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得先改变

合集下载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书笔记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书笔记1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以前也读过一些,但是读过之后,总有些东拼西凑的感觉,读过了,也就过去了。

而这次读到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书的题目就带有革命性,对传统的家教理念是一种颠覆。

由此,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句话耳熟能详。

但就是在本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才真正有所领悟。

生活习惯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实施这项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正是我们的家庭。

对孩子爱心、感恩心的教育,意志力的教育,责任心的教育,自信心的教育,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等等,都是生活教育的内容。

我再次明确地认识到:不会生活的人,不可能会学习。

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这个论断抓住了事情本质,实为精辟之语。

如果以上的生活教育做好了,还用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吗?因此,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实为舍本逐末。

而在现实生活中,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我们把“成绩”抓得牢牢的同时,对学生做人的“本”又做了多少工做呢?先成人,后成才。

在理念上,这点我们都懂。

可是真正面对着自己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又有几多家长能对孩子的成绩泰然处之?处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功利心在作怪,我们印象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

但是,作为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程,这个工程的严肃性注定了我们是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

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已经告诉了我们此路不通。

只有脚踏实地,把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这是对孩子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这将为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奠基。

成就最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父母规学习心得

成就最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父母规学习心得

成就最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父母规学习心得认识《父母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真正的静下心来研读还是在准备去济南参加课程以后,按照要求需要提交学习心得,近段抽空认真读了《父母规》及研究,更清楚的认识到《父母规》的核心主旨是: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

想让孩子改变,先让自己成为那个改变!去年在一次家长课堂上给朋友们分享的一个案例“重庆10岁女孩摔打男婴”,针对这个案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玫瑾说。

“女孩对一个无辜的婴儿下狠手,这种事情是对社会底线的挑战,对公众基本情感的挑战。

”李玫瑾认为,舆论与其关注李某“是不是有反社会人格”,还不如关注她有什么样的父母。

专家的声音将案例根由直指家庭教育。

亲子教育于父母并不陌生,但更多的父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认知,行动上还是在没用旧有的模式,所以现在的孩子更多地出现叛逆且周期加长。

我们现在有一些新理念的朋友都知道:家长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作为父母,其天职是抚养和教育。

抚养指的是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所需,教育指的是父母自身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长,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进而高质量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首要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孩子在不断地成长,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想用一劳永逸的方式方法教养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父母,要首先做到自我成长,通过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方式和途径去学习,从而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学习是因为拥有的选择不足以满足所需,幸福是拥有的选择比所需的更多,所以学习是达到幸福的最佳途径。

当然,父母的自我完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教育好孩子,以功利之心去学习,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值得不值得,那注定会失望的。

我们学习完善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感,是为了负起我们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使我们能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受益是结果,不是目的。

(完整)如何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完整)如何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如何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一、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修的老师,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潜移默化。

孩子是影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先要改变。

表面上看是孩子和孩子的竞争,其实,在孩子背后是家长和家长的竞争.
二、关注优点
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像小苹果树一样,有疯枝也有果枝,疯枝不结果实,如果把注意力放在疯枝上,疯枝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果枝上,果枝越长越壮,最后硕果累累。

家长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三、学会鼓励,学会期待
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你要坚信您的孩子能做最好的自己.只要你没有绝望,你的孩子就有希望。

四、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
想当厨师,先学厨艺;想当律师,先学法律;想当家长呢?要学爱的智慧。

家长不学习,就像医生无证行医。

水要不来先叠坝。

面对孩子,每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都应该重新学习。

五、少用负向手段
如果把孩子比做珍珠的话,那孩子身上的缺点就好比珍珠上的斑点,有些家长在削掉斑点的同时把珍珠也给毁了。

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越来越聪
明;不是愚笨的孩子被指责,而是指责使孩子越来越愚笨。

家教很重要的句子

家教很重要的句子

家教很重要的句子1、要改变孩子,家长一定先得改变自己。

2、每个孩子都是一辆可以奔跑的汽车,启动之后别忘了给他“加油”。

3、家长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更要成为孩子崇敬的偶像。

4、好的父母有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5、家庭教育要有一个认识:孩子是教育的对象,家长也是教育的对象。

6、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

7、蹲下身来,听孩子说,倾听孩子的心声。

8、有孩子的家庭,就像多了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

你快乐,他也快乐;你暴躁,他也暴躁。

9、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10、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11、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12、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13、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14、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5、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为家长推荐五本书,帮助家长确立正确家教理念,让家长在阅读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一本:《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孩子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父母的问题。

因此,想要孩子变,父母先要改。

希望孩子优秀,父母首先要改变观念、态度、原则、方法和行为,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好榜样。

华人亲子教育专家陆惠萍的《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依据其20年亲身实践,将实用的教子知识,糅合进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案例,倾情分享成为好父母的最有效的教子原则与方法,并以对等交流的方式,逐一解答亲子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导父母真正关注孩子。

第二本:《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孩子为什么总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让孩子听话为什么就那么难?”卢志丹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讲述教育好孩子只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去赢得孩子的心。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1对于教育,一般的人都认为是学校教育,而对于家庭教育,很多人应该都是比较陌生而棘手的。

我自己也是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作为父母就是拼命挣钱,给孩子往好的学校送,给孩子准备好的物质生活。

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到原来的我是多么浅薄,多么寡闻,完全没有把家庭教育当回事,没有把家庭教育当成一个事业来对待。

好的是,自己不会也没有装会,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不学习就会跟不上的,我也在加强学习,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

家庭是给孩子培养好习惯的地方,是给孩子温暖的地方,是塑造人生品格的地方。

很多时候,自己用现有的眼光,主观的去要求孩子,却没有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原来,家庭教育是需要大智慧的,包括批评的方式和时机,合理的运用赞赏和鼓励,学会倾听,学会调整心态等等,有很多都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学习提高的。

孩子出现问题了,更多的时候是盯着这个问题去找孩子的原因,就像盯着锁着的门找钥匙一样,没有跳出这个思维,就找不到钥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是被动来到了这个世界,后面出了问题,肯定是家庭的.原来,是父母的原因。

因此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出了问题,父母出了问题,所以要找准病因,才能因病施救。

纵观现实中大部分问题孩子,多数多是家庭不和谐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家庭矛盾比较恶化的等等。

正是因为家庭没有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才会被外部不良思想侵袭,不良作风影响,心理产生了扭曲,才会导致恶性循环,造成问题孩子。

此时,唯有先认识清楚自己的问题,从自己的病因出发,找到解决办法,改正方法,进而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孩子,把孩子引导在正轨上。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很多时候言语或者行动不当,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影响。

父母的行为、言语和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日,我读到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书中讲述了父母的改变如何直接引起孩子的变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对我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书中描述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任性、放纵的孩子,对父母的言听计从。

然而,父母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培养他良好的价值观。

这些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通过学习和自我反思,慢慢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随着父母的变化,孩子也逐渐放下了任性和放纵的习惯,变得更加懂事、负责任。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父母的改变确实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孩子天生依赖父母,他们的行为标准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自律,孩子就很难养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习惯。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以身作则,就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塑造他们良好的品格。

其次,书中强调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沟通隔阂会导致孩子压抑自己的情感,甚至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

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需要,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因此,我决定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最后,书中对家庭教育的总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强调了父母应保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实践中,很多父母过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接触到失败和困难。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金传惠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活动过程。

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家长“不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传承者,还是孩子健康发展的维护者,更是孩子心灵火花点燃的启蒙者。

”因此,作为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为儿童设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

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

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

如饭桌上,一位母亲对一个上一年级的女儿说:“你吃水饺要不要醮点芝麻酱?”“麻将还能吃?”女儿回答说。

可见,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作为乡村学校的老师,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曾经问过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妈妈的爱好是什么?”居然有一半的学生回答说是“打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

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

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为了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家长应尽量在家创建良好的氛围,如学习氛围,儿童娱乐氛围,而不是经常在家打麻将,玩扑克。

二、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亦非生而贵之”,那么为什么先天区别不大的婴儿,长大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都不同。

改变原则

改变原则

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教育孩子的原则一、改变原则只有自己改变,别人才会改变,“想要别人改,自己先要变;想要别人变,自己先要改”。

(一)、想要别人改,自己先要变。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双脚又疼又麻。

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

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以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要多少。

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地向国王提出建议:“陛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用这个建议。

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相对容易。

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

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

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改变的很多:我们要改变自认为正确的教子观念,我们要改变对孩子已固有的成见和看法,我们要改变和家人的沟通方式…..你会发现,通过你正向地改变,你的家庭、你的爱人、你的孩子包括你自己都会发生让人欣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你生活得更加惬意、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二)、改变自己就是重塑关系图式:教育孩子没什么奥秘,教育好孩子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大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的。

什么是亲子关系呢,说白了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的一种行为与行为之间互为因果的习惯,也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的“行为习惯模式”。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一)文/丁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

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

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这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

而《改变父母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通过品读《改变父母改变孩子》,我是受益匪浅。

主要收获有: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

”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是终身的责任人,一辈子你都要做示范,一辈子你都有责任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孙子、为你家族的人做出一个榜样。

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激浊扬清,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这是每个大人的责任。

需要我们谨记:处处当孩子的榜样。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

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

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

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有时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就等什么时候它的”聪明花“能开。

做好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四种改变

做好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四种改变

改变一:孩子的问题90%是由父母不当的行为造成的。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也就无法帮助孩子。

只要你能真正从自己开始改变,实践就开始变得有价值。

离开这样的实践,无论你付出多少都是徒劳。

孩子有再多不好都是你的孩子,你没有选择,抱怨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坏。

所以我们惟一能做的是接纳孩子,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寄语家长:接纳孩子是教育的开始。

没有接纳就没有教育,也无从教育。

改变二:把从书中看到的正确理念和做法来对照自己,把自己平时教育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列出来,先改变自己犯的错误最多和最不足的地方(如抱怨唠叨、命令孩子、喜欢比较和控制不住情绪等用书中的方法有意识地来改变自己,当你能改变自己教育中最大弊病的同时,孩子也会悄然改变〈请注意,不是立即改变,而是悄然、慢慢改变〉。

你不用怀疑这一点,只要你在变,孩子一定会变好,孩子的改变总是比我们慢一拍,因为是我们先变后孩子才会变,而不是你一变孩子马上变,要学会等待。

寄语家长:改变自己要从自己最不好的地方改起,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最快和最好改变三:汲取书中正确的理念和教育方法,把孩子现在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中时好时不好的行为列出来,用正确的方法(如正面的鼓励与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从最容易改变的地方做起。

比如:孩子有很多学习习惯不好,像作业磨蹭、拖拉、粗心马虎等,我们不要一下子想让孩子全变好,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可选其中最容易做到的一点就是鼓励孩子做到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孩子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时,孩子的内心就会获得改变的信心以及变得更有积极性,同时我们也能很快从中收获信心和体验到教育孩子带来的成功感,这将让我们更有信心来做好孩子其他方面的改变和更好地改变自己。

寄语家长:改变孩子的问题要从易到难,不是从难到易,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改变四:要学会等待和坚持。

坚持是考验家长的试金石,方法再好也要看你能否坚持,没有坚持就没有习惯。

当孩子的问题有了起色后,过一些时曰,孩子会“旧病重犯”,这时我们要切记不可训斥孩子“没几天好又变回了原来的死样子”,应该给予孩子行为时好时不好的理解,任何人(包括孩子)习惯的改变都是从好到不好,再从不好到好,又从好到不好,从不好到好,最后习惯稳定,一直好。

我们能给孩子什么——读《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我们能给孩子什么——读《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要性 与 困难 性 ,常 常为 千 千万 万个 中国武 家长 所 忽略 .所 始终 作 为一个 学 习者 ,在 实践 中摸 索教 育智 慧.耐 心 、克制 、
漠 视 ,让 人 感 叹 唏 嘘 。近 几 年 来 .威 海 市 教 育 学 会 把 工 作 从 坚 持 ,忘 记 家 长 的威 严 嘴 脸 ,成 为 孩 子 的 伙 伴 ,陪伴 其 成 长 .
一_

责任编辑,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rn
DSSJ
爹 蒜 囊

童薹囊 《 遴 ∞_ _ 蠢舅 ■ 一
{ i 翳
l! 量 、_一 IL
《 i i

嚣i
■ ■

, ■
簸 瓣
走 进 书 店 .打 开 网络 .各 种 家 庭 教 育 类 图 书 让 人 眼 花 缭 也 都 有 一 个 “天 然 密 码 ”.对 人 的 生 命 质 量 影 响 最 大 的 是 健
如 果 能 有 一 本 引 发 父 母 们 思 考 、 引 领 父 母 们 改 变 、引 母 .就 有 什 么 样 的 家 庭 教 育 :有 什 么样 的 家 庭 教 育 .就 培 养
导 父 母 们 创 新 的 家 庭 教 育 方 面 的 书 该 多 好 啊 .它 不 是 告 诉 出 什 么样 的 孩 子 中 国 家 庭 教 育 的 最 大 危 机 在 于 父 母 的 教
作 为 一 个 一 岁 半 女 儿 的 父 亲 .作 为 一 个 从 事 十 年 教 育 们 提 出 的 建 议 :要 对 孩 子 大 爱 ,不 要 溺 爱 :要 关 注 孩 子 “做
工 作 且 担 任 十 年 班 主 任 工 作 的教 师 .我 几 乎 是 一 下 子 读 完 人 ”,不 做 分 数 的 奴 隶 ;要 培 养 有 个 性 有 思 想 的 孩 子 .不 要 这 本 书 的 ,其 文 清 丽 通 达 ,明 快 畅 晓 .情 真 意 切 .文 质 兼 美 . 乖 孩 子 ;做 正 爸 爸 ,不 做 负 爸 爸 ;要 为 孩 子 做 楷 模 .而 不 是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的主题非常明确,即通过改变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

首先,作者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父母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确保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榜样。

其次,作者认为孩子的行为和态度是父母教育和引导的结果。

如果孩子出现了不良的行为和态度,父母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和引导方式,而不是仅仅责备孩子。

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过于注重对孩子行为的纠正,而忽略了从源头上引导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爱的力量。

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石,只有用爱去关注和理解孩子,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应该如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

此外,作者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建议,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些理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家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指导我们如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应该如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

通过改变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孩子,从而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教育和引导。

父母1 的改变孩子100 的成功

父母1 的改变孩子100 的成功

精彩摘录
“幸福感”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幸福的感受”,更是一种能力,那种在平凡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环境 中还能感受到幸福的能力。
懂得向孩子表达爱的技巧;批评指责要适可而止;生活细节中培养成功感;维持家庭的和谐美满;延迟满足 孩子的要求;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别太专制,适时地向孩子让步;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让艺术丰富孩子的 心灵世界。
读书笔记
做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常学常新。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成长轨迹是自然的,独立于父母的。 你是否会言行不一致,要求孩子的事情连自己都做不到?如果是这样,你需要改变,让自己成为孩子值得效 仿的榜样。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先是什么样的人,孩子是白纸,父母教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所以我们 必须以身作则,先去改变才能更有说服力带动孩子。 挺好的,尤其是最后一章感触挺深的,记录一下。 父母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就如慢慢长大的孩子一样,也应学习应该怎样做才是对孩子好的,怎样才能给孩 子做个好榜样,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这些问题,值得借鉴。 这本书不仅把父母的言行举止带来给孩子的感受描述的事无巨细更加用例子言简意赅形象深刻的把这个角色 和事情说的简单明了让人醍醐灌顶真心喜欢会再次拜读。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是孩子性别角 色的榜样
当心,孩子的劣习 是你的翻版
那些好父母做出的 坏榜样
作者介绍
这是《父母1%的改变孩子100%的成功》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 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我爱你,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如 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我的傻气我的弱点,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却被你的光芒 照得通亮,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所以没有人到过这里。

让“爱”从坚守开始——叛逆期我们与孩子共成长

让“爱”从坚守开始——叛逆期我们与孩子共成长

2020·5本期策划关注引领与让“爱”从坚守开始■文/谢峰肖明珍——叛逆期我们与孩子共成长近年来,老师和家长共同反馈孩子叛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家长在很多情况下都束手无策。

尤其是孩子到了初中,有些家长甚至感到恐惧。

孩子叛逆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出来的形式和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经常令人猝不及防,家长会感到危机四伏。

当家长在没有做好这方面准备,不懂得如何去缓解孩子的这些叛逆行为的时候,事情经常会更加棘手。

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学生叛逆行为的形成原因,并通过与孩子共同商榷、思考和探索渡过这个迷茫期,更好地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案例分析:薛某,男,14岁,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性格内向孤僻,与人交往很少,易暴躁,上学经常迟到,上课整日萎靡不振;非常迷恋游戏,因手机问题与家长和老师多次冲突;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稍有不合就会恶语相向,甚至打架。

通过与家长多次沟通了解到,从小学开始,只要家长有一件事情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选择各种威胁家长的方式,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一而再再而三,家长对孩子完全失去了约束力和正常交流。

此案例中孩子的行为是比较典型的叛逆行为。

这个年龄阶段也被定义为青春逆反期、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间段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期,本身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在日益增强。

这个时期的孩子基本上都会认为自己是独特的。

他会认为父母、老师、同学不理解自己,逐渐与父母、老师、部分同学疏远,在没有形成共同语言的时候逐步地进行自我封闭。

解决问题时逐渐很难创设与周围人和谐沟通的外部环境,发展至冷言冷语、恶语相向,甚至全武行。

这个形成过程中有一个角色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父母。

所以,我们老师与家长共同制定针对薛某情况的家庭、学校教育管理措施。

1.改变从父母开始薛某家长因工作繁忙,在孩子教育上耐心少了很多,对于孩子的问题经常会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

但孩子作为有思想的个体,会潜移默化地模仿家长的处事方式。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学设计高一13班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学设计高一13班
二、家长要采用多鼓励的方法,促进信心的培养。
对于孩子好的表现, 家长要及时的予以鼓励。 在孩子的心中, 家长一句鼓励的话是他们 最想得到的礼物。 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促使孩子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或出 色的完成某项任务。
五、课后拓展
1、先改变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正确对待分数,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三、组织反思
孩子的信心养成,靠老师的时刻提醒、暗示和鼓励、靠家庭的紧密配合。
情境一:你能找出孩子的优点,每天恰到好处的加以表扬吗?
情景二:你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言语表达,对某事以平等的地位加以探讨吗?
四、引导践行
一、家长要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视角
要想孩子改变,先要父母改变;父母想要改变,先要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换个视角看孩子:把否定换成肯定,把贬损换成欣赏。
案例来源
2016年 10月刊期《换个视角看孩子》




一、案例展示
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导致自己心里过于焦虑、与孩子相处出现问题的案例。由于个人的完美主义以及职业习惯,她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觉得孩子各个方面都表现不好,是问题学生,实际上问题的症结是在这个妈妈的身上。
二、案例分析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与孩子共同成长》
对象
高一(13)班
授课教师
案例
《换个视角看孩子》
Hale Waihona Puke 日期2018年9月30日听课人数
43人
教学
目标
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如下:通过实际的案例探讨分析,让家长对亲子关系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学习成绩问题和沟通问题等作出思考。1、使学生家长尝试换个视角看孩子,充分发现孩子的闪光点。2、指导家长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希望有所帮助!1、家庭教育大于学校家长朋友普遍认为孩子上了学,教育孩子的事就全靠老师了,其实这样的思维要不得,家庭教育永远高于学校教育。

因为孩子的品行、对事物评价与看法、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在家庭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

我古人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成长、成功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父母要敢于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能逃避。

2、幼儿教育大于成人教育孩子的成长都是有节点的,也就是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他的成长任务。

就像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节点,父母都有义务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努力与陪伴,错过成长的节点,孩子成人后心理可能会出现问题。

比如婴儿期(0-18个月)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

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如果孩子出生后,得不到成人的悉心照顾和反应,比如孩子不舒服或渴了或饥饿了,孩子会大声地哭,如果经常得不到成人的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以为我是不受欢迎的,我是不值得被关爱的,这个世界是不可靠的,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些负面信息会一直影响到孩子成人,在人际交往和婚姻伴侣的选择上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就像大家都热议的电视剧《都挺好》里的明玉一样,内心痛苦与挣扎。

3、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很多父母报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和孩子沟通非常困难。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亲子关系不融洽。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榜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

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场所,而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身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走路的步态、说话的表情,都会为孩子所效仿。

而无数事实也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尤其是从妈妈身上学来的。

如今,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令很多妈妈头疼的事情。

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很可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家庭当中,一家三口,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爸爸经常不在家,所以只有妈妈和女儿在家,两人生活的非常开心,。

但随着女儿的慢慢长大,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了,妈妈为此也是非常的苦恼。

孩子先在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她都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为此,妈妈没少批评她,但任凭妈妈怎么提醒、批评她,她还是那样三心二意。

有一次,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写作业,孩子在一边写作业,一边吃东西,妈妈走进来看到后非常的生气,便一把夺过了孩子正在吃的东西,训斥道:“谁让你边写作业边吃东西的,以后不许这样”!女儿听到后也很生气,便说:“你没有资格说我,你自己也经常一边看书一边吃东西,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听到女儿这样说,妈妈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

之后,妈妈仔细的想了想,是啊,连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孩子最做到呢?这个女孩之所以会一边写作业一边吃东西,根源在于妈妈。

妈妈“教”错的时候,孩子自然也就“学”错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妈妈觉得要想改变孩子的坏习惯,首先要从自己改变开始,之后这位妈妈的行为完全都改变了很多,之后孩子看到妈妈在没有边看书边吃东西了,孩子也再没有变写作业边吃东西了。

妈妈从此给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本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即只要我们能做个好榜样,不用要求孩子做到,他自然就会学者我们的样子行动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得先改变
现在的父母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以前不一样了,太难教育了”。

是的,这是一个共识,因为孩子已经变了,而父母的思维还没有跟上。

1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老一辈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好管。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对象是“90”后和“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

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比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五六个人围着他,这五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东西给他,让他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

可能这时候父母会说了,这样的孩子还不是泡在蜜里长大的,幸福得不得了吗?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孩子的世界一定会如父母想的那样,幸福、快乐,一点儿也不会苦闷吗?其实不然,孩子们也有很多苦恼,只是我们没有深人了解。

时代在变,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转变。

2
父母们可以想想,以前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什么年代?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当时才刚刚见到什么是电灯,而现在的孩子,尤其是“90”后、“00”后的孩子,他们一出生面对的生存环境就发生了改变。

比如,家家都有电脑,有手机,网络发达,资讯泛滥,从小孩子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现代化的知识和常识。

日常的玩具再也不是上树掏鸟窝,下河抓鱼,街坊邻居一群孩子玩得忘了回家吃饭。

取而代之的是玩电脑,看平板电脑,看电视,关在楼房里独处是常态。

他们接触的现代化的东西太多了,大脑里接收到的资讯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所以,总有一些孩子让人感觉像小大人,表现出不合乎这个孩子年龄的成熟和老练。

这也使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好教育不好管,这是父母的思维还没有跟上孩子的变化。

而且孩子是社会的孩子,社会进步了,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教育。

你不让孩子玩电脑,孩子就一定会杜绝受到电脑的诱惑吗?接触电脑的机会太多了。

你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孩子就能不玩手机吗?除非成人的世界能杜绝手机的绑架,回归到没有手机的年代。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社会在朝前发展,孩子也在随着发展,唯一能跟上孩子发展脚步的方法就是父母也要跟着改变。

3
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孩子们,大部分是在父母亲自抚养和谐陪伴下长大的,因为那时候的父母并没有今天的年轻父母那么大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所以也不用时刻惦记着走上工作岗位,加上很多父母是农民,抚养孩子亲力亲为的多。

而如今的父母,大多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这样表面看似减轻了年轻父母的压力,实际孩子无形中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因隔代抚养产生的溺爱,因跟父母长时间不在一起产生的孤独感,等等。

我认识一个爷爷辈的人,用他的话说,当年养育儿子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好,所以苦了孩子,现在轮到他带孙子,他恨不得把儿子童年缺失的爱都弥补到孙子身上,真可谓是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4
现在教育孩子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隔代老人的溺爱,另个极端是父母的焦虑。

现在的父母最爱说的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大部分的父母都陷人了焦虑状态,怕孩子幼儿园学不上知识,怕孩子小学成绩不好,怕孩子中考、高考考不上好学校。

甚至有的父母会焦虑孩子因为学不好而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对象,等等,一连串的焦虑,无穷无尽。

这样一来,孩子怎么可能县好教育的、好抚养的?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持久而深人的理解。

猛然意识到孩子有问题,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孩子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

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

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

不确信,就会慌张。

5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在学校,老师不停地强调考试、学习;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

这样,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可想而知。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美国孩子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美国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心态。

我们(父母)太脆弱、不够强大。

所以,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就要结合整个社会大环境看,孩子变了,父母也要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