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用药研究 ppt课件
ppt课件
22
桂枝配芍药
①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 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 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 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
ppt课件
23
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 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 的功能。
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 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 调整阴阳的功能。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 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用药
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
•用药
单味药 用量
应用特点、规律 功效的把握、再认识问题
ppt课件
16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 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
ppt课件
17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ppt课件
19
• 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脾、胃;
•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
于血脉、胞宫;
•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心。
ppt课件
20
§/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太阳(亦称老阳) ▅▅▅▅ ▅▅▅▅
太阴(亦称老阴) ▅▅ ▅▅ ▅▅ ▅▅
少阳
▅▅▅▅ ▅▅ ▅▅
少阴
▅▅ ▅▅ ▅▅▅▅▅
13
三 六经辨证论治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 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 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
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 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16
标 膀胱
心
属
手经
肾
足经
少阴
17
3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西医现在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 菌株的变异,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如甲 流、顽固耐药菌株、非典。 非生物性致病因素比重增大,如冠心病、 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癌症、;
4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世界之大难治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 残疾(世卫组织) 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正有优势和特色。 形神合一、心身合一、天人相应等。 辨证论治调动自身机体的积极性——扶 正祛邪。
14
三 六经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就有三阴三阳及其开、阖、枢理论, 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 阳传变理论,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 腑相配,展示了一副错综复杂的人体形 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三阴三阳热 病传变之说亦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经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一阴一阳为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既是一个生理框架,又是一个病理框架。 六经是说明经络循行部位 脏腑各自不同生理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未重要的理论依据。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ppt课件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中医医古文-《伤寒论》序优质课件PPT
2021/02/01
返回主页
13
返回
宾 语 前 置
2021/02/01
惟名利是务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彼何荣势之云哉?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1、以“是”、“之”为标志。
2、疑问代词为宾语。
3、否定句“之”为宾语。
返回主页
14
返回
2021/02/01
婴:《说文》本释“绕 也。”段玉裁考证应 “颈饰也。”
2021/02/01
2
返回主页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 的临床诊疗专书。书中精选 了三百多方,这些方 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 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2021/02/01
3
返回主页
课文
随文注释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
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 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
进:进身。
退:退居。 惷:同蠢。 徇:营求。
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2021/02/01
第一自然段小结
5
返回主页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 向:先前。
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
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 古训:指古代留下 訓,博采衆方,撰用《素問》、 的医学著作。
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 告穷:巫祝用尽办
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
法无济于事。 归天:归属天命,
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 即归属命运。
滅,變爲異物 ,幽潛重泉,徒爲啼 赍:持着。
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 重器:喻人身体。 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 异物:指死亡的人。
伤寒论十讲姜建国课件
麻、杏(相反相成、宣降肺气)
[析疑] 1、太阳伤寒证脉能否浮数? ① 假病案例(发烧39度,脉浮紧) ② 《内科学》感冒例 2、去上沫的机理何在?
陶弘景:令人烦 张锡纯:含有发表之猛力 柯韵伯:止取清阳发腠理之意 3、麻黄常变之用 麻黄之用之常: 发汗:解表邪(麻黄汤)、开鬼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平喘—麻杏甘石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利水—间接(大小青龙汤) 宣阳:胸肺之阳—麻黄升麻汤 肢体之阳—阳和汤
〖原文〗共28条,重点条文5条 (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
佐助芍药
调药和中
辨
病机
证
证候
论
治
治法
特
点
方药
阴弱
理
法
汗出
方
药
和营
一
芍药、大枣
线 相
服法
贯
啜粥
“群方之冠” 柯琴“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下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析疑〗 1、脉浮缓之本义(非缓脉之义,与紧脉相对而言,
具有相对意味,脉不紧即为缓意) 2、芍药敛汗吗?
论证:《本草经》:味苦,破阴结、通血痹、利小便 仲景方:大柴胡汤、四逆散、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内经》:酸苦涌泄(酸则收)——常变思维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 草石膏汤。(63)
〖重点〗 烦 躁、麻石配伍
伤寒论·田英章行书课件资料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14]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四[1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五[16]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六[18]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促一作纵[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2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十一[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25]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三[26]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27]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28]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29]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芍药甘草汤方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四[34]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六用前第五方[36]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七用前第五方[37]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八[38]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九用前第八方[3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40]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十一用前第十方[4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4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43]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用前第十二方[44]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十五用前第十二方[4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十六用前第五方[46]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十八用前第五方[5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十九用前第十二方[5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二十用前第十二方[54]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二十一用前第五方[55]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56]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57]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61]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6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63]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64]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65]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九[66]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67]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一[68]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70]芒消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煮两沸顿服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71]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73]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74]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音到下同心中懊憹上乌浩下奴冬切下同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三十八[76]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两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三十九用上初方[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四十用上初方[78]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方四十一[79]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方四十二[80]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方四十三[82]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四十四方本阙[88]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作逆[89]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0]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9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9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四十七方用前法[95]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四十八[96]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四十九用前方[97]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
+ 按法类证(钱潢、尤怡)
+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论点与
《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 + 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 + 《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承气汤 + 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炙甘草汤
+ 《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和巧妙
应用《伤寒论》方与法。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三审意见:
“本教材最大的改动是将历届的《伤寒论讲义》 或《伤寒论选读》改成了《伤寒学》,改动很 有必要,也很有胆量,既然研究《红楼梦》可 称为“红学”,研究敦煌可称为“敦煌学”, 为什么研究《伤寒论》不可称为“伤寒学”呢? 况且这一教材名已经教委批准。一门学科的成 立,一般说来有三个必备条件,即独特的研究 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理论体系。对 照《伤寒论》的研究,称为“学”是没有问题 的,因此,据此认识,认为熊曼琪教授对“伤 寒学”下的定义也是恰当的。” + 王永炎院士:“本教材对“伤寒学”下的定义 是妥当的”。
《伤寒论》学术渊源
源与流,理到治 源与流
《内经》
《伤寒论》
姐妹篇
《温病学》
《金匮要略》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
从学术言 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内容言 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
《伤寒论》成书:
+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在
世,荆州南阳郡人 ,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 被后人称为“医圣”。
+ 成书约200-219年。
+ 宋本
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不复见) + 赵本 明代赵开美复刻本 +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 南北朝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唐代王涛《外台秘要》
+ 日本的康平本与康治本《伤寒论》
+ 敦煌出土医书残卷 (均在国外)
晋唐时期: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 编次,使散乱的仲景原书得以流传,并开 创了方证相类的整理研究方法。
+ 王叔和,是伤寒学派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人
物
+ 孙思邈,对《伤寒论》整理研究采用方证相类方
法
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专著不断问 世,形成《伤寒论》研究第一次高潮
林亿对《伤寒论》的校刊 许叔微着意发挥以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阐述了伏气温病的机理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注重寒毒为病 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是 逐条全面注解《伤寒论》第一医家,
+ 证候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 辨证思想和方法
学科必备条件:
+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 研究领域
明清时期:形成《伤寒论》研究 第二次高潮
在晋唐、两宋研究基础上,更注重从《伤 寒论》条文中探讨仲景辨证论治指导思想、 治疗原则及具体辨证论治方法,使之系统 完善。
+ 脏腑经络说(李时珍)
+ 六经气化说(张志聪) + 经界说(柯韵伯)
+ 形层说(程郊倩、俞根初)
+ 治法分经说(钱潢、尤怡)
+ 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 + 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 第一章 绪论
+ 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 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 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 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
《伤寒论》地位:
+ 是中医经典著作 +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治
+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中
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奠 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寒 杂病论》, 一偏外感,一偏内伤 。 + 《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病 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并自 成体系。
+ 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
+ 当时医药发展水平-医学理论、临床、方药
相当成熟 + 当时疫疾流行 + 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
《伤寒论》沿革:
《伤寒卒病论》
《伤寒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57年)
《伤寒论》版本:
+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 有利于科学界定伤寒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 拓展了伤寒论学术研究领域 + 有利于继承与宏扬中医临床经典学术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 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 历史渊源 近1800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并形 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 研究人员 国内外一大批研究学者,著作3000种,医家600 余家,自1950年至今,发表论文17000余篇。 + 学术地位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基础,对中医临床各科, 以及中医学基础、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均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重点仍是对《伤寒论》六经本质的探讨 与辨证论治阐发。
+ + + + +
祝味菊认为六经本质是正邪相争 黄竹斋运用中西医理论解释六经本源 陆渊雷参合西医理论对六经病证进行阐释 恽铁樵认为六经为六种病变的界说 曹颖甫致力于临床 运用
+ Biblioteka 0年代:白虎汤治流行性乙脑,茵陈蒿汤治疗肝 + + +
+
炎 60-70年代: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 80-90年代召开全国、国际性仲景学说研讨会1991 年成立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 利用现代科研手段探讨证候本质、经方作用机理, 辨证论治的规范化、定量化等均有显著进展。 日本《伤寒论》研究取得不可忽略成果。新加坡、 法国对《伤寒论》也有一定研究。
医著, +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 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 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