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rashen的_监察模式_理论指导外语教学_邓华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英语教学论选择题及答案

完整版英语教学论选择题及答案

第四章1.根据卡南尔和斯温纳(Canale and Swain )的论述,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

A.语汇能力B.词汇能力C.语言能力D.策略能力Key: D (pp. 75)2.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认为,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施行着以言述事、以言成事和三种行为。

A.以言做事B.价值判断C.表情达意D.发出指令Key: A (pp. 77)3.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微观功能包括工具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和及。

A.策略功能、思维功能B.相互关系功能、规章功能C.篇章功能、人际功能D.思维功能、篇章功能Key: B (pp. 74)4. 一些学者从社会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探讨和的理论。

A.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B.语言使用和交际能力C.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D.语言使用者和语言能力Key: C (pp. 75)5.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包括:懂的形式上的可能、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行性、和。

A.能在交际中得体地使用;B.拥有社会语言能力;知道某些话语能否实际说出来拥有语篇能力C.拥有策略能力;D.拥有策略能力;拥有篇章能力;拥有社会语言能力;Key: A (pp. 75)6.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理论中,可以验证,可以是真实或错误的陈述的句子类型是。

A.行为句B.叙述句C.受约句D.指令句Key: B (pp. 77)7.意念大纲的诞生和理论有密切关系.A.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B.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C.韩礼德的功能学派D.卡南尔和斯温纳的理论Key: B (pp. 78)8.外语学习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探究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另一种是。

A.从语言本身结构的研究;B.从社会属性方面的研究;C.跟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D.不同类型学习者学习特殊性和规律性的研究;Key: D (pp. 78)9.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是。

A.刺激---- 反应B.输入---- 反应C.刺激一一理解一一反应D.输入一一理解一一反应Key: A (pp. 79)10.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所有学习,不论是言语还是非言语学习,都要经过一个过程。

对克拉申_监察模式_的探讨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克拉申_监察模式_的探讨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08.07(中旬刊)一、对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model)理论探讨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模式中,克拉申提出了有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子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环境中有意义的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话语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遇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krashen指出输入的语言应当时可理解的,但是Gass(1998)却提出重要的应是“被理解的”(comprehended)而非“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输入。

语言学习是由学习者完成的。

语言输入是否可理解是由说话人来调整的而语言输入是否被理解则是由学习者来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例如,在课堂上,学习者对在教师看来是可理解的相同的语言输入的理解有所差异.在这一点上,Krashen忽略了谁在学习语言.2.监察假设(MonitorHypothesis)“监察模式”的基本意思是,言语由“习得系统”产生。

“学习”只是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只用于纠正言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Krashen1982,15).克拉申认为,学习与习得在第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及流利程度由“习得”决定。

“监察”被用来改变说出或写出话语中的形式错误。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The thir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ainly analyzing Steinbeck's works after 1930s of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first part takes Cannery Row (1945) and The Pearl(1945)as a analytic target,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mor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binding motif.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East of Eden (1952) and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196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spiritual ecology and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by analyzing his two non-fiction works Travel with Charley and in Search of America(1962)"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Americans (1966), discusses how to embody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and the origin between Steinbeck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from ecological holism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analyzes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mplications. Secondly, through Steinbeck’s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 and the marine biologist Edward Ricket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i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inbeck and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论监察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监察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监察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王早红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2期【摘要】“监察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著名二语习得理论。

其核心由五项基本假说构成,即: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从这五个假说出发,将监察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

该研究为中国目前外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指引了方向,为未来中国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监察理论外语教学克拉申【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06-01一、监察理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外语习得原则与实践》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由五项基本假说构成:(一)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根据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种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习过程。

“习得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要以获取信息或以信息交流为目的,关注“意义”而非“形式”。

“学习过程”则是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二)监控假说。

“监察”是学习者对自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它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语言输出期间和语言输出之后。

根据这一假设,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得”只起监控、审查或编辑的作用。

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二外语学习者才能使用监察功能:1.充足的时间;2.注重形式;3.了解规则。

克拉申区别出三种不同的监检使用类型:第一种是使用得比较成功的。

这种人在口头使用语言时常有失言,但经人指出后能够自己改正;在写作时,由于较注重语言的形式,很少会出现错误。

第二种是使用过度的人。

这种人对语言的规则懂得很多,却不敢作口头表达,但书面语一般都较准确。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克拉申(krashen)的五个假说是具有广泛争议的。

本文通过对五个假说的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论最具有争议性的是输入假说,它缺乏定义的恰当性和解释的功效性。

基于kaplan的理论评价模型,其他的几个假说也是可争论的。

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启示,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必须意识到他们的责任除了语言教学本身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生的焦虑,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可忽视的是,批判式思维的价值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五大假说二语习得克拉申外语教学多年以来关于二语教学的理论有很多,学者们专注研究的方面包括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双语教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心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等。

在这些理论之中,南加州大学的名誉教授stephen krashen的五个假说被视为二十世纪末最具争议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1]。

krashen的五大假说理论包括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下面我将逐一解释与分析每一个假说,并谈谈五个假说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

一、五个假说的含义1.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学习是有显著不同的[2]。

语言习得的概念的过程是小孩子如何获得他的第一语言的过程。

无论是这个过程的本身,还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所获取的知识,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换言之,学习者自身并没有意识到他获取了某些知识。

Krashen监控模式理论与英语教学word资料4页

Krashen监控模式理论与英语教学word资料4页

Krashen监控模式理论与英语教学1 Krashen监控理论的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Chomsky将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即内在的语言能力。

他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

受这一理论的启发,许多语言学家对二语的习得能力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众多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中,Krashen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里的每个假设都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向前带进了许多步。

2 Krashen 监控模式的内涵在20世纪70年代末,Krashen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这一概念,并随之提出了五个相关假说来丰富其所提出的语言监控模式。

其中五个假说是:“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2.1 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习得与学习假说是Krashen监控模式的核心,同时也是语言监控模式的基础。

Krashen主张把学习细化为学得与习得两种获取知识的方式。

“习得”是指学习者无意识,自然地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自如地运用到真正的实际交流中。

“学得”则强调学习者在明确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进行学习。

2.2 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Krashen认为对目标语语言规则的学习是按照一系列特定顺序进行的,并且这些顺序对于许多语言学家来说是可预见性的。

通过一些调查研究,Krashen总结出无论二语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社会环境有何不同,他们在学习英语语法规则时是按照大致相同的顺序习得的。

2.3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语言学习的两种不同途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习得更有利于学生进行free thinking 和 free talking,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勇敢地用目标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此时语感也就一点点培养起来。

Krashen%

Krashen%

M A S T E R137摘 要:本文阐述了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探讨Krashen 的输入理论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旨在借鉴Krashen的理论摸索出适合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输入假设 二语习得 英语教学一、引言Krashen是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他提出的输入理论是颇有影响的理论, 并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热烈讨论。

这一理论体系对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拟从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理论出发,探讨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二、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K r a s h e n受乔姆斯基的语言内在天赋理论(i n n a t e theory)的启发,他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

该模式以5个假设为基础,即习得—学习假设(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提出了自然习得(acquisition)与正式学习(learning)两个概念的划分,这也是他的理论的中心内容;在他的自然顺序假设理论中,他强调习得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先后顺序,语法结构也是依一定顺序而获得的。

在监控假设理论中,他认为人人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一系统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在输入假设理论中,他强调当学习者能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

而情感过滤假设力图说明其他感情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尽管Krashen 的理论是较全面的二语习得理论,但其中问题还很多,集中体现在区分“习得”与“学习”的定义上。

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作者:夏船刘本刚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2期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当今大学英语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人文素质的一项重大改革。

本文阐述了分级教学的前提和指导思想,Krashen“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并从学生分级别分层次、分级教学目标、分级教学内容和方法、分级教学课程设置、分级教学形式、体现语言输入假设原则五个方面探讨了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Krashen“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86-011 分级教学的前提和指导思想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全国高校普遍扩招以提高国民素质,但却给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非常严峻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语教育区域差异极其明显,而学生英语水平从个体上来看也参差不齐,再加上班级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本着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颁发,以Krashen“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思想,将学生按现有学习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立不同的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挖掘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

2 Krashen“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从1975年开始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他提出了五个以假设为基础的语言输入理论。

其中核心部分是输入假设理论。

这一理论是他经过长年的研究得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的过程的实质性认识。

他的“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中的i代表语言学习者目前语言学习的水平和状态,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

他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及思考发表时间:2011-12-23T15:45:00.62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王红羽[导读]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王红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21-02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流派众多,并有多维化发展的趋势。

各种流派观点各异,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就其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问题。

关键词:二语习得;流派;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非常复杂,其理论众多,观点各异。

Rod 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的导论部分,就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向多维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研究视角也是各种各样。

有从心理学角度讨论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神经语言学角度、外语教学角度等角度讨论的。

下文主要探讨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流派的观点及笔者个人的一些问题和见解。

一、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Chomsky认为,语言习得是一定的语言经历激发心理器官(即普遍语法)的生长。

语言知识不是学会的,它们是作为核心的普遍语法原则存在于大脑之中,是生物性天赋的一部分,无需学习,也不能违反。

它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一种建立语言参数值的过程。

普遍语法理论将第一及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规律与特性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联系起来去解释习得现象。

这一角度既新颖又有意义。

这一假设力图证实第二语言来自一个独立的语言机制而不是认知系统。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了最新语言学理论基础上,重新引起研究者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及重新评价。

总体来看,这一理论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普遍语法理论强调语言的共性,但是语言是有个体差异的,语言也是在变化之中的,所以语言的相关性能很好地预示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似乎不太可靠。

课题研究论文: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课题研究论文: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学科教育论文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提出了著名的“监控模式”理论,轰动二语习得界,对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及其研究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该理论也存在不少缺陷,引来诸多的非议与批判。

本文就“监控模式”理论进行述评,并简要探讨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意义。

二、“监控模式”理论介绍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即:习得-学得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一)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在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中,区分“习得”与“学得”是其理论假说的基础。

习得是潜意识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与儿童习得语言相类似,习得过程关注的是意义而非形式。

学得则指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语法形式与规则,并能感悟这些规则。

同时,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转换关系,但学得的知识可以“监控”习得的知识。

(二)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建立在“习得-学得假说”的基础上[9]。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的作用各不相同,习得的知识是用来表达意义的,而学得的知识则起监控或编辑输出的作用。

其作用的发挥须满足三个条件:1.时间充裕。

语言使用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2.了解语言规则。

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3.注重语言形式。

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于语言形式,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三)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人类获得某种语言须遵循一定的自然顺序,这种自然顺序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不会受到学得系统的干扰[9],即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摘要: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且颇受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

本文将对这些假说作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并从实践角度分析“监察模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监察模式语言习得假说1 “监察模式” 理论诞生的背景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

后来的斯金纳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

之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他的认知发展论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通过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特点的分析,形成了言语生成理论。

他将语言习得分为两个层面,即能力和表现。

能力就是指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本族语言中天赋的和习得的全部语言知识;表现是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创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则,以及分析语法错误和错用的原因。

深受乔姆斯基言语生成理论的影响,Krashen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对“监察模式”进行了首次描述,强调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探求语言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2 “监察模式”理论的具体内容2.1习得与学习假说Krashen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就像儿童牙牙学语一样,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外语环境中,所听所看的都是这种目标语材料时,这种过程应是“习得”。

而一旦我们特意注意所学语言的形式及语法规则时,这一过程就变成了“学习”,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2.2监控假说“监控”是学习者对白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它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期间或之后。

2.3自然顺序假说自然顺序假说提出,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是以一种可预示的顺序逐步掌握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的掌握,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阶段,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习者进入监控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途径包括提供大量的输入和创设语言环境,以及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真实交际。

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关键,教师应该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教师需要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者语言能力、自主学习、有效教学方法1. 引言1.1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监控模式理论本身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监控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监控模式理论也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至关重要。

2. 正文2.1 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概述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过程和策略。

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对目标语言的输入进行监控和调控,来实现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和使用。

克拉申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语言输入、语言学习和语言产出。

在语言输入阶段,学习者需要通过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建立对目标语言的认知基础。

在语言学习阶段,学习者通过对输入的语言进行监控和修正来逐渐学会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

在语言产出阶段,学习者通过输出语言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继续优化自己的语言能力。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监控理论70年代末,Krashen(1979,1981,1982)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解释性描述。

1985年,他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这个理论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设”组成: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2、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3、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4、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语言,那就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

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如果语言信息是那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与内容,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无法进入学习者的头脑,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习得效果。

Krashen认为听力活动是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Krashen只强调听,不强调对语言的使用,这显然是与“交际法”教学理论背道而驰的。

他主张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他用i+1的公式来代表他的主张.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他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是稍微超出他目前所处的水平。

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是指像母亲或大人对幼儿说的话(motherese),或者人们对学说自己母语的外国人的说话方式(foreigner talk),这些话往往很短,语法相对简单,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话语调整到外国人的水平。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践 活 动 的密 度 。 4 “ 监察模式” 理 论 的局 限性 “ 监 察 模 式 ”理 论 为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 研究 做 出 了 积 极 的 贡
“ 监 察 模 式 ” 理 论 诞 生 的 背 景 早在 2 0世 纪初 , 行 为 主 义 的创 始人 华 生 将 言 语 看 成 是 由言 语 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官 活动 组 成 的 习惯 系 统 。 后 来 的斯 金纳 用 操 作 条 件 反 射 来 解 释 言 语行 为 和儿 童 语 言 的习 得 。 之后 , 瑞 士 著名 心理 学 家 皮 亚 杰 通 过 实 验 认 为 不 同 年 龄 有 不 同层 次 的语 言 学 习 的认 知 能 力 , 他 的 认 知 发 展论 为语 言 习得 的研 究 奠 定 了基 础 。 2 0世 纪 5 0年 代 ,乔 姆 斯 基 通 过 对 转 换 生 成 语 法 的形 式 特 点 的分 析 , 形 成 了言 语 生 成 理 论 。他 将语 言 习得 分 为两 个 层 面 , 即能 力 和 表 现 。 能 力 就 是 指 目标 语 的 语 言 知识 , 包 括 本 族 语 言 中
中学 习外 语 。 3 . 5提 高 语 言 的接 触 频 率 外 语 学 习 同母 语 习 得一 样 是 一 种 实 践 性 很 强 的活 动 ,它 不 但 需 要 真 实 程 度很 高 的 活动 空 间 。 也 需 要 一定 量 的 活动 时 间 。 从 某种 角度来说 , 外 语 学 习 活 动 经 历 三 个 阶段 : 理 解语言材 料( 信 息 输 入) ; 丰 富语 言 认 知 结 构 ( 知 识 积 累) ; 运用 语言实 践( 加 工 输 出) 。所 以 , 在课 堂教学 中, 我们 要 保 证 信 息 输 入 、 语 言操 练 和 实

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

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

当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 的各个方面,科技进行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创新。实 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创新,包括知识教育和技术创新,其前提是具有拥有创新 能力的人才。 创新能力是指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力 的条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 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可理解输入只有在低情感过滤中才能达到积极的效果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即一种重视学生的低过虑情感为主导的语境并且在各种活动中不断鼓励学生以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克服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诸如焦虑自卑敌对等从而使学习者感觉到只要自己能够主动地学习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第 2011 02
年 ·期
法— ——沉浸式教学法。 (二)创设惬意宽松的教学环境,降低情感障碍 Krashen 的情感过滤假说涉及到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
素。他认为,可理解输入只有在低情感过滤中才能达到积 极的效果,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即
二、运用二语习得理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种重视学生的低过虑情感为主导的语境,并且在各种活
使他们努力克服焦虑感,是积极的因素,通常与竞争相联 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4)在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课堂教
系。退缩性焦虑指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以回避焦虑的根 学中的侧重以说为主的问题,代之语,后者则阻碍学习 者积极主动地探索目标语。实际上,外语课堂上的焦虑会 阻碍交流,但如果学习者在重要的考试之前没有一定的焦 虑,他们在考试中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因此,适当的焦虑 对于学习者是必须的,可使学习者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科研课题论文:克拉申监察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科研课题论文:克拉申监察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学科教育论文克拉申监察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往的深入开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要求不断增高。

时代的开展要求外语工作者不但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而且要听、说、读、写、译全面开展,具有良好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调查发现,今天的外语教学依然以阅读为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亟待提高。

纵观整个二语习得领域里研究者们提出的林林总总的理论模式,具有最全面解释力和最大影响力,同时也最具争议性的当属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提出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1981〕。

本文旨在探究这一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克拉申的监察模式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习得机制理论的启发,克拉申〔1981〕建立了自己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称监察模式。

这一模式一提出,就在语言学界特别是二语习得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

该理论建立在五个假说之上,即: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Hypothesis〕、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天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1981〕。

习得与学习假说指出,“习得〞与“学习〞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应在理论上进行明确区分。

“习得〞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学习过程,根本依赖人脑中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能力,与“习得〞最近似的学习过程就是儿童在自然状态下依托交际过程无意识地习得母语的过程;“学习〞那么是在非自然、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其内容一般是语言的运用规那么和语法形式,这些内容一般形成学习者有意识的语言知识。

克拉申在本假说中明确指出,语言运用中使用的只有“习得〞的语言知识;“学习〞的语言知识只起监察作用,在有意识状态下帮助语言运用者确定说出的话语是否符合有关规那么。

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共6页word资料

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共6页word资料

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

近年来,我国实行“三教统筹”,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更是突出了重视实用能力培养的要求,然而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普遍令人担忧。

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偏低,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薄弱,上课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所学知识不能应用于所学专业。

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探索更为有效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方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1982)在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监察模式理论。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监察模式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

本文依据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探讨其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

一、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理论“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输入假说。

Krashen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所输入语言内容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因此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即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此模式包括五个假设:学习和习得假说,语言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1982)。

1.语言学习和习得假说Krashen(1985)明确了“学习”和“习得”两个概念,“学习”(learning)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acquisition)指潜意识地类似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Krashen 认为“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学习”只能对语言的运用起监测作用,但不能使学习者获得言语交际能力,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

L2的自然习得顺序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 也遵循一个固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可以 预测的。 这种固定的习得顺序不受语言教学顺序的 影响; 当学习者在言语表达任务中需要或允许运 用元语言知识时,其言语表达则表现出不 同顺序。
3.监控假设
“监控”是就学习者“学得”知识的作用或 功能而言的。 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 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 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 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习得”与“学习”的功能
这些概念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学习者获得第二 语言规则的内化过程,而且还可以用来说明 实际的语言表达过程。 “习得”是在自然交际的状态下自然发生的 言语加工过程,不可能在有意识的语言规则 学习过程中发生的。 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只能用来监控通过习得 获得的语言知识的输出过程。
“无接口”观点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 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 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 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 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 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 发生。
二、教师话语为L2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教师话语是教师课堂上对学习者所说的话语,特点 是语速较慢、句子结构完整、句法简单。 母语者对外国人所说的“外国人话语” (foreigner-talk)与教师话语有相似的特点,根据 外国人的语言水平进行调整。 这些话语的特点,虽然不是导致习得的直接原因, 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教师、母语者在与语学习者交际时,都会调整其语 言,为学习者提供了理想的语言输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与写杂志
ReadandWritePeriodical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Vol.10No.1January2013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邓华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且颇受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
—“监察模式”。

本文将对这些假说作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并从实践角度分析“监察模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监察模式语言习得假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28-01
1“监察模式”理论诞生的背景
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

后来的斯金纳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

之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他的认知发展论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通过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特点的分析,形成了言语生成理论。

他将语言习得分为两个层面,即能力和表现。

能力就是指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本族语言中天赋的和习得的全部语言知识;表现是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创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则,以及分析语法错误和错用的原因。

深受乔姆斯基言语生成理论的影响,Krashen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对“监察模式”进行了首次描述,强调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探求语言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2“监察模式”理论的具体内容
2.1习得与学习假说
Krashen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就像儿童牙牙学语一样,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外语环境中,所听所看的都是这种目标语材料时,这种过程应是“习得”。

而一旦我们特意注意所学语言的形式及语法规则时,这一过程就变成了“学习”,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2.2监控假说
“监控”是学习者对白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它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期间或之后。

2.3自然顺序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提出,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是以一种可预示的顺序逐步掌握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的掌握,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2.4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监察模式”的核心内容,Krashen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

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2.5情感过滤假说
Krashen试图以情感过滤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他们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参差不齐。

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量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不恰当的情感(如学习动力不够、过度焦虑等)会对语言输入产生阻碍,使其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当然也就不能进行语言习得。

3“监察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尽管母语已足以帮他们解决在一般社会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随着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异族文化的交流,学生有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需要。

3.2建立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在言语、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关怀、欣赏、肯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压力,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往往远离现实生活,难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

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没有真实性情景可依。

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体现真实情景的语料库。

教师必须模拟真实程度不一的情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语境库”的局限性,形成多层次情景。

3.4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结果学生难以提高各种语用能力,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语言软件的开发,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

3.5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
外语学习同母语习得一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需要真实程度很高的活动空间,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动时间。

从某种角度来说,外语学习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理解语言材料(信息输入);丰富语言认知结构(知识积累);运用语言实践(加工输出)。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保证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实践活动的密度。

4“监察模式”理论的局限性
“监察模式”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几项基本假设上。

如“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确定某一过程到底是“学习过程”还是“习得过程”,也无法确定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是来自“学习过程”还是“习得过程”。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两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

Krashen的自然顺序假说主要是建立在词素习得顺序研究基础上的,而这些研究从有限的语言现象推导出普遍的语言习得顺序,在方法上是站不住脚的。

Krashen提出了自然顺序假说,却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语言习得会存在这种顺序。

他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强调语言输人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却又没有准确定义“可理解的”到底是具有什么样特征的语言输人。

他试图用“情感过滤”来解释学习者差异,似乎也过于简单化。

“情感因素”是如何过滤掉语言输入的?为什么这些因素能过滤掉某些语言输入而放过另外一些输入呢?
总之,“监察模式”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确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Krashen的理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间题,它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容抹煞的,特别是它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强调注重意义的语言交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Pasty M.Lightbown and Nina Spada.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Oxford:University Press.Third Edition.2010.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7.
[4]Long M H,Larsen-Freeman D.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1.
128
--DOI:10.16071/51-1650/g4.2013.01.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