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看]200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0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分析2006年3月25日语文卷以“高考考试说明(2006)”为命题依据,命题突出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考查。

试卷结构比较合理,题型与05年的浙江高考语文卷基本保持一致。

语用题型比较新颖。

对高三语文最后阶段的复习,具有比较好的导向作用。

本次测试共有17所学校的 7641名学生参加。

测试结果如下:卷面平均分文93.50 理92.56 标准差文13.73 理12.45变差数文14.68 理13.45 最高分文129 理129最低分文16 理4 难度值文0.623 理0.617现就考生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并根据语文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分别提出复习建议。

一、第一、二、三题(一)答题情况见《学生答题率统计表》(另发)得分率较低的题有:1、2、4、6、9、14题。

内容为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修辞手法辨别、科技文文句理解,文言文综合阅读中的理解与鉴赏。

正答率在0.4以下。

(二)教学建议:1.在复习教学中,语音、文字、词汇、句子、标点的训练,仍然要认真的对待。

要注意分析错误原因和提供一般的改正方法的指导并加以适当的训练。

2.阅读理解科学类文本,要在理解关键句子和把握文意上下功夫,做到正确理解、提取和筛选有效的信息。

3.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在把握整体意义的基础上,训练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

二、第四题本题由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名言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填空组成。

考查学生阅读翻译浅显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以及识记常见的名言名句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15题,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B。

共8分,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及对实词、虚词、句式、语意的理解把握。

文章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二》。

要求翻译的句子如下:(1)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2)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3)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分析背景介绍高三一模考试是学生重要的学术评估之一,其中包括文学试卷。

这篇文档将对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进行分析。

分析试卷结构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共分为三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

1. 选择题:该部分主要检测学生对文学知识和理解的掌握程度。

学生需要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2. 填空题:该部分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语境,在空白处填写正确的单词或短语,以完善句子的语法和意义。

3. 问答题:该部分要求学生对给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学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回答。

学生需要展示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难度分布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试卷分析,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的难度较高。

部分选择题和填空题涉及复杂的文学概念和艺术特点,需要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回答。

问答题则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分析和写作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背景和主题的掌握。

整体而言,这份试卷考察了学生全面的文学素养。

时间分配建议由于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的难度较高,建议学生在考试前充分复相关知识,并合理安排时间。

选择题和填空题通常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快速解答,以便将更多时间用于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需要更多时间来分析和组织思路,因此建议学生在答题前花一些时间阅读题目,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总结高三一模考试文学试卷的分析显示,这份试卷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难度较大的选择题、填空题和需要深入分析的问答题,是学生全面发展文学能力的良好机会。

学生应充分准备,理解试卷结构和要求,合理安排时间,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6年高考语文一诊模拟试题.

2006年高考语文一诊模拟试题.

2006年高考语文一诊模拟试题作者:命题:王海洋何生宏蔡乾国出处:高考金刊时间:2006-01-16 语文试题分为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共39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给予咸与维新赔偿浅尝辄止B.遨游翱翔太空消融溶于一炉C.筹措踌躇满志嘉许勇气可嘉D.处事立身处世枯燥人心浮躁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沈从文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记梦、象征于一体,_____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

②李自健的巨幅历史画《南京大屠杀》以全球巡展的方式走向世界,用人性和爱________人心,感动世界。

③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响它们的因素则是社会的________。

A.凸现震慑变化B.突现震撼变化C.凸现震撼变迁D.突现震慑变迁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风水班”开班之前,国内学界就爆发了一场关于风水到底是国粹还是迷信的争论,双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两次牢狱之苦未能改变李敖的个性和气质,他一直就是嬉笑怒骂又谈笑风生,风里来雨里去,火中取栗乐此不疲,这很难得。

C.沈阳的大学生信誓旦旦地表示,到技校“回炉”是为了拿到一张比大专学历还有升值潜力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

D.美国科学家认为,如果全球变暖是造成飓风的始作俑者,那么世界其他风暴多发地带的飓风也应增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8年来,王选面对的不只是一两个对手,而是强大的日本右翼势力和一些麻木的日本民众;她承担的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嘱托,而是那些满身历史伤口的人们对正义公道的追求。

B.人难以活到110~185岁的自然寿命的原因,是由于呼吸方式、运动姿势、消化系统功能、循环功能和情绪的变化决定的。

C.夜静人稀,漫步在天津独具浓郁异国风采的解放北路和五大道,你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时光倒转、梦寻欧洲的恍惚之感。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8—9日)试卷分析报告一、古文翻译第7题——阅卷人:第一个句子——评分细则: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以”:认为;“或”:或许;“执”:坚持;“乃”:才,各1分。

存在问题: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以”误译为“以……为由”或“因为”。

“或”误译为“或者”。

“执”:误译为“执行”。

2、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把“执不奉旨”误译为“坚决执行不遵循皇帝的旨意。

”解决方法:1、注意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2、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3、提倡语感阅读,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第二个句子——评分细则: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

存在问题: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审”误译为审理、审查。

“谓”误译为告诉,说。

2、典型句式把握不准确,没有译出定语后置。

3、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把“不审可得在此诏不”误译为“没有审理清楚就在诏书中颁布吗?”解决方法:1、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2、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3、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二、诗歌鉴赏8、9题——第8题——评分标准:比喻手法1分,分析2分,对比手法1分,情感2分。

答对偶和借景抒情结合学生的分析,如果恰当,也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托物言志,拟人,……。

2、答题不规范。

答出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不清楚3、艺术手法不全面,只答比喻或是对比。

4、分不清手法,就将知道的手法全部写上,有的多达5种应对措施: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3、严肃处理考试不认真答题的学生。

第9题——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2分。

2006年语文高考试卷分析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

2006年语文高考试卷分析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该派诗人以唐代高适、岑参、李颀、王昌 龄最为知名。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 刘湾、张谓等也较出名。他们不仅描绘了 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 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 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 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 定深度。
(4)描绘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4)描绘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 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 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 但不免夹杂了几多悲壮,几多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 怅。)
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 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 这一类。
1、了解时代特征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出征 远戍,艰苦战争,也爽朗明快;即使是 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 情
2、写出征士兵的乡愁—久戍边关对家 乡和亲人的怀念,家中妻子的离恨。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本次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在即将到来的高考中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难度适中,涵盖了高考语文的重要知识点和题型。

整体情况分析从整体情况来看,本次考试平均分为90分,最高分为132分,最低分为65分。

总体成绩较为集中,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得分较低,需要在高考前加强语文学习和训练。

试题分析本次考试的试题类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古文翻译和写作等。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得分情况相对较好,平均正确率分别为70%和65%。

这表明学生在词语运用、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方面掌握较好。

然而,阅读理解和古文翻译的平均正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5%和45%。

这说明部分学生在阅读能力和古文翻译方面还需要加强。

特别是在古文翻译方面,许多学生没有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写作方面,本次考试的平均得分为30分,其中最高分为48分,最低分为18分。

总体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存在文不对题、思路不清、语言不流畅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加以改进。

对策建议根据本次考试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对于阅读理解和古文翻译得分较低的学生,应该在平时加强阅读和翻译的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

2、写作方面,学生需要加强审题和构思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在平时多进行写作练习,并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

3、对于全体学生,应该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包括汉字的音、形、义,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方面。

总结本次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总体情况良好,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学生们应该在接下来的复习中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

教师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制定更为精准的教学策略和复习计划,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第一篇: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详解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详解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

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老鹰,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两句话。

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

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表明了他对乌鸦的喜爱;他认为乌鸦“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很可能让不少考生摸不着头脑——这乌鸦“可爱”在哪里?材料对乌鸦究竟持褒还是贬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这只乌鸦,它有着“鹰击长空”的追求,对于其“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我们完全可以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背景分析近年来,高考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高考语文试卷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作为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试卷结构分析1. 阅读理解部分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

其中包括了不同体裁和主题的文章,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并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语言表达。

2. 选词填空部分选词填空部分考查学生对语文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和语法规则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同时要求学生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较深入的理解。

3. 翻译部分翻译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中文原文的意思,并准确、流畅地将其翻译成英文。

这部分考查学生对中英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 作文部分作文部分是考生展示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达思想,结构完整,逻辑严谨。

三、试卷命题特点分析1. 知识点覆盖全面试卷命题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了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也包括了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的考查,使得试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2. 考查能力强调试卷中较多的是对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 系统性强试卷题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逻辑性,试卷整体结构较为严谨,考查内容相互衔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解答。

四、试卷评价与建议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辅助学生全面提升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生在准备这样的试卷时,不仅需要掌握语文知识,更需要培养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6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1)高考试题-高考试题

2006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1)高考试题-高考试题

2006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1)高考试题-高考试题第I卷(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柏林伯乐船舶淡泊名利B.磕头瞌睡唠嗑溘然长逝C.胴体恫吓炯炯迥然不同D.笑靥梦魇赝品义愤填膺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季羡林上了清华后,最使他感到遗撼的是没能赶上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开办时期。

B.本届获奖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已展露头角。

C.加快发展的愿望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

假如采取竭泽而鱼的政策,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D.你知道吗?人体会对辘辘饥肠做出反应,先“拿”出蛋白质去燃烧热量,然后才会燃烧到脂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B.如果小泉政府将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C.在网吧迷上网络游戏后,吴晓便把“作业”二字抛在了脑后,掉书袋、抄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明显退步。

D.丁是丁,卯是卯,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办事情才不会互相推诿,才能有高效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神州五号”升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日前,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二批通过规划审核的4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单。

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bgcolor='#EBEBE4'>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安徽省2006年—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整理精校版)

安徽省2006年—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整理精校版)

安徽省2006年—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试题分析高考模拟试卷0522 07:58::安徽省2006年—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06年2007年2015届高考模拟2015届高考模拟2015届高考模拟2015届高考模拟语言基础部分此部分设4题,分别涉及字形、成语、病句、消极修辞。

字形侧重于同音字和形近字,“凭心而论”、“渲泄”、“毕其攻于一役”等都是常见常考的,问题不大;成语考查感情色彩语义等,“洛阳纸贵”、“追本溯源”、“巧立名目”、“不容分说”辨析难度不大,根据语境即可解决。

病句考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知识点,稍有难度;消这一大题涉及字形、成语使用、病句辨析、语意连贯等四个知识点。

字形侧重于同音字“独挡一面”、“合盘托出”、“膨涨”错别字多为“经典”别字;成语考查均为常规常用,成语“粉墨登场”考到了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有干扰性。

“洋洋洒洒”“完美无缺”“酣畅淋漓”;病句考查歧义、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知识点,稍有难度;排序的关键是首句的确定,该题的首句较容易确定,应为②,倒是第二句的衔接较难,很多考生很容易受到迷共设4道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依次是汉字读音、成语使用、病句辨析和语言运用准确。

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个别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

稍加辨别就可判定答案,难度较低。

成语重点考查的是望文生义,“行云流水”、“叹为观止”都是属于此类错误。

“骇人听闻”是与“耸人听闻”相混淆。

实至名归、叹为观止四个成语均为常见成语,且语境明确,不难判断。

病句辨析题中的三个病句病因明显(依次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意不明)。

“语言运用准确”是2015届高考模拟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内容,该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也可联系分别考查了字形、成语、病句共3道选择题。

第15题字形题吸取了浙江卷的考查形式,放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不辨析词义而乱用同音字词造成误用;第16题成语“脱颖而出”“笔走龙蛇”“耳提面命”“如履薄冰”错误类型用错对象、谦敬不分、语义错误。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总体评述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是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考核,试卷内容涵盖了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

本次试卷整体难度适中,考察内容涵盖基础和拓展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试卷具体内容分析1. 题型分布•阅读理解:占比30%,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形近字辨析:占比20%,考察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诗歌鉴赏:占比15%,考察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作文:占比35%,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 2.难易程度分析•阅读理解部分偏难,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形近字辨析题目适中,考生需要细心辨识字形;•诗歌鉴赏部分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作文题目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要求,考生需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3. 考点分析•诗歌鉴赏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内涵和意境的理解能力;•阅读理解部分结构多样,考察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形近字辨析部分考察学生对汉字纵横结构的掌握程度;•作文部分注重考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要求内容连贯,观点明确。

## 三、备考建议1.阅读平时多接触各类阅读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多熟悉古典诗文,加强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3.多写作文,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学习形近字的方法,提高字形辨析能力。

本次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试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希望同学们能在备考中认真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谈《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

谈《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
一首诗 , 好多学
生 没 有看 懂 , 干 是 :这 首 诗 可 分 为 几 个 层 题 “ 次 ? 们 分 别 写 了什 么 内 容 ?在 第 五 册 1 它 ” 7
试 题更加 紧扣《 考试人纲 》 的能力要求和 内 容要求 。 比如 科技文 阅读 《 球气侯成 因新 地
的作 文通 过 乌 鸦 学 老 鹰 叼 山 羊 被 逮 的故 事 。 引 发 了牧 羊 人 和 他 儿 子 的 对 话 , 学 生 全面 让 理 解 文 意 , 定 文 体 , 定 标 题 , 要 脱 离 材 确 确 不 料 的 含 义作 文 , 要 套 作 , 不 不得 抄 袭 。 无 疑 这
作文命题个性的激情张扬。可以这么说 , 话 题 作 文 一统 天 下 的 局 面 已 经 彻 底 结 束 。 年 今
7 /
比较 近三 年 的高 考 语 文 试 题 , 年 试 题 今 更 加 贴 紧 教材 。 如 第 - / 题 和 - d 题 所 考 比 i x , 查 的 2 词 中 “ 峦 叠 嶂 , 有 裨 益 , 愤 O个 层 大 义 填 膺 , 师 回 朝 , 肝 沥胆 , 风 使 舵 , 念 班 披 见 一 之差 , 乐此不疲 , 拍手称快 , 功败垂成 , 坍塌 , 赘述 ” 词 多散 见 于 初 高 中 教 材 。 1 等 第 3小题 名 篇 名 句 的 背 诵 选 自 教 材 《 忌 讽 齐 王纳 邹 谏 》 王 国 维 《 间 词 话 》 的 三 种 境 界 更 散 , 人 中 见 于 我 们 初 高 中 学 过 的教 材 诗 词 中 ,第 1 8 小 题 的 关联 词 语 的 连 贯 内容 选 自高 中 语 文 课 本 第 六 册 王 力 写 的 《 言 与 文 学 》 课 及 语 一 教 学 参 考 书 中 , 2 题 朱 自清 的《 》 第 O小 春 的 句 子更 是 初 一 教 材 。 样 的试 题 符 合 学 生 的 这 心 理 认 知 和 知 识 储 备 的 要 求 , 考 生 感 到 亲 使 切 不 陌 生 , 高 考 试 题 更 加 人 性 化 , 考 生 使 与 更 接 近 , 不 是 拒 人 于 千 里 之 外 。 题 虽 贴 而 试 近 教 材 , 更 加 规 范 和 威 严 , 有 一 点 错 就 但 稍 要扣分 , 人心悸。 使

2006年各地高考模拟卷作文题解析

2006年各地高考模拟卷作文题解析

待” —— 主要 揭 示 了 面 对 “ 异 ” 取 差 应 的态 度 :反 映 了生 命 、生 活形 态 的丰 “ 富与 多样 .也带 给 了人 们更 多 深入 认
识 社 会 、 识 人 自身 的 机 会 ” — 明 确 认 — 了存 在“ 异 ” 意 义和 正视 “ 异 ” 差 的 差 的
维普资讯
以 “ 异 ” 话 题 . 一 篇 不 少 于8 0 差 为 写 0 字
的作 文 。 题 目 自拟 , 意 自定 , 体 自 立 文
选( 除诗歌 外 ) 。
『 示] 提
作 文 前 一 定 要 读 透 提 示 语 : 需 “
要 我 们 客 观 审 视 .也 需 要 我 们 理 智 对
3懂得敬畏 .
B词 语 类 .
题 目一 差 异 ( 北京市 西城 区2o 年抽 样测试 ) 06 人 与人之 问套 有多方 面的 差异 ; 事物 与事物 ( 印使是 同 类事 袖 ) 间也 存在 着差 异 :这种 “ 之 差异 ” 需要我 们 客观 审 . 视 . 需要我 们理智对 待 实际上 , 也 差异 ” 的存 在 . 映 了生 反 命、 生活 形态的 丰富 与 多样 . 带给 了人 们 更多漾 八认 识社 也 会 、LYA 自身的机会 {4  ̄ ,
维普资讯
儿 ” (06 高 三名校试 题 汇编 ) 20 年
红 尘 滚 滚 . 茫 人 海 。 面 对 熙 茫
享 受到 经典 的滋 养 。”
《 中语 文 新课 程 标 准》 中列 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 攘 往 的 人 群 . . 只把 他 们 分 成 出的文 化 、文 学等 各类 经典 著作 或 凡 高
必 要性
题 目二 以“ ” 气 组词 ( 扬州 市 期 末调研 ) 低 头要 有 勇 气 .昂 头要 凭底 气 .

[高考必看]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必看]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一、试卷命制情况及说明四市一模语文试卷严格按照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的范围及要求来选材、命制的。

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及评分标准基本仿照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

按照考点要求,本试卷分别考查了语音辨析、成语使用、设置情境写排比句、压缩语段概括要点、文言实词、筛选信息作出判断、文言内容的理解及概括分析、文言语句的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提示性命题作文。

文科加试题考查了文言语段的断句、文学常识、概括内容、名著阅读和材料分析鉴赏。

整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1.强调基础知识和生活的结合考查成语使用,选用了中国足协严厉处罚涉赌球队的材料,春节黄金周刚流行的新游戏、美国和中国在金融行业的较量、90后青年对《论语》的阅读和理解都有所涉及。

12岁的徐州少年主动照顾患病的母亲,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奉献的是可贵的爱心,以此为材料命制的一道情景写句题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会引发考生长时间的思考,又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此外,文学类文本“另一片天空”、论述类文本“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和作文“眼光”都有较强的现实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考生思考,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模拟和预测结合模拟试卷既要有模仿性,即紧跟上一年高考试卷的命题,又要有预见性,能够预测当年试卷的些微变化,起到一定的前瞻性,对考生有所启发、思考,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能力,提高得分。

本试卷的语音辨析没有完全按照09高考试题的模式命制,而是考查了两组多音字和两组形近字(去年高考全部考查多音字),这样至少考查面广了一些。

压缩语段,去年高考时一句话压缩,而且选用材料大多采用科技类较多。

本试卷采用著名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形象描述,要求考生既要压缩内容进行概括,还要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转述,与高考命题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接近高考难度,突出能力要求去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96分,无锡市均分102分。

2006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析与评价

2006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析与评价

2006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析与评价2006年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出现了一篇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以及相应的题目和要求。

本文将对这些文言文真题进行分析与评价。

1. 【题目一】《庄子·天下篇》中的“庄周梦蝶”的典故与作者的理念的关系。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庄子·天下篇》中的“庄周梦蝶”典故,探讨其与作者的理念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该题时,考生应首先对《庄子·天下篇》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引出“庄周梦蝶”典故,并分析典故中的意象和寓意。

接着,考生可以进一步阐述作者的理念,指出作者通过“庄周梦蝶”传递了何种思想,从而揭示典故与作者理念的紧密联系。

2. 【题目二】《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师徒关系。

该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论语·先进篇》中所描述的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师徒关系,进行分析。

考生在回答该题时,可以先简要介绍《论语·先进篇》这篇经典文言文的内容和背景。

接着,考生应从师徒关系的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如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互尊重和理念传承等方面。

可以举例论述,从而展示孔子和颜回之间师徒关系的紧密和独特之处。

3. 【题目三】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意表达。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分析宋代文人陆游所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意表达。

在回答这道题时,考生可以首先介绍陆游的文学背景和代表作品,然后针对这首诗,探究陆游以秋夜为背景进行的感悟和表达。

考生可以分析诗中采用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阐述陆游通过诗意的表达,传递了何种对生活、自然或人文的思考和感悟。

4. 【题目四】《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及其历史价值。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项羽形象,并探讨其历史价值。

考生回答该题时,可以先介绍《史记·项羽本纪》的背景和地位,然后着重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如其勇猛、果决、傲慢等特质。

揭阳市2006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

揭阳市2006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

揭阳市2006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三大题,共33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孝悌.挑剔.醍.醐啼.笑风流倜.傥B.揣.摩湍.急喘.气端.倪惴.惴不安C.估.计.铁箍.骨.气蛊.惑呱.呱而泣D.拈.住粘.贴谵.语绽.开高瞻.远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春晖宵衣旰食酣畅含垢忍辱B.惶恐审时度世发掘愤世嫉俗C.珍馐恼羞成怒守猎受宠若惊D.焕发以逸代劳维新判若鸿沟3.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悬壶济世....的医家想寻一位“健康大使”,我想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绝对无资格担当如此重任的。

B.经过长达一年的周密侦查,公安机关于2004年12月5日抓捕了头号嫌疑犯李某某,拔除萝卜带出......泥.,参与此次抢劫案的其他八名嫌疑犯也在短短的一个月相继落网。

C.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抵达南京虹口机场,开始了中国国民党时隔半个世纪的首次大陆之行,这是令两岸同胞拍手称快....的盛事。

D.实行研究生导师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学生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深圳市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科技竞争力,《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居住证》管理办法从2003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分析评价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分析评价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分析评价概述:纵观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发现,今年的试卷和往年相比,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所考查的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体现了考纲所规定的有关原则,较为稳定。

总观全卷,我们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感觉,就是今年的这份考题,知识点的覆盖,所选文段,考查范围的大小,题目难易的搭配,名个分数段的区分度,题量与题型等都较为合理科学。

与此同时,本试卷加重了对文意间内在关联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的考查,更突出了语文的逻辑性、思想性及艺术性。

在思维能力的考查上,注意了对语意的概括,知识要点的把握。

注意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平日的教学基本关联,考查面广,难易适中,从基础知识到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基本都没有偏、怪、难的题。

好多知识都是考生平常生活和教学所见过、学过的,这也就体现了语文的社会性,基本性。

对指导今后的语文教学及考试起到了较为积极的指导作用。

这次高考,语音,标点符号,文学文化常识没有考,文体的考查也仅限于科技说明文、记叙性散文、古代诗歌,没有出现其他新的文体。

总体概括说来,难易程度和去年相比,相差不大,或稍难于去年一点。

经初步了解,大部分考生都感觉不很难,好入手,但要想得一个较高的分数也非易事。

根据考纲“稳中有变”的原则,今年的“变”,也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比较有特点的题是12题诗歌阅读。

较往年比较,考查的角度有点变化,试题设置上,也增加了一些难度。

具体表现在,明确考查了诗歌的层次结构,所问问题答案不是那么明显,必须对原诗进行认真的阅读与理解,才可得出自己的看法,进而给予解答。

如果还是按照往年或个别老师所教的那种不管什么观点,一律先答“同意”的方法,势必难以得满分。

从中可以看出,就更突出了对原文内涵的理解和考核。

第二,13题名篇名句的背诵,也稍有改变,今年的背诵不是简单几句的填空,而成了整段文章与文意的默写,难度虽然不大,都是我们常见过或学过的,却不能有一字的差错,你必须把整篇(段)文章学过、背下来才可得分。

高三模考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模考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模考语文试卷分析近年来,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地的高三学生们都投入了紧张的备战中。

模拟考试作为高三学生备考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本文将围绕高三模考语文试卷展开分析,探讨试题特点、考查重点及应试策略,帮助广大学子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挑战。

试卷总体概况高三模考语文试卷通常由阅读理解、作文和选择题等部分组成。

通过对试卷整体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试卷设计者的出题思路和考查重点。

在阅读理解部分,常常涉及到现代阅读材料和古代文章,通过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而作文部分则着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同的命题形式,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选择题部分则囊括了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试题分析与解答策略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部分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各种文学和非文学类材料。

在解答这部分题目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理解问题的要求。

其次,在阅读文本时要注重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核心观点。

最后,在确定答案时要综合考虑文字表面意思和隐含含义,做到答案既符合题意又合乎常理。

作文作文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应对作文题时,首先要审题搞清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和思路,确保条理清晰、内容完整。

其次要注意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最后要注重文笔和语言规范,确保文句通顺、语法准确。

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一种形式。

在解答选择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选项的意思。

其次要做到举一反三,善于归纳总结,从已知及类似知识点中寻找答案线索。

最后在确定答案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项,确保所选答案正确无误。

结语综上所述,高三模考语文试卷在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相信广大高三学子定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分析2006年3月25日语文卷以“高考考试说明(2006)”为命题依据,命题突出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考查。

试卷结构比较合理,题型与05年的浙江高考语文卷基本保持一致。

语用题型比较新颖。

对高三语文最后阶段的复习,具有比较好的导向作用。

本次测试共有17所学校的 7641名学生参加。

测试结果如下:卷面平均分文93.50 理92.56 标准差文13.73 理12.45变差数文14.68 理13.45 最高分文129 理129最低分文16 理4 难度值文0.623 理0.617现就考生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并根据语文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分别提出复习建议。

一、第一、二、三题(一)答题情况见《学生答题率统计表》(另发)得分率较低的题有:1、2、4、6、9、14题。

内容为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修辞手法辨别、科技文文句理解,文言文综合阅读中的理解与鉴赏。

正答率在0.4以下。

(二)教学建议:1.在复习教学中,语音、文字、词汇、句子、标点的训练,仍然要认真的对待。

要注意分析错误原因和提供一般的改正方法的指导并加以适当的训练。

2.阅读理解科学类文本,要在理解关键句子和把握文意上下功夫,做到正确理解、提取和筛选有效的信息。

3.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在把握整体意义的基础上,训练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

二、第四题本题由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名言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填空组成。

考查学生阅读翻译浅显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以及识记常见的名言名句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15题,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B。

共8分,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及对实词、虚词、句式、语意的理解把握。

文章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二》。

要求翻译的句子如下:(1)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2)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3)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文言文翻译要求能够做到信、达、雅,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对重要词语的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例如(1)句中的“故老”,是指“亲历战事的人”,但是很多同学把它译成了“老人”、“以前的老人”“旧相识”等。

第(2)句中的“上”,指“皇上”,但许多同学却把它误认为是“上天”、“上一代”;“涵煦”有点生僻,大致能译出的便寥寥无几了。

第(3)句中的“僻”应该为“偏僻”,许多同学却将它译为“开僻”。

16题,诗歌鉴赏,能力层级E。

共6分,本次试题主要是两诗的对比阅读,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从考生的答题来看,问题比较多,主要有:1.审题不够仔细。

要求说明两首诗的主旨是否相同,却只说两首诗的不同内容。

或许不知什么是“主旨”。

2.不知道抓住表达或体现主旨的关键诗句来领会诗歌的主旨。

3.答题缺乏针对性。

许多考生在回答第二小题“作者笔下的景有什么特点”时,不是用概括的方法来表述,而是对写景诗句用现代语言作一番描述。

4.未能把握(或把握不准)两首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主旨的技巧。

17题,考查名言名句默写,能力层级A。

所选三句均来自课本,得分率并不高。

主要问题:1.写错别字。

“雕栏玉砌应犹在”中的“砌”写成了“器”,“应”写成了“今”,“犹”写成了“尤”;“悟言一室之内”的“悟”写成了“晤”;“金就砺则利”中“砺”的右半边“厉”往往写成了“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省”有相当多的考生写成了“醒”。

2.填错位置,推测是粗心。

或者是偷看看错位置所致。

3.空白。

18题,考查文学常识,能力层级A。

2分的文学常识填空题,能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

相对而言,能填对第一个空格的考生多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写错字了,将“陶渊明”写成了“陶源民”。

而填写后一个空格的情况就要糟糕一些,把“李白”写在“李贺”、“李商隐”、“李清照”等等,答案五花八门。

从中也反映了学生文学常识不够丰富的问题。

教学建议:1.文言文翻译要注意整体把握文意,注意对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注意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

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不能漏译,尤其不能漏译重点考查的词语。

2.诗歌鉴赏,首先要读懂诗歌,即要读懂作者说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又是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呈现的。

其次要看清题目,理解题意,问什么,答什么。

再次,答题不可泛泛而谈,要根据诗歌实际来回答问题。

另外,还要注意诗词中的小序以及命题者提供的注解,这些也有可能设置小题。

3.重视名言名句的识记(浙江省考试说明中规定和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一定要熟记),能“背”更要会“写”。

4.重视文学常识的梳理。

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梳理,可以文学史的顺序作梳理,关注重点作家重点作品(课文涉及的应是重点之一)。

三、第五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共4小题18分,得分率约0.70。

材料为萧乾的《往事三瞥》(略有删改)。

着重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对作者观点态度、文章主旨的把握,对作品内容的概括能力和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19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本题较易,再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得分率很高。

部分考生失分的原因在于审题不清,题目问“具体指什么”,却对词语作解释。

20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求指出第八段“天亮了,青山在窗外露出一片赭色”一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得分不高,主要问题有:1.回答不全面。

一般只回答其中一点。

主要是对文句深层内容理解的能力相对缺乏。

“天亮了”暗指精神层面的亮堂,极少有学生能想到这一层,因而也就答不到“双关”。

2.误解,理解主观。

如将“天亮”理解到“看到祖国的希望”,将“赭色”理解成“象征红色的共产党”等等。

3. 使用常用鉴赏术语的意识缺乏。

比如“双关”、“借景抒情”等,很少同学能运用到答案中。

4.答题的规范意识不够。

答这类题的基本格式是,先说所运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再说作用或效果。

21题:本文围绕30年前的“选择”展开,时间跨度很长。

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在不同阶段对这一选择的认识。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并予以整合的能力。

得分率约为0.60。

主要问题有: 1.不擅抽象概括。

很多学生用文中具体的事件来答题。

答成了“选择留在国内,不去剑桥担任教授”之类的叙事性语句。

2.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比较弱。

很多学生不能理清三个阶段,也就不可能分阶段回答“认识”了。

3.不能作针对性答题。

要么脱离文本编造,要么转述失当。

而且错字、病句比比皆是。

比如“曙光”的“曙”原文中有,却有写成“暑”、“薯”等,甚至自造。

22题,多项选择题。

考查综合阅读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由于干扰项都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得分率比较高。

教学建议:1.指导学生作必要的审题训练,让学生明确做题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2.阅读训练中,强化根据文本实际进行理解、分析、表达的训练。

提高学生提取文本有效信息,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如何提取、如何整合的方法,加强实战训练,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力求在训练中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思维能力。

3.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比如常见的答题格式,按赋分答题的常识。

4.对语病、错别字、卷面的问题应常抓不懈,减少无谓的失分。

四、第六题考查内容:书面语转换成口语;根据要求设计一段恰当的话;应用文中留言条的写作。

得分率约为0.65。

题型比较新颖。

三道题,集中在对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连贯、得体”的考查上。

23题,根据情景将书面语转换成口语。

主要问题有:1. 没有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考生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学校邀请来的与学生座谈的韩少功。

一部分同学以第一人称做自我介绍,“我叫韩少功……,我从1974年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还有人写“张美美,文学社社长……”;“张立来,男,汉族,浙江武术师,从1985年起开始练武,武术很不错,武术一流,主要获1990年全国武术大会一等奖。

”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2. 不知道书面语转化成口语是怎么回事。

韩少功人已经站在这里了,没有必要作性别介绍了,“汉族”好像也没必要介绍,只在姓名后加上称呼以表尊重就可以了。

很多同学写道:“韩少功是汉族的男儿(男生)(小伙)(爷们)(帅男孩)”“韩少功是一个举天立地的大男人。

”姓名后无称呼的很多,再不就是“叔叔”“伯伯”“爷爷”。

不知道如何介绍站在面前的这位韩少功。

3.用语不够得体,不能表示出对请来的客人必要的尊重。

“从1974年起在文坛小有名气。

”也有学生觉得“小有名气”不够尊重,就来了个“大有名气”。

还有按原句抄下来的“在文坛崭露头角”。

还有的是语病多多,“从1974年起开始在文坛中工作。

”“1974年韩副主席在文坛上大做文章。

”“他写的文体很多,但以小说见长。

”“1974年涉及文坛。

”“1974年起在文坛打拼。

”“发迹于1974年。

”“短篇小说是他的看家本领。

”“短篇小说他的拿手好戏。

”4.不明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所以书面语括号中的内容应转化到句中表述。

24题,要求根据天气预报的内容,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话,以增加趣味性或体现人文关怀。

主要问题有:1.单纯写衔接语,没有天气预报。

没有去想一下,如果我们听天气预报,没有阴晴提示,没有温度,听了一大对废话会是什么感受。

2.为了趣味而“趣味”。

如:“今天天气变化,阴转多云,温度无趣4℃-10℃,风哥无力,小于3级,明天老天气已销(应是“消”),阵雨转小雨,温度发威6℃-13℃,风哥无力,小于3。

”“太阳太小气了,只今天给点阳光,温度4℃-10℃,它明天就要向你家房子上浇水了,温度6℃-13℃。

”“老天明天要大悲转小悲了,可别忘了带温馨小伞。

”“天气就要大变脸了。

”“明天就翻一个脸。

”“天气有所变化,小心感冒,睡觉之前,请把你的猪蹄伸进被窝。

”如果这是趣味、人文关怀,听众宁可不要。

3.还有用儿童口吻的:“请希望在路上行驶的叔叔,阿姨们注意雨天路滑,注意交通安全。

”什么时候天气预报的播报员成幼儿园的小朋友了?我们的有些高中生似乎老不会长大。

4.原文照抄一遍。

25题。

根据要求写作留言条。

要求语言得体,表现出对长辈的尊重,留言内容完整。

1.格式不合要求,基本的称呼和署名不对。

有“馆长先生”“馆长叔叔”“高馆”“高管长”“高叔叔”。

署名在题干中明确说“请你替赵戈写一个留言条”,可见只能用“赵戈”署名。

而有些考生就是看不清楚的要求,署名五花八门:“小小记者”“我赵戈”“赵强”“紫烟”,甚至还有“言承旭”,更有把自己的大名署上去的。

2.留言内容不完整,没有写清留条的原因,采访目的,另约的时间安排等。

3.不符材料规定内容。

如:“希望您在家,我们到您府上”,“希望您准时前来”,“我们想来采访图书馆”,“我们想来采访你,以便在校报上做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