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的五次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

合集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第一次经济浪潮:从1978年到199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城市里的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我们的GDP增长率一度达到了9.4%,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经济浪潮:从1992年到2001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第三次经济浪潮:从2001年到201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振兴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

第四次经济浪潮:从2012年到现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次经济浪潮,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物价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物价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物价上涨,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因时代和体制变迁,这几次物价上涨的表现形式、传导机制和治理措施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纪敏伍超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体出现了五次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三十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这几次通胀在表现形式、具体成因、传导机制以及治理措施上,都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

总结和比较这些变化,无疑有助于增强应对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典型物价上涨原因及其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分别是1980年、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6年、2007~2008年。

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的32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为5.5%,上述五次物价上涨均明显超过了这一历史均值(见图1)。

1980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当时急于摆脱文革后的经济萧条,通过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若干项目实现“四化”。

结果短期内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严重破坏了总供求平衡,物价迅速上涨,称“洋跃进”。

为此,当时采取了压缩基础建设、收缩银根和管制物价等办法加以治理。

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财政承包、放权让利、拨改贷和价格“双轨制”改革全面推行。

由于在放权让利的同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预算约束,企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基建、技改投资迅速扩张,加之随后实行货币化工资改革,致使1985年物价涨幅接近两位数。

当时为抑制通胀,除削减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监管外,重点对信贷投放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自此开始实行严格的信贷规模管理。

1988年的通胀膨胀比较严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18.8%,一度出现抢购生活必需品和银行挤兑现象。

当时触发涨价的直接因素,是价格改革“闯关”,计划内和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并轨,并同时放开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

深层次矛盾仍然是经济改革不配套,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放权让利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多年积累的比例失衡矛盾在价格“闯关”改革中集中释放,之后不得不暂停“闯关”,并严厉紧缩财政、信贷,但由于力度过大和其他因素影响,随后出现了市场疲软和经济大幅下滑。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改革开放至今的五次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

改革开放至今的五次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有5次物价上涨,每次物价上涨,都于细微处,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最初的使用行政命令调控物价,到后来使用金融手段、综合经济手段调控。

在一轮又一轮的物价高涨中,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手段,日渐理性与成熟。

1981:行政命令调控物价1979年,吉林大学经济系大二学生袁钢明在广播里听说,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

这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国家第一次利用价格杠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农民收入。

”袁钢明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政策直接导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物价上涨。

一年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数字,1980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了6%。

“建国后,中国的物价几十年没有上涨过!”这一年,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机械配制厂工人王桂香发现,牛奶价格涨了,但她的工资也多了起来,每个月大概涨了十几块钱。

30年后,已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袁钢明解释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城市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城市居民受不了了,国家只能给补贴或者发奖金,提高工资。

这增大了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只能增发货币,货币一多就出现了通胀。

”面对突然的物价上涨,1981年,政府紧急刹车,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紧缩银行贷款,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各地调控物价,严禁议价。

那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以上,国家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手段,立即见效。

物价在1982年,回落到正常水平。

“那时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决经济波动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伟如此评价。

1985:半途而废的调控1985年,中国经济再次驶入快车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公报》记载,1985年,中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8.8%。

那一年,32岁的袁钢明研究生毕业,进入社科院经济所。

他了解到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

物价上涨问题与解决方案

物价上涨问题与解决方案

物价上涨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物价上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物价上涨既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也挑战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

本文将探讨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一问题。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1.供需关系变化:供求关系是决定物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需求大于供应时,物价就会上涨。

供需关系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人口增长、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等。

2.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会导致物价上涨,因为货币贬值会使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3.成本上涨:生产成本上涨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常见原因。

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4.政府政策: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过多等政策会导致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1.贫富差距扩大:物价上涨会加剧贫富差距。

由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对低收入群体会造成更大的负担。

2.生活质量下降:物价上涨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因为生活成本上涨,人们的消费能力减弱,无法购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3.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使价值贬值,固定收入者会受到影响。

4.社会不稳定:物价上涨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动荡,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三、解决物价上涨的措施1.优化供需关系: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供需关系的平衡。

比如加大对农业、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应量。

2.控制货币供应:政府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来遏制通货膨胀。

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3.加强监管:政府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价格操纵和恶性竞争。

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4.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是应对物价上涨的有效途径。

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稳定价格。

5.调整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整物价。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来源:中评社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 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中评社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历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逐渐放宽,个体经济应运而生。

过去,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受到严格限制。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个体工商户开始活跃起来。

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如卖小吃、服装、日用品等。

个体经济的兴起,解决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这个阶段,许多人凭借勤劳和智慧,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小店铺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浪潮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起步。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股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然而,一些有远见和勇气的人率先投身其中。

当时,很多人对股票的认识有限,但随着股市的发展,一些企业通过上市获得了资金支持,得以扩大生产和发展业务。

同时,也有一部分股民在股市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大,风险也较高,不少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在股市的起伏中遭受了损失。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住房的需求大幅增加。

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许多开发商纷纷投身房地产开发,大量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房价也一路攀升,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房价过高导致居民购房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泡沫等。

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第四次经济浪潮:电子商务浪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在 21 世纪初迅速崛起。

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购买到各种商品。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物流、快递等相关行业的繁荣,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机会。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通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通胀事件。

这些通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五次通胀。

第一次通胀发生在1988年。

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场开始逐渐开放,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制度缺陷暴露出来,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进一步滞后。

第二次通胀发生在199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投资者纷纷撤离市场,导致了股市崩盘和货币失控。

这次通胀让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步履维艰,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重大损失。

第三次通胀发生在200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中国依赖进口石油,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不得不降低石油消费,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阻碍,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第四次通胀发生在2008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拐点。

第五次通胀发生在2011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中国央行过去一段时间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暴增,引发了通胀。

这次通胀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了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通过对中国五次通胀事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通胀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通胀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价上涨,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挑战和考验。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来避免通胀的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改革开放后的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

改革开放后的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

样, 物价一下子都涨 了, 老太太都到菜
那时, 国有 经济 在 国民经 济 中的 比
市场捡菜叶子 了, 学校食堂 的馒头 、 菜都
涨 了价 。 在 袁钢 明的 记忆 中 ,9 5 18 年是 中国 的 宏 观 经 济讨 论 最 热 烈 的时 候 , 中 国的经 全
济 学家都在谈 论宏观调控 。这一年 3 月
1 8 : 政命令 调控 物价 1行 9
重 高 达 9 %以 上 , 家 行 政 命 令 式 的 调 0 国
控手段立 即见效 , 价在 18 年 回落到 物 92
的《 政府T作报告》 中明确提 出, 要加强和
完善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 和管理 , 坚决防
止盲 目追求 和 攀 比增 长 速度 的 现象 。
声 音也被 政府 采纳 了。袁 钢明认 为 , ” 这

轮 的 宏 观 调 控 在 没 有 真 正 到位 时 就 松
懈了 , 埋下了经 济再次过热的隐患。

墼 耋 , 汉 们 在抢 购 金 戒 指 武 0≯ 一
臻 i 。 潮_■

霉毫
1 8 经济手 段派 上用 场 9 8:
维普资讯
改 革 开 放 至 今 , 随 中 国经 济 快 速 伴 发 展 而来 的有 5 物 价 上 涨 , 次 物 价 上 次 每
紧急刹车 , 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 , 借用地 方财 政存款 , 暂时冻 结企 业存在 银行 的
收入一 高 , 费就高 了 , 加上各地高涨 消 再 的 投 资 热 情 , 价 指 数 一 下 子 就 被 抬 高 物


▲ _ - _ ■|
肇 》

| ,
穗 0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期间出现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面貌。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上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个体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政策逐渐放宽,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商业活动。

那些头脑灵活、敢于尝试的人纷纷“下海”,摆起了地摊,开起了小店。

当时,个体户们主要经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服装、小百货等。

虽然规模不大,但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浪潮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培养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个体户通过辛勤努力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逐渐积累了财富,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他们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个体经济的大潮中。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经济浪潮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应运而生。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神秘和机遇的领域。

起初,很多人对股票一无所知,但随着一些企业成功上市,股票价格的飙升,人们开始意识到股票投资的巨大潜力。

一时间,炒股成为了热门话题,无数人涌入股市,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然而,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巨大的,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投资者往往在市场的起伏中遭受损失。

但不可否认的是,股票市场的出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经济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行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房地产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建材、装修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房价的不断上涨也让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增值。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3. 第三次涨风。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

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

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

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

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后一、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1、通胀概况: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影响中国的物价水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物价水平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的物价水平自开放以来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

特别是近些年来,受到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物价指数一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涨幅。

2024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物价水平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稳定。

在具体商品方面,食品、燃料、服装、住房等方面的价格波动较为明显。

尤其是食品价格,受到天气、自然灾害、供给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波动较为频繁。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住房价格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二、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对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财政政策的支出与节约都会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

2.国际因素: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等对中国的进口价格和生产成本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的物价水平。

3.需求因素:消费需求的增加,投资需求的增加等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需求过热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4.供给因素:生产成本、供给短缺等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尤其是在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供给短缺时,物价水平会出现波动。

5.人口因素: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都会对需求、供给等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物价水平。

三、中国物价水平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加重社会不公平。

2.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水平,尤其是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3.社会稳定:物价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通货膨胀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对社会造成一定冲击。

4.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稳定与否对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

对于物价上涨问题国家企业以及居民的应对措施

对于物价上涨问题国家企业以及居民的应对措施

对于物价上涨问题国家企业以及居民的应对措施国家:观点一:一.农产品方面: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

1.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

2.继续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重点落实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4.适当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同时,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补标准。

5.建立主要农产品原料收购价格机制,形成稳定的原料供应关系,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

二.银行信贷方面:宏观政策对稳定物价的调控作用。

1.继续小幅加息,逐步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

2.在我国财税收入连年高位增长的前提下,适时免除个人存款利息税。

3.进一步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三.房地产方面:1.加大对已出让土地的清理,促进开发量的增加。

2.增加土地供应量,扩大普通住房供应总量。

3.加快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设,推进民生工程。

4.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5.加强住房金融监管,保障中小户型住房贷款需求。

观点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具体的有: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上调三次了发行央票定向票据特种存款等紧缩信贷回收流动性抑制投资过热财政政策如取消部分行业出口退税限制出口缓解外汇占款严重局面观点三:国家应当采取措施给经济降温,以免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1,完善市场管理机制,以免出现有人乱哄抬价格的现象。

2,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减低银行利率,将一些资金流动到社会上。

3,3,可以适当的建立相关法律以免物价持续上涨企业: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变化,物价上涨,往往是供不应求出现。

这时候企业应注意观察市场,因为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企业应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规模。

同时企业这时应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在其他企业中形成优势首先要宏观调控入手;政府控制物价,可以制定法律法规,防止物价飞涨,鉴于社会公平,不能完全控制物价的波动,根据市场的实情,划定一个标准控制物价,同时要调节收入差距,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合理化,也可以降低物价的上涨空间;然后人们可以利用消费品的替换性,利用合理的手段应对市场的物价上涨情况;如果说物价全面上涨的话,我们可以从自身方面考虑,我们可省吃俭用,减少对商品的需求!居民:1、对生活必需品采取限价措施。

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今年以来,3至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5月份为3.4%。

7月份以来,北京、广州等地猪肉价格再次冲高。

1-8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9%,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9.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3.3个百分点。

根据有关专家分析,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

推动本轮物价上涨的原因有许多种,但主要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也进入各种社会矛盾多发的阶段,人们对物价的持续上涨的恐慌也将给国家带来不利影响,解决物价上涨问题也越显重要。

一、物价上涨原因分析(一)从历史现象分析物价上涨的必然性1、此次物价上涨是经济系统运行所积累问题的反弹,也是对经济周期的反映。

近十年来,我国物价指数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有时甚至出现价格“负增长”现象,这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是不匹配的。

这与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的针对物价上涨的宏观调控持续时间过长,不无关系,以致一度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

所以,只要我们把猪肉价格问题放在宏观的背景下来看,就会知道猪肉价格上涨不是孤立的,目前的物价上涨,特别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物价的理性回归,总体上是一种正常的反弹。

2、一方面近几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二季度出现了近12年来最高的增长幅度11.9%,整个上半年是11.5%,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某些基本生产要素供给愈益明显地趋于相对紧张,高额的投资需求的增幅必然引致通胀和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所以,在油价、粮价、地价等基础资源和上游产品价格明显上升的同时,猪肉等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也不可避免,而与猪肉相关的副食品价格也必然相应上涨。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持续过高,是带来市场涨价压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食品的需求量也有所加大,在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物价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详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一、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8年,我国出现了一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次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农田里的大米和其他主要粮食价格猛涨,导致居民生活负担加重。

此外,改革开放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调控不力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市场调节,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以稳定物价。

其次,政府加大货币紧缩政策,收紧了银行系统的信贷,控制了货币供应。

最后,政府通过限制价格涨幅和增加商品供应等措施,降低了通货膨胀的速度。

这些措施逐渐生效,1989年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二、1994年的通货膨胀1994年,我国再次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

这一次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投资过热和外部冲击。

由于改革开放后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投资涌入市场,导致资金供应过剩,价格上涨。

同时,境外的经济危机和冲击也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冲击,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为了应对这次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和审慎经营要求,控制了信贷扩张。

其次,政府提高了利息率,吸引更多的存款,减少了流动性。

最后,政府加大了对投资项目的调控,限制了过度投资的行业,降低了投资的热度。

这些措施逐渐起效,1995年通货膨胀率回落到较低水平。

三、2008年的通货膨胀2008年,我国再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次通货膨胀源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外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

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大幅上涨,使得我国进口成本增加,进而推高了物价。

针对这一次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审查和控制,避免了过热投资的产生。

物价上涨解决方案

物价上涨解决方案

物价上涨解决方案标题:物价上涨解决方案引言概述:物价上涨是当今社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物价上涨的解决方案。

正文内容: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

1.2 扩大产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工业品供应。

二、加强财政政策调控2.1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

2.2 减少税负:降低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生产,提高产品供应。

2.3 加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民生水平。

三、加强价格监管和市场调控3.1 加强价格监管:建立完善的价格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垄断和恶意哄抬。

3.2 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打击价格虚高、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四、促进国际贸易合作4.1 拓宽进口渠道:扩大进口规模,引进更多的优质产品,增加市场供应。

4.2 加强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降低关税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五、加强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5.1 加强就业创业扶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创业,增加居民收入,缓解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压力。

5.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5.3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民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总结:要解决物价上涨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调控、价格监管和市场调控、国际贸易合作以及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等多种手段。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

我国近几年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论文]

我国近几年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论文]

浅析我国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现象,我国物价不断上涨,涨幅屡创新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上涨呈现不同态势。

针对这种现象,文章回顾近几年我国物价的变动情况,探索物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宏观调控一、前言我国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来衡量物价水平。

通常来说,若一国的cpi保持在0%~3%,表明该国经济运行平稳;若保持3%~5%,意味着该国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若该国的cpi持续大于5%,则表示该国物价涨幅较大,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2012年cpi 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5%。

分类别来看,食品价格比去年上涨4.8%,烟酒及用品上涨2.9%,衣着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0%,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5%,居住上涨。

1%。

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一)供需结构失衡供求规律的长期表现形式为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农村务农人员数量下降,农产品供给减少,而需求量却大量增加。

十多年来,我国农民开始大量到沿海城市打工,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数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家务农的人数减少了,必然使得农产品总量减少,而需求的人数则相应增多,使供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导致价格疯狂上涨。

而在今年,这种改变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

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h7n9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二)政策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2009 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 万亿元,信贷的巨幅增长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空前充裕。

2010 年4 月末,我国的流通中货币(m0)余额、狭义货币(m1)余额、广义货币(m2)余额分别3.97 万亿元、23.39 万亿元、 65.66 万亿元,其同比增长分别为15.76%、31.25%、21.48%,使得货币结构中流动性较强的货币所占比例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政策,固然让物价上涨幅度从18.8%降到了1990年的3.1%,可是经济增长率也从11.3%跌到了3.8%,是改革开放以来回落幅度最大的一次波动。”袁钢明说。
1992:保值储蓄打压物价
4年沉寂后,1992年,中国经济再次起飞。
这一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0月份,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基本的手段,就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制止乱涨价之风,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使物价增长指数在1986年回落到6%。
1988:经济手段派上用场
袁钢明的担心,1年后得到了证实。
据《中国物价年鉴》记载,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
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价格机制,政府决定实行“价格闯关”,全面取消价格管制。
“闯关行动”从上海开始。1988年3月,上海调整280种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在20%到30%之间。各地物价很快出现失控的局面,并最终演化成发生在夏天的一场抢购风潮。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起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这轮物价上涨,突出开始关注一个经济学名词———CPI.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字,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是1997年以来CPI年度最高涨幅。过去的十年里,这个数字一直被控制在3%以下,在一些年份里,甚至是负数。
“这一轮物价上涨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1987年北戴河会议决定实行的‘价格闯关’政策。”袁钢明解释说。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所有商品均实行政府定价。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允许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企业自销部分产品,其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产品按国家规定价格统一调拨,企业自行销售的产品价格根据市场所决定的双轨制。
袁钢明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政策直接导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物价上涨。
一年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数字,1980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了6%。“建国后,中国的物价几十年没有上涨过!”
这一年,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机械配制厂工人王桂香发现,牛奶价格涨了,但她的工资也多了起来,每个月大概涨了十几块钱。
经过3年调控,1997年,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4年的21.7%回落到0.8%,而GDP仍保持了8.8%的高增长。这次调控打破了“一调控就回落”的怪圈。
2007:运用综合手段调控
经历了近10年低通胀高增长的发展奇迹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又迎来了一轮物价上涨。
受过系统经济学培训的袁钢明,也加入了抢购大军。“我到前门大栅栏的一家电器商店,所有电器都已经被抢光了,就剩下一台没有门的冰箱,售货员对我说,要买赶紧买,不买一会儿就没了。”
王桂香也从商店抢购了100盒火柴,和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
1988年7月,物价指数高达19.3%,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记录。政府紧急停止了“物价闯关”。对经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从第四季度开始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
2007年年末,决定今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被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提出。公众敏锐地发现,在中国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被“从紧”的货币政策取代。在这个会议召开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央行已连续5次调高利率,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政府还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税收作用,调整收入分配。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分析,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此轮价格上涨的“元凶”,12.3%的增长率,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个百分点。
“结构性上涨”是中国官方对此轮物价上涨的公开描述,猪肉、石油、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国际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货币流动性过剩等,被概括为本轮物价上涨的原因。
那一年,32岁的袁钢明研究生毕业,进入社科院经济所。他了解到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当时,提高收入、提高消费是经济改革的一个方向。各地普遍出现了工资收入提高特别快的现象,收入一高,消费就高了,再加上各地高涨的投资热情,物价指数一下子就被抬高了。”袁钢明将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概括为“投资和消费的双膨胀”。
30年后,已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袁钢明解释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城市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城市居民受不了了,国家只能给补贴或者发奖金,提高工资。这增大了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只能增发货币,货币一多就出现了通胀。”
面对突然的物价上涨,1981年,政府紧急刹车,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紧缩银行贷款,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各地调控物价,严禁议价。
那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以上,国家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手段,立即见效。物价在1982年,回落到正常水平。
“那时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决经济波动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伟如此评价。
1985:半途而废的调控
1985年,中国经济再次驶入快车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公报》记载,1985年,中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8.8%。
另一个在经济过热中失控的,是金融行业。
中央领导开始进行宏观调控。1993年6月24日,震撼全国的“十六条”发布,中央通过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重新审查开发区,停止地方当局向企业和农民集资等措施,调控高涨的物价。
“为了鼓励人们把钱存到银行,国家出台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措施,就是保值储蓄。”袁钢明解释,也就是3年、5年、8年的定期储蓄到期时,银行除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与存入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之比与利率的差额补给储户,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不贬值。“这样算下来,利率最高时,快到20%了。”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有5次物价上涨,每次物价上涨,都于细微处,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最初的使用行政命令调控物价,到后来使用金融手段、综合经济手段调控。在一轮又一轮的物价高涨中,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手段,日渐理性与成熟。
1981:行政命令调控物价
1979年,吉林大学经济系大二学生袁钢明在广播里听说,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这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国家第一次利用价格杠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农民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