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合集下载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巴甫洛夫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种行为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实验证明了某些外部刺激和特定的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影响了行为的表现与表达。

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他利用了动物的固有反射,通过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特定刺激,使动物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触发条件反射,进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变化。

最经典的实验便是他对狗的实验。

当他给狗提供食物同时有铃声响起时,狗开始分泌唾液以准备进食。

随后,巴甫洛夫将只有铃声的刺激与食物的提供分离,长时间的重复后,他发现狗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也开始分泌唾液,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这一实验验证了条件作用的存在和影响。

经典条件作用背后的原理是大脑皮质激活与反应的建立。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是一个非条件刺激,进食时分泌唾液是一个条件反射。

当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同时出现时,两者形成了一种耦合关系,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大脑皮质被非条件刺激激活,从而反应被建立。

之后,非条件刺激不再需要,只有条件刺激触发时,相应的行为仍会发生。

经典条件作用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广告营销中常常使用这一原理。

许多品牌在广告中采用愉快的音乐或明亮的色彩作为条件刺激,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此外,经典条件作用还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某些疾病治疗中采用的疗法,就是通过让患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特定的疗程,使其产生条件反射,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经典条件作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不同个体对于条件刺激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条件反射的持久性也存在变数,当条件刺激消失后,反应是否仍然保持存在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

最后,经典条件作用只能解释条件反射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解释行为变化的具体机制。

总的来说,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心理学理论。

通过实验证明了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联,揭示了人类行为形成的一种机制。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一。

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发现一系列规律和理论,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当代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是福建教师招聘常考知识点,一起来学习吧!一、实验的产生巴甫洛夫最初研究的并不是条件反射。

他将狗按放在实验台架上,对它施行手术并配备特定的装置,以便观察并测量狗在吃食物时各种消化液的流量变化。

但经过几次试验,巴甫洛夫惊奇地发现,狗在还没有喂食前,只要看到盆子或喂食者,就会流唾液,狗好像预先就知道将有食物出现似的。

这使巴甫洛夫不能再进行原先的实验。

为了消除这种干扰,巴甫洛夫及其同事做了大量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失望之余,大家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二、实验的程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程序是:在喂狗食前几秒钟,发出铃声或节拍器响声,接着再将肉末送入狗的口中。

开始时,狗听到铃声只加注视,并不流口水,只是吃到食物时,才淌口水。

但这种操作过程经过若干次后,只要一发出铃声或节拍器声,狗就立刻分泌唾液。

很显然,狗对声音作出了反应。

这种本来和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和节拍器声,由于它们和食物出现的时间接近,现在则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

这种反应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简称Rc)。

铃声和节拍器声称为条件刺激(简称Sc),它们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巴甫洛夫称食物为无条件刺激(简称Su),称那种吃食物时流口水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射(简称Ru),因为它是生来就会的,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反射活动。

由于这一条件反射所涉及的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故称应答性条件反射。

三、实验结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泛化、分化1.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仅呈现条件刺激物,不给予无条件刺激物,即不予强化,则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退而消失。

这个过程称为消退。

2.泛化:当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与此刺激物相似的别的刺激,也能产生相同的反应。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论的学习实质
• 经典条件作用之所以是学习理论中的基础实验,它的 重要性和基础性体现在:
• 一、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这是条件刺激取 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获得过程;
• 二、解释了泛化,这是人或动物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 展运用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
• 第一阶段:无条件刺激:自己不会解答 问题或是解答不好;无条件反应:紧张 。 第二阶段:中性刺激:课堂提问 第三阶段: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就可能产生无条件反应。由于学生对 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或 是由于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因素, 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出的问题,
• 因此学生就会害怕自己被点名回答问题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 上来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 学另类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 感到紧张。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 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 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 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 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
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 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 反应要困难得多。
• 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
获得
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 主要规律
泛化
分化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需要区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本能,比如:见风流泪、婴儿吸吮、尝梅生津、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学习的。

那在条件反射当中,我们还需掌握两个系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声、光、电、味),比如:狗听到名字就会跑过来、风声鹤唳、望梅生津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人所独有的,与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包括口头语言(谈虎色变;谈到考试就焦虑);书面语言(画饼充饥;看到红灯停等交通标志);肢体语言(交警的手势)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才有。

综上可知,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呈现具体的刺激,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有肢体语言等。

例如,人看到红灯停,并不是看到具体的刺激,而是把“红灯”赋予了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比如,铃声与食物相结合,狗学会只有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例如,只摇铃不给它食物,慢慢地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是指,当一个无条件刺激(UCS)与一个条件刺激(CS)同时出现时,UCS会引起CR(条件反射)。

这种学习过程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于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巴甫洛夫的理论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这种联系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来建立的。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UCS是一个自然的刺激,它会引起一个自然的反应。

例如,当一只狗闻到食物的味道时,它会流口水。

CS是一个无关的刺激,它在一开始并不会引起任何反应。

例如,当狗看到食物的盘子时,它并不会流口水。

但是,当UCS和CS同时出现时,UCS会引起CR,也就是狗流口水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通过UCS和CS之间的联系建立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对于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行为和学习过程,例如恐惧和厌恶的形成,以及药物成瘾的形成。

例如,当一个人在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就是UCS,而吸烟的环境就是CS。

当这两个刺激同时出现时,尼古丁会引起一个愉悦的反应,这种反应是通过UCS和CS之间的联系建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会变得更加牢固,最终导致药物成瘾。

总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于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UCS和CS之间的联系建立CR,这种联系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行为和学习过程,例如恐惧和厌恶的形成,以及药物成瘾的形成。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模型,也叫Van der Waals力,是由德国物理学家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在1873年提出的。

该模型是一种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短距离相互作用的一种描述。

该模型假定原子或分子之间存在一种电子间的双向作用力,即Van der Waals力。

Van der Waals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电荷分布引起的静电力,另一部分是由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短距离振动引起的力。

Van der Waals力是一种弱的、短距离的力,它可以解释液体和固体的结构,以及分子的结合。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结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过 程是通过盲目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桑代克提出学习的三原则:
•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 时的预备定势。 •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 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效果律(law of effect):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 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 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 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一)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率的活动作为低频率活 动的有效强化物,用学生喜爱 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 的活动。
(一)强化物
• 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对各种强化会作出不同反 应,一个强化事件本身并不必然有效,所以,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 强化物系列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 为,个体学习的行为就 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 应,强调以可观察的行 为解释学习现象,个体 当前行为的多次愉快或 痛苦的后果改变个体以 后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 他人的行为。
主要内容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联结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指由 已知的刺激引起的, 有机体被动地对环 境刺激作出反应的 行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 体自身发出的,这些行为 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 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 作。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 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 果控制的。有机体主动地 进行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 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由俄罗斯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学说。

它是一种学习过程,指的是通过先前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造成一个特定的条件反射。

2.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的无条件刺激(UCS)是一种自然引起无条件反射(UCR)的刺激,它会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引发特定的反应。

步骤二: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的条件刺激(CS)是一种在开始时不引发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它并没有起到触发反应的作用。

步骤三:配对过程在经典条件作用中,经过多次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条件刺激开始逐渐与无条件刺激关联起来。

这个过程中,条件刺激逐渐成为有条件刺激(CS)。

步骤四:有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射一旦有条件刺激成为了有条件刺激(CS),它能够单独引发条件反射(CR)。

特定的条件反射是在经典条件作用中被建立起来的。

3.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它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以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3.1 条件训练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训练中。

通过配对某种刺激与奖励或惩罚,动物可以学会特定的行为。

例如,训练狗用铃声与食物奖励配对,当狗听到铃声时就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3.2 治疗行为问题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治疗行为问题。

通过将原本引发不良行为的刺激与正面的条件刺激进行配对,可以逐渐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例如,将恐惧刺激与愉快的体验进行配对,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症。

3.3 广告与营销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在广告和营销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产品与积极的条件刺激进行配对,可以增加人们对产品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一些公司将他们的产品与快乐和吸引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4 自我分析和改变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分析和改变。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什么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Classical Conditioning)是一种建立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关联上的学习过程。

这个概念是由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在20世纪早期的研究中提出的。

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系统,意外发现了一种狗对于伴随食物出现的刺激的条件反应。

这个发现引发了他对于条件反射的进一步探索,并最终形成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认为,当一个原本无条件引起反应的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引起反应的刺激一起出现时,这个原本无条件引起反应的刺激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应。

这种条件反应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它不需要认知能力,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

经典条件作用的要素经典条件作用的过程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要素,包括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和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

1.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刺激是一个自然而然地引起反应的刺激。

在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

2.无条件反应(UCR):无条件反应是与无条件刺激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对于食物的唾液分泌就是无条件反应。

3.条件刺激(CS):条件刺激是一个最初并没有引起反应,但在经过条件作用后,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刺激。

在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声音就是条件刺激。

4.条件反应(CR):条件反应是对于条件刺激的学习性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对于声音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过程经典条件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典型条件作用和高阶条件作用两个阶段。

典型条件作用典型条件作用是指在初始的条件作用过程中,有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一起出现,逐渐形成条件反应的过程。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巴甫洛夫提出了学习上的五大定律(结合 实例):
• 1.习得律 • 2.消退律 • 3.泛化律 • 4.分化律 • 5.高级条件作用 • 以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而引起的条件反

•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二、华生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 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 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
铃声(条件刺激物)——狗流口水
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的形成说明动物学会了对信号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
•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中性刺激物与无条件刺 激物的配对而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 学家,1904年获诺 贝尔生理学奖。
•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 反射;
• 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 家;但对心理学贡献 很大。
Ivan P.Pavlov(1849-1936 )
实验的基本装置
食物(无条件刺激物)——狗流口水 铃声(中性刺激物)——狗无反应
•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
John B.Watson (1878-1958)
•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 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 可担保,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 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 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 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 乞丐或窃贼,无论他的才能、爱好、能力倾 向或种族是什么。”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

代表作: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 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
主要内容: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 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 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 结合,而使动物学会 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 反应,这就是经典性 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铃刺唾实 没 激 液分 验 有︐泌方 食物 如 ︒ 法 的响如︓ 情铃果把 况 ︐ 随 食物 下狗同显 分 就 食物 示 泌逐反给 唾渐复狗 液︒ 学 给 ︐ 会一并 只个测 有中量 响性其
无条件刺激(食物) 无条件作用(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铃声)
条件刺激(铃声和食物时间上多次结合,铃声成为条件刺激)
条件作用(铃声与唾液分泌之间建立的新的联系) 第二级条件作用(一种条件巩固后再用另一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
主要规律
laws 强化与消退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 化。强化越多,条件反射越巩固。 条件作用建立后,多次只给条件刺激,不用无
两个信号系统
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叫第一 信号系统的刺激。 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 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谈虎色变)
01
教育应用
02
经典性条件反应建立的过程就 是学习的过程; 教育实践中有意识的通过训练 建立条件反射,改变不良行为 习惯;
03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8教育管理 史锦锦
A
B
人物简介

Contents

经典性条件作用
C
教育应用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
(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
主要成就:
创立条件反射学说 提出两个信号系统学说

巴甫洛夫效应简单解释

巴甫洛夫效应简单解释

巴甫洛夫效应简单解释
巴甫洛夫效应是指一种经典条件作用下的学习现象,即一种先前无条件刺激与一种后来的有条件刺激形成联系,使得先前无条件刺激能够引发相同或类似的反应。

这种学习过程中,动物或人类通过重复多次先前无条件刺激与有条件刺激的联结,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

具体来说,巴甫洛夫效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 无条件刺激(UCS):一种本能反应引发的刺激,例如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

2. 无条件反应(UCR):与无条件刺激相对应的自然反应,例如唾液分泌。

3. 有条件刺激(CS):一种最初与无条件刺激无关的中性刺激,例如铃声。

4. 有条件反应(CR):在经过条件作用后,与有条件刺激相关联的反应,例如听到铃声后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效应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前期无条件反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无条件刺激(例如食物)会引发无条件反应(例如唾液分泌)。

2. 条件作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无条件刺激(例如食物)与中性
刺激(例如铃声)同时出现,并重复多次。

逐渐地,中性刺激开始与无条件刺激形成联系。

3. 后期有条件反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性刺激(例如铃声)成为有条件刺激,并能够单独引发有条件反应(例如唾液分泌)。

此时,中性刺激已经通过条件作用与无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

巴甫洛夫效应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学习与记忆的基本原理,以及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还为行为疗法和教育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在治疗恐惧症、建立积极习惯等方面。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简要概述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简要概述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简要概述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反应: 指有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并不能引起条件反应,但当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巴普洛夫的狗分泌唾液实验)建立前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中性刺激(铃声)→→引起注意(无唾液分泌)建立中中性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建立后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唾液分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由于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使条件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以致在无条件刺激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条件性的无条件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条件作用。

(一)获得与消退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1、条件反射的获得两个基本条件: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出现②条件刺激物作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2、条件反射的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呈现而没有无条件激相伴,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衰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二)、泛化与分化1、泛化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会做出反应,及条件作用的泛化2、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或者只强化条件刺激而对与其相似的刺激不做强化)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2008-03-30 22:35:59| 分类:我的教师生涯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伊万.巴普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年,俄国著名实验生理学家。

他对于身体如何消化食物充满兴趣,在其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进行的是消化的研究。

在心理学史中,巴普洛夫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这种理论比其他方法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的某些方面,它几乎完美的解释了中性刺激如何与非习得、自发反应之间产生联系(LoLordo,2000)。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条件反射中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

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三)缺点: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国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日前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启动,改革方案将于今后两年内完成。

改革后,中国设大约50个省级政区,为此至少有4个城市将升格为直辖市。

按照中国“财经网”透露的消息,新增直辖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大的区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同现有直辖市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人口不能少于200万。

第三,经济总量应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值,财政至少能够自给自足。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如书写,讨论,演讲等。

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对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对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sponse。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班杜拉(1965)的经典研究:
在一项观察学习实验的第 一阶段:
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 部有攻击行为的电影;
影片有三种结尾,将孩 子分为三组,分别看结 尾不同的影片:
(1)奖励攻击组; (2)惩罚攻击组; (3)控制组。
观察学习实验结果:
惩罚组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 而另外两组(奖励攻击组和控制组)则没有差别。
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之中,只有站在社会学 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这一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观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涉及三个主题: (1)观察学习; (2)自我调控; (3)自我效能。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 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 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4)生理和情绪状态。正面情绪增强自我效能,负面 情绪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 的概率就增加;
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 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般性原则
①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 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2)自我调控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依 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奖励和惩罚,亦即对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种成分。
(2)自我调控
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怎样获得的呢? 班杜拉认为,既是奖励与惩罚的产物,同时也是榜样 影响的结果。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精)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精)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事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給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个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得刺激相结合,而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组合,原是中性刺激(NS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

在条件作用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是前提条件,即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

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和无条件刺激在实践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作用。

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

同样还可以形成三级条件作用。

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作用。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作用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

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例如,对于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作用的狗,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即出现条件作用的消退。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就像咱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小妙招。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做饭,锅里的水开了,噼里啪啦的声音让你想到的不是其他,而是美味的泡面。

好吧,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一种表现。

巴甫洛夫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实验可谓是科学界的一股清流。

你知道吗,他用狗来做实验,这听上去就像个笑话,但实际是个科学奇迹。

他每次给狗喂食的时候,都会响铃。

你能想象吗?一开始狗只是等着吃东西,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听到铃声就开始流口水了。

哇,这可真是神奇。

狗狗们就像被施了魔法,光是听到铃声就知道有美食来临。

这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咱们生活中其实也有类似的例子。

比如,每次你吃冰淇淋的时候,音乐响起,立刻就会想起夏天的阳光和快乐的时光。

这样的联想就是在脑子里打下的烙印,跟巴甫洛夫的狗差不多。

可能有朋友会问,经典条件作用到底有什么用呢?嘿嘿,咱们可以用它来解释很多事情。

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一闻到特定的香水就会想起初恋?这就是因为大脑把香水和情感连接在一起。

也就是说,巴甫洛夫让我们明白,情感与记忆是多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能成为我们条件反射的对象。

比如,听到某个歌就想起特定的时刻,或者闻到妈妈做饭的味道就觉得安心。

经典条件作用不仅限于狗和铃声,它在教育中也大有作为。

想象一下,小孩在学校里,老师一说“考试”,孩子们就开始出汗,心跳加速。

这其实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理论让我们知道,学习可以通过这些联结来增强。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结果学生下次听到赞美的声音时就会努力表现。

这就是用条件反射来激励学习,让人倍感鼓舞。

再说说生活中的小趣事。

每次你走进咖啡店,闻到那浓郁的咖啡香,心里是不是会有一种“啊,今天又能喝到咖啡了”的期待感?这个时候,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建立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让我们明白,这种美好的感觉是多么简单却又深刻。

就像是你一看到草地就想起了放风筝的日子,脑子里立刻涌现出快乐的回忆。

2019教综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019教综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019安徽教师教综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考情:以单选为主,考察形式是案例和古语反选1、巴夫洛夫的经典实验: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射:狗吃到食物时分泌唾液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射: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条件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能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物理性指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如声音、光、电、味。

例如:杯弓蛇影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符号语言。

例如:谈虎色变、闻过则喜、画饼充饥、看到红灯停车易混点、易考点:尝梅生津属于无条件反射;望梅生津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谈梅生津和望梅止渴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和消退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是条件刺激获得符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用巴甫洛夫的实验来解释就是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获得。

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条件刺激会越来越弱。

用巴夫洛夫的实验来解释就是如果多次只呈现铃声而没有给狗食物,时间长了之后,狗听到听声也不会分泌唾液。

(2)刺激泛化和分化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应。

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草木皆兵;不能区分“银行”和“很行”。

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古玩专家可以区分古玩的真品和赝品;老师帮助学生区分勇敢和鲁莽。

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我们跟奥苏贝尔的理论叫做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其实在这里是有原因的,按照学习的性质以及以及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第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伊万.巴普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年,俄国著名实验生理学家。

他对于身体如何消化食物充满兴趣,在其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进行的是消化的研究。

在心理学史中,巴普洛夫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这种理论比其他方法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的某些方面,它几乎完美的解释了中性刺激如何与非习得、自发反应之间产生联系(LoLordo,2000)。

它特别有助于理解学生焦虑和恐惧的形成。

一、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

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

巴普洛夫关于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在该实验中,巴普洛夫恰好在无条件刺激之前给予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中性刺激成为一种条件刺激,能够促使狗分泌唾液。

无条件刺激(US):指不需要事先学习而自动产生反应的刺激;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肉食US;
无条件反应(UR):由无条件刺激自动引发的非习得性反应;在巴普洛夫实验中,狗因为肉而产生的唾液分泌现象是UR;
条件刺激(CS):条件刺激之前是中性刺激,在与US 产生联结后最终诱发条件反射的刺激;巴氏实验中的铃声就是从中性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的;
条件反射(CR):为US与CS联结后产生的对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二、几个关键词
1、消退(extinction):指在缺乏无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减弱的现象;
2、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在行为消退后,如果能给予无条件刺激,则习得的行为能重新显现出来;
3、泛化(generalization):指与原条件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产生相类似反应的现象,如“一遭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4、分化(discrimination):指有机体对某种刺激而非其他刺激产生反应。

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

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
应,可以由白猫、小兔、狗乃至一块棉花引起。

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也是泛化的表现。

临床症状上许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

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

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

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

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己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概念对两个潜在的意义。

其一是,如果一个行为得以维持,个体环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维持的强化条件。

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条件的话,该行为应该已经自行消退了。

其二是,可以改变环境变量,使之不再包含强化行为的条件,促使行为消退。

消退并非全面、永久
性的遗忘,实验表明,如果对已消退的条件反射重新训练的话,所需训练次数要比原来建立该条件反射的次数要少,这一“节省”现象说明原来的条件作用训练残留了某种永久性的后效。

它同时也使人想到消退很可能不是一种消极过程,而是一种对已形成的条件反应的积极的抑制过程。

换言之,对一个已发生消退的条件反应来说,原来的条件刺激(它本来是强化物即将出现的信号)现在变成了这样的信号,原来的强化物不会出现,这就导致了对原来反应的抑制。

5、抗条件作用: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一方面撤除原来的强化物,例如在白鼠出现后不伴以强噪声,同时设法使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原来的条
件刺激建立联系,例如,让小阿尔伯特吃他喜欢的食物(一种放松的积极的反应)。

结果,原来的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与单纯消退训练比较)。

这样一种操作程序称为“抗条件作用”。

抗条件作用就是沃尔普所说的“交互抑制”,它是几种重要的治疗技术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训练的理论基础。

中性刺激就是不会引起公开反映的一种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