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5篇)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5篇)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5篇)第一篇:《教育是什么》读后感《教育是什么》读后感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一个人的成长,关乎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也可以说是人类自身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永恒课题,否则国家不会如此重视教育,也不会有那么多家长为择校挤破了头,也不会有“再穷不能穷教育”之说。

但正如那句话所说:出发的久了,我们往往容易忘记为什么出发。

君不见全国有数以千万的教育工作者每天为育人忙碌;有数以十万计的教育家、教育专家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着教育,不时有很多很好的、重要的研究成果诞生;有数以亿计的儿童青少年每天在校园里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或培训。

教育是什么,我们思考的似乎还不够,或者说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还没有能够从根本解决那些长期受争论、被诟病的教育顽疾,几乎成了民生工作、城市建设,甚至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永远的痛。

从这个意义上讲,还能说我们对于教育是什么是清楚的、清醒的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教育是什么》这本书,也有幸和作者沈思聊了半天,出于自己曾经是一名教师的缘故,也出于西善桥街道正在着力打造中国“理想教育小镇”的原因,我认真地研读了这本书。

之所以用“研读”这个词,是因为我读得很用心,仔细品味、推敲、研判了作者的每一个观点及其论证过程。

虽然初读并不轻松,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十分严谨、论证极其严密,有很多成段的语言貌似重复,区别只在一、两个词语上,就像我们做几何论证一样,因为A=B+C、C=D+E,所以A=B+D+E。

但仔细品读之后,你会觉得他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美,也具有端庄的形式美,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过程非常辛苦、极其严谨。

为此,我还没读完,就非常急切的把这本书连同它的前部姊妹篇《课堂的革命》一道推荐或赠送给了辖区内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推荐给了街道“青年读书会”的青年朋友们。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人认真阅读的好书,因为每一个人都曾经接受过教育,即使现在也难免时刻在接触和接受教育,有自己深切的体会和独到的认知。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800字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800字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800字【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800字(共12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800字暑期,在繁忙的家务事之余仔细拜读了菲利普.杰克森编著的《什么是教育》,其中的教学技巧、教学反思让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我深感惭愧。

我们一直遵循原有的经验轨迹,自认为已经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仅此而已,这样就够了,但是杰克森借助于许多哲学家的思想来阐明一个社会如何将真理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即教育归根到底是一项道德事业。

对于教育我有以下三种理解: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

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

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

“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站在孩子的角度自我教化,一切的教育智慧不请自来。

”我很欣赏这个观点。

对人的一生而言,教师的“教”显得太短促了,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等待,耐心地等待: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养成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多么生动的教材,不是多么博学的教师,不是多么高效的教育方法,而是那种源自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基于爱的对话:一个眼神,一份目光,一个动作,一句言语……有位老师曾经这样形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像你面前的镜子:你乐观,他活泼;你上进,他努力;你严谨,他踏实;你沮丧,他颓废……”我相信满眼有爱的老师,她的学生一定积极自信、宽容友爱,无论他或她是否聪明过人,都能在教师爱的包容下茁长成长。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是对于读完一本教育类书籍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思考的文字表达。

它不仅是对于书中内容的回顾和复盘,更是对于自身学习体验和个人成长的反思和总结。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教育读后感的示范:《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经典的教育类著作,它带领我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世界,深入了解了教育与心理的关系,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于教育的全新认识。

在过去,我对教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没有深入思考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而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个体智力、情感、身体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过程。

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激发其潜能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心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让我了解了教育与心理的密切联系。

心理学为教育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发展中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其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让我意识到了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和责任。

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仅需要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于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明白了教育与心理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影响力。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灵魂的唤醒。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去启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关于教育的目的,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面对世界,做出自己的选择。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意识和社会关怀,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在教育方法方面,雅斯贝尔斯强调了对话和交往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通过对话和交往来实现的。

在对话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雅斯贝尔斯还提倡反讽的教育方法,即通过反讽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识能力。

雅斯贝尔斯还对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应该使学生了解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此外,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读完《什么是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成长。

同时,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我也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

【感悟】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篇)

【感悟】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0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着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着,通过老师的入门引导和对此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技能的培训。

比如,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怎样读汉语拼音,怎样做加法减法。

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诱的。

语言、数字等作为人们揭示自然,进行交流而发明的一种符号,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

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种抽象符号的理解会很吃力。

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对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两可,而老师并不会让我们去理解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们作对题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付这些抽象的符号。

现在想象,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死记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们的考试题目,灵活变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们没有理解原理,没有掌握为什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当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时,就不能解答了,何谈创新呢?这种问题现在已然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雅斯贝尔斯在其书中将教育分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

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属于此。

师徒式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

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说,以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这种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质。

如前所说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只能称作“技能的学习”,就像刚刚出生的雏鹰,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它无法生存。

但人的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

狼孩的存在说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好的教育读后感。

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心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对于好的教育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以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好的教育的内涵和实践方法,让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中提到,好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个性化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情商。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另外,好的教育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

书中提到,好的教育应该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好的教育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书中提到,好的教育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

通过阅读《以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好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好的教育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为个人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在《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中,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本文将从作者的观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对好的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好的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灵的个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品德和情感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这就说明了教育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滋养和成长。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阅读《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好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通用5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通用5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通用5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1在前不久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一共是有四个部分的,一共是做人,做事,学习和交往。

围绕大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个主题展开了很多小的标题,这本书是值得每一个老师看的书,因为在书里面写了很多教育上面的细节,也是很多老师不注意的一些方面。

如果能够好好的注意的话,那么相信将来肯定能够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规定的答案。

有的觉得老师能够给孩子增加学习分数,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那么就是更好的教育。

而有的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和自己的学生成为朋友,好好地了解学生心里面的想法,并且能够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的能力。

虽然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学习成绩好的话,那么将来这个学生的前程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学习成绩,所以我更加赞同的就是后面的观点,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中用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了,那就是无为教育。

在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去批评,而是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慢慢地知道自己错了,并且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改变。

这个就是无为的力量了。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220xx年暑假前参加了校本培训,内容为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质是学做人、诚实、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责任心、积极心态、坚强、乐观、耐心、谦虚、独立、勇气、幽默、感恩、勤俭节约、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学习篇包括:方法、习惯、自学能力、兴趣、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力、探究力、勤奋、问题意识、活学活用、合理安排时间、整体规划、休闲;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标、使命感、有计划、毅力、挫折、面对失败、行动、自我激励、做喜欢做的事情、劳动、选择、踏实、自我保护;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里需求、知足、真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爱心、倾听、语言表述、友谊、距离、合作意识、孝、师恩难忘、处理冲突和分享快乐。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店铺来看看《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吧!《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

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阅读与教育息息相关,它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知识和见解,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篇论文时,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感受和思考。

这篇文章将探讨教育读后感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读后感。

首先,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是指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对所阅读内容的感受和思考。

这种感受和思考是基于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和解读,并且可以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结合。

通过写教育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所学知识的意义,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并将这些思考与他人分享。

教育读后感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整理我们的想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思考和交流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此外,教育读后感也可以记录我们的学习历程,成为我们学习进步的见证。

要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教育读后感,首先要准确理解所阅读内容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无论是一本小说、一本历史书还是一篇科学论文,我们都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标记和摘录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整理出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其次,我们需要将所阅读内容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结合。

我们可以思考这个观点对我们个人生活的影响,是否与我们的价值观相符,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将个人经历和所阅读内容相结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所学内容的意义。

在写教育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词汇来突出重点和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段落的组织结构,确保文章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此外,写教育读后感时还要注重文章的整洁美观。

我们可以使用段落标记和分行来使文章结构清晰,并使用标题和子标题来突出不同的内容要点。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关于教育思想的汇编,其中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以及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雅斯贝尔斯强调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

这让我深受启发。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但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塑造,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创造力、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让他们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人。

在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和互相照亮。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触动。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相比之下,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则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

教师应该更多地是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够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索。

此外,雅斯贝尔斯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个体,使其成为对真理的追求者。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功利和应试,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去发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什么是教育》,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学生人性的启迪和塑造,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引导。

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性。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尤其是对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作出了深入阐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见解所吸引。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

这种教育应该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其思辨能力、判断力和感知力,让其能够成为独立自由的人。

书中提出了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和互相照亮。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和填鸭式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双向的对话和互动,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探索问题,相互启发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独立自由意志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强调,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意见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审视和思考现实世界,并不断追求真理。

这种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书中,雅斯贝尔斯还提出了本真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本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发现和塑造自己真实的个性和特质。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独特之处。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灵魂和品质。

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为目标。

同时,在教育中,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尊重和互相启发的关系,通过对话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启示录,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更是培养个人的素质和人文精神。

只有通过真正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

第1篇:《教育是什么》读后感给你一篇《教育是什么》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在阅读了《教育是什么》一书后,全书主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也从中吸取了许多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及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同时对我街道岱山的“理想教育小镇”的未来轮廓有了一定的憧憬。

关于教育是什么?人们所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本书中也有一定的答案可循。

“人是什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本书首篇的内容便是关于人而展开。

“环境是什么,是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本书第二篇的内容是关于课堂软环境而展开。

“人是教育的内因,环境是教育的外因,作为内因的人与作为外因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本书第三篇的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具体落实而展开,而后作者又立足于三个三维九方理论模块构建的三维九方理论体系,让我们这些关心教育的人多了一个观察教育的新视角,多了一个解释现有教育现象、开创未来教育新局面的新的理论工具。

作为一名街道青年,就我而言教育应该首先要面向孩子的,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教育决定着他未来的处事方法、行为模式,直接塑造着他在未来的认知。

要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理想的意义,让孩子们得以感悟生命美好,珍惜生命存在。

毕竟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生命的准确意义还不能太好地理解,但只有明白什么是生命,明白父母养育一个生命的艰难,明白每一个生命存活于世的可贵,他们才能懂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珍惜,才能学会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宽广的胸怀,与他们、社会达到完美的融合,从而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我认为理想教育还应该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三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说过:“这次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让孩子在面对灾难和危机时作出正确的应对。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树立三观要从孩子时期开始,尤其是在他刚刚对世界有了自己的个人认知时,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要开始培养。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虽然阅读下来感觉较为吃力,但还是花费时间陆续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受益匪浅,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雅思贝尔斯是继马克思之后又一位举世闻名的德国哲学家。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其许多教育观点不仅是历史的精华,也对现在的教育理论和现实意义有着极大的影响。

那独特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自身,也反思我们的教育,探讨真正的教育,真正认识什么是教育,还教育自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重视“人”的培养,我们要用心去寻觅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命活力之表现,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衰则民族衰。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师不能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而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如果这样,那一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教育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所以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

人的存在状况表现为一种精神状况,需要教育环境的滋养,其中,教师和学生的状态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实践品质。

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状态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实践品质。

教育文化功能和教养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在平等相待中塑造价值观。

在雅思贝尔斯的权威理论中,权威作为真理的历史统一,是维系人类精神稳定发展延绵不绝的重要影响因素,亦是教育的源泉。

事物的源泉处往往奠定整个事物的发展基调,为了教育的更好发展,教育者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源泉处--权威,重新认识权威,澄明本真的权威,使其免于受遮蔽而影响教育的本真发展。

他认为,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

没有权威的不断生成,即便他已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语言和思维的主人,但他却仍处在被弃置的空无一物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虚无紧紧尾随着他。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杰克森写的什么是教育。

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读书感受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本书的议题,源于杜威一次演讲的结束语,作者将其分解为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围绕这四个问题,作者层层深入做了详细的探讨。

本书写的非常精彩,书中的每一章都可作为一个专题写出冗长的读书笔记。

但在此,仅就读者本人感受最深刻的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自入门教育学以来,常常会产生一种困惑,这种困惑长期困扰着我,使我在看书,学习乃至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自我教育的时候陷入一种迷茫,那就是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对的教育、有效的教育。

自小在应试教育培养下长大的我,习惯了凡事都要有一个标准,有一个确定且唯一的答案,然后按照这一标准和答案来要求自己行为做事包括学习和做学问。

然而教育学本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问,它没有唯一的答案,各种理论以及各个个人或教育团体对教育的实践也不尽相同,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教育本质的思索让我越来越难以把握,当我试图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的时候,我常常像走入迷宫一样慌乱而不知所措。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产生了些许微微的失望,比起很多教育学的大部头,这本书很薄,在浏览了目录之后,这种失望更甚,书本最后一章的结论是“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这似乎又回归了一个无法论证清楚的老旧话题。

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自己肤浅的判断就把这本书搁置书架。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作者逻辑严谨,论证严密,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确如书中所说,这是作者多年思索的成果。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多,作者摒弃那种上来就下结论的方法,相反,而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一点一点详细的描绘出来,他是如何分解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论证,又推翻论证,然后又得出结论,其中包括对杜威本人早年观点的思考和批判。

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读后感摘要:1.介绍教育雅思贝尔斯读后感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雅思贝尔斯的教育观念3.分析雅思贝尔斯教育观念的实用性和可读性4.总结读后感以及对现实教育的启示正文: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读后感作为一名热衷于教育研究的学习者,最近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深感他的教育观念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实用性。

这本书使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自我提升的过程,旨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这一观点让我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雅思贝尔斯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关怀。

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心理健康。

这一观念在现今应试教育严重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其次,雅思贝尔斯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这意味着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这种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再次,雅思贝尔斯强调教育的途径是交往。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实现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塑造。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的实效。

最后,雅思贝尔斯主张教育需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同时,教育体系要具有开放性,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拓展的知识领域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内涵。

总之,阅读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使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的教育观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我国现实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以雅思贝尔斯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5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5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5篇当你读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或许就会知道“什么是教育”、“我为什么要从事教育的工作”、“怎么样才能做好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等问题的答案。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5篇_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1————宋凌前段时间拜读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全书分为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

通观全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书中倡导教师要进行“无为”教育,非常耐人寻味。

这里我想就对“无为”教育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中国教育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

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

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

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

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

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

女孩每天为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

这个传奇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无为”教育的哲理。

“无为”教育,即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如何正确的书写作品的读后感?作品的是,读完这部小说后,内心欣喜。

表达心里震撼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今日编辑给您共享“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相关主题内容。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1】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闻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

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沟通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意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日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索——人的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学问和熟悉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全部同学把握学问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需让教育的内涵超越有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特地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学问,但真正的教育是用学问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学问的工具。

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才智,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

尽管学问技能的传授不行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需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排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像;其次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沟通,“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沟通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公平的求学问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沟通”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需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公平之上的沟通、合作、共同参加、共同制造、共同共享。

教育 读后感

教育 读后感

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一部由艾略特·斯派策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严格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却使得孩子们感到压抑和失落,他们渴望自由和独立,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

另外,小说中也展现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这使得孩子们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让我明白到,家庭教育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而是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

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而是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有用的人才。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6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6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读后感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什么是教育》确实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而我也很庆幸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

虽然这本书的名称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书看下来,它并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反,通过看完这本书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反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是什么,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

书中谈及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看到这一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从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识是我们自愿去学习的呢?自我懂事以来,在我的脑海里给留下的影像就是我们小时候总是乖乖地坐在讲台下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老师则是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我们就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

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一直是在强迫下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

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了全盘计划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危害。

但是,在分数代表一切的今天,这两种教育方式却根深蒂固在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心目中,在他们看来,只有孩子学得更多,懂得更多,才会考得越高分,分数的高低就决定着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迄今为止,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对教育的见解各有千秋,他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去看待何为教育这个问题,让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

雅斯贝尔斯作为德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从哲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度剖析了什么是教育,并通过他对教育的见解,让我们认识到何为教育,怎样更好的接受教育,传承教育。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独特见解是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出发的。

他指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

因为这种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人们只是机械的去从事教育工作,只重视教育的结果,忽视了爱的理解。

雅斯贝尔斯所理解的教育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的。

缺乏爱的理解的教育方式,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这样的教育与其在精神上的本质相悖,不能达到教育触及灵魂的目的,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

经院式教育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

师徒式教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

这两种教育要么固守陈规,要么缺少公平,并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苏格拉底式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以自由的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来使得自己对真理进行了解。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并加强了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

雅斯贝尔斯对苏格拉底式教育极为的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各自都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以反讽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激发他们内部潜在的力量,让学生在自己努力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达到教育的精神目的,使其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他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最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的虔诚。

他相信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现出来,自知无知就不会无知,相反会产生决定生命意义的知识。

雅斯贝尔斯和苏格拉底一致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

教育原初的本质是精神上的、富有内涵的,是理想的陶冶。

现代教育的现状却违背了其本质,学生只为求得成绩和他人的看中,去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这样肤浅的、片面的教育,根本无法实现教育帮助人自我超越的目的。

为了找寻教育的意义,首先,我们需要将教育回归到本真状态。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的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获取知识的一部分;虽然教育与知识的关系密不可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来丰富内涵、启迪人心的,绝不是把人当作麻木的机器一样进行训练,造成恶性循环。

其次,我们需要遵循教育的原则。

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只需要让每个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再次,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对教育的影响,历史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

但同时,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会因人而异,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而且要反省历史。

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本质,实现通过教育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超越精神自我的目标。

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

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要有一个政治思想的空间,让各种世界观发表其意见,担负起他对公众事务的个人责任,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要求一种必须可以实践的思想方式。

它的本然意义是要建立一个持久坚固、可以让“自由”随意表达的国家体制。

基于此,教育是需要自由的,它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内
容。

但达到人的完全自立和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同时需要存在于权威之下。

要让自由与专断相区别,只有经由权威而获得。

教育还需要陶冶,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需要通过人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而思维的陶冶和理性的陶冶过程让我们更好的接受教育。

陶冶功能在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上表征出两种相异的陶冶理想。

精神科学的陶冶价值在于参与人类的历史,了解人的可能性之广度,而自然科学的陶冶价值则在于精确而实际的理解训练。

教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不成功的教育管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直要影响几十年。

但因为教育价值的实现存在着滞后效应,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一直不能够与军队投资相提并论。

军队投资是能够迅速的提升国力,但它只是物质上的提升。

从长远的角度来治理发展国家,只能着手于教育的建设。

教育决定了未来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必须对当下教育进行整治改革。

大学作为特殊的学校,由一群具有独立思考和生活能力的年轻人组成学生。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具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

这是雅斯贝尔斯理想的大学,对比我们现在的大学现状,会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极大的。

现在的大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盲目应付考试,追求“高绩点”的“考霸”,而那些敢于冒险、在学术上散漫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则被我们的大学所淘汰。

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在别人的引导下,在别人为他订下学习计划的前提下,才能迈出自己大学生活的步伐,并要求在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这样的学习根本不能称其为大学学习。

再看大学的学生组织模式,学生会的建立,强制性的规定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在固有的平台上大量的耗费时间和精力。

试想,这样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吗?
大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要明确大学的任务,第一、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教育与培养;第三、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学术。

这每一项任务都是大学理想生命整体的一部分。

只有找准了目标,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大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内涵的自由。

大学的教育的群体应该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

大学培养的不是领导者,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应该有更明显的个性特征。

如果学校一味执着于制定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毫无疑问,大学教育只能走向灭亡。

大学教育要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的制定是必须的。

这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并没有限制学生的自由。

好的计划和程序能够在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将他们团结起来,产生“一加一大于”的效应。

这个时候的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他们能够在冒险的同时为自己选择的行动负责,甚至为团队做出牺牲。

大学教学的原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实现大学教育的价值,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

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师课堂授课要有难度,需要学生去钻研,也要让其感觉到其中的吸引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大学教育虽然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其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只有在心里摆正大学教育的位置,认清自己接受教育的目的,我们才能够成为“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

苏翊垚
地理师范2班
10131710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