等学校科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每所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前进方向。
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战术,这对办学者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本文试对高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中,各类高校都十分重视面向社会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办好一所高校必然要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办学定位的主体是谁呢?这涉及到办学自主权的行使者是谁。
首先要在观念上将举办者和办学者区分开来。
“举办者”是拥有学校财产所有权的投资者,“办学者”是经营学校的管理者。
给“学校定位”的主体是办学者,而不是举办者,在一股情况下办学者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恩想,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愿望。
在我国,公办学校的“举办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国家,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对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基本制度以及高等学校的组织活动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举办者”的意愿。
办学者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校长及其管理者等所形成的群集,学校党委是办学者意志的集中体现,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治校者的地位。
在党委领导下,享有领导决策权。
“办学定位”不仅仅是校长等少数人的事,而且是要由一定的群体参与的多数人的事,“办学定位”只有在获得学校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教师和基层管理者的认同后才能在办学实践中有效实施。
当然校长是办学定位的关键人物。
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
因此,一方面,办学定位应该具有继承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办学者的教育思想会有所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者的“定位”理念也会因人而异。
明确目标定位谋求超越发展为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在2010年学校暑期中
首要 任务 就是 深入 思 考 和 明确 回答 “ 建设 一个 什 么 样 的大 学 ” “ 和 怎样 建 设 这样 的 大学 ” 两 个 根本 性 这 问题 学校 今后 一个 时期 的发展定 位 和发展 思 路 。
一
年来 , 学校 召 开 了多次 党 委理 论 学 习中心 组专 题 研讨 会 、 展 规 划研 究 制 订 工作 领 导 小 组会 议 、 发
表 1 我 国高校现 有层 次一览 表
层 次 数 量 “8” 9 5 高校 “ 1 ” 校 2 1高
设 研究 生 院
3所, 9 占全 国普通高校的 2 , % 占普通本科院校的 52 .% 11 , 1 所 占全 国普通高校的 5 6 , .% 占普通本科 院校 的 1 .% 47
・
7 ・
张立彬 : 明确 目标定位
谋求超越发展
为加快建 设区域特色鲜 明的综合 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所, 宁夏 1 , 3所 青海 8所 , 西藏 6所 。全 国共 18 9 3所 , 中普通 本科 院校 75所 。我省普通 高校数 量 为 其 5 7 7所 , 陕西省并 列第 1 。 与 2位 2 我 国高校 现有层 次情况 ( . 见表 1 )
第2 3卷 第 4期
21 0 0年 1 2月
高 教 与 经 济
HI HE D C G R E U 兀O & E O O N C N MY
Vo . 3 No 4 12 .
De .2 1 c 00
明 确 目标 定 位 谋 求 超 越 发展 为 加 快 建 设 区域 特 色鲜 明 的综 合 性 研 究 型 大 学 而 努 力 奋 斗
哪些 战略 目标 , 建设 怎 样 的一 所 大 学 。三 是 学 校 的 战 略举措 。主 要谈 “ 么做 ” 问题 , 面对 战略 目 怎 的 即
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发展战略
我 国是穷国办大教育, 教育经费缺 口较大 , 而内部教 具 , 在原始 的意义上 , 指一个知识领域或学 问分支 。 学科开始指涉相应 的组织建制 , 育经费的配置也不平衡 , 体现在学科建设上 , 差距更 随后伴 随大学 出现 , 大 。在 “8 工程” “ 1 工程 ” 95 、2 1 的推动下 , 以北京大 进而 形成 学科 文化 氛 围和 学科 规训 功 能 。在社 会层 学 、清华大学为首 的国内一流高校在政府的有力支 面上学科演化成一种话语体系,甚至成为一种社会 持下 ,在学科建设 的投入方面显示了前所未有 的力 规范 , 这是学科制度化 的基础。在进人大学 以后 , 大 7 9 伴 度。 在教育 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 政府有关部 门和中介 致在 1 世纪到 1 世纪的两百年间 , 随着民族 国 现代 组织也开始借鉴 国外大学排名 的做法 ,把不同学校 家 兴起 以及 大学 复兴 , 意 义上 的学 科基 本 形成 , 经过制度化的过程 , 独立的学 的相 同学科放在 同一个平 台上进行比较 ,以学科为 学科制度化得以实现。 主体进行学科综合实力的测评 , 出等次 , 分 最终结果 科开始从开放走 向封 闭,学科知识的生产开始变得 近代以来 , 学科制度与 成为学校整体实力的体现。 在这种大背景下 , 除上述 规范而内敛 。尤其重要的是 , 相互利用。 正是在学科制度的支 国内一流高校以外 ,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也 以学科建 大学制度相互叠加 、 设为突破 口, 致力于 自 身层次 的提高。 自 受 身条件 限 撑下 , 大学制度才得 以形成 , 也正是在大学制度裹挟 制 , 国内一流高校相 比, 与 这些学校在学科建设经费 下 , 才开始从制度化走 向过度制度化 。 学科 在我 国高 “ 院、 三级组织建制下 , 经过制度化的过 的投入方面非常少 , 学科创新动力不足 , 更谈不上培 校中,校 、 系” 程, 学科 已经既不属于它 自己, 也不属于某个学者 , 植 学科 特 色 。 而是属于某学科组织如院或 系。这些学科组织都在 ( ) 三 学科特色建设 的路径陷阱问题 自己展开 巨大的、富有成果 的学科建设 。在组织细 学科建设路径依赖是学科发展 中自我积 累和 自 化 、 制度强化 的条件下 , 随利益驱动 , 伴 学科 已从制 我强化的性质 。 由于某种原因, 首先发展起来的学科 度化走向过度制度化 ,失去了学科特色发展的组织
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概念界定、战略需求与行动路径
现代大学教育 2024年第1期改革纵论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学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项目编号:BIA230162;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大学建设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GXJK089;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理论意蕴、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346。
收稿日期:2023-08-07作者简介:姚宇华(1984—),男,湖南武冈人,管理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东莞,523808。
黄明东(1964—),男,安徽舒城人,教育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武汉,430072。
Email:275058297@qq com。
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概念界定、战略需求与行动路径姚宇华 黄明东摘 要:布局和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议题。
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遵循外部设计逻辑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拥有新办学使命、新办学体制、新师资队伍、新学科结构、新组织架构、新治理体系、新科创模式以及新评价机制,具有创新程度高、应用能力强、跨界范围广、迭代速度快以及办学质量高等特征。
服务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构建大学发展新范式和推动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出迫切需求。
加快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应采取以下举措: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战略谋划的前瞻性;强化交叉融合,布局建设理工科集聚度高的新型学科集群;坚持应用逻辑,构建基于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改革创新为导向,提升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质量发展;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绩效导向;应用逻辑;评价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4)01-0100-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美国顶尖理工科大学,率先探索创建创业型大学等新型大学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 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
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作者:别敦荣徐警武创办综合性大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50年代院系调整所造成的单科院校林立办学格局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对于部分重点大学而言,还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目前,一些高等学校通过自我扩张的方式,增加学科门类,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另一些高等学校则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走向综合化。
尤其是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工科院校,纷纷设立理科、文科(含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和专业,以改变长期以来单科院校办学的传统和形象。
但是,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中,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为此,本文将在分析一些高校创建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这一根本问题,并针对重点理工大学创办综合性大学的需要,探讨文科发展战略。
一、创建综合性大学过程中的四大误区许多高校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实践中,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以下四大误区。
1.学科种类发展贪多求全,把“学科门类齐全”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标志大学是按学科组织教学、研究的社会机构。
近代以来,人类科学知识主要沿着专门精深化方向演进,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专业布点越来越密,与之相适应,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也随之走向多样化、综合化。
中世纪大学仅限于神学、医学、法律几科,而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则涵盖了文、理、工、农、医、商、法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变成了“多科巨型大学”。
这种学科种类的线性膨胀使得人们往往简单地推导出“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大学”的命题,把“学科门类齐全”看作综合性大学的标志,误认为学科越多,综合性越强,把发展综合性大学的过程理解为不断扩张学科门类的过程。
因此,许多大学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在学科种类发展上贪多求全,没有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便匆匆申报学科点、引进教师、招收学生,专业数大上快上。
其结果是在学校升级为“某某大学”的同时,也直接造成了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
一些大学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
福建省省属重点高校的办学定位、战略途径、学科特色省内部分高校1。
厦门大学办学定位:是一所包括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战略途径: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科特色:近年来厦门大学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思路,坚持“树优势、争一流、创名牌”的理念,逐步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巩固、重点突出、交叉融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南洋研究、台湾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2.福州大学办学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属重点大学战略途径: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建设我国东南地区强校.学科特色:坚持理工结合,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式办学,与社会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
福建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造就职业市场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教学型大学。
战略途径: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基础教育、造就优秀专门人才的摇篮,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融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对外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学科特色:4。
福建农林大学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
战略途径: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教学科研并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并重,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为发展重点,立足福建、辐射华东、面向东南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成为福建省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綦地,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新形势下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的现实选择
新形势下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的现实选择摘要: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如何积极着眼于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性、国际性和引领性,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对接,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分析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面临的形势,探讨新形势下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现实选择综合型大学的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原有的工科类大学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综合型大学,或者原有综合型大学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逐步设立工科专业。
地方综合大学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程类人才的重要力量,随着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各地产业升级对高级工程类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一、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面临的形势1“大工程观”影响下国际工程教育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对工程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程活动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比如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工程观”逐渐产生。
所谓“大工程观”,就是要改革过度工程科学化的工程教育体系,重构工程教育,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的含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在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工程观主张工程教育应立足于工程本身,而不是过多的科学教育,强调在实践基础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关注未来工程师责任感的培养。
基于此,国际工程教育开始了新探索,即: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涵盖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工程知识为一体的工程整体性思维;在三种知识互动中提高对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卓越计划”推动下我国工程教育的方向。
广西地方高校工科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 服务 国家经 济 社 会发 展 的重 大任 务 。 胡锦 涛 总 书 记 提 出
o
饶为国。 等
广 西地 方 高校 工科本 科 教 育发展 战 略研 究
械、 建材 、 造纸与木材加工 、 电子信息 、 医药制造 、 纺 织服装与皮革 、 生物 、 修造船及 海洋工程装备 等 l 4 二、 配套 区域 经济发展 方 向 , 扩大 工科本 个 千 亿元 产 业 , 育 和发 展 新 材 料 、 能 源 、 能 与 培 新 节 科教育规模
[ 摘
要】 随着广 西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和地 方产业结构加 快调整 , 广西地 方高校如何适应这 种产业结构 的
调整 , 抓住机遇 发展 整体较为 薄弱的工科本 科教 育 , 为 当下最为紧迫 的问题 。 西地方高校应坚定抓住 成 广 机遇 , : 配套 区域 经济发展方 向、 通过 调整专业布局 、 开展特色学科建设 、 加大经费投入等途径 , 带动整个工
中 , 西 提 出把 做 大做 强 做 优 工业 作 为 转 变 经济 发 广
重要结合点 ,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 作用 ”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 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 十一五” 期间地方经济的 发展 ,广西 的三 次产 业 结构 由 2 .:79 3. 展 293 .:92发
展方式 、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战略。 产业结 构 的 升 级 调 整 将 带 来 劳 动 力 结 构 和技 术 结 构 的变 化 ,广西将面临各类工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及结构层 次大幅提升的局面 , 作为高素质工科人才培养 的主 体工科本科 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 战。 当前广西
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涂吉蓉王再友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34期摘要:实践新工科教育改革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历史机遇。
文章基于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目标与内涵的分析,以“五新”新工科教育范式为准则,对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进行了剖析反思,提出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逻辑转向,并开展了专业层面整体的新工科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4-0067-05Abstract: The practice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oal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five new"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paradigm as the criter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fl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logic tur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arries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reform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 the professional level.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隨着我国社会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供给决定需求”的新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地方院校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曲 )
JⅡ . O 6 te2 O 1
地 方 院校 工 科 高等教 育 的发展 与思 考
叶文勤 , 羿 , 汪 吴贤 熙
( 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贵州 贵阳 50 0 ) 50 3
摘 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 实施 , 州的发展 带来 了千栽 难逢 的机 遇。在 经济建设 中工业建设 占着重要 给贵
的地位 , 需要数量 多、 量高、 质 留得住 的高层 次工程技 术人才。但 目前 贵州的工科 高等教 育不仅规模和 质量与贵 州 的经济建设以及 西部 大开发 的需要 差距很 大, gr科 高等教 育 的结构也 不够合理 。因此, 州必须采取 超 常规 r .-  ̄_ 贵 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 , 加速贵 州工科 高等教 育的发展。
业要上去 , 就必须有 高素质 的工科专 业人 才 , 大力 发展贵 州 省工科 高等教育 , 才能发展贵州的经济 , 贵州才 能富起来 。
二、 贵州工科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工学 、 、 农学 医学 、 管理学 等 1 个学科 门类 。高等工 科专业 0 教育也正形成具有贵州特 色的 并大体 上适应 贵州经 济建设
高等 教育并没 有与贵州 工业 经济 同步发展 , 人才培养滞后 。 多年 来 , 的工科人 才靠引 进是 十分难 的 , 贵州 只有靠 自 己培 养 , 才有可 能 留住 , 况且 , 贵州 的待遇较 低 , 自己培养 的
人才 也未必能 留住 , 成 了人才 的更大 缺 口, 州经济 的发 形 贵 展将会 因工科人才培养的滞 后而失去 许多时间和空间 。 2 工 科院校少 , . 层次 比重失调 () 1 工科 院校少 普通院校工科 专业 的数 量少 。全 省 只有工 科 院校 约 3
找准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对地方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思考
找准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对地方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思考曹仓;张敏【摘要】在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是地方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本文在厘清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和实现路径.【期刊名称】《高教论坛》【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4页(P48-50,86)【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作者】曹仓;张敏【作者单位】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516007;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51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一批专科院校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目前,这类高校约占全国本科院校的五分之一。
地方性院校升本后,面临着办学时间短、学科多、学校知名度不高等客观实际,其发展的竞争压力不仅来自老牌本科院校几乎难以逾越的雄厚办学实力,也来自于同类院校的迅猛发展。
如何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迅速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新升本地方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新升本地方高等院校必须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以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和跨越式发展。
本文在厘清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关系以及其决定因素和实现途径,以期对新升本地方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臆断的逻辑关系。
首先,办学定位是办学特色的立足点和前提。
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说过,“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
”高校的定位就是高等学校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它是一个涵盖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设置、服务面向等内容的动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科研 课 翘 和科 技 开发 ,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 、 业 和 实 创 将 人 才 培养 是 高 校 的 根本 任 务和 中心 工作 ,而 培 践 能力 。 与 此相 适 应 , 进 ~步 推 进 工科 教 学 内容 、 课 养 一流 的 工程 技 术 人 才 则是 高 校 工科 教 育 的核 心 使 教学 方 法 、 程体 系和 人 才培 养 模 式等 方 面 的改 革 . 全 面适 应高 素 质 工科 人才 培 养 的需要 。 命。 4着 力加 强 学位 点 的建 设 , 断提 高 高屡 次 工科 . 不 i 一 步 调 整 、 化 人 才培 养 体 系 , 强 各 屡 次 进 优 增
工 科 人 才培养 体 系 。
5 强 对地 方 人 才需 求 的预 测 , 加 主动 适 应 工业 化 2 .根据 地 方 经 济产 业结 构 调整 的 需 要 ,不断 调 整、 优化 工科 的 学科 专业 设 置 地 方综 合 性大 学 的工 的 要 求 . 快 培 养 生 产 、 务 、 理 第 一线 需 要 的 实 加 服 管 科学 科 、 业结 构 的 调整 要 从 地 方 的实 际 需要 出 发 , 用 工 科 人 才 。地 方的 经 济社 会 发 展对 人 才 的 需要 是 专 体 现 地方 特 色 , 应地 方基 础 产 业 、 适 支柱 产 业 和 重点 多样化 的 推 进工 业化 进程 , 根 本上 来 说取 决 于劳 从 产 业 等 不 同产 业 的 发展 需 要 ,对 本 地 区产 业 结 构 的 动 者 素 质 的提 高 。工 科 学 科应 根 据地 方 经 济建 设 和
平 ,仍 然 是摆 在 所 有 地 方综 合性 大学 面 前 亟特 解 决 业 教 育 , 重 抓 好 四 个结 合 : 理 工兼 融 结 合 、 业 注 文 专 课 理 的 一项 重 大 课 题 。本 文 就地 方 综 合性 大 学 工科 教 育 谋 与基 础 课 结 合 、 堂 教 学 与课 外 实 习结 合 、 论学 的定 位 和发 展 咯 敞初步 的 探讨 坚 持 人才 培养 战 略
积极 发 展成 人 教 育 、 等职 业 高 变 化 要 能适 时 谰 整 , 高 应变 能 力 , 建 起主 动 适应 企业 生 产 的实 际 需要 , 提 构 通 定 进 短 举 地 方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的学 科 专 业运 行 机 制 。在 工科 学 教 育 . 过 委托 、 向 、 修 、 期 培 训 等 形 式 , 办
、
工 科 人 才培 养 能 力 地 方经 济 社 会发 展 对 人 才的 需 人 才培 养 的质 量 。地 方 的经 济建 设 要实 现 良性 发展 , 求 是全 方 位 、 屡 敬 规格 的 。地方 综 合 性 大学 应 必 须 有 一支 具 有创 新 能 力 、创 业 精神 和 实践 能 力 的 多 多 当认真 调 查 研 究本 地 区 的发 展 对 工 科人 才 的需 求 特 高 水 平人 才 队 伍 ,这 也 是我 国 实施 人 才 战略 的 关键 点 。 强 人 才培 养 的针 对 性 , 数 量 上满 足 本地 区建 和 重 点。因 此 . 方 综合 } 增 在 地 生大学 应 当进一 步 加强 学 位 Ⅱ 设 事 业发 展 的 需 要 .在 规格 质 量 上满 足 本 地 区的 适 与 研 究生 教 育 工 作 ,加 大 高层 次 人才 特 g是 工 科 人
用 要 求 。在 办 学 中 , 坚持 以本 科教 育 为 主体 . 度 发 才 培 养 的力 度 ,为本 地 区经 济 建 设 的高 水平 发 展提 适 展 研 究生 教 育 。 极 发展 成 人 教 育 、 等职 业 教育 等 供 强 有 力 的人 才 支持 。 按照 工 业 化对 高 层 次 工科 人 积 高 着 企 其 他 教 育 形 式 , 步 建 立 多 层次 、 规格 、 逐 多 多形 式 的 才 队 伍建 设 的 要求 。 力加 强科 技 人 才 、 业经 营 管
维普资讯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 究与评估)
2噼 0
第 6 期
地方综合性 大学工科 教 育定位和发展 战略分 析
马夭云, 刘华巧
( 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 42 鲁 6 05)
不盲 目贪 大 求全 。 重 以 重 点 学科 、 注 随着 经 济 全球 化 的迅 速发 展 .工科 教 育 面临 着 科专 业 建 设 中 , 打 并 前所 未 有的 新 挑 战 、 新机 遇 , 也面 临 着 前所 未 有 的新 专业 建 设来 带 动 全面 建 设 , 造特 色 和 优 势学 科 , 任 务 、 要 求 积极 发 展 工科 教 育 , 力 加强 应 用 科 将这 种 特 色 、 势转 化 为 办学 的特 色和 优 势 , 新 大 优 转化 为 学 技 术 的 研究 和 开 发 .加 快 工程 技 术 高级 专 门 人 才 培养 高 素质 工科 人 才 的特 色和 优势 。 的培 养 . 当前 高等 院 校面 临 的一 项 历史 使命 ;作 为 是 工科 教 育 的 一支 重 要 力星 工科 教 育 方面 有 着 自 己独 特 的 优 势和 地 位 ,但 如何 在 新 形 势 下 进 一 步创 新 工 科 教 育 发 展 的 思 路和 模 式 。不 断办 出地 方 综台 性 大 学 工科 教 育 的特 色 和 水
3大 力实 施创 新 创 业教 育 工程 , 养创 新 创 业工 . 培 科人 才 创新 创 业 能力 是 衡 量工 科 人 才培 养 质量 的
重要 标 准 ,也是 高 校培 养 的 工科 人 才 能否 较 好地 满 足地 方 经 济 社会 发 展需 要 的 关键 性 因 素 。以 教学 实 践基 地 建 设 和学 生 就 业 为切 人 点 ,大 力开 展 创 新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