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单元导语 切中肯綮教语文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单元导语汇总

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单元导语汇总

部编语文教材单元导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二单元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介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第四单元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

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

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

如何选好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如何选好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如何选好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学习的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迷糊,课堂模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然后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使语文课的目标清晰,效果显著。

那么,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具体地说,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拟得好,有的有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选择好了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欣赏课文,研究课文。

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1. 以题眼为切入点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特级教师张光樱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就是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故事。

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 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中心思想。

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

支玉恒老师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在这堂课上,支老师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 打动人心”三层意思,然后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切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切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切入”一篇课文,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即选择哪里作为突破口,这就叫“切入”。

作为有“艺术”之称的语文教学,“切入”显得特别重要。

众多名家,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都很重视“切入”艺术。

有人说,切入巧妙,课堂便成功了一半。

确实,切入好,不但能创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起到先声夺人的特殊效果。

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选择“切入”呢?一、从题目入手1.改换题目教师请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写一个题目,将课文题目改成自己拟定的题目,并说出其理由。

如教《一面》一课,有的学生拟出了“我和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我的关怀”等题目,之后,教师就势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却要用“一面”作题目呢?教学自然地进入精读课文阶段,且学生兴趣很浓,这时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在整体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提出自拟题目,说明其理由,这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同时通过学生拟定题目和陈述理由,可以了解学生初读水平,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添加题目包括添加副标题或原题上添加修饰限制成分。

如教《海燕》一文,教师让学生给《海燕》添加副标题(如“勇敢的斗士”“迎接暴风雨的勇士”“革命的先驱者”等)。

通过拟副标题或添加修饰限制成分,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思维,教师还没有讲解,学生就大致明白了课文的主旨内容,为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插图入手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包括彩图),这些插图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可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切不可仅仅“看看而已”。

如《孔乙己》一文中有幅版画插图,内容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教学时,我就把这幅图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的内容,并提出:插图是怎样显示课文内容的?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性格命运如何?结局怎样?学生兴致高昂,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

语文优秀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

语文优秀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

《语文优秀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摘要:所谓课文中地“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地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地“切入点”呢,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地方法很多.事实上,课文地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地“切入点”.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切入点”地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地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地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地形象,把握文章地结构与主旨.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D7HxA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中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文/王蓓【摘要】何为“切入点”呢?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所谓课文中地“切入点”,我以为就是带动全篇地关键点.是理解文本地最佳着力点,是读者情感与思维地兴奋点.教学课文,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切入点”,也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学生登堂入室,洞察文章地佳妙,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打破僵化地教学框框,巧妙而又简捷地推动学生地思维发展,使他们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找准课文教学中地“切入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直接从文题着手找“切入点”俗话说:“眼睛是心灵地窗户.”而题目就是文章地眼睛与窗口,课文中地题目简洁显豁或含蓄形象,充满朴素直露或华丽空灵之美,诱发读者地阅读兴趣.它们有地概括了所写题材,有地揭示中心,有地突出了形象,有地暗示了结构等.比如:《半截蜡烛》,可以针对课题发问: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点拨,不断设疑解惑揣摩作者地构思脉络,把学生地思维引向一个更高地境界.又如《郑和远航》,可以在预习地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发问:郑和是什么人?郑和为什么要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究地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二、从文中细处选定“切入点”大多文章中有细节描写,好地细节描写,往往形拙实巧或表精里微.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地基础上,通过设问切入重点: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这首名曲所表现地内容和意境是什么吗?找到有关段落,反复朗读,说说你地体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第五自然段.这样切入,打破了按部就班从头讲到尾地常规,造成了浓郁地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营造地情境之中,因而真切地领会到课文所要表现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地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强烈地共鸣.可见,打破常规地从课文地细处选定“切入点”,就能给学生新颖别致地感觉,调动了学生思维地积极性,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地主题.三、从文中地中心句找到“切入点”大多数课文都有中心句,而中心句常常是我们理解课文地窗户.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预习地基础上,画出全文地中心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地音乐之都.”接着讨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地?这样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更深刻地领会了作者别具匠心地布局,感受到作者精炼地语言在概括文章内容上地巧妙之处.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地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地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地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地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地效果.从而,使学生不仅抓住了文章地中心,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中学到了“先概括,再具体描写”地写作方法.四、从文中地标点符号上挖掘切入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忽略了标点符号在文中地意义.标点符号是汉语语言地有机组成部分,作家在写作中地运用绝非“乱点鸳鸯谱”.在分析文章,特别是记叙性文章时,从中挖掘“切入点”,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对文章地主题及人物地理解是非常有益地,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地大黑骡子》一文时,在预习地基础上问:“‘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地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儿地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彭德怀为什么要摘下军帽?”再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儿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你读出了什么?这几个短语地顺序能否颠倒?后面地“……”你又读出了什么?这些问题地提出,把学生引入课文“角色”,深入思考,满足了学生求知地心理欲望、求新求变地心理要求.五、从文章地背景切入文章背景地介绍是学好语文地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地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一定量地课外背景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地欲望是有帮助地,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当然,文章背景地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如教学《长征》一文时,由于讲述地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地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地艰苦和自然条件地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地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乐观向上地大无畏精神.总之,找准课文“切入点”地方法很多.事实上,课文地线索、表现手法、思想脉络、人物性格及神态、动作、环境描写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文章地“切入点”.不过,同一篇课文,其“切入点”因人而异.“切入点”地选择宜小,不宜大,小到一句一词一标点,一个细节一个道具一个场面.当然,小不是无关紧要地小,要小得符合学生实际,小得有利于发展迅速思维地广阔性、灵活性、综合性,有利于分析人物地形象,把握文章地结构与主旨.总之,选定“切入点”,必须抓住局部带动全篇,要力避大而失当,小而过浅,深而过难,更不能故弄玄虚,以致深奥难解,弄巧成拙.(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GbCAP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qFDPw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DXDiTa9E3d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TCrpUDGiT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D7HxA。

切中语文教学“肯綮”

切中语文教学“肯綮”

切中语文教学“肯綮”作者:张莉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02期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在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方面,我们发现存在务虚的现象。

教师不论备课还是讲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总是有些空洞,课堂是否达到目标,无从测量、考评。

课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规范,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可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学目标是关键,课堂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实施。

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如何完成目标叙写,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作为成功课堂的标准之一。

教学目标叙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资源等具体情况,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叙写的教学目标中包含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测量目标是否达成的方法。

一、目标叙写的依据1.来源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师据此将所教内容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够使每节课的目标、思路清晰起来。

2.来源于教师经验。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明确学科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每节课应该达成什么样的教学任务。

所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时,相对来说就容易许多,轻松许多。

3.来源于学情状况。

每个地方、学校、班级的情况均有不同,教师在进行目标叙写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去确定恰切的学习目标,进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来源于教科书。

教科书中的模块设置,文本的选择都是经过专家严格讨论决定的。

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师指导学生赏析文本的例子。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模块,每篇课文的特点叙写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自己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能够对自己进行合理评价。

二、目标叙写的原则(一)以目标导引教学1.以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程序。

要善于从单元目标中分割课时目标,每一节课时目标的拟定必须放到单元目标甚至学段目标中考量,要从单元目标中加以合理分割,并进一步把课时目标分割成为每个环节目标,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思考。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力求切中肯綮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力求切中肯綮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力求切中肯綮作者:杜新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第04期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教师辛苦,学生疲惫,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笔者观一位老师执教《烛之武退秦师》,觉得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如蜻蜓点水,只触及表面。

要想切中肯綮,课堂中须注意避免出现以下四个现象。

一、简单交代,不说内涵1.表现。

介绍文学常识时,教师板书了“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如此只简单交代知识、浅尝辄止的草率行为,在当今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并不鲜见。

2.评析。

说到《左传》,究竟“三传”是什么关系?“传”是什么意思?《春秋》又是谁的著作?这些内容,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说清楚了,“画龙点睛”;不说,则云里雾里,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3.对策。

对于知识的讲授,语文教师应有勾连意识。

《春秋》是记事的编年体史书,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很难理解。

“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的意思;还可联系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中的“传”也为此义,如此处理耗费时间并不多,但对“传”就会了然于胸。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自汉至今,学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只简单说几个书名,而要道清所以然。

要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益的内容。

在课堂中或课堂结束后,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被选进《古文观止》,是什么原因?此篇目又被选入课本,是什么原因?《古文观止》收入了34篇《左传》中的片段,《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只有3篇和2篇收入《古文观止》,“三传”各自的来历、特点是怎样的?《公羊传》《谷梁传》存在的价值是怎样的?《谷梁传》的成书在《左传》后,有什么进步之处?《公羊传》《谷梁传》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的叙写为何只有“晋侯、秦伯围郑”简略的一句话?这段文学史的常识是蕴含着很多人文内容,课堂中可以选择性思考一些问题。

切中肯綮,而尽精微——依托初中语文教材浅谈作文中细节描写的误区

切中肯綮,而尽精微——依托初中语文教材浅谈作文中细节描写的误区

切中肯綮,而尽精微——依托初中语文教材浅谈作文中细节描
写的误区
李野
【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7(000)024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时所选体裁多倾向于记叙文。

而多数学生的记叙文的情节仅是轮廓,缺乏典型的细节,干瘪瘦削,不见血肉与性灵,读之令人顿感索然。

针对这种弊病,从教者就需教授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作文的感染力。

但细节描写若运用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

欲发挥细节描写“以一孕万”、“见微
知著”的功效还需规避几处误区。

本文便是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浅谈如
何在作文中准确地运用细节描写。

【总页数】2页(P208-209)
【作者】李野
【作者单位】[1]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广东佛山528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关注单元导语切中肯綮教语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J], 王家伦;田显蓓
2.浅谈初中生作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方法 [J], 王慧慧
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典型细节描写列举 [J], 苏锦辉;
4.浅探初中语文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J], 蔡国淙
5.群文阅读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应用探析——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J], 安之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课堂要找好课文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要找好课文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要找好课文的切入点作者:周文忠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1期内容摘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课,首先要考虑该从哪里着手,又该怎样着手。

于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切入得好,往往事半功倍。

本文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课文切入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课,首先要考虑该从哪里着手,又该怎样着手。

于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切入得好,往往事半功倍,就如庖丁解牛一样,切中肯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切入的含义所谓"切入",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既能够保证教学以最经济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还能带动学生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又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

不同的切入效果不同,横切的苹果见星星,竖切的苹果见常规。

不少特级教师在语文教学时都注重切入的方法,宁鸿彬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是这样切入的: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_____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众生翻书思考)生①: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

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

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

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②: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

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宁老师从人物的形象切入,让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生成精彩:有的学生拟“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拟“一个臭美的皇帝”,有的拟“一个虚伪的皇帝”,“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昏庸的皇帝”……它给了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讲自己想讲、能讲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常见的切入方法1.从文题切入标题相当于文章的“眼睛”。

从文题切入,能够快捷简要地引入文章的中心或学习重点,从而深入具体的展开教学,循序步入学习佳境。

课堂导语设计的四个切入点

课堂导语设计的四个切入点

课堂导语设计的四个切入点作者:徐利英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年第04期导语也即“开场白”,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语设计能够很好地展开课程,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导语起到揭开整堂课的神秘面纱,进而看到优美的场景的作用,是成功的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一幅漂亮的图画、一曲动人的旋律等等,经过加工和改造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课堂导语。

一、课外拓展,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有吸引力的事件,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诗、词、曲的学习本是令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在学习《古代诗词曲五首》一课时,可以通过课外拓展导入:约150年前,一位曾经以他的伟大思想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犹太人,在评价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时这样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文明发展和创造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位睿智的学者就是马克思,他评价的三大发明都来自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

事实上,我们还有与这三大发明堪称双壁的三大文学成就——唐诗、宋词、元曲。

它们同样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有巨大的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词五首》的体裁就有唐诗、宋词、元曲。

再比如,教授杜牧诗《赤壁》,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讲三国的战争故事,尤其是赤壁之战的故事,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二、精美插图,强化直观印象插图形象而直观,有助于课文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或课件插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一无声的导语,也可为新课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郦道元的《三峡》等课文中都有非常精美的插图:石拱桥的精美与宏伟;苏州园林的精致与巧夺天工;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三峡的壮观与天险,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切中肯綮 辨证施治——我看中小学语文微课教学

切中肯綮 辨证施治——我看中小学语文微课教学

作者简介 : 田菲菲( 1 9 9 1 一) , 江苏盐城 入 ,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 2 0 1 5级教育硕士研究生 ( 学科 语文方向 ) 。 研究方向 :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刘春( 1 9 7 5 一) , 安徽萧县人 , 管理学博士 , 教育学博士后 ,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 硕 士生导师。研究
( 二) “ 消化 不 良”
二、 “ 化验报告” ——基于 S WO T分析
综合 上述 对我 国 中小 学语 文教学 中微 课发 展应 用 现状 的分析 可 以看 出 ,微课 的发 展并 不如 国外那
上传到网络上供 同行分享交流。微课研究者顺势遍
及全 国, 影 响范 围不 断扩 大 , 成果 数 量逐 年 递 增 。 近 年来 , 微课 方兴 未艾 , 却潜 藏重 重 隐 陇— —无 论是 理 论 研究 方 面还是 实践 应用 层 面 ,微 课在 中小 学语 文 教 学 中都 出现 了“ 水 土不 服 ” 的症状 。
方向 : 教育管理 、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宁先达( 1 9 8 7 一) , 辽宁抚顺人 , 教 育学硕士 , 高级教师 , 辽 宁省 大连市甘井子区 美林 小学教师 。研 究方
向: 教育管理 、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 可汗学院” 和T E D — E D演 讲 等 将 微 型 网络 教 学课 程 视频 带 人人 们 的视 野 , “ 微课” 这 种 以短小 精 练 的微视频 为 核心 的新 型教学 模式 , 潜滋 暗长 , 逐 渐
日常教 学 中。 在顺应潮流的 同时 , 中小学语文教 学如何 “ 消化” 微课这块精致可 口的“ 甜点” , 值得我们深入 思
考。
关键词 : 微课
中小学 语文教学

关注单元导语切中肯綮教语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关注单元导语切中肯綮教语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关注单元导语切中肯綮教语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
材为例
王家伦;田显蓓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上旬)》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透过单元导语,解读编者意图,窥其全豹,更要落实编者意图,知一斑.最后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做到一课有一得,抓住最重要的“得”.同时,得与得要相连,避免重复的“得”.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王家伦;田显蓓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关注单元导语高瞻远瞩教语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J], 陈宇
2.初中语文单元导语的特点及作用探析——以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J], 张雪;方星移
3.浅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导语——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J], 冷飒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为例 [J], 苏海军
5.部编本初中语文单元导语价值探索与使用建议——七年级上下册为例 [J], 张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巧设公开课主问题

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巧设公开课主问题

课程篇我国的等线巧妙设计主问题,是进行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驾驭整篇文章的建构,亦能解读、赏析文章内容。

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提问。

人教版八上教材第四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单元提示说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要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说明文,大致了解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八年级三单元的说明文大多数是事物性说明文,四单元的说明文则是事理性说明文,科普性较浓,知识性较强,学生的接受存在一定的知识障碍,怎样能让孩子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的时候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并且明白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给我们介绍清楚物候和物候学知识。

因此,首先我依据事理性说明文的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的重点句子,把握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品析准确而不失生动的语言特点。

其次,根据目标设定主问题: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目的:在“初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内容。

活动形式: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个段落的重点句,相互交流看法,小组讨论。

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品析课文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与众不同。

1.语言的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2.语言的生动性。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单元导语切中肯綮教语文作者:王家伦田显蓓来源:《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透过单元导语,解读编者意图,窥其全豹,更要落实编者意图,知一斑。

最后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做到一课有一得,抓住最重要的“得”。

同时,得与得要相连,避免重复的“得”。

【关键词】“部编本”;单元导语;切中肯綮;备课;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4-0012-03单元导语作为体现编者意图,点明单元主题,揭示单元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从“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维度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有效提示,对于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引和提示作用。

导,引也,本义是以手牵引,引导的意思。

单元导语,是单元教与学的提示语,安排在单元之首,占有专门的版面。

从内容上看,简明扼要地介绍单元主题,指出单元教学重点;从表达上看,语言生动优美,读来赏心悦目,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部编本”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的导语为例,开篇第一段这样写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这一段话在表达上,首句语言对仗工整,简洁明快,读来令人心生喜悦;内容上,点明单元主题为四季之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提示我们通过本单元需要“学习什么”。

正是这样一句简短的话,我们在阅读时,至少可以带着以下问题去边读边思考:本单元课文语言美在何处?既是多姿多彩的四季之景,那么它们各自的姿态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联系到一起的?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认真阅读这样的单元导语,从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求问题的解决。

因此,单元导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作为单元的“总纲”,它是单元课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应该认真研读。

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是,课改以来,轻工具、重人文的“名师”语文课却充斥教坛。

应该认识到,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性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如此现象反映到教材编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改以来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大都是以主题单元结构为主,每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

比如“苏教版”语文七(上)的6个单元主题依次是“亲近文学”“往事依依”“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

这是单元主题人文性的体现。

人文组元,拉近了语文与生活,语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是值得赞扬的,但却也难免顾此失彼,加上新课改以来淡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学得云里雾里,老师越教越不会教,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泛人文课。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语文课上得乱耕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通过对“部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的梳理,笔者意外地发现,较之以往各种版本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导语全部由两个自然段组成。

其中一段揭示单元人文主题,学习内容;另一段点明语文要素,学习方法。

如此“双线组元”,可以看出教材编写对语文工具性的回归。

以“部编本”语文七(上)为例,全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安排为:单元导语的编写本应从“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角度进行指引,而在以往教材中可以发现,单元导语的内容往往只提示了“学什么”,对于“怎样学”,“学到怎样的程度”,几乎未提。

在这样人文组元的背景下,单元导语对于语文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所提供的参考意义并不大。

没有实实在在的“干货”。

以“苏教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是“童年记事”,在导语中,除了告诉我们,这一单元展示了不同的童年生活画卷,童年的生活是宝藏,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以外,对于怎样学习该单元课文,需要重点关注什么,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都不曾提及。

因而,对于我们的教学,也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建议和指引。

同样是童年生活单元,“部编本”语文七(上)第三单元除了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年的美好之外,还有如下一段文字: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样的单元导语,是真正聚焦在了选文的言语形式上,从“怎样学”的角度出发,给予了建议和指引。

比如,通过如上四句话,教师在备课时至少能够清楚,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方法是默读,要求是在默读中能够一气呵成,并且保证一定的速度。

在完整阅读的基础上,要能够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了解大意。

学习过程中,重点要关注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中关键语句。

显而易见,这样的单元导语,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才能真正打开学生自学的思路和教师教学的脉络,使备课“有法可依”。

比如,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相对较长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样的单元导语提示下,我们备课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文中写的景物、三味书屋的特点等上面,而更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课文的言语形式上来。

另外,该单元所选的课文,篇幅都相对较长,倘若不能在默读中一气呵成,又很容易犯一叶障目的毛病。

长文短教,一方面需要选准切入口,且尽可能要小一点。

另一方面要精心取舍,突出重点。

因此,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是我们备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根据这样的单元导语提示,结合单篇课文的个性,不难设置如下两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不停顿地默读全文,理解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默读全文,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无限趣味。

第二课时:默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的人物形象,初步学会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默读全文,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学习之乐。

因此,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设置颇具语文味,通过单元导语“知一斑”,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一斑”。

它为我们解读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切中肯綮地找准训练点指明了方向。

借助单元导语进行宏观上的教学安排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建议,使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能够高瞻远瞩,不走错路。

但微观上,要想减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现象,不仅不能走错路,还必须尽量不走弯路。

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能着眼当下,紧扣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从“全豹”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要能够做到温故知新,得得相连但要减少重复的“得”。

以“部编本”语文七(上)《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为例,结合单元导语和课文预习中的提示,在文的方面可从以下角度考虑设置教学目标:1. 默读全文,圈出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详略结合的结构安排;2. 默读全文,理解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3. 默读全文,品味文章叙议结合的语言对彰显主题的好处。

从单篇课文来说,设置这几个教学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课文的教学价值,也能够借助这些文的目标,让学生体会牧羊人执着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

而从“全豹”,也就是各单元前后联系、重点突出的角度来看,上述第2项教学目标在这篇课文中便可以作为次要处理。

首先,作为训练默读的第二个单元,其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画出关键语句,理清行文思路;其次,在第三单元中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老先生的人物描写,而写作部分还特意安排了“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专题。

因此,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围绕特点写人物,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教师适度点拨。

进而将文章重点放目标一或三上,做到避免重复,重点突出。

“部编本”语文七(下)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说道:“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

在通缆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在精读教学中,把握课文的“语言文字”是研究“篇章结构”、体悟“人文内涵”的前提。

所以,课文的语言特点是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如《邓稼先》语言的平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语言的精致凝练,《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语言的细腻,《孙权劝学》语言的简洁。

可以说,课文的个性,正是它与其他课文最根本不同之处。

这也是教师备课中的“肯綮”。

同时,经典性文章往往隐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因素,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

文中画龙点睛般的用词、灵性生动的修辞、各尽其妙的长短句、多感官的描写手法以及叠音词的巧用皆是有价值的教学点。

而通过单元导语的筛选,我们便能在众多可教的内容中做到迅速取舍,切中肯綮。

如根据导语的提示:学习本单元,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还有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文的方面,可以设置如下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受叠音词的妙处,体会语言的韵律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因此,从“一斑”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一课一得,得到的是关键的,是最重要的”,从“全豹”角度来看,我们要“得得”相连,“得”与“得”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重复的。

如果借《春》学习比喻,那么,就可以借《济南的冬天》学习拟人,同时,继续复习比喻。

最后,借《雨的四季》举一反三,让学生自行找出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俗话说,“举一纲而万目张”,单元导语既是单元总纲也是单元“要害”所在处,它点明了重点,指出了关键。

教师唯有善加利用,切中肯綮,方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提高效率,不走弯路。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3] 黄淑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知识教学刍议[J].课程教学研究,2017,(04).(组稿:王家伦编辑:胡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