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飞一对一教案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完整版目录编写说明 (8)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8)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9)1.阅读 (9)2.习作 (10)3.口语交际 (12)4.综合性学习 (13)6.快乐读书吧 (15)7.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15)三、教学目标 (15)(一)识字与写字 (15)(二)阅读 (15)(三)习作 (16)(四)口语交际 (16)(五)综合性学习 (16)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16)1.识字写字 (16)2.阅读 (16)3.习作 (17)4.口语交际 (17)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18)第一单元 (19)单元说明 (19)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9)1古诗三首 (20)教材解析 (21)教学目标 (22)教学建议 (22)2 燕子 (25)教材解析 (26)教学目标 (26)教学建议 (26)教学资源 (29)教学设计举例 (31)3 荷花 (33)教材解析 (34)教学目标 (34)教学建议 (34)4* 昆虫备忘录 (37)教材解析 (38)教学目标 (38)教学建议 (38)口语交际 (39)春游去哪儿玩 (40)教学目标 (40)教学建议 (40)习作 (41)我的植物朋友 (42)教材解析 (42)教学目标 (42)教学建议 (42)语文园地 (43)教材解析 (44)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44)第二单元 (46)单元说明 (47)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48)5 守株待兔 (48)教材解析 (49)教学目标 (49)教学建议 (49)6 陶罐和铁罐 (51)教材解析 (52)教学目标 (52)教学建议 (52)教材解析 (56)教学目标 (56)教学建议 (56)教学资源 (59)8* 池子与河流 (60)教材解析 (61)教学目标 (61)教学建议 (61)口语交际 (62)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63)教学目标 (63)教学建议 (63)习作 (64)看图画,写一写 (65)教学目标 (65)教学建议 (65)语文园地 (66)教材解析 (67)教学建议 (67)教学资源 (69)快乐读书吧 (71)教材解析 (72)教学目标 (72)教学建议 (73)第三单元 (77)单元说明 (78)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79)9 古诗三首 (79)教材解析 (80)教学目标 (81)教学建议 (81)教学资源 (83)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 (84)教材解析 (86)教学目标 (86)教学建议 (86)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 (89)11 赵州桥 (89)教材解析 (90)教学目标 (90)教学建议 (90)教学资源 (93)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94)教材解析 (95)教学目标 (95)教学建议 (95)教学资源 (96)综合性学习 (97)中华传统节日 (98)活动目标 (98)活动建议 (99)语文园地 (102)教材解析 (103)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03)教学资源 (105)教学设计举例 (107)第四单元 (109)单元说明 (110)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11)13 花钟 (111)教材解析 (112)教学目标 (112)教学建议 (112)教学设计举例 (115)14 蜜蜂 (117)教材解析 (118)教学目标 (118)教学建议 (119)教学设计举例 (121)15* 小虾 (124)教材解析 (124)教学目标 (124)教学建议 (124)习作 (126)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126)教学目标 (126)教学建议 (126)语文园地 (128)教材解析 (128)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28)第五单元 (130)单元说明 (130)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31)16 小真的长头发 (132)教材解析 (132)教学目标 (132)教学建议 (132)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135)教材解析 (135)教学目标 (135)教学建议 (135)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136)教学目标 (137)教学建议 (137)习作例文与习作 (139)教材解析 (139)教学目标 (139)教学建议 (139)第六单元 (142)单元说明 (142)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42)18 童年的水墨画 (144)教材解析 (144)教学目标 (144)教学建议 (145)教学资源 (147)19 剃头大师 (149)教材解析 (149)教学目标 (149)20 肥皂泡 (153)教材解析 (153)教学目标 (154)教学建议 (154)21* 我不能失信 (157)教材解析 (157)教学目标 (157)教学建议 (157)习作 (158)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159)教材解析 (159)教学目标 (159)教学建议 (159)语文园地 (161)教材解析 (161)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61)教学资源 (163)第七单元 (164)单元说明 (164)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65)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166)教材解析 (166)教学目标 (166)教学建议 (167)23 海底世界 (170)教学目标 (170)教学建议 (170)24 火烧云 (174)教材解析 (174)教学目标 (174)教学建议 (175)口语交际 (178)劝告 (178)教学目标 (178)教学建议 (178)教学设计举例 (179)习作 (181)国宝大熊猫 (181)教学目标 (181)教学建议 (181)语文园地 (183)教材解析 (183)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83)教学资源 (185)第八单元 (186)单元说明 (186)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87)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188)教材解读 (188)教学目标 (189)教学建议 (189)26* 方帽子店 (192)教材解析 (192)教学目标 (192)教学建议 (193)27 漏 (195)教材解析 (195)教学目标 (196)教学设计举例 (198)28* 枣核 (201)教材解析 (201)教学目标 (201)教学建议 (201)教学设计举例 (202)口语交际 (205)趣味故事会 (205)教材解析 (205)教学目标 (205)教学建议 (205)习作 (207)这样想象真有趣 (207)教学目标 (207)教学建议 (207)语文园地 (209)教材解析 (209)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209)附录 (211)识字音序表 (212)写字音序表 (214)编写说明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一家教教案(二次函数)

一对一家教教案(二次函数)

1对1辅导教案学生学校年级九年级教师授课日期12月1日授课时段9:00~11:0课题二次函数重点难点重点:⑴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⑵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确定其最值;⑶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⑷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难点:⑴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利用函数的性质进行决策.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一.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小结与复习二. 重点、难点:1. 重点:⑴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⑵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确定其最值;⑶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⑷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2. 难点:⑴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利用函数的性质进行决策.三. 知识梳理:1. 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图象特征二次函数:如果,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通过配方可写成,它的图象是以直线为对称轴,以为顶点的一条抛物线.2. 二次函数的性质值函数的图象及性质>0 ⑴开口向上,并且向上无限伸展;⑵当x=时,函数有最小值;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0 ⑴开口向下,并且向下无限伸展;⑵当x=时,函数有最大值;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3.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抛物线可由抛物线平移得到. 由于平移时,抛物线上所有的点的移动规律都相同,所以只需研究其顶点移动的情况. 因此有关抛物线的平移问题,需要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来讨论.4. 、、及的符号与图象的关系⑴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0. 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⑵a、b→决定抛物线的对称轴的位置:a、b同号,对称轴(<0=在y轴的左侧;a、b异号,对称轴(>0)在y轴的右侧.⑶c→决定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此时点的横坐标x=0)的位置:c>0,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c=0,抛物线经过原点;c<0,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⑷b2-4ac→决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①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②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③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5.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二次函数一般需要三个独立的条件,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设法:⑴设一般形式:(a≠0);⑵设顶点形式:(a≠0);⑶设交点式:(a≠0).6. 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选准变量,建立好二次函数模型,同时还要注意符合实际情景.【典型例题】例 1. 二次函数y=-x2+2x-1通过向(左、右)平移个单位,再向___________(上、下)平移个单位,便可得到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分析:y=-x2+2x-1的顶点为(3,2),y=-x2的顶点为(0,0),因此可以根据顶点坐标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解:y=-x2+2x-1=-(x-3)2+2,∴把二次函数y=-x2+2x-1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便得到y=-x2的图象.例2.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则下列5个代数式:ab,ac,a-b+c,b2-4ac,2a+b中,值大于0的个数有()A. 5B. 4C. 3D. 2解析:∵抛物线开口向上,∴a>0.∵对称轴在y轴左侧,∴a,b同号.又a>0,∴b>0.∵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c﹤O. ∴ab>0,ac﹤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b2-4ac>0.∵对称轴x=-=-1,∴b=2a. ∴2a+b﹥0当x=-1时,y=a-b+c﹤0. ∴选C.例3. 如图,抛物线y=-x2+2(m+1)x+m+3与x轴交于A、B两点,且OA:OB=3:1,则m的值为()A. -B. 0C. -或0 D. 1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点到原点的距离即线段的长度应区分开,当点A在原点右侧时,x A=OA;当点A在原点左侧时,x A+OA=0(注:点A在x轴上).解:设OB=x,则OA=3x(x﹥0),则B(-x,0),A(3x,0).∵-x,3x是方程-x2+2(m+1)x+m+3=0的根,∴-x+3x=2(m+1),-x·3x=-m-3.解得m1=0,m2=-.又∵x﹥0,∴m=-不合题意.∴m=0,因此选B.例4. 已知二次函数y=mx2+(m-1)x+m-1有最小值为0,求m的值.分析:二次函数y=ax2+bx+c有最大(小)值a﹤0(a>0).解:∵二次函数y=mx2+(m-1)x+m+1有最小值为0,∴即解得m=1.例5. 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m+6)x2+2(m-1)x+(m+1)的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分析: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应注意m+6≠0这个条件.解:∵二次函数y=(m+6)x2+2(m-l)x+(m+1)的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m≤-且m≠-6.例6. 如图所示,有一条双向公路隧道,其横断面由抛物线和矩形ABCO的三边组成,隧道的最大高度为4. 9m,AB=10m,BC=2. 4m. 现把隧道的横断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有一辆高为4m,宽为2m的装有集装箱的汽车要通过隧道.问: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汽车的右侧离开隧道右壁多少米才不至于碰隧道顶部?(抛物线部分为隧道顶部,AO、BC为壁)分析:由已知条件知,抛物线经过原点O(0,0)、C(10,0),顶点的纵坐标为(4. 9-2. 4)=2. 5. 由此可求出抛物线的关系式,要想使汽车的顶部不碰到隧道的顶部,看y=4-2. 4=1. 6时,求出x的值.解:由已知条件知,该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为=5,纵坐标为4. 9-2. 4=2. 5,C点坐标为(0,0),∴设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a(x-5)2+2. 5.把(0,0)或(10,0)代入上式,得0=25a+2. 5. 解得a=-.∴y=-(x-5)2+2. 5.当y=4-2. 4=1. 6时,1. 6=-(x-5)2+2. 5.解得x1=8,x2=2(不合题意,舍去).∴x=8,∴OC-x=10-8=2(米).故汽车离开右壁至少2米,才不会碰到顶部.点拨: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时,要注意(1)顶点纵坐标是(4. 9-2. 4)而不是4. 9;(2)求出的x=2是汽车的右侧离开隧道右壁的距离(因为该隧道是双向的,因此会出现两种情况),若改为“汽车离开隧道壁多少米才不至于碰隧道顶部”,则x1=2,x2=8都合题意.例7. 今年夏季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水灾,空军某部奉命赶赴灾区空投物资。

“一对一”每次授课讲义1

“一对一”每次授课讲义1

飞扬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第 1 阶段第 1 次课教师:刘老师学生:______ 时间:_2014____年__1__月__23__日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1、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心理特点等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粗略复习金属及金属材料一章内容3、重点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应用(中考必考内容)4、重点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验证(中考必考内容)5、3和4内容广度和深度根据学生基础灵活机动调整。

6、金属化学性质和活动性顺序会在选择题中出现(2或3分)、在简答或计算题中出现占8至10分二、授课内容:1、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化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对化学任课老师评价、与同学父母相处情况、兴趣爱好、化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中考的期望值等基本情况,初步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制定合理高效的辅导计划提供依据。

与学生共同探讨学生自己的现状和化学学科的特点规律,穿插讲述以前辅导的成功案例,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内动力,鼓起干劲,为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2、中考知识点的回顾与剖析(此次按中上学生水平准备的授课内容,偏多些,根据学生情况随时灵活调整)(1)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包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现象等(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背诵和应用,判断金属是否与酸、盐溶液反应。

3、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提高应用知识能力。

教材课后题2、4、5、7点拨中考化学(荣德基初中系列)辅导用书P31 选择题3、4、5、6 。

P33 考点三例1考点四例1 。

往年中考有关金属性质的试题,通过做题让学生感觉到中考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神秘和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共准备4个题目,根据情况确定做题数量)1.(3分)(2013•滨州)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作合理解释的是()①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容易燃烧,说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②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活动性强③用硫酸铜、石灰水配置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④尽管金属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界中,仅有少数金属(银、铂、金)以单质形式存在.A .①②B .①③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2.(2分)(2013•菏泽)现有等质量X,Y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X>Y B.相对原子的质量:X>YC.金属活动性:X>Y D.消耗硫酸的质量:X>YA、根据图象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B、根据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可知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分析;C、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消耗的硫酸的质量.解:A、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两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X>Y,正确;B、X、Y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X>Y,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Y>X,故说法错误;C、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相同时间内Y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X,可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故说法错误;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X >Y,故说法正确;故选BC.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即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越快;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据此结合图象细心分析解答.3.(8分)(2013•东营)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1)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铁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2)铝、铁、铜是我们生产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金属.如图1所示用品中,利用热性的是A,延展性的是BC(填字母序号).(3)铜也容易生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空气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4)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般来说,合金的熔点低于任何一种组成金属的熔点.下表是一些金属的熔点数据.金属铜锌锡铅铋镉熔点/℃1083 419.6 231.9 327.5 271.3 320.9①铅铅锡合金中某种金属的质量分数与合金的熔点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其中横坐标是锡的质量分数;当合金熔点最低时,合金中铅与锡的质量比为2:3.②保险丝由铋、铅、锡、镉组成,其熔点约为B.[来源:学。

1对1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详解

1对1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详解

1对1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详解很多咨询老师说,咱们学校的课程没有特色,老师上课没有特色,服务没有特色,那么在这里我想说一下,什么是培训学校的课程,培训学校的老师应该如何做?培训学校的课程是公立学校的复述吗?是回锅肉吗?不是!培训学校老师的课程定位:就是学校课堂的精加工,叫第二次课堂。

就拿高中学习举例,很多学校高一,高二就跟开飞机似的把新课全学完了,整个高三都在用来复习。

三年的教学计划,两年搞完,在内容一定的情况下,时间压缩了,那么公立学校的老师的势必上课节奏快了,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这样的节奏的,他们上课开始听不懂了,每天的功课多得要命,消化的时间也没有了。

到了高三,成绩好的孩子确实在复习了,可是基础薄弱的你还在学新的知识。

两年赶下来的课程能有多细致可想而知,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歪歪扭扭,知识点零零散散,他们只是把教材走了个粗加工的过程,如果家长非要等到孩子到了高三的时候再来精加工,额哦~ 高一高二的粗加工的知识也快忘得一干二净了,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学校在学习,知识学得比较粗糙的时候,那么周末就应该出来补了,因为培训学校的老师老师的课程是第二次课堂,也就是对知识进行的精加工。

那我们的老师是如何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的啊?精加工包括对知识点的梳理。

结合我平时的教案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旧知,我们的课程一定比公立学校的学习慢一节课的,不会跑到学校的前面的,如果跑到学校前面去了,孩子回到学校还会认真听吗?那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在你这里补了,越不知道怎么回去听课了。

除了暑假寒假的衔接班会讲在前面,平时的查漏补缺在公立学校的后面,给孩子做好学习巩固,对知识的精加工首先有一个复习旧知的过程,复习旧知不是把公立学校老师讲过的知识重复一遍,而是帮助孩子树立本章本节的知识点,找准重难点,把我考点。

我们都知道有些孩子做题慢,看到题联想不起是哪个语法点,或者哪个数学定理,因为他的大脑里面的知识点比较乱,自己做题要思考很长时间,那题肯定都答不完。

物理一对一教学教案模板

物理一对一教学教案模板

---物理一对一教学教案模板一、课程信息1. 课程名称:物理一对一辅导2. 学生姓名:__________3. 学生年级:__________4. 课程时间:__________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__________(具体知识点)。

- 过程与方法:通过__________(具体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版本:__________2. 教材章节:__________3. 教材内容:__________4. 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三、学情分析1. 学生基础:__________2. 学习态度:__________3. 学习习惯:__________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实际案例引入新课内容。

-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 实例分析:__________- 知识点二: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 实例分析:__________- 知识点三: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 实例分析:__________3. 互动练习- 设计问题:__________- 学生解答:__________- 教师点评:__________4.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 实验注意事项:__________ - 实验结果分析:__________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学生反馈: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__________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__________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__________2. 学生反馈:__________3. 教学改进措施:__________---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以上模板中的空白部分。

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初三物理动态电路及机械运动基础) (2)

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初三物理动态电路及机械运动基础) (2)
3.如图13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1的示数;A2的示数
将;电压表示数。(填“变大”、“变小”、“不变”)
4.如图14所示,当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1的示数;A2的示数
将;电压表示数。(填“变大”、“变小”、“不变”)
机械运动基础
1.机械运动的概念
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②学会用“动态”的观点,把电路常规化,从而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弄清电压表所测的电压。
③理清机械运动的运动状态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内容
动态电路
1.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物理任课教师:伍老师授课时间:2012年3月30日
姓名
卢建衡
年级:初三
教学课题
动态电路及机械运动基础
阶段
基础()提高(√)强化()
课时计划
第(2)次课
教学
目标
“动态电路”及“机械运动基础”提高课:

初中物理一对一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一对一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一对一教案模板第1篇: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

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

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一对一培训--3A课后辅导教案

一对一培训--3A课后辅导教案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3A课后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年级
课时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健身私教一对一第一课教案

健身私教一对一第一课教案

健身私教一对一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员的身体状况和健身目标。

2.介绍基本的健身器械和动作。

3.教授正确的训练姿势和呼吸方法。

4.培养学员的健身意识和自律性。

二、教学内容。

1.学员身体状况测评。

a.测量身高、体重、体脂率等基本指标。

b.了解学员的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

c.听取学员的健身目标和需求。

2.基本健身器械介绍。

a.哑铃、杠铃、引体向上器、有氧器械等。

b.介绍器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基本健身动作教学。

a.引体向上、深蹲、卧推等基本动作。

b.重点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呼吸方法指导。

a.讲解在健身训练中正确的呼吸方法。

b.引导学员在训练中注意呼吸和姿势的配合。

5.健身意识培养。

a.讲解健身的重要性和益处。

b.鼓励学员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自律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员身体状况测评和健身目标了解。

2.正确的健身器械使用方法和基本动作要领。

3.呼吸方法在训练中的重要性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结合实际操作。

2.示范引导学员正确的动作和姿势。

3.针对学员的身体状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五、教学过程。

1.学员身体状况测评。

a.测量身高、体重、体脂率等基本指标。

b.了解学员的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

c.听取学员的健身目标和需求。

2.基本健身器械介绍。

a.哑铃、杠铃、引体向上器、有氧器械等。

b.介绍器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基本健身动作教学。

a.引体向上、深蹲、卧推等基本动作。

b.重点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呼吸方法指导。

a.讲解在健身训练中正确的呼吸方法。

b.引导学员在训练中注意呼吸和姿势的配合。

5.健身意识培养。

a.讲解健身的重要性和益处。

b.鼓励学员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自律性。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员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身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健身器械和动作,并且了解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健身意识。

希望学员能够在今后的健身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健康和完美的身体。

八年级物理一对一教(学)案-(3)

八年级物理一对一教(学)案-(3)

个性化教育辅导教案年级八年级性别女总课时30 第 5、6 课课题 2.1和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5.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重点难点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课堂教学过程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过程一声音的高低-----音调频率: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1.声音的高低叫做。

2.振动的快慢常用振动的次数——来表示,其单位是。

3.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反之,越。

4.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的高低。

用波形比较频率由图可知,频率的高低表现为在相同时间波的个数的多少。

波的个数多,频率高,波的个数少,频率低。

注意:( l )音调的高低是指声音的粗细,不是指声音的响与不响,也不是指声音的大小.例如:在音乐中,同一音阶中1、2 、3 、4 、5 、6 、7 音调逐渐升高。

( 2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都相同.(3)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当往开水瓶中倒水的时候,为什么根据声音就知道瓶中水是否满?因为如果声音的音调低,则表示振动的频率低,瓶中空气柱较长(也就是瓶中的水柱较短),水还未灌满;如果声音的音调高,则表示水将灌满二声音的强弱-----响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1.声音的叫做响度。

2.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4.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有关。

用波形比较振幅由图可知,响度的大小表现为振幅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三声音的品质-----音色1.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色,称为。

送教上门网课教案模板范文

送教上门网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对象(年级)年级(班级)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点、技能点。

2. 教学难点: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和迁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试题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二、新课讲授1. 教师按照教学计划,通过PPT、教学视频等形式,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

3.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三、课堂互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四、巩固练习1. 教师通过在线测试题、课堂练习等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拓展知识面。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时间1. 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

2. 课堂互动时间:约30分钟。

3. 课后作业时间:约20分钟。

八、注意事项1. 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3课飞呀飞演唱《一对好朋友》教案

第3课飞呀飞演唱《一对好朋友》教案
-掌握歌曲《一对好朋友》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准确、流畅地演唱。
-理解歌曲表达的主题,感受友谊的温暖和欢乐氛围。
-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高、音长、音色等,并能运用到歌唱实践中。
举例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主旋律,确保学生能准确地唱出每个音,如歌曲中的长音、跳音等。
-通过对歌词的解读,让学生理解歌曲传递的友谊主题,关注歌词中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歌曲《一对好朋友》的旋律和节奏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合唱过程中,音准和节奏的协调统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说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讲授歌曲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解释复杂的音乐概念,如八分音符、附点音符等。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难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练习和指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分组合作演唱,让学生学会倾听、配合,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与合作。
4.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尊重,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美好情感,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第3课飞呀飞演唱《一对好朋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课本三年级下册第3课《飞呀飞》,主要围绕歌曲《一对好朋友》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了解歌曲的主题,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友谊和欢乐氛围。
3.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如音高、音长、音色等,并能运用到歌唱实践中。

《第三课 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2015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课 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2015八年级全一册

《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 深入理解人际关系吸引的基本原理;2. 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3.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人际关系质量。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相关文献:学生需阅读至少两篇关于人际关系吸引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并写出简短的阅读总结,包括研究方法、发现和结论。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如何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展开讨论。

讨论内容应包括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尊重他人、自我表达等方面。

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讨论报告,报告中需包含小组讨论的要点和结论。

3. 实践应用:学生需选择一个实际的人际关系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演练,如与朋友的争吵如何解决、如何与新认识的人建立联系等。

学生需记录演练过程和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提交的阅读总结、讨论报告和实践应用记录需真实、客观,不得虚构;3. 讨论报告和实践应用记录需包含具体案例和实施过程,具有可操作性;4.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逾期不候。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阅读总结的深度、讨论报告的逻辑性和实践性、实践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分数;2. 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改进;2. 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了解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质量。

同时,通过评价和反馈环节,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方案《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深入理解人际关系吸引的原理;2. 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3.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心态;4.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

一对一导学案高二下学期期中复习(11)

一对一导学案高二下学期期中复习(11)

高二下学期期中复习精准诊查课首沟通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学校学习进度,询问了解只是掌握程度。

知识导图一、电磁感应二、交变电流1、交变电流的定义2、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和变化规律3、交变电流的物理量课首小测1.电阻R、电容器C与一线圈连成闭合回路,条形磁铁静止于线圈的正上方,N极朝下,如图9-1-23所示,现使磁铁开始下落,在N极接近线圈上端的过程中,流过R的电流方向和电容器极板的带电情况是( )A.从a到b,上极板带正电 B.从a到b,下极板带正电C.从b到a,上极板带正电 D.从b到a,下极板带正电【题型】单选题【知识点】电磁感应【参考答案】D2.实验室有一个旧的学生直流电源,输出端的符号模糊不清,无法分辨正负极.某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判断电源两极的方法.在桌面上放一个小磁针,在小磁针东面放一个螺线管,如图9-1-14所示,闭合开关后,小磁针指南的一端向东偏转.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电源A端是正极,在电源内电流由A流向BB.电源B端是正极,在电源内电流由A流向BC.电源A端是正极,在电源内电流由B流向AD.电源B端是正极,在电源内电流由B流向A【题型】单选题【知识点】电磁感应【参考答案】B3.(2014年衡阳一模)直导线ab放在如图9-1-15所示的水平导体框架上,构成一个闭合回路.长直导线cd 和框架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且cd和ab平行,当cd中通有电流时,发现ab向左滑动.关于cd中的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肯定在增大,不论电流是什么方向B.电流肯定在减小,不论电流是什么方向C.电流大小恒定,方向由c到dD.电流大小恒定,方向由d到c【题型】单选题【知识点】电磁感应【参考答案】B【解析】ab向左滑动,说明通过回路的磁通量在减小,通过回路的磁感应强度在减弱,通过cd的电流在减小,与电流方向无关.4.如图9-1-16是某电磁冲击钻的原理图,若突然发现钻头M向右运动,则可能是( )A.开关S闭合瞬间B.开关S由闭合到断开的瞬间C.开关S已经是闭合的,变阻器滑片P向左迅速滑动D.开关S已经是闭合的,变阻器滑片P向右迅速滑动【题型】多项选择题题【知识点】楞次定律【参考答案】AC5.如图9-2-10所示,MN、PQ为两条平行的水平放置的金属导轨,左端接有定值电阻R,金属棒ab斜放在两导轨之间,与导轨接触良好,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设金属棒与两导轨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L,金属棒与导轨间夹角为60°,以速度v 水平向右匀速运动,不计导轨和棒的电阻,则流过金属棒中的电流为( )A .I =BLv R B .I =3BLv 2R C .I =BLv 2R D .I =3BLv3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参考答案】B【解析】(1)导体棒匀速运动,所以平均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于瞬间感应电动势的大小.(2)题中L 的有效长度为3L 2,故E =Bv 3L 2.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 =3BLv2R.6.(2013年安徽模拟考)如图9-2-18所示,多匝电感线圈L 的电阻不计,两个电阻的阻值都是R ,电键S 原来打开,通过电源的电流I 0=E2R,合上电键,线圈中有自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将( )A .有阻碍电流的作用,最后电流由I 0减小到零B .有阻碍电流的作用,最后电流小于I 0C .有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因而电流I 0保持不变D .有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但最后电流还是增大到2I 0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自感现象与涡流【参考答案】D7.某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穿过它的磁通量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用图表示,则( )A.t1和t2时刻,穿过线圈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B.t2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C.t3时刻,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零D.t4时刻,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达最大值【题型】多项选择题题【知识点】交流电图象【参考答案】CD8、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内匀速转动过程中,线框输出的交流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36 2 VB.交流电压的最大值为36 2 V,频率为0.25 HzC.2 s末线框平面垂直于磁场,通过线框的磁通量最大D.1 s末线框平面垂直于磁场,通过线框的磁通量变化最快【题型】单选题【知识点】交流电图象【参考答案】B互动导学知识梳理导学一:电磁感应知识点讲解1:电磁感应现象1.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________时,电路中有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参考答案]变化电流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表述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内做______________运动.表述2: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切割磁感线发生变化3.能量转化发生电磁感应现象时,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______.【参考答案】电能例题1.(2014北京市一模)如图所示的情况中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如图甲所示,导体AB顺着磁感线运动B.如图乙所示,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C.如图丙所示,小螺线管A插入大螺线管B中不动,开关S一直接通时D.如图丙所示,小螺线管A插入大螺线管B中不动,开关S一直接通,当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题型】多项选择题题【知识点】电磁感应【参考答案】BD。

一对一辅导学案3.2

一对一辅导学案3.2
例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例8.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T31
车次
T32
北京

杭州
自北京
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
特快
特快
15:50
0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 实践活动——掷一掷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  实践活动——掷一掷

实践活动——掷一掷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在愉悦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乐趣。

学习重点:进一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2-12这些和出现可能性大小与他们可以拆成的1-6中两个数字和的对数多少有关。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探究、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0-51页,用红笔将疑惑点批注在本页上;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0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1)列举两组1-6数字组成的和。

a 一起掷两个骰子,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b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和可能有1和13吗?为什么?(2)探究2-12这些和出现可能性大小。

小组每人一起掷两个骰子一次,一次报出得到的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如下:(3)你发现了哪些数可能出现最多呢?(4)这些和数分别是由两个骰子上的哪些点数组成的?请用数的分解形式写出来。

(5)在各个和数的组成中,你有什么发现?想到了什么?(6)全班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那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3、从掷骰子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三、当堂检测:1.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设计了一个促销活动:凡是在商场购物满68元的顾客,可以参加掷骰子有奖活动。

下面有两个方案,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理由。

方案一:掷出的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 2 3 4 5 6 5 4 3 2 1 奖品价格(元)方案二:掷出的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6 5 4 3 2 1 2 3 4 5 6 奖品价格(元)四、整理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条短边的距离是cm.
例5.如图,在△ABC中,∠ACB=90°,D是BC的中点,DE⊥BC,CE//AD,若AC=2,CE=4,则四边形ACEB的周长为。
例6. ABCD中,已知点A(﹣1,0),B(2,0),D(0,1).则点C的坐标为.
例7.如图,在▱ABCD中,AD=2,AB=4,∠A=30°,以点A为圆心,AD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E,连接CE,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结果保留π).
教学科目数学
授课老师牟京华
学生谢宇飞
档案序号
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
课时统计:第(3)课共(2)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2月27日
教学
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
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知识梳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定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来表示.
A.18°B.36°C.72°D.144°
例3.如果 ABCD的周长为28cm,且AB:BC=2∶5,那么AB=cm,BC=cm,
CD=cm,DC=cm.
变式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BC、CD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x+3),(x-4)和
16,则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例4.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的长分别为20cm,16cm,两条长边的距离是8cm,则
例8.如图, ABCD的顶点B在矩形AEFC的边EF上,点B与点E、F不重合.若△ACD的面积为3,则图中的阴影部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为.
【综合运用】
例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在AD、BC边上,且AE=CF.
求证:(1)△ABE≌△CDF;
(2)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例9.已知:如图,在 ABCD中,点F在AB的延长线上,且BF=AB,连接FD,交BC于点E.
(1)说明△DCE≌△FBE的理由;
(2)若EC=3,求AD的长.
例10.如图,点G、E、F分别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D、DC和BC上,DG=DC,CE=CF,点P是射线GC上一点,连接FP,EP.求证:FP=EP.
课后
作业
得分:()
课后小结
本节课知识传授完成情况:完全能接受□部分能接受□不能接受□
5.一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基础练习】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与∠B的度数之比为4:5,∠A=,
∠B=,∠C=,∠D=。
变式1.在 ABCD中,∠A= ,则∠B=度,∠C=度,∠D=度.
变式2.如果 ABCD中,∠A—∠B=24度,则∠A=度,∠B=度,∠C=度,
∠D=度.
例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4∠A,则∠C=()
学生的接受程度:很积极□比较积极□一般□不积极□
学生上次的作业完成情况:数量%完成质量:优□良□中□
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
备注
核查时间
教研组长核查
教学主管核查
3.平行四边形的三个要素:,,。
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邻角。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互相()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