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G大调钢琴变奏曲》的音乐逻辑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调性布局及演奏中对调性色彩的控制
是 白色的 ; 斯 克里亚宾将钢琴 的所有音 高都一一配
上 不 同 的 颜 色 。④
.
① 王庆 : 《 音 乐结构与钢琴 演奏 》 , 上海 :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6 年版 , 第4 4页 。
搽
卜 、 )
才 缓和 了前 面出现的高 昂音 乐情绪 , 产生 了一种 生
节 经过一 系列 不稳定和 弦的转换乐 曲转为 d小调 。 在 d小调 短暂 的停 留又转 成 F大 调 , 之后 在转 到 大调 , 一个短 暂的属音后作 长休止 的处理 。 调性 的转 换为 B大 调 一F大调 一A大调 一D大调 , 把 全 曲带人 了热烈 的氛围 中。 华彩 中有 主部与副部 的 材料, 华 彩结束后在第 3 5 6小节 回到了整个 乐章 的 主 调 G大 调上 , 一直持续到尾声结 束。尾声 呈现 了 辉煌 、 宏伟 的气魄 。
优美而含 蓄 ; 由乐队奏 出的第二句旋律转 到了 B大 调 。这是主调 的同中音调 。在乐 曲的开始贝多芬就 用 了一 个相差 四个调 号的远关 系转调 , 乐 队旋律 相 对严肃 , 与前 一乐句在情绪 上有 了明显 的对 比。在
第 9小节 又转 回到主调 G大调 上 。主 部 以 v — I 的 和声进 行 , 完满终止 。连接部一 直在主调 G大调上 发展 , 没有通 过转 调过 渡到 副部 , 而是 以开放 式结
演 奏 中对 调性 色彩 的控 制
●魏彦 娜
[ 摘 要】 贝多芬《 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已经脱 离了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 传统的风格 , 向着 交响化发展 。钢琴 不但积极地参与交响化的发展 , 而且成为主要 的角 色, 给 音乐增 添了光辉 , 体现 出主调 音 乐的特征。 通过
变奏曲式名词解释
变奏曲式名词解释
变奏曲式是一种音乐形式,通过对主题进行变化和发展来构建作品的结构。
它通常由一个主题或乐段开头,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变异和转变,最后以各种方式重现主题或乐段,以结束作品。
变奏曲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但它在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在巴赫的作品中,变奏曲式被广泛应用,他的《哥德堡变奏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变奏曲式的特点是其丰富多样的变化形式。
作曲家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调、旋律等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变奏曲式也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如逆行、倒影、增加乐段等,以展现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想象力。
通过变奏曲式,作曲家可以深入地探索一个主题的各种可能性和变化。
它不仅展示了作曲家的技巧和表现力,同时也为演奏者和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总之,变奏曲式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通过对主题的变化和发展来构建作品的结构,展示了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想象力。
它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为演奏者和听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分析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文/张金顺 赵娜分析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内容摘要 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是跨越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32首同体裁器乐作品中的一首。
虽然该曲在调式调性布局比较简单,却融汇了该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特征、作曲家精湛的作曲理论技术以及作曲家个人在音乐风格上的探索。
是我们当下了解、探究和学习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指向标。
关键词 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Vivace1 作曲家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继海顿、莫扎特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一生涉猎的音乐体裁广泛,器乐作品方向主要有9首交响乐作品、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等等。
贝多芬作曲技法成熟,逻辑缜密,技术细腻,既承继了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术,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音乐作品中加入个人的思想内涵,探究新的音乐艺术风格。
是当时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的里程碑式的作曲家。
2 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2.1 奏鸣曲(Sonata):多乐章器乐套曲体裁。
源于拉丁文sonare,即发出声响,是欧洲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奏鸣曲套曲基本形式由交响乐之父海顿确立,贝多芬在前人的基础上,用更欢快活跃的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增强了音乐的舞蹈性,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2.2 曲式结构分析(Music Form Analysis)该作品是一首速度轻快,节奏活跃的谐谑曲,具有很强的舞蹈性,表现了作曲家风趣,幽默的个人感情。
全曲曲式结构为带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图如下:全曲为2/4拍,节奏速度轻快,强弱交替迅速,富有律动用以表现欢快的场景。
该曲第一部分为G大调双主题呈示部,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作品的典型特征。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演奏艺术
浅析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演奏艺术摘要贝多芬作为维也纳乐派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创作了无数音乐作品。
在他五部钢琴协奏曲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被认为是最具热情、内容最丰富的一首曲子,而且贝多芬本人对这首曲子也是十分喜爱,认为这是最符合他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的一首曲子。
本文试从作品演奏中的指法艺术、装饰音艺术、踏板艺术和速度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独特的演奏艺术。
关键词: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演奏艺术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引言1805年,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资产阶级反对派篡夺,欧洲局势陷入动荡,曾经在大革命思潮下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的人们瞬间又被复辟、政变、战乱的阴霾所笼罩。
而当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身处的维也纳同样充斥着宫廷政变、新老势力争斗等战争疑云。
身为宫廷乐师的贝多芬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权贵,但他本身却对权贵们腐朽的思想和生活不屑一顾。
正因为如此,贝多芬才在《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表现了对革命的讴歌,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该首曲子构思精妙、风格清新,浪漫中富有激情,柔和中充满哲理,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最出色的一首。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由钢琴作为引子,这和贝多芬其他四首钢琴协奏曲以乐队作为引子有所不同,而全曲通过宣叙调的表现手法将钢琴独特的歌唱性发挥到了极致,即表现出了色彩的精细,又服从于整个乐曲的构思,创作出独特的艺术特点。
这首贝多芬成熟时期的接触作品将贝多芬生命中不屈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完美的演绎出来,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
下面将从这部作品的指法艺术、装饰音艺术、踏板艺术和速度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独特的演奏艺术。
一演奏的指法艺术钢琴的指法艺术是其主要的表现艺术。
同样一首钢琴曲,由于演奏者指法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演奏者通过指法中的停顿、疏密、流畅、复合等多种演奏技巧来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G大调变奏曲 贝多芬 原版 五线谱 钢琴谱 正谱 乐谱
1 2 4 4 d d tt t t d 2 1 t t tt t tt t t t t d t t t t t t t t Ç t Ç t Ç t tÇ tÇ tÇ t t t 1 1 2 2 Ç Ç t t Ç t t t tÇ tÇ tÇ tÇ t tÇ tÇ t |Ç d c d dc d 2 tÇ 2 3 5
4
)
² t t I t t t Y c t I t t I t Y Y Y t t t t t t ÇÇ t t t ³ ² t t t tÇ t t t t Y Y t t t t Ç t t t t t I 1 4 4 3 5 2
2
t Çt t
²5 t I t t It t t d t t ³ 1 d d t t ² t d t Ç tÇ t
1 t t t t t t t d d 2t 3 4 t t t t t t t tttttttttt t t t t t t > t 1 3 2 29 t t t ? t t t t d t t t d c d d t d d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Y t t
Y t
t
c
d
>
40
? d
t >
45
t t Y
Var.II
t
3 t t t t t t t t tt ttt tttt4 3
t Y t
Y t t t
d c
1 tttt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I
t
t I
t t
贝多芬(Nr.20)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
贝多芬(Nr.20)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摘要贝多芬一生留下了诸多作品,每部都堪称经典,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为其中的一首也不例外,本文从这首乐曲的材料用法、调性布局、结构方式以及力度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主题材料运用所形成的矛盾发展关系进行了较具体的表述。
关键词奏鸣曲式主题调性布局和声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根据贝多芬作品研究专家的推定年代,可大约确认g大调这首奏鸣曲应该写于(1795—1796年),它代表了是贝多芬最初期的作品。
这首奏鸣曲没有呈献词,从简易的作曲和演奏容易上看,很可能是为初学音乐或音乐爱好者练习用而写的。
笔者按照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曲式结构,从材料构成及布局、调性布局、转调和弦的使用来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1 呈示部呈示部总共有52小节,其中主部8小节,连接部12小节,副部15小节,结束部17小节。
1.1 主部主题主部主题材料由两个四小节的相同乐句构成。
主部主题由该曲的主要调性g大调的主和弦开始引入,先是密集排列的柱式和弦,然后再是三连音式的和弦音的分解进行,这种做法强调了主要调性,巩固了主调在整首乐曲中的地位和作用。
声部的进行平稳流畅,装饰音的加入增添了单声部旋律的色彩。
其中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高八度重复,伴奏音型也发生了变化,织体扩大,丰富了音乐的内容。
主部主题是一个终止结束的收拢性完全终止乐句,一般的作品在主题陈述完毕后都采用的是完全终止,为的是能在连接部出现新的材料,此曲也不例外。
1.2 连接部为了使主部和副部的对比情绪连接的更为自然,作曲家在两个主题间安排了一个12小节的连接部(9-20小节),这个部分由两个不同的织体材料构成,也可以说是两个呈前和启后阶段,呈前用的主部材料,建立在主调上,旋律是音阶式的进行,第二个阶段建立在主调的属调d大调上,随后用三连音材料的分裂和一系列的摸进,逐步把音乐引向了副部调性d大调,最后停留在副部调性的属和弦上开放,以便副部能顺利进入。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作者:赵彩娟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摘要]贝多芬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音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作品,特别是他的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是大众最欣赏和熟悉的作品。
其实在钢琴作品中除了奏鸣曲,他还写有大量的钢琴变奏曲、钢琴小曲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
特别是变奏曲这种古老的曲式,到了贝多芬的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地位作用[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9-01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0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
“变奏曲”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思是主题的演变。
是根据某一主题为中心,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奏出的器乐曲。
变奏曲也是贝多芬所使用的重要曲式之一。
变奏曲的写作也贯穿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
在贝多芬创作的变奏曲中,大部分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
编号Woo63-66以及Woo68-76都是1800年以前所作。
Woo,即德文“没有编号的作品”(Werke ohne Opus)。
贝多芬早期的变奏曲的篇幅较小,并且主题大多取自当时的歌剧或歌唱剧,变奏手法汲取了莫扎特变奏曲中的许多装饰变奏、调性变奏、节奏变奏、织体变奏以及和声变奏的手法。
但是在不少方面已显露出贝多芬本人的个性特点。
像作品Woo66这首变奏曲是根据迪塔斯多夫歌剧《红头巾》中抒情小调《从前有个老人》主题而作。
这首作品A大调,作于1792年。
迪塔斯多夫这部歌剧1792年在波恩上演,曾广获好评,贝多芬这首变奏曲在主题中运用突如其来的休止符以制造幽默、巧智的效果,多少有一些俏皮的味道。
例如Woo70《拜谢罗二重唱主题变奏曲》作于1795年,是以拜谢罗的歌剧《磨坊少女》中的一首二重唱《欢乐已不在我心》为主题而作。
浅释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释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1. 引言1.1 作曲家简介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德国作曲家,被公认为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出生于1770年,成长在一个音乐世家中。
早年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贝多芬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形式,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和歌剧等。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充满激情和力量。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索,体现了他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和深厚的情感。
贝多芬的音乐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作曲家和音乐家,成为古典音乐史上的巨大贡献。
在其辉煌的音乐生涯中,贝多芬创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
这部作品被誉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听众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展示了他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成为古典音乐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1.2 作品背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是这部著名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一部分。
这部乐曲是在1801年至1802年之间创作,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整部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三乐章是一个缓慢的行板乐章,展现出了贝多芬的深沉内省和悲伤情感。
作品背景是贝多芬创作这部奏鸣曲的重要背景之一。
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已经开始逐渐听力衰退,面临着生活和职业上的困难。
这种艰难的生活境况无疑对他的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这部《月光奏鸣曲》充满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第三乐章的深沉、悲伤的音乐情感正是贝多芬在这种生活困境下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内在含义和情感表达。
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部伟大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音乐价值。
2. 正文2.1 第三乐章的内容《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也被称为“月光”。
这一乐章是整部奏鸣曲的高潮,也是最为著名的部分之一。
论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的交响化音乐语言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论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的交响化音乐语言潘逸筱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本文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为研究对象,以其音乐文本为基础,从织体、音型化手法、力度等角度分析该作品中的交响化音乐语言,并结合贝多芬中期的创作特征,力求进一步解析全曲的交响性构思。
关键词: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交响化音乐语言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25-06一、贝多芬音乐(一)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跨越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钢琴音乐是其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成年后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继承传统的曲式结构与和声进行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与深刻的情感内涵,开拓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被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
音乐语言是由“旋律线、节拍、节奏、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织体等多种表现要素互相配合所构成的一个表情达意的体系”。
作为“交响曲之王”的贝多芬,“其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发展了交响性构思”,他在很多钢琴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交响化音乐语言,①从而极大丰富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G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以下简称《G大调奏鸣曲》)②是作曲家于1802年完成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这也是贝多芬“从古典盛期奏鸣曲向新的发展路线过渡的作品”。
从贝多芬编号为31的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来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其音响逐渐接近了作曲家的乐队作品,体现了贝多芬鲜明的个性。
在1802年,贝多芬因为饱受耳聋病症的折磨,在极其绝望的情况下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最终对音乐的信念使他放弃了轻生的想法,并决定在不幸中勇敢前行。
贝多芬早期钢琴变奏曲——以作品65,70,73为例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贝多芬早期钢琴变奏曲--以作品65,70,73为例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2011-06摘要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变奏曲是发展历史最为古老的体裁之一,也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体裁。
随着西方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体裁的形式也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而不断完善的。
变奏曲在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曲家们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多种的变奏方式,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音乐遗产。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他给古典主义划上完满的句号,同时又开辟了通往浪漫时期的道路。
他的变奏曲创作在变奏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更是在晚年,创作出《狄亚贝里变奏曲》这首足以和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相媲美的作品。
本文选择以贝多芬早期的三首变奏曲创作为研究对象,以贝多芬的创作背景为出发点,通过对其结构、风格、演奏方法进行分析,力图更清晰的理解贝多芬早期变奏曲的特点。
这三首变奏曲分别表现了早期贝多芬的一些创作特征,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创作传统,更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意性的技法,展现出贝多芬个人风格的端倪,其创作手法也预示了贝多芬之后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作品分析,演奏方法IV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history, variations of the genre is one of the oldest styl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the genres and musical styles become perfec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ince variations developed in the different eras, which are improved by different schools of composers and formed a variety of variations, it lefts number of valuable musical heritage.Beethoven i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As a 18-19 century composer, he made a perfect ending of classical period, while opened up the road leading to the romantic period.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Beethoven’s vari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ations. Besides, he created a "Dew Berry Variations ", which is famous as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eethoven’s three early variations and his creative background, analyzed the structure, style, performance approaches, which is trying to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ethoven's Early Variations.These three variations reflected Beethoven's early creative features, and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the creation of classical period, which used a rich imagination and creative techniques to show Beethoven's personal style, and their creative approach also indicates the creative direction of Beethoven.KEY WORDS:Beethoven, Variations, work analysis, playing methodV- -引言1引言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位作曲家。
浅析贝多芬《G大调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巧
题,思考每天的面包如何争取。
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剧学院的乐队,赚取每月微薄的工资来补贴家用。
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把他骨子里的热诚、善良,幽默、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皆在得失间,贝多芬用这首曲子来表现了他乐观的心态。
二、《G大调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该曲是贝多芬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回旋曲之一,它体现了贝多芬在生活中的一丝娱乐和幽默。
由于该曲结构庞大,为了便于清楚地分析演奏技巧,并对主部和主部变化发展进行对比,所以首先进行了曲式结构分析。
该作品曲式结构为A-B-A-C-主题的变化发展-A-尾声,是传统的回旋曲式结构。
主部A:第一部分(1-24),第二部分(25-32),第三部分(33-56);第一插部B:(57-74);过渡段:(75-82);主部A再现:(83-106);第二插部C:(107-127);主题变化发展:第一部分(128-183);第二部分(184-269);第三部分(270-369)主部A变化再现:(370-392);尾声:(393-440)。
主部A部分是一个活泼轻快且明亮的单三部曲式,第一插部B是一个情绪较为激动的二部曲式,第二插部C也是一个单二部曲式,主题的变化发展部分是整首曲子最庞大的一个三部曲式。
尾声部分则是运用了主题变化发展部的动机材料。
(一)手指的跑动俄罗斯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把卓越的手指技巧定义为:手指动作极为精准和迅速。
对于快速跑动的音符,弹奏时音色要保持在一个层次,音色需要呈现出轻巧、快速、均匀、清晰,最为重要的是精确的效果,精确是手指技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在《G大调随想回旋曲》中手指快速跑动的地方可以单独挑出来重点练习,要格外注意时值的长短,有时甚至需要左右脑分别调节开来支配左右手的旋律线条,做到互不干扰且相互配合,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弹奏者的水平。
谱例1为第一插部B中的一个技术难点,它从G大调变为了降B大调,旋律线在此时由左手把握,这里的柱式和弦应弹奏的有爆发力,每一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应做出突强的处理,这一部分的右手运用的是分解和弦的织体,由十六分音符组成,速度极快,跑动时多用2指和4,5指的转换,右手虽然不是这部分的主旋律,但每一句开头的重拍音头应该要突出,每一个乐句做一个由强渐弱的一个对比。
贝多芬《G大调随想回旋曲》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第一插部(57-72)。
第一插部是一个单二部的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57-64)旋律在右手声部下开始,由主调G大调转到降B大调又转到小调,最后又回到了大调,右手保持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下行跑动,与主部材料形成对比。
左手依然是由八分音符和弦构成的切分节奏。
单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65-72),右手依然是延续第一部分的分解和弦跑动,但与前一部分不同,主旋律的发展转到了左手,左手的主旋律由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构成切分节奏。
主部再现(73-104)。
这部分是一个单乐段,是主部的变化再现。
作曲家用了8小节的主题动机连贯的衔接了第一插部与主部再现。
这8个小节可以划分为4+4的乐句,73-76为第一乐句,主旋律在左手声部,右手以均分八分音符双音配以伴奏,77-80为第二乐句,旋律声部交替到右手,左手配以和弦伴奏,两个乐句在不同声部形成呼应,第二乐句像是以问句结束,不断强调,继续连接到主部。
主部再现出现时突然转弱。
此处的主部再现相比前面的主部旋律加入了丰富的装饰音,倚音,震音,半音上行接八度等作曲手法,并且缩短为乐段结构,音乐更具有趣味性,丰富的旋律变化不会让音乐一直在原地停留,音乐情绪更加活跃,幽默。
第二插部(105-125)。
第二插部是一个单二部的曲式结构,该乐部的第一部分(105-120)旋律主要在右手展开,右手由三个饱满有力的七和弦开始,紧接着左右手反向半音进行,旋律更有张力,音乐突然转弱,旋律线条由右手的高声部逐渐过渡到中声部,并且以此为规律进行反复。
该乐部的第二部分(121-125)依旧是跳跃的八分音符二度下行,在后面3个小节突然转弱,然后又以跳音逐渐增强,主部的变化再现(126-367)。
该部分的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是整部作品最庞大的部分。
此处的音乐情绪达到全曲的最高点,单三部的第一部分(126-203)右手旋律线基本没有变化,但是配以左手伴奏声部的加花,由柱式和弦变为快速的16分音符分解和弦,这一部分,作曲家巧妙的再一次陈述了主题,音乐更加紧促,律动性节奏感更强。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分析与演奏分析
• 3.2 有助于演奏连奏(Legato)的踏板运用:增强 乐句连贯。 • 谱例 21 为第二乐章钢琴的主题旋律,虽然乐谱 中没有标记踏板,但是根据连奏的需要我们要在 在这里应先踩下踏板,但不要太深运用二分之一 踏板即可,因为是小调由弱奏起,所以声音要静 而远,有一种优雅的气质,在和声变化需要换踏 板时,不能急于把踏板完全放开,而后要渐渐 • 的换,并用手指控制声音。
• 谱例 19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以强奏出场。 要求演奏者非常有力,辉煌的音乐气息, • 同时低音要特别的突出,踏板也要始终保 持,在变换和声的时候要标记了 una corda(一 根琴弦),即代表要用弱音踏板。 • 在演奏中不是所有的 p 或 pp 都要用弱音踏板来 表现,此处贝多芬的标记是有他的用意的,第二 乐章是《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最优美的一个 乐章,忧郁的小调气息弥漫着整个乐章,随着中 间部分高潮处褪去,由右手颤音将音乐带至尾声, 在此颤音结束处运用弱音踏板,能极好的展现随 后的和声变化,将音乐推至远方,渐渐褪去。
• 贝多芬是钢琴发展以来第一位要求踏板使 用能达到感觉的作曲家,他本人是个非常 喜欢使用踏板的人,但在他创作作品时踏 板标记却不是很多,而且据车尔尼说,贝 多芬本人在演奏时使用的踏板总是比标在 乐谱上的记号要多得多。这说明在贝多芬 作品中没标踏板记号的地方也可以根据音 乐的需要而适当增加踏板的使用。
• 贝多芬利用了当时改良的新式钢琴,能够奏出 pp 到 ff 之间的任何力度这一特点,在力度表现方面 大做文章。 • 贝多芬的钢琴谱,力度记号比其他作曲家所标记 的要多。这说明贝多芬除了创作态度严谨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想将自己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 强烈感受,借助乐谱尽可能完满地传递给演奏者, 希望演奏者不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念,而应当严 格按照作者在乐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去做。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演奏分析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演奏分析摘要: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是由贝多芬创作的,是小步舞曲这种音乐体裁中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深受演奏者的喜爱。
笔者简要分析了乐曲的曲式结构,提出了对音乐的理解,期望对演奏《G大调小步舞曲》的演奏者给予帮助。
关键词:小步舞曲;钢琴演奏;曲式结构《G大调小步舞曲》第一部分优美饱含深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部分音乐跳跃灵动,充满童趣。
时而跳动,时而连绵起伏,充满无穷的想象,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让听众重新感受优美抒情的感觉,进一步体会温暖的幸福感。
乐曲的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中间部分是三声中部,乐曲的调式是G大调,乐曲的拍号是3/4拍。
1 第一部分演奏分析乐曲的第一部分,速度是小快板,乐曲的第一部分的曲式结构是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1]每个乐段反复一次,第一乐段每两小节一句,共四个乐句,演奏时注意乐句的呼吸,乐句中的小连线开头音和结尾音也要注意抬手,使音乐的表现更为生动活泼,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演奏是弱的力度,演奏时要注意控制手指的力度,不能用手臂的力量演奏,只能用手指的力量演奏。
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演奏力度是强,演奏时控制好手的演奏力度,运用手腕和小臂前臂的力量演奏。
第三乐句、第四乐句要与第一乐句、第二乐句形成力度对比,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目光。
第四乐句结尾部分演奏力度渐弱。
第一乐段右手部分是主旋律,由连续的三度音程构成乐曲的主旋律,演奏时要严格按照乐谱上标注的指法演奏,并注意三度音的连线奏法,演奏时两个手指动作要齐,前一个三度音程要等后一个三度音程落下声音响起后再离开琴键。
保证每一个三度音程与下一个三度音程连接紧密流畅,并依次重复前面的动作,直至乐句结束的最后一个音程。
每一乐句的结尾音,演奏时要将音符时值弹足弹满,并在弹满时值后将力量收回,同时将手提起,将音响收得干净利落。
三度音程组成的旋律音响丰满,连贯的演奏方式使音乐更加优美,让听众和演奏者共同沉浸在美妙抒情的音乐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