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6.3等腰三角形教案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
但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启发、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doc
.《等腰三角形》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doc————————————————————————————————作者:————————————————————————————————日期:216.3等腰三角形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
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并对性质1进行了证明,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2,这里“等边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的:1、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难点是“三线合一”的理解及例1的讲解关键: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教具: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已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等腰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流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3.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补充例题:(投影展示)1.已知:如图,AB=AD,∠B=∠D.求证:CB=CD.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证明:连结BD,在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已知)即(等角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证明: DE//BC(已知),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教材 P.75中1、2、3.八.作业教材 P.83 中 1.1)、2)、3);2、3、4、5.五、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教案2§12.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沪科版八上16.3《等腰三角形》word教案
BC 八年级上册沪科版等腰三角形(1)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思考,探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掌握“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能够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及其推论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一、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复习引入1.通过识别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纸片引入,说明理由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发现:(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重合。
理论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求证:∠B=∠C 证明:取BC 的中点D,连接AD∴BD=CD∵AB=AC ,AD=AD∴ △ABD ≌△ACD (SSS)∴∠B = ∠C形成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单地说成“等边对等角”。
解释定理: 强调大前提-----等腰三角形如图:由AB=AC 得∠B = ∠C应用定理:1.例如图在◿ABC 中,AB=AC ,∠B= ∠C =2.自主练习P127.第一题(1)(2)(3),口述理由(3)题应强调分类讨论的思想BCBC二、学习“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重合”1. 回到此图探究△ABD≌△ACD后还能得出哪些结论?(得出;AD平分∠BAC , AD⊥BC)并探讨其它证明方法(1)若AD平分∠BAC(2)若AD⊥BC于D形成定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重合解释定理,强调大前提------等腰三角形;此定理包含三个定理,学生先自主填写P128第3题的第一小题,讲评后填写(2),(3)题,此题即为此定理的图形与符号语言。
应用定理:第(1)题P127的第2题,第(2)题P129的第(2)题先讨论向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路归纳-----比较----总结得出最优方法三、小结收获四、布置作业1.P129的第2题,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至少2种)2.基训同步练习。
数学:16.3《等腰三角形(3)》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
数学:16.3《等腰三角形(3)》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有关直角三角形中300角所对的边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体会其特殊性,发展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直角三角形中有关边与角的关系的过程,培养有条理的、清晰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几何逻辑思维,体会几何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推理1、2、3,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定理。
2、难点:对直角三角中30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3、关健: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弄清其特殊性。
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它的性质、判定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等边对等角;(3)等角对等边。
问题牵引(板书)如图16.3-22所示,△ABC 中,AB=AC ,∠B=600,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学生活动:思考后,讲明结论:由AB=AC ,可推出∠B=∠C (等边对等角),由于∠B=600,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A=600,即∠B=∠C ,再根据等角对等边,推出AB=AC=BC 。
2、师生共识:(1)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推论2: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图16.3-23继续探究:如图16.3-23所示,将两个含300角的三角板放在AB C 图16.3-22B C D300 300一起,请同志们助这个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与斜边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操作实验,从中领悟出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教师动手演示两块三角板。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通过两块300角的三角板,寻找规律:由于△ABC 与△ADC 是由两块300角的三角板拼接起来,在B 、C 、三点一线的前提下,形成等腰三角形ABD ,且AC 在对称轴所在直线上,△ABC 是等边三角形,由AC ⊥BD ,可得BC=CD ,CD=1/2BD ,DB=1/2AB 。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15.3《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3.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解决实际生活中相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通过以学过的知识,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2.在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证明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合理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验数学图形中所具有的对称、和谐、美观等优势,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制作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本节位于第十五章的第三节,在学习过普通三角形、轴对称图形以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之后引入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在本节过后我们会学到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将以等腰三角形为铺垫。
可见本节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堂课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证明、应用提高、拓展创新等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教材132-133页)本节课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我们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着重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展示等腰三角形相关性质的一些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和谐美和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纸、剪刀、直尺或三角板、铅笔。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义
4、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推论的内容及其应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及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的性质非常重要,是我们今后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16.3《等腰三角形》试验课教案
课题
16.3等腰三角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
学
目
标
1、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以及推论;
3、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
4、引导学生探索引辅助线的规律;
5、使学生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进行有关的论证计算。
4、填空
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在△ABC中,AB=AC时,
①∵AD⊥BC∴______________;
②∵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
③∵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
5、解答题: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AD是高,画出图形,说出图中∠BAD、∠BAC、∠B、∠C的度数。
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角都等于60°。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性质2。(板书)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用flash动画演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
教师带领学生详细分析“三线合一”的关系。给出归纳出的结果。
例题教学:P113例1(略)播放投影。
学生回答。
二、认定目标及导学达标
1、新课引入: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客观存在具有一般三角形的一切性质,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些它本身特有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谢您的欣赏。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P138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所以BAD≌CAD(SSS).所以∠B=∠C.[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所以BAD≌CAD.所以BD=CD,∠BDA=∠CDA=∠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P141练习1、2、3.练习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答案:(1)72°(2)30°2.如右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答案:∠B=∠C=∠BAD=∠DAC=45°;AB=AC,BD=DC=AD.3.如右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147─1、3、4、8题.(二)1.预习课本P141~P143.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Ⅵ.活动与探究如右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果: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如右图,在ADP 和ADC中ADP≌ADC.∠P=∠ACD.又DE∥AP,∠4=∠P.∠4=∠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板书设计§14.3.1.1等腰三角形(一)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所以,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几何论证过程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重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个角相等”等结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学重点:1. 让学生主动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2. 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探究过程.二、学情分析本年级的学生已经研究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三、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3.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经历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类比迁移的能力.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3.通过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四、教法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采取了激疑引趣——猜想探究——应用体验——建构延伸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研究了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让你联想到等腰三角形?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学段的几何图形都是按一般的到特殊的顺序研究的.通过学生描述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剪纸游戏你能利用手中的这个矩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注意安全呦!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对折纸片,再“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可能还有的同学会利用正方形的折法,获得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能还有同学先画图,再依线条剪得.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活动更加深入,课堂充满愉悦和温馨.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力求让学生关注剪法的理性思考.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如何想到的? 为的是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折叠”就是为了得到“对称轴”,“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由“重合”保证了“等腰”.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从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的方法,也为发现“三线合一”做了铺垫.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请提出你的猜想,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在学案上.合作小组活动规则:1、有主记录员记录小组的结论;2、定出小组的主发言人(其它同学可作补充);3、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4、说明你们小组所获得结论的理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学情分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相异构想,数学猜想的初始叙述不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我不会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让同学们不断地质疑﹑辨析、研讨和归纳,逐渐完善结论.让他们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通过设置恰当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这种探究的学习过程,恰恰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1)在此环节中,我的教学要充分把握好“四让”: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不怕学生说不好,不怕学生出问题,其实学生说不好的地方、学生出问题的地方都正是我们应该教的地方,是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增长点.(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巩固知识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0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内化知识1.如图1,在△ABC中,AB=AC,AD⊥BC,∠BAC=120°你能求出∠BAD的度数吗?知识迁移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简单地叙述理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拓展延伸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AD=AE,你能说明BD=EC?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基础、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我为学生提供了层次分明的反馈练习.将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逐步掌握知识,使学困生达到简单运用水平,中等生达到综合运用水平,优等生达到创建水平.畅谈收获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回顾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反思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继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基础性作业:P65 习题1、2、3、4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6.3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相关概念及定理。
观察并回答。
课题引入:
让学生观察两把三角尺,从三角形分类思考“两把三角尺的形状除了角度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在对学生思考结果的总结基础上,引入新课题
从直观图形上,回忆小学知识,体会等腰三角形。
学生同步回答
第一个问题:观察所剪得的三角形形状是否相同,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画几个不同类的等腰三角形。
直观体会钝角等腰三角形,锐角等腰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不同特点。
学生对自己剪得的等腰三角形作操作,体会对称的思想。
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更高层次的问题。
问题:等腰三角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体现他是轴对称,并指出对称轴。
新授: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腰,底边,顶角,底角。
理解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
学生运用直尺或圆规和剪刀进行绘图和剪切。
指导学生做一做,要求:在事先准备的纸上,画一个腰长为5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并将它剪下来,与组内其他成员的作品放在一起,并观察和回答问题。
深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构成和画三角形的方法。
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讨论,然后积极回答。
问题:等边三角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有几条。
从轴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为后面的等量关系的得出做铺垫。体验学习过程。
加深对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两解问题的敏感
学生观察,体验,领会新概念。
集体讨论并互相帮助记忆重要的结论。
每个小组抽查记忆。
在总结刚才观察结论的基础上,引出两条重要的定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三角形的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能够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能够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素材,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操作。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用文字和图形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判定定理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剪刀、直尺等工具,自己动手制作等腰三角形。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寻找生活实例中的等腰三角形,给等腰三角形下定义,探求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和它的相关性质.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再发现”过程.【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及相关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有关性质的探索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验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人字梁屋架:师:图中的人字架屋架的外观结构形式是什么图形?生:等腰三角形.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师: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画一个等腰三角形ABC,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点C重合,并出现折痕AD,如图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ADB与△ADC有什么关系?生:全等.师:哪些线段或角相等?学生思考,教师参与探究.学生口答:AB与AC相等,DB与DC相等,∠B=∠C,∠BAD=∠CAD,∠ADB=∠ADC.师:AD与BC垂直吗?生:垂直.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生: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师:很好!这样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学生熟记.师:你能证明这个性质定理吗?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你先把这个命题分解为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写出已知、求证,然后给出证明.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已知:如图,△ABC中,AB=AC.求证:∠B=∠C.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师:通过全等可以看出AD和BC有什么关系呢?生:AD垂直平分BC.师:很好!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BAD和∠CAD有什么关系呢?生:相等.师:综合上面的结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共同总结: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简称三线合一).根据性质1,师生共同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四、乘胜追击,学以致用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120°,点D、E是底边上两点,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数.学生讨论方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解:∵AB=AC,(已知)∴∠B=∠C.(等边对等角)∴∠B=∠C=×(180°-120°)=30°.又∵BD=AD,(已知)∴∠BAD=∠B=30°.(等边对等角)同理∠CAE=∠C=30°.∴∠DAE=∠BAC-∠BAD-∠CAE=120°-30°-30°=60°【例2】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和∠C的度数.师:由AB=AC,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ABC=∠C.师:由BD=BC=AD呢?生:∠C=∠BDC,∠A=∠ABD.师:你能找出∠A与∠C的关系吗?你能找出∠A与∠BDC的关系吗?生:能.∠BDC=∠A+∠ABD,又因为∠ABD=∠A,所以∠BDC=2∠A.师:现在你知道∠A与∠C的关系吗?生:知道.∠C=∠BDC=2∠A.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解:∵AB=AC,BD=BC=AD,(已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ABC=∠C=∠BDC=2x°,∴x+2x+2x=180.(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得x=36.∴∠A=36°,∠C=72°.五、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为此,我以轴对称图形为切入点,先让学生通过折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善于做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做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沪科版
16.3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能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探究学习法,学生在折叠的过程中观察、发现问题,猜测结论,并进行证明,形成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实验,使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顶角
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的性质
2)通过性质的证明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发现真理的方法(探究- 猜想--论证).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三角板,用纸做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几何画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等基础知识。
他们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义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和自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例题法: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等腰三角形的模型、图片等教具,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教学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PPT、教案、练习题等教学材料。
3.学习环境准备:教室环境安静、整洁,学生座位有序排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性质、分类等。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022年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其两个推论;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3.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掌握归纳的思维方法,领会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定理及其推论的导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二、合作探究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证明略.注意:这个定理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由上述定理可直接得到: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探索证题思路,完成命题的证明.已知:如图,在△ABC中,∠C=90°,∠A=30°,求证:BC=AB.证明:如图,延长BC到点D,使CD=BC.连接AD,则△ACD≌△ACB.(SAS)∴AD=AB,∠BAC=∠DAC=30°,∠BAD=60°.∴△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D=AB,∴BC=BD=AB.典例如图,AD平分∠BAC,AD⊥BD,垂足为D,DE∥AC.求证:△BDE是等腰三角形.[解析]∵DE∥AC,∴∠1=∠3,∵AD平分∠BAC,∴∠1=∠2,∴∠2=∠3,∵AD⊥BD,∴∠2+∠B=90°,∠3+∠BDE=90°,∴∠B=∠BDE,∴△BDE是等腰三角形三、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学反思◇本节课先让学生说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的逆命题,由判断它的真假引出本节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法设计上,把重点放在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由个别现象到抽象,体现出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渗透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第2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会对三角形按边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二、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请观察上面的屋顶框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什么叫做三角形?(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问题1: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结论:三角形中,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问题2:我们以前学习过这样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典例1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典例2有两条长度分别为5 cm和7 cm的线段,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那么换上线段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时可以组成三角形呢?[解析]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2 cm<x<12 cm.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三角形按边长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学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通过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6.3等腰三角形 教案
16.3等腰三角形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
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并对性质1进行了证明,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2,这里“等边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的:1、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难点是“三线合一”的理解及例1的讲解关键: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教具: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已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把边AB 叠合到边AC 上,这时点B 与C 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图形,△ADB 与△ADC 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 与B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回答:△ADB 与△ADC 重合,∠B=∠C,∠BAD=∠CAD,∠ADB=∠CDA,BD=CD 活动3: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教师提问: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学生可结合图形回答(板书)已知:在△ABC 中,AB=AC求证:∠B=∠C说明:将等腰三角形写成已知时,通常写成“在△ABC 中,AB=AC”而不写成“等腰”两个字教师引等学生回答:要证两个角相等可以转化前面所学过的三角形全等,而图形只有一个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使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 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几何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实物或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几何直觉。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几何知识,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解决等腰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回答:两边相等,两个角相等。
3.教师总结:这个三角形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等腰三角形。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回顾已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
2.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教师通过画图、演示,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a.等腰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b.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c.等腰三角形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
请将探讨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一道关于等腰三角形的证明题或应用题,并给出解题步骤。这个作业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几何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完成课后拓展题: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若AB=AC,∠BAC=50°,求∠ABC和∠ACB的度数。请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说明解题思路。
5.练习巩固,提高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几何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组合作,交流提升: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等腰三角形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7.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在课堂尾声,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会用定理及推论解决简单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3.培养学生探究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如何规范证明题书写格式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会用定理及推论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如何规范证明题书写格式等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如图,墙上钉了一根木条,小明想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他拿来一个测平仪,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边的中点D处挂了一个重锤,小明将BC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锤是否过A点,如果过A点,那么这根木条就是水平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边对等角【类型一】利用等边对等角求角度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A.65°或50° B.80°或40°C.65°或80° D.50°或80°解析:当50°的角是底角时,三角形的底角就是50°;当5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是65°.故选A.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类型二】利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中角的度数如图,△ABC中,AB=AC,∠A=36°,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的度数是( )A.18°B.24°C.30°D.36°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求出∠C,再在△BCD中可求出∠DBC 的度数.在△ABC中,∵AB=AC,∴∠C=∠ABC.设∠C=∠ABC=x°,∵∠A=36°,∴x+x+36=180,解得x=72,∴∠C=72°.∵BD是AC边上的高,∴∠BDC=90°.在△BDC中,∠DBC=180°-90°-72°=18°.故选A.方法总结:关于三角形内角度数的计算问题,可以把其中的某个角设为未知数,并把另外两个角用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或已知数据)表示,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建立方程可以求解.探究点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如图,在△ABC 中,AB =AC =10cm ,BC =12cm ,S △ABC =48cm 2,点D 为BC 的中点,DE ⊥AC 于点E ,则DE 等于( )A .5cmB .4.8cmC .2.4cmD .2cm解析: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连接AD ,根据D 为BC 的中点可以得到CD =12BC =6,AD ⊥BC .又S △ABC =12·AD ·BC =48cm 2,BC =12cm ,可得AD =8cm.因为DE ⊥AC ,因此S △ADC =12AD ·CD =12AC ·DE ,即AD ·CD =AC ·DE ,从而可得DE =4.8cm.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察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等腰三角形中,“三线合一”是常作的辅助线,作出辅助线后容易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探究点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B 、C 、D 、E 在同一直线上,且CG =CD ,DF =DE ,则∠E =________度.解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B =60°,根据CG =CD 可得出∠CDF 的度数,再根据DF =DE ,最后即可得出∠E =15°.∵△ABC 为等边三角形,∴∠ACB =60°,∵CG =CD ,∴∠CDG =30°,∵DE =DF ,∴∠E =15°.故答案为15.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在本题中,这三个定理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中欲求角的度数,与等边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中角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三、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个内角都等于60°.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它的两个推论,能运用定理和推论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3.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后面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识别各种三角形。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选取一个等腰三角形,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什么?(2)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在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遇到的等腰三角形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含有等腰三角形的图形,要求学生找出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并讨论其性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练习题,题目涵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以及运用等方面。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能够识别并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符号、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描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书写规范,答案准确。
2.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作业无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若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和底边,如何求解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请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4.小组合作,探讨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5.完成课后拓展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D、E分别是BC、AC上的点,且BD=CE。求证:AD垂直平分CE。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点评,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证明步骤、逻辑关系等。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在教材中,等腰三角形是继三角形、角的计算之后引入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圆等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如三角形的分类、角的计算等。
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相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理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实践教学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尺子等,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
提问:你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吗?它的特点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
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和角平分线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等腰三角形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
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并对性质1进行了证明,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2,这里“等边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的:
1、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难点是“三线合一”的理解及例1的讲解
关键: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教具: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已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
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把边AB 叠合到边AC 上,这时点B 与C 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图形,△ADB 与△ADC 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 与BC 垂直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ADB 与△ADC 重合,∠B=∠C,∠BAD=∠CAD,∠ADB=∠CDA,BD=CD
活动3: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
教师提问: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学生可结合图形回答
(板书)已知:在△ABC 中,AB=AC 求证:∠B=∠C
说明:将等腰三角形写成已知时,通常写成“在△ABC 中,AB=AC”而不写成“等腰”两个字
教师引等学生回答:要证两个角相等可以转化前面所学过的三角形全等,而图形只有一个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使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 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
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线的作法,教师可作提示:作中线AD,由学生口答,或者指导学生看课本证明。
教师归纳等腰三角形性质1,并指出它的几何符号语言的书写:
如上图:∵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教师提出问题:练习1(口答)
1、等腰直角三角形每一个锐角的度数是多少度?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40°,那么它的顶角的度数是多少?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多少?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那么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A C B D A
D B(C )
5、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120°,则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6、等边三角形各内角有什么关系?各等于多少度?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十2×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板书)教师与学生合作分析,口述(2)的证明过程。
活动4:提出问题: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BD=CD
∠ADB=∠ADC=90°,由此,你能得出等腰三角形还具有什么性质?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
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板书)
活动5:教师出示课本例1(小黑板显示)
例1如图在△ABC 中,AB=AC,∠BAC=120°,点D 、E 是底边的两点,且BD=AD,CE=AE,求∠DAE 的度数分析例1,剖析推理方法及依据,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例1过程,解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2:课本练习第2题(出示小黑板)
如图,在ABC 中,AB=AC (1)∵AD⊥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______、______重合)
(2)∵AD 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_____、_____重合)
(3)∵AD 是角平分线
∴____⊥_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______、_____重合)
四、师生互动,总结新知A
C B
D A
B C
D E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用自己语言归纳,教师适时点评,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性质;4、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作法(作底边上的高、作底边上的中线、作顶角的平分线)
五、作业设计,深化新知
课本练习第2题、习题16.3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叠合操作引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这种操作有利于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给出三种不同的辅助线,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新教材中例1设计与旧人教版求“人字形的角度”相比具有一定难度,为此,在讲完性质1后,设计如教案中练习1,一方面是用来巩固性质1,其中练习1中2、3、4具有变式教学思想,另一方面是为推论及性质2作准备。
教案中练习2是用来巩固性质2,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几何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进行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