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研活动流程及教师评课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教研活动流程及教师评课实例
(小学语文,仅供参考)
教研组长介绍主题产生的背景
执教者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可怜!而文中小男孩的行动却令人肃然起敬。他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读了这篇课文,我万分的感动,想把这份感动与学生一起分享。所以选择了这一课!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有这么几点值得思考:1、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体验,所以在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边读边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受,才能激起情感之弦。所以在课上我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想法,帮助学生探究小男孩“明知捡不完还要捡”的根本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教学需要充分预设,也需要即时生成,在课堂上要做到随学而导。其实我这堂课的设计在专家的点拨之后那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可以说预设的非常充分。当学生找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句子后,我随即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发现也是千变万化的:有发现小鱼多的,
有发现重复出现的“不停的”,有发现很多个“在乎”的,还有发现小男孩动作的……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做好了充分的预设。不管学生如何发现,教师要随学而导,引导体会文章的内涵,充分做到以生为主,教师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3、以生为本,指导朗读。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年轻的我们总会顾此失彼。今天的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小男孩对小鱼生命的在乎,我下了很多工夫,却忽视了激发学生对小男孩的钦佩之情,从而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关爱生命!而且在“随生而导”这一点上,也留下了最后的遗憾。因为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小鱼回到大海后的快乐已经能感同身受了。但是我在结尾却再让学生观看小鱼回到大海以后的快乐情景,有画蛇添足之嫌。
其实我也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鱼而已。因为我所具有的一些新理念就如浅水洼里的水一般少。如果我不加紧学习的话,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就更需要象今天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机会来锻炼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虽然说这次活动是教师教育和科研中心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区级的活动,而事实上呢,我的这堂课并不是一堂观摩课,更不是一堂示范课,而只是我们学校一次校本活动中一堂普通的课、平常的课而已。所以我不奢望自己上得有多成功,我只是给大家树起一个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那么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敬请各位老师“向我开炮”!也请各位老师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帮我一把,送我一程,让我这条痛苦的小鱼离新课程的海洋更近一些!
同伴互助
詹谢芳(三年级语文教师):我从教师的引导语来谈今天这节课。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在这节课中,林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当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走入“误区”时,林老师及时予以“引导”,在“引导”中将朗读指导纳入正轨。(2)、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老师及时“开导”,在“开导”中深化朗读指导。(3)、而当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或感受深刻时,老师及时予以“肯定、引领”,在“引领”中让朗读更为有效。比如在自由读正确课文的第一段后几句“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小鱼都会干死。”后,指名学生读了,此时林老师提示学生“读着读着,从这段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很伤心,有的说小鱼很可怜,有的说很难受、不忍心等,林老师及时予以肯定“老师听了很感动。”再引领“把自己感受到的伤心、难受、不忍心通过读表现出来。”此时的学生个个都极为投入,指名读时更是跃跃欲试。在读中,老师又引领:“当你读到吸干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学生说:“我仿佛听到小鱼在说…快逃啊!‟”“当你读到蒸干时,你仿佛看到——”“小鱼在苦苦挣扎”学生说。“难受吗?让我们一起把小鱼的痛苦说出来吧!”林老师正是利用了这种强化机制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或难受,或伤心……让听者为之感动。(4)、其实教师的
评价语言又是极为丰富多彩的,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及时生成评价指导朗读外,林老师又通过表情语言、肢体语言,调动全身的每个细胞参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恰如其分的神态、动作,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等,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点头赞许,时而弯腰等待……林老师就是这样以真情感染学生,在真情洋溢的课堂中,让朗读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曾双霜(四年级语文教师):我想从找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方面来谈谈林老师的课。林老师从文本的人文内涵出发,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描写小男孩捡鱼扔鱼的重要片段来展开阅读教学,打破了逐段串讲、四平八稳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词句上,显得大气十足。最后,又用引读的形式引出小男孩和叔叔的对话,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着行云流水般的韵致。林老师的巧妙,就是抓住最容易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或者说文本的“特写镜头”,展开语言学习,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体会人文精神,在体会人文精神中学习语言表达艺术。正是因为有了对文本的这种艺术化处理,才会使今天的课堂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才会使朗读指导获得成功,孩子的朗读体悟才会那么深刻真切。
胡忠洁(三年级语文教师):听了曾老师的评点,我想到一个问题,二年级的朗读指导是抓重点词句先感悟再朗读,那我们三年级平时也是这样指导,高年级还是这样,是不是我们的朗读指导都一样,没有
年级特点,没有提高呢?
林晓茜:我认为不一样。因为每个年级的篇章不一样,文本是随年级的升高加大难度,所以理解难度是有差异的。虽然指导的方式一样,但学生能力不一样,品味到的内涵不一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
徐晓洁:我也感觉是有区分的。因为在高段,我们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再朗读是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今天的二年级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种方法。
董晓群(一年级语文教师):说到低中高年级指导方式的不同,我想从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讲谈谈。我想一个人学习语言,总是先理解字词,再到句、段、篇章。这个规律过程是一样的,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水平多高,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我认为林老师今天的做法是可取的。接下来,我想回到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从情感发展的角度谈谈林老师这堂课。这堂课朗读指导的成功,在于林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指导朗读。
(1)定好情感基调——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拭弦定调的事,一开始林老师就利用第一段让孩子谈感受,有的说自己很伤心,因为小鱼快要死了……,有的说觉得小鱼很可怜,因为小鱼就要跟我们说再见了……孩子们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深刻的角色体验中,他们为小鱼揪心,担忧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她又请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这种情感内驱下的朗读使孩子的心与小鱼的命运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