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
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其特征
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五、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一体化课程标准包括专业名称、专业 代码、学制年限、培养目标、综合职业 能力、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一体 化课程设置、指导性教学计划表等八个 部分(见附件1:一体化课程标准基本框 架),其中一体化课程设置是标准的主 体部分。
五、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七)一体化课程设置 一体化课程是指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培养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为学习内容,通过 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一体课程。
1.一体化课程列表 一体化课程列表说明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所对应 的一体化课程。(一门一体化课程可能综合了原来的 几门专业课程) 2.一体化课程描述 一体化课程描述是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 中包含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体化课程学习目标和工 作与学习内容。
3.按照本规程制定工作计划,收集整理课程开发 、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并做好相应人、财、物等 方面准备。
六、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
(二)课程开发 1.行业情况分析 收集某一行业领域经济发展数据,对该行业的职
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形成本专业技能 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报告,确定专业定位和培 养目标。行业情况分析内容包括该行业的人才结构 现状、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员工能力 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 息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
五、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八)教学计划表 教学计划表说明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进
度及学时分配。 每学期按18周计算:每周共28课时,
其中文化课占8课时,一体化课占20课时 ,因此一个学期的一体化总课时为360课 时。
六、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
10一体化课程教学技术标准
一体化课程教学技术标准一、一体化课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职业活动、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相结合、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教学活动。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尤其是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三、一体化课程教材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四、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
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一、背景工学一体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术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养。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宽泛的工程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和挑战;2.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领导素质,能够在跨学科环境中进行有效协作;3.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关注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工程物理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2. 专业课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3. 实践课程•实验室实践•工程建模与仿真•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创新设计实践4. 综合课程•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项目管理与经济•跨学科团队合作•创新与创业教育•外语与跨文化交流四、课程评价针对每门课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展示和口头答辩等形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表现。
五、师资建设学校将加强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师资培养和进修,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
同时,建立工学一体化课程的评估机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上方案为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的初步方案,具体实施细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特殊的应用场合1. 跨学科项目合作针对跨学科项目合作,需要增加以下条款:•设立跨学科项目合作课程,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跨领域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跨学科沟通能力。
•强调项目导师的跨学科背景,鼓励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指导跨学科项目,旨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跨学科项目合作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的沟通困难,导致合作效率低下。
•解决办法:设立跨学科团队合作培训课程,教授学生跨学科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方法,提高他们的跨学科合作能力。
2. 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针对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需要增加以下条款:•进行与行业合作的实践课程,将学生融入实际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标准
《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00013,适用专业:化工工艺、石油炼制、有色冶炼等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针对当前对技能工人的新要求,技工院校对化工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化工工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新型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化工工艺一体化课程体系。
《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融合了原化工生产基础、化工单元仿真操作、化工单元实训操作三门课程内容,将化工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任务—活动”作为结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每个单元操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将每个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活动予以实施,将专业知识融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巩固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化工知识体系。
是化工工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中、高级技能阶段课程。
本课程对化工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任务《化学工艺一体化》课程是化工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上、中、下三册。
它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临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对设备单体、单元装置、生产装置进行操作,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培养学生使用操作手册和相关设备的能力,并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故障的分析诊断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如行动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张贴版法、角色扮演法等,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总体提升。
二、课程目标1.能依据任务解读任务单,明确任务内容。
2.能依据各个单元装置开车规程,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分析开车条件,制定开车方案。
3.能依据各个单元装置停车规程,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分析停车条件,制定停车方案。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
一体化课程重要性
总结词
一体化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一体化课程注 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一体化课程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术规程应用建议
加强实践环节
在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促 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 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一体化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课程的顺利实施 提供有力保障。
常用教学方法介绍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完成实际任务为主线,教师引导学 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活动,促进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 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增强学生 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应用实例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可以采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布置实际的生 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VS
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 学法,通过分析真实的营销案例,引 导学生分析市场、制定营销策略和评 估营销效果,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 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一体化
课程标准一体化
课程标准一体化指的是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课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整合。
具体来说,课程标准一体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标准应该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
同地域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确保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2.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不同层次的课程应该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确保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课程标准应该考虑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
际情况,包括教师水平、学生特点、教学资源等因素,确保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4.课程评价的综合性:课程标准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
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表现,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总之,课程标准一体化旨在构建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课程体系,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提高教育质量。
《照明线路安装》一体化课程标准
2.认识施工元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功率计算确定线径、器件选型、安装工艺/标准。
3.安全用电
了解安全操作规程要求和施工规范。
4.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
低压验电器、螺钉旋具、电工钢丝钳、尖嘴钳、斜口钳、剥线钳、电工刀的使用
5.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
电度表、万用表、兆欧表、单臂电桥、钳形电流表的使用
6.照明线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3.质量自检环节:任务书、电工工具、万用表。
4.交付验收环节:施工验收单、工作记录表。
工作方法:
1.获取任务环节:沟通、阅读法
2.安装照明线路环节:测量法、目测法
3.质量自检环节:观察法、通电测试法
4.交付验收环节:沟通法
劳动组织方式:
1.以小组形式施工。
2.从电气主管处领取工作任务。
3.与其他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创造施工条件。
10
车间照明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某车间需要6盏照明灯具,6盏灯具分为二组,每组3盏灯具,由2个双控开关控制灯亮灭。
维修电工从业务主管处领取任务书和材料清单,获取照明线路安装流程。根据任务书要求清点电工器件和材料,准备电工工具,按照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安装照明线路。经调试正常后交付客户验收,填写客户验收单,作业完成后清理现场,规范填写工作记录并提交给业务主管。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课程性质《机电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机学生电一体化的系统知识,将所学“机”和“电”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使用,凭借着对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和维护,全面提高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的前叙课程是:机械制图、电机拆装维修、机床电气控制、PLC可编程技术、单片机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是将综合应用上述课程的知识,让学生科学地建立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结构,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维护方法,培养机电一体化岗位素质,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做准备。
二、课程设计思路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机电岗位群,岗位人员持有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证书。
机电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是对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和操作,常用的仪表有万用表、钳表、兆欧表、示波器等,常用的工具有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剪线钳、验电笔等。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合了机械知识、电力电子知识、自动控制知识于一体的课程。
课程从工作过程分析出发,根据企业机电岗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和评价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工作项目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项目的内容选取应当具备以下特点:选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工作项目中应当使用岗位常用的工具、有操作规范的训练;工作项目应当尽量使用机电一体化各种常用的器件,例如:电机、变频器;工作项目中应当包含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各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机电一体化》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课时数为80学时,4学分。
三、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对常见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安装、调试和操作等活动,使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装调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群职业素养。
《单片机应用技术》一体化课程标准
《单片机应用技术》一体化课程标准专业名称: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学制年限:初中毕业四年专业编码:0116—3高级一、课程性质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领域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其在机电设备中的推广应用仍然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热点。
学习单片机并掌握其设计应用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技术在工业控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机电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熟悉企业本岗位的工作流程,能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操作、维护保养、安装、调试、维修等生产运行工作,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熟悉单片机的原理与结构,通过实训的训练和一些简易单片机项目制作,知道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能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简单设计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2.了解单片机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实践技能,能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考虑解决问题,提高职业基本素质,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在各类机电设备的操作、装配、维护、维修及设备管理与设计等岗位群工作,取得维修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一体化课程描述制的。
通过实施本标准,应有利于课程突出如下特点:1、任务式的学习内容、工作式的学习过程《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由多个任务组成,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每个任务的完整过程,并在不同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学生的工作能力。
2、产品式的考评、企业化的管理《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的考评建议以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依据,全面评价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对学生的评价管理,需要贯彻现场生产管理、安全规程、班组工作制度等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制度,为学生的职业成长做好准备。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
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需求,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
要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定位。
要分析当前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确定重点培养的技能人才类别和专业方向。
要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课程标准体系。
三、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的组成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环节。
其中,通识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专业技能培养则是针对特定的行业和职业领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实践环节则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实训,提前适应和掌握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四、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高校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制定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企业则可以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与高校合作开展课程项目,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社会各界也可提供资源支持和意见建议,为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五、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的优势与挑战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建设有着诸多优势,如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提高技能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六、结语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方协作配合,共同努力。
一体化教学标准
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说明:1.本标准用以界定一体化课程;2.本标准中的九项要求,原那么上应全部符合,在目前教学改革没有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标准。
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1)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应包含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或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社会能力目标或职业素养目标;2)每一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通常2课时或4课时〕要求理实一体化,即讲练结合,教学做合一;3)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1左右〔假设实践操作内容即学生未来工作内容,那么又属于工学结合课程〕;4)配套理实一体化教材;5)理实一体化学习指导书、学习报告;6)理实一体化学习评价;7)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8)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9)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职业气氛浓。
说明:1.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由M×N个系统化工作过程构成。
纵向是N个学习领域,将工作过程由简单要复杂进展排序。
横向是M个学习情境,按平行或递进或包容方式进展排序。
2.每一学习领域必须由三个以上学习情境组成,且必须为同一范畴,在假设干学习情境中,重复的是工作过程而不是内容。
3.对于专业课程,载体可以是工程、案例和模块等,对于根底课程,载体可以是活动、问题、试验等。
载体设计必须做到可替代性和可操作性。
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情境均按资讯、方案、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完成。
平行或递进或包容〔任务、工程、案例、设备、现象、产品〕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说明:1.学习领域名称与典型工作任务名称根本一致,命名方式为:工作对象+动作+补充或拓展〔必要时〕;2.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主要说明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流程、劳动组织形式、工作标准、软硬件工具等,隐藏着该职业重要的隐形知识与技能;3.学习目标是由能力来描述的,要区别于非学习领域课程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4.工作对象反映具体工作过程,一般按工作过程描述。
《电子线路安装与调试》一体化课程标准
电子门铃安装与调试
某电子厂接到一批电子门铃的生产定单,要求客人按下按钮的时候可以播放音乐来提醒主人,现请你完成电子门铃的安装、调试任务。
维修电工从主管处领取电子门铃任务书、电路图和材料清单,并从仓库领取电子器件、材料。根据任务书要求清点、检测电子器件和材料,准备相应的焊接工具、仪表,按照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安装电子线路。经调试正常后交付主管验收,填写验收单,作业完成后清理现场,规范填写工作记录并提交给主管。
维修电工从主管处领取导游扩音器任务书、电路图和材料清单,并从仓库领取电子器件、材料。根据任务书要求清点、检测电子器件和材料,在维修电工师傅的指导下,准备相应的焊接工具、仪表,按照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安装电子线路。经调试正常后交付主管验收,填写验收单,作业完成后清理现场,规范填写工作记录并提交给主管。
16
16
调光台灯电路安装与调试
学生在进行书写作业时,有时会觉得灯光太亮或者太暗,需要进行灯光的调节,请安装一台调光台灯来解决灯光亮暗的问题。
维修电工从主管处领取调光台灯电路任务书、电路图和材料清单,并从仓库领取电子器件、材料。根据任务书要求清点、检测电子器件和材料,准备相应的焊接工具、仪表,按照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安装电子线路。经调试正常后交付主管验收,填写验收单,作业完成后清理现场,规范填写工作记录并提交给主管。
(3)阶段考核:纸笔测试、实操测试、口述测试。
2.终结性考核
学生根据任务情境中的要求,编制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方案,并按照企业标准规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考核任务案例:学生随机抽到四项电子焊接任务之一,进行现场焊接并调试
【情境描述】
某客户需要一批扩音器材,现要求安装一个扩音器两级放大电路进行声音的放大。
一体化课程标准
四、课程设置(一)一体化课程列表编号职业发展阶段(职业资格等级)一体化课程1中级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2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3简单电子线路的装接与维修4简单电气设备的安装与检修5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外围设备的安装6高级低压配电线路的设计、安装与维修7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维修与改造8电子线路的维修与调试9交、直流调速系统的维修与调试10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系统(二)一体化课程描述6.按照作业规程应用必要的标识和隔离措施,准备现场工作环境。
7.学习钳工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钳工操作的基本技能8.按图纸、工艺要求、安全规程要求施工。
9.施工后,能按施工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自检。
10.能正确标注有关控制功能的铭牌标签。
11.按电工作业规程,作业完毕后能清点工具、人员,收集剩余材料,清理工程垃圾,拆除防护措施。
12.能正确填写任务单的验收项目,并交付验收。
工作与学习内容工作对象:1.执行电业安全操作规程2.接受任务,现场勘查,与用户沟通,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填写任务单3.识读施工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4.根据任务要求和施工图纸,制定工作计划5.根据任务要求,准备工具和材料工具、材料、设备及资料:工具:电工常用工具(如电笔、剥线钳、尖嘴钳等等)、仪表(万用表、兆欧表等等)、安装工具(如冲击钻、切割机电钻、手锯、弯管弹簧、梯子等等)、劳保用品材料:导线、灯具、控制器件、保护器件、线槽、线管、绝缘材料、标签资料:任务单、施工图纸、电业安全操作规程、电工手册、电气安装施工规范等资料工作方法: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工作要求:1.能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2.能实施触电急救3.能明确项目任务和个人任务要求,服从安排。
4.能识读施工图纸,明确施工的工具、材料、位置等技术工艺要求。
5.按照作业规程应用必要的标识和隔离措施,确保现场施工安全。
6.准备现场工作环境7.按施工计划和工艺要求进行安装8. 查找、排除故障9.施工后自检10.清理场地、归置物品11.在任务单签字确认,交付相关部门验收使用方法导线的连接和绝缘恢复方法线路的敷设方法安装工具的使用方法查阅资料的方法导线的选择选用方法登高作业的方法安全用电、触电急救的方法钳工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照明电路的安装方法照明电路的检修方法劳动组织方式:1.一般以小组形式施工。
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一)
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一)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资料1. 概述本方案针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旨在制定合理的标准和设置方案,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的质量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 课程标准2.1 基本原则•结合工学的特点和需求,确定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确保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与时俱进,紧跟工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标准,保持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
2.2 课程分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材料学、电子电路等专业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交叉学科课程:包括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开阔视野。
•创新实践课程:包括科研项目、工程实习等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2.3 课程内容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各类知识点的分布,确保课程涵盖全面且重点突出。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展开独立思考和探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课程设置方案3.1 课程组织原则•遵循渐进式教学原则,将课程设置划分为基础、进阶和拓展三个阶段,根据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异化设置。
•强调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课程设置内容•基础阶段:–数学基础课程–物理基础课程–化学基础课程•进阶阶段:–工程力学–材料学–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拓展阶段:–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分析–创新设计与产品开发–工学实践项目4. 实施方案4.1 师资培养•定期组织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工业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应用能力。
《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调试》一体化课程标准
两种液体混合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
13
7
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
26
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组织
建议在真实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教学,采取2人/组的分组教学形式,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教学资源
(1)场地与设备
建议配置可编程控制实训室(1生/工位),实训室须具备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分为集中教学区、分组实训区、信息检索区、工具存放区、材料存放区、成果展示区,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与调试:元器件说明书、电气原理图、可编程控制器及外围设备调试记录表、可编程控制器及编程设备4.质量自检环节:任务书、图纸、编程软件
5.交付验收环节:可编程控制器及外围设备调试元记录表、元器件说明书、图纸及操作手册
工作方法
1.获取任务环节:口授法、查阅法
2.制定计划环节:信息检索
工作要求
6.操作手册及安装手册编写
7.职业素质的养成
待客礼仪、沟通技巧、职业操守(诚实守信、守时等)。
参考性学习任务
序
号
名称
学时
1
机械手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
26
2
电镀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
26
3
小车运动装置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
13
4
上料爬斗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
13
5
机械动力头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
13
工作内容分析
工作对象
1.获取任务
①领取任务书;
②与客户沟通;
2.制定计划
①根据任务书,找出外围控制设备,合理分配可编程控制器输入/输出地址;
②根据外围设备及与客户沟通,进行元器件选型,确定材料清单,设计元器件布置图、安装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培养高素质的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将围绕《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综述《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系统操作、维护与故障处理的技能,具备在工业生产中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基本能力。
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涵盖机器人系统概论、机器人系统调试与维护、机器人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工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1. 机器人系统概论1.1 机器人系统定义1.2 机器人系统组成1.3 机器人系统分类1.4 机器人系统应用领域2. 机器人系统调试与维护2.1 机器人系统调试流程2.2 机器人系统调试技术2.3 机器人系统维护方法2.4 机器人系统维护案例分析3. 机器人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3.1 机器人系统常见故障3.2 机器人系统故障诊断方法3.3 机器人系统故障排除技巧3.4 机器人系统故障案例分析四、课程核心通过《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工学一体化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机器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独立操作、调试和维护机器人系统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保障机器人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工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中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这也符合当前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为工业自动化发展贡献力量。
一体化教学标准
一体化教学标准当前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割裂现象,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教学过程中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一体化教学标准,以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制定一套综合性的教学标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内容融合•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
•设计项目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方式创新•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推广多元评价方式,以期望价值、共同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一体化教学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设立一体化教学研究小组,组织教师定期交流分享,促进教学经验互补,共同提高。
实施步骤1.召开一体化教学标准制定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等共同参与,制定一体化教学标准的框架和指南。
2.设立一体化教学标准试点学校,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形成可行的一体化教学方案。
3.推广一体化教学标准,将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逐步推广至更多学校。
风险与挑战•教师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需要时间,可能会遇到教师接受度不高的问题。
•教学内容融合可能受限于学科内容的特性,需要寻找合适的融合点。
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制定,将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举措,通过内容融合、教学方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将逐步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特殊应用场合特殊场合一:农村小学在农村小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标准时,可以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增加以下条款:1.社区资源整合:在一体化课程标准中增加对农村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学习,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2.家校协作机制:加强家校协作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
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新课标是指新一代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统一规范。
教学评一体化与新课标的结合,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目标明确。
新课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教学评价可以根据这些目标进行评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与评价相匹配。
教学评价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评价应该反映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哪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更有效,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4. 学生参与度高。
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自我评价、互评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高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5.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教学评价应该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体化与新课标的结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评价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
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一、背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日益深入,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教育部门相继推出了新一轮教学评估标准,以更好地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目标。
二、目标1.促进教师教学的深入思考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3.打破传统课堂评比的模式,引导教育评价更趋向于个性化、全面化、多元化。
三、方案内容1. 教学评价目标设立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评价目标,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评价。
2. 评价方式改革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案例分析、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不再仅仅依赖课堂测试分数来评判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成效。
3. 评价内容更新除了传统的知识点外,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让评价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4. 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搭建信息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整合学生学业成绩、素质发展报告、教师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和教师的表现。
5. 培训和辅导支持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的教学评估标准,鼓励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预期效果1.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业和综合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帮助。
2.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可以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风险和挑战1.教师和学生对新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适应期的问题,需要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2.信息化体系的搭建和数据整合可能面临技术和成本方面的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利弊。
六、实施计划1.制定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内容地进行培训。
2.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先行试点,再全面推广。
3.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七、总结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领域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
《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机械部分操作试题
试题: C618K-4主轴的装配调试与检测
本题分值范围:40~45分
考核时间:120分钟
准备时间:10分钟
正式操作时间:120分钟
计时从领取零件开始,至装配、调试与检测完工交件结束,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
考试要求:按试题文字或图样的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考试图样
C618K-4主轴的装配图(如下)
2
附件一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实际操作竞赛准备清单和要求一、通用机电设备调试与维护实际操作竞赛选手准备清单和要求
二、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实际操作竞赛赛场准备清单和要求
附件二
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比赛评分细则
工件密码号:总分:
监考员:评分员:年月日
附件三
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技能竞赛机床装配
安全操作规程
1.工作前将劳保用品穿戴整齐,并检查所有工具是否齐全可靠。
为保证安全,参赛选手须按职业规范着装。
男选手严禁穿短裤、背心、凉鞋和拖鞋;女选手严禁穿裙子、凉鞋和高跟鞋进入比赛场地,必须戴工作帽。
2.使用油类和易燃物时,要严禁烟火,工作完后及时清理现场。
3.工作场地保持清洁、整齐有序,不准乱放各种物品。
4.操作时严禁戴手套,女选手要戴工作帽,工装袖口要扎紧。
5.操作者必须全面掌握本工种所用机床操作使用说明书的内容,熟悉本工种所用机床的一般性能和结构,禁止超性能使用。
6.零件装配前和部装完成后,都必须彻底清洗,不允许有油污、脏物和铁屑存在,并应倒去棱边和毛刺。
7.工作时榔头与錾子头部不应有油,手上油汗应擦净,防止因滑动而失去控制,发生事故。
8.压入平键及装卸轴承时,不得用铁锤敲打,应用木锤、橡皮锤、紫铜锤或用专用装配工具进行装配。
9.部件上各外露件如螺钉、铆钉、销钉、标牌、轴头及发蓝、电镀等件均应整齐完好,不许有损伤或字迹不清等现象,否则应予以更换,以确保外观质量。
10.装配在同一位置的螺钉,应保证长短一致,松紧适宜。
主要部位的螺钉,应用限力扳手紧固。
销钉头应齐平或露出部分不超过倒棱值。
11.零件放在钳工台上应用橡皮、木板或塑料板垫好,使用的工具应排列放置整齐,用完后应上油包好,以免生锈和碰伤。
对轴类组件(包括齿轮、轴承、垫圈、法兰盘等)以及箱体装配均应实行预装,达到工艺要求后,再进行装配。
12. 滚珠丝杠副、轴承等精密零件不得用湿手去握捏。
组件或部件装好经检查合格后,必须加妥善防护措施,以防止水汽、污物及其他脏东西进入内部。
13.机床装配时,应注意整机和部件以及组件间的调整工作,如摩擦片、皮带、手把、主轴、丝杠等均应仔细调整,转动灵活,松紧一致,符合工艺规定的要求。
14.机床空转前,应检查箱体内和部、组件上有无铁屑及其他污物以及遗漏的零件、工具等多余物品。
15.各管路系统(如液压管路和冷却液管路等),应按机床外形排列整齐,固定可靠,不允许有扭曲及损害外形美观的现象。
16.各管路系统的各处接头,不得有漏油、漏水、漏气等现象。
17.机床装配完,需开机试机时应遵循先回零、手动、点动、自动的原则。
机床运行应遵循先低速、中速、再高速的运行原则,其中低、中速运行时间不得少于2-3分钟。
当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方能开始其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