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方 胸痹
中医内科试题
中医内科试题1. 咳嗽病名首见于()《内经》(正确答案)《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2. 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源于()《景岳全书》(正确答案)《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3. 胸痹的病变病位在心,涉及脏腑不包括()心肝脾胃(正确答案)4. 与不寐关系不密切的脏腑是()心脾肾肺(正确答案)5. 肺痿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正确答案)《备急千金要方》6. 心悸的辩证首辨()阴阳气血虚实(正确答案)表里7. 胸痹的病因与哪项关系不密切()感受热邪(正确答案)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寒邪内侵8. 心脾两虚型不寐首选()龙胆泻肝汤归脾汤(正确答案)黄连温胆汤六味地黄丸9. 患者眩晕,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宜()祛瘀生新,活血通窍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正确答案)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平肝潜阳,清火息风10. 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供不开,两手握固自唇暗,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缓,治宜()益气回阳,救阴固脱清肝息风,辛凉开窍平肝潜阳,息风通络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正确答案)11. 治疗肾虚不纳所致喘证,宜选用方剂是 (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确答案)生脉散保真汤合百合固金丸六君子汤12. 心衰不包括 ( )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正确答案)阳虚水泛气阴两虚13. 肝阳头痛首选 ( )天麻钩藤饮(正确答案)龙胆泻肝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益气聪明汤14. 水饮凌心之心悸的临床特点是 ( )心悸不宁,少寐多梦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正确答案)心悸眩晕,少寐健忘心悸而烦,善惊痰多15. 首先提出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的医家是 ( ) 巢元方张仲景张介宾(正确答案)喻昌本16. 不属于肺胀病因是()外感六淫肺病迁延年老体虚17. 治疗感冒风寒束表证,宜选()小青龙汤新加香薷饮荆防败毒散(正确答案)麻黄汤18. 肺痨“杀虫”“补虚”两大治疗原则下列哪位著作提出的()《素问》《伤寒杂病论》《医学正传》(正确答案)《丹溪心法》19.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见于下列哪部著作()《内经》(正确答案)《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医宗必读》20. 下列何项疾病神志是清楚的()痹证(正确答案)痫病厥证痉证21. 实喘主要包括 ( )风寒犯肺(正确答案)痰湿中阻(正确答案)肝气乘肺(正确答案)肝胃不和(正确答案)痰热郁肺22. 心悸的病因有 ( )饮食不当(正确答案)劳倦过度(正确答案)情志所伤(正确答案)体质虚弱(正确答案)23. 眩晕的证型有下列哪些 ( )肝阳上亢(正确答案)瘀血阻窍(正确答案)饮食停滞气血亏虚(正确答案)肾精不足(正确答案)24. 咳嗽的证型包括 ( )风寒袭肺(正确答案)痰湿蕴肺(正确答案)肝火犯肺(正确答案)肺阴亏虚(正确答案)风燥伤肺(正确答案)25. 心衰的证型包括 ( )气虚血瘀(正确答案)阳虚水泛(正确答案)气虚两虚气阴两虚(正确答案)肝络失养26. 哮病的发病脏腑主要有哪些 ( ) 心肝肺(正确答案)脾(正确答案)肾(正确答案)27. 喘证的病因有()外邪侵袭(正确答案)饮食不当(正确答案)情志所伤(正确答案)劳欲久病(正确答案)体质因素28. 治疗痰火上扰所致狂证的治法是 ( ) 镇心涤痰(正确答案)理气解郁清肝泻火(正确答案)调畅气血益气健脾29. 哮病缓解期证型有()肺虚证(正确答案)脾虚证(正确答案)肾虚证(正确答案)气虚证阴虚证30. 中风证的发病脏腑涉及()心(正确答案)肝(正确答案)脑(正确答案)肺肾(正确答案)。
胸痹临证辨识49
胸痹临证辨识摘要】诸医家在胸痹临证辨治中将其等同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因而限制了胸痹定义和证治范畴。
追溯胸痹的相关文献论述,其内涵不断发展丰富,直到现代仍各执一说,但实际临证中胸痹却包含了多系统疾病在内的一系列病证,所涉范畴较广,即是脏腑病变在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以邪气痹阻、胸阳失展为主要特点,以胸背部窒塞疼痛为主要症状,而非专指某一脏某一腑的某一种病证,也非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完全等同。
综观历代医家文献分析可见胸痹病是包含心痛在内的范围较广的一系列疾病,涉及心、肺、胃、肝胆、食道、胸壁等疾病,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胸痹进行系统认识,简要揭示了辨识该证的重要性。
【关键词】胸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胸壁【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91-02胸痹的中医相关病名颇多,如心痛、胸痛、膈痛、心痹、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久心痛、心胃痛、心脾痛、心疝、心中寒等,综观历代古籍对胸痹的论述,通过纵向溯源和横向辨识两个方面发现从先秦汉至近代时期,胸痹内涵不断发展丰富,直到现代仍各执一说。
论及胸痹范畴,近现代诸医家常把胸痹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等同,但其范畴远非冠心病一种疾病所能囊括,其辨证论治也与冠心病不尽相同。
胸痹以病位和病机命名,其病位在上焦之胸膺,病机为心脉痹阻,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
胸为心肺之廓,膻中之地,经络上近肝胆少阳之络,又与咽膈胃脘纵横相系。
临床中所见胸痹包含了多系统疾病在内的一系列病证,其所涉范畴包括心、肺、胃、食道、肝胆、胸壁等脏腑器官,因而胸痹即是这些脏腑病变在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以邪气痹阻、胸阳失展为主要特点,以胸背部窒塞疼痛为主要症状,而非专指某一脏某一腑的某一种病证,也非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完全等同。
1.胸痹与循环系统疾病《内经》中对胸痹未作完整的系统论述,但分析其内容应包括肺痹和心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
《千金要方》卷十三 心脏方孙思邈《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中医
《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孙思邈《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脏脉论第一(论一首)论曰:心主神。
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
为帝王监领四方,夏旺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
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
舌者,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
心在窍为耳。
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
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外主血,内主五音。
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
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
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
凡心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其脉洪,相于春,旺于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
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营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
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
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内干枯,胞夏脉如钩,夏脉心也,南方火出,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表。
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内。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
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
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目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少阴者,心脉也。
心者,脉之合也。
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胸 痹
胸痹(附:真心痛)胸痹(附:真心痛)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疼痛如刺、如灼、如绞,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要点一概述《灵枢﹒厥病》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栝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证,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胸痹的病因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胸痹《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本病常因阳虚感寒而发作,如天气变化、骤遇寒冷而卒发。
2.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健→湿→痰浊→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胸痹痰浊痹阻,留恋日久→痰阻血瘀,痰瘀互结→胸痹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蕴→湿郁成痰,热郁化火→痰火犯于心胸→心阳被遏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痰浊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因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故七情太过,是致病的常见原因。
4.劳倦内伤劳倦、久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胸阳不展,阴寒内侵→血脉不畅→胸痹体力劳动、运动、脑力劳动均可诱发:如走急路,上楼梯,上坡路出现胸痛是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疼痛常发生于劳力当时,且常在停止劳动后很快消失。
备急千金要方序原文及译文
备急千金要方序原文及译文
《备急千金要方》是一本中医药经典著作,作者是明代医学家李时中。
以下是《备急千金要方序》的原文及其译文:原文:备急者,以俟病急而后救之,状其意,名其方,所以事千金,机藏之宝,遭病之人,事之艰难也。
必须理法得其要,方能及时行事。
失之一珠,不可复得。
对身残害,他日亦所不容,沉湎幽雅,终身无益。
中医治疗,不独病症,审治之法,方知其治标有效。
不可徒凭心造,所服之药,效率不一,人臣之行,小人可诱。
故先问病,寻得其意,明了其情,再称其药,万无一失。
亲属对朋友,文人诗客,更是方中之宝。
译文:备急,意为在等待病情紧急时才施救,这是个描述其诉求、明确其医方的行为。
它价值千金,藏医药之珍,为病患者所需者,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必须理解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及时施行。
一旦失之一珠,将不可再得。
对身体的伤害,将来也将不容忍,陷入虚幻的境地,对终身没有益处。
中医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疾病症状,审视治疗方法方能明白治疗的目标是否有效。
不能凭空臆造,所服药物效果不一,奸佞之徒也可能产生影响。
因此,首先询问病情,了解患者的意愿,明晰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药物,百分之百不会失误。
对亲属朋友和文人诗客来说,更是医药方术中的宝贵资料。
《备急千金要方序》阐述了医者应该在等待病情紧急时才
施行救治,以确保用药流程的顺利和效果的最大化。
该原文与译文旨在说明孙思邈对中医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医疗方法。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备急千金要方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备急千金要方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备急千金要方”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
方书。
唐孙思邈(约581-682)撰。
三十卷。
思邈世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博通经史百家,治验丰富。
唐太宗等屡聘其任国子博士等职,皆不就。
长期居住民间,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不避寒暑。
为唐代着名医学家,另撰有《千金翼方》等。
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繁,求检至难,乃博采群书,删裁繁复,归纳整理,于永徽三年(652)撰成此书。
作者以人命贵于千金,故名。
卷一为序例,包括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二至卷四为妇人方;卷五为少小婴孺;卷六为七窍病;卷七为风毒脚气;卷八为诸风;卷九至卷十为伤寒方;卷十一至卷二十为脏腑病方,系按脏腑顺序排列诸内科杂病及方药;卷二十一为消渴、淋闭、尿血、水肿;卷二十二为疔肿痈疽;卷二十三为痔漏;卷二十四为解毒并杂治;卷二十五为备急;卷二十六为食治;卷二十七为养性;卷二十八为平脉;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为针灸孔穴主治。
总计二百三十二门,载方约五千三百首。
书中提倡医德,重视妇儿保健,对方药、食疗、养生、防病等论述颇精。
孙氏重视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出用鹿靥、羊靥治气瘿(甲状腺肿),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羊肝、牛肝治夜盲症,治绦虫用槟榔等,一直沿用至今。
对针灸法研究亦有灼见,重视针、灸并用,针药结合,并总结出阿是穴。
对鬼神致霍乱、服石长生等持批判态度。
全书较系统地反映和总结出自《内经》以后、唐初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颇高的着作,后人赞为“妙尽古今方书之要”。
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但其间亦杂有糟粕。
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刊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影印本。
郑家铿《唐代名医孙思邈及其〈千金方〉》(《福建中医药》,1981.4.58)、孙溥泉《关于孙思邈〈千金方〉方剂成就及其对后世影响》(《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0.3.20)可供参考。
备急千金要方
编次类聚,期月功至,纲领虽有所立,文义犹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
如素问九墟灵枢甲乙太素巢源诸家本草,前古脉书,金匮玉函,肘後备急,
谢士秦删繁方,刘涓子鬼遗论之类,事关所出,无不研核,尚有所阙,
而又 流以讨源,如五鉴经,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录,正元广利,外台秘要,
51 <>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
1=标题= 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
盖闻医经经方,性命所系,固己为至巨至急,择於医经经方之书,拨其精且善者,
椠版以被之宇内,贻诸後世,其为深仁广泽更何如哉,我烈祖好生之德,根之天性,
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嘪三十卷,目录一通,藏腑之论,针艾之法,
痈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後中风伤寒瘫疽消渴水肿,
七窍之疴,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嘪篇二百三十二门,
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厚德过於千金,遗法传於百代,
使二圣二贤之美,不坠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阶近而。
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2=标题= 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
千金方旧有例数十条,散在诸篇,凡用一法皆宜遍知之,虽素熟其书者,
临事尚虑有所遗失,况仓卒遘疾,按证为治,不能无未达之惑,及新加撰次,
不可无法,今撮集旧凡,并新校之意,为例一篇,次於今序之末,庶後之施用者,
朝,而不图。
朝旨为发帑金俾刊之医学,臣等逢此盛举,尤属旷典,亟倩好手影写,
选子弟才俊者雠对点勘,靡日或辍,於是仅半岁剞劂告竣,其第四卷止存二叶,
今後元版补完,其指义叁 ,疑尚有别风淮雨宜从他本 治者,详加甄录,
第二节胸痹
第二节胸痹第二节胸痹定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释义“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后世医家或以心痛、或以胸痹称本病。
均指以左胸膺或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流行病学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全国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
历史沿革1.《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素问·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缓急”(心痛时发时缓)为本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对胸痹的证候特征也有论述,并提出”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强调针灸治疗。
4.金元时代丰富了本病的治法: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温通之品,每与益气、阳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
5.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明确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死血心痛,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6.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范围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它——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也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胸痹之名称
胸痹: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将饮邪痹阻胸中作为胸痹的主要病机。
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寒凝心脉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痰浊闭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瘀血痹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心气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⑤心阴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
⑥心阳亏虚型胸痹。
证见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气短,四肢不温,舌淡胖,脉沉迟,治宜补气温阳,方用人参汤加味。
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
症状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分别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包炎等疾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以及肺部疾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以胸痛为主症的疾病相类似,下列药粥具有宽胸、理气、止痛、化痰等功效。
治疗胸痛效果较好。
治疗薤白粥:薤白10~15克(鲜者30~45克),粳米100克。
薤白同粳米煮粥,可供早晚餐,温热服食。
急备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
成书于652年。
作者孙思邈。
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千金名其书。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
此书30卷本内容,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为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
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
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中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千金要方》价值日本于1974年成立千金要方研究所,特重新精印南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并誉之为“人类之至宝”。
近年来更为日、美、德以及东南亚各国学者和理论研究者所关注。
孙氏撰成《千金要方》后,因感其内容之不足而续编《千金翼方》,30卷,约成书于公元682年。
该书的内容和科学价值在于:第一,发展传染病诊疗技术与学说。
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的学说,到唐代已经历四五百年的实践检验,深为历代学者所重视,孙氏撰《千金要方》时只见其片断,晚年始得“江南诸师秘仲景(伤寒论)”之书,他结合自己诊疗传染病、流行病之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创造性提出:其要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①。
孙氏的大胆革新,从医疗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经验,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学习掌握的难度,不泥守仲景繁难的六经辨症体系,自创此三纲论治传染病的新学说,对发展仲景学说和明清医学家研究仲景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藏)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藏)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藏)心藏脉论第一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宫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於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於舌,舌非窍也,其通於窍者,寄见於耳,左耳丙。
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於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主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於心,梦丘山烟火,凡心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洪,相於春,王於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
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已,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於头,五内乾枯,胞中空虚,医又下之。
此为重虚,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夏脉如钩,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後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剎无胃日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侼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驾癸死。
2017年胸痹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一、定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后世医家以心痛或胸痹称本病。
均指以左胸膺或胸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1.《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素问.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缓急”为本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强调针灸治疗。
4.金元时代丰富了治法: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温通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
5.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6.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本病常因阳虚感寒而发作,如天气变化、骤遇寒冷而卒发。
2.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而胸阳不展,气机不畅致心脉痹阻为胸痹。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痹症,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痹”即闭阻不通也。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
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
详见各条。
1、风痹风痹,病名。
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
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2、寒痹一名痛痹、骨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
3、湿痹①痹病中的一种。
《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又名肌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②属脚气病之一。
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
4、热痹热痹,病名。
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
又称脉痹。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5、筋痹①指筋膜受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
”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②指肝痹。
见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
参见肝痹条。
③指风痹。
《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
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
《备急千金要方》_气极第四_中医世家
《备急千金要方》_气极第四_中医世家气极第四(论一首方六首灸法二首)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
肺应气,气与肺合。
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寒湿之气客于六腑也。
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
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
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
阴气至,湿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
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噫,甚则唾血也。
然阳病治阴,阴是其里。
阴病治阳,阳是其表。
是以阴阳表里衰旺之源。
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
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
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
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
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钟乳散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瘥暮甚,气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强能饮食?钟乳(别研)干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参(各一两六铢)白术(一两)、防风栝蒌根牡蛎(各二两半)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
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翼方》云∶有冷加椒,有热加芩各三两。
)黄汤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虚损力乏方。
黄(四两)人参白术桂心(各二两)生姜(八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一方不用)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丸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于肺,寒气入客于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方。
石(《肘后》作矾石)干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
慎热及火等。
硫黄丸治气极虚寒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方。
硫黄石干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术桔梗茯苓(各二两)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
渐加之,以知为度。
(《肘后》无白术、桔梗、茯苓,用吴茱萸、川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味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日温饮食不解衣者大前胡汤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
备急千金要方 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大医精诚节选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脉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备急千金要方(论一首方五十九首)论曰:补方通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
五劳五脏病,六极六腑病,七伤表里受病。
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曰疲劳。
六极者,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髓极,六曰精极。
七伤者,一曰肝伤善梦,二曰心伤善忘,三曰脾伤善饮,四曰肺伤善痿,五曰肾伤善唾,六曰骨伤善饥,七曰脉伤善嗽。
凡远思强虑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度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暄失节伤人。
故曰五劳六极七伤也。
论伤甚众,且言其略,后方悉主之。
建中汤治五劳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呕逆,泄下少气,目眩耳袭,口焦,小便自利方。
胶饴(八两)黄干姜当归(各三两)人参半夏橘皮芍药甘草(各二两)附子(一两)大枣(十五枚)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饴,烊沸,分四服。
(深师有桂心六两,生姜一斤。
无橘皮、干姜。
又方治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饮食,寒热头疼,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干,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复微肿,百节疼酸方。
附子浓朴(各一两)人参甘草桂心当归茯苓(各二两)麦冬黄龙骨(各三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饴糖,每服八合,日三夜一。
咳者,加生姜一倍。
又方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KTKT。
愦愦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
饴糖(八两)黄远志当归(《翼方》无)泽泻(各三两)芍药甘草人参龙骨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纳饴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
(深师无饴糖、远志、泽泻、龙骨,有桂心六两,半夏一升,附子一枚)。
小建中汤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之方。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论一首方五十九首)论曰:补方通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
五劳五脏病,六极六腑病,七伤表里受病。
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曰疲惫。
六极者,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髓极,六曰精极。
七伤者,一曰肝伤善梦,二曰心伤善忘,三曰脾伤善饮,四曰肺伤善痿,五曰肾伤善唾,六曰骨伤善饥,七曰脉伤善嗽。
凡远思强虑伤人,忧恚悲痛伤人,喜乐过分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暄失节伤人。
故曰五劳六极七伤也。
论伤甚众,且言其略,后方悉主之。
建中汤治五痨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呕逆,泄下少气,眼花耳袭,口焦,小便自利方。
胶饴(八两)黄干姜当归(各三两)人参半夏橘皮芍药甘草(各二两)附子(一两)大枣(十五枚)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饴,烊沸,分四服。
(深师有桂心六两,生姜一斤。
无橘皮、干姜。
又方治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可以饮食,寒热头疼,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干,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然,面色枯瘁,又复微肿,百节疼酸方。
附子浓朴(各一两)人参甘草桂心当归茯苓(各二两)麦冬黄龙骨(各三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饴糖,每服八合,日三夜一。
咳者,加生姜一倍。
又方治五痨七伤,小腹急,脐下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KTKT。
愦愦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慌虚乏方。
饴糖(八两)黄远志当归(《翼方》无)泽泻(各三两)芍药甘草人参龙骨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纳饴糖令烊,一服八合,信息又一服。
(深师无饴糖、远志、泽泻、龙骨,有桂心六两,半夏一升,附子一枚)。
小建中汤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重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滞,骨血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历年,轻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之方。
胸痹研究概览
胸痹研究概览叶进【摘要】This article collated and analyzed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yndromes,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 method of chest stuffiness; explained the source of the disease's name, the description on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ncient and modern physicians',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it's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s and achievements of modern research.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hysicians had obtained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hest stuffiness, and accumulated abundant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t was also pointed out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 efficacy, we should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clinical, experiments to explore new ideas.%本文对古今胸痹证候、病机、治法等相关文献作了梳理,阐述了病名来源、古今医家对临床表现的描述、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了治疗用药的经验以及现代研究成果.认为古今医家对胸痹已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疗效,还应该继续从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深化研究,开拓思路.【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2(005)007【总页数】6页(P547-552)【关键词】胸痹;病因病机;治疗;实验研究【作者】叶进【作者单位】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2就古今中医临床而言,胸痹是一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诊治经验,以下溯源追流作一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方胸痹
论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杀人。
论曰∶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人脉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栝蒌汤
属性:治胸痹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方。
栝蒌实(一枚)半夏(半斤)薤白(半斤)枳实(二两)生姜(四两)上五味、咀,以白、浆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
(仲景、《肘后》不用生姜,枳实,半夏)
枳实薤白桂枝汤
属性: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方。
枳实(四枚)薤白(一斤)桂枝(一两)浓朴(三两)栝蒌实(一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用浓朴四两,薤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茯苓汤
属性:治胸中气塞短气方。
茯苓(三两)甘草(一两)杏仁(五十枚)上三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为六服,日三,未瘥更合服。
治胸痹候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宜此方∶橘皮(一斤)枳实(五枚)生姜(半斤)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金匮》名橘皮枳实生姜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中汤
属性:治胸痹方(方见二十卷膀胱腑霍乱门)。
通气汤
属性:治胸满短气噎塞方。
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橘皮(三两)吴茱萸(四十枚)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一方,无橘皮,用桂枝三两。
细辛散
属性:治胸痹达背痛短气方。
细辛、甘草(各二两)枳实、生姜、栝蒌实、干地黄、白术(各三两)桂心、茯苓(各三两)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蜀椒散
属性:治胸痹达背方。
蜀椒、食茱萸(各一两)桂心、桔梗(各三两)乌头(半两)豉(六两)上六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汤
属性: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前胡、甘草、半夏、芍药(各二两)黄芩、当归、人参、桂心(各一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竹叶(一升)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前胡、甘草、半夏、芍药、人参、茯苓、生姜、麦门冬、饧(各三两)黄芩、当归桂心(各一两)大枣(三十枚)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二服。
熨背散
属性:治胸背疼痛而闷方。
乌头、细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各五两)川芎(一两六铢)上七味治,下筛,帛裹微火炙令暖,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气汤
属性:治胸腹背闭满上气喘息方。
杏仁(四七枚)大腹槟榔(二七枚)上二味、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气发辄合服之。
槟榔汤
属性:主破胸背恶气声音塞闭方。
槟榔(极大者四枚,小者八枚)上一味二品、咀,以小儿尿三升煮减一升,去滓,分三
服,频与五剂永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灸法
属性: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胸痹心痛,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临泣主之。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忌针。
胸痹满心痛,灸期门,随年壮,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