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君》《原臣》透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思想探析
摘要: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着较为重大的突破。
将民本思想之中,尊重民意的思想上升到了尊重民众权益的层面。
“以民为本”就是认为君为民而设,君为民之仆。
君和臣都是为了天下人而服务的。
与此同时,黄宗羲提出“先有法制后有人制”的政治学思想。
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活和成长历程,对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关键词:黄宗羲;学校议政;气外无理;心即是气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朝政荒废,北满入侵,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在社会政治方面,明末清初社会大动乱,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权。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使得社会矛盾被激化。
在社会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货币的发展起到了积累原始资本的作用,雇佣关系继而发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化活动日益扩大,史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儒学的世俗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
到后来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思想诞生的源泉。
二、东林党的兴起对黄宗羲思想的影响黄宗羲其父黄尊素,万历年进士,天启中官御史,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党人,后来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中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后下狱,遭受酷刑而死。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被除,天启朝冤案将黄尊素平反。
黄宗羲上书恳请诛灭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
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黄宗羲从袖中拿出锥子刺许显纯,并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
这件事后黄宗羲被人称为“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对其父的孝顺。
同时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的黄尊素,其政治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黄宗羲。
东林学派的兴起,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为目的,对于扭转当时的士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原君》浅析
作者: 李应来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3页
主题词: 黄宗羲;十七世纪;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君主专制;人君;理论基础;作者;平等思想;主要表现
摘要: <正> 《原君》是十七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的政论集《明夷待访录》的开宗明义篇。
全书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等阐发民主、平等思想的篇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及其理论基础的论著,它鲜明地体现了近代民主思想。
作者幻想以“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原臣》),为臣“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原臣》),及建立“为天下之万民”的“天下之法”(《原法》)等政见,得到。
黄宗羲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
黄宗羲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作者:来源:《前线》2014年第04期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他在明朝覆亡的刺激下,对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理念,以及民生问题提出了深刻和尖锐的反省。
其主张切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较我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有了质的变化,达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新高峰。
【原文节选】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
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
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释义】因为天下广大,不是国君一个人所能治理的,因此才把它分给百官管理。
因此,我们出来做官,是为天下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一人服务。
……一般的臣子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臣子是为了君主而设置的;国君把土地分给我,然后让我治理它;把人民赐给我,然后让我管理他们;把天下的人民当作国君私人的财产。
现今,四处劳苦纷乱,人民生活困顿,足以危害到君主的权位,才不得不研究统治管理的方法;如果没有关系到朝廷的存亡,那么四处的劳苦纷乱,人民的生活困顿,虽然是忠心的臣子,也会认为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罢了。
古代做臣子的,是以天下万民为念呢,还是视天下人民为君主的私物呢?其实天下的安定混乱,关键不是在于皇室一姓的兴亡,而是在于千万百姓的忧患安乐……做臣子的如果不重视百姓的疾苦,即使能辅君王而兴、伴国君而亡,但与其做臣子应有的道理,仍然是背道而驰的。
【原文节选】或问井田可复,既得闻命矣。
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后可?曰: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阅读大学语文《原君》黄宗羲为什么说人君为天下之大害
阅读大学语文《原君》黄宗羲为什么说人君为天下之大害阅读大学语文《原君》黄宗羲为什么说人君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从本质上来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
因此,君主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的地位。
就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
否则就该逊位让贤,而不应“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
至于为臣者,应该明确自己是君之师友,而不是其仆妾,“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如果认为臣是为君而设的,只“以君一身一姓起见”,“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自己的职责只在于给君主当好看家狗,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但同样是不值得肯定的。
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就是黄宗羲的君臣观。
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
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立宰相。
他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认为明代罢除了宰相,就再没有人能与天子匹敌了。
这样,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视臣僚,更加专断独行,为所欲为。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原臣论文
原臣阅读设计一、引言一直以来,“君主”、“君臣”是士大夫的传统论题。
士夫在这一题目下, 通常表达的, 是他们关于“明君”的想象, 对“明良遇合”的期待,也借诸这一题目为时政批评,直接的或隐蔽的当代君主批评。
与此同时,与“明”相对的“社会黑暗”即使不呈现纸上, 也呼之欲出。
明清之际士人的君主论,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的《原臣》最称警,黄宗羲人称黎洲先生, 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他写过《原君》、《原臣》、《原法》三篇文章。
在这三篇文章里, 他推究了封建伦理学中设君、设臣、立法之道。
我认为其中《原臣》一篇意义更为深广。
二、文章精读1,作者简介: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
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代表人物,被魏忠贤阉党杀害。
黄宗羲到京都讼冤,用铁锥毙伤仇人。
后领导复社成员进行反宦官权贵的斗争。
明亡,他组织武装力量在浙东一带活动,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
失败后隐居不仕,潜心著书,成为清朝“三大儒”之一。
2,字词解释:第一段:(1)原臣:从根本上推论关于臣的道理。
原:推论其本原。
(2)杀其身:牺牲自己的性命。
(3)资:凭借。
资于,是用此来……。
(4)当:称得上。
(5)道:态度,方法。
(6)缘夫:因为。
(7)群工:指群臣,百官。
(8)以……起见:为……着想。
(9)非其道:如果不合乎为君之道。
(10)不然:否则。
(11)宦官、宫妾:指君主的仆臣和妻妾。
(12)私昵:亲密。
(13)辨:分别。
第二段:(14)以谓:以为。
谓:通“为”。
(15)牧:古代统治者把统治人民比作牧人牧养牲畜。
(16)橐(tuó):一种口袋。
(17)讲:研究。
(18)劳扰,劳苦扰乱(19)危吾君:危害君主的权位。
(20)苟:如果。
(21)系:关联。
(22)诚臣:指忠于自己职责的臣。
(23)纤芥:形容细微。
第三段:(24)盖:其实是。
(25)治乱,犹政治之得失。
治:安定。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4.14《原君》素材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语文版必修4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黄宗羲的民本思想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政治模式。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这实际上是一种制衡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设想。
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题。
他所谓的“天下”指的就是人民(万民)。
这个命题可以概括为“君为民害”论。
进而,他又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确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是由民请出来办事、为民服务的客人,这可以概括为“民主君客”论。
黄宗羲还提出了“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坚持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
这一政治模式显然已经包含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内容,因而具有朴素的民主性。
二是法制模式。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
这些思想主张,已经明确地包含了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包含了以万民之公法治理天下的法治思想。
三是经济模式。
他对不断加重农民负担、造成“积累莫返之害”的历代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如“工商皆本”的政策主张,“废金银”而“通钱钞”的币制改革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
这些主张虽不免有空想成分,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因而具有启蒙意义。
四是教育模式。
文档:《原君》简析
《原君》简析《原君》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黄宗羲所写的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推论了君主制度的起源和君主的职分,对我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大胆地提出了抗议,是我国一篇最早的含有进步的民主主义训急想的政治论文。
它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虽象平凡无奇,但远在三百年前就能提出这样的看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清康熙廿六年,活了八十六岁。
他的父亲叫黄尊素,是明末东林党的一个领袖,曾做过明朝的御史,因为反对魏忠贤而被害。
时宗羲仅十七岁。
过了两年,明思宗即位,宗羲袖铁椎入京讼父冤。
他到北京时,魏阉已伏诛了。
因此,他的声誉渐高,仍然为东林子弟领袖。
清兵入关,福王即位于南京,马士英、阮大诚当政。
阮为魏阉余党,欲乘机重兴党狱。
宗羲忧之,到南京上书言事,为马、阮指名逮捕。
他只得避难亡命日木,不久清兵南侵,南京失陷,他和钱肃乐起义兵于浙江。
人家把他的这支队伍叫“世忠营”。
失败后遁入四明山寨,把余兵交给王诩,自己跟着鲁王去舟山,力图匡复,仍常潜行往来内地,进行活动。
清廷极畏忌他。
明亡,奉母乡居,从事著述。
康熙十七年清廷诏征博学鸿儒,很多人要推荐他,他坚辞不往,并在他父亲墓旁自营生犷,中置石床,不用棺丰郭,说是“身遭国变,死欲速朽妙。
这说明他是一个讲民族气节的人,至死不肯作清廷的顺民。
他生平著述很多,《明夷待访录》是他的代表作。
(二)《原君》这篇文章主要是揭露君主专制的罪恶,指出后世之大害就是君主,表示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全文五个小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课文第一节)说明古之君主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
这一段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古时候人的本性怎样呢?为什么会产生君主的呢?君主的职分是什么呢?文章说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是“好逸恶劳”的,只管自己,而不顾夭下的“公利”“公害”。
在“公利”无人办理,“公害”无人驱除的情况下,有贤明的人出来“以千万倍之勤劳”“而使天下受其利”“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人受到大家爱戴,被推举为君主。
君主极权乃万恶之源——读黄宗羲《原君》
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专栏2019.10《原君》选自黄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明夷”为周易第三十六卦名,卦象为(),离()在下,坤()在上,离为日,坤为地,日在地下,暗无天日,“夷”本义有灭杀之义,“明夷”就是阐明消解政治黑暗的道理。
“待访”意在待明君垂询,作者处明亡之世,不能经世致用,寄希望于来日。
其自序言:“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
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祕其言也?”箕子乃商之大臣,处纣之乱世,佯狂为奴,后得周武王垂顾,天下大治。
作者之父因弹劾贤忠党遭构陷而死于狱中,后魏案发,青年黄宗羲草拟奏疏,请诛杀魏党。
朝廷令刑部审讯。
黄宗羲以铁椎击奸党,拔一人胡须,回乡焚以祭父,后又捶毙虐杀其父之狱卒并阉党。
冤情大白之日,偕同被难者子弟于诏狱门设祭,痛哭不已,观者莫不为之动容,明思宗感其忠孝未责其擅杀之罪。
黄宗羲自述曾被称为“游侠”,其实堪称热血壮士。
清兵渡江,黄宗羲集合里中子弟组织“世忠营”,奔走钱塘江南北,九死一生,坚持武装抗击清军。
壮年黄宗羲实为抗清英雄。
兵败后,隐居著书,诸多学者(大如戴震)屈节认同清治,黄宗羲(还有顾炎武等)严守节操,拒绝清廷高规格征召,不为所动。
老年黄宗羲成为民族品格之高标。
黄氏之政治学术著作不限于总结明亡之遗恨,而是将视野提高到中华历代政治制度,总结得失利弊,指出一切腐败根源乃在号称代天牧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
从“私君”到“公君”黄宗羲《原君》思想研究
从“私君”到“公君”:黄宗羲《原君》思想研究苟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哲学专业,四川成都610071摘 要:《原君》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开篇之作,过去一般认为黄宗羲的思想要么具有超越性,要么重蹈孟子覆辙。
但本文认为应当存在第三种可能性即黄宗羲在不超越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否定一家一姓担任君主却保留君主制度本身的这样一种折衷的政治构想。
对此本文从黄宗羲原文入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政治思想著作。
历来对其的解读多样。
梁启超认为,《待访录》是“人类文化的高贵产品”,是对封建君主制的大胆反抗①。
萧公权则认为,《待访录》虽然反对君主制但是未能超越君主制度的框架,仍然是孟子思想的延续,并没有更大的突破②。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所在,但笔者认为,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由于时代限制,黄宗羲的确不可能提出一种近代化政治体制,但是又因为他处在明末清初一个天崩地解、一个顾炎武所谓“亡天下”的境况下,因此他的理论亦不可能是对孟子君主制下的民本原则的简单继承。
黄宗羲对于一家一姓的君主制带来的灾难深恶痛绝,因此提出一种“公君”制度,即保留君主头衔,却使君主制度不再属于一家一姓。
这就使得黄宗羲的思想既没有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范畴,而又的确超越了孟子,旗帜鲜明的反对过去一家一姓担任君主,却又保留了君主制度本身,使得君主成为“公君”,即所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原君》篇大量陈述了这个观点。
一、君主制的起源与嬗变《原君》是《待访录》的首篇。
“原君”意为君主的本质或最初的君主。
黄宗羲开篇就点名了君主的起源与君主设立最初的目的。
人类诞生之初,并不存在君主。
随着生产资料不断累积,社会公共事务增多。
急需提升效率。
黄宗羲认为,国家概念刚刚诞生时,大部分人比较自私,这是生存的本能,而有人站出来,展现反天性的无私,这种无私领导下的整体比自私的个体具备了更大的生存机会。
因此最早站出来无私奉献的人成为了“原君”。
从《原君》《原臣》透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从《原君》《原臣》透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子夜飞蛾所谓“民主”,并非《史记》中所记载的“人民之主”,而是“人民当家做主”,同“君主”相对。
同理,“君主制”和“民主制”也是两种相对立的政体,各自有各自的利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我国古代长期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达到顶峰的君主专制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之进行了猛烈抨击。
在他的《原君》《原臣》两篇文章中,通过讲述为君为臣之道对自己的思想主张作了具体阐发。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品读和评析,我们可清楚的透视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具体的思想内涵。
一、批判君主专制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君主专制制度既然存在,一定有它合理的方面,因此传播进步思想要先否认原有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为新思想的正确性奠定理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新思想的快速传播。
黄宗羲在这一点上做的可是相当出色,在这两篇文章中他先是古今对比,然后激烈批判,最后阐明事理,一针见血的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从而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在黄宗羲看来,上古之君主“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民主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托古改制。
而“后世为人君者不然”,表明和古代背道而驰,他们“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古今君民客主倒置,对为臣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认为“臣为君而设者”,在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之时还认为是“纤芥之疾”。
为君者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于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以奉我一人之Yin乐”,导致为臣者同样轻视人民,“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当社会动荡危及君权之时才去治理人民。
让这样的君臣来治理国家,社会能不动乱吗?君主以天下为产业,定会殃及人民,因此古之君主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浅析黄宗羲的君臣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黄宗羲的君⾂关系及其现代价值2019-08-13摘要:《明夷待访录》是由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作。
在该书《原⾂》⼀章中,他对封建君⾂关系进⾏了犀利批判,并提出了新的君⾂关系和公私观的理念。
实际上,黄宗羲的全新阐发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接受的⽂化相关,其全新的君⾂理念对现世处理社会关系有较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君⾂关系民本主义君⾂公器论《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部名著。
这部书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化制度进⾏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君⾂关系思想的阐述上,黄宗羲打破封建社会君⾂观,提出了全新的君⾂关系构想,这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新。
因此,本⽂将对《原⾂》章中他提出君⾂关系进⾏剖析,解读其现世价值与意义。
⼀、原⾂思想的阐述⾃中国进⼊封建社会以来,君⾂间地位不断发⽣变化。
黄宗羲作为⼀位⽣活亲⾝经历并参与时代变⾰的明末清初思想家,他对明清时代⾼压社会的君⾂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原⾂》章中,黄宗羲直接批判了封建社会⾂⼦⼊仕不为天下百姓⽽为私欲揣摩逢迎君⼼的不耻⾏为,直⾔“天下之⼤,⾮⼀⼈之所能治,⽽分治之以群⼯。
故我之出⽽仕也,为天下,⾮为君也;为万民,⾮为⼀姓也”,可见,在他眼中,⾂⼦出仕,应该严格恪守传统儒家的“⼠”精神,不可纵容君主的贪欲⽽舍弃万民,因为“⾂之与君,名异⽽实同”。
君⾂是为天下苍⽣服务⽽存在的,天下的治乱在于百姓的安乐,不在于满⾜君主的专权,治理天下需要君⾂共同努⼒。
黄宗羲通过《原⾂》章强调⾂⼦的义务在于与君主共同治之,治理天下是为公⽽不是为私。
其君⾂公器论闪烁着民本主义的光辉,他“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 这不仅打破了君⾂关系之间的“奴婢之道”,提出了应为师友关系的君⾂关系,破除了知识分⼦头脑中经学思维的怪圈,将“共天下”的君⾂观⼴泛宣扬。
⼆、原⾂思想产⽣的渊源――承袭先秦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在追溯其原⾂思想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孔孟政治学说的影⼦。
论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论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史洪丽(德州学院山东德州 253000)【摘要】本文列举了黄宗羲关于君主专制及其法律的谋取私利、剥削人民、独断专行、凶残暴虐等罪恶,阐释了黄宗羲提出的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群臣旨在“为万民”;“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
因此,必须推倒和废除,制定“天下之法”等朴素民主思想。
【关键词】君权;专制;法律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影响,封建专制主义的极度腐败,使经历家、国之变的黄宗羲深感君主专制不仅是明朝倾覆的直接原因,而且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此,他将专制君主称之为“天下之大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一、君主“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从君主应为人民兴“公利”除“公害”出发,肯定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为民众操劳办事的崇高品德。
揭露秦汉以来封建帝王的自私心理和剥夺人民的罪行。
他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归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他认为,专制君主无论在上台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都是在祸害人民。
在他们未当君主之前,大肆兴兵作战,“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但自己却无动于衷,以为这是在“为子孙创业”。
在他们取得天下以后,由于手中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更是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以满足“一人之淫乐”,以为这是他自己私有“产业之花息”。
有了以天下为私家产业的君主,社会就不得安宁。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因此还不如根本就没有君主反而可使百姓各得其利。
实际上这样的君主也绝没有好下场,因为君主把天下作为自家产业,就处处提防,怕别人把它夺走,但君主“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结果是“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于是黄宗羲以激烈的反问语气表达了对封建专制君主的强烈批判:“岂天地之大,於兆人百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二、“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继承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主张。
【杂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
杂史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
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
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客人”。
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种‘主客'论讲的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观念所生发出来的主客关系,意为天下是万民的天下,不是君主一人的天下,君主不过是万民请来的客人,不能反客为主,窃天下为已有,而应以万民之生死为职志”。
另一说认为“主”相当于“地主”,“客”意指“佃客”。
“‘客'应诠释为‘佃客',‘主'应诠释为‘封建土地制的地主'。
君主的职责就是为天下人民服务,是人民的佃客”,而非指客人的意思。
此两说尤其是前说颇具代表性。
但从另一角度出发,我提出略有不同之看法。
《辞海》中对“主”一词之释共有十二义之多,其中第二义就是俞荣根先生所采之相对于宾客的“主人”一义,但此义中“主”一词也与“奴、仆”相对,所以单采与宾客相对之义似稍有不妥(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若采其中第五义“根本”似更符合黄宗羲此说的原义。
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客”一词的词源作了这样的阐释:“客,寄也。
字从各”,“故自此託彼曰客。
引伸之曰宾客”。
可见,俞先生所采之“宾客”一义乃其引申义,其本义则应是“寄”,即“自此託彼”。
所以,“主”应解为“根本”,“天下为主”意即“天下之人是根本”,天下之民才是国家(权力)的根本和来源,在国家、的治理中居于主要的地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臣黄宗羲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
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暱者之事也。
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
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
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
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
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
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
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
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
黄宗羲论文
一、黄宗羲的民主政治思想(一)“民主君客”的君民观。
黄宗羲的“民主君客”论,从理论上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明确而深刻的批判,比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来更富有批判性和战斗性。
他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
”1显然,黄宗羲把能不能维护天下百姓的利益作为“设君之道”,即君之为君之“本”。
这是一种为民着想的民本思想,是从天下百姓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而不是从君主统治地位能不能得到巩固来讲“以民为本”的。
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2,他将千百年来一直占据社会历史舞台中心的至高无上的君主,贬为“客”,而视天下民众为社会主人,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
这一见解是对中国历史上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升华,在近代资产阶级尚未产生的清初社会,这种大胆的假设是弥足珍贵的。
(二)“为天下,非为君”的君臣观。
封建君主维护其专制统治秩序的伦理准则为“三纲五常”,其核心和基石是“君为臣纲”。
黄宗羲在君臣关系问题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见解。
他说:“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3毫无疑问,这是向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封建伦常大义的“君为臣纲”说教的直接宣战。
也是黄宗羲同千百年来儒家士大夫恪守不疑的“忠君”传统的毅然绝裂。
黄宗羲指出,既然君主是服务于社会民众的公仆,那么,在君臣关系问题上,“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4。
黄宗羲破除了君臣关系中不可逾越的尊卑界限,认为君主与臣民之间,应当是师友之谊。
在他的这些有关君臣关系的表述里,已经包含着一种君臣平等相待的思想。
黄宗羲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了君臣关系问题。
他认为,君臣之间并非是一种悬绝不通的尊卑服从关系,而应当是一种不同的社会分工。
他指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5“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6黄宗羲认为,做官为臣者应当“以天下为事”,而不应成为“君之仆妄”黄宗羲主张,天下大事均应由君臣共同评议决定,而不应由君主一人独断专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原君》《原臣》透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子夜飞蛾
所谓“民主”,并非《史记》中所记载的“人民之主”,而是“人民当家做主”,同“君主”相对。
同理,“君主制”和“民主制”也是两种相对立的政体,各自有各自的利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我国古代长期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达到顶峰的君主专制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之进行了猛烈抨击。
在他的《原君》《原臣》两篇文章中,通过讲述为君为臣之道对自己的思想主张作了具体阐发。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品读和评析,我们可清楚的透视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具体的思想内涵。
一、批判君主专制
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君主专制制度既然存在,一定有它合理的方面,因此传播进步思想要先否认原有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为新思想的正确性奠定理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新思想的快速传播。
黄宗羲在这一点上做的可是相当出色,在这两篇文章中他先是古今对比,然后激烈批判,最后阐明事理,一针见血的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从而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在黄宗羲看来,上古之君主“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民主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托古改制。
而“后世为人君者不然”,表明和古代背道而驰,他们“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古今君民客主倒置,对为臣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认为“臣为君而设者”,在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之时还认为是“纤芥之疾”。
为君者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主,于是“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以奉我一人之Yin乐”,导致为臣者同样轻视人民,“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当社会动荡危及君权之时才去治理人民。
让这样的君臣来治理国家,社会能不动乱吗?君主以天下为产业,定会殃及人民,因此古之君主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这同样使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旨在说明实行专制不仅残害万民,而且对君主和臣子自己都是不利的。
不仅如此,在《原君》的后半部分中作者提到了刘准与明毅宗,提出争夺产业的行为同样害其子孙。
可以说作者很巧妙的站在了统治阶级的角度上,但他是头脑冷静的对自己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专制可能会损害自己利益”的结论,从而坚定了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的思想主张。
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就在于使自己的看法更加全面客观,同时容易被一些已经习惯于君主专制的人们接受,从而使论点更加有力。
否定了君主专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合理性,就更要批判它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彻底摧毁它所依靠的精神支柱。
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君权神授”,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南宋时的程朱理学为推行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面对这些流毒无穷的学说,黄宗羲一概持否定态度,但是他欣赏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推崇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此是“圣人之言”,肯定武王伐纣的行为,对“君权神授”和理学中所宣扬的等级观念进行批驳,再次坚定了他的思想立场。
在《原臣》中,他又针对“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发起激烈攻击,认为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是不同的,臣非君之仆妾,臣与君“名异而实同”,从而彻底颠覆为人臣者对自身地位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为臣态度——“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此外,黄宗羲还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君主专制不符合当前国情,并提出自己理想中的制度。
“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说明他主张通过天下分治以分割
君权。
这种观点虽然有很大缺陷和局限性,但是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作者的论据更加充足了。
二、以民为本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说过,黄宗羲推崇孟子的言论和武王的行为,反对暴君执政,可以看出他对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继承,因此我们可以说黄宗羲的主张是儒家思想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也正是以他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有着充分体现,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达到顶峰的君主专制已经不能推动社会进步,相反,统治者不顾人民疾苦,一系列加强专制的措施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基于这样的社会根源,他提出君主专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从而自然映射出与它对立的一面——“民主”。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臣与君关系密切,臣是君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所以臣也要认识到以民为本的必要性。
为人臣者不仅要树立出仕“为天下,为万民”的人生观,下达政令“以天下万民起见”,而且还要认识到“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所以要使天下太平,就“不可轻视斯民之水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对孟子“民为贵”和上古之君主“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不享其利”的赞赏。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的精髓,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倡当政者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但值得说明的是,黄宗羲只是迎合了时代要求发扬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而已,实际上这两种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先秦民本思想大多是君主治国之道,为君主专制服务,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
这充分说明了黄宗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是由于未形成独立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薄弱,未能描绘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方案,更未形成完整的民主理论体系,这是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和早期民主思想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三、君臣明职,天下为治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力量脆弱,黄宗羲虽然是当时最激进的思想家,但也未能提出推翻君主、建立代表自己利益政权的要求,而是为君和臣划定了职分,创造出一个人人都可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这有些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思想家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制”,希望君主给这些薄弱力量以发展保障。
在《原君》最后一段中,黄宗羲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尖锐的揭露如今世间“人人可欲”的原因是“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后面“以俄顷yin乐不易无穷之悲”统摄上段,旨在让君者清醒,衡量一下利害,这样的话即使君之职分难明也应该知道君之职分不是视天下为自己享乐的产业。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没有利天下之心,就不必为君,为君就是要为天下思利除害而不能贪图享受。
《原臣》一文中黄宗羲提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和为臣者密切相关,臣“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在最后一段中说明君臣关系是可累变的,只有以天下为事的臣子才是“君之师友”;中间用了“曳大木”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又批判张居正“不能以师父自待”,说明臣不是君的“奔走服役之人”,而要遵循为人臣理,和君共商国是。
总之,为臣之道不是“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般的察言观色,也不需要所谓“杀其身以侍其君”的忠诚,更不可认为“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而应该“以天下万民起见”,做君之师友。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理想社会的基本模式,即为臣者和为君者都明白自己的职分,一切以民为本,把社会治理的井然有序,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不难看出这个观点也是存在着很大局限性的,难道君主和臣子都会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遏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黄宗羲的这个理想在中国古代永远不能实现。
黄宗羲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已经违背了历史潮流,但是他并没有认清君主的阶级本质,不知道无论是古之君主还是今之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哪怕是古代的民本思想,它虽然在抑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真正目的不是也不可能代表人民利益,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此外,黄宗羲并不主张废除君主,并在《原君》中提出君之兴亡,暗含着他同当时大部分思想家一样,也认为天下“一乱一治,一治一乱”而已,这表明他犯了历史循环论的错误,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简单的改朝换代,没有认识到历史是在迂回曲折之中不断发展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