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 - 副本
社会责任与高职教育的着力点
会 、 效 国家的 条件 。只有 具备 较 高 的科 学 文化 素 报 质 , 能成 为有 用 的人 , 能 实现 理 想 和报 效 国家 。 才 才 此外还 要养 成 良好 的道 德品质 和责任感 。如果么责任感是激励器 , 是加 油站 , 它会 推动 自己敢 于战胜 困难 , 断攀登新 的高 不 峰 。学生 毕业后 以什 么 样 的 面貌 走 向社 会 , 对社 会 的发展 和进步会 产生 巨大 的影响 。如果学 校为社会 输送 的社 会成员 是 积极 向上 、 有理 想 、 抱 负 、 有 有知 识 、 能力 、 有 有责 任感 的人 , 就会 推动社 会进步 , 促进 经 济发展 , 反之 , 就会成 为经 济与社会 的发展 与进步 的负 担 甚 至 是 阻 碍 。显 然 , 种 影 响 是 深远 的 , 这 长
收稿 日期 :0 O 2 9 2 l—0 一l 作 者简介 : 张 民( 9 l ) 男 , I5 一 , 吉林长春人 , 吉林 省教育学 院经管系 , 教授。研究方向 : 高教研究 。 8 0
二、 高职 教育 的着 力点
决 定》 中就 指 出 : 积极 推 进 现 有 职 业 大 学 的 改革 , “
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关键 词 : 社会责任 ; 高职教 育; 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 :7 G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8 (00 0 — 8—0 17 - 5 0 2 1 ) 8 0 O 2
一
、
高职 院校的 社会 责任
样 的人 是 合 格 的社 会成 员 , 先 是 要 有 理 想 、 抱 首 有 负 、 追 求 。理 想是 精 神支 柱 , 有 理想 决 定行 动 , 只有 树立 了崇 高的理 想 , 能激励 自己不 断进步 , 能够 才 并 为实 现理 想 而 努 力 拼 搏 。其 次 是 要 有 科 学 文 化 素 质 。文化 素质是基 础 , 形成理 想信 念 、 是 道德 规范 以
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_体系与方法的思考_朱国仁
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体系与方法的思考●朱国仁 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才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已出版的有关著作已近20种。
①为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高教理论界正广泛地开展有关这门学科自身建设的讨论。
本文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关于这门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拟就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研究方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从学科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对研究对象把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在一门学科创生的时候,人们对它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往往并不是十分明确,而学科自身的发展也正是随着人们对其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把握而逐步走向成熟的。
高等教育学也不例外,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定下来,正像社会科学园地中其它许多学科的产生一样,即便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清楚地理解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特殊性的含义,作为学科它却已经存在了”。
②此外,人们在述及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常常引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那句话,“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③这也成为表述每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依据,高等教育学也不例外,现列举几种表述如下。
“一门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论述培养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任务的高等教育学新学科”。
④“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在一般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⑤“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科学”。
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
⑦不论是研究“特殊矛盾”还是研究“特殊规律”,以上表述基本上表明: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作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性。
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
题、 开拓创 新 、 预测 未来 、 引领 社会 视 为 己任 。 潘懋元 教 授 曾经 指 出 ,1世 纪 , 国 高 等 教 2 我
社会 发展 的 内涵 十 分 丰 富 , 等 教 育 研 究 所 高 要关 注 的并非 社 会 发 展 的所 有 方 面 , 而是 自身 可 以作 为 的 相关 领 域 , 为政 府 、 策 提 供 咨 询 、 如 决 为 教育 决策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等 等 。耿 涓 涓 、 嘉 骏 等 席
识 生产 的有 效 性 和 组织 团 队 的研 究 行 动 。 “ 方 西 学 者在 探寻 教育研 究在 决 策 中 的发展 轨 迹 时也 发
探 索与反 思 , 既要 做好份 内的事 , 又要 能够深 刻影
响和 引导社会 的发 展 方 向, 时还 要 为 其行 为结 同 果承担 相应 的责任 。
一
、
高等教 育研 究的社 会责任 内涵及 其类型
目前 , 高等 教 育研 究 者 角 度 来 直接 论 述 其 从 社 会责任 的文 献 尚不 多 , 几篇 文 章 提 到 了 与 高等
收稿 日期 : 01 2 0—0 9—2 0
作者简介:武 毅英 , , 女 江苏灌云人 ,厦 门大学教 育研 究 院教授 、 士生 导师 , 育经 济与 管理研 究所 所 博 教 长, 主要 从 事高等教 育经 济学与 大 学生就 业研 究 ; 爱珍 , , 建 厦 门人 , 门大 学教 育研 究院硕 士 叶 女 福 厦 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 高等教 育与社会 、 育经 济与管理研 究 。 教
《 提高我 国高 等教育研 究 原创 性 策 略研 究》 以及
耿 涓涓 和席嘉 骏 《 新 审视 高 等 教育 研 究 与 政府 重
新时代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创新策略研究——以《广告创意与策划》课程为例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9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新时代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创新策略研究——以《广告创意与策划》课程为例文/方姝 胡洋 安雪摘要:当代高等艺术类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各环节;要不断建设育人主渠道,让“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主要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对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方法进行创新,自觉地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以“专业课程思政”为抓手,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各类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资源,从而建立高效的教学团队和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创新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高等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7 年 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 正确认识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为之努力。
“课程思政”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挖掘思政映射点,寓教育于课程,进行课程的再设计,起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满足学生不同的思想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我国现行高校领导机制是()。
A.校长分工负责制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D.教授委员会负责制【答案】 C2、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
A.确定重点难点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过程D.教学反思【答案】 C3、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
A.教学计划B.教材C.教学目的D.教学大纲【答案】 D4、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
A.对课程方案制定过程的评价B.对课程方案制定结果的评价C.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D.对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答案】 D5、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中世纪的西欧D.古希腊【答案】 C6、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介C.教师和学生D.教学原则【答案】 D7、根据层次构成可将课程分为()。
A.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B.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C.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D.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答案】 D8、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开创高等教育新纪元是在()。
A.1810年B.1862年C.1898年D.1957年【答案】 A9、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不包括()。
A.专科教育B.本科教育C.研究生教育D.博士后教育【答案】 D10、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其他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B.分组教学C.班级授课D.复式教学【答案】 A11、反对教育的过早专门化和过分职业化,倡导阅读经典著作,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弥补受教育者的精神空虚和人格缺陷,这种思潮反映了高校课改的()。
A.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B.课程实施多样化趋势C.课程方向人文化趋势D.课程性质职业化趋势【答案】 C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2.《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类型。
4.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这里的大学教师也包括大学校长、高校教育管理人员。
5.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大学的教学要有专门性、高深性的特点。
6.作为大学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学术性水平,是否能够联系学科前沿,能否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
7.大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8.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一体的、互动的。
9.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要比中小学密切得多。
10.要在教会学生做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理解、学会思考,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好基础。
11.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身体发展基本接近于成人水平。
(2)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
(3)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
(4)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
(5)大学生的意志力更为持久、稳固。
12.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
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
13.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始于清末,至今应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14.民国时期,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5.1953年起,高教部出版了《高等教育通讯》16.1957年,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室编写了一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
17.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的转变。
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三重三轻”
教 育 改革 中的 热 点 问 题 相 联 系 , 热 点 问题 ,往 与 而 庄 国 家 政策 导 向紧 密 相 连 . 因此 无 论 是 论 文 发 表 还 是 课题 的 申报 , 对 来 说 在 某 一 特 定 的 时 间段 内 较 容 相
进行 大 幅度 的 改 革 。然 而 , 由于 各 种 原 因 . 府 统 揽 政
研 能 力 弱” 备 受 冷 落 , 研 究 成 果往 往 既 缺 乏 推 广 , 其 的 硬 件 ( 质条 件) 缺乏 推 广 的 软 件 ( 术 威 望 ) 物 又 学 , 因而 常 常难 以推 广 , 且 其 申报 课 题 、 奖 也 常 常 希 而 评 望 渺茫 , 反过 来 又 使仅 有 的少 数 研究 者 倍 受 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这
教 育 科学 文 摘
20 年第 5 08 期
高等 教 育
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 三重三轻”
禹 旭 才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教 科 院 , 南 长 沙 4 0 8 湖 103 《 代 大 学教 育 》2 0 现 0 8年 第 3期 , 9 0 约 0 0字
易人 围 。 一点 在 近 几 年 省 级 到 国家 级 的 入 围 课 题 这 中 表现 得 比较 明 显 。
性。
从 高 等 教 育 的长 远 发 展 和 高 教研 究 的 良性 发 展 其 次 , 着 招 生 规 模 的 扩 大 和 办 学 层 次 的 多 样 来 看 . 随 研究 重心 的 失 衡 应 该 引起 人 们 的重 视 。 因 为 化. 人们 对 高 等 教 育 本身 的疑 虑 也越 积越 多 , 使 是 宏 观 问题 的研 究 , 终 必 然 要 落 实 到 微 观 领 域 。这 即 最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心得体会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心得体会篇一: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推进规划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十七大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高度,历史使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灾难性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以下是我阅读《国家短期内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心得体会:一.关于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高等教育独自承担高等教育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1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有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蕨麻入学率将从09年的24%增加到2021年的40%,大学生人数也在迅速增加。
高等教育的人数固然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目标设置也许会使就业难的问题更加严重。
因为,大学生的急剧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显露无疑。
尽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但很多大学生的劳动力观念依然停留在扩招前的状态,再加上高校择校在扩招之后的应对措施及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大学生还是很难找到中意的其他工作,与之相随的则是不理性的人才高消费。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的确实需要足够的高等教育人才。
正如经合组织秘书长Angel Gurria所说:如果经济发展拥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那么社会的发展加速速度还会加快,而受程度教育程度较差的人也会十分容易找到工作。
二. 关于政校分开长期以来,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重点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影响了原有的单纯教学的教学气氛《纲要》对高校的政校分开问题进行分开了税后阐释。
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现代化意义
论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产生和历史演变曹艳丽(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三职能说”,即培养人才,发展知识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种职能产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社会功能一、研究的意义和现状述评(一)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职能问题是一个与高等学校这种社会机构本身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同样久远的问题,因为高等学校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为发达到人类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高等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学校自身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其社会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而现实的反映,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社会职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
尤其是对于当今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大国而言,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把握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研究现状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从高等教育产生开始,高校自身及其职能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的。
今天,在高教界比较认同的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知识,直接为社会服务。
然而这三项职能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阐述高等学校三种社会职能产生及演变的过程,探讨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全面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不但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管理,而且也为高等学校自身角色定位与内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应用
重 测信度 0 . 8 5 ,a系数 0 . 9 0 ,共有 6 6个题 目, 分为四个维度:社会 责任态度 、社会责任 动机 、
基金项 目:吉林省教育厅 “ 十二五”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 大学生社 会责任感培养 的团体 心理咨询 实验研 究” ( 项 目编号 :
张 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行演绎 ,从而达到心理健康
教 育的 目的。校 园心理情景剧一般是学生 自编 自 导 ,加上专业心理教师 的指导 ,使学生在剧本创 作 、排练和演 出的过程 中,能对心理知识 、心理 规 律等 有 直观 的学 习和 领悟 J 。其优 点是 取材 于大 学生 的学习和 生活 ,更贴近 学生 生活与实际
( 三 )团体 心 理 咨 询 方 案 设 计
高教研究 组 的社会 责任 感 四个维度 的得分和 社会责任感总
分仍然均 显著高于控制组 ( P均 三 0 . 0 1 ) ,说 明
以校 园心理情 景剧为主 的团体心理 咨询对 实验组 大学生社会 责任 感 的提高具有积极 的影 响 。
表 1实验 组和控制组的在 3次测试 中结果 比较 ( M±S D,实验组 n = 3 6 ,控 制组 n = 3 4)
( 长春 光华学院 心理 学 系,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摘
要 :研 究选取 7 0 名 大学生进行应 用实验纽和对 照组前后 测设计 ,对 实验 组进行心理剧 为主 的团体 心理咨询 ,控
制组无任何干预 , 根据 《 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理量表 》进行责任态度、责任 内容、责任策略、责任动机得分和社会责任感等 方面的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校园心理情景剧为主的团体心理咨询对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而且
基于研究主体视角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多学科
一
、
问题 的提 出
的“ 自由” 。所以人性不是永恒的, 是不断发展的, 是在不断 的劳作中自 我塑造。他还进一步指出: 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
当前, 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是学科还是研究领域 , 似乎取 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 我们也不能用 得共识。那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学科的观点是基于我 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赋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发展以及我国文化教育等特殊因素, 人的突出的特征 , 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 既不是他的形而上
一
个标准。
卡西尔的人的哲学中, 理解到人是一个系统 , 一个包括科学、
二、 多学 科研 究 : 高等教 育研 究 的必 然选 择
艺术、 历史、 语言等组成部分的系统。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 唯一同时存在两个属性的自然主体: 一个是人作为一种动
高等 教育 从产生起, 其基本属性——培养人, 就从未中 物, 有着跟其他生物体一样的自然属性; 一个是人作为人的 断过, 其实要是中断过 , 那也不叫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政 发展历程, 有着与其他生物体没有的社会属性。教育作为培 治属性、 经济属性、 文化属性都是在培养人的基本属性下衍 养人的实践活动, 就一定要考虑到人的双重属性 , 在某种程 生而来。 人是一个复合体, 人本身就涵盖各个方面, 或者说 度 上说, 人是这个世界最为复杂的自 然主 体。 教育研究作为
而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研究领域 的观点是基于欧美国家的 学本性, 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 而是人的劳作( w o r k ) 。正是
研究传统标准。但是仍然有一个矛盾, 即虽然高等教育不论 这种劳作, 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 规定和划定了“ 人性” 在我国, 还是欧美 , 都是同一个事物或现象, 但有着相对立的 的圆周。语言、 神话 、 宗教、 艺术、 科学、 历史, 都是这个圆的
最新2020人才国际化考试答案
2020人才国际化考试
答案
1、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高等学校建设模式中的重点建设是立足国内的路径选择。
正确
2、教学质量评价中已实施的评估主要类别和项目不包括高校重点建设项目评定。
正确
3、新时代育人工作要重数量而非质量。
错误
4、一流大学具有相同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错误
5、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正确
6、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由知识、技能、思维这三大要素组成。
正确
7、一流大学的不同的模式具体主要体现在ACE
8、教学质量评价经历了ACDE
9、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着重培养ABC
10、心理学研究的三个支撑有BCD
11、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的建设模式包括重点建设和B
12、标志着质量评估理念的转变。
D
13、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提出是根本任务。
B
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意见》提出的重要性。
A
15、《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B
16、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遵循的管理模式B。
高校社会责任探讨--兼论《高等教育法》第五条
高校社会责任探讨--兼论《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杨俊瑞【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校职能本质上就是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随着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高校承载的职能与社会责任也就越大,而现有三大职能的局限与滞后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同时立法上缺少对提升高校社会责任的进一步明确要求以及当前高校社会责任意识仍较淡薄。
鉴于此,修订完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加强高校社会责任宣传,构建高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The fifth articl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law stipulates clearly that universities have three big functions, namely,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which are actually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ociety is increasingly close, and the functions an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also bigger, so the existing three major functions are limited and lagging, fail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Meanwhile, there is not enough legislation on university'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i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vise and improve the fifth art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Law, enhance advocat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construct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aluation system.【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责任;高等教育法【作者】杨俊瑞【作者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2.29随着知识经济倍速增长,社会结构日益复杂,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也愈发密切,高校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不断扩大,社会责任性质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法律责任向法律道德多元责任转变,特别是在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凸显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社会责任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与定位,社会责任内容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关于高新科技的“伦理软着陆”机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答案:高科技的“伦理软着陆”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反对一切新技术的卢德主义。
2.关于建立科技发展的“伦理软着陆”机制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答案:高科技的“伦理软着陆”机制有助于减少公众对高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注度,帮助那些存在伦理问题的高科技先发展,遇到伦理问题后再寻找应对的办法。
3.鉴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以具有高风险的高新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对风险视而不见或走向完全反技术的卢德主义皆不可取,而应该考虑在科技与社会价值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协调机制——高新科技的“伦理软着陆”机制。
答案:对4.授权原则主张,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享受科技带来的福祉的权利。
这就要求科技活动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并不断赋予公众更多参与、监督和()的权利。
答案:受益5.在科技活动中,知情同意权并不可能完全以消极权利的形式获得,而必须由科研人员主动付出努力,将其变成一般公众的积极权利才能有效地实现。
答案:对6.自主原则主张,行为主体无疑具有自主和自我决定的理性能力,并可以根据自己对最值得过的生活的认知决定自己的命运。
答案:对7.关怀原则主张在科技发展中,应该对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者予以补偿性的关照。
答案:对8.机会原则即科学研究中的机会均等原则,主张科研人员在获取科学资源与学术地位时应受到公平对待。
答案:对9.公正原则主张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政府应该致力于知识的公平生产、传播和使用。
答案:对10.关于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答案:责任与审慎的原则强调科研人员应该担负起各种社会责任,小心翼翼地为公众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11.诚实原则是指在科技共同体内,科研人员应该通过公平的竞争和成果与荣誉的合理分享积累学术信用。
答案:错12.科学研究的实践伦理原则包括:诚实与守信、责任与审慎、公正与关怀、自由与机会、共享与传播、自主与授权等。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双一流”高校绩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建设主体、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地位,高等院校随之出台了绩效考评和体制改革等政策来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步伐。
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通过政策加强引导,加快培育和建设“双一流”高校,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双一流”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协同建设。
目前,“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已进入中期验收阶段,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要求,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考核、评价应坚持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其重点应为社会责任的评价。
社会责任评价对现代高校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作用。
随着各地“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责任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结合河北省教育强省战略及“双一流”高校中期检查目标,首先分析“双一流”高校建设情况及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情况,然后建立一套综合性、多维度的“双一流”高校社会责任科学评价体系,试图为高校绩效评价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现实参考案例。
一、概念界定(一)高校社会责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包括社会责任的界定和评价方法。
最早由奥尔特加·Y.加塞特教授提出大学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大学的社会责任应包含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勇于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担;德里克·博克借助“高等教育民主论”“人力资本论”“国家危机论”“高等教育轴心论”等,将高校社会责任的界定为重视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以及各类高校之间的合作方面。
国内外学者从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角度阐释社会责任内涵。
张维红[1]认为大学社会责任是理念、行动、过程结果的统一,其目的是实现大学、社会、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再思考本质、理论与方法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再思考:本质㊁理论与方法黄巨臣(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兰州730000)ʌ摘要ɔ自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在中国确立以来,高等教育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复杂而特殊的问题㊂在社会急剧转型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的叠加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日益成为众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议题㊂而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建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再次进行深刻反思,立足于对高等教育现象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的研判,以历史经验和逻辑检视结合为基本进路,明晰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应用性本质㊁发展具有中国特征的本土化理论以及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以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㊂ʌ关键词ɔ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应用性;本土化;科学化ʌ中图分类号ɔ G640ʌ文章编号ɔ1003-8418(2020)12-0026-04ʌ文献标识码ɔ A ʌD O Iɔ10.13236/j.c n k i.j s h e.2020.12.005ʌ作者简介ɔ黄巨臣(1990 ),男,广西武鸣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㊂在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向转变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的多重背景下, 学科建设 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㊂自1983年高等教育学获得学科建制以来, 高等教育研究在研究问题㊁研究主体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渐进趋向专业化和体系化的高等教育研究被人们视为一种普遍的理解和预期 [1]㊂但事实上,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一直饱受学科身份 合法性危机 问题的困扰㊂从根本上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明确自身方向㊁构建体系化理论与方法的过程㊂直到今天,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话题一直从未停止㊂究其原因,一方面既是本学科领域内高等教育研究学人具有主动探索和开拓的崇高使命意识和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为一门年轻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障碍㊂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介入社会发展的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的问题和事务几乎呈现爆发性增长,也由此增加了人们对用高等教育学来解释和解决众多问题的期望㊂显然,要面对这样的情形和迎接当下的挑战,高等教育学需要不断通过强化自身建设来回应内外部压力㊂因此,反思并重构中国高等教育学,是一项十分有意义而又尤为困难的事情㊂也正如林肯所言, 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在哪里,要走向哪里,我们就能更好地判断要做什么,如何做㊂ 对于一门学科的建设发展而言,更是如此㊂高等教育学的建设既无法摆脱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和积累至今的历史惯习与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受到外部社会力量的影响㊂所以,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重构中国高等教育学,本文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逻辑的双重进路,首先厘清和明确学科的本质属性;其次,在理论上探讨要处理好西方化与本土化㊁理论与实践这两对关系的问题,进而凸现理论的本土化特色和学术品格;最后,在方法层面,则要根植于现实问题来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化㊂一㊁明确学科的本质属性:应用性当代高等教育学应该追求何种目标和使命?这关涉应当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愿景来建设高等教育学㊂在此之前,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迄6 2今不少人依然没有厘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或是对此关注不足,以至于在 基础学科 还是 应用学科 问题上摇摆不定㊂事实上,高等教育学并不是一门纯基础性学科,而是偏向于应用学科㊂潘懋元先生曾指出, 高等教育学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如果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不投入到实践中 就不符合学科的性质,这一学科就很难有新的发展 [2]㊂然而,即便如此,还有不少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是基础学科,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 普通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教育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㊂这也使得在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质属性的统一认识上产生了分歧,削弱了学科内部的学术共同体力量㊂诚然,高等教育学确要承担起理论建设的任务和使命,但这并不表示它就是一门纯粹的基础理论学科㊂因为高等教育学更重要的任务在于 运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去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同时要进行一部分基础理论研究,用以指导高等教育活动 [3]㊂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学与纯基础理论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完全的 规律 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成员,具有双重的目标追求和使命㊂一方面,是指向呈现和描述客观存在的现象或事实 是什么 和 怎么样 ,即对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说明㊂它表明的是高等教育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客观特征,它是一种怎样的事实以及该事实存在的方式和形态,甚至是追溯其起源和演变的历程等㊂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属于对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理论探索㊂另一方面,则是指向了反思和探寻 如何做 ,即在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及其学科相关特性的基础上,强调对高等教育学价值功能的阐释和发挥,探究高等教育学在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以及它理应起到的作用等㊂从现实来看,前者的存在往往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后者实现的需要㊂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以深入实践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㊂从根本意义上讲, 高等教育学就是人学 ㊂作为研究人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学科,高等教育学并非只是局限于阐述和呈现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不是追求其表面性的象征价值而是切实关注存在性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深入与人相关的实践活动,解决人发展的各类问题㊂因此,人们应尝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即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建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学科㊂此外,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还应保持不间断地关注㊁分析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的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科技以及文化等变化对本门学科建设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㊂换言之,作为应用学科的内部共同体成员,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者㊁领导者和管理者都要避免陷入静态的思考框架,要以一种动态性㊁发展性和战略性的眼光来把握形势和开展前瞻性研究㊂更重要的一点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与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途径及模式区别开来㊂二㊁发展学科的理论支点:本土化如何在遵循高等教育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普遍规律的同时,探索㊁发展适合中国本土学科建设现实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㊁西方与本土的有机结合,做出在学科内容和发展路径上都有益于理论建设的研究,是高等教育学多年来一直反思和探讨的课题㊂目前,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当前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难以适应和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㊂正因如此,高等教育学要建立和发展本土化的理论,关键在于要解决上述问题㊂究其原因,这种 滞后 主要源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㊁ 西方化 与 本土化 的失衡㊂因此,高等教育学要发展本土化理论,需要紧紧围绕 理论和实践结合㊁西方与本土对话 这两个核心点,着眼于双线并行的研究进路,借此来提高本学科的本土化理论体系与水平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此处的 结合 包含了两方面含义: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建设要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具体实践的发展及其需要;经过筛选和归纳后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互嵌融合㊂认识㊁了解和解决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需要有理论的指导,也需要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策略,而理论视野的形成也要以实践经验为重要支撑㊂可见,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是与实践关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㊂理论发展反映了高等教育学基于现实国情的72自身发展理论建设诉求,而实践关怀则体现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建设行动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统一为一体㊂其中, 理论与实践结合 问题的展开与实现均是基于本土的研究场域和话语逻辑的框架内进行㊂在西方与本土对话层面, 西方化/国际化与本土化 是一个充满张力的长久争议话题,几乎自始至终贯穿在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建设过程㊂各类关于 西方化与本土化 问题的探讨繁多,且往往各有见解,无法统一㊂但诸多观点的背后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高等教育领域各种反思普遍主义的知识论立场,而这恰恰为后来者探究学科的本土化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㊂就像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的关系, 西方化与本土化 也只是在处理社会关系上有不同的标准和方式,二者其实并非绝然对立,非此即彼 [4]㊂在推进高等教育学的本土化理论建设时,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的高等教育思想㊁观念㊁理论㊁工具和方法等,将之有选择性地融入进本土学术话语体系中,并要做到 坚持以 国际视野 来总结和创新中国经验 [5]㊂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高等教育学本土化理论建设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学者遵循 知识论 的建构思路,即把高等教育学理论看作是一种学科知识,并根据其知识谱系来加以创建,致力于使学科理论 知识化 ,将学科理论建设等同于 知识生产 ㊂当然,这样做有其价值和意义,可以为理论的整体构建打下知识体系基础㊂但是, 知识 不等于 理论 ,它只有参照性作用而非功能性㊂ 它主要告诉我们关于某种事物有什么和是什么,而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性和针对性㊂ [6]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学的本土化理论建设需要同时开辟 功能论 的建设思路,关注和发挥理论应有的反思性㊁批判性和指导性功能,以对本国高等教育实践进行必要的观照㊁归纳与指导㊂三㊁规范学科的方法运用:科学化从整体上看,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者对 学科范式 研究方法 以及 研究工具 等问题的探讨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打破不同学科方法以及工具使用的界限和限制㊂除了传统的思辨研究外,人们越来越注重开展实证研究㊁质性研究㊁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㊂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扩大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和扩增吸纳其他方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繁荣㊂然而,从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方法使用情况来看,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研究方法的种类不多,而是使用的不规范和随意性[7]㊂例如,相当一部分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或是为凸显专业性而大量罗列多种研究方法,且未在实际研究和写作中加以整合运用;又或是在尚未完全确定和了解研究主题㊁内容和重点的情况下,随意选择研究方法;更有甚者虽不知具体研究方法的性质㊁适用范围和条件就加以使用㊂因此,当现今的研究者提出让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走向科学化的时候,就一定不能只是单方面强调定量研究㊁实证研究的应用和普及,而要把工具㊁方法以及方法论引入更深层次的规范层面㊂因为方法的出现和使用背后往往是与某一学科理论或背景相连,不同的理论流派㊁不同的学科,它们创建 方法 的初衷也是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工具和方法也会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层次㊂换言之,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使用的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有自身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的,研究方法与学科㊁理论㊁思想以及场景等是高度联系的整体,必须要考虑到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㊁逻辑㊁规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规范 ㊂故而, 规范 应该成为 方法 使用者和研究者的一个基本共识和前提㊂另外,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很少有研究者去反思,为何高等教育学学科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研究方法,而作为常规性研究方法的思辨研究却仍然保持着主导地位,这或许从侧面说明了两点问题:一是,研究方法的传承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方法的更新迭代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二是,思辨研究本身的方法特性天然地与高等教育学科特质相契合㊂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各有优势和局限,不论使用哪一种研究方法,也都必须要关注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㊂研究方法不仅因问题而起,在很多情况下更由问题所构建和决定㊂因而,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决定了方法使用的有效性㊂这也启示我们,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类8 2型来选择方法,不应一味偏向思辨的方法或是实证的方法,一定要具有开放的视角,只要有利于揭示和解决问题的,都可以在高等教育学这一学科占得一席之地㊂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提出了关于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 从分野到共生的观点:两种研究范式在促进教育知识进步中前后相承,各司其职,不能相互取代㊂同时,就两种教育研究范式自身发展而言,每一种范式都可以从对方优秀研究成果中获益 教育研究者需要面向教育事情本身,使两种教育研究范式相得益彰的共生合力发挥出来㊂ [8]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要走向科学化,就不能 唯方法主义 ,而是要遵循规范,立足问题,彰显实效㊂ʌ参考文献ɔ[1]黄巨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及其突破路径[J].教育科学,2019(3):51-60.[2]邓晖.潘懋元:高教泰斗学人典范[N].光明日报,2014-09-11(001).[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343-346.[4]郭于华.我们究竟有多么特殊?[J].学习博览,2013(3):9.[5]邬大光.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的 中国经验 [J].中国高教研究, 2019(12):13-14.[6]赖大仁.当代中国文论的学科反思与建构的理论基点[J].学术月刊,2017(9):102-108.[7]刘献君.论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3 (11):42-48.[8]王卫华.教育思辨研究与教育实证研究:从分野到共生[J].教育研究,2019(9):139-148.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重大课题 高等教育支撑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020Z D003)㊂R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E s s e n c e,T h e o r y a n dM e t h o dH u a n g J u c h e nA b s t r a c t:S i n c e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a sad i s c i p l i n ei nC h i n a,i th a sa c h i e v e dr a p i dd e-v e l o p m e n t,b u t i ta l s o f a c e s s o m e p r o b l e m s.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 m o d e r n i-z a t i o n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g o v e r n a n c e,t h ed i s c i p l i n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h a sb e c o m ea t o p-i co fc o n c e r n t os c h o l a r s.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n e e d s t ob e r e c o n s i d-e r e d.B a s e do nt h e r e s e a r c ha n d j u d g m e n to f p r o b l e m sa n dt r e n d s,a n db a s e do n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h i s-t o r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a n dl o g i c a l i n s p e c t i o n,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c l a r i f y t h ea p p l i e dn a t u r eo f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o r y 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e n h a n c e t h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s oa s t o 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K e y w o r d s: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d i s c i p l i n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p p l i c a b i l i t y;l o c a l i z a t i o n;s c i e n t i f i c(责任编辑沈广斌)92。
扎根理论和思辨相结合
扎根理论和思辨相结合扎根理论又叫扎根理论法或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斯特劳斯和格拉斯两位社会学者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率先提出来的,是一种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以建构理论的方法。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由于受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或追求文章看起来有据可依、科学严谨,故而,在现在条件下的教育学研究中对定量研究较为重视,对定性研究比较排斥。
而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没有一定的范式,只能对资料进行简单的描述,研究者只能凭借主观判断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得出研究结论,未能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而获取内在有用的价值信息,不能构建出严谨的理论。
扎根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尝试在教育中应用,但迄今为止尚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阶段,还没有成为主流的范式。
2扎根理论的内涵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
简单的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就是研究者针对与自身相关或感兴趣的主题,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不断地加工、比较、分类、概念化,加以关联和建构,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
运用扎根理论研究高等教育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脚踏实地的去高等教育的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升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从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自下而上的抽象出理论、提升理论,最终建构理论。
因此,扎根理论要有经验的支持,但它主要宗旨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从经验的事实中抽象出新的理论和思想。
3扎根理论的特点3.1扎根理论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扎根理论特别强调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获得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建构出一定的理论框架。
在扎根理论研究者看来,任何理论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丰富、详实的资料基础上。
因此,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的访谈、调查、参观等方法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选择题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单选题1.法治的前提条件是()。
(30分)A、依法办事B、良法C、司法公正D、权力制约标准答案:B2.以下哪一选项是教育法治化的保障?(30分)A、守法B、立法C、执法D、司法标准答案:A3.法治社会的形成和良好运行,前提是全体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
(30分)A、法治意识B、法治思维C、法治信仰D、法治素养标准答案:D4.()是指将法治的各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30分)A、法治意识B、法治思维C、法治信仰D、科学研究标准答案:B5.教师必须肩负的基本职能是()。
(30分)A、科学研究B、社会服务C、人才培养D、关爱学生标准答案:C6.()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重点。
(30分)A、法治意识B、法治思维C、法治信仰D、科学研究标准答案:B7.恢复高考制度是在()。
(30分)A、1976年B、1977年C、1978年D、1979年标准答案:B8.院系调整开始于()。
(30分)A、20世界50年代B、20世界60年代C、20世界70年代D、20世界80年代标准答案:A9.()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30分)A、全日制本科院校B、研究生院C、“211工程”D、“985工程”标准答案:C10.1952年底全国()的学院已经完成调整工作。
(30分)A、3/4B、2/3C、3/5D、1/2标准答案:A11.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为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高深学问是()。
(30分)A、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B、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C、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性技能型院校D、技能型大学标准答案:A12.()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期2010年12月阅江学刊Y ue ji ang A cadem ic Journa l N o .6D ec .2010#高等教育评论#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武毅英,叶爱珍(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摘要: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内涵主要包括:关注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预测高等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引领社会发展;紧贴高等教育实践,促进改革与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理论创新作贡献;遵循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保持高教研究队伍的纯洁性等方面。
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包括提高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对象的研究、以高等教育现象为对象的研究和以高等教育实践为对象的研究。
关键词:高教研究;社会责任;研究主体;履行使命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0)06-0046-06收稿日期:2010-09-20作者简介:武毅英,女,江苏灌云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经济学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叶爱珍,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与反思的一种社会行为。
而特定的社会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作为行为主体的一方则须为其行为后果或影响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为高等教育研究主体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不仅要密切关注高等教育领域在不同时期的改革发展状况,而且还要配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来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与反思,既要做好份内的事,又要能够深刻影响和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为其行为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内涵及其类型目前,从高等教育研究者角度来直接论述其社会责任的文献尚不多,几篇文章提到了与高等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相关的问题。
例如,顾冠华5服务实践:高教理论研究和高教研究期刊的共同使命6¹、彭拥军5高等教育研究的旨趣6º、熬洁5基于价值取向角度的高等教育研究思考6»、王永斌5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原创性策略研究6¼以及耿涓涓和席嘉骏5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研究与政府决策的关系)))交往实践的视角6½等。
还有一部分研究是站在研究机构的角度来论述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尤其是论述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责与任务,这与我们探讨的主题仍有一定的差距。
多数文章是在论述高等教育研究的改革发展、方法论、主题分布等问题时提及高等教育研究与社会的关系。
这类研究大多以高等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务、使命等形式来呈现。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46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任内涵及其类型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责任:高等教育研究要关注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社会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高等教育研究所要关注的并非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而是自身可以作为的相关领域,如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等等。
耿涓涓、席嘉骏等人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为政府提供咨询,实际就是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机构作为顾问、用其专业化知识(包括相关研究成果)进入政府决策过程,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
0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其主要责任是:关注社会实务、知识生产的有效性和组织团队的研究行动。
/西方学者在探寻教育研究在决策中的发展轨迹时也发现,上世纪50、60年代,政府决策对研究颇具信心,因为当时普遍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研究能够提供科学与理性的基础来解决问题,研究的结果可直接作为决策的依据。
0¾潘懋元教授也认为:/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虽非决策者,但有责任根据公平与效率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辨明利弊,权衡得失,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0¿陈至立也曾指出:/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树立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研究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教育问题做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
0À高等教育研究如何转化为公共教育政策,既是学者的研究使命或者说社会责任,也是学者的思想得以延续和传播的重要制度化途径。
2.引领责任:预测高等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引领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应关注实践领域和政策研究。
这属于高教研究中第三层次的任务。
尤其是国家政策的制定、地方发展战略的规划、教育决策的出台等等,都需要以预测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和客观依据。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研究要紧跟社会发展脉搏,追踪社会热点,及时反映社会现实。
所有这些都要求高等教育研究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前瞻性的预测研究,不能老跟在社会现实后面亦步亦趋,高等教育研究要自觉把探索未知、发现问题、开拓创新、预测未来、引领社会视为己任。
潘懋元教授曾经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三大挑战,即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信息高速公路进入高等学校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对此,他认为:/迎接新的挑战,要开展预测性研究,制定发展战略,以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取得更辉煌的成功。
0Á查永军也曾提到:/我国现实高等教育研究中追逐-热点.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
高等教育研究紧跟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对社会的一种被动适应关系,高等教育研究应该有这一服务职能。
0他在5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6一文中还提到/高等教育研究应关注今后将会发生的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这要求我们的研究要具有预测性、前瞻性。
高等教育研究必须提供能够引领社会前进的理论支撑,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研究才更有价值。
0Â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其能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方面。
用先进的理论、科学的思想、前瞻的意识来引领社会进步,这应纳入其社会责任范围。
3.促进责任:紧贴高等教育实践,促进改革与发展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关心现实问题、服务实践是高等教育学义不容辞的责任0 l v。
顾冠华也较早地指出:/为实践服务,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使然;高等教育学是应用性学科,其发展、繁荣及价值的体现都与高等教育实际有着极为直接、密切的联系。
0/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应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高度敏锐的目光,瞄准高等教育转轨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为之提供新理论、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
0 l w王永斌认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无疑是要通过对社会的高等教育现象和教育47阅江学刊:2010年第6期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上的应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0/在我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高等教育大变革的现实条件下,足以令人感到疑虑、困惑的-问题.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对高等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给予回答。
而一个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0 l x以上观点清楚地表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回避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
作为应用性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深入实际,关注社会转型期的各项高等教育改革,揭示存在的问题,回答发展中的疑惑,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以体现高教研究的责任和存在价值。
4.历史责任:加快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创新高教理论作贡献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属于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对象的研究,介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之间。
对于高等教育自身理论的探索,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歇,也始终是高等教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高等教育理论的进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脉动的。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学科建设要真实反映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改革状况并从中提取规律性的东西。
因此,发现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领域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而言至关重要,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有履行这份责任的义务。
潘懋元教授在5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6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形成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中国学派,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学科群。
0 l y潘懋元教授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责任作了精辟而独到的诠释,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能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0的/高等教育学科群0,并以此形成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中国学派0的观点实属不易。
这种理论勇气绝非他人可及,其深刻见地主要源自于他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也源自于他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对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洞悉,更源自于他想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感。
刘振天曾指出:/加快学科建设科学化步伐,提高其解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教理论工作者的责任。
0 l z彭拥军也认为/发展高等教育学自身的概念体系、培训他人来发展概念体系以及将概念体系用于实现各种社会目标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不能忽视的使命。
0 l{5.学术责任:遵循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纯洁高教研究队伍不少学者从研究者的伦理道德角度出发,指出就教育研究者而言,无论在研究行为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要遵循一定的研究伦理和道德规范。
这种研究伦理与道德规范与社会共同的伦理与道德规范是相一致的。
例如,从事教育研究活动,要求研究者能够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秉承学术良心,具备高度的学术责任意识;在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杜绝急功近利的研究行为,克服浮躁的研究风气等等。
/就整个教育研究活动而言,教育研究的目的带有明确的伦理关怀,它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也关心人的发展前景,更关切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0 l|上述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内涵,其相应的社会责任类型也可以大致概括为服务责任型、引领责任型、历史责任型、促进责任型、学术责任型五类。
探讨、分析和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内涵及类型,有助于高等教育研究主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履行其作为研究主体的历史使命。
二、当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缺失既然社会责任是指研究者应尽的本份及为其48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行为承担社会责任,那么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缺失,就是指研究者未能尽其本职责任。
具体表现如下:1.服务意识的缺失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和责任,一是要树立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责任意识,研究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教育问题做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为教育决策当好参谋;二是要尽可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教育政策,使研究者的思想得以延续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