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故乡》课文讲义

合集下载

《故乡》ppt课件

《故乡》ppt课件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 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勇敢机智天 真的小英雄
情同手足
端庄文静的 豆腐西施
苍老麻木守 旧的木偶人
厚障壁
放纵刻薄自 私的圆规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 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 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 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 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 情。
侧面烘托出“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2.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反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一个反问
句,表现了作者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心里难以接受。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文写故乡
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3.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她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尖刻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
刻画人物 的方法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20年前的杨二嫂
20年后的杨二嫂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
没有这么高,嘴唇没有这么 有系裙,张开两脚,活像画图仪器里
真、质朴、懂得许多知识,有智 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
有勇的小英雄形象。
森严的木偶人。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 度的毒害。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 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故乡》ppt课件

《故乡》ppt课件

随堂练习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这句话已经变成了经典名言,你还知道其它关于“路” 的名言吗?请写两句在下面。并以这句话为话题,写一段约 300字的习作。
第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 反映农村经济的萧条,为中年闰土的变化做了重要的铺垫。
第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 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
(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原因: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 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 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 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品读词语
结合文意,赏析下列句子。
(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 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 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 “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
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 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 “我”悲凉的心情。
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2)闰土的那一声“老爷”为什么会使“我”打了一个 寒噤?
闰土的一声“老爷”,表明了闰土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害, 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这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3)“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 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 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 以打破的。

《故乡》ppt课件详解

《故乡》ppt课件详解

悲凉
《 故 乡 》 pp t课件详 解2
第二部分: 在故乡(6-77段)
母子相见(6-8段) 到家那天(6 回忆少年闰土(9-33段) -52段)
见到杨二嫂(34-52段)
过了三四天(53-76段) 见到闰土
又过了九日 动身启程(77段)
船上谈话
第三部分:离故乡
(78-88段)
“我”的感受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 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 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 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 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 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 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
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我”的 态度
对生活的态 度
外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 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 有这么薄”“己。
“凸颧骨,薄嘴唇……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 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 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 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 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 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 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 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故乡》课文全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课文全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课文全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主题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

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

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以闰土为例: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变化的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闰土:少年─→中年?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杨二嫂:年轻─→中年─→?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

故乡课文精讲

故乡课文精讲

故乡一、章节划分《故乡》的章节划分及内容总结如下:第一部分(1~5段):描写了作者看到故乡的萧条景象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作者的母亲在年前把作者接到了故乡,作者也迫切地希望回到故乡,他就这样回到故乡。

但作者所记得的故乡已全然不是如此,作者的心情也就逐渐悲凉起来。

第二部分(6~77段):写作者回故乡的经过。

这部分又分四层,第一层次(从“第二日清晨”到“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既回到故乡,理应拜见早已阔别的熟识的人,然而却又无这些心思,只希望快点离开。

第二层次(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次(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写作者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杨二嫂本来被称作豆腐西施,但现在在作者的眼光下,她已经成了一个自私、刻薄、尖酸、爱占小便宜的市井小民。

第四层次(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也就领了水,拷出米来,自己蒸饭”):写作者终于见到了闰土,但闰土已不是“我”记忆中可爱的闰土了。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其中,第三部分又分两层,第一层次(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竟也跑得这样快”),写“我”及家人乘船离开故乡,其中插叙了杨二嫂的细节。

第二层次(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全文结束),写“我”坐在船上远离故乡时的感受。

《故乡》通过描述作者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变化和社会的黑暗面。

然而,作者并没有完全绝望,他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希望他们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二、文章赏析《故乡》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困苦,揭示了人性的变化和社会的黑暗面。

以下是对这篇小说的赏析: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故乡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条、凄凉的氛围。

《故乡》ppt课件

《故乡》ppt课件
现实中 •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张
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 伶仃的圆规。(40段) 衰老、丑陋、消瘦(比喻,夸张)
回忆中 •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
也没有这么薄。(45段) 年轻漂亮(对比)
39段:“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庸俗无理
42段:“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长辈自居
• “老爷!……”(60) • “水生,给老爷磕头。” (62) •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
闪……”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
得了,知道老爷回来……” (64) •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
时是孩子,不懂事……” (66) •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
环境:①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 ②写出环境……特点/渲染……气氛;
人物: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体现人物……性格;
情节: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主题:⑥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⑦深化主题,揭示文章主旨。
如:12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明朗愉快的气氛 ②衬托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 ③表达对闰土的喜爱 ④写出对故乡的美好印象
见多识广 活泼健谈
•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
语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
言 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
描 写
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 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
有:稻鸡,角鸡,鹁鸪,蓝
背……” (18)
• …… 乡间趣事、滔滔不绝
讲究规矩、生活辛苦
(第78段)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 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 黄的圆月。(第88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故乡》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故乡》课件语文版
论述题答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即使没有现成的希望,只要人们勇于开拓、积极进 取,就能够创造出新的生活道路。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提交答案
学生需独立思考完成练习题,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案。
教师将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点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学医 ,后因痛感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 便弃医从文。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 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 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
《故乡》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01
《故乡》写于1921年,是鲁迅短篇小 说《呐喊》中的一篇。
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 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表达对时
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对比“我”和闰土的命运, 揭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矛盾,引
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
展现中华民族勤劳、 朴实、善良、坚韧的 民族性格。
倡导对民族文化的传 承和创新,呼吁人们 关注民族命运和未来 发展。
文学地位与影响
《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 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 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故乡》不仅揭示了当时中国 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示了人性 的光辉和对未来的希望,具有 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激发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04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延伸
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重要词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故乡》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故乡》课件

篷隙(p9ng x#) 凄凉( q~ ) 猹( ch1 ) 弶( ji3ng) 秕谷( b ) 獾( hu`n ) 畜生( ch& )
萧索(xi`o su6) 寓所( y& ) 胯下( ku3 ) 毡帽( zh`n ) 缚( f& ) 鹁鸪( b5 )
g$
伶俐( l!ng )
l#
髀( b# ) 鄙夷( b y! ) 瞒( m1n ) 瑟索( s- ) 廿( ni3n) 惘然( w2ng )
“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 “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 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我想到希望,忽然畏惧起来了。
希望是美好的,但在黑暗的社会中要实现则困难 重重,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不然这“希望”也 会成为“崇拜的偶像”了。
4.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 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思考: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根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 分,怎样分?为什么?
①回故乡 ②在故乡 ③离故乡
线索
在 故 乡 的 见 闻 感 受
[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
故乡旧貌
阴晦 苍黄 萧索
阴晦( hu# ) 断茎( j~ng ) 捏( ni8 ) 祭祀( j# s# ) 竹匾( bi2n ) 罩(zh3o) 刺猬( w-i )
作 品 简 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 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离绍兴城60里 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 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致的竹匠,农闲时就 上城来做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地叫他 “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父亲带到鲁 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 放寒假归来,还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 水一生贫困。1934年大旱,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 他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安排在鲁迅纪念馆工作。

《故乡》 讲义

《故乡》 讲义

《故乡》讲义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是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怀的根。

对于很多人来说,故乡是童年的回忆,是亲人的温暖,是熟悉的街道和那永远不变的乡音。

一、故乡的自然风光我的故乡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大地的脊梁,坚定地支撑着这片土地。

山上绿树成荫,四季变换着色彩。

春天,新绿初绽,生机勃勃;夏天,郁郁葱葱,一片浓绿;秋天,枫叶如火,落叶纷飞;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

山下是蜿蜒流淌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

河岸边,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与河水低语。

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河边玩耍,捉鱼摸虾,那是最快乐的时光。

故乡的田野一望无际,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

金黄色的麦浪、绿油油的稻田,还有那五彩斑斓的瓜果蔬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每当收获的季节,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那是辛勤劳作后的满足和幸福。

二、故乡的人文风情故乡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亲如一家。

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大家都会主动帮忙,无需多言。

走在街头巷尾,遇到的都是熟悉的面孔,一声亲切的问候,让人心里暖暖的。

故乡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春节是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上红红的春联。

孩子们穿着新衣,放鞭炮,收红包,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

还有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欢乐。

故乡的美食也是让人难以忘怀。

那热气腾腾的饺子、香糯可口的粽子、酥脆香甜的麻花,还有妈妈做的家常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里面饱含着家的味道和爱的关怀。

三、故乡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也在发生着变化。

曾经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小洋楼。

村里建起了工厂,年轻人不再仅仅依靠种地为生,而是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故乡的变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曾经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山上的树木也有所减少。

八年级语文《故乡》鄂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故乡》鄂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故乡》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概述《故乡》家园,既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更是我们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见证了祖国的灾难和复兴,它浸透了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它记录了我们的感情和精神。

本单元的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有家园的风物人情,更有家园主人的反思和呐喊。

因此,它们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浅表的说教,更是痛心疾首的思考和警醒,是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提升。

本单元的课文文体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

这些作品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经历也不相同,所以作品所反映的主旨和表达的感情也不相同。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所见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描绘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层忧虑,以及打破隔膜、探求新生活的理想追求。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

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突出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美丽如画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热爱冬天的济南,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情。

《我爱这土地》借鸟的喉咙,歌唱了诗人深爱的大地,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劳动人民真挚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则以歌颂祖国,礼赞人民为主题,表达出中国的神奇,不止在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更在于人民已经成熟,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深刻意蕴。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说,文章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河与沙》的作者周涛以诗歌般的语言阐明了河流是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谁也没有权利去破坏它,告诫人们: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我们有责任保护环境。

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13课《故乡》课件

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13课《故乡》课件
纯真善良
动嘴唇 态度恭敬 闲天 瑟缩 手提 纸包 默默地吸烟
因循守旧
对比及作用
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
小英雄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木偶人
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对比及作用
(三)
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 自私圆规
对比及作用
(四)
闰土:淳 的小市民
农村经济衰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对比及作用
神异图画 萧索荒村
小 英雄 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障壁
豆腐西施 圆规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故乡
希希望望是是本本无无所所谓谓有有,,无无 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对比及作用
对比及作用
(一)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对比及作用
(二)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 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
健康朝气蓬勃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 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苍老 贫困
对比及作用
(二)
都是乡间趣 事滔滔不绝
热情开朗
无聊的客套 生活的痛苦
麻木迟钝
对比及作用
(二)
怕羞 和我说话 熟识了 躲 哭 带 贝壳 捏钢叉 刺

九年级语文《故乡》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九年级语文《故乡》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故乡》知识讲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所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乡。

1919年底,鲁迅从回故乡某某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凄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学习目标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3、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4、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5、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知识汇总1、解题“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2、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 胯kuà下獾huān猪秕bǐ谷嗤chī笑絮絮xù瑟sè索寒噤jìn 折shé本惘wǎng然蜷quán缩隔膜mó潺潺chán 黛dài色愕è然五行xíng 祭祀sì鄙夷yí应酬chou 恭gōng敬颧quán骨恣睢zì suī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正┍zhèng 正常解┍jiè押解┕zhēng 正月┕jiě解除吓┍xià吓唬供┍gōng 供求┕hè恐吓┕gòng 供职4、区分形似字┍篷:篷子┍萧:萧条┕蓬:蓬勃┕箫:吹箫┍磕:磕头┍瑟:瑟缩┕瞌:瞌睡┕毖:惩前毖后5、解释下列词语【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

《故乡》课件

《故乡》课件

故故
月从 是今 故夜 乡白 明
乡乡
……
鲁迅
我们循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走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听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 看了赵庄的《社戏》,还偷吃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
快乐的少年生活转瞬即藤野先生》的教诲,回国后却弃医从文, 辗转定居北京。
1919年冬,他回故乡接母亲,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 他心情如何呢?再见到儿时的伙伴闰土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眼前故乡的景象: 萧索 “我”此时的心情: 悲凉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 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 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 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 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 夜气里。
——《社戏》
眼前的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 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 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环境描写②交代了回故乡的时间,③写出了 故乡的萧瑟与悲凉,④渲染了凄凉的气氛⑤推 动情节发展,也为下文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 做了铺垫,⑥反映了当时军阀官僚统治下社会 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⑦奠定文章悲凉的情 感基调⑧暗示文章的中心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结合全文想一 想,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 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我”是小说 中的线索人物。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是虚构的。 第一人称: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能够让读者感觉亲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说基础知识回顾1、小说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篇幅长度)3、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5、小说的故事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序幕、尾声)6、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课文基础梳理1、秕谷(bǐ)祭祀(sì)瓦楞(léng)阴晦(huì):阴沉,昏暗恣睢(zì)(suī):任意胡为装弶(j iàng)寒噤(jìn)惘然(wǎng):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猹(chá)隔膜(mó):思想感情不相通脚踝(huái)胯(kuà)下獾(huān)鹁鸪(bó)(gū)髀(bì)嗤(chī)笑絮絮(xù)瑟(sè)索蜷(quán)缩折(shé)本潺潺(chán)黛(dài)色愕(è)然五行(xíng)颧(quán)骨伶(líng)仃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展转: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2、《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写于1921年,在这十年前,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3、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4、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坟》,《华盖集》等二十余集。

1936年病逝于上海。

《社戏》选自《呐喊》,《雪》选自《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华盖集》。

5、课文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深切地感触到故乡的衰败,并以此作为小说的情节基础,描写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我”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日益破产,揭示了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抒发了热切向往新生活的愿望。

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②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③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④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6、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三、结构分析:第一部分(开头到第5自然段):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开端)第二部分(第6自然段到第77自然段):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第一层(6--8)老屋寂寥,增我悲凉;与母叙话,与侄交谈。

第二层(9--33)“我”忆儿时闰土,思念往昔情义。

第三层(34--52)“我”见杨二嫂,平白受欺凌。

第四层(53--77)写“我”中年闰土,倍感隔膜之痛。

(发展高潮)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到结尾):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

(结局)四、问题导入: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记忆中:明朗、美丽,“好的多”令人向往;现实:灰暗、萧条,令人伤感。

2、看看那些主要人物到底有哪些变化?闰土、杨二嫂、“我的心情”五、人物命运分析A★小结: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B★总结:从她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端庄文静的人物。

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

她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的统治下,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C★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令人向往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人物分析小结:1、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塑造其目的: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2、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作者对其态度: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塑造其目的: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

3、“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对其态度:寄希望于未来,却又对前途感到渺茫。

塑造其目的:串联全文。

(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

)▲作者描写这些人物的变化,其作用是:1、反映中国人的精神,表现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是怎样被扼杀的。

2、表现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轮回。

如,闰土:少年——中年;水生:少年——中年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杨二嫂对“我”的态度,说明了孩提时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完全消失。

表现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问题探究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明确: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第二日”(P75第二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81第四自然段),“又过了九日”(P85第一自然段)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①“第二日”;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③“又过了九日”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明确:①“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③“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4、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5、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6、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8、文中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形象地突出“我”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9、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借代)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比喻)10、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新的生活是不同于以上三种的安宁、幸福、和平的生活。

)11、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12、86段的三种生活: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

“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

13、该有新的生活”是指?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14、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

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15、“我”就是鲁迅吗?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用一句话概括出“我”是怎样一个形象?“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

“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16、结尾充满了哲理,怎样理解?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

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七、重要语段理解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欢喜:见到童年好友。

凄凉: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恭敬、老爷:写出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关系的隔膜。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打了一个寒噤:闰土居然叫我“老爷”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

厚障壁:比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3、“……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事: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人与人平等相待就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不仅经济生活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4、“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还送来干青豆体现他的善良和淳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