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情态副词“倒”的语用预设与主观化研究
语气副词_明明_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明明 ” 匡鹏飞: 语气副词 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明明 ” 该成分是一个体词性结构, 副词 不 能 修 饰 该 成 分, 因 而 只 能 位 于 判 断 动 词“是 ” 之前 “不明明是 ” ) “是 ” “大 批 的 敌 人 ” ; 从而形成 的反问 格 式, 如例(5 后紧接的成分是体词性的 , “明明 ” 如果该成分是一个谓词性结构 则 既 可 修 饰“是 ” 也 可 修 饰 该 成 分, 所以既可以形成 “不明明是 ” “不 是 明 明 ” 格式, 也可以形成 格 式, 如 例 ( 6 ) 和 ( 7 ) 分 别 使 用 了 这 两 种 格 式, 且 可以互换: (6’ ) …… , 这不是明明和八路军做对吗? ) …… , (7’ 这不明明是有坏人指点么? “明明 ” “是 ” , “是 ” “不明明 ” 当 可直接修饰 后的谓词性成分时 也就可以省略, 从而形成 的反 问格式, 如例( 8 ) 。 实际上, 例( 6 ) 和( 7 ) 中 的“是 ” 也 都 能 省 略, 而例(8) 也同样可以转换为 “不明明是 ” “不是明明 ” 和 两种格式 。 但是, 不管是何种反问格式, 其对应的肯定形式, 判断 “是 ” “明明 ” 一般不能省略, 且 必须位于它之前 。 动词 1. 2 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 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 即 说 话 人 对 某 个 事 实 的 高 度 确 定 性 进 行 强 调, 以加强肯定的语 气 。 例如: ) ( 9 ) 他明明会唱戏, 可他回来后, 却哼都没哼过一声 。 ( 李佩甫《 羊的门 》 ( 10 ) 新鞋明明是合成革, ) 店主硬说是牛皮且不能退货 。 ( 马兰《阅读和对话 》 “明明 ” , “他 会 唱 戏 ” 例( 9 ) 中的 是说话 人 对 这 个 事 实 的 高 度 确 定 性 进 行 强 调;例 ( 10 ) “明明 ” , “新鞋是合成革 ” 中的 是说话人对 这个事实的高度确定性进行强调 。 , “明明 ” 除了无主句及主语省略以外, 大多数情况下, 这一用法中 的句法位置一般都位 “明明 ” 于主语之后 、 谓语之前, 如上述两例 。 但如果要对 进行强调, 且所在句子不存在与上 文的话题相承问题时, 就可把它移至主语之前, 使句子的强调意味更浓 。 例如: ( 11 ) 夏艾虽然脸上肿得难受, 心里却在暗笑, 明明我们是去干那事, 他却能说成出来 捉 ) 犯人 。 ( 彭荆风《绿月亮 》 ) ( 12 ) 明明区游击队全消灭了, 为什么又出来了呢? ( 雪克《 战斗的青春 》 “明明 ” “是 ” 此外, 还可通过在 之后添加 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肯定和强调语气 。 例如: ) ( 13 ) 明明是他们自己说错了, 反倒把咱们批评一顿 。 ( 冯德英《迎春花 》 ) ( 14 ) 里面明明是在划火柴点灯, 可没有亮透出来 。 ( 冯德英《苦菜花 》 , “明明 ” , “明 在强调判断显而易见时 多出现在后分 句 ( 详 见 2. 1 节) , 即表示判断的主分句 “是 ” 明” 是判断语力的落脚点, 比较 吃 重, 句中多出现表判断的 且 不 能 省 略;而 强 调 事 实 确 , “明明 ” 定无疑时 多出现在前分句( 详见 2. 2 节) , 该分句为表示前提的次分句, 主要提供背 是对某一事实的陈述, 虽然也可 以 判 断 句 的 形 式 出 现, 如 例 ( 10 ) , 这 时“是 ” 不能省 景信息, , 略, 但大多情况下, 或 者 句 子 是 普 通 陈 述 句 而 不 需 用 判 断 动 词“是 ” 如 例 ( 9 ) ( 12 ) , 或者 “是 ” 作为一种强调标记, 判断意味较弱, 可以省略, 如例( 11 ) ( 13 ) ( 14 ) ① 。 1. 3 两种强调用法之间的联系和转换 “显而易见 ” “确定无疑 ” 和 在意 义 上 本 有 相 通 之 处, 并 且, 有时某种显而易见的判断换
现代汉语几类副词的语用预设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现代汉语几类副词的语用预设研究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语用预设”的概念最早由Robert Stalnaker(1970)提出,之后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阐释。
Stalnaker(1970)认为预设是接受某一事物为真的命题态度。
Fillmore(1971)认为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
Keenan (1971)、Karttunen(1973、1974)等也分别阐述过语用预设的概念。
关于语用预设,学术界有不同解释和理解,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从说话人的态度出发,把预设定义为认为某事物自然为真的一种命题态度;(2)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把预设看做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话语的背景信息;(3)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把预设看做实施有效言语行为的适切性条件。
语用学对预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
语用学界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语用预设是一种语用推理,即预设是说话人在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做的设定;二是认为语用预设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三是认为语用预设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
上述三种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他知道的、能促成言语行为顺利实施的适切条件或知识。
其二是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
预设与语句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产生预设的词语或特定结构即是预设触发语。
预设具有可撤销性的特点,导致预设消失的语境因素大致有两种:一是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另一个是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
导致预设消失的语言因素指的是话语因素,即一句话所处的话语环境。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如果把一个句子嵌入到另一个句子中去,它的预设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消失,即被撤销;另一种是继续存在。
可见复合句的预设问题颇为复杂,这个问题被称为预设的映射问题。
“预设触发语” (presupposition trigger) 也称前提语、前提触发语、前提诱发语、预设引发项,是语句中可以标明预设的某些词语或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一、本文概述情态,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说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态度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
在现代汉语中,情态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既包括词汇手段,如情态动词、助动词等,也包括语法手段,如时态、语态等。
情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特点,而且对于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情态表达,通过对情态动词、助动词、时态、语态等各个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现代汉语情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文章首先将对情态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时态和语态在情态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情态动词、助动词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既全面系统又深入细致。
在语料选择上,将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语料库,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现代汉语情态系统框架,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现代汉语情态的语法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情态表达的是一种说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主观态度或观点,它涉及到对事件或状态的可能性、必要性、意愿性等的描述。
这种情态意义在语言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语法结构紧密相连,表现出独特的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中的情态常常通过助动词来表达,如“能”“会”“可以”“应该”等。
这些助动词不仅具有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情态信息。
例如,“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条件,“会”则更多地表示将来的可能性或习惯性行为。
现代汉语的情态表达还可以通过语气词、副词等手段来实现。
例如,“一定”“或许”“恐怕”等副词,以及句末的“吧”“呢”等语气词,都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引言:情态是语言中表达说话人态度、情感和判断的一种语法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以及其他情态表达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的情态进行深入探讨。
一、情态动词的语法功能情态动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类动词,如“可以”、“应该”、“必须”等。
情态动词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能够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判断。
情态动词在汉语中的运用非常灵活,可以表示允许、愿望、推测、义务等不同的语义。
同时,情态动词还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等方式来进一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二、情态副词的语用效应除了情态动词,现代汉语中还存在许多情态副词,如“也许”、“可能”、“偶尔”等。
这些情态副词在语言交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还可以用来表示可能性、频率、态度等语义。
另外,情态副词的使用还与说话人的身份、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和运用情态副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情态的修辞功能情态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
通过运用情态表达方式,说话人可以在言语中增强语气、强调观点等,从而起到修辞的效果。
比如,“一定”、“无论如何”等情态表达方式可以用来加强主观的判断力,使得句子更有说服力。
因此,情态的修辞功能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情态的变化和演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情态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化。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如“doge”、“求安慰”等,这些表达方式在情态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此外,情态在语言演化中也会受到社会因素、文化现象等的影响。
因此,对情态的变化和演化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汉语的发展趋势和语言使用。
结论: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的运用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判断,同时情态的修辞功能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说服力。
《2024年现代汉语情态研究》范文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篇一一、引言情态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语言中表达可能、必要、意愿等概念的语法范畴。
在现代汉语中,情态表达方式多样,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探讨其表达方式、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以期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现代汉语情态的表达方式1. 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会”、“要”、“可能”、“必须”等。
这些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
例如,“我会去”表达的是意愿,“他必须走”则表达的是必要性。
2. 情态副词情态副词也是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可能地”、“必然地”、“情愿地”等。
这些副词能够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达出特定的情态意义。
3. 语气词语气词是汉语中特有的表达情态的手段之一,如“吧”、“呢”、“啊”等。
这些语气词能够表达出疑问、肯定、感叹等不同的语气,从而传达出不同的情态意义。
三、现代汉语情态的语义特征1. 可能性现代汉语情态的语义特征之一是表达可能性。
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语气词等都能够表达出某种行为或状态的可能性。
例如,“他可能会来”表达了来与不来的可能性。
2. 必要性除了可能性之外,现代汉语情态还能够表达出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通常通过情态动词来表达,如“必须”、“应该”等。
这些词汇表达了某种行为或状态的必要性。
3. 意愿性意愿性是现代汉语情态的另一个重要语义特征。
这种意愿性通常通过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表达,如“想”、“愿意”等。
这些词汇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
四、现代汉语情态的语用功能1. 交际功能现代汉语情态的语用功能之一是交际功能。
情态表达方式能够帮助说话人和听话人建立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传达出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通过使用不同的情态表达方式,说话人能够更好地与听话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2. 情感表达功能除了交际功能之外,现代汉语情态还具有情感表达功能。
通过使用不同的情态动词、副词和语气词等,说话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如高兴、担忧、惊讶等。
语气副词“倒”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气副词“倒”的语用功能分析“倒”作为语气副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达多种语气。
学界有不少文献对“倒”的语法意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倒”的表述功能体现在对当前事实(与预期不一致或相反)的表述,而“倒”的评价功能是用来表达对当前事实的态度: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
“倒”还具有加强语气和舒缓语气的功能。
在副词“倒”的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除了语法、语义的讲解之外,还应重视“倒”的语用功能的分析。
标签:“倒” 语气副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语气副词表达的语义灵活、复杂,是汉语语气系统中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
学界有不少文献对语气副词“倒”的语法意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例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出“倒”的7种语义:表示与一般情理、与事实相反;表示转折、让步;表达出乎意料的语气;舒缓语气;用于催促或追问等。
彭小川(1999)认为语气副词“倒”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并且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
而吴中伟、傅传凤(2005)则认为“倒”的基本语义是“确认”,“并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非预期的或不认可的情形”。
李宗江(2005)对“倒”的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展开,将其语义功能归结为表示相反、转折关系和舒缓语气。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倒”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功能。
张谊生(2000:72)认为,语气副词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的表述性”,只有注意到这一特征才有可能揭示出语气副词的特点和规律。
表述是对事实的陈述,评价是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强调功能体现在表达语气方面。
一、“倒”的表述功能根据李宗江(2005)对“倒”的语义演变所做的历时考察,“倒”本义是指使某一物体向反方向移动,词性为动词,后来通过隐喻延伸出“与预期结果相反”的意义,这是“倒”作为副词最基本的语法意义。
语气副词“反倒”的信息功能分析
语气副词“反倒”的信息功能分析作者:金蒙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5期摘要:关于语气副词“反倒”的研究,鲜有文章谈及,多数辞典的释义为“同‘反而’”。
本文主要从信息功能角度对其分析。
“反倒”作为半幅评注副词,具备预设激活功能和焦点对比功能。
在交际功能方面,陈述一种偏离预期、难以理解的现象的同时,也突显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态,即以一种辩驳的语气对该反预期现象加以评论,即强调命题表达的不是预期的内容,而是与之相反的内容。
关键词:反倒语气副词半幅评注信息功能主观性一、引言“反倒”在多数辞书中释义为“同‘反而’”,如北京大学语言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释。
而关于“反而”,马真(1983)是最早对“反而”语义使用条件进行论述的。
例如:(1)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而更闷热了。
(马真《说“反而”》)这里“下了一场雷阵雨”视为甲现象,按常情或者猜想理应引起乙现象“凉快一些”的发生,而事实上乙现象“凉快一些”没有出现或发生,倒出现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更闷热了”的发生。
王还在《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1994)一文中认可了马真对“反而”的使用语义背景的分析,并强调了丙现象是出现或发生的一种现象,而非某种想法,且是由甲现象引起,与乙现象相背的。
同时对该使用条件进行简化,即“当某一现象或情况没有导致按理应导致的结果,而导致相反的结果,就用‘反而’引出这相反的结果。
”①这一论断也为后来学者所认可和引用。
如果该例句中将“反而”替换为“反倒”,即“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倒更闷热了”。
运用上述逻辑结构分析“反倒”的语义结构,是完全契合的。
即“反倒”的语义使用条件同“反而”,这点与辞书中的释义一致。
所以在语义方面,我们就不加赘述了。
而在语用方面,尤其是信息功能方面,“反倒”的相关研究却少有论及。
副词“倒”的语义语用分析
副词“倒”的语义语用分析1.引言很多副词研究文献中对“倒”的语义及用法都给出了表述,专门研究的论文有代表性的如彭小川(1999)、李宗江(2005)、吴中伟等(2005)。
彭小川(1999)把“倒”的语法意义归为表示对比,认为“倒”“是一个表示对比的具有很强的语篇功能的语气副词”;李宗江(2005)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倒”进行了研究,把“倒”的语义功能归结为三个:表示与预期相反、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舒缓语气;吴中伟等(2005)则把“倒”的基本语义表述表示“确认”,并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倒’字句所表达的内容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其二是“除了‘倒’字句表述的内容以外,还存在与之对立的方面或者情形”。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倒”是一个语义上相对复杂的副词,这样的词语,义项分得过细或者过粗都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如何准确地表达其义项,是教好这类词语的关键之一。
但在实际的教学及应用中,仅对其语义进行表述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倒”字句的使用前提、使用语境以及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作出描写。
本文拟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从具体语料入手,对2000年全年《人民日报》(用R标示)以及海岩小说《永不瞑目》(用Y标示)中的“倒”字句进行梳理。
2.两类“倒”字句2.1 语气的加强与减弱总体上来看,副词“倒”在语气上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加强,一种是减弱。
例如:(1)李洪志这种跳梁小丑式的表演,都不值得大方之家为之一笑,倒让我们中国人被他丢尽了脸面。
(R)(2)他造访母校时,曾邀请这位校友与他一同唱校歌。
当年,他责备她说:“怎么,我在国外还记得校歌,你们在国内倒记不得了?” (R)上面的两个例子中的“倒”都可以用“反而”来替换,从语气上来说,给我们一种加强的感觉。
与此相反,另外一类加上副词“倒”的句子给我们的直觉却是语气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更弱了些。
如:(3)李春强并不十分让人信服地解释道:“倒不是不能做点什么,可现在确实没什么具体线索。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情态副词研究
2007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报导“绝迹24年华南虎重现陕西村民冒险拍下照片”.
4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5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2条规定.
常紧急,争取直接申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
中国人从未放弃对华南虎的搜寻努力:1999年到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全国性的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调查;2001年拯救中国虎国际慈善联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赴湖南、江西、福建三地进行野外考察;2006年10月,广东省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粤北山地开展预计10年的华南虎野外探访。但所有的搜寻最终都宣告无功而返,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public,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blank off all the information.
But now th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hallenged by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y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faking but also the accelerating factors, which is self-contradictory.
“颠倒”的历时演变及其主观化路径
“颠倒”的历时演变及其主观化路径作者:***来源:《辞书研究》2024年第01期*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近代汉语语气副词主观化表达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9YJC740110)的资助。
摘要文章以“颠倒”的历时发展过程为脉络,详细梳理“颠倒”语法化流变过程,主要关注“颠倒”作为语气副词使用,表示反预期主观性态度的用法。
“颠倒”演变为语气副词,主要的动因是主观性程度的加深,即主观化的实现。
具体表现为由行域→知域→言域的過渡,这一过程伴随着句法位置灵活性的增加。
关键词语气副词主观性演变主观化语法化一、引言“颠倒”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中归类为动词,读音为“diān dǎo”,有三个义项:①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把这两个字~过来就顺了。
②使颠倒:~黑白|~是非。
③错乱:神魂~。
在“颠倒”的历时演变过程中,它还出现过副词用法,最终发展为语气副词。
这种用法学界关注不多,目前还没有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
但我们认为,“颠倒”语气副词用法的出现、发展和消亡,是汉语语气副词演变发展的一个重要类型,虽然这个类型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作为语气副词使用,或是已经消亡,但它们是汉语主观化手段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
这一类词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观性发展,是汉语主观性表达演变过程的重要部分,值得关注。
二、“颠倒”的读音首先讨论“颠倒”的读音问题。
根据郭锡良(2010)《汉字古音手册》,“倒”有两个读音,为方便讨论,下文将这两个读音标注为“倒1”和“倒2”,它们在中古和上古时期的读音如表1所示:表1 “倒”的上古、中古读音上古音中古音声母韵部拟音声母韵部开合口等声调拟音倒1 端宵 tau 端皓开一上 tɑu倒2 端宵 tau 端号开一去 tɑu由表1可见,“倒1”和“倒2”在中古时期有两个不同的声调,“倒1”是上声,“倒2”是去声。
二者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倒1”是指垂直方向的物体倒下成了水平方向;“倒2”是指物体上下两端位置互换,这一区别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2024年现代汉语情态研究》范文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篇一一、引言现代汉语情态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探讨语言中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词汇、句式和语调等语言现象。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现代汉语情态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现状、方法及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现状现代汉语情态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词汇、句式、语调等语言现象。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汉语情态进行研究:1. 词汇层面: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词汇,如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这些词汇在语境中的运用和搭配,构成了情态表达的基本要素。
2. 句式层面:现代汉语中存在多种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
不同句式在表达情态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如陈述句表达客观事实,疑问句表达疑问和询问等。
3. 语调层面:语调是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如升调表示疑问,降调表示肯定等。
目前,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界定情态的范畴、如何分析情态的语用功能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方法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对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语料、设计问卷、进行实验等方式,对现代汉语情态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语言现象和规律。
3. 语料库分析法: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对现代汉语情态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分布、搭配和功能等特点。
4. 跨学科研究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情态进行跨学科研究,探讨其与人类认知、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四、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成果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研究:对现代汉语中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词汇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语境中的运用和搭配规律。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的现状、意义、方法、成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情态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等。
通过对情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提高自然语言处理和等领域的研究水平。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研究现代汉语情态对于深入了解汉语语言特点、提高汉语语言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情态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主要涉及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语气系统和语调等方面。
情态动词如“可以”、“应该”、“愿意”等,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看法;情态副词如“简直”、“似乎”、“非常”等,则通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程度、方式、条件等信息。
语气系统包括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语气,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和意图。
而语调则通过音调、音量、音长等语音特征,传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理论方面,学者们对现代汉语情态的表达方式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观点。
在应用方面,情态研究为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例如,在机器翻译中,通过研究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的翻译规则,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相较于其他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现代汉语中情态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既有词汇手段,又有语法手段,这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其次,现代汉语中情态表达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态度色彩,这使得情态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然而,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非典型情态现象的研究尚不充分,对于情态的动态变化研究不足等。
针对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的现状和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首先,需要加强对于非常规情态现象的研究,例如口语中的非典型情态动词、网络语言中的创新情态表达等。
其次,应注重情态的动态变化研究,以适应语言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要求。
《2024年现代汉语情态研究》范文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篇一一、引言情态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语言中表达可能、必然、意愿等状态的重要手段。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是对现代汉语中情态表达方式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从理论、实践以及方法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情态进行研究,为语言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现代汉语情态的理论研究在现代汉语情态的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情态的分类、情态的语义特征以及情态的句法功能等方面。
首先,情态的分类。
现代汉语中的情态可以分为直接情态和间接情态两大类。
直接情态指的是通过词汇手段直接表达情态,如“必须”、“可能”、“一定”等词语;而间接情态则主要通过句法结构来间接表达情态,如语气词、助动词等。
其次,情态的语义特征。
情态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的特征。
主观性特征指的是表达者的态度和意愿,如“我想”、“我希望”等;而客观性特征则是指对事实的描述和判断,如“必须”、“可能”等。
最后,情态的句法功能。
情态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句法功能,如修饰动词、连接句子等。
通过对情态的句法功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现代汉语情态的实践研究在现代汉语情态的实践研究中,主要包括对具体文本中情态表达方式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实际文本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中情态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例如,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常常使用“要”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如“我想要”等表达方式。
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汉语中情态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另外,现代汉语的情态还常常被用于对话中表达礼貌和委婉的语气。
例如,“您看这样可以吗?”这种表达方式既表达了说话者的意愿,又体现了对听话者的尊重和礼貌。
四、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方法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语料库研究法等。
首先,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来了解和研究情态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情态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024年现代汉语情态研究》范文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篇一一、引言现代汉语情态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探讨的是现代汉语中表达各种情感、态度和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情态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探讨其表达方式、特点及其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
二、现代汉语情态的表达方式现代汉语情态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语气词、句式等。
其中,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会”、“可能”、“应该”等。
情态副词则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程度或方式,如“很”、“非常”、“几乎”等。
此外,语气词和句式也是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如疑问句、感叹句等。
三、现代汉语情态的特点现代汉语情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现代汉语情态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要进行选择。
2. 主观性:情态表达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评价,因此具有主观性。
3. 互动性:情态表达是交际过程中双方互动的结果,具有互动性。
4. 语境依赖性:情态表达的方式和意义往往受到语境的影响,不同的语境下,同一种情态表达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四、现代汉语情态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现代汉语情态在语言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递情感和态度:情态表达可以传递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使交流更加生动、真实。
2. 表达评价和观点:情态表达可以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和观点,使交流更具说服力。
3. 调节交际互动:情态表达可以调节交际互动的节奏和方式,使交流更加顺畅、自然。
4. 丰富语言表达:情态表达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手段,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结论通过对现代汉语情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特点,以及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情态表达不仅是语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
《2024年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范文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篇一一、引言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作为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语言手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包括其定义、分类、特点及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二、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达说话人情感、态度或语气的副词。
它们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以增强或改变句子的语气和意义。
2.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包括:肯定与否定、强调与委婉、确定与推测等。
这些类型反映了说话人的不同情感和态度,也体现了语言在交际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特点1. 语义特点:语气副词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语气。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修饰作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2. 语法特点:语气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以位于主语前后或动词前后。
此外,它们还可以与其他类型的词语搭配使用,共同表达更为复杂的语义信息。
3. 语用特点:语气副词在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它们在语言交流中起到了传达情感、增强语势、拉近人际关系等作用。
四、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运用与实例分析1. 肯定与否定类语气副词:如“真的”、“确实”表示肯定;“可别”、“千万别”则带有否定的意味。
这些词语在句子中能够强调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2. 强调与委婉类语气副词:如“绝对”、“非常”等强调语气;“恐怕”、“也许”等则带有委婉的意味。
这些词语在句子中能够体现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和态度,使语言更加得体和恰当。
3. 实例分析:以“真的”为例,当说“我真的很喜欢你”时,这里的“真的”强调了喜欢之情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而当说“你可千万别来晚了”时,“可别”则带有劝告和警告的意味,体现了说话人对某事的关心和担忧。
自-虚词作业同义词互释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论副词“倒”的语义功能及教学建议陈景洋(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论1098048)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副词“倒”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副词“倒”所表达的语义、句法表现和语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副词“倒”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所使用的“倒”进行。
本文将对副词“倒”进行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和全面分析,达到进一步揭示“倒”的语义功能及其个性特征的目的。
对副词“倒”的系统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词的用法,并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个案研究做出一点贡献;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上看,能使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副词“倒”的使用语境以及“倒”与相关类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倒”类副词语义功能教学建议第一章绪论1.1 相关研究现状概述汉语是一种分析型的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因而虚词成为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是汉语常用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
副词“倒”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语法大纲”中属于乙级语法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点,也是个难点。
关于常用副词“倒”的语义功能,各家都作出了自己的表述。
如王力(1985)将“倒算作语气副词, 表示“轻说语气”。
吕叔湘对“倒”的语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列出了7 种意义。
概括起来是三种, 即:1.表示跟情理或事实相反: 妹妹倒比姐姐高。
/ 你说得倒简单, 你试试看。
2.表示让步或转折:质量倒挺好, 就是价钱贵点。
/ 房间不大, 陈设倒挺讲究。
3.表示舒缓语气: 咱俩能一起去,那倒挺好。
郭志良(1999) 将“倒”分成了“倒1”和“倒2”,认为二者都用于转折关系复句中, 区别是“倒1”表示跟意料轻微相反,“倒”相当于“反而、反倒、倒反”等, 表示一般意义上的与意料相反。
同时郭志良( 1999:59) 还提到“倒”、“却”可以用于非转折句, 并认为用于非转折句时仍含有轻微的转折意味, 从举例看实际上指的就是王力(1985)所说的“轻说语气”、吕叔湘(1980) 所说的舒缓语气。
现代汉语状位语气副词的预设内容
现代汉语状位语气副词的预设内容
李杰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9)005
【摘要】现代汉语状语位置上的语气副词,部分具有预设功能.该预设是一种语用预设,表明了命题在语言交际中的适切性.不同类别的语气副词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该结构的某一部分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隐含,成为语气副词的预设.常见的预设内容可以是事实前提、让步前提、条件前提、判断前提、对比前提、选项前提、原因前提等.
【总页数】6页(P107-112)
【作者】李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
【相关文献】
1.汉语状位预设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 [J], 李杰
2.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明明”探析 [J], 杨梦
3.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X 不是”的主观性研究 [J], 王丹丹
4.现代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研究评述 [J], 卢罗兰;陈曼君
5.现代汉语副词“还”语气功能在维语中的对应表达形式 [J], 孟祥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 倒” 的语 法 化 过 程
“ 倒” 的语 法 化 主 要 体 现 在 句法 位 置 、 词 义 的 变 化 喻 是人 类 的一 种思 维方 式 .人 的认 识 总 是从 自身 到外 从 具 体 到抽 象 . 借 助一 类 事 物理 解 和体 验 另一 类 事 以 及语 境 的影 响 。“ 倒” 做 动词 时位 于主 语 之 后 , 语 法 物 、 隐喻 皆源 于生活 经验 . 人类 的范畴 、 概念等 大都 基于 化 后 既 可 以用 在 主语 之 后 修饰 动词 . 还 可 以 修饰 多个 物 。 体 验 而形成 。词 义 的演 变 也 同 样经 历 了隐 喻化过程。 句子 , 管 辖 整 个 命 题 。 王华 ( 2 0 0 5 ) 对副词“ 倒” 的 词 义
变 化 研 究 比较 有 说 服 力 。“ 倒” 的本 义 与 人 自身 有 关 . 语 法 化 前 的 具 体 意 义 与语 法 化 后 的 抽 象 意 义 具 于是 副词 “ 倒” 就产生 , 而值得注意的是 . 指“ 人体前倾 。 摔倒” 之义 , 人 以首扣地 , 脚 朝上 , 头 朝 有 关 联 性 ,
摘 要 : 本 文 以 汉语 情 态副 词 “ 倒” 字 句为 例 探 讨 语 用 预 设 在 “ 倒” 字 句 中这 个 与其 意 义 形 成 对 比 的 预设 .
或 隐或显 . 生 成 了话 语 信 息 焦点 , 该 信 息 焦 点 则 传 递 了说 话 人 的 主 观 评 价 . 同 时 也 实 现 了话 语 的 连 贯
安 徽文学
I Ⅵ N XU E 语 ANHU
}
目
新 探
现代汉语情态勖词“ 倒卯 的语用预设与主观化研究
黄 琛
( 上海理 工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称之为“ 倒” 。 由此 王 华 指 出 . “ 倒” 的语 法 化 经 历 了一 倒” 到物 “ 倒” 、 由 自动 到使 动 、 由表 动 作 到 表 预 设 和 主 观 化 在语 篇 中 的体 现 关 系 。 “ 倒” 字 句预 设 着 个 由人 “ 说 话 人 的主 观 态度 . 而这 种 主 观 态度 与 “ 倒” 字 句 的语 状 态 的 过 程 . 由表一 个 实 在 意 义 的 动 词发 展 成 为表 动 其 动 作 性 逐 渐减 弱 。 它特 指 用预 设 存 在 联 系 . 说 话 人 的 判 断 和评 价 正是 基 于这 一 作 状 态 的 一个 修 饰 成 分 .
人 与 物 体 的上 下 颠 倒 、 或者前后左 右颠倒 , 只 表 明 与
一
般 物 体 方 向 相 反 .即 与人 或 物 体 的 正常 状 态 相 反 .
这是“ 倒” 语法 化 为 副 词 的语 义基 础 . 也 就 是其 副词 核
心 意 义 的来 源 “ 倒” 的语气 意 义在 这 个 基础 上 再 语 法
方位倒I的动词 空闻l 位置倒I的副词
逻_ 奢 l 关系的倒1
说话人的主观评价
图 一
前, 要 放在 动词 、 表评 价 的形容 词 ( 如“ 好、 简单、 容 在 由 动词 到 副 词 之 间还 有 一 个 表 示 相 易” ) 或 表频 率 、 范围、 程度 、 否 定 以及 情 态方 式 等 副词 语 义 虚 化 链 条 反 关 系 的阶 段 . 即 由动 词 表示 运动 方 向相 反 转 化 为 表 前面 , 表示责怪、 反 驳 等语 气 。 《 现代 汉语 八 百 词 》 也提
语词典》 )
可 以看 出 . “ 倒” 的意 义 变 化形 成 一 个 逐 步 抽 象 的
T r a u g o t t 。 1 9 9 5 : 3 1 ) 。 ( 2 ) 你说得倒容易, 可做 起 来 并 不容 易。 ( 《 现 代 汉 命 题 的信 念 程 度 和 态度 ( ( 二) “ 倒” 的 语 法 化 的 隐 喻途 径 及 其 主 观化 L a k o f & J o h n s o n( 1 9 8 0 : 5 ) 认为思维具有体验性 , 隐
关键 词 : 情态副词“ 倒 ” 语 用 预 设 主 观 化
一
化. 语 义越 来 越虚 灵 抽 象 . 从 而 成 为表 达 说话 人 主 观 态
、
引 言
度 的评 注 性 副 词 由此 我 们 可 以得 出 . “ 倒” 的语 法 化
甚 至虚 空 的 演 变 , 如 图一 所示 。 汉 语情 态 副 词 “ 倒” 的意 义 非 常复 杂 。本 文从 功 能 经 历 了 从 具体 到抽 象 、 认 知视 角 考 察 汉 语 情 态 副词 “ 倒” 的语义 . 主要 涉 及 其 语 义 预 设与 语 义焦 点 的 关 系 , 以及 这种 预 设 的 主观性 。
这 些 副 词 共 同 的路 径 都 表 示 相 反 关 出“ 倒” 可 以用 在 “ 得” 字 句 中“ 得” 字之后 . 这 时 主 语 限 示 逻辑 关 系 相 反 . 系 。从 这 可 以看 出 . “ 倒” 的语 法化 是 一 个 从 客 观 到 主 于第二 、 三人称 。 动词一般为“ 说、 想、 看” 等 。如 : 观 的 主观 化 过 程 . 即话 语 意 义 越来 越 依 赖于 说 话 人 对 ( 1 ) 说起他来 . 我倒想起一件事来了。
二、 “ 倒” 的 语 法化
人体前颁
“ 倒” 的 现 代 用 法 是语 法 化 的结 果 。 《 说文解字》 把 “ 倒” 解释为 : “ 仆也 , 从人 , 到声 。” 《 广韵》 上声 皓韵: “ 倒. 都 皓切 。 ‘ 倒” 最 初 是 人 身 体 向前 倾 , 摔倒之义 , 读 音为 d O . o . 可 以看 出 “ 倒” 最 初 是 一 个 与 人 身 体 有 关 的 实 义动 词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 “ 倒” 有d 和d 两 个 读音 , 前 者 在 句 子 中 充 当谓 语 , 后 者 主要 用 作 副 词 ( 王 华, 2 0 0 5 ) 。 现代汉语情态副词 “ 倒” 的句 法 位 置 一 般 比较 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