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案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检测 :第27讲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选择题
(2020·上饶模拟)下图示意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某年年底发电装机中各类型电源发电占比及年发电量、用电量占比。据此回答1~3题。
省区
各电源发电占比(%)发电量
占比(%)
用电量
占比(%)水电燃煤燃气其他
①72.20 16.53 0.00 11.27 31 16
②38.25 53.37 0.01 8.17 17 13
③9.48 59.02 15.08 16.42 40 57
④53.39 40.19 0.40 6.03 12 14
1.
A.①为广西B.②为贵州
C.③为云南D.④为广东
2.关于③省区能源结构、发电量、用电量占比的特点和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当地煤炭资源丰富,燃煤发电比重大
B.水力发电成本高,水电发电比重小
C.能源资源丰富,发电量占比大
D.人口多、经济发达,用电量占比大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未来下列输电线路中输电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1题,四个省区中,云南地势落差大、有多条大河流经而水能资源丰富,则水电占比最大的①为云南;贵州号称“江南煤海”,则燃煤发电比重大,②代表贵州;广东经济最发达,发电量、用电量最大,则③为广东;④为广西。第2题,广东常规能源缺乏,但经济发达而用电量大,主要是从北方运送煤炭到广东发电,以满足市场用电需要。广东主要位于珠江下游,地势低平而水能资源较缺乏,故水电比重小。第3题,表中数据显示,①发电量远大于用电量,则最需要把电能输送出去;而③电力缺口最大,最需要从省外调入电能;故输电线路中输电量增加最明显的应该是①→③。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措施具体表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表现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
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
(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4)资源短缺问题
【方法规律】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021版新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2021版新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考点一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半干
旱的草原牧区主要危害草场遭破坏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特别是沙区边缘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邻近城镇或者
工矿开发区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建设
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水土流失、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21年整理)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水土流失、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水土流失、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演练测试卷水土流失、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的全部内容。
水土流失、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向东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下游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在清涧县注入黄河.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无定河上游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径流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C.与下游相比,含沙量较大
D.径流量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2.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在甲乙两地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下列对于甲乙两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
B.甲-土壤盐碱化大量引水导致过度灌溉
C.乙—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
D.乙—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导致风力侵蚀
答案:1.B 2。C
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读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示意图,回答3~5题。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听课手册(详细答案)
第十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8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基础自主梳理】
1.(1)土地退化(2)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2.(1)昆仑内蒙古河西走廊塔里木准噶尔400
(2)远较近干旱极端干旱半干旱
(3)地表水植被大风冬春
3.(1)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水资源(2)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1)水资源(2)生物(4)能源
【考点互动探究】
1.(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于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解析]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第(2)题,“绿色长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其北面地处热带、副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受东北信风的影响,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的范围。第(3)题,绿化带所处的位置是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向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的树种无法密集生长,旱季时树木落叶,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专题8 微专题二十九 区域生态——水土流失、农业污染、荒漠化思维导图学案
微专题二十九:区域生态——水土流失、农业污染、荒漠化
1、水土流失
2、农业污染
1、浙江省地属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浙江省独特的“水”、“土”和“植物”的时空组合,决定了浙江省水土流失的特征。下图为浙江某地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的对数曲线。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描述浙江省水
土流失特点。(4分)
(2)分析浙江省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6分)
3、荒漠化的治理
2、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 。为了
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
些措施?
4、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单位面积流失土地的损失、表土的恢复能力、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①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
②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恢复;
③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
①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②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二十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答案
解析
(2019·浙江仿真模拟)读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完成 21~22 题。
21.关于燕沟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耕地面积增加 B.天然林地面积增加 C.人工草地面积减少 D.荒坡面积减少
解析
(2019·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 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 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 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 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 10~12 题。
10.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 ) A.固定根系 B.保水保肥 C.保热保气 D.团粒结构
改善,排除 D 项;由材料分析可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 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故 C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4.据材料可知( )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 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信息“系 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故 B 项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作业目录
作业目录
课时作业(一)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
课时作业(二) 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
课时作业(三) 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四)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时作业(五)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时作业(六)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作业(七) 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
课时作业(八) 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
课时作业(九) 第9讲气候类型的判读与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作业(十) 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时作业(十一) 第11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时作业(十二) 第1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作业(十三)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时作业(十四)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作业(十五) 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时作业(十六) 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时作业(十七) 第17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作业(十八) 第18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时作业(十九) 第19讲城市化
课时作业(二十) 第20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作业(二十一) 第21讲农业地域类型
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讲工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作业(二十三) 第23讲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类型
课时作业(二十四) 第24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课时作业(二十五) 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时作业(二十六) 第26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作业(二十七) 第27讲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时作业(二十八) 第28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件湘教版
都享有享受优美 使生态破坏跨国蔓延;各个国家、地区、个人及
环境的权利,任何 整个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应有助于环保并不对其
人不能剥夺 他人和地区的环境权利造成破坏
2.可持续发展的构成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 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 者间的关系如下:
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A.桂
B.粤
C.苏
D.新
2.图中 a、b、c、d 代表的工业,以下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a—纺织工业 b—印染工业
B.a—印染工业 c—食品加工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b—纺织工业 c—饲料加工
() ()
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有
微点 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 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2)中国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 应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中心。
微点 2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别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的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 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 生产循环过程的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专项练习(五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20课标Ⅰ,1,4分)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2020课标Ⅰ,2,4分)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2020课标Ⅰ,3,4分)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18海南单科,16,3分)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18海南单科,17,3分)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含解析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一、选择题
(2021·衡阳一模)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监测数据表明:1980~2000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2001~2015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据此完成1~2题。
1.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驱动力( )
A.东部>中部>西部B.中部>东部>西部
C.中部>西部>东部D.西部>中部>东部
2.2001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B.封山育林
C.技术创新D.人口迁移
解析:1.D 2.D 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东西差异显著,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率均是东部>中部>西部,降水量越大、植被覆盖率越高,对荒漠化的驱动力越小。选D。第2题,近几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人类农业活动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减轻,荒漠化面积减少。选D。
(2021·重庆期末)某红壤区坡耕地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下图示意该地采用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农耕措施①、②、③依次表示( )
A.顺坡农作、等高草带、等高土埂
B.等高土埂、等高草带、顺坡农作
C.等高土埂、顺坡农作、等高草带
D.等高草带、等高土埂、顺坡农作
4.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作休耕B.农业用水多
C.蒸发旺盛D.降水量较少
解析:3.A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曲线变化起伏最大,6月份降水量大,顺坡农作使植被破坏,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量最大;等高土埂对雨水拦截作用明显,下渗增多,地表径流量最小,③即等高土埂,则②为等高草带。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A)
A.西南坡——坡度较小且为背风坡,水分条件较好
B.西南坡——坡度较小且为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
C.东北坡——坡度较大且为迎风坡,水分条件较好
D.东北坡——坡度较大且为背阴坡,土壤肥力较好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3)关于图中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的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在S1~S5的各时段内,该地风沙活动较强烈 B.随沙丘高度增加,沉积物平均粒径呈下降趋势 C.在T1~T4的各时段内,该地风沙活动在减弱 D.该地风沙活动强度呈波动变化,强弱周期不一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明考向
考向一 荒漠化的成因 (2021·辽宁地理)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 (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 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特征
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___夏__季___,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听课目录
听课目录
地球与地图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
典图判读1 区域经纬网图的判读
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
典图判读2 等值线图的判读
答题模板1 地形特征描述型
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一)
行星地球
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圈层结构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典图判读3 晨昏线图的判读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典图判读4 光照图的判读
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二)
地球上的大气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
典图判读5 等压线图的判读
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
典图判读6 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第9讲气候类型的判读与全球气候变化
典图判读7 气候统计图的判读
答题模板2 气候成因和特征描述型
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三)
地球上的水
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典图判读8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答题模板3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描述型
第11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典图判读9 洋流分布模式图的判读
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典图判读10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典图判读11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典图判读12 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
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六)
45分钟滚动测试卷(一)
人口的变化
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典图判读13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第17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七)
城市与城市化
第18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典图判读14 地租(地价)分布图的判读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
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认识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多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三、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微点1“荒漠化”并非等同于“荒漠”
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微点2荒漠化并不一定是沙漠化
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微点3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
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考纲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人地协调观:探讨荒漠化、水土流失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并提出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分析荒漠化、水土流失产生的
原因及危害。
区域认知: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
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实践力:探究当地某生态环境问题,
归纳其成因及治理措施。
以区域地图、景
观图、示意图、
热点材料为背
景,考查荒漠化、
水土流失等生态
环境问题的表现
形式、成因、危
害和治理措施。
一认识荒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01荒漠荒漠草原02草原年降水量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
土地生
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03减少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07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01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
02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03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04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05水资源。
(2)06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07能源问题。
(5)
控制08人口增长。
1.“甘草平移栽培技术”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之一。甘草是一种耐旱的名贵中药材,其根瘤具有固氮作用。平移栽培是将甘草幼苗横着埋在沙地中滋生根蘖,形成“躺着长的甘草”。说明库布齐沙漠甘草平移栽培产生的生态效益。
提示:平移栽培可以促进根系发育,扩大甘草的绿化面积,增强防风固沙能力,恢复沙地生态;甘草根瘤具有固氮作用,能够修复土地,增强土壤肥力,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2.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植被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请说明理由。
提示:自然恢复形成的生态系统丰富、稳定,水土保持效果更好;生态环境脆弱,应减少人工干预。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
1) 荒漠化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
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
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
加收入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
益,尽可能多地放牧
牲畜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
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
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
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草原地区挖掘水井斑点状荒漠化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
源,导致下游水源短
缺,生态恶化
加剧下游土地荒漠化
进程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3.盐渍化
我国土地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其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如下表所示:次
生
盐
渍
化
的
原
因
自然
原因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②气候:气候干旱,蒸
发量大;③土层:表层土层疏松,涵养水源能力弱;④植被:植被
覆盖率低
人为
因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
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
次
生
盐
渍
化
的
危
害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增加,土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
环境恶化
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贵高原,其石漠化的原因和危害如下表所示:
石质
荒漠
化的
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势崎岖,坡度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②降水多且集中,
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③山坡土层浅薄;④植被:植被覆盖率
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石质
荒漠
化的
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
恶化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