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校道德教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学校道德教育

第一节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的基本问题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品德是一种反映形式,它具体体现为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道德与品德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主要区别在于,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对品德的心理结构,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与“行”,即任何道德品质都包含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多数人持品德心理结构的四要素理论,即认为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正是由于道德观念的形成,才使人的道德行为变成了真正自觉的行为,保证了人在是非善恶之间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人们要把社会的客观要求反映到头脑中来,并且真正变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知识的获得

道德观念是认识的产物,学生在获得道德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抽象与概括。经过抽象与概括的道德观念同具体的特殊的道德观念不同,前者反映的是社会道德中带有原则性的方面,而后者反映的则是受社会肯定和赞扬的比较具体的特殊的行为方式,两者在本质上虽然是一致的,但在道德观念的发展水平上却有显著的差别。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发展,抽象与概括活动也不断反复展开。

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

学生的道德知识是通过不断的内化过程被接受的。他们在原有道德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的道德准则系统,了解道德准则的正确性,并且愿意把它们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与原则,这就是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道德观念(规范、原则、理想等),通常称为信念。道德信念预先决定了人的道德行动,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与一贯性,而成为品德形成中的关键性因素。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是指运用所掌握的道德准则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进行道德判断,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增强自己的道德体验与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因此,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人们形成道德信念有重要的作用。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检察的力量。形成强烈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对品德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来进行:第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使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第二,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第三,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深化。

(三)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技能和道德习惯两个成分。道德的行为技能,即道德行为方式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练习和实践而掌握的。养成道德习惯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觉练习的意向;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尽可能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③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由皮亚杰提出,后经柯尔伯格继承和发展,成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一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他们认为,个体道德发展主要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像智慧发展一样,是其自身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结

构化的过程。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他根据研究结果指出,5岁以前是“无律期”。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进行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由自己的价值标准支配进行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与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用海茵茨偷药的两难故事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在这一水平,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

第一阶段:他治道德。

第二阶段:个人主义、工具性目标和交换。

2.习俗的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个人力图针对具体现象进行部分的逻辑运算。

第三阶段:人际的相互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

第四阶段:社会系统和良知。

3.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中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