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基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其中大部分农民工携带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来到城市打工。
这些孩子被称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他们可能面临着一些严峻的困境,这对于上述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深入探讨。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难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市民和政府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孩子来到城市后,会面临许多难题,包括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语言问题、学习环境条件和家庭支持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学校入学和穛建立相应的网络随迁子女拥有的学籍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这些孩子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必须证明自己的身份,如何证明其身份成为了一个困难。
其次,由于人口流动较大,受教育机会有限,城市内的学校尚未按需求分布,中心城区学校容纳难度大,没有设立分校制和新城镇学校等延伸设施。
最后,随迁子女可能没有得到相应的网路和资源,无处得到良好的教育。
这些问题,给随迁子女的入学带来了诸多困难。
2. 家庭负担重重,难以付出时间和精力随迁子女家庭的劳动力通常都被迫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所以他们无法全面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更谈不上帮孩子管理好学校的相关事务了。
家长的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家庭读书氛围也十分有限。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得电视和互联网成了他们的学习场所。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也就失去了向成长相应的优质发展环境。
3. 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机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育机制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开始出现了一些看重学区房的父母,而且绝大多数入学困难的随迁子女来自于农村,不少孩子处于贫困的家庭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教育的竞争不断升级,质管部门为了刺激学生学习的努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开始了加强课程教学的探索。
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基础教育的公平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农民工成为推动这一过程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适应性问题以及社会认同感缺失等方面,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改善其教育融入状况。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和城乡发展差异,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往往面临学校招生难、升学难等问题。
他们往往只有接受质量较低的教育资源,缺乏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这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受到了严重限制。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设施和师资水平。
此外,可以建立教育扶贫基金,用于支持和奖励那些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和机构。
同时,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政策引导,鼓励优质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应的学籍待遇,提高他们的升学机会。
其次,学校适应性问题也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主要难题。
他们在城市的学校环境与农村有很大差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
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在学校中往往感到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遭到打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适应性课程,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尽快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环境。
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中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自信心。
最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认同感缺失也是教育融入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户籍差异和城乡差异,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在城市中融入社会,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的缺乏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认同感,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促进他们和城市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浅谈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对策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提高收入,许多农民工选择走向城市,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劳动力。
然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产生了子女教育问题,这个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
本文主要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
随着农民工工作的不断稳定以及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他们将孩子带入城市一起生活,以便更加方便地照顾子女以及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这已成为社会的常见现象,也因此产生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教育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法律教育制度的完善,才能有利于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性。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无人询问到引发关注,历经十余年,其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政府政策原因,教育体系制度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以及子女本身的原因。
对于出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具体分析可以有以下几点:1.教育体制不完善进城农民工子女出现教育困境有多种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为户籍制度的影响。
虽然我国实施了户籍改革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育领域户籍制度与学籍制度的改革却是步履维艰。
一些城市存在的高额“借读费”和“赞助费”只能让农民工子女选择本地区师资力量简单、管理落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另外,在流入地上学的农民工子女需重返户籍所在地进行高考,这种现象易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性,所以教育体制的不完善难以让进城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
2.城市地方保护主义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要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思想狭隘,目光短浅,只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业绩,害怕农民工子女占据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加大地区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对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实施了保护主义,这样首先阻碍了国家教育政策顺利实施与推行。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94民生民意The Li f e and Opi n i o ns of People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向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的大中城市流动。
在城市有了安身之地后,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期望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让子女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城市的教育资源通常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使得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日渐凸显。
由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难。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责任,但由于大中城市的教育资源有限,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进行了限制,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出现入学难问题。
比如,在一些地区,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需要持户口本、暂住证、就业证明、劳动合同、社保证明等一系列材料。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较差。
在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而农民工子弟学校通常教学环境较差、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短缺,无力聘请职称高、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软硬件设施均落后于公办学校。
比如,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甚至连投影仪、电脑、实验设备等都不具备,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校外教育活动较少。
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校外辅导等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落后、经济收入不高,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
比如,多数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工作,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繁忙的工作中,没有时间管理和教育子女,只能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阻滞的原因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城乡二元结构、教育管理机制、农民工家庭情况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许多农民工因为家里的贫困或是其他的原因来到城市打工,他们人口中大多数的人就是农民工随迁子女。
此时,随着城市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有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享受义务教育的同时,也难免会遇到教育困境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其教育境遇如此艰难呢?首先,农民工的收入与家庭状况是决定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条件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工甚至还存在拖欠工资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了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无法得到及时的负担。
对于此类家庭,他们的子女的教育保障难以到位,缺乏了政府的重视,因而导致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质量倍受影响。
另外一方面,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家庭情况较为复杂。
由于父母不能长期居住在城市,孩子们只能在城市里兴起的租赁房屋里面生活,缺乏安全保障和规划,往往造成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萎缩、自闭和焦虑等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农民工的职业性质,无形中也会让随迁子女受到文化落差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扰。
由于很多农民工长期从事劳动者角色,在文化习惯上的差异显然会让孩子们感到困惑,也会在收到一些人际交往时带来影响,导致随迁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困境的所处,必须要进行政策妥善解决。
这其中,政府必须要以青少年的教育为核心,推出相关的扶持、救助政策,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例如,政府应该建立更多的社区学校,同时建立起健全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和覆盖全面、助学贷款覆盖率较高的教育救助体系等。
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升学、培训、学习补贴等方面的援助,协助农民工随迁子女争取更好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应该加强社会互助机制建设,强化社区与校园的联动,营造出更健康、更安全和更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成长更加健康、科学和有效。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无疑是一个挑战,救助其教育困境也是当务之急。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 , 不 主 动 与 老 师 联 系 和 沟
通。
农 民 工 随 迁 子 女 家 长 普 遍 有
一
个想法 , 那就 是 孩 子 送 人 学 校 之
后就 等 于关 进 了保 险 箱 ,管 理 、 教 育 孩子 都 是 老 师 和 学 校 的 事 情 了 ,
于 是 并 不 会 主 动 的 与 老 师 联 系 和
沟通 ,了解 孩 子 的 在 校 学 习情 况 。 对 学 校 的 诸 如 家 长 会 之 类 的 家 校 联系活动 , 也总是以“ 工作忙 ” 为 借
1 . 农 民 工随 迁 子 女
“ 农 民工 随 迁 子 女 ” 指 的 是 跟 随农 民工 父 母 一起 进 城 的 子女 。 具
口不参 加 或 者 很 少去 参 加 。 第五 , 过 分 关 注 学 习 成 绩 而 忽
学教育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圜 曹红 艳
内容 摘 要 : 在 农 民工 随 迁 子 女成 长 阶段 ,家庭 教 育 发 挥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当前 ,我 国农 民工 随 迁 子 女 家庭 教
育存在着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 、家庭教育方式不恰 当、对子女 的教育缺乏长远考虑 、不 主动与学校联 系、片 面关 注 孩 子 学 习成 绩 而 忽视 其 它 等 问题 。这 些 问题 的形 成 , 主要 有 家 庭 、 学校 、政 府 等 方 面 的原 因 。 由 此 可 知 ,农 民工 随 迁 子 女家 庭 教 育 问题 的 解 决 ,需 要家 庭 、学 校 、政 府 一起 努力 。 关键 词: 农 民工随迁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无 法 获 取 学 习 课 本 以外 的 其 它 学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社会条件家庭是构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
家庭对其子女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父母的职业地位比较低农民工所从事的是脏、累、差的职业,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往往会受到歧视,这种现象在媒体上屡有报道。
因此这明显不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合,也给融合教育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努力消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卑、不满。
2.经济收入较低虽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与自己在老家的劳动收入相比有较大提高,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他们在温州所住的环境也相对较差,一家人挤一个房间更是很常见的事情。
3.父母的文化素质较低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有限,一些父母采用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责骂、惩罚较多,也会影响亲子关系以及子女的人际处理方式及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
这种差异的不利在于“这种变相的贫困文化在农民工随迁子女身上进行复制并传递,文化的贫困加大了其城市生活、学习和城市社会的融合过程的难度”。
二、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随父母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
城市与乡村相比,城市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环境复杂的地方,城市社会具有法治性、多样性、开放性,农民工随迁子女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设施便利、文化多元、追求变化、人群陌生、温情稀薄、高度变异的社会环境。
1.社区环境尽管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存在着空间区隔,但一个社区全部为农民工群体的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以温州为例,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混合还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老城区。
虽然城市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他们又有共同的利益。
因此社区是一个给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城市学生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接触机会的平台,这个平台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学校环境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除了监护、满足子女情感交流外,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作者:刘志敏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1期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社会流动结构变化、农民流动方式发生变化而出现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备的适应人口流动的教育体制的背景之下,正视并理性面对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本文从地方政府投入、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适应性的角度探讨导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困境;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G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的问题正日益凸显。
部分城市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设定了不同高度的“门槛”,阻碍着随迁子女公平享有教育和发展的权利,导致随迁子女入学机会不公平,学习环境较差,进而造成随迁子女环境融入性较差、心理适应性较低等问题。
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足和师资力量的薄弱1.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制约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户籍制度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基本处于无限制的状况,从1953年开始,我国先后建立了不同的有关人口政策,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初步确立。
从1958年到1978年近20年间,新中国建立起了以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为特征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城乡间竖立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户籍墙”,进入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目前我国原有的户籍制度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但是仍受到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的制约,总体框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户籍制度仍然束缚着进城农民。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对人口的管理采用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将公民的教育、医疗、劳动用工等权益与他们的户口性质挂钩,人为的将公民划分为“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据此推行社会福利的差别待遇,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进城去发展,需要带齐和办理各种证件,如暂住证、务工证,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与常住人口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户口性质与教育挂钩使得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了限制。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_徐丽敏
置、班级规模上要一视同仁;在 有的城市对 本 地 户 籍 考 生 有 相 随迁子女从与自身文化不同的角
教学方法上 既 要 照 顾 到 他 们 的 当的录取分数优惠,一旦这些地 度去审视历史的、当前的教育事
特殊要求,又要在教育期望、学 方无条件地 放 开 了 高 考 报 名 条 件,创造机会让不同的学生从异
二、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 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放在
教育融入的政策建议
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 入的促进不能单靠自然发展过 程,也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 过程中对其进行关注,把农民工 随迁子女教育放在更大的政策空 间和架构中去探讨问题的解决。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现行户籍制度构成了农民工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影响因素的 核心,因此,对其进行改革成为了 问题解决的关键。最近几年,各地 纷纷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全 国性的改革措施仍未出台。按照 中央政策研究室社会局负责人的 介绍,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 大方向已确定,即逐步破除二元 结构,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居住 地登记户籍管理,建立城乡统一 的“居民户口”。但是,对于户籍改 革什么时候可以出台并实施,目 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由于 我国各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情况非常复杂, 各地在户籍制度上所附加的社会 福利和权利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因此,从全国角度来看,要在短期 内对全国各地的户籍制度进行统 一改革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在此 之前,改革的关键就是如何通过 改革户籍制度给包括农民工随迁 子女在内的所有人提供一个平等 的公共教育保障制度,根本上保 障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在城市平 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2. 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 机会的均等
教育融入问题
1.教育起点融入 教育起点融入指入学机会的 均等状况。虽然按照“两为主”政 策,农民工随迁子女应该能够顺 利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读书。但从 当前情况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 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时还存在很 大难度,影响了其教育起点的融 入。据 2007 年“城市农民工随迁 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 的调查,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进入 公办学校时仍存在着一定困难, 有 29.3% 的 人 表 示 费 了 一 番 周 折,7.1%的人认为入学很难,因入 学难而未上学的占 0.3%。尤其是 自“两为主”政策以来,公办学校 既成为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校 的主体,但同时也是难进入的学 校类型。在认为“费了一番周折才 入学”的情况中,大部分是指公办 学校,占到了所调查地区的 69.7%。另外,我国自 2008 年秋季 就已经开始在城镇实行免费义务 教育,但许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却 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使得其在教 育起点上就难以融入城市。 2.教育过程融入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成为了普遍存在的一群人。
他们虽然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这也引发了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相应的救助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民工随迁子女因户籍制度的存在,一方面被限制在城市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在乡村教育中又面临人才缺乏、教学环境简陋、教师待遇低等问题。
在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没有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多次被剥夺了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
2.经济负担繁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生活多数情况下十分贫困,在城市中生活成本的增加,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到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的境地中,使他们难以获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3.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常常面临着同学的排挤、教师的不信任、父母的不理解等问题,这些因素让他们内心承受的压力更加的突出,容易感到情绪低落、自闭、学习不振等问题,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二、救助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对策1.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资金投入,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教育理念,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于教育的资源获得到同等的机会。
比如,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越困难的家庭的资助力度,为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提供免费教育等优惠政策,减轻其经济负担。
2.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力量更应该加大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支持,可以组织志愿者前往农村、学校、社区动员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并进行资助捐赠行动,提高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推动农民工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
3.家庭的支持和关注家庭也应该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给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父母要更加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加丰富和安全的心理、生活、学习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农民工进城务工规模的扩大,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教育困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并提出相关的救助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多只能就读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通常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 社会融入困难。
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孩子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他们在学校中常常遭受排挤和歧视,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和同学间的关系网络。
3. 家庭经济困难。
由于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拮据,许多随迁子女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缺乏基本保障,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二、救助对策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应采取以下救助对策:1. 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条件,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与城市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
2. 加强师资培训。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增强他们对随迁子女的关爱和教育热情,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3. 推行特殊教育。
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特殊情况,应推行特殊教育政策,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培养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
4. 建立社会救助机制。
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应积极参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工作,提供经济援助、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帮助,助力他们克服困境,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5. 引导就业转型。
为了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政府和社会应引导农民工逐渐从体力劳动转向技能类和知识类工作,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从源头上解决教育困境。
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基于利益分析的视角
学 习成 绩 差一 点 。因 而 ,公 立学 校不 愿 意接 收 农 民工 子 女 入学 ,他 们担 心 农 民工 子 女 入学 公 立学 校 会影 响到 学 校 的教 学成 绩 ,进 而 影响 学 校在 社 会 中的 声 誉 ,给学 校 和任 课 教师 带 来 负面 的评 价 ,由此 公 立学 校 也就 排斥 农
鼓 励 社会 多 元参 与 的教 育投 入 ,多方 筹 措 资金 来保 障 农 民 工随 迁 子女 的顺 利入 学 。 中央 政 府 还应 统 筹兼 顾 ,从 政 策 、制 度方 面 规 范 流 入地 政 府 和 流 出 地政 府 的 责 任 , 从 根 本上 调 和既 存 的利 益 冲突 ,一 旦 教 育经 费得 到 落实
比较 优 质 ,而 农村 地 区的 教 育条 件 比较 落 后 ,农 民工 子 女 之前 可能 在 家 乡受 过一 定 的 基础 教 育 ,公立 学 校 固有 的观 念 认 为农 民 工子 女在 学 习成 绩 方面 要 比城 市 孩子 的
份额的分摊 ,从而减轻 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 力。其次 ,
条件的进城务工人 员随迁子女 ,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 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免除学杂费,不得收取 借读费 。除此之外 ,流入地政府还应按照预算内生均公
用经 费 标准 和 实际 接收 人 数 对接 收进 城 务 工人 员随 迁 子 女 的公 办学 校 足额 拨 付教 育 经费 。如 此 一来 ,流 入 地 政 府就 要 额外 承担 本 应 由流 出地政 府承 担 农 民工 随 迁子 女 上学 的 教 育经 费 ,流入 地 政府 的 教 育负担 无 疑加 大 。因 而 ,流 入地 政府 为 了减 少 增加 的 教 育负担 ,就要 纷 纷 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成为了城市中的主要劳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由于户籍限制以及就业不稳定等因素,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面临着困境。
本文将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救助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困境1.户籍限制根据我国户籍制度,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能在本地参加中小学入学考试和高考,如果没有本地户籍,将无法参加考试。
这种户籍限制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教育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2.就业不稳定由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他们常常需要频繁迁移,这也导致了他们随迁子女的学校选择不稳定。
孩子可能需要不停地转学,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文化差异在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当地的城市孩子在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适应城市生活方面较难。
二、对策解析1.打破户籍限制我们应该设法打破户籍限制,在上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多的教育机会。
同时,也应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益保护,对他们进行教育补贴等措施。
2.搭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能力。
例如,可以建立志愿者教育培训队伍,在无偿教育方面提供支持。
3.加强教育投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在教师队伍、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强,使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共享公平的教育资源。
4.注重文化差异培养注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化差异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文化生活,同时进行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三、结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制约了其在城市生活中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这不仅是一项社会责任,也是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和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发展,外来劳务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频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多方位相互配合。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凸显,主要集中在内容、理念、方法和环境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新型城镇化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流动呈现家庭化特征,子女教育亦因此出现众多新的问题。
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困难重重,不仅影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农民工家庭的城市化进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上升,据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80、90后的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2013年占农民工总数的%。
[1]由于我国阻碍农民工就业的城乡二元制度没有被打破,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期,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严重违背了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受中国传统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响,他们对子女的学校教育和未来发展十分关心,但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欠妥。
1.家庭教育内容片面,亲子关系不够融洽我国现阶段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远低于城市市民。
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很多家长眼睛死盯着分数。
如果孩子成绩优秀,家长似乎就特别有面子;孩子成绩稍不如意,就贬低孩子无能。
同时,很多家长由于经济和能力有限,忽视孩子兴趣的发展。
加之,城市公共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很难丰富饱满。
2.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标脱离实际由于家庭教育本身存在着这样的特征,即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方法多样化,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完全取决于个人经验,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城市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工随迁子女求学
的情况日趋增多。
公办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农民工子女的接纳能力相对滞后,教育支助措施不足成为影响他们教育融入的因素。
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政府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技术措施,提
升公办学校接纳能力,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及教育理念。
一方面要积极招聘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教育的能力;还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为孩子综合和心理发展赋能。
另外,学校要多接受教育和技术支助,实施资助制度,建立补贴机制,为提高
学费及生活费,支持农民工随迁子女求学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民工子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好的适应实际的需求。
总的来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得益于政府鼓励及措施的不断完善,
进入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也在逐渐增多,但是,他们在学校中仍面临许多因收入低而导致的不公平问题。
因此,政府和学校都应该共同肩负责任,提供充分的支持和指导,让农民工子弟能够享受有保障的公平教育机会。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
1.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随迁子女往往聚居在城市的一些偏远地区,当地的义务教育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2. 学业压力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父母往往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提供很好的学术支持。
此外,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及转换也对他们的学业造成了困难。
3. 交流困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当地学生相差较大,导致相互间的理解、交流难度增加。
解决对策:
1.增加教育资源:政府应该增加在城市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师供应,以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需求。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能够提供合适的课程和学科支持,同时也要在学习、社交和健康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
3.拓宽参与途径: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与父母共同合作,创造助学场所,提供家长教育,以便他们更好地参与子女的学习。
此外还要加强与农民工随迁子女及其父母的沟通。
4.改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营造出适应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校园学习氛围,包括提供多样化的课堂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并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志愿服务机会,以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
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
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拖家带口地迁移。
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1.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现在国家解决的方法是以留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但是这些办法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政策执行难,户籍制度和高昂的借读费等条件,使得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只好在民工自己办的学校里就读,因这些软硬件条件都不合格的学校和诸多方面的因素,农民工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
实践中,城市适龄儿童的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
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当地政府也只对本地学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负责,农民工子女在城里接受义务教育成了大难题。
即使接受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上大学更是一个大难题。
以目前教育产业化的现状,每年上大学的费用起码要一万,这对于漂泊在外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得起的数目。
2.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难题。
农民工子女大都在自己办的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女学校自身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学校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农 民工 子女在教 育结果 上的不能融 入集 中体现为 在城 市 义务教育结束后 的升 学难 题 , 能在城市参加高 中教育 和大 即不 学 考试 报名 。根据我 国现 有的教育政策 , 民工子女 的升学考 农 试必 须 回到原户籍所在地 , 各地高 中根据 原有招生政策可 以拒 绝 其入 学。而且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 尚未 在农 民工 子女在非户 籍所 在地上高 中和参加 高考报 名问题上形成 明确 的政 策措 施。 因此 , 民工子 女无 法在城市接受高 中教 育和参 加高考报名成 农
观上或在主观心理上都对城市社会 的融入不足 。
( ) 育过 程 融 入 问题 二 教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 民 工 随迁 子 女教 育融 入 问题 的 原 因— —基 农
当前 , 民工子女在城 市教 育过程 中的融入 问题 主要体现 于 劳动 力转 移 的视角 农 为: 首先 , 民工子女进人 城市公办学校后 , 农 学业成绩情 况并不 ( ) 一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指 为了提高全 体学生 的福利 , 使每个 人都 能够平等 、 面地参 全 与教 育全过程 , 享教育 资源和教育 机会 , 分 所有 学生都 能被接 纳和融入 , 共享教 育成 果的状况 。从 当前 我国农民工子女在城 市接受教育 的状 况来看 ,其教育融入 中还存在着很多 的问题 。 对这些 问题产生 的原因进行分析 , 将能够促进 问题 的解决 。之 前 已有研究从教 育因素 、 会因素等对影 响农 民工子女教育融 社 入 的因素进 行 了分析 , 总的来看 , 门从 劳动力转移 角度对 但 专 此的分析还缺乏 。实际上 , 民工子女教育 问题产 生的根源就 农 在于我 国农村劳 动力 的转移 , 民工子女教育 问题 实际上就是 农 农 村劳 动力转移 的伴生 问题 , 因此 , 对农 民工子女 教育融 入问 题 的分析 不应忽 略这一重要 的因素 。本文 正是从 这一视 角出 发, 分析我 国农 村劳动力转移 的不彻 底性和不充分性特 点及 其 对农 民工子女教育融入 的影响 , 并借 此提出促进农 民工 随迁 子
农 民工随迁子 女教 育融入 问题 的原 因与对 策
基 于从 农村 劳动 力转移 的视 角
徐 丽敏
( 天津理 工大学 , 津 3 0 9 ) 天 0 1 1
【 摘 要 】 当前农 民工随迁子女教育 中最突 出的问题就是进入 学校之后 的融入 问题 。在影响其教育 融入 的众多 因素中, 农村劳 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因素。从 我 国农村劳 动力 转移的特点来看 , 存在着不彻底和 不充 分性 , 导 这 致 了 民工在城 市的整体 弱势 化状 态及较低 的社会经济地位 , 而对农 民工子女在城市 的教 育起 点、 育过程 、 农 从 教 教育 结 果 等阶段以及 文化层 面的融入都造 成 了不 良的影 响, 阻碍 了农 民工子女对城市 的整体教 育融入。促进我 国农村 劳动力 的彻底和充分 转移, 以有效解决农 民工子女对城市 的教育融入 问题。 可 【 键 词 】 农村劳 动力 转移 ; 关 农民工随迁子女; 育融入 教
( ) 育 结 果 融 入 问 题 三 教
随着 “ 为主” 两 政策 的出台和实施 , 我国农 民工子女在城 市 的“ 入学难 ” 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得到了缓解。当前最为 突出 的问题 是 , 他们 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上对城市教育体系 的融 人难题 , 即农 民工子女 的教育融人问题 。 具体来看 , 教育融入是
为 了一 个 难 题 。 ( ) 四 文化 融入 问题
、
农 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 ) 育起 点 融 入 问题 一 教
即农 民工子 女在城 市入学 机会和 教育资源 的获取 上存 在 着不均 等状 况。虽然按照 “ 两为主 ” 政策 , 农民工子女应该 能够 顺利进入城 市公办学校读 书。但从 当前来看 , 民工子女在进 农 入城市公办 学校就读时还存在着难 度 , 响了其教育起点 的融 影
【 中图分类号 】 50 G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 26 (0 11-0 50 10-782 1)203-3
乐观 。 其次 , 在教学组织 形式 上 , 存在着对农 民工子女的“ 区别 ” 对待 , 分校 ” “ 如“ 、分班” 划块” 和“ 的做法 。 这些做法本质上是对 农 民工 子女的隔离和歧视 , 在实际上 阻碍 了其对城 市教育的融 入 。再次 , 在课堂教学上 , 民工子 女在 教师期望 、 农 师生互动关 系 以及参与机会 上存 在着难 以融入 的问题 。最后 , 在教 学评 价 上, 教师对农 民工子女 的评价 容易受到传统偏见影 响而 对其持 负面 的评价 , 而且学校 和教 师也没有提供充分 的机会让农 民工 家长参与到评价 中。
【 稿 日期 】 o0 1—4 收 21—2 1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 金青年项 目“ 社会 政策视野下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 1C H 4 ) (0 S 03 【 作者简介】 徐丽敏, 博士, 女, 天津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社会政策。
我 国农村 劳动力转 移在 当前 阶段 的突 出特 点表现 为不 彻 (61 的收入集 中在 5 0元 ~ 0 5 .%) 0 15 0兀之 间 ; 同时 , 民 T在 农 底 和不 充分性 。从西 方发 达国家来看 , 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 移 城 市社会分 层体 系中处于较低 的地位。 农 最终要 从一种季节性 的 、 兼业性 的临时流动发展到在城 市长期 农 民 [的这种弱势化状态 在子女身J 得 到了传递 与延续 , 一 从 事非农领 域的工作 , 后定居下 来成 为城市 的一员 , 最 在角 色 由此对农 民工子女的教育融入产生了不 良影响。这种影响具体 上实现从农 民到工人 的转变 , 终实现 国家工业化 和城 市化的 最 目标 。这种劳动力 的转移 不仅仅是指就业上 的转移 , 且包 括 而 政治地位 、 社会地位与社会 身份 、 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转变 。 而 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 转移的明显特征却是不彻 底和不充分性 , 即在转移的程度上不 是彻底的转移 ; 在转移 的层 面上不 是充分 体 现为以下方面 : 1导 致 了农 民 工 子 女 社 会 资 本 和 人 力 资 本 的 弱 势 , 响 了 . 影 其教育起 点的融入。从人们获得受教育 机会 的影响 因素来 看 , 主要有先 赋和后 致两种 因素 。前 者是指 与生俱来 或 自然得到 的, 如性别 、 年龄 、 种族 、 家庭背景或所处社 会制度等 冈素 ; 者 后 是指个人后天 的努 力学习和锻炼 。在现 代社会 中, 先赋性 的身 的 、 方 位 的转 移 。 全 1转移的不彻 底性 。 目前我 国农村 劳动力转移具 有明显的 份特征依然对人们 的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 响 , . 尤其 是家庭 身 流动性 、 兼业性和 回流性 , 以及身份与 职业 的分离 , 这充分表明 对教育获得 的影 响。在大多数 国家 , 教育机会 的分 配仍然是不 了我 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 。首先是流动性 。我 国从农 村转移 至城 市就业的农 民工 由于 1作 的稳 定性差 , 二 其职业变换 频繁 , 有很强 的流动性 。 其次是兼业性 和回流性 。 当前很多外 出 就业 的农 民没有割断与农村土地 的联 系 , 是具 有农 村土地为保 障 的、 缓冲余地 的兼 业性 、 有 过渡性 的转移 。 这使得农 民工与农 村保 留了千丝 万缕 的联 系 ,一旦 在城 市就业或 生活遇 到困难 时, 其首要选 择就是回到农 村继续农 业劳动。 次 , 再 转移 的劳动 力存在 着身份与 职业的分离 , 这从 “ 民丁 ” 农 一词上就 可看 出。
入。
农 民工子女 在教育 中的文化 融人指 的是来 自不 同文 化背 景 、 的学生能够认 同中华 民族优 秀文化传 统 , 区域 同时接受 不 同区域 的文化差异 , 并相互尊重 、 相互理解和相互学 习。 当前 从 来看 , 民工子 女在 城市公办学校就读过程 中还存 在着文化融 农 入 的问题 。这 主要是 由于我 国在 传统 的文化观 念上存在着 对 “ 民” 农 及其子女 的歧视观念 。由此导致 了农民工子女无论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