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精选】
爸爸妈妈更改小孩更改阅读感想
爸爸妈妈更改小孩更改阅读感想爸爸妈妈更改小孩更改读后感范文(优选5篇)用心品位一部名篇后,你心里有哪些感受呢?为何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录下呢?很有可能你如今毫无头绪吧,下列是我搜集整理的爸爸妈妈更改小孩更改读后感范文(优选5篇),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爸爸妈妈更改小孩更改阅读感想1“以身作则”大家爸爸妈妈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师。
小孩和爸爸妈妈交往,在耳闻目睹、耳濡目染中,小孩学会了待人接物,培养了习惯养成。
爸爸妈妈对小孩的危害是悄悄地的,是长远的。
我觉得,这也是张文质老先生明确提出爸爸妈妈更改,小孩更改的缘故之一。
要更改小孩,得从更改爸爸妈妈逐渐。
而要更改爸爸妈妈,哪里简易?这必须爸爸妈妈有改变现状的信心和磨练意志,必须不断学习培训,检查自身。
而《改变父母改变孩子》则是引经据典、从入门到精通地为大家没娓娓而谈,如拉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到不知不觉获得深受感动。
根据赏读《改变父母改变孩子》,我是获益匪浅。
关键获得有:大家成年人并不是明白太少,只是做得太少,换句话说是知而不做,换句话说都还没了解到做的必要性,欠缺一种自我反思的工作能力。
因此,文质老先生尤其谈及:“大家常常大道理讲得过多,给孩子做楷模、做实际的示范性太少。
”确实如此,许多父母很多情况下是讲一套做一套。
大家成年人做非常容易犯问题,即自高自大。
因为自高自大,造成沟通交流了解的阻碍。
很多事儿在大家成年人看来是十分粗浅的事,但在小孩来看却变为十分困难的了。
根据读这本书,我认为看待一个成长阶段中的难题,必须有良好的心态,必须有一种理解能力,必须有一种对于小孩不一样的心智成长的情况要对症治疗,乃至我认为比对症治疗更关键的,或是理解能力。
”了解小孩,必须沟通交流,必须倾听来源于小孩的响声,多听一听小孩对日常生活、对个人提升的了解,多了解一下他对日常生活对性命的体会,我们不能替代小孩去思索;我们不能替代小孩去分辨;只是大量的要让小孩返回自己来了解这世界,挑选一个最合适他的方法,使他得到发展。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很多家庭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家庭永远的痛。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
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
很多父母亲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万事大吉。
这些父母亲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学生”。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套用公式定理,更不可能复制粘贴。
所以有很多家长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头头是道,也有很多家长万般无奈。
机缘巧合,我在政务处、教务处都工作过,多次见过科室领导接待过问题学生家长,从这些家长的谈话中我发现:这些问题学生有的是隔代养,有的是空巢半空巢儿童,有的是家庭离异或父母不和。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很少有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诉求,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因此自由放纵甚至逆反叛逆成为问题学生。
隔代养指的是孩子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这其中的弊端很明显:大多老人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溺爱。
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不能真打真骂真管,他们害怕女婿、儿媳妇生气。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由放纵,唯我独尊,不懂得理解和宽容。
空巢儿童指的是父母打工或者做买卖,孩子平时自己或者是跟哥哥姐姐在一起;半空巢儿童指的是孩子父母忙与生意或者工作,一大早出门半夜才回家,虽然也住在家里,但却很少和孩子碰面,更别说谈心了。
这样的父母只管给钱,孩子没人管教,面对孤寂的家庭和花花世界的诱惑还有大把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往往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甚至结交不良社会青年走上邪路。
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天天吵架,没工夫管孩子。
有的甚至离婚,给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庭爱的缺失往往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厌恶、逆反心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的甚至在家庭外寻找关爱,走上早恋道路。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心得体会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心得体会《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心得体会这几天一直在读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有醍醐灌顶之感,正如张老师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
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
”合上这本书,我决定做以下改变:一、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书中说“陪伴是送个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句最普通的话,却道出了当前家庭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本质。
由于是心理教师的缘故,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极其家长。
每次咨询过后,我都会深深感慨,是无知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造成的啊。
结果,当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到处求医,急于求成,往往使得问题愈演愈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陪伴”需用心,才能与孩子同呼吸,共成长,才能深切地感知孩子的点滴变化,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才能进行最有效的对话以及积极的影响。
张老师说,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
深感在这一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每每工作压力比较大时,回到家,除了陪他写作业之外,更多时间会用于完成白天没完成的工作或看书、写文章,与孩子贴心的语言交流太少。
难怪,儿子在看完《美丽的契约》时,忍不住跟我说:“妈妈,我希望你像宋丹丹演的花美丽一样幽默!”小小的他,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尽可能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找我咨询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同伴交往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心情抑郁,不能静心学习。
这与他们从小缺乏与同伴广泛交往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张文质老师说:再也没有比把孩子单独关在家里对其进行教育更糟糕的事情了。
我很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同伴的影响、教育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可以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他所在群体的潜规则,从而尽快适应这个集体,进而获得被接纳感与安全感。
没有实战经验,没有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喜怒哀乐,那多么详尽、完备的技巧训练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会与各个类型的同伴愉悦交往的秘诀。
(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一)文/丁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
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
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这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
而《改变父母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通过品读《改变父母改变孩子》,我是受益匪浅。
主要收获有: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
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是终身的责任人,一辈子你都要做示范,一辈子你都有责任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孙子、为你家族的人做出一个榜样。
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激浊扬清,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这是每个大人的责任。
需要我们谨记:处处当孩子的榜样。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
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
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
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有时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就等什么时候它的聪明花能开。
它或许有一天会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要改变孩子,有时是件多么困难的事啊!丝毫勉强不得。
这就需要理解。
只有理解了孩子,才会同情孩子,才会感同身受,为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许多时候是因为不理解而导致关系紧张,导致各种极端的情绪,导致仇恨,导致自暴自弃。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书中,作者张文质先生通过讲述自己的改变和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先改变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成为孩子的榜样。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也让我深感赞同。
比如,作者提到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正确地表扬和批评孩子。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孩子的学业压力、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作为父母必须面对的挑战,而作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总的来说,《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家庭教育书籍。
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许多父母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由于时间紧,所以读完《一盏一盏的灯》以后,接着又趁热打铁把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一气读完了。
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文章,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
他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
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着急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为了避免犯错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忍一忍,多想一想,克制一下。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更多的时间的都应该改为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即管教从严,讲的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
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回首教育弯弯的路程,有时候真的觉得很惭愧。
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里,为人师者在学校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显得多么重要啊!两个成语,一字之差,教育的效果也许大不一样。
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孩子真的错了,尽管我们理直、义正,却不一定要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也许更能促进孩子反思和纠正错误,消除反感,更能体现父母的智慧。
因为和煦的春风往往比热烈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适。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尤其要克服一吐为快的冲动,一生气什么话都出口了,一生气什么顾忌都没有了,看上去很有效,但后果往往很麻烦。
父母太粗暴,孩子一定性情同样狂躁,这不是我们的愿望,更何况口服心不服也无助于错误的纠正和问题的解决,既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教育的春天吗?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更应该做到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够深得到学生们的拥护,为今后的桃李满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书笔记1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以前也读过一些,但是读过之后,总有些东拼西凑的感觉,读过了,也就过去了。
而这次读到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书的题目就带有革命性,对传统的家教理念是一种颠覆。
由此,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句话耳熟能详。
但就是在本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才真正有所领悟。
生活习惯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实施这项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正是我们的家庭。
对孩子爱心、感恩心的教育,意志力的教育,责任心的教育,自信心的教育,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等等,都是生活教育的内容。
我再次明确地认识到:不会生活的人,不可能会学习。
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这个论断抓住了事情本质,实为精辟之语。
如果以上的生活教育做好了,还用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吗?因此,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实为舍本逐末。
而在现实生活中,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我们把“成绩”抓得牢牢的同时,对学生做人的“本”又做了多少工做呢?先成人,后成才。
在理念上,这点我们都懂。
可是真正面对着自己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又有几多家长能对孩子的成绩泰然处之?处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功利心在作怪,我们印象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
但是,作为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程,这个工程的严肃性注定了我们是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
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已经告诉了我们此路不通。
只有脚踏实地,把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这是对孩子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这将为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奠基。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通用5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通用5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通用5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1由于时间紧,所以读完《一盏一盏的灯》以后,接着又趁热打铁把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一气读完了。
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文章,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
他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抑制。
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着急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为了防止犯错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忍一忍,多想一想,抑制一下。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更多的时间的都应该改为“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即管教从严,讲的是原那么从严,心思从严;态度那么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
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回首教育弯弯的路程,有时候真的觉得很惭愧。
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里,为人师者在学校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显得多么重要啊!两个成语,一字之差,教育的效果也许大不一样。
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孩子真的错了,尽管我们“理直”、“义正”,却不一定要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也许更能促进孩子反思和纠正错误,消除反感,更能表达父母的智慧。
因为温暖的春风往往比热烈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适。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尤其要抑制“一吐为快”的冲动,一生气什么话都出口了,一生气什么顾忌都没有了,看上去很“有效”,但后果往往很费事。
父母太粗暴,孩子一定性情同样狂躁,这不是我们的愿望,更何况口服心不服也无助于错误的纠正和问题的解决,既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管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诲自己的学生,假如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吗?展如今我们面前的不就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教育的春天吗?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更应该做到“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只有这样,才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才可以深得到学生们的拥护,为今后的“桃李满天下”打下坚实的根底。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范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范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在读完《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
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案例,让我对亲子关系、教育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成长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物质需求,更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示范。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看到了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比如,有些父母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会严厉批评甚至惩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而有些父母则过于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缺乏独立和自律的能力。
这些案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不当行为。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父母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首先,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自由。
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再次,父母要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关爱他人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大发雷霆,现在想来,那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加害怕考试,而不是激发他努力学习的动力。
还有一次,孩子想要尝试自己洗衣服,我因为担心他洗不干净而拒绝了,现在想想,我剥夺了他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父母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孩子所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也与我们小时候大不相同。
如果父母固步自封,不学习新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就很难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也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一)文/丁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
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
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这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
而《改变父母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通过品读《改变父母改变孩子》,我是受益匪浅。
主要收获有: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
”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是终身的责任人,一辈子你都要做示范,一辈子你都有责任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孙子、为你家族的人做出一个榜样。
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激浊扬清,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这是每个大人的责任。
需要我们谨记:处处当孩子的榜样。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
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
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
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有时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就等什么时候它的”聪明花“能开。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
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
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
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
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
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
千万不同偷钱。
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
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
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
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
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
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因为自己做自己的时候就很不满意,也深刻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出色,所以就拜读了张文质先生这本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一、深度焦虑的一代——做好父母比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难。
我对自己的家庭一直都有很大的憧憬,这个家庭的角色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和孩子,我作为母亲应该有承上启下,应对各种关系和场景游刃有余的至关重要人物。
可是我的孩子出生以后,我的状态就是:手忙脚乱、无可奈何、深度焦虑。
做好父母比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难,以至于我有极想放弃工作的念头,最后只得求助于工作单位,减少我教学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安排。
幸好得到领导的包容和体谅、同事的帮助和支持,我才得已感觉自己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的。
我对自己的价值评定低到极点,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去谈及“人生意义”这些深刻的议题!但是读到书中的这些话语:为人父母是一生的大事,所有的人只要成为一个父母,就是一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教育好孩子,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可以随时替换的工作,也不是随便可以应付、随时可以退出的工作,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命业!这段话好像一把锤子,突然把我敲醒了,原来我正在做人生的唯一大事,我还是有价值的人!二、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
我的孩子属于早产吧,再加上我这个母体的不是很优质的“身体健康基因”,引致我的孩子身体状态不是很好!在从小就陪着她跟生病抗争的日子里,心里面一直就念着:她身体健全的基础上,拜托老天爷让她身心健康吧!所以我是一直秉持让她吃好睡好玩好的理念,让她过好活的。
可是即使这么低的要求,她也不给你好好努力,以致一家大小都身心疲惫!即使是这个状态,当我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当身体健康和聪明放在一起,成为选择题的时候,我会坚决选择“健康”!但是几乎是98%的人都会投来质疑的眼光,“你说真的?你在做自我催眠吧?”到最后,我自己也开始动摇自己的想法——我是真的能排除一切外界的质疑,顶住一切外界的压力,让孩子自由快乐健康成长吗?但可叹的事实是:我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孩子身体健全吧,你希望她身心健康。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精选10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精选10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1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张文质教授的家教心得《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令人诧异的是张老师事业出色、工作忙碌,但对于孩子却万般柔情,对孩子那细腻的情感感人至深。
捧起这本书,看到《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题目,我就深有感触。
女儿小笛是我一手带大,对她的疼爱自不必说。
但在学本领方面,我对她却是严格要求,“决不心软”。
早在10月份,小学的校园里正在排练舞蹈。
我家小笛跳舞时面无表情,有几次被老师点名批评,最后甚至老师对她下达了要淘汰她的最后“通牒”。
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也很无奈,在台下千叮咛,万嘱咐,要面带微笑,动作有力度,可一到舞台上她就忘一干二净。
我思索着问题的症结,却得不到答案。
最后还是舞蹈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老师说了很多,其中有几句话像锤头一样砸在了我的心头。
老师说,孩子缺少笑容也许和生活的环境有关,也许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就很少笑,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变得很严肃了。
老师的一句话使我陷入了沉思。
小笛五岁学习舞蹈,这段时间,我本着对她的“负责”,对她要求特别严格。
她的舞蹈课一星期两次,一次两个小时。
在她上课的两个小时,我都是寸步不离,生怕她不够认真。
为了让他认识到练功要认真、专心、动作到位,我总是坐在与舞蹈厅一层玻璃之隔的家长休息凳上,目不转睛,表情严肃地看着她。
每当她与我的目光对接的一刹那,我总能记得,我用眼睛告诉她的是:老老实实地练吧,决不能偷懒!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一直在诸多压力下学习舞蹈,她心里不轻松,脸上怎么会有笑容呢?当我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做法不够妥当时,孩子已经受我“摧残”一年多了。
我决定立刻改变对孩子的这种态度。
生活中,我要求自己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刻,让她感觉到自由、放松。
我还把孩子练习舞蹈当成了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她跳舞时,我总是拿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既学习了知识,又打发了时光。
(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中学健康工作年度计划(精选5篇)年度工作计划要尽早完成,我们需要开始规划岗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计划可以消除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你知道有哪些万能的年度工作计划模板吗?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健康工作年度计划”,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中学健康工作年度计划篇1一、主要工作措施(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20xx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疾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计划20xx年购置新的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全年不少于12次。
依据居民需求、季节多发病安排讲座内容,按照季节变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的内容。
选择临床经验相对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作为主讲人。
每次讲座前认真组织、安排、通知,在讲座后接受咨询、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尽可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居民。
(后附健康教育讲座安排表)2、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健康主题日和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根据主题发放宣传资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在输液室设电视及DVD,每周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光盘内容以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做好播放记录、播放小结等。
中学健康工作年度计划篇2健康教育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我社区卫生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在辖区内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制定了20xx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内容如下:3月12日是植树节。
(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对《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的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讲述了父母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父母的作用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以真实的案例和温暖的故事打动了我。
作者通过讲述不同家庭的故事,展示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我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以及他们为了孩子的未来所做的努力。
故事中的父母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这让我明白了父母的作用和责任。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书中的案例,我明白了家庭的力量。
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并展现出自己的潜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父母的改变可以带来孩子的改变。
父母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他们应该倾听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我对《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印象深刻。
它提醒了我父母的重要性和责任。
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父母可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的家庭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1作为老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几十名学生;作为母亲,每天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
加上教育理论的缺失,导致教育孩子到了瓶颈阶段。
于是,我重拾《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是好爸爸贾容韬教子手记,手把手地教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
读后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
第一章的主题是《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他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家长要抓住教育的“机遇”。
特别是孩子犯错误后,最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帮助。
孩子犯错,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处理得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时。
第二,如何和孩子成为“哥们儿”。
他告诉我们,寻找和孩子共同的话题、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样,就能从横眉冷对的敌人,变成情趣相投的“哥们儿”。
第三,创造1+1》2的合力。
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弥补和强化,往往会事半功倍。
他告诉我们,要尊重老师,赏识肯定老师的付出,虚心地向老师学习,进而和老师探究教育。
并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坚定的信念。
第四,帮孩子戒网瘾。
越是控制,越是渴望。
沉迷网络的处理方式让他放开玩,实际上是对孩子玩网络游戏兴趣的弱化,是釜底抽薪的举措。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第五,信心创造奇迹。
坚如磐石的信念是产生奇迹的原动力。
愿望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孩子的成败是家长潜意识期待的结果,如果对孩子充满信心,他一定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民。
第六,做父母亲是件幸福的事。
一个人要具有认识幸福的智慧,特别是男人,应该是制造幸福的人。
倾听、理解、共情是幸福。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1应学校的安排,寒假期间我从“当当网”选购了一本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初为人母又是老师的我拿到以致阅读这本书时,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
原本对教育孩子还有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待到读过张文质先生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眼前竟然敞亮起来。
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为人父母,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为人师者。
“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努力做到的。
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
相反,我们不妨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这样更能体现父母的智慧。
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了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
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
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
张先生说,在他看来,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麻烦,第一个麻烦就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个麻烦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自己的家中。
实际上养育孩子比所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在阅读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育儿的指南,更是一部揭示人性、情感和成长的心理学著作。
书中的主题明确且引人深思: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行为、情感乃至人生观形成的巨大影响。
我对此深感认同,因为我相信,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普遍性。
作者并没有用空洞的理论来堆砌文章,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来传达他的思想和观点。
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共鸣。
无论是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自身的成长困境,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非常明确:父母需要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这并不是说父母要完全颠覆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而是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以适应孩子不断变化的成长需求。
我对此深表赞同。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爆炸,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更加用心地去理解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我也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极高的适用性。
现代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过度溺爱导致的孩子独立性缺失、过分追求成绩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父母去思考和解决。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和方法。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进和提升。
比如,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和倾听;在孩子的教育上,我需要更加注重平衡和全面;在自身的成长上,我需要更加努力和坚持。
这些反思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使命。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向我们展示了父母如何通过积极的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和改变孩子的生活。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实践于自己的家庭中。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触动了。
书中强调了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他们的榜样和引导者。
通过自身的积极行为和积极态度,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积极的沟通,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他们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
此外,书中提到了家庭规则的制定和执行。
家庭规则是孩子生活的基础,它们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这将使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并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做一个好父母的重要性。
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意见,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孩子,使他们能够成为自信、独立和有责任心的人。
总的来说,《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读完后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习惯。
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地改变自己,我们就能够影响和改变孩子,使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这几天一直在读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有醍醐灌顶之感,正如张老师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
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
合上这本书,我决定做以下改变:一、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书中说陪伴是送个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句最普通的话,却道出了当前家庭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本质。
由于是心理教师的缘故,我有更多时机接触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极其家长。
每次咨询过后,我都会深深感慨,是无知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早期无视了对孩子的关注造成的啊。
结果,当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到处求医,急于求成,往往使得问题愈演愈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陪伴需用心,才能与孩子同呼吸,共成长,才能深切地感知孩子的点滴变化,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才能进行最有效的对话以及积极的影响。
张老师说,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
深感在这一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每每工作压力比拟大时,回到家,除了陪他写作业之外,更多时间会用于完成白天没完成的工作或看书、写文章,与孩子贴心的语言交流太少。
难怪,儿子在看完《美丽的契约》时,忍不住跟我说:妈妈,我希望你像宋丹丹演的花美丽一样幽默!小小的他,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尽可能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找我咨询的学生,绝大局部是在同伴交往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心情抑郁,不能静心学习。
这与他们从小缺乏与同伴广泛交往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张文质老师说:再也没有比把孩子单独关在家里对其进行教育更糟糕的事情了。
我很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同伴的影响、教育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可以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他所在群体的潜规那么,从而尽快适应这个集体,进而获得被接纳感与平安感。
没有实战经验,没有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喜怒哀乐,那多么详尽、完备的技巧训练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会与各个类型的同伴愉悦交往的秘诀。
三、做好培养丑小鸭的长期准备母亲过于好强,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好事!不妨把孩子想得普通一些,做好跑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的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一)丁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
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
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这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
而《改变父母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通过品读《改变父母改变孩子》,我是受益匪浅。
主要收获有: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是终身的责任人,一辈子你都要做示范,一辈子你都有责任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孙子、为你家族的人做出一个榜样。
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激浊扬清,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这是每个大人的责任。
需要我们谨记:处处当孩子的榜样。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
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
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
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有时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就等什么时候它的“聪明花”能开。
它或许有一天会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要改变孩子,有时是件多么困难的事啊!丝毫勉强不得。
这就需要理解。
只有理解了孩子,才会同情孩子,才会感同身受,为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许多时候是因为不理解而导致关系紧张,导致各种极端的情绪,导致仇恨,导致自暴自弃。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
所以一方面就是父母你要尽到责任,帮助他支持他肯定他的个人选择;另一方面在他个人做了选择之后,有时候要帮他承担这种风险,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充满各种风险的,你能不能帮助他,尤其是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在他成长不太顺利的时候;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时候,父母能不能更坚定的站在他身后,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在小学阶段,对父母来说学业上的压力还比较少,但是到了初中,你不要看有的孩子他学得那么好学得那么轻松,我的孩子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差,其实这个时候恰恰就是父母有勇气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有勇气,哪怕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你也能够支持他,也能够让他活得比较从容,比较有信心这点很重要。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
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克制的比比皆是。
孩子犯了错误,一些家长还没有说上几句就急了,破口大骂,甚至动起手来。
缺乏耐心和克制,粗暴对待孩子,常会对孩子产生伤害。
家长若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孩子一道冷静地分析问题,一定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干着急没用,责怪也没用。
你骂他打他,反而会冲淡它对错误的认识;你宽容他,他反而人会心怀愧疚,会极力反省并改正错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
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二):一生的父母永远的改变张青云去年年底,张文质老师在深圳举办“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我跑去聆听讲座,很荣幸地获赠张老师的最新力作《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时值寒假,我隆重地推荐给班上的学生家长们阅读,并在返回老家时,选择它为本人春节的唯一携带陪伴用书。
这是一本所有已为人父母的人或即将准备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孩子还刚刚只有一二岁的年轻父母们,真可以算做是文质老师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一份最好的应时礼物了。
别的不说,光只听听书名——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稍稍地品一品,就足以让你砰然心动了。
全书就象是聆听张老师的一个稍长讲座一样,围绕着当今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大问题娓娓而谈,可以分有四个部分:孩子的未来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重建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家庭文化;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八条戒律也是八个人文常识。
我个人归纳为相应的四点:父母的责任、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成全孩子、八条具体的常识。
与他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后面简称为《慢》)不同的是,这里是讲好父母,而《慢》是讲好教师、好学校,但相同的是,其核心理念仍是生命化教育。
一生的责任,一生的改变中国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既在学校这边,也在家长这边。
作为一个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一直都是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生活在愧疚中》看到,那沉重的“45条”饱含了一个父亲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迷茫、勇气与信念、责任与抗争。
同时,面对教师群体,他也是极力主张每一个教师“首先应当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观念。
在《慢》一书中,他说“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既有专业方面的优势,又有工作上的便利。
……那么,无论你对‘本职工作’的过分投入还是其他的原因,所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的忽略与让渡,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
……你个人所有的‘成功’并不能补偿子女教育失败的苦涩与沉重”。
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呈现为“一根筋”、“一只眼”的应试框架下,学校和老师很难对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做到尽心尽责,那么教育一个孩子的核心责任,归根结底还是应该掌握在我们父母自己的手里。
“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
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张老师说: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教育孩子也就是为人父母的最大的事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人父母真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
与每一个学生走进一所学校,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一样,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世上,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好父母。
但父母其实也跟孩子一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无论是当年所受的教育还是自己的品行都可能存在着诸多问题。
“父母需要首先受教育,这样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么品格能够成为孩子的示范,有哪些行为在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行如懒散、粗鲁、急躁、狭隘、势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有活力和传染性,容易被继承,由此父母们要想把这一生的事业经营好,成为一个优秀的好父母,其关键就在于父母们要能够不断地改变,以无限的责任心和耐心,一点一滴地挤掉自己身上的“毒素”,不断地提高自己做人父母的素质与水平,照亮孩子的一生。
“一个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
”只有父母以一生的责任,行一生的改变,才能成全孩子一生的发展。
陪伴就是最好的改变为人父母要改变的方面可以说有很多很多,比如,改变我们的成才观、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张老师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完整陪伴,教育也就成为虚无空渺的东西。
我以为,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孩子女,构成为一个完美家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有很多很多的家庭受生活所迫,只能有爷爷奶奶和小孩子女这两个支点,最重要的第三个点“爸爸妈妈”却相隔在那遥远得无从想象的异地,日夜奔忙在电话的那一头,这样一个巨大的漂浮的“家庭三角形”成为一个又一个孩子成长的危险所在。
“下班的路应当是回家的路”,“全家一起吃晚饭”“每天和孩子说说话”……这种陪伴就是最有效最好的家庭文化。
“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的家长,是在与未来作一场豪赌”,“无论你在哪里谋生,一定要带上孩子”这些令人心碎的劝告,既是一个教育学者的殷切期盼与呼吁,又是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认为:“儿童需要安全与保护,才能去冒险;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他在著作《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指出:“父母有时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陪伴对孩子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长时间放在托儿所的父母往往为自己找理由说,与孩子在一块儿的时间少而精比简单地整天与孩子在一起要更重要一些。
分居或离婚的父母可能会试图从远处回来与孩子保持见面。
可是路途遥远的抚养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来说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孩子非常明确:(你在那儿就是在那儿,如果你不在,那就是离开了。
除了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来关注孩子以外,出现在他们身旁,以一种:‘你在那儿,就在他们面前,随时可以过来’的安全感围绕着他们。
……有时,正是那些职业或事业型的父母们不愿花点时间承担一些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有趣的是,‘支持儿童’一词成了一个父母离异和离婚的情境中的常用语。
可是,支持孩子并不仅仅是提供生活必需的金钱的问题给孩子提供支持,意味着成人可以信赖,可以指望一直他们身旁。
”在我们的一生中,童年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阶段。
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要不断地回到童年汲取力量。
“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厅开始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要求,毫无疑问,对于今天许多家庭而言,构成为一个残酷而严峻的挑战。
但从教育角度,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就是我们为人父母们首先要做到的最好的改变。
成全孩子的生命发展张文质老师在《慢》一书中讲到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
他说: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生命发展。
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张老师指出:父母们所要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关键期,用最为健康自然的方式,使“一只手”的教育变为“两只手”的教育,使缺心眼的教育,变为培养正常人的理性教育。
什么是关键期?文质老师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指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一个成长的关键期。
比如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孩子的0~6岁、7~13岁这两个重要的阶段就可以算做是关键期;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行为的发生处起始处。
“一个不当或错误的行为刚刚发生时,及时进行教育,效果最为明显”。
文质老师所讲的这个“关键期”理论,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
我前一段时间阅读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发现阿德勒也有类似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