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踪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示踪剂试验

示踪剂试验

示踪剂试验示踪剂试验主要是确定地下水流向、计算地下水流速、测定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通常在一个井中连续或脉冲式注入示踪剂,在观测孔中获取下水示踪剂离子浓度变化情况,并绘制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示踪剂要求无毒、安全,能溶于地下水而不溶于油,能保持化学稳定、生物稳定,且不与地层岩石及流体发生化学反应。

不改变地下水的密度、粘度、流速和流向等天然性质。

分析方法简单可靠,分析误差小于5%。

灵敏度高,易于微量检测。

示踪剂选择
常采用的示踪剂有氯化钠(工业盐,监测Cl -)、钼酸铵(监测Mo一)、硝酸钠、氯化钙、氯化氨NH4CI (监测NH4+)、灵敏度较高的碘化钾KI (监测「),荧光素-碱性荧光红8B和食用色素及放射性同位素屮、br82、1 131等。

试验方法
实验前对投示踪剂井和观测孔中的水位进行观测,并采取各自水样进行化验。

先将示踪剂化成溶液(如氯化钠可配制标准示踪剂溶液:即氯离子浓度为10000mg/L 的氯化钠溶液),然后将示踪剂注入井中,并注入一定量清水,使示踪剂进入含水层。

在指定取样孔中进行抽水试验并定时取水样,要求投放示踪剂后每60〜120分钟取样1次,送交化验室进行分析,进行示踪剂离子接收检测并作出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以了解地下水流场和水流运
动速度。

当出现异常后,加密至10分钟取样 1 次。

为了保证示踪试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取样要求使用专用取样瓶,并标明取样日期、时间、地点及取样人。

试验周期一般为7〜10天,试验结束后进行资料整理、分析解释, 提出结论性试验报告。

双踪示波器的实验报告

双踪示波器的实验报告

双踪示波器的实验报告
《双踪示波器的实验报告》
在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示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调试和维护中。

其中,双踪示波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示波器类型,具有双通道显示功能,可以同时显示两路信号波形,为工程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数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双踪示波器,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示波器的基本参数进行了了解,包括带宽、采样率、垂直灵敏度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示波器的测量能力,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基础。

接着,我们对示波器进行了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校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标准信号源,对示波器进行了各种频率和幅度的信号输入,通过对比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和标准波形,对示波器进行了调整和校准。

在实验的最后,我们对示波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我们分别输入了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不同类型的信号,并观察了示波器的显示效果。

通过对比输入信号和示波器显示的波形,我们可以了解示波器对不同类型信号的测量能力,以及其对信号的快速响应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双踪示波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其基本操作和性能特点。

双踪示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测量仪器,在电子设备的调试和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为大家对示波器的应用和使用提供一些帮助。

实验05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实验05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σ
2 θ
=
σ
2 t
2
(8)
t
对于两种理想流动,其用无量纲时间标度表示的方差分别为 0 和 1,其它实际流动 反应器的方差皆界于 0 与 1 之间,即:
当σ
2 θ
=0
时,为理想置换流动模型;当σ
2 θ
=1
时,为全混流模型;当
0<σ
2 θ
<1
时,
为非理想流动,因此,根据σ
2 θ
值的大小,可以直观地反映反应器中物料的返混程度,σ
形上可清楚地反映出来),即可关机、关水停止实验; 6.小心将电极从电导池中取出,洗净拭干,妥善收存,同时将搅拌釜内剩余的水虹
吸出来,量取体积,然后将搅拌釜清洗干净,整理仪器,清洁桌面。
六、实验数据处理
1.将各个时刻所记录的电导值,根据不同温度下的κ-c关系,计算出相应的温度下 的c(t)值,并根据公式E(t)=qVc(t)/M0计算出与各个时刻对应的E(t)值;
五、实验操作步骤
(一) 管式反应器 1.整理管式反应器的管路,确保畅通无泄漏; 2.在管式反应器出口支管中小心插入电导率仪光亮铂电极,并将电导率仪与长图平 衡记录仪连接妥当; 3.缓慢打开自来水龙头,向高位槽中注水,待溢流管中有水流出后,打开水槽出口 活塞,调节转子流量计到适宜刻度,使管式反应中充满水流,且电极也应全部侵入水中, 流量稳定; 4.接通长图平衡记录仪电源,并控制其走纸速度为 60×10 mm·h-1; 5.启动已调节好的电导率仪,然后,用注射器瞬时在管式反应器入口橡胶管中快速 注入 1ml 着红色的 KCl 溶液,观察长图平衡记录仪上记录笔绘制的曲线,直至示踪剂全 部流出为止; 6.分别将水量调节为 100 l·h-1,80 l·h-1和 60 l·h-1作三次实验以观察记录电导率 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7.本实验结束后,关闭电导率仪及记录仪电源,关闭水糟出口流活塞,继续进行下 一个实验。

医学生医用物理的实验报告

医学生医用物理的实验报告

医学生医用物理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医学生学习医用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医学物理的理解。

具体实验目的包括:1. 了解医学物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应用;2. 学习常见的医学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3. 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正确的操作技巧;4. 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和药剂1. X射线机;2. 放射性核素;3. 脑电图仪;4. 磁共振成像仪;5. 超声诊断设备;6. 计算机。

实验步骤X射线影像检查1. 调整X射线机的参数,如电流、电压和曝光时间;2. 将被检查的物体放置在X射线机下,进行拍片;3. 通过荧光屏观察得到的X射线图像。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1. 选择合适的放射性核素,并配置示踪溶液;2. 将示踪剂注射到患者体内;3. 利用仪器测量放射性核素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4. 分析测量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

脑电图检查1. 将电极放置在被检查者的头皮上;2. 调整脑电图仪的参数,如采样率、增益和滤波器设置;3. 让被检查者进行一系列运动指令或休息状态;4. 通过电脑软件分析记录的脑电图信号。

磁共振成像检查1. 将被检查者放置在磁共振成像仪中;2. 调整磁共振成像仪的参数,如扫描平面、扫描时间和扫描序列;3. 进行扫描,得到图像数据;4. 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分析,获得诊断结果。

超声诊断1. 将超声探头放置在被检查者的皮肤上,并涂抹适量的凝胶;2. 调整超声诊断设备的参数,如频率和增益;3. 对被检查部位进行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4. 分析得到的超声波图像,进行病变或异常的判断。

实验结果分析1. X射线影像检查可清晰显示所检查物体的密度、形态和结构;2.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用于分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并辅助诊断;3. 脑电图检查可以记录和分析脑电信号,为对脑功能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4.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人体结构和病变图像;5. 超声诊断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和评估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化学反应中的同位素示踪实验

化学反应中的同位素示踪实验

化学反应中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同位素示踪实验是一种在化学反应中使用同位素标记物质的方法,通过追踪同位素的行为,可以了解反应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同位素示踪实验在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广泛地应用于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生物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展示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应用以及相关技术。

一、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原理是利用同位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与稳定同位素的特性,通过追踪同位素的排布来了解反应的过程。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在同位素示踪实验中,通常使用的同位素有氢的氘同位素(2H)、碳的碳-14同位素(14C)、氮的氮-15同位素(15N)等。

二、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应用1. 反应动力学研究同位素示踪实验在反应动力学研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确定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等重要参数,从而揭示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2. 反应机理研究同位素示踪实验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

通过引入标记同位素,在不同反应步骤中追踪同位素的转移和分布情况,可以揭示反应中是否存在中间体、裂解反应、交换反应等一系列的反应步骤,进而了解反应的机理。

3. 生物化学研究同位素示踪实验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给生物体内引入同位素标记物质,可以追踪其在代谢途径中的转化过程,如糖的代谢、蛋白质合成等,从而揭示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信号转导机制等。

三、同位素示踪实验的技术与方法同位素示踪实验涉及到较多的技术与方法,包括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制备、同位素测定方法、标记物质的纯化与追踪等。

通常使用的同位素测定方法有质谱法、辐射测量法等。

1. 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制备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制备需要选择合适的同位素标记剂和反应条件。

例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可以使用氘代试剂、碳-14标记试剂等来引入同位素。

制备过程需要注意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选择、合成方法的优化以及纯化方法的选择。

示踪实验报告

示踪实验报告

1、前言排泥库位于九区采选场地的西部,与九区采选场地一山之隔,与板下屯之间以板兄1号洼地相隔,整个库区大致呈“u”型,库址为已开采结束的平果铝土矿九区41号矿体所在洼地,有采矿时修建的简易道路直通9、10号采矿场,西北侧有简易公路通向果化镇那荣村。

该库区底部地势较平坦,四周为岩溶山峰,并由岩溶山峰隔成的狭口天然将该库分为三个岩溶洼地。

库区汇水面积3.08 km2,总库容8010万m3,有效库容6969万m3,库底洼地最底标高320m,最终堆积标高为420m,其矿泥最大堆深为100m,库等级为二级库。

区域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为查明场区内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特征,按技术要求,勘察设计研究院试验室在已完成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与库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后,于2008年8月28日至9月7日进行了排泥库地下水示踪试验工作。

试验中,共采取1557件样品计4671别点次分别进行了钼、锌、萤光素钠的测定,绘制时间浓度曲线63幅,提交分析报告表63份。

本次试验钼、萤光素钠在现场检测完成;因野外条件所限,另取样分别以硝酸固定后,运回长沙做锌的测定。

2、多元示踪试验综述2.1 试验目的1)查明场内、外的地下水水力联系情况;2)估算地下水流速,确定地下水流向的主导方向;3)估测库区渗漏污染的影响范围。

2.2 示踪剂的选择与确定示踪剂选择的原则为无毒,自然本底低,不受围岩干扰,化学性能稳定,不改变地下水的运移方向,易检测,灵敏度高与成本相对低。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情况,结合以往的示踪试验经验,并按上述原则,本次试验决定采用钼酸铵、萤光素钠和氯化锌三种试剂。

试验前,对三种示踪剂在测区内的接收点分别进行了本底调查,证明采用此三种试剂是较理想的。

2.3 示踪剂投放量的确定示踪剂投放量按下列因素考虑:1)示踪剂投放后,经扩散、运移到达饮用水源点时,其示踪剂浓度不超过我国饮用水标准的有关规定;2)易于被所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含量不低于仪器的检测灵敏度。

示踪试验的要求

示踪试验的要求

示踪试验的要求示踪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被试对象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有效地评估其能力和水平。

为了保证示踪试验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被试者的表现,我们需要具备以下的要求:一、明确研究问题在进行示踪试验之前,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确定实验所要考察的变量。

只有确定了研究问题和变量,才能够设计出一份符合科学标准的试验方案。

二、合理设置实验条件设置合理、可控的实验条件是示踪试验得出真实可靠结果的前提。

在实验开始前,需要考虑到诸如环境、任务、实验器材等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三、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示踪试验必须满足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的要求。

为了保证试验的可重复性,可以采用多次复制实验的方法,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以减少误差的干扰。

四、样本量要足够试验的样本量要足够,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被试者的表现特点。

样本量大小应根据需求的精度要求和难度而定,选择合适的样本量可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显著性和实用性,同时避免过度拟合和过度抽样的问题。

五、合理选择被试者被试者的选择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选择被试者时,需要考虑到人口分布、年龄、性别、能力水平等多因素,以避免无关因素影响试验结果。

六、使用科学测量工具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测量工具时,需要考虑到工具的可靠性、有效性、灵敏度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七、数据处理要严谨数据处理是实验后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数据测算和分析,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呈现,以减少误差和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八、遵循伦理准则在进行示踪试验时,需要遵循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法规,尊重被试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并采取措施保障被试者的人身安全和福利。

同时,试验过程中需要严格保密,保护被试者的隐私权。

总之,示踪试验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需要在设计、执行、分析等多方面保证其真实可靠、科学准确,并尊重被试者的权利和利益。

示踪剂试验

示踪剂试验

试验 日期
图2 IC 系统示踪剂流出总量曲线及实际停留时间的确定 . VW 9
这样, 我们就可以得到其它流量下污水在湿地系统中的实测停留时间, 如表
25 . 。可见随水力负荷提高,停留时间缩短,在相同水力负荷条件下;无植物的 po6 lt 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并没有表现出与其他有植物系统的不同。 另外, 从表中
流量及介质的孔隙率计算出。 数学表达式为:
(一1 2 ) t VQ 二n/
式中,n 湿地介质的孔隙率,为 03; — .6
t — 理 论水力停 留时间,h ;
v 系统的几何体积,m ; —
3 d Q 一 湿地系统的流量,m/ 。 一 -
生化反应工程中常用的脉冲一响应法, 即在系统进水中加入一种示踪剂脉冲,同
时在系统出水中观测系统对此脉冲的反应。 示踪剂常用的有染料类或 卤化物等多
种物质,经比较试验,选择被湿地基质吸附较小 ( 回收率为 9% 0 以上)的氯化钾 (C 作为示踪剂,脉冲响应则通过连续监测系统出水的电导率变化来获得。 KI )
水力负荷 0m/2 . 3 .比高水力负荷 1m/2 更为不利。 8 md .3 . 2 md
表 2 I W系统不同水力负荷下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特征值计算表 C . V 6
水力负荷
(3 2 ) m/ A m


E(o C) E ( t Ec) t f tt o 4 C) e( t t
‘璐 帅 理 长 田
30 20 10
0必 1: 0 73 一 0 :0 60 1 :Q 83 一 - , ...,..,,.  ̄ ....口,.尸.,. 0 :0 70 1 :0 93 0 :0 80 2 :0 03 0 :0 90
1 5 50 习91 5 60 月91 59 70 91 5 60 91 59 70 月91 59 80 月91 5 8D 91 5 90 月9

示踪实验报告

示踪实验报告

1、前言排泥库位于九区采选场地的西部,与九区采选场地一山之隔,与板下屯之间以板兄1号洼地相隔,整个库区大致呈“u”型,库址为已开采结束的平果铝土矿九区41号矿体所在洼地,有采矿时修建的简易道路直通9、10号采矿场,西北侧有简易公路通向果化镇那荣村。

该库区底部地势较平坦,四周为岩溶山峰,并由岩溶山峰隔成的狭口天然将该库分为三个岩溶洼地。

库区汇水面积3.08 km2,总库容8010万m3,有效库容6969万m3,库底洼地最底标高320m,最终堆积标高为420m,其矿泥最大堆深为100m,库等级为二级库。

区域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为查明场区内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特征,按技术要求,勘察设计研究院试验室在已完成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库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后,于2008年8月28日至9月7日进行了排泥库地下水示踪试验工作。

试验中,共采取1557件样品计4671别点次分别进行了钼、锌、萤光素钠的测定,绘制时间浓度曲线63幅,提交分析报告表63份。

本次试验钼、萤光素钠在现场检测完成;因野外条件所限,另取样分别以硝酸固定后,运回长沙做锌的测定。

2、多元示踪试验综述2.1 试验目的1)查明场内、外的地下水水力联系情况;2)估算地下水流速,确定地下水流向的主导方向;3)估测库区渗漏污染的影响范围。

2.2 示踪剂的选择与确定示踪剂选择的原则为无毒,自然本底低,不受围岩干扰,化学性能稳定,不改变地下水的运移方向,易检测,灵敏度高及成本相对低。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情况,结合以往的示踪试验经验,并按上述原则,本次试验决定采用钼酸铵、萤光素钠和氯化锌三种试剂。

试验前,对三种示踪剂在测区内的接收点分别进行了本底调查,证明采用此三种试剂是较理想的。

2.3 示踪剂投放量的确定示踪剂投放量按下列因素考虑:1)示踪剂投放后,经扩散、运移到达饮用水源点时,其示踪剂浓度不超过我国饮用水标准的有关规定;2)易于被所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含量不低于仪器的检测灵敏度。

梅江染料示踪实验

梅江染料示踪实验
。 ,
,
不 仅 可 识 别 弥散 参数
结果 又
为模型验 证提 供 基 础 数据
0 年 代初 5 中 江
c

国外 已 有文 献 报道 示 踪 实 验 方法
1 9 6 5 年开 始 ,

至7 0 年代 已 以 专 题 载 入 一 些 专著
( “

~
么〕。
国 内研 究 于


1 9 7 9 年始 有 新 的 发 展
溶 解 度

,
毒性小
2

鱼类在 1 0
mg/L
的高浓 溶
液 中曝露
2 2
.
个月未 发 现病 变
〔’〕 。
适 用 性检 验 每 一类示 踪 剂均有 其适 用 范 围 和 使
江 叨 咖

用条 件

国外 一 些 资料把 受 石 油 污 染 的
’〕
,
〔 水 域 列 为 荧光染料 示 踪 实验 的 禁 区
作者对 此 作 了适 用 性检验
.
,

o
域面 积 洪
2
. 、
117 4

.
5km
2。
流域 内多年 平均降 雨 量

7o m
径 流模数 2
土 61 7
,

3~ 4 7
,
.
3L
5
.
/k
m
Z
s

丰 枯水 期 流 量 最 小 月 均 流 量 和 实验期 流 量 分 别 为 8 9 3
. .
4 土2 3 3
2 士4
.
5 ,
,

示踪剂静态吸附实验报告

示踪剂静态吸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示踪剂在固体吸附剂上的静态吸附原理。

2. 掌握静态吸附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测定特定吸附剂对不同示踪剂的吸附性能。

4. 分析吸附等温线,探讨吸附机理。

二、实验原理静态吸附实验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将吸附剂与吸附质溶液混合,在无外部强制动力作用下,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吸附达到平衡的过程。

本实验通过测定吸附剂对示踪剂的吸附量,分析吸附等温线,探讨吸附机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吸附剂:活性炭- 吸附质:示踪剂(如苯、甲苯、乙苯等)- 水样:去离子水- 容器:锥形瓶、烧杯- 称量工具:电子天平2. 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 紫外分光光度计- 移液器- 搅拌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称取一定量的活性炭,放入锥形瓶中。

- 用移液器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示踪剂溶液,加入锥形瓶中。

- 加入去离子水至锥形瓶容积的80%。

2. 混合与吸附:- 将锥形瓶放入恒温水浴锅中,设置所需温度,使吸附剂与吸附质溶液混合均匀。

- 搅拌一定时间,使吸附达到平衡。

3. 样品处理:- 将吸附平衡后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 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滤液中示踪剂的浓度。

4. 数据处理:- 计算吸附剂对示踪剂的吸附量。

- 绘制吸附等温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附量测定结果:- 通过实验,得到不同吸附剂对示踪剂的吸附量数据。

2. 吸附等温线绘制:- 根据吸附量数据,绘制吸附等温线。

3. 吸附机理探讨:- 通过分析吸附等温线,可以初步判断吸附机理,如朗格缪尔吸附、弗罗因德利希吸附等。

六、实验结论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掌握了示踪剂在固体吸附剂上的吸附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示踪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3. 通过吸附等温线分析,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吸附剂的投加量、吸附时间、溶液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

2.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操作条件,以提高吸附效果。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报告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3. 分析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4. 学会运用停留时间分布数据对反应器进行设计和优化。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与物料量的关系。

它反映了反应器内物料流动的均匀性和返混程度。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通过脉冲示踪法进行测定,即向反应器入口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测量示踪剂在出口处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得到停留时间分布。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示踪剂、反应器(管式、釜式、活塞管式、全混流反应器)、反应物;2. 实验设备:脉冲示踪仪、色谱仪、数据采集系统、流量计、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反应器清洗干净,并检查其密封性;准备好示踪剂、反应物等实验材料。

2. 反应器预热:开启反应器,通入反应物,预热至实验所需温度。

3. 脉冲示踪:使用脉冲示踪仪向反应器入口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记录示踪剂加入时间。

4. 示踪剂浓度测量:使用色谱仪检测反应器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6. 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如均相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器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实验得到了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2. 停留时间分布特点分析:(1)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较为均匀。

(2)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双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存在返混现象。

(3)活塞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多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复杂,存在多个停留时间区间。

(4)全混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平坦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均匀,无返混现象。

核素示踪原理及试验设计

核素示踪原理及试验设计
标记化合物:一般不要单分子内双标记化合物, 而要两种单标记物混和作双标记物的示踪剂,成 对的核素有:3H----14C,3H、14C---32P, 32P— 45Ca,3H、14C、32P---125I,24Na—36Cl,55Fe— 59Fe,125I—131I,放射性---稳定同位素
一般要求:能量可以区分开
加上标记:Labeling
引入到待研究系统(整体、离体细胞、无细胞系统)
观察该标记物的去向(部位、数量、时相)
了解被标记物的运动转化规律:吸收、分布、排泄、 转运、代谢
2
原理:两个基本点
核素(放射性与稳定核 素)极其标记物虽与自 然界存在的相对应的同 位素和化合物的物理性 质不同,却具有相同的 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 进入机体后,在机体内所 发生的化学变化或生物 学过程与被示踪的物质 相同。
16
B.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位置
研究物质转运规律-----去向---标
记原子要牢固,位置不要求。
研究某个基团的变化代谢时------
标记于特定的基团上。
17
C.示踪剂的要求有足够的 放射性核素纯度>98% 放射化学纯度>95% 放射性比活度高、无载体
18
D.示踪剂剂量的选择
标记物的放射性比活度
35
示踪剂剂量的配比
两种标记放射性核素发出的能量不同 按照两种放射性核素各自的探测效率不
同和在体内消失的速度估算所需用量 要预实验验证
36
双标记测量
液体闪烁测量----能阈的不同 双标记不同的半衰期核素 射线种类不同 稳定核素
37
第四节、同位素效应Isotope effect
概念:由于同位素质量的不同而引起的 物质反应速度的变化称为同位素效应.一 般1H、2H、3H同位素效应强,质量差别 大。

双踪数字示踪器实训报告

双踪数字示踪器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双踪数字示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在电子线路测试中的应用。

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对电子线路故障诊断和调试的技能。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电子实验室四、实训仪器与设备1. 双踪数字示踪器(型号:Tektronix TDS2024)2. 信号发生器(型号:HP 3322A)3. 电阻箱(型号:RL-50)4. 电容箱(型号:CL-50)5. 电压表(型号:DM3220)6. 电流表(型号:DM3220)7. 被测电路板五、实训内容1. 双踪数字示踪器的基本原理2. 双踪数字示踪器的操作方法3. 电子线路测试与故障诊断4. 示踪器在电子线路调试中的应用六、实训步骤1. 熟悉双踪数字示踪器首先,学生需熟悉双踪数字示踪器的外观、按键布局及基本功能。

了解示踪器的工作原理,包括时基电路、模拟-数字转换器(ADC)、数字-模拟转换器(DAC)等关键部件。

2. 连接仪器与被测电路将示踪器、信号发生器、电阻箱、电容箱等仪器连接到被测电路板上。

根据测试需求,设置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幅度等参数。

3. 调整示踪器参数设置示踪器的通道选择、触发方式、时间基准等参数,确保示踪器能够正确显示被测信号的波形。

4. 观察与分析波形观察示踪器上显示的信号波形,分析信号的频率、幅度、相位等特性。

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判断电路是否存在故障。

5. 故障诊断与调试根据波形分析结果,对电路进行故障诊断和调试。

调整电路元件参数或更换元件,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6. 实训报告撰写撰写实训报告,总结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实训成果。

七、实训结果1. 学生掌握了双踪数字示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了利用示踪器进行电子线路测试与故障诊断。

3. 提高了电子线路调试能力。

八、实训体会1. 实训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染红墨水实验报告

染红墨水实验报告

通过本实验,观察植物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现象,验证导管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进行运输。

导管是植物体内的一种管状结构,主要由细胞组成,细胞壁解体,细胞质消失,上下两个细胞贯通,形成一条条细长的管道。

红墨水作为示踪剂,可以观察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幼苗、洋葱头、红墨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清水、棉絮、纸板、剪子。

2. 实验仪器:培养缸、玻璃罐头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小麦幼苗或洋葱头放入培养缸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一段时间。

2. 染色:将红墨水稀释后,倒入培养缸中,使清水变为红色。

3. 吸收:将小麦幼苗或洋葱头的根部插入培养缸中的红水中,使其吸收红水。

4. 观察与记录:将幼苗或洋葱头取出,按照观察根尖纵剖面压片的方法制成装片,在低倍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5. 结果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毛区,找到染成红色的组织,判断导管的位置和运输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根毛区近中央部分有染成红色的组织,证明导管是根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组织。

2. 通过换用高倍镜观察,可以看到红色的组织被红墨水染上色的导管。

3. 剪下几条着色的根,放在载玻片上,将根毛区并排放在一起,制成横切片,观察导管细胞。

4. 在低倍镜下,可以看到有些着红色的细胞即为导管细胞。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植物导管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过程中的作用。

红墨水作为示踪剂,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导管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导管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运输通道,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红墨水的浓度适宜,以便观察到明显的导管运输现象。

2. 实验过程中,要保证观察的部位准确,以便找到染成红色的导管组织。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避免损坏镜头和载玻片。

4. 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烟花示踪实验报告

烟花示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烟花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燃烧特性;2. 掌握烟花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烟花中不同化学物质燃烧产生的颜色和烟雾特征。

二、实验原理烟花示踪实验是一种通过观察烟花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颜色和烟雾来分析其中化学物质的方法。

实验原理基于以下两个方面:1. 不同的化学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谱线不同;2. 烟花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雾,烟雾的颜色和浓度可以反映化学物质的含量。

三、实验器材1. 烟花;2. 烟花发射器;3. 烟花示踪液;4. 显微镜;5. 紫外灯;6. 相机;7. 实验记录本。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烟花示踪液滴在烟花上,使其表面均匀覆盖;2. 将烟花放置在烟花发射器上,确保烟花稳定;3. 点燃烟花,观察烟花燃烧过程中的颜色和烟雾特征;4. 使用显微镜观察烟花燃烧产生的烟雾,记录烟雾的颜色和浓度;5. 使用相机记录烟花燃烧过程中的颜色变化;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烟花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颜色,如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烟花燃烧产生的烟雾颜色与烟花示踪液的颜色一致;3. 分析烟花中不同化学物质的燃烧特性,得出以下结论:(1)红色烟花:含有氧化铁(Fe2O3)和氧化铜(CuO)等物质,燃烧时产生红色光谱线;(2)绿色烟花:含有氧化钡(BaO)和氧化锶(SrO)等物质,燃烧时产生绿色光谱线;(3)蓝色烟花:含有氧化铜(CuO)和氧化钴(CoO)等物质,燃烧时产生蓝色光谱线;(4)黄色烟花:含有氧化钠(Na2O)和氧化钾(K2O)等物质,燃烧时产生黄色光谱线。

六、实验结论1. 烟花示踪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烟花中不同化学物质的燃烧特性;2. 通过观察烟花燃烧过程中的颜色和烟雾特征,可以了解烟花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3. 本实验为烟花生产、研究和安全监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位素实验室的实习报告

同位素实验室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同位素实验室实习时间: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实习内容:在同位素实验室的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学习和操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深入了解了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同位素示踪原理及其在生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还学习了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亲自操作了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

实习过程:1. 同位素示踪实验在同位素示踪实验中,我了解了同位素示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同位素示踪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理、同位素标记、实验装置搭建等。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2. 同位素分析技术学习在同位素分析技术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同位素质谱仪、同位素稀释质谱仪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亲自操作了同位素质谱仪,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实验。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同位素组成分析和解释。

3. 应用领域探讨在同位素实验室的实习期间,我还与导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同位素示踪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在生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讨论,我深入了解了同位素技术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并对同位素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习收获:1. 知识层面:通过实习,我对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分析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在学术知识上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2. 技能层面:在同位素实验室的实习期间,我掌握了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思维层面: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同位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人际沟通:在同位素实验室的实习期间,我与导师、同学们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了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习总结:通过在同位素实验室的实习,我对同位素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的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
2P近P远 u2 /2
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打开高位水槽出口流活塞,将水注入到搅拌釜式反应器 (三颈瓶)中,缓慢启动搅 拌器至不打击器壁,且釜内液 体不飞溅。尽可能形成理想搅拌,以使釜内浓度达到均匀 一致; 2.以量筒和秒表测量,控制流量稳定在 120-130ml·min1; 3.将接好的电导率仪之电极插入连续操作搅拌釜出口流的 电导池中,打开电导率仪 及长图平衡记录仪开关,控制 走纸速度为 60×10mm·h-1; 4.用注射器在搅拌釜入口处瞬时注入 2ml 已着红色的 KCl 溶液,同时以秒表记时, 开始每隔 20 秒钟记录一 次电导值,两分钟后改为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电导值; 5.待出口物流的电导值下降至与水的初始电导值接近时, 即可关机、关水停止实验;
注意事项
小内剩余的水虹 吸出来,量 取体积,然后将搅拌釜清洗干净,整理仪器, 清洁桌面。
实验原理
脉冲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是在反应器处于定态 流动条件下,选一合适的示踪物质, 在反应器 入口处以脉冲方式注入,再用专门的分析测定 手段测定反应器内不同时刻流出 物料中示踪剂 的变化,经处理即可得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 数或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本实验是在活塞流管 式反应器(PFR)和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中 以水为工作流 体,用已着红色的 KCl 溶液为 示踪剂,一来便于观察,二来可以用电导率仪 测定溶液电 导率的变化,从而表征 KCl 溶液 浓度的变化。
化工基础实验
实验五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
停留时间分布
实验目的
1.通过对活塞流管式反应器(PFR)和连续搅拌釜式反应 器(CSTR)内物料停留时间分 的形象观察,以掌握其流 动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排泥库位于九区采选场地的西部,与九区采选场地一山之隔,与板下屯之间以板兄1号洼地相隔,整个库区大致呈"u"型,库址为已开采结束的平果铝土矿九区41号矿体所在洼地,有采矿时修建的简易道路直通9、10号采矿场,西北侧有简易公路通向果化镇那荣村。

该库区底部地势较平坦,四周为岩溶山峰,并由岩溶山峰隔成的狭口天然将该库分为三个岩溶洼地。

库区汇水面积3.08 km2,总库容8010万m3,有效库容6969万m3,库底洼地最底标高320m,最终堆积标高为420m,其矿泥最大堆深为100m,库等级为二级库。

区域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为查明场区内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特征,按技术要求,勘察设计研究院试验室在已完成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库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后,于2008年8月28日至9月7日进行了排泥库地下水示踪试验工作。

试验中,共采取1557件样品计4671别点次分别进行了钼、锌、萤光素钠的测定,绘制时间浓度曲线63幅,提交分析报告表63份。

本次试验钼、萤光素钠在现场检测完成;因野外条件所限,另取样分别以硝酸固定后,运回长沙做锌的测定。

2、多元示踪试验综述2.1 试验目的1)查明场内、外的地下水水力联系情况;2)估算地下水流速,确定地下水流向的主导方向;3)估测库区渗漏污染的影响范围。

2.2 示踪剂的选择与确定示踪剂选择的原则为无毒,自然本底低,不受围岩干扰,化学性能稳定,不改变地下水的运移方向,易检测,灵敏度高及成本相对低。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情况,结合以往的示踪试验经验,并按上述原则,本次试验决定采用钼酸铵、萤光素钠和氯化锌三种试剂。

试验前,对三种示踪剂在测区内的接收点分别进行了本底调查,证明采用此三种试剂是较理想的。

2.3 示踪剂投放量的确定示踪剂投放量按下列因素考虑:1)示踪剂投放后,经扩散、运移到达饮用水源点时,其示踪剂浓度不超过我国饮用水标准的有关规定;2)易于被所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含量不低于仪器的检测灵敏度。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考虑测区的地下水量、水力坡度、示踪距离及岩溶的发育程度,结合排泥库已有的勘察资料,采用下述方法计算示踪剂投放量:m=k w/j????????(1)式中:m--示踪剂的投放量;k--岩溶率系数;w--示踪区段的总水量(l/s);j--为检测方法灵敏度(ppb)。

考虑到地质效果和确保足够的检测灵敏度,在实际野外工作中投放量略高于计算量。

经计算,本次地下水示踪试验三种示踪剂的投放量分别为:萤光素钠30公斤,钼酸铵150公斤,氯化锌100公斤。

2.4 投放点和接收点的选择和分布1)投放点的选择和分布本次示踪试验按试验目的要求,选择库区内东南部一落水洞作为钼酸铵的投放点(编号xjt1);选择库区边缘南部落水洞作为荧光素钠投放点(编号xjt2);选择库区西北部一落水洞作为氯化锌投放点(编号xjt3)。

投放水点xjt1:位于排泥库东南部, x=2591217.72,y=36450215.75,地面标高329.62m,为长3米、宽1.5米、深2米的不规则长方形落水洞,洞内见地下水。

投放水点xjt2:x=2590998.50,y=36450178.11,地面标高328.13m,为形状呈直径约7米,向下逐渐变窄,深约3米的不规则圆形落水洞, 位于排泥库南部边缘,洞内见地下水。

投放水点xjt3:位于排泥库西北部,x=2591812.95,y=36449334.58地面标高357.03 m,为直径约8米深约5米形状呈不规则圆形的落水洞,洞内未见水。

2)接收点的选择和分布正确选择接收点是示踪试验取得良好地质效果的关键环节,本次试验按试验目的要求,以场区xjs1~xjs21二十一个水点作接收点。

其中选取xjs5、xjs6、xjs8、xjs12、xjs13、xjs15、xjs19、xjs20、xjs21作为重要观测点,缩短取样时间间隔,以尽可能准确地估算地下水流速,确定地下水流向的主导方向。

示踪试验投放点、接收点的位置与分布见地下水示踪试验综合成果(图号:no-3-1/3~3/3)。

2.5 示踪剂的投放技术及取样要求1)示踪剂的投放方法因投放点无水,所以,试验前先将直径6cm的水管接至投放点,并进入洞内约10m,利用钻探的水源,向洞内灌水。

试剂在人工搅拌充分溶解后,倒入洞内,投放工作分别于2008年8月28日上午10时30分完成,然后,继续灌水24小时,确保示踪剂进入地下含水层。

2)示踪剂取样取样是进行地下水示踪试验的关键环节,其取样时间间隔主要根据测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并参照已往地下水示踪试验的经验来确定。

本次取样的时间间隔为一次/4小时(重要观测点取样间隔为一次/2小时),要求取样人责任心强,每个取样点派专人负责,按取样时间要求、样瓶清洗、取样、贴标签、装入黑色包装袋避光保存的取样流程程序进行取样,再由专车及时运至工地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

2.6 示踪样品的检测技术1)钼酸铵的分析方法钼的分析方法很多,为适应示踪野外业工作,加快示踪信息速度,以达到效率快,分析灵敏度高的优点,本次示踪试验采用比色法,最低检出浓度为10ppb,能满足试验要求。

2)氯化锌的分析方法将样品体积浓缩10倍,采用原子吸收法对样品进行检测,最低检出浓度为1ppb,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

3)萤光素钠的分析方法萤光素钠采用93型荧光光度计测定,最低检出浓度为0.1ppb。

由于测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雨季地下水位变化较快,水质透明度变化大,为确保试验成果准确,减少样品浑浊度的干扰及人为因素影响,每批样品待静置澄清后,再进行分析检则,并且对有疑点或异常的样品均作了及时重复检测,按有关规范要求,还对20%的样品进行了复检,确保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2.7 资料整理方法根据示踪试验对取样点的本底调查及样品采用的分析方法,确定样品出现的异常浓度,对钼大于10ppb、萤光素钠大于10格值、锌大于10ppb,称为异常值(均为减去本底值后),按时间顺序排序和浓度值的变化,绘出时间与浓度曲线(简称时浓关系曲线),根据时浓曲线的浓度变化值,结合投放点与接收点的直线距离,计算出投放点与各接收点的地下水平均流速和地下水流向(主次通道),其结果详见"各接收点示踪剂出现情况表"、"示踪试验分析报告表"及"地下水示踪试验综合成果图"。

3、示踪结果解释3.1 钼酸铵示踪剂投放示踪剂后,通过十天的连续取样分析,根据时浓曲线和流速分析,推断该区地下岩溶水呈管道流及扩散流形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流速特征。

现分述如下:1)第一种为快速流的地下岩溶水管道流,为投放点xjt1-xjs10。

投放示踪剂后,于8月28日12时在xjs10有钼离子反应出现,最大浓度大于300ppb,平均流速达1853.3m/h。

曲线特征呈多峰,说明其间存在多条地下水岩溶通道,表明该点与投放点间存在明显的岩溶地下水水力联系。

2)第二种为中等流速地下岩溶水扩散流,为投放点xjt1--xjs20、xjs4、xjs5、xjs12。

示踪剂钼酸铵投放后,于8月29日12时,在水点xjs20出现,最大浓度值为80ppb,平均流速154.9m/h。

于8月31日12时,30日12时分别在水点xjs4 、xjs5出现,最大浓度值为80和140ppb,平均流速分别为102.18m/h和82.82m/h。

于8月31日12时,水点xjs12也有钼离子反应出现,最大浓度大于80ppb,平均流速达63.4m/h。

3)第三种为慢流速地下岩溶水扩散流为投放点ldt1--xjs21、xjs19、xjs18、xjs17、xjs16、xjs15、xjs14、xjs13、xjs11、xjs9、xjs8、xjs7、xjs6、xjs3、xjs2、xjs1。

钼离子反应出现时最大浓度50~170ppb,平均流速为12.7~47.9m/h。

上述试验成果详见"各接收点示踪剂出现情况表(no-1-1/3)"和" 示踪试验分析报告表(no-2-1-1/21~2-1-21/21)"及"地下水示踪试验综合成果图(no-3-1/3)"。

3.2 萤光素钠示踪剂萤光素纳示踪剂投放向区内所选21个接收取样点除xjs11外均有反应,根据时浓曲线及流速分析,推断该区存在三种不同流速的岩溶地下水管道流及扩散流,分述如下:1)第一种为快流速地下岩溶水管道流:为投放点xjt2-xjs1、xjs4、xjs5、xjs6、xjs10、xjs13、xj19、xj20 。

萤光素钠示踪剂在8月28日10时30分投放后,29日12时即在水点xjs4收到,平均流速达292.2m/h ,其余xjs1、xjs5、xjs6、xjs10、xjs13、xjs19、xjs20水点全部接收到,各接收点平均流速为99.2m/h~191.5m/h。

由此表明区内上述几个水点与投放点间有明显水力联系。

2)第二种为中等流速地下岩溶水扩散流,为投放点xjt2-xjs2、xjs3、xjs7、xjs12、xjs14、xjs16、xjs21。

平均流速为72.1m/h~93.1m/h。

3)第三种为慢速流的岩溶地下水扩散流:为投放点xjt2--xjs8、篇二:叶绿素a测定实验报告叶绿素a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及意义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通过跟踪监测水中叶绿素的含量来实现,其中叶绿素a是所有叶绿素中含量最高的,因此叶绿素a的测定能示踪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二)水样的采集与保存1. 确定具体采样点的位置2. 在采样点将采样瓶及瓶盖用待测水体的水冲洗3-5遍3. 将采样瓶下放到距水面0.5-1m处采集水样2.5l4. 在采样瓶中加保存试剂,每升水样中加1%碳酸镁悬浊液1ml5. 将采样瓶拧上并编号6. 用gps同步定位采样点的位置(三)仪器及试剂仪器:1.分光光度计2.比色池:10mm3.过滤装置:过滤器、微孔滤膜(孔径0.45μm,直径60mm)4.研钵5.常用实验设备试剂:1.碳酸镁悬浮液:1%。

称取1.0g细粉末碳酸镁悬浮于100ml蒸馏水中。

每次使用时要充分摇匀2.乙醇溶液(四)实验原理将一定量的试样用微孔滤膜过滤,叶绿素会留在滤膜上,可用乙醇溶液提取。

将提取液离心分离后,测定750、663、645、630mm的吸光度,计算叶绿素的浓度。

(五)实验步骤1. 浓缩:在一定量的试样中添加0.2ml碳酸镁悬浮液,充分搅匀后,用直径60mm的微孔滤膜吸滤.过滤器内无水分后,还要继续抽吸几分钟.如果要延时提取,可把载有浓缩样品的滤膜放在干燥器里冷冻避光贮存。

2. 提取:将载有浓缩样品的滤膜放入研钵中,加入7ml乙醇溶液至滤纸浸湿的程度,把滤膜研碎,再少量地加乙醇溶液,把滤膜完全研碎,然后用乙醇溶液将已磨碎的滤膜和乙醇溶液洗入带刻度的带塞离心管中,使离心管内提取液的总体积不超过10ml,盖上管塞,置于的暗处浸泡24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