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为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理论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成为可能。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马克思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源。
理论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 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 论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
,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转化
02
资本家通过购买和销售等环节,将剩余价值从商品转化为货币
。
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资本家通过市场销售,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收入。
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对剩余价值的 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市 场供过于求,会导致商品销 售困难,剩余价值难以实现
。
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家不断追求效率,通过改进技术和 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0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01
工资
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工资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
02
03
利润
地租
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再投 资和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自身 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资本 得以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基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并控制生产过程。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它保证了资本家可以雇 佣到足够的劳动力。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该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方式。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概念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理论,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超出了劳动者本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从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这个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依据,也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逼迫工人加班加点,从而多获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二是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革,从而减少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多获取剩余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论也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配问题,指出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指引。
剩余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剩余价值论为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武器。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归属于劳动者,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的最大化。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的分析,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
剩余价值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商品过程中,由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雇主支付的工资,而产生的那部分超出工资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演变规律,分析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又是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并控制了生产过程的组织和分配,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不仅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利润,也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剩余价值论分析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矛盾。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
资本家以剥削工人劳动力为手段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是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的不断发生。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常常采取剥削手段,压榨工人的劳动力,而工人则会为了争取自身权益而进行抗争。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性,也为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由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机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往往会采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生产商品等手段,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
由于市场机制、垄断等因素,剩余价值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之 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经济增长
合理的剩余价值分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03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01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统一关系
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等,增加劳动生 产率,从而提高剩余价值,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
3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和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动 态平衡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剩余价值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中的剩余价值导 向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剩余价值的 分配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为无产 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02
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定义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 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如技 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对商品价值的影 响。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到现代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在不断发展完善。
剩余价值的来源
和新剑桥学派等经济学派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的方法,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剥削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和福利,剩余的价值部分被剥削者即资本家所占据。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价值创造的能力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的剩余部分。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劳动者通过无偿提供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和支配这部分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本质和目的,即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而劳动者则在这种剥削和压迫下,面临着贫困、剥夺和不平等。
随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方式。
他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取决于剩余劳动量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技术条件。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资本家能够更有效地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理论无法完全解释经济现象并预测未来趋势,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复杂的市场和政治因素。
此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和工会组织,使劳动者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减少了他们所遭受的剥削程度。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重要工具。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其核心内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而全球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促使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展其发展范围,其本质目的仍是追求最大的利益,无论是从廉价资源的利用,还是低价土地的大规模使用,抑或廉价劳动力的雇佣都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降低其生产成本并扩大其市场范围的重要手段。
而资本主义生产中获取的利润的重要来源即为剩余价值的剥削转化,即便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企业将其产业转移并扩张其目的也是在追求更为低廉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最终实现其本质目的即获取最大的利润。
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的本质目的不变,剩余价值理论仍然适用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我想到大部分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少部分资本家窃取。
这个事实无论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里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和区别,只是所谓的形式变了而已,剥削变得更加隐秘、更加“文明”了。
当然许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本质,只是通过社会收入差距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差距等推测出自己在被变相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 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中,扣除了他们自身的劳动价值后剩下的部分,也即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性质和剥削程度,从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形成和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了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后剩下的部分。
这个剩下的部分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个商品,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得到劳动力后,就可以利用劳动者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商品,并将商品卖掉获取利润。
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正是这部分被剥削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它揭示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阶级对立。
剩余价值的形成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保持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首先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式来剥削劳动者,即使用同样的工资换取更长的工作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方式导致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能够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资本家会利用这一点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使工作时间不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方式使得劳动者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更多,然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2、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剩余价值 3、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的含义: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5、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
有者之间分割。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35-36)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
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 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 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 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产业资本分为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出发,依次 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实现价值增殖,再 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2、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①把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
空间上同时存在。 ②保持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3、资本周转
(1)含素: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
、生产资本的构成。 (3)为什么要加快速度: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 价值总量。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借贷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源泉与流转方式,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分析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在工资和生活资料等付出之外所创造的具有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的使用与其价值相比价值实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资的支付,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
在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家的统治地位。
三、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运动来完成。
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市场实现剩余价值的转化,即通过销售商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现金,并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在资本运动中,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再投资和扩大规模,进一步实现价值的增殖与积累。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机制,深刻揭示了剥削的实质和阶级矛盾的对立,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还为解决阶级矛盾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实现方式的阐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深入研究和应用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
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
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占有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
2.剩余价值是阶级矛盾的经济表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仅获得了工资的一部分,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产业工人是剩余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他们通过 劳动将原材料转化为商品,并创造出超过自身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在产业工人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 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工人的议价能力,工人 的工资水平通常由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决定。
产业工人的工资通常以计时或计件的方式支付,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工人的工资都只能获得 其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资本流通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
资本家通过资本的流通,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流通形式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即无偿占有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
货币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货币流通是剩余价值实现的环节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和现代 企业制度。
02 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 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 封建生产的一个基本特征。
生活资料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
03
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时
期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开始探讨剩 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但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 的设想,但未揭示剩余价值的本 质。
通过货币的流通,商品被销售出去,实现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剩余价值实现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剩余价值理论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
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 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并成为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性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04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经济发展,还 涉及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05
CHAPTER
剩余价值理论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的挑战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存 在一定难度,难以准确测量和验 证剩余价值的存在和大小。
生产资料投入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成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市场交换
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剩余价值的转移和分配。
剩余价值创造的要素
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 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进而增
加剩余价值的创造。
生产资料投入
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资料可以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 的创造。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剩余价值 的创造。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大小直接影响生产 的规模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03
CHAPTER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实现
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利润分享制
员工和雇主共同分享剩余价值,通过协商确 定各自所占比例。
奖金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公司业绩,给予员工 一定比例的剩余价值作为奖金。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来源,也是剥削的经济基础和动力。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动态,阐明剥削的经济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所占有的工人劳动价值之外的部分劳动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购买工人的劳动力。
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等于工人的工资,即工人所必需的生活成本。
在工人工作的过程中,他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生活成本,剩下的价值就属于资本家所有,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剩余价值实质上是由工人无偿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剩余价值的生产源自于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工作,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源泉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必须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正是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资本家才能不断地积累财富,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尽管剩余价值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所在。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建立在对工人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导致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对立,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这种剥削和压迫不仅限制了工人的权利和尊严,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剩余价值理论
产业工人 创造的
剩余 价值
产业
产业
资本家 思考:我利把润进价15
商业 资本家
元给元的别钱书人谁本,创商利以请造业润1问的7元这?卖2
借贷 资本家
利息
银行 资本家
银行 利润
农业工人 创造的
农业 资本家
利润
剩余 价值
土地 所有者
利润 =? 剩余价值
地租
利润是全部预付 资本带来的; 而剩余价值是工 人劳动创造的。
(4)剩余价值的获得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延长工作日长度(扩大规模也可)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2、剩余价值的实现 购买
(1)产业资本经过的三个阶段:生产
销售 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及其条件
货币 资本
商品 资本
生产 资本
条件
1、按比例、空 间上同时存在
2、时间上保证 转化
(3)产业资本周转:
①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生产周期、管理状况、市场供求和资本构成
②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周转快,剩余价值会增加
③生产资本的周转的特殊性
生产
固定 (机器、厂 资本 房等设备)
资本
流动
原料
资本
劳动力资本
部分转移 一次性转移
创造返还
利润
利润
①利润率=—————=————
全部资本 C+V
②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 劳动力思新考创:造既的然价工值人被V+M
“向资哪本 里是 ;个 资精 本灵家鬼就怪象,一哪只资 余里无本 价利头家 值润的无 ,苍率偿 工蝇高占人,,有的哪资里本剩出有就剩流 余价值,资本家就扑向哪里路。在”这哪说里明?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剧贫富分化
一极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小部分的社会财富
加剧失业现象
伴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出现 “相对过剩人 口”,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 是指相对于资本对劳动 力的需求而言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失业大军
流动的过剩人口—城市中暂时失业的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农业中的过剩人口
剩余价值理论
授课人:刘昕睿
纲要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二、资本的分类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及其解决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资本的分类
资本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 可变资本:劳动力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增殖
创造使用价值
价值转移
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 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 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停滞的过剩人口—现役雇佣劳动中职 业不稳定的人口
资本的三种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 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 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 来表示
C/V =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 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 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 增值。
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 剩余价值率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就是追 求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The End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
—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而使用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 值会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这个差额, 就是剩余 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由生产, 发展, 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 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 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力价值补偿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定点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而提高剩余价值率有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 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 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 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 产资料和劳动力。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 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动因
内在动力: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外在动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
资本积累的后果
4、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A. 工资
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按一定劳动时间计算来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者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
B. 剩余价值的分配
劳动力(工人)从工资中得到剩余价值没有?
传统理论认为, 资本家独占了全部的剩余价值, 这符 合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事实: 劳动者的能量输出大于 工资货币补偿对应的能量输入,工人越来越贫穷, 拥 有的财富越来越少
3.资本积累 4.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者
劳动过程 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剩余价值 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 督下劳动, 他们的 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产品全部归资 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资本家剥削的主要方法 就பைடு நூலகம்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 追求绝对 剩余价值
卓别林:“摩登时代”
相对剩余价值
含义: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 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 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
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 化。
含义: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绝 对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日(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时间两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资本家总是力图延长工人的劳动 日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也是实现绝对剩余价值的一种方法, 相当于延长了工作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 产的剩余产品,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利息收 入等,以各种形式归全为社会劳动者所有。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 追求,必须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能 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 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机制。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 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申了“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借 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参与价值分配 方式,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剩余价值,加 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 督,强化税收调节,让社会剩余价值生产 与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
条件 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一无所有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价值 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 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
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 劳动者是自由人 第二, 劳动者一无所有
货币转化为资本
由货币购买的劳动力一旦带来了剩余价 值, 货币也就转变成了资本
实际工资提高幅度<创造的剩余价值增长幅度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 动的社会化,达到了 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 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 钟就要响了。剥夺者 就要被剥夺了。”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后
党的十七大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