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提问的“度”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系统,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有效提问便是其中一种,它能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最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难易适中,兼顾主体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是初中历史朝代学习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讲课中我重点选择一些适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学习第一部分“夏朝的兴衰”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夏朝的兴衰,下面谁能告诉我,夏朝是如何灭亡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仔细阅读了教材内容,并在相互讨论后给出了答案。在讲解整节课文过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夏朝、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性?”由于这个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以问题锻炼自身的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分析和总结过程也为有效记忆夯实了基础。有效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兼顾主体,即结合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
问题的设置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同时又不能让他们觉得问题简单而索然无味。
二、适时切入,激活思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主要内容是宋朝南方的各项经济的繁荣景象。针对经济这部分内容,学生容易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常常心不在焉,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鉴于此,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课上会向学生实时提出问题,如在讲解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会针对南方商业繁荣景象让学生进行总结,如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总结出宋代的繁荣景象和国内外的经济往来。”接着我又会继续提问:“同学们,这些经济往来说明在当时,南方的哪些产业比较发达?为什么会发达?”通过将问题适时地切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教学节奏,加上问题难度适中,学生便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历史学习。尤其在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激发,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形成缜密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适时切入提问,
高中历史课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用
高中历史课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用
摘要:教师所提问题的多样化和梯度化,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
水平,如教师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学生思维以再现为主,这是记忆提问;如教
师提出“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学生思维以理解为主,这是理解提问;如教师提出“你有哪些新的启示?”学生思维以创新为主,这是探究提问,教师要多提这方面
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注重技巧
提问是师生交流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如
果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术,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笔者现在就此
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浅析课堂提问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提问到底有什么作用?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1.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学生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设疑,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学生为获得正确答案而动脑。
2.及时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好坏。课堂教学是师生问的双向传递活动,通过提问,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3.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
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
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课堂提问,刺激学生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
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时就要用课堂提问来刺激学生,使其通过思考问题、回答
问题来重振精神提高注意力。
浅谈高中历史“提问式”教学的病因及对策
浅谈高中历史“提问式”教学的病因及对策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中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的确如此,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里,提问法仍然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要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采用各种形式的提问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拥有一个精彩的垫脚石。
一、历史课堂提问环节的现象描述
1. 提问切入点过于直白,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高中历史课堂里教师常常是设问加琐碎问,即老师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每每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无精打采甚至课堂瞌睡。
案例一:这是必修二《罗斯福新政》的课堂提问。教师在讲述新政的内容时,直接抛出问题:“罗斯福新政有哪几项具体的措施?各有何作用?”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归纳,整个环节用时20分钟,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切入点过高或过低,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而我们的历史课堂往往是只吃饭不看菜,只裁衣不量体。教师不针对具体的学情,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严重地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案例二:这是选修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课堂提问:教师投影《时代周刊》图片: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樓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问题设计:①你对两个不同时代内容对比是如何理解的?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否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是如何解答这种疑
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为例
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邓焰《福建教育》2010.3
历史学科是一门开启心智、培养辨证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有效的历史课堂提问是发挥历史学科功效的关键点。为了帮助历史教师提高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意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借助课堂观察技术对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进行定性观察记录,直接、客观地观察、描述教学行为,并以其自身的理论与方法素养对课堂提问行为做出合理、有效的分析和解释,提升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意识和能力。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为例做一个观察分析。
一、观察准备
1、人员组成:由初中历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懂得课堂观察技术的历史教师组成课堂观察小组
2、观察工具:录像机、课堂观察技术量表
表一: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序号问题记录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管理认记推理创造批判鼓励无答机械认记推理创造举手人次学生反应状态
1 2 注:问答方式指自由答、举手答、追问、齐答、设问等
表二:课堂师生互动统计表 3、课前会议?授课者说课:授课者向观课教师介绍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流程、问题设置的设想与困惑?
观察点选择:?教师问题设置的类型。?学生答问的类型。?学生的反应状态。?师生互动的情况。
二、观察分析
1、问题呈现的方式方法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教学片断一】课前导入: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本蚕食中国”的地图教师: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1:日本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学生2:中国一大片土地被侵略从观课教师的记录可以看出,教师问题属于推理类,学生反应状态差,举手人次2人,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上看,并未答到关键点,教师们在观察分析讨论后认为,主要是授课教师在问题呈现时的情境创设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图中的“蚕食”不突出,学生无法感受。
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提问,不单单是教师问,学生答,还应包括学生提问。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机利用于课堂,才是完整的课堂提问。
老师提问一般包括课前提问、课中提问、课后提问三部分。
课前提问主要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检查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的是,提问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必须与本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把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讲到法国巴黎公社时,可首先提问学生法国以前的历史及政权更替情况,由此让学生对于1789年到1870年的法国政权有一个整体认识;讲到共产国际时,可提问学生第一、第二国际情况,然后把三个国际情况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中提问主要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的穿插提问。它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等。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看到不注意听课的学生,就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把他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中来,不至于耽误时间,不至于因批评而引起这个学生的难堪,从而形成与教师的抵触情绪。另外,在讲课时,涉及到以前的知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问也是很必要的,有时还可以缓解一下学生绷直的神经,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到工业革命时,有“生产力、生产关系”之类的词语,就可以问学生:“政治上讲过没有,什么意思?”
课后提问主要是检查一节课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反馈信息,找出不足,及时改正。
历史教学要重视课堂提问的作用
历史教学要重视课堂提问的作用
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较强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提问操作不当,学生的思考、回答就会偏离方向,答非所问,或者无所适从,以至于出现冷场现象。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教师在提问时,要讲求艺术和技巧,这方面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1.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1 启发性原则。即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这是历史课堂提问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尽量摒弃那些平庸、刻板的提问,但又不能削弱双基,而是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2 兴趣性原则。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的接收教育。历史课堂提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刻意求新,平中出奇,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发展智能,并体会到积极思维的快乐。
1.3 可接受原则。即历史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深浅适度,面
向全体学生,同时,设问要针对优、差学生及一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1.4 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的首要目标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故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1.5 提问更要遵循层次性适应性原则
浅论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
浅论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历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老师对课堂提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不得要领,发挥不到课堂提问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从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以及针对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不足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 ;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长远来看,课堂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提问。
一、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有位哲人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类似的话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还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保持相对长久的浓厚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历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历史教学而言,方法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变为启发诱导,从照本宣科式的知识传授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堂提问这个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历史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可以说,现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
一、提问技能的含义
1.“问题”的含义
什么是“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那么,“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否就构成了“问题”?请看下面一个事例:
某教师在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答:(一时语塞)
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第二次才提出了“问题”。显然,“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并非都是“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作了这样的解释:“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自然,吉尔福特的解释并非“问题”的至论,但“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能解决的决非“问题”,或者说,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据此,有的老师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提出具有思维性的“重要的提问”,而那些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则是“无效的提问”。
(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
2.提问技能的含义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技巧和艺术。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技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
据一些学者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证明,提问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仅次于讲述法,居第二位。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提问策略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提问策略
作者:端龙云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6期
端龙云江苏省口岸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提问来提高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效性和达成度,培养历史
核心素养,是每个历史执教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课堂提问的
相应策略:启发性、链接性、对比性、反思性。
一、启发性提问,注重启发引导
启发性策略,就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思考、判断,从而
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上,启发性提问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找到
了问题的症结,解决了心头的疑惑,必然会对学科增加兴趣,并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自主学习型课堂中启发性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启发方式。
首先是引导性启发,引导性启发就是通过搭桥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当问题的跨度或
者难度稍大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坡度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搭桥帮助其解决。如提问中国夏商
周时期政治制度呈现的特点时,学生往往无法回答,这时可以提示古代早期的“占卜”来搭桥,说明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其他的特点分别用“宗法制”和“分封制”来引导和搭桥解决,
“宗法制”说明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分封制”说明权力在地方不在中央,中央权力非高
度集中。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自然就能因势利导。
其次可以用类比性启发,即用通俗易懂的知识点或者学生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事物来进
行启发。如提问学生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影响时,可以这样类比,以前信徒拨打上帝的
电话,需要先通过天主教会,通过教会和上帝联系从而得到上帝的宽恕;宗教改革后,信徒通
谈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谈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取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等。因此,恰当地提问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堂提问要突出教材的重点
教师课堂所提问题,应是教材的关键之处,能够突出教材的重点,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进行《世界历史》上册第三课第一目(雅典城邦的繁荣)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提问:“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这样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尽量避免提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对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无多大帮助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好课堂提出的问题。
2.课堂提问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理解新知识,即“温故而知新”。如在进行《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第一目(人类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可联系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进行提问:“你知道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了解新知识。如果在学生还没学习有关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就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就会造成“冷场”,使学生胡乱猜疑,势必拖延教学时间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只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提问,才能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分析综合,才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模板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摘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遵循准确性、新颖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巧、有度、善变、灵活。提问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历史教学课堂提问原则要点应用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历史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能使学生更好地记牢课文的知识点,通过启发思考能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准确性: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学习的重点问题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要抓住知识的逻辑关系,提问题应环环相扣、明确简练,切忌模糊不清,歧路亡羊,留有岔道。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灭了哪多少个国家?”问题在时间、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
2.新颖性:如果设置问题新颖,就会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南方红军的游击战争”这一子目的提问,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本上所学过的陈毅的诗《梅岭三章》,随着背诵:“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学生在不经意间对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领导人陈毅、游击战争的艰苦困难等知识点,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得到掌握。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等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物,是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实现提问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只有其形式而无实质,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作了具体的调研和分析。
一、当前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表现
(1)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提问时只要求学生回答“是(对)”与“否(错)”,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致使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提问不科学,不实际。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研究学情,在课堂上随意设问,想起什么问什么。结果使所提问题要么过浅,要么过深,要么不着边际,可有可无。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搭花架子,提问时,生怕时间不够,只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未想好答案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
的学生回答,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能力。
(4)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提问,只提问少数优生,不给“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做只照顾了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影响了全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历史教学中的提问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切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教学环节,如果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那么就只能设计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封闭性问题比较合适。如果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那么就得设计一些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回答方式的开放性问题。由于回答开放性问题需要一定量的历史知识积累,而这种知识积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有的是一个单元的学习,有的是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节课中,开放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适度,适时,以免延误课堂教学时间。
2.教师提问要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积累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要注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把握和回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区别吗?”针对初中(尤其是初
一、初二)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很难回答。
3.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表述要清晰,要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要避免提出模棱两可,或有可能产生多种理解的问题。只有问题清晰,目的明确,学生回答才不会有什么障碍。既不会冷场,也不会吵嚷。
4.要提问关键性问题,切忌随心所欲,“满堂问”
有的教师提问随心所欲,想啥问啥,课前不精心设计,不考虑目的,总以为问的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只会忽视教学重点,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诱导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一定要做好课堂提问的总体设计。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关键性的提问,以便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尹明德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提问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本文拟对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一些探讨。
一、目前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⑴识记性的问题多,能力型的问题少。部分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后,有意识地将原先的“满堂灌”的现象纠正过来,开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是,在操作的过程当中,他们提的问题大多数是识记性的,学生可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答案。这类问题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价值不大。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热闹通常在课堂上使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言,问题缺乏“含金量”,造成课堂上的“虚假繁荣”,这样不但没有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反而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的错误认识:枯燥无味,看看书就可以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看到问题就先翻书,书上找不到就大眼瞪小眼。
⑵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随意性问题多,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不足。部分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研究学情。在课堂上随意设问,想起什么问什么。有些问题对于学生又过于浅显;有些又过于深奥,无从下手。老师对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预设,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各个问题之间缺乏内在联系,问题的整体缺乏布局,没有课堂主线;提问没有一定的深度、难度,价值不大,时间、速度、教师的点拨等控制均处在随意中;而且随意生成一些不太符合课程要求的无效问题。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节课45分钟设置了二十几个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质疑,不利
小学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小学历史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他们的研究体验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以下是一些在小学历史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
1. 开放性问题:使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通常需要学生提供详细的回答,而不是简单的是或否答案。例如,你可以问:“你认为古代中国发明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2. 探索性问题:使用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程中来。这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建立与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例如,你可以问:“如果你是一位在古代帝国里生活的人,你对当时的国家政策有什么看法?”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3. 引导性问题:使用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基于已知事实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评估和分析历史
事件。例如,你可以问:“中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描述和解释每个发明的重要性。
4. 评估性问题:使用评估性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检验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些问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你可以问:“你认为明朝和清朝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评估所学的知识。
5. 启发性问题:使用启发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质疑,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例如,你可以问:“你认为历史上的某个战争是必要的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说历史课堂的度量衡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 政策的背景。
先看问题 再读材料 找出关键 概括回答
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2013年活动的主题是:建 设海洋强国。 请你帮忙选择海报资料。 (1)“以史为鉴” (2)“面向未来”
三、标准的鉴衡 求“悟”不求“知”
把握“度”、“量”、“衡” 三要素, 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
余杭实验中学
吴佳盈
缘起: 2013年5月,余杭区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
课题:①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②1600年的世界。 说明:①两个课题任选一个,不抽签;②任教年
级为高一,上课时间为45分钟;③按省教学指导 意见的要求备课,三维目标明确,体现新课程理 念;④可以整合三本必修教材;⑤教学内容可以 是大综合的,也可以是小切口的,即可以选择某 一时期或某一事件展开。可自加副标题;⑥第二 个课题中的“1600年”并不特指1600年,可以是 这一年前后的。
一、切入的角度 “特”
与课题的 史实相关
贵“实”不贵
与课本的 知识相融 课堂切入的
最佳角度
与学生的 学情相符
与现实的 观点相应
一、切入的角度 “特”
贵“实”不贵
二、课堂的容量 宜“精”不宜“杂”
1. 精选材料,简约科学 2. 精心编排,合理互动
姓名:朱翊钧 身份:明神宗 在位:1573年-1620年 别称:万历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有所创新。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不仅要做到提问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下面仅就提问如何才能“适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须借助于那些他所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连、相衔接,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
2.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与教师所问的难度密切相关。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
3. 教材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领会。所以,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
4. 教师向学生提问,在注意广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入领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本质性的东西。挖掘深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到底要挖多深,做到心中有数,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超纲的不宜多挖。
5. 一般说来,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提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对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提问时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应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6. 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问个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
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要想密度适中,就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8. 展现问题亮度所谓亮度是指教师提问时要注意讲究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或幽默或喧染,总之要力求通过摒弃陈旧的提问方式,创造开拓出一种新鲜的,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问境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有效的迸发。
9. 控制提问速度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其意为“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此理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同样具有启发性。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像有的老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其实这种提问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给学生不留思考的时间,若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