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浅议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单式 ”培养 模式 是 指企 业按 其 发展 规模 ,预测 人才 需求 订 量 ,向学校 “ 订单 ” 下 ,组 织学 校 进行 人 才培 养 工作 。这种 “ 订
单” ,不 仅是 一 张用 人需 求 的预 定单 ,而 且是 涵盖 整 个教 育 流程 能 否适 应经 济发展 和建设 需要 , 主要看 专业设 置是否 以市场需 求为 做 适 。 被社 会 、 的一 整 套 培 养计 划 ,是学 校 与 企业 共 同挑 选 学 生 ,制 定 教 学计 导 向 , 到 “ 销 对路 ” 培 养 出来 的学生 能否 学 以致用 ,
划 ,教 学 内容 由双方 商定 或征 求企 业 的意见 。这种 模式 走 出 了一 用 人单位 接受 , 在工 作 岗位 上发 挥作 用 。 种职 业导 向性 就是从 某 这
条职业技 能教 育与人力 资源有 效配置 的全新 路径 , 不仅降低 了企业 个 岗位群 出发 , 职 业分 析 , 进行 了解构 成这 一职 业 岗位工作 的重 要 内容 , 支撑其 职业或工 作所 需 的知 识与技 能 , 确定课 程 、 明确 从而 专 人力 资源 培养 的成本 ,还 为学 生提 供 了就业 机会 ,形 成学 校 、学
生 、企 业 多 赢 的 局 面 。 详 而 述 之 ,“ 单 式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具 业及 其设 置 以及教 学 内容与 方法 等 。 订 因此 ,订单 式培 养 ” 有效解 “ 能 有 以 下优 势 : 1 、可 以针 对性 的准 确把 握市 场 的脉 搏 学校 在 企 业 有效 “ 需求 ” 的前 提下 ,让 企业 参 与 制定 人 才
分析 , 对学 校制 定 的教学计 划 提 出合理 的修 改意 见和建 议 , 然后 培 养 出的学生 更具 社会 适用 性 和 岗位 适用 性 。 促使教 师教 学 、 研 与 科 二 、 “ 单 式 ” 培 养 模 式 在 发 展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订 1 订 单式 ”培 养模 式 存 在风 险的 不 可预 测 性 。 当今社 会 、“
_订单式_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1.7“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周治巧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校企紧密合作,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教育实践中又面临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以优化人才供求结构,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与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作者简介:周治巧,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将企业与学校以“订单”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生产与教学相互依存,共同提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现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具有的优势1.校企合作,降低了学校教育成本(1)设备共享。
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具有许多先进的、学校财力难以满足的生产设备,教学实践中许多无法实现的基础设施可通过企业的现成资源解决,企业在提供学生实习基地方面的独到优势是一般校内实习基地难以比拟的。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学生既能感受到真实的职场环境,又能感受企业文化,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对接平台。
(2)人力资源共享。
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协商,使学生除学完规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外,还可以学习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为企业培训节约了人力;当学校有困难时,企业也可以安排技术专家给学生开展培训,以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实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共享。
2.人才优势,壮大了企业实力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在教育方法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订单式”培养企业实践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2017级订单班为例
“订单式”培养企业实践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2017级订单班为例张海燕(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摘要]“订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成与企业实际岗位对接实践知识链全过程培养。
但在企业实践教学阶段,因岗位原因,学生会被分配到各种不同情况的项目部,于是实践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对“2017级订单班”学生半年跟踪实践,针对产生的问题具体分析与研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岗位拟定不同解决方案,形成“订单班”长效运行机制,校企互赢互利,学生零距离接触岗位。
[关键词]订单班;实践教学;合作三赢;长效机制[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0-0134-02“订单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融入企业文化的专业特色教育。
订单班学生在入学第三学期平台课程结束后,经过校企合作单位宣讲企业文化,参观企业环境后自愿报名,进行面试筛选产生,第三学期统一进入工作室进行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可以结合订单企业为学生量身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实际项目用模块化项目制教学改变传统片段化的课程组织形式,工作室导师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知识点,学生以项目为牵引逐步落实专业知识和教学任务。
工作室以“准工作环境”的运作模式培养学生,认可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大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注重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守候着最最可贵的敬业精神。
一、“2017级订单班”校企合作模式(一)报名选优入学始引入订单班概念,让学生了解订单班的入选条件和学业及就业优势。
第三学期初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经校企共同进行“订单班动员及报名”宣讲会后,学生自愿报名,根据报名情况面试挑选,名额固定15人,与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设立企业奖学金和优先安排工作岗位等奖励措施。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作者:赖建斌王水全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09期衢州市技工学校与衢州杭甬变压器有限公司于2007年签订学生定向培养协议;即订单式杭甬班。
学生在该班经过一年半的理论学习和在公司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得到了企业“用的上、上手快、留得住”的肯定。
我校在两年多的订单培养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在校企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下这些经验:一、“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订单式”培养模式容易使学生认为“单位已定,就业问题已解决”,从而产生在学习上的松懈麻痹、不思进取等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建立了包括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在校表现以及车间主任的评价等多个方面在内的考评体系。
由学校和企业双方考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企业的思想顾虑,也使学生明确了“订单”不等于就业的观念。
二、订单班专业课的设置问题订单协议签订后,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企业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重新进行分解与科学组合。
设计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对课程结构、比例权重、内容衔接等方面要进行调整,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
在教材选择上,学校应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调研,然后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选定教材,或邀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编写订单班的校本教材。
课堂上应及时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介绍给学生,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那些没有被企业录用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三、订单班学生身份的转变问题顶岗实习期间是学生和工人的双重身份,在衢州杭甬变压器有限公司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中,我们发现有少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以为自己是学生就可以降低要求。
在学校学习时,就应该以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以公司的员工身份教育学生。
到顶岗实习时,才能让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状态,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实效性低下的问题。
主要原因包括培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以及就业指导不到位。
为了提升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应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关注、完善实习计划提高实习质量,以及落实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订单式培养的效果,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订单式培养机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职人才。
【关键词】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原因分析,对策,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就业指导,提升实效性,学生需求,实习计划,就业服务,总结分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普及,高职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兴起。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却面临着一些问题,表现为就业率不高、学生满意度低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效果。
订单式培养是指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强调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的培养模式。
由于培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低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相应对策,提高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和效果,进一步推动高职人才的培养和就业。
1.2 问题提出这种实效性低下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如培养过程中缺乏个性化关怀、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阻碍了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培养服务。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升订单式培养的实效性,更好地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根据服务外包企业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校企双方根据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要求、数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其在运行实施中的问题必须加强研究,以提高该模式的运行效率。
一、“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的问题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适应了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但在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客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中采用“订单式”模式的“订单”来源获取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对人才的来源方式并不做更多大的考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活动的影响,其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运营问题。
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人才供求关系中,服务外包企业对所需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缺乏主动寻求合作学校的主动性,所以也就不会主动发布企业的用工信息。
而高职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率,积极寻求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合作的主动性较高,但苦于没有适合的平台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并没有合作的响应者。
究其原因就是在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对“订单式”培养抱有较高热情的学校苦于找不到“订单”的信息,事实已经证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订单”来源信息获取不对称的问题已经成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障碍,制约着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模。
(二)服务外包企业相对稳定的团队结构与“订单班”学生频繁跳槽的矛盾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外包项目通常具有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所以企业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团队,以保持企业所承接的外包业务服务的连续性。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指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制定特定课程、招收特定学员进行培养)在理论上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企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此种模式的实效性却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出现了很多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对策,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一、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1. 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在企业制定特定课程时,往往会将其技能要求作为培训内容的主要依据。
然而,实际上技能只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一部分知识,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的支撑,往往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
例如,一名具备很好的技能的设计师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可能在与客户沟通时出现偏差或误解,影响业务的推进。
2. 招生标准不够明确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企业并没有明确制定哪些人适合参加“订单式培养”,这样就导致了招收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这些学生难以达到企业预期的要求,这样的培训模式很容易被视为“毒瘤”而被批评。
3. 培训方式不够多样化企业在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培养时,往往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规划、技能需求、学习兴趣各不相同,因此在培训方式中增加互动、实践等环节,可以极大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师资力量缺乏对于企业雇用的专业知识性老师而言,往往不具备教学方法论和教学心理学的知识。
由于不能有效地掌控学生成长的方法,教师在授教上往往也不是很有效,最终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不佳。
二、提高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的对策1.课程设计应更加全面在制订课程时,企业不仅应该考虑其专业技能的知识,还应该在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增加必要的修养,提高其语言表达、沟通交流、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
2. 招生标准应该更加明确企业应当借助社会媒体、大型求职招聘会等途径,广泛宣传有关的招生标准。
订单式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键词 : 职业教育 订单 教 育模式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 的重要任务。开 展职业教育必须打破校 园教育单一模式 , 加强工学
结合 。我校 在深人 开 展工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 模式 方 面 进行 了订单 式 探 索 , 得 了 一些 成 效 。然 而 在 实 施 取 享, 优势互 补 , 业 教 育 与 职业 需 要 紧密 衔 接 。 “ 职 校 企联 合 、 单 教 育 ” 真 正达 到 了“ 校 有 生 源 、 订 , 学 企业 有骨 干 、 生有 收 人 ” 学 的三 赢 目标 , 现 了教 育 资 源 实
第2 0卷
第 3期
郑 州铁路 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u a o hn zo a w yV ct nl Tcnc o ee or l f egh uR i a oao a & eh i C lg n Z l i l a l
V 12 N . o.0 o3
S p2 0 e .08
20 08年 9月
据用人单 位 的标 准 和 岗位 要 求 , 用 人单 位 共 同确 与 立培养 目标 , 定并 实施 教 学计 划 , 现人 才 定 向培 制 实
任技术员 , 工艺员 , 管理员或工人 , 并进行考核, 让学
生 提前感 受 市 场经 济 下 激 烈 的竞 争 , 前 体 会 就 业 提
的压 力 。
“ 订单教育” 是在借鉴德、 英等西方 国家职业教
育经验 的基 础 上在 我 国形 成 的一 种 职教 模 式 , 目前
企业协作建立实验、 实习基地的方式 , 把学生 的学 习
场 所转移 到 企业 , 学生在 实 践 学 习过 程 中 , 让 同时 兼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分析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选好订单式培养合作企业、构建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对策订单式人才培养通常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利用校企双方的有利资源,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培养高职学生,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
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和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的高职人才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实现了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赢。
订单式培养模式淡化了传统的学科性教学,突出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教学实际更能贴近现实,消除了高职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实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帮助完善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使自身教学更能贴近实际,进而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一、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强调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忽视理论教学和素质提升。
在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没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就是空洞的理论,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在高职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教育过分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对理论课程不重视,随意地减少或者取消理论课程,甚至占用理论课程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教学,这些做法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也会严重不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生长远发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订单式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教师有特别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践应用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要能了解对方的语言 , 进行充分的沟通。 但是, 正是 由于企 业 的合 作意 愿不 强 。 校在 企校 沟通 中处 于 学 弱势 地位 . 企校 沟通不 是很充 分 。 此外 。 业 与学 生之 间 的沟通 也 不充 分 。学生 企 还 没有 掌握 本行 业 或本 企业 的专业 知识 。 又没 有较
一
、
订 单式人 才培养模 式存 在 的问题
( ) 一 企业合作 意愿不 强
企 校合 作 过程 中 。 其 在初 期 , 要 企业 不 断 尤 需
深 入地参 与 。但 目前 , 企校 合作 主 要是 职业 院校在 推动, 大部分企业 对此 不是很 热心 。原 因主要 有 : () 1 目前 大 学生 就 业 总 体 较 难 , 企业 在 用 人 上 具有 极大 的选 择余 地 。 人 成本 较低 。多数 企业 负 用 责人 认 为 没 有必 要 为 培养 未 来 的大 学 生员 工 而 增 加企业 成本 。 () 2 企业在法 律上 没有支 持学 校 的义 务 。企 、 校 性 质上 本来 就存 在 很 大 的差 距 ,企 业 以盈 利 为 目
一
标, 学校 则 大 都 不 以盈 利 为 主 要 目标 ; 企业 的盈 利 性 决定 了企 业 的 主要精 力 会放 在利 润上 。 而学 校 能
回报 给企业 的 大都 是非 物 质利 益 , 校合 作有 时不 企 但 不 为企业 产 生利 润反 而 会增 加许 多成本 。 因此企 业 对企 校 合 作 不是 很 热 心 。 合作 意愿 不 强 , 觉得 没 有 必要 自找 麻烦 , “ 外 ” 做 额 的支 出 , 增加 不 必要 的 成本 。在 实际合 作 中 , 多企业 处于被 动应 付状态 , 许 不 可能 经常 性地 把 校企 合作 列 入工作 计划 、 费预 经 算 和工 作实施 之 中。有 调查 显示 : 业负 责人普 遍 企 反映, 在实 质性 合作 中 , 于政 策 , 业 的切身 利益 限 企 难 以保 障 。 大多 存 在 支 出多 、 涉 精 力 多而 回报 少 牵 和要 求 高 、 任 重 而 风 险 大 的客 观 现 实 。 至还 感 责 甚 到校 企合作是 企业 的 “ 负担 ”】 【 l 。 ( ) 习学生 的安全问题 。 3实 根据 规定 , 学生在企业 实习 时发 生安全 事故 , 可 能要承担 社会责任 、 企业 道
高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时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
M高等职业学校不断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客观上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为定向培养人才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
本文研究该校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下单”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培养。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互派师资、提供技术援助、企业向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奖学金等。
它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M高等职业学校为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客观上已基本能够满足企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但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1 师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结构不尽合理目前,该校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特别是青年“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近年来,虽然通过进修等方式大批教师取得高学历,但多数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差,也有些取得了高学历却不代相应课程,部分老师因各种原因:工资待遇低、条件差、缺乏成就感等而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跳槽等。
从总体上看教师数量比较多,但是基础课教师比重较大、专业课教师少,中青年双师型教师较少,教师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1.2 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职业学校的核心问题,是职业学校的生存线,M高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也一直不断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特别是订单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出现“进门容易、出门更易”的局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王艳【内容摘要】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展现了更深层次订单培养合作方式。
在订单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从制订方案到签订协议,从实践学习到顶岗就业,走出一条满足企业需求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多赢人才培养之路。
在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通过深度合作,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计划,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强化实习的考核与评价工作,是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订单班”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此探讨了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产方式的不同改变,对于技能高效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全球中职教育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怎样能让我国的中职教育跟上世界的发展速度,是现时期中职教育人员需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是院校以单位、企业、社会的具体用工需要与未来用工趋势,应用协议与法律制约的方法,结合企业对于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菜单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及单位培养各自所需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效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
1.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问题1.1企业参与性并不高因为订单本身的不明确性特点,导致企业参与热情并不高。
然而,“订单式”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谋求利益的原则实施的。
但是因为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区域性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订单学生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这对企业而言,如订单学生数量无法达到规模,对于前期所投入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与建设的实训基地都会失去理想的价值和作用,会造成教学成本的增大。
在此情况下,企业本身更偏向的是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设备投入及实训基地的设计投入都表现得并不积极,由此,在现时期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很多企业都不愿参与其中,企业内的技术专家并未参与教学。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倾向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已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半数以上。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显现,就业形势严峻。
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也加剧了这种现状。
1.“热门”专业选择的倾向性。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受“‘热门’专业找工作容易,‘冷门’专业找工作难”等思想的影响,许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未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盲目填写“热门”专业。
其产生的后果是:第一,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已选择的专业,以致学业无成,毕业找工作时连连碰壁;第二,学生争先涌向“热门”专业使得“热门”专业人才供过于求,人满为患,为这些学生今后的就业增添了许多难度。
专业选择的趋众性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2.盲目攀比高待遇的倾向性。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
但是对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受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一些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的影响,往往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高工资、高待遇的单位;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对低工资的单位也不屑一顾。
这些因素均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坐失良机,失去了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
3.工作单位选择的偏向性。
据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占的比例分别是:29.3%、19.4%、13.8%,而选择乡镇企业的排在最后,只占0.9%。
外企备受学生青睐是因为不仅待遇好,而且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乡镇企业的过分冷落,不仅是因为在乡镇企业里工作工资低、待遇差,而且因为乡镇企业缺乏个人职业长远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这种就业选择,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之困境及克服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之困境及克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办学理念落后、体制滞后、教师实践能力弱、难以适应当地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化和难以有效提升”订单”的数量和质量等等方面困境。
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构建全方位支持高职教育的体制,不断强化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是克服这些困境的根本途径。
标签: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克服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之概念“订单”一词一般用于商業领域,通常指采购方向供应商发出的定货单。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引用”订单”一词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经过协商,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为用人单位培养相应数量与质量人才的培养模式。
该人才培养模式由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共同挑选培养对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培养协议,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是高职教育产学研高度结合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院校实施并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途径。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之困境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日显,但由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特别是教育资源和体系、教育体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在实践中也遇到困境。
1.办学理念落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实质实施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方面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职教普教化”。
一些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来组织教育教学,强调学科性的主导地位,基础课比重偏大,职业技能训练严重不足;有些甚至可谓是本科教学模式的复制,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只作相应的缩减,实际是本科的”迷你版”。
二是盲目追求专升本。
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对口升入本科学习学生的比例作为评判办学成功的标准,还有的动用大量人、财、物谋求升格为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陈 进/山东职业学院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高等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建议,为我国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订单式”培养模式问题 对策研究一、高职院校现行订单教育存在误区(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概念界定不清,缺乏理论基础“订单式”培养模式近年来刚刚兴起,以往的高职教育体系中也没有一个完善的程序化标准,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也是很少,单纯在就业指向性的实践方面考虑反而“育人”目的、教育为本的理念略显单薄。
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也过多地围绕企业需求为中心,忽略了学校为社会创造更大社会效益的功能。
作为学校角度,无论“订单式”或非订单学生,都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单纯教育学生以就业为目的,更多的要挖掘出“订单式”教育更大的内涵价值。
(二)难以平衡学校和企业间课程功能不同的企业对“订单”学生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不同要求下对职业院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撰教材有很高的要求。
企业验收“订单班”考核项目弱化了大学同时基础课的功能,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企业验收考核的结果,减少了对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过于重视企业用人要求,打乱了原有的培养方案。
课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厉害关系超过了课程在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原本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很难在学校和企业间得到平衡。
(三)学校规模效益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学校因降低教学培养成本希望企业一直能够长期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且针对固定企业已经建立的教学培养模式和配套教学资源更能让学校轻车熟路,更能激发现有“订单班”的高职院校发展壮大“订单式”培养模式。
相反,若企业招聘人数不多或非连续性招聘就增加了学校培养学生成本,反而影响了“订单班”组建的积极性。
企业在同一学校连续招聘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容易引起近期繁殖问题,对企业长期发展存在一定弊端。
二、高等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分析(一)传统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有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比重较多,学科教学严重,严重消弱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有的学校压缩了本科的教学模式过分的追求专升本升学率从而扭曲了职业技能教育。
“订单式培养”亟待求解的几道难题
培 养 人 才 的 意 向 . 其 是 在 企 业 需 要 进 行 一 定 投 尤
入 、 出 的 情 况 下 。 业 主 动 “ 单 ” 动 力 普 遍 付 企 下 的
不 足 。
另 一 方 面 . 于 许 多 高 职 院 校 是 由 原 来 的 中 由 专 、 校 、 办学 校 升 格 或 从 其 他 各 种 “ 牌 军 ” 职 民 杂 转 轨 而来 。 而其 首 要 目标 就是 打 好 基 础 。 教 因 使
缺 乏 相 应 的基 础 。因而 。 单 式培 养 作 为 一种 新 订 的 办 学 模 式 的 探 索 和 实 践 . 于 许 多 新 办 高 职 院 对
1订 单 式 培 养 模 式 的 动 力 机 制 问 题 . 事物 发 展 的 动力 在 于其 内在 的矛 盾 . 内在 有 需 求 才 有 变 革 发 展 的 动 力 。订 单 式 培 养 是 校 企 双 方 的事 情 。 要 双 方 的合 作 。 于 双 方 的 内在 需 需 基 要 。从 学 院方 面来看 。 今就 业 率 已成 为 评 价学 当 校 办 学 水 平 的 一 项 重 要 指 标 . 业 率 直 接 影 响 到 就 其 招 生 、 会 声 誉 等方 面 。 业 竞争 渐 趋激 烈 。 社 就 因 而 学 校 寻 求 订 单 的 动 力 相 对 较 强 . 有 较 强 的 主 具 动 性 , 主动权 却 不在 自己手 中 。 在 企 业一 方 。 但 而 对 于企 业 而 言 。 管 近年 来 出现 了技 工 荒 。 多 尽 很 企业 难 以找到 急需 的高 级 技工 人 才 . 在求 职者 但
发 展理 论 、 教研 究。 高 中图 分类 号 : 1 G7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1 2 O 1 — 0 7 0 1 0 - 5 8( O 6) 4 0 2 _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浅议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摘要: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突出问题,“订单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新的培养模式被正式提出并加以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鉴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特别是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该模式在实施中又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
但是,该模式在实施中又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面临的问题(一)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阻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办学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
比较严重的是“职教普教化”现象。
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
(二)教师实践能力弱,使许多订单难以合格完成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
由于生活的圈子狭窄,环境相对封闭,教职工对市场经济陌生,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
加之一些学校并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第一位,对教师走出去没有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性要求,使得教师出门很困难。
因此,即使学校接到订单,也难以按用人单位要求完成。
(三)如何多接学生满意的“订单”是一个难点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这对于有体制和隶属关系天然优势的民办学校来讲相对容易,但对于仍居大多数的“吃财政饭”的公办学校来说,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困难得多。
因为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
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臵、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从产学合作的三个阶段即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互动性的产学合作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第一阶段,至多进入第二阶段,仅有少数和具有天然优势的学校能进入深层次合作。
事实充分证明,如何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订单”,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订单”的问题,行政干预显然难以长期奏效,必须寻找到一种校企互动的长效机制。
显然,如果校企的关系仅是松散型,甚至只是“两张皮”,那么“订单”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而不容臵疑的现状是,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动流于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做秀”,具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渗透并不多见。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一)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澳大利亚TAFE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1)教育模式与目标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育改为教育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学生培养目标从一般性转为“职业”的教育。
(2)对学生评价的变化:从知识性评价,转变为实际工作能力评价。
(3)学习结果的变化:从学校颁发学习文凭改变为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4)教师要求的变化:教师需要认证的学历、职业经历,并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证书。
(5)企业身份的变化:从不参加学校学生教育过程,到紧密结合到其中。
(二)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
通过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高职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条例的规定,再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
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规模。
(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订单”质量1.各地方和行业部门结合需求,主动与高职院校签订“人才订单”各地方和行业部门要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划。
认真实施教育部等六部门推进的“高职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认真实施劳动保障部等部门推进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要主动与高职院校签订“人才订单”。
2.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
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切实改善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建成一批条件较好、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
实训设备的配臵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
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装备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实训基地要建立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不仅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还应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
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
3.设臵实施机构,制定奖励政策,构建寻求订单的全员工程除了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和参与的自觉性以外,高职院校内部要设立实施“订单”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负责对外联系、拓展订单教育的合作单位,巩同和加强与签约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对内协调各系部与企业的联系和工作运行,如教学计划的调整、实训时间的安排、管理问题的解决、教师培训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等。
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推动订单教育的开展,并就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磋商、协调机制,就学院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统筹和决策。
学校应制定奖励政策,按照专业分类开展就业工作评比,积极鼓励教职工、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寻求订单的全员工程,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4.选择合作单位,签订高质量订单选择实施订单教育的合作单位,一要考虑企业的实力和基础,有无合作的前景和价值,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学生毕业后愿不愿意去;二要考虑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是否先进、新颖、超前,学生能否学到东西,能否学以致用;三要考虑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订单教育是企业的自愿行为,自愿是合作的基础,这是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四要考察企业的诚信度,对合作无诚意,不能履行合作协议条款的企业,要建立动态淘汰机制。
为保证订单教育的健康运行,规范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双方必须签订《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从而保证操作更加规范、完善和有效。
三、结束语“订单培养”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从这种模式本身看,为更好地与市场、企业需求相结合,学生入校前、入校后和即将毕业都可被“预约”或“速签”,同时也要求诸如学分制、弹性就业、中途就业、提前毕业等政策措施相配套,这些虽然增加了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就业率,但难免对学生学业的完成,对其知识的积累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又有悖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青年人的社会活力。
如果被提前“预定”,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从此不再用功学习;有的若在毕业后有新的发展机会或动向,但限于合同关于服务年限的规定而无法动弹;或者用人单位当初的承诺在学生毕业以后不完全兑现等等,这些突现出的“机会成本”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订单培养”模式的纵深推进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的“下单方”多为大公司、大企业,因为其有3~5年的用人规划,而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到这种模式中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引导中小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其中的人才规划可以作为“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的雏形,这样就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快“上手”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才紧缺的问题,也为大学毕业生尽快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社会提供机遇。
“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的“产品”多为技能型人才,而管理类的软科学人才被“下单”的少,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紧张的群体中,这类人才也是最多的,一方面是管理知识的通用性决定了管理人才被预定的希望很少,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引导用人单位融入“订单式”培养教育模式,感受该模式下的人才给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速度,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
【参考文献】:[1]谢永超.提高订单式教育有效性,人才需求方之应对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03,(14).姚自平.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 ].职教论坛,2003,(14).戴勇、承剑芬.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5,(1).巴世光.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4,(12).张健.订单教育运作的内在机制与操作要领[J].职业技术教育,2005(2).梓和荣、沈宏毅等.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