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本质及定义

合集下载

催眠师职业发展指导

催眠师职业发展指导

催眠师职业发展指导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和自我提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催眠师这一职业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催眠师通过运用专业的催眠

技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催眠师并在这个领域取得良好的发展,并非

易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催眠师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了解催眠的本质和原理

要成为一名催眠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催眠的本质和原理。催眠并不

是一种神秘的魔法,而是一种通过引导和暗示来影响人的潜意识,从

而改变其思维、行为和感受的技术。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隐藏较

深但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部分,催眠正是通过与潜意识进行沟通,来

实现对个体的帮助和改变。

在学习催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各种催眠理论和模型,如传统的催

眠学派、现代的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等。同时,要了解催眠的诱

导方法、深化技巧以及唤醒的程序,这是进行有效催眠的基础。

二、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教育

1、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

市面上有许多提供催眠培训的机构,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选

择培训机构时,要仔细考察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

员的反馈等。一个好的培训机构应该有经验丰富、资质合格的导师,

能够提供系统、全面的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

2、课程内容

专业的催眠培训课程通常包括催眠的历史与发展、催眠的原理与技术、不同类型的催眠应用(如治疗心理障碍、改善睡眠、提高学习能

力等)、伦理与法律问题以及自我催眠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应该

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催眠操作,积

最新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催眠

最新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催眠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学名词解说:催眠

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 (hypnosm)是由催眠师引诱而出现的一种近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然状态。最早提出于 18 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爱夸诞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 (FranzAntonMesmer)的声称,他能够经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此中包含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边。按现代理解那大体就是—一种示意力。据传法国政府准备出好多钱购置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愿,这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也不清楚,最后他被当成骗子驱除出城。可是,固然这个现象此后公然地不再获得相信,但一些本质工作者却仍追随他的路线,麦斯麦尔的名字也持续流传。此后,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 (James‘ 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于 19 世纪提出“催眠”—一词,而且声称它能够给手术病人惹起麻醉进而使它获得流传。遗憾的是不久更加有效和靠谱的麻醉剂出了,使催眠术的发展再次遇到影响。此后此后,催眠就一方面被—些人利用作为行骗手段,同时也有另一些人对之进行科学研究。

(二)催眠引诱与受示意性

催眠引诱 (hypnoticinduction) 是以产生高度受示意性(suggestibility)为特点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惹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响性降低,注

意范围变得狭小和幻觉加强。引诱催眠的技术有多种,往常是催眠者不停频频地用轻声告诉被试他感觉了疲备、发困和模糊欲睡,而且

清楚地描绘应当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深重,抬不起来了等等。在这类状况下,很多被试就渐渐地接受影响进入了催眠状态。大批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示意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别。有 1/10 的人对催眠引诱根本没有反响,在另—一极端最简单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 1/10。每一个人对催眠的反响性是一种稳固的可丈量的特质,能够经过各样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此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 (Ernest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觉性量(Stanfordhyp— noticsu~eptibilitvscale, 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 c 至于受示意性的本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种人品特质,

告诉你什么是催眠

告诉你什么是催眠

告诉你什么是催眠—— (2015-04-20 22:22:44)转载▼

标签:健康

与普通睡眠不同,催眠相当于一种梦幻状态或恍惚状态,此时只引起大脑皮层不完全抑制。这时,受术者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某一点上,难以产生别的思维和感觉,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即预先肯定的某种事实或指令,进而影响受术者的行为和感觉,以达到调整肌体功能,舒畅情怀,解除病痛等目的。现代神经生理学使用心电图技术发现,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各阶段的波形不同,这一结果显示了,催眠状态是独特的意识状态。有以下特征:意识的主动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幻觉的产生;潜意识进入意识层。

导入到狭窄性的意识障碍状态即病态中,意识常态是注意总是接二连三不断地变化着对象的。治疗是让一般意识下的压抑释放出来。催眠是以意识狭窄为主要特征的,如集中或吸引注意力,还有惊骇和压迫及贫血放松法,有耳听目视的集中等,强烈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只会放出α波,催眠是右脑状态。脑电:去同步化与同步化。当脑电趋向步调一致时,出现慢波,叫同步化,如阿尔法波,是一种同步化波。当大脑皮层神经元趋向不一致时,出现高频低幅快波,如阿尔法波被阻断时出现的贝塔波,就是一种去同步化波。如对皮层施以8到12节律刺激会引导出阿尔法波的脑电活动。阿尔法波是同步化波,慢波或去同步化时,视听等功能减退。骨和肌紧张反射减弱。

催眠是一级思维或原发性思维,是容易接近潜意识状态,可飞可飘到白宫和月球上看看。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好的变化,如结婚、生子;坏的如离婚、待业,日久都会使人紧张。紧张的程度常与生活变化的大小成比例。紧张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普通的紧张都是暂时性的。突发性的紧张是一种恐惧感。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思想上感到不安: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一些~。激烈或紧迫,使人精神紧张。供应不足,难以应付:粮食~|电力~。

【催眠原理】三维催眠技巧

【催眠原理】三维催眠技巧

【催眠原理】三维催眠技巧

首先,我们先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把这些相互有关联的词语联系起来,并且把它们组到一起。接下来,我们将做所谓的“三重诱导”。我们要把人分成几组,每组四人。其中一个人扮演受催眠者。

他的任务很简单:坐在那里进入无意识状态。这对你们大多数人来说都很容易。其他三个人从a开始说,“闭上眼睛,想象你坐在椅子上,逐渐进入催眠状态,就像你通常做的那样……”

然后,就该轮到b了。这时b要赶紧接过a的话头,继续平稳而有节奏地往下说:“全身放松,你要认真体会并享受这种放松的快乐,你要想像你正看着自己的放松......”

B完成后,C继续。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任何中断。三个人应该保持同样的节奏。节奏是沟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最深层潜意识的一部分。然而,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忽视这一点。

在这个实验中,你们应该注意的东西,除了节奏以外,还要注意不要重复前面人说过的话,或用他们用过的关联词。比如裘利斯说的最后一个词是:“在那里......那么第二个就不能说“在那里”三个字了,而要接着这三个字往下说,这样,接受催眠的人就会越来越深地进入催眠状态。

这是弥尔顿的有力工具之一:他会说,“乌萨拉,你的潜意识……”这是命令。弥尔顿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个命令。

米尔顿又重复了一遍。他说:“你的潜意识并不知道我现在正在做什么事情,不过它在学,但是,你的潜意识,现在......”

我要你们坐下来做三次,好吗?非常重要的是,你不要重复别人说的最后几句话。这些临终遗言是用来连接过去的。

如果你们把它们说重复了,这个字就失去了它们在催眠中的意义。所以,如果裘利斯说的最后一词是:“在那里......”那么第二个人就不能再说:“在那里”三个字了,而要接着这三个字往下说。你们在接着往下说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自然。

催眠:刺激还是缓解

催眠:刺激还是缓解

催眠:刺激还是缓解

催眠:刺激还是缓解

人们对催眠似乎存有偏见:不断摇摆的钟锤,拥有超强控制力的催眠师,被催眠的人却像小鸡那样在台上了乱跑乱叫。诚然,催眠确实被某些寻求放松的人误用过,但是,催眠和催眠疗法却是用于调整情绪的合法方式。催眠的实质是伴随着可视化的深度放松。

催眠不是任由催眠师控制的神秘状态。催眠之后,你并没有失去意识,可是身体极度放松,甚至无法移动,你的意识变得狭隘,思维也会变得简单,此时的你比非催眠状态时更容易接受建议。催眠的作用就是这种对建议的可接受性。

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我们常常希望改变自己,比如习惯、对压力环境的反应方式、忧虑倾向、失眠症状等。仅仅对自己说“不要这样”、“快点入睡”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的行为已经形成惯性。

我们思想失去控制,变得急躁不安,我们非常紧张。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我们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戒烟、不要过分担忧等。

催眠是一种近似于睡眠的状态:身体得到彻底放松,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反而高度集中,更能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这种集中使我们对行为和感受的控制更真实,甚至连身体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看电影或听故事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常常会有反应,好像自己就是情节中的人物。激动的场面使心跳加速,刺激的情节引起情绪反应的高潮,出现不公平时,我们就会愤怒不已。

催眠使用特殊的方法指导思维,使身体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对思

维作出各种反应。这就是催眠的本质。

催眠疗法是专业治疗法通过催眠术的运用,帮助病人消除过去的创伤,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重新获得对某些行为的控制力。催眠疗法常常被用来帮助人们戒除吸烟和过度饮食等习惯,也是治疗慢性倦态的常见方法。此外,催眠疗法还能有效提升自尊、自信,以及对社会的渴望和热爱。

普通心理学-5意识(已完)

普通心理学-5意识(已完)
第五章 意识
第一节 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 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部身心状态和外部 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综合觉察与 认识。
它是一种高级心理功能,对个体的身 体系统进行统合、管理和调控。它既涉及 到个体在任一特定知觉时刻下的各种直接 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欲望,也包 括个体对这些内容以及自身行为的评价, 即知觉的内容和意识本身。
3、激活综合论
根据该观点,脑在REM睡眠中会制造 出随意的电能,这种电能随意地刺激了位 于脑各个部位的记忆。由于我们甚至在睡 眠时也需要使生活有意义,因此脑将这些 混乱的记忆编织起来,填补空白,最后形 成一个有条理的故事。
该理论并不完全否认梦反映了无意识 愿望,而认为做梦者创造的特定剧本并 不是随意的,而是显示了做梦者的恐惧、 情绪和关注的问题。这样最初的随意过 程变得有意义了。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 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 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 (4)排除干扰。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 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 需要。它们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不重 要的活动只需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重 要的活动则必须有意注意。同时,二者 也可相互转换。
思考: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 注意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 习中的重要性。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常通过一系列指导和建议来引导个体进入深度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在心理学中,催眠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其中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同时对内在体验和建议更为敏感。催眠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诱导,包括重复的建议、放松练习、专注于特定对象或声音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催眠状态可能会导致一些认知和感知的变化。例如,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可能会经历时间感觉的改变,对于疼痛或焦虑的感受也可能会减轻。一些研究表明,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大脑活动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催眠可以影响个体的感知和体验。

催眠的心理学名词还包括“催眠感应”和“催眠状态下的建议性行为”。催眠感应是指个体对于催眠诱导的反应程度,这可能与个体的个人特质、信念系统以及对催眠的态度有关。而催眠状态下的建议性行为则指的是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对于建议性语言和指令的敏感度和执行情况。

此外,心理学家对于催眠状态的本质和作用仍存在争议。一些

学者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的诱导方式来达到,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催眠状态只是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与日常意识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总的来说,催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认知、感知和意识等多个方面。它在心理学中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本质和作用。

关于催眠的知识

关于催眠的知识

关于催眠的知识何为催眠?

催眠是一种潜代状态,此时人对于被外界(催眠师等)给予的知觉感受、记忆引入等其他即兴而富有画面感的表达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幵且极易作出回应。

每个人都能被催眠吗?

我们每个人对于催眠的反馈都不尽相同。被催眠者的催眠状况除了受催眠师技术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能力天资和人生阅历息息相关。可以说,几乎大部分人都能够被适度催眠,只有相对少量的个人能不受影响,即时技术再精湛的催眠师也无济于亊。

什么是催眠易受性测试?

关于催眠易受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部分临床从业者认为实际上每个人都能被催眠,关键需要催眠师找对方法。不过针对该论点,他们没能提供有效的论据迚行支持。同样的,也有一批学者认为只要给予被催眠者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动机刺激就能增加其易受性,但亊实证明,这种做法只能使被催眠者从行为上附和催眠师的挃导,而非主观意愿,这恰恰就远背了催眠的核心。

催眠易受性是可以被一整套的心理学测试测量出来的,例如斯坦福德催眠敏感性量表和哈佛催眠易感性分组量表。不过催眠易感性测试进不及其他医学测试那么精确。

催眠的过程究竟会収生什么?

一个典型的催眠过程首先是引入阶段,催眠师会引导被催眠者将视线集中在一个固定点上,放松身体和心情,然后要一直全神贯注的倾听催眠师的声音。虽然此时幵没有真正迚入到催眠阶段,幵且被催眠者的身体依然精力充沛,但他们还是可以按照催眠师的挃示作出回应。接下来催眠师会给出迚一步的放松挃示,让被催眠者轻轻合上双眼,集中注意力。随后是更迚一步具有画面感的挃示描述,例如催眠师让被催眠者微张双臂,想象手上拎着重物,双臂被重力拉扯;又或者是想象着从喇叭里传出的声音正在询问自己问题等;催眠师甚至可能告诉被催眠者,当他们睁开双眼时已经看不见眼前的东西了。催眠师的挃导和収出的挃令在催眠过程结束之后,被催眠者可能根本记不起来,他们在催眠过程中的记忆已经缺失,但是他们的行为能证明的确是被催眠了:双臂是不是垂得很低了?是不是不由自主的开口回答了问题?睁开的双眼是否真的拒绝看见眼前的亊物呢?

【催眠原理】催眠术的历史回顾

【催眠原理】催眠术的历史回顾

【催眠原理】催眠术的历史回顾

催眠状态很早就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但长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被宗教所利用,虽

在民间传播,但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仅见于一些神学或原始艺术之中;从点滴的文字记

载中考证,催眠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我国古代武林中的“定身术",用双眼凝视对方,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划动可使对方身不由已地呆滞直立一处,这与目前的暗示催眠术所呈

现的催眠状态,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了科学正确地理解和系统地理解催眠,有必要对其历史演变进行阐述。催眠经历了

从神学理论到科学心理生理学理论的三个阶段。

一、神学时期

催眠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当时,催眠的目的不是为宗教活动服务,就是修身养性,就是治病,三者往往混在一起。当然当时没有使用“催眠”一词,实施方法也不同。

据台湾心理治疗学家考证,催眠术的最初发源地是在中国、埃及和印度。象中国古代

的江湖术士所惯用的让人们神游阴曹地府、扶乩等,事实上都是借助于催眠术的力量,使

人们产生种种幻觉或进入自动书写状态。

在15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许多自然现象都

是用“上帝”或“魔鬼”来解释的。催眠被神职人员当作一种“魔法”或“法门”来召唤

神和驱散恶魔。例如,在古罗马,僧侣在献祭时在众神面前自我催眠,呈现一种缺席状态——催眠,要求信徒赈灾。在一些寺庙里,虔诚的信徒像集体催眠一样祈祷,要求他们盯

着自己的肚脐,很快他们的眼睛就会闭上,呈现出催眠状态,看到神,甚至听到神的意愿,以摆脱忧虑和烦恼。在2世纪,希腊寺庙的僧侣们挖了一个洞,里面充满了硫磺蒸汽。在

催眠技术和催眠疗法.ppt

催眠技术和催眠疗法.ppt
触, 以免发生严重移情。另外, 还应有家属或者其他 异性在场。 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5. 正常人群, 1/3仅能进入浅度催眠, 1/3 可进入深度催 眠, 1/3无法进入催眠。
以下来访者不适合传统催眠治疗
1. 不合作者、不能合作者、不相信催眠者
良医药治百病, 不治该死之鬼; 佛光普照, 只渡有缘之人。
关于催眠的最早的记载
• 土著印度人最早在3000多年前就应用催眠术,他们在安静的地方,选择 坐姿,眼睛凝视鼻尖,没有杂念,暗念某神的名字,就会进入一种特殊 状态。
• 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巴林人、澳洲及印第安人也有催眠的 应用。
• 而南部非洲的舞蹈与击鼓的韵律能让人进入恍惚状态。 • 西周催眠术的威力:催眠加魔术---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 《列子·汤问-扁鹊换心》: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
六、催眠术到底是怎么回事


弗 洛






艾 瑞 克 森
你摸到了哪一部分?他们摸的都对吗?
催眠就是建立绝对信 任,给对方以安全感。
↑ 神奇的人桥现象 催眠状态下回顾分析
→ 集体催眠进入状态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神奇的动物催眠演示
本人催眠当场演示
任何心神专注状态,基本上都是催眠的结果

催眠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催眠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催眠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催眠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虽然催眠这一领域目前仍待开垦,但其作为一种医学治疗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司法、教育、体育等实践领域。在学者们看来,催眠治疗是被催眠者自身觉悟的过程,而不是催眠师暗示的过程。催眠最重要的不是控制他人到达某种状态,而是激发人的潜能,改掉坏习惯,克服长期的心因性疾病。

进入别人的梦境,植入新的记忆随着《盗梦空间》的热映,催眠再一次成为热点。

究竟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催眠,它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如何在临床上应用于心理治疗从而有利于大众,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交集吗?又抑或是如何识破利用催眠来达到邪恶目的的犯罪分子?这都是本文试图与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

从骗术走进医学

催眠术曾经被称为麦斯麦术。麦斯麦(F.A.Mesmer 1734-1815)是一位奥地利的医生。他有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式:用一个大橡木桶,里面装上铁屑等,让病人坐在木桶周围,木桶放置在一个幽暗、四面有镜的房间内,室内充满神秘的气氛。麦斯麦本人则身着特殊、奇异的服装。经过这种治疗,很多人都病愈了。

这种治疗方法当时轰动了巴黎,同时引起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的反对。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命令成立一个包括大化学家拉瓦希(A.L. Lavosisier)和美国驻法大使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内的调查委员会。调

查委员会认为病人的痊愈不是由于所谓的麦斯麦说的动物磁流,而是由于病人的“想象”。由于麦斯麦本人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所以在科学界看来,他是一个江湖骗子。他只好被迫离开巴黎,终身没能得到科学界的理解和承认。

犹如冯特将心理学带进实验室从而获得新生一样,将催眠带入科学殿堂的是一个叫詹姆士·布雷德(J.Braid 1795-1860)的人。他被称作是催眠术的创始人。“催眠术(hypnotism)”一词就是由他提出的。他是一位严肃的医学家。1841年一位名叫拉封丹( Fontaine)的人在曼彻斯特公开表演麦斯麦术。布雷德当时在场,开始他指责拉封丹是骗子。但他仔细观察并用针刺被试者,发现被试者并没有产生痛的反应,其他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也使布雷德转而承认这一事实。

催眠课感悟和体会

催眠课感悟和体会

催眠课感悟和体会

通过听课体会到:催眠的本质就是极大地激发和挖掘潜意识的调节功能,开启本性具足的智慧之门的一种技术。潜意识也即佛教所讲的阿赖耶识、含藏识。催眠是运用潜意识中,快乐和痛苦体验这两大基本调节功能,激发人体趋吉、避害,也即是战斗和逃跑这两种本能,它的生理机制就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自主管理,也即自主神经管理系统。

交感、副交感神经拮抗达到平衡,是人的正常状态,失衡就会产生问题。人在正常状态,认知相对清晰,会对外来信息进行分拣,判断,符合既定认知的会被接纳,反之就会排斥。也即批判功能。催眠过程中,批判区会对信息导入产生过滤和分拣,产生抑制作用。

美式催眠的原理,就是利用自主神经的运行机制,运用信息过载的手段,让人产生焦虑的情绪,减低人的既定认知能力,使抑制作用失调,触发趋吉、避害本能,也即战斗、逃跑反应机制,从而打开通往潜意识的绿色通道,产生高暗示性接受状态。

趋吉避害的本能,使人乐于接受快乐体验,拒斥痛苦的感受,所以,可以运用情景联想和替代的潜意识运行原理,用一种快乐的情景唤起另一种快乐情景的体验,并引导强化这种体验,使人产生寻找这种快乐体验的动机和行为,可谓之快乐驱动。

也可运用本来的痛苦情景体验使人产生的逃跑本能,引导进入一种快乐的情景体验之中,并增加这种快乐情景体验的强度,使人产生寻找这种替代性快乐体验的动机和行为。这就像《六祖坛经》中讲的

“对法”,迷者悟度、痴者慧度、乱者定度、苦者乐度、烦恼者菩提度等等。

我们需要学的就是度人,也就是这种导入的技术。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6.第六讲 催眠疗法

6.第六讲  催眠疗法



用含蓄、间接的 语言或行为方式,对 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 生影响。使他人不自 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 行动,或者不加批判 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 信念。

四、暗示性与催眠感受性

(一)暗示性
1、什么是暗示? 2、暗示的种类 3、什么是暗示性?
按目的性: 自然暗示、有意暗示; 按效果分: 积极暗示、消极暗示; 按方式分: 自我暗示、他人暗示。
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内容:
(1)姿势改变(你弯下身去!) 不须强迫就自动弯下身去 (2)闭上眼睛(你的眼皮越来越沉重!) 不须强迫就自动闭上眼睛 (3)手向下垂(你的左手垂下去!) 在10秒钟内左手垂下6英寸 (4)手臂定位(你的右臂无法移动!) 在10秒钟内右手举不到1英寸 (5)手指并拢(你的手指无法分开!) 在10秒钟内手指无法张开 (6)手臂僵硬(你的左臂开始僵硬!) 在10秒钟内手臂弯曲少于2英 寸 (7)两手合拢(你的两手相向合拢!) 在10秒钟内两手合拢6英寸内 (8)口语抑制(你说不出自己的姓名!) 在10秒钟内无法说出自己 的姓名 (9)幻觉现象(你眼前有遗迹一只苍蝇!) 被试挥手试图将之赶走 (10)眼睛失控(你无法支配你的眼睛!) 在10秒钟内睁不开眼睛 (11) 醒后暗示(醒后请坐另一把椅子!) 醒后表现出移动的反应 (12)失忆测验(醒后你将忘记这一切!) 所能记忆的催眠中项目少 于三个

神奇的催眠疗法

神奇的催眠疗法

4、暗示语要有“可行性”,令你心理不会产生矛盾 与抗拒
暗示语的选择,要考虑到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是否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经过努力办不到的事 情,就不要去暗示。
5、现在式时态,说明采取行动 例:我睡得很好,
避免:我将会睡得很好 我可以睡得很好
6、清楚、具体、设定时限 例:我熟睡八小时,避免(例:我熟睡很长时间) 设定结果在一个月内出现
息。
从此以后,只要一把它拴在木桩上,它就认为跑不了了,不管它长成
多大的大象,力气有多大,反正拴在木桩上就是跑不了,不会再去做
任何尝试。
为什么会这样呢?只要大象稍作尝试,就可把木桩拔掉,逃脱木桩的
约束。
(拴在木桩上跑不了) (自卑心理 ) (无法摆脱这个木桩)
消极的暗示
消极的心态 失败的行为
积极暗示
3
2
1
START
李晓鹏
你对催眠的印象?
催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 当你被一则广告产品深深吸引时! • 当你沉浸在一段美妙的音乐当中时! • 当你发呆、全神贯注地阅读时!
人们常对催眠提出疑问
• 催眠是否一种超能力? • 催眠是否可以激发潜能? • 催眠是否可以改善身心? • 催眠能让她/他爱上你吗? • 被催眠是不是失去意识? • 催眠后会不会变成傀儡?
• 一个成功的催眠过程 =配合的受试者 +舒适的环境 +十足的信任 +恰当的诱导方法 +一位成功的催眠师

催眠与暗示疗法

催眠与暗示疗法
精品课件
催眠状态
• 更接近与精神恍惚状态,虽然意识存在,但自发的意志活 动几乎全无,处于万念俱空的心境中。对任何暗示会不加 批判地去接受。
精品课件
催眠深度
精品课件
第一期催眠状态
•一种最浅深度催眠状态 •观念运动(由于观念引起运动,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一观念,即成为自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暗示,
运动加强观念,精神统一便形成,观念运动就会得到加强)
•被暗示性的亢进现象(观念运动通过暗示加以诱导,加强的同时,也越
来越容易施加暗示,出现被暗示性亢进现象,提高到某种程度加以一般化,会出 现一般性的被暗示性亢进)
最佳的催眠状态由此形成
精品课件
第二期催眠状态
•第一期催眠状态完成以后,如果进一步引向深入,一旦出现 了特定的生理反常现象,那么已进入第二期催眠状态。
下暗示,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好恶改变法(进入二期以上的催眠状态,找到某方面偏极的心理矛盾,将之铲除)
精品课件
精神分析与催眠疗法
•一、自我联想与暗示诱导: 自我联想,是精神分析的主要手段以及知识来源。 •方法:让患者安静地坐在安乐椅上,或平卧于床上,分析者 坐在患者的头后面,每天通常一两个小时的会面,医者使其 自由地谈论其所见所想所闻所梦。 •暗示诱导(抗拒力足够大):不需先将患者催眠。只需在提 问时应用暗示性语句。
• 利用法——主要针对爱抱怨和自负的人。以赞成对方的意 见为前提,对于对方的观点表示确信。

催眠治疗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及研究

催眠治疗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及研究

催眠治疗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及研究第一章催眠治疗的概念和来源

催眠治疗是一种通过催眠状态来治疗心理和身体问题的疗法。

催眠状态是指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感到非

常松弛,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师的话语或者其他刺激上。

催眠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的神秘宗

教就存在有对患者进行催眠治疗的记录。17世纪初,医生Albrect von Haller首次描述了催眠状态。19世纪初,法国医生Mesmer发

明了“动物磁气”,即将受治疗者置于恒定的磁场中,以诱导催眠

状态。之后,Braid提出了催眠术的现代定义和实施方法,并将其

命名为“催眠术”。

第二章催眠治疗的原理

催眠治疗的本质是利用暗示和联想来改变患者的行为和想法,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者的暗示,这些暗示可以通

过语言、手势、音乐等多种方式进行。催眠治疗依托于极度放松

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会降低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从而为治

疗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可以更深刻地思考内心想法和自我意识,

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反馈。然而,催眠状态并不是每个

人都可以成功进入的,因此需要催眠师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第三章催眠治疗的应用领域

催眠治疗可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

1.心理健康领域: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症、失眠、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2.疼痛管理领域:帮助患者减轻或者消除身体疼痛,例如手术前的镇痛。

3.成瘾行为治疗领域:帮助戒烟、戒酒、戒毒等成瘾行为的治疗。

4.性问题治疗领域:帮助患者克服性心理问题,例如性压抑、性成瘾等。

催眠治疗在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一些治疗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论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9月第31卷第9期总第412期

催眠的本质及定义

李建伟

摘要: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义催眠

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

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催眠,催眠本质,催眠定义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9-0012-03

The Nature and Def inition of Hypnosis L I J ian w ei.S chool o f M edical H umanities,T ianj in

M edical Univer sity,T ianj in300070,China

Abstract:H y pnosis is a co mplex pheno meno n,is combination of a number o f psy cho log ical

pr ocesses.Definition of hy pnosis is co nfusing w ith its emphasis o n v ario us procedur es and cere monies.T his paper discusses a ppro aches t o defining hypnosis wit h refer ence to three co mpo nents:sug gestio n,t rance,and inductio n.T he paper also o ffers some proposals fo r a definition.

Key Words:hy pnosis,the nature of hy pnosis,the definition of hypnosis

1 导言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包括选择性注意、放松、设置期望以及在期望的基础上,施加暗示。想象也是催眠体验的一个特征。催眠的过程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服从。催眠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催眠引导,能够使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另外一部分就是暗示体验的改变(包括自主运动,幻觉和感觉丧失)。至少现在认为,在暗示性和催眠之间的关系中单独的暗示并不等于催眠。催眠诱导本身通常就是一系列暗示组成,这些暗示强调舒适、放松,而且将被催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内在的体验上。当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时,就会给出暗示。

对于催眠准确的界定,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第一个方面就是从治疗师的角度、从被试的角度,还是需要把两者都考虑在内。另一方面是界定催眠时,暗示性和意识状态的改变,哪一个起到的作用更大。

H eap[1]从催眠师的角度定义催眠,包括了催眠师的行为和意图,而不是从被试的反应和体验。催眠的一部分界定为 催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被称为催眠师,另一方被称为被催眠者。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催眠师通过要求被试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观念和图像,能影响被催眠者的感觉、情感、观念和行为 。这个定义虽然没有精确地描述出催眠师的交流过程,但是能够概括出催眠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个定义,能够描述被试的反应,并进行预测,能够更科学地研究催眠。

对于这样从实践的角度界定催眠也存在着异议。例如,被试在同样的引导下,能够有不同的反应,甚至一些被试根本没有反应。所以,在催眠的界定中,应该包括被试的反应。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 cholog ical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天津 300070Society)的催眠定义加入了被试反应的相关信息。催眠之中,最重要的三个成分就是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下面将分别进行讨论。

2 催眠和暗示性的关系

暗示是一种从催眠师到被催眠者的交流。催眠暗示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包括自动行为,部分功能丧失,记忆扭曲,幻觉和痛觉丧失。开始这些被认为是催眠的魔力。但是同时,有些研究者在没有催眠引导的情况下也报告了同样的反应。这些研究发现了一个公认的结论,催眠之后出现的行为只有在非催眠情况下不会发生才能归于催眠的作用。

在催眠和暗示的相关研究中,催眠和暗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加强的。当对被试施加暗示时,这样的行为也促进了催眠。同样,先诱导催眠产生,再施加暗示,这也对催眠产生相应变化。H ull认为,催眠和正常状态之间的不同在于数量之间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这个理论正确的话,产生催眠特殊效果的是暗示本身,而不是催眠。而催眠的状态只是提高了反应程度。Spanos[2]对催眠的解释更为激进,认为催眠的效果是由于被试的动机、期望和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引起的。

对被试施加想象性的暗示时,甚至没有正规的催眠引导时,这些被试就可能被引导进入一个催眠状态[3]。Nash[4]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当告诉被试一个想象性的经验时,任何的暗示都可能构成催眠引导的一部分。并且把这种解释纳入到催眠的定义中,能够重新科学地解释催眠现象。

总之,催眠和暗示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是有些是可以肯定的,例如,催眠引导本身就可以被称为暗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暗示都是催眠引导。催眠引导对催眠中的暗示有些特殊的作用。被催眠者完全以一种无意识

催眠的本质及定义 李建伟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9月第31卷第9期总第412期

的方式对暗示进行反应。通过恰当的想象,暗示可能被扩大。一些暗示会引起催眠者时间体验和记忆上的改变。并且,催眠暗示能够引发特定的生理反应,尤其儿童易产生无意识生理机能转换。受暗示性可以被可靠地测量,并且在人的一生中是稳定的个人特质。

3 催眠体验和催眠的关系

当催眠师进行催眠诱导时,被试处于精神放松、沉浸于内部体验(如想象、记忆和感觉)且与外界正在进行的事件相分离的状态被称为 催眠体验 ,是进入催眠的一种特征性的表现。大多数被试在催眠的状态能够体会到一种 漂浮感 ,这种状态下会有知觉的改变、思维的改变并进入潜意识。同时,被试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到被催眠师唤醒。一个更为传统的方法是通过被试对不同的暗示反应来推测催眠的 深度 。例如,当被试出现幻觉的时候,为进入深度催眠状态。为了从一个更加实用的角度描述催眠,H eap认为催眠是一种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内在体验,而不是集中于外在环境的一种状态。这种恍惚状态具有一定的 深度 特征,能够被被试主观报告的数字量表或者自我报告的调查问卷所衡量[5]。

但是 催眠体验 的界定仍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仍与被催眠者的主观报告有很强的相关。例如,同样的 催眠体验 反应,有些被试归因于催眠,而有些被试则简单地归结为放松。所以,从单纯的 催眠体验 来确定是不是进入催眠,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4 催眠引导和催眠的关系

催眠引导有三种方式,即自发性的、引导式的、自我催眠。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受到期望的强烈影响。进行催眠的情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适宜的情景当中,被试会对催眠师的行为、自己的体验,以及他们与催眠师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期望。催眠引导有很多标准程序,但目的都是使患者放松,并鼓励被催眠者将其意识聚焦于内在。Baiber认为催眠引导只不过是起到一个仪式的作用。H ilgard则认为催眠引导起到了增强被催眠者以分离的方式对暗示进行反应的可能性。

Spieg el[6]对于催眠引导采用了一种更为实用性的方法 催眠引导特征测验(H ypnotic Induction Pr o file,H IP),既能对催眠完成引导,也能测量被试的催眠敏感性。H IP能够在完成的过程中和被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会因为直接暗示的失败导致被试的受挫感。通过施加H IP显示,大概有75%的被试具有催眠敏感性,这与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结果相似。

需要澄清的是,对于催眠引导本身而言,是不会产生分离性精神障碍的[7]。催眠虽然能够产生分离症状,如自动书写,但是这些只针对催眠敏感性高的被试。Leavitt指出,催眠暗示并不能创造出新的子人格,而只是能够把已经存在的子人格表现出来。病人所患的各种精神症状和催眠引起的各种反应既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异。

5 结语

综上可见,催眠的定义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从催眠的理论和操作来界定催眠有很大的区别[8]。并且有很多学者对于美国心理学协会(APA)2003年的催眠定义也有很多异议[9],认为其过分强调了想象在催眠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想象是催眠的主要过程,进而在催眠体验中也起了错误的引导。在APA2003年的催眠定义中,忽略了 催眠 这个词在引导及其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在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和催眠反应性上的差异,但是在催眠的专业领域,关于催眠引导导致的个体反应差异仍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通过对各种催眠感受性量表的反应性之间的研究并没有能够促进催眠在理论上和操作上的进步。有许多研究也认为,催眠只是一个特殊的状态,和清醒的状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10]。

对于催眠的理解及定义,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例如,瞬间催眠是进入催眠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以前催眠定义中没有反映出来。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当一个人从事一个非常专注的任务时,也能产生这种状态。有许多文献也概括了在病理状态下的瞬间催眠状态,例如转换障碍、分离障碍和急性应激状态。催眠的定义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区分。

催眠的定义也能够包含催眠体验的必要的标准,包括注意力完全集中,想象性的分离和催眠暗示性。在对催眠的理解中,要区分催眠和治疗之间的关系。单独的催眠不具有治疗的作用,但是当进入催眠状态时,能够使心理治疗的策略得到加强。催眠可以被用于不同的治疗方法之中,包括精神动力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不同的被试对于催眠和暗示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如欲解释这种变化,必须能够准确地测量这种变化的存在。催眠敏感性的分数能够预测在认知重建的治疗中取得积极效果的反应。在临床当中,可以把评估催眠敏感性作为临床应用的一部分。

(本文系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基金项目 催眠减轻晚期病人疼痛对照研究 的成果,项目编号:2008ky38)

参考文献

[1] Heap M,Dryden W.Hypn oth erapy a han dbook[M].Philadelphia,

USA:Open U nivers ity Pres s,1991:1-2.

[2] Spanos N P.H ypnotic b ehavior:A social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

tion of amnesia,analgesia,and tr ance logic [J].Beh avior and Brain

Sciences,1986,9:449-467.

[3] H ilgard E R,T art C T.Responsivenes s to su gg estions follow ing

wakin g and imagination instruction s and follow ing indu ction of hyp n osis[J].J ournal of Abnormal Ps ychology,1966,71:196-208. [4] Nas h M R.Th 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 t Wh en C rafting Defini

tions:S cien ce and S cien tis m Are not th e Same T hing[J].Interna tional J ou rnal of Clinical and Ex perim ental H ypnosis,2005(53):265

-280.(下转第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