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合集下载

新批评

新批评

诗“既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并非作 者的(诗一诞生,它就和作者分离了,它 走向世界,作者对它再也不能赋予意图或 施加控制了)。” ——威姆萨特 比尔兹利
感受谬误
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 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 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 向。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 找。
新批评的反讽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反讽举例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 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 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红楼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悖论
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 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 效果。 钱钟书《宋诗选注》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
四、对新批评的批评
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 照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 实的参照物。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新批评学派

新批评学派
架。文学的知识是具体的丰富的和完整的,它为世界重新赋予肌体。
2、语言的特性决定着文学的特性。
语言的功能分为科学性与情感性两种,科学的语言是单义的透明的,文学的
语言是多义的不透明的。
3、文学语言和结构的根本特性是:“含混”、“张力”、“自否”、“反讽”。
含混: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重性。(燕卜荪)
第八章新批评学派
第一节新批评的历史轨迹
一、新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四十年代,并逐渐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霸主。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二、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
第一代理论家——新批评学派的奠基者:
(美)艾略特,以写诗出名,代表作是《荒原》、《圣林》、《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论诗与诗人》等。
韦姆塞特认为,语言的描述意思与情感意思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作品的描述内容才可能正确认识它的感情内容。读者的感受则与作品的内容与好坏都无必然联系,不能成为批评对象。
3、对世界的研究:认为文学是自足的,世界没有资格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
4、对作品的研究:把文学批评分为两大类:外在批评和内在批评。内在批
评又称文体批评,把作品视为唯一可靠的依据,是通过分析作品的自身结构去解释和评价它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性只存在于作品之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只能是作品。
二、批评的范研究、对情节、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概括和解释都不是文学批评,它们是“意释邪说”,违背了文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新批评认为只有一种批评是文学性的,即对作品结构的研究。
三、批评的方法:
1、科学性与客观性:
张力:语言的意思是内涵和外延的总和,外延是明意,内涵是暗意。(退特)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 文学作品是封闭的独立自足存在 • “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 “对艺术技法的研究无疑属于批评……高明
的批评家不会满足于堆砌一个个零散的技 法,因为这些技法预示着更大的问题。批 评家思考的是为什么诗要通过技法来竭力 和散文相区别,它所表达的同时也是散文 无法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a
10
6.5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时窗外啼鸟的声音把我从双重的梦中唤醒了,而我的眼中还闪烁
着那不可逼视、翠绿的光,耳边还缭绕着那动人的吟唱。

做梦总有个来由吧。是什么时候、什么回忆、什么所想,使
我做了这么一个翠绿的梦?我想不出来了。
a
8
6.3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1、文学家的位置
针对浪漫主义对个人的过分突出和现代派
对传统的一味否定,认为诗人必须具备历史感

(7)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
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
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8)“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的呆住了。

(9)“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
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
吗?

(10)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一遍地唱
• 诗歌语言的特征是悖论
• 悖论把“已经黯淡的熟悉世界放在了新
的光线之下”
• 反讽:语境的外部压力加上语言内部自身的
压力,使诗歌在新的层面上达到了动态的平 衡。
• 悖论”是指“表面荒谬实际真实”的陈述,
“反讽”则指“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之间相
互对立”;即“悖论似是而非,反讽是口是 心非”。
a

美国新批评介绍

美国新批评介绍

美国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新批评”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他提出的非个性论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他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包括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的文学本体论和结构-肌质论,由瑞恰兹提出的语境理论。

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对于结构-肌质论,兰色姆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

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

新批评派在诗歌批评当中的常用术语包括.反讽.张力.隐喻。

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的意义含混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它以往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当中由词的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互依托的关系,诗歌的张力来自于词的全部外延与内涵所表现的各种意义的统一。

而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

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反讽——表示所说的话语所 表示所说的话语所 反讽 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 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 在文学作品中, 在文学作品中,反讽是由于 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 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 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反讽可以体现在诸多 层面,词语反讽、 层面,词语反讽、结 构反讽、戏剧反讽、 构反讽、戏剧反讽、 命运反讽等。 命运反讽等。
马萨乔:油画《失乐园》 马萨乔:油画《失乐园》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客 以种种理由摒弃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 体,以种种理由摒弃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 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 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 作品加以细读分析。 作品加以细读分析。 不足:有着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 不足:有着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 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 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文本中心 主义最终导致新批评派在经历辉煌后, 主义最终导致新批评派在经历辉煌后,不可避 免地衰落下去。 免地衰落下去。
布鲁克斯认为,悖论不 布鲁克斯认为, 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 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 而且是文学结构上的特 征,特别是诗的结构上 的特征。他宣称: 的特征。他宣称:“诗 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 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 语言。 语言。”
悖论与反讽
悖论与反讽 P110
悖论——修辞学中的一个修 修辞学中的一个修 悖论 辞格, 辞格,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 上真实的陈述。 上真实的陈述。 诗人在创作中,有意对语言 诗人在创作中, 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 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用暴 力扭曲词语的原意使之变形, 力扭曲词语的原意使之变形, 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甚至 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 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 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在 之相互作用、相互碰撞, 结构安排上也是如此。 结构安排上也是如此。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2.3语境理论
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语 境理论。早在20年代,瑞恰兹就开始谈到这个问题, 而在1936年出版的《修辞哲学》一书中则系统地阐述 了这个问题。
瑞恰兹认为,语境对于理解词汇的内在含义十分 重要。他对语境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传统的理解 上,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 的联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6.3.3 文学批评的标准——“外部权威”
艾略特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文学有机整体性 的原则出发,提出批评的标准应当是“外部权威”,
即 文学传统。这也就是他所谓的古典主义的批评原则。
把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作为批评的标准,那么在 批评文学作品时,首先就应当审视它是否遵循传统。 其次,批评要以事实为基础。
兰色姆进一步展开他的“构架一肌质”理论,指 出,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他还以此为标准把 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相区别。他认为,科学论文只有 构架,即使有细节描写,即有肌质,那也只是附属于 构架的,不能与构架分立。诗的根本特征则在于肌质 与构架的分立,而且肌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文学 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
6.3.2 “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承继T·E·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 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 首先,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 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 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能获得对他的客观 评价。 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本体论批评呢? 第一种理解是强调诗(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 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 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 当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 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 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兰色姆对于本体论批评还有第二种理解:他认为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艾略特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不仅继承了西方文 艺理论的这一优良传统,像许多西方文艺理论家一 样,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 以极其开阔的视野审视文学,把从古到今的一切文学 作品都看成是一个大体系,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 显然是对传统的有机整体观点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 他又进一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这一有机整体,使 他的有机整体观充满了辩证法。
瑞恰兹对传统的语境概念的拓展主要在两个方向 上进行。
首先从共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就可以 扩大到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 切事情。
其次从历时性的角度加以拓展,那么语境则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这组事件包括我们选来作为原 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6.2.4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
6.3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6.3.1 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艾略特明确提出了一种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这种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并不在个别作品,而是着眼 于整个文学。
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尽一个有机整体,同 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他 认为,作品的各组成部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 是一种有机的组合。
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是它的文学特性、想象和 语言三者的结合,它的意义不仅涉及到它的语法结构 和逻辑结构,而且也涉及到对它的联想。
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的看法,总的来说,瑞恰兹是 把语义分析方法与心理学方法融合在一起,既对语言、 思想与所指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又充 分揭示作家的心理以及读者的心理对于作品意义的影 响。然而这往往又使瑞恰兹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就其理论的主导倾向而言,他主张的是一种内在的批 评,然而当他引入心理学因素,尤其是把读者的联想 意义引进作品意义的时候,他的内在的批评也就受到 了挑战,他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系 统的基本观点也就露出了破绽。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英美新批评的影响。 • 在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的文 学研究中,程度不同地留下了新批评的理论或 方法的踪迹; • 新批评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中国现代诗的 创作和批评,都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 但中国学人却对新批评的‚细读‛有不同程度 地误解。 • 瑞恰兹先后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任教,讲授‚英文‛、‚西洋小说‛、‚文学 批评‛、‚诗歌‛、‚戏剧‛等课程。 • 燕卜荪 1937 ~ 1940 年在西南联大、 1947 ~ 1952 在北大任教,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赵瑞 蕻等人都曾受教于燕卜荪。
钱锺书《宋诗选注》: 细读分析的典范
• 《宋诗选注》虽然用的是中国传统的 选本加注释的模式,但钱锺书的注释 则是依照新批评的细读方式,把诗歌 的读解和欣赏建立在语义分析的基础 上。对细读分析的创造性的发展。
• 注释一般都是对字句读音、含义的说 明,解释则多取字词的字典义。钱锺 书的注释则关注字句在整首诗中的意 义,特别是字句的隐含义、言外义。
典故与双重语境理论
• 典故即具有双重甚至多重语境的词语。
• 典故的语义既与文本语境有关,又与另一文本的 语境或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语境有关。 • 双重语境给文本的词语或句子赋予了两种以上的 语义,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基本方式和思路之一。
• 举例:杜甫悼亡诗《哭李尚书》:‚风雨嗟何及, 江湖涕泫然‛。《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 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 新批评追求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可操作性。 • 瑞恰兹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应用科学‛;
• 燕卜荪表示要做‚分析性的批评家‛而反对‚欣 赏性的批评家‛。 • 怎样进行语义分析 ?新批评提出一套术语 (观 念),并有相应的理论和操作方法来规范语义分 析的思路和程序。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新批评"讲稿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 )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首先,韦勒克把文学研究的焦点归结为作品本 身。“起因谬说”,重视“文学性”(P121)
其次,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作品结构理论。 (P122)
新批评派的主要观点
1.他们从象征派的美学观点出发,把作品看成独立 的、客观的象征物,是与外界绝缘的自给自足的有 机体,称为“有机形式主义”; 2.他们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批评的任务是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探究各个部 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隐秘的关系,称为“字义分 析”。 象征主义为他们提供了美学理论,字义分析是他们 进行评论的具体方法。
复义的性质和作用
(一)复义的性质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它表明一个词可以具有几种不同的意义,有几种意义相 互关联,有几种意义之间相辅相成,也有几种意义结合起来 使该词表达出一种关系或者一个过程。 其次,复义还包含了这样一种理解,即所有的词语都一个多重 意义的整体。 (二)复义的作用: 燕卜荪认为复义是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基本手段。复义的运 用可以使作品的内容更为丰富,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因此复义的作用构成了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 理论
维姆萨特的“新批评”理论: 第一,提出了“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说。 第二,提出文学作品具有“具体普遍性”结构 的理论。 第三,对隐喻机制作了细致分析。 再次,隐喻要强调的东西是复杂的,不可一概 而论 。 最后,维姆萨特还强调隐喻离不开语境。
韦勒克的作品结构理论

不足之处
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
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文本中心
主义
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
基本特征: 1,语义分析方法—细读法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符号与记号) 2,对心理学问题的重视--引入读者心理的研究 艺术的价值在于冲动的满足—冲动平衡论(艺术家与 读者) 3,内在的批评—关注文学内部组织结构(诗歌 的语言、文字分析、语词的多义性等)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西方文艺理论 资料

西方文艺理论 资料

1 【1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概况直觉主义是20 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n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一、直觉主义:柏格森 1 .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 ,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 .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评价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 说的差别: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优点: 1 。

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 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 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意识流优缺点:优点:用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讲稿]新批评语义学(修辞学)

[讲稿]新批评语义学(修辞学)

新批评:语义学、修辞学结构:张力论意象、比喻、象征反讽戏仿结构:张力论张力:tension (extension – intension)诗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

既倚重内涵,又倚重外延,也就是说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有概念的明晰性,忽视外延将导致晦涩和结构散乱。

(有的诗不要外延,只靠暗示,结果是什么也不指。

有的诗太明白,完全无暗示,也不是好诗)兰色姆物质诗意象派,塞满感官印象柏拉图诗纯理诗,训诲诗玄学诗把感觉与思想结合起来,兼顾内涵与外延的张力约翰邓恩《临别莫伤悲》因此,我俩合一个灵魂,虽然离开,却还没有造成裂痕,而是像黄金展成金箔,薄如空气。

叶芝《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现在我萎缩成真理意象,image, icon比喻与象征的区别:比喻的两造之间的关系是“异中之同”,本体和喻体之间多少总有一点相同之处。

而象征的两造之间往往没有相似点,它们主要靠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联想来联结。

比如十字架象征上帝,这是由于中间有一段典故形成的联想,它们没有相似之处。

另外,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

一个“意象”可以转换成比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份。

比喻。

分析举隅:钱钟书与张爱玲钱钟书,以虚写实:沈太太的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岖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的谋杀案的线索……(《围城》)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袜,漏空白皮鞋显露出深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围城》)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围城》)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

(《写在人生边上》)一般的比喻,大都借用离叙述主体较远较间接的事物来形容描述眼前的具体实景,用自然、抽象、虚拟来比喻人工、具体和实在。

外国文学之瑞恰慈的语义学批评【新祥旭考研辅导】

外国文学之瑞恰慈的语义学批评【新祥旭考研辅导】

艾·阿·瑞恰慈的语义学批评瑞恰兹首次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并借助心理学研究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方法。

①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⑴语义分析方法是语义学批评的一个突出特征。

为了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瑞恰兹提出了“细读法”的具体阅读方法,通过对诗歌详细的阅读,结合诗评中出现的误读,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以便找到误读的原因所在。

“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语义学批评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

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进行寻找的,在文学批评中引进心理学方法是一种可贵的尝试,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定会打上读者和作者的心理印记,因此借助心理学手段是必要的。

⑶语义学批评是一种内在批评。

瑞恰兹主要研究文学内部组织结构,如诗歌语言文字分析和语词的多义性等问题,并集中研究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性质,这一从作者到作品的转移对新批评派的基本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文学作品的意义关键在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⑴语词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语词一方面要与我们所要表述的思想相联系,另一方面则要与社会和心理的因素相关。

⑵思想和所指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⑶语词与所指客体之间则存在一种转嫁关系,也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两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直接或必然的联系。

⑷文学作品是文学特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结合,其意义不仅涉及到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也涉及到对它的联想。

文学作品的句子和语词所唤起意义是相对稳定的,而文学作品的联想所换气的意义则是不稳定的,因为前者的语法规则逻辑是相对稳定的,而后者由于不同人的主体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联想意义也就因人而异。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历史条件和心境状态下所联想的意义也有区别。

⑸把握作品的意义要从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把握入手。

如果批评家和读者能够从隐含在作品中的作家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着手,准确而不加歪曲的把握就能完全了解作品的意义。

浅读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

浅读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

浅读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刘琳摘要: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纷呈,观点不一。

俄国形式主義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独据文本阵营,专注于对文学形式的研究,从文本的不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将作者、读者、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等文本之外的东西拒于门外,给19世纪后半期严重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的批评界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也为文学批评家打开一个新的视界。

可以说,这是三个都与“文本”有关且以此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关键词: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开风气之先,提出对于文本研究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学性。

作为该流派的核心概念,文学性确定了形式主义批评的研究对象和文学的独立自主性。

代表人物之一的雅各布森在他的《语言学与诗学》中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雅各布森从语言角度着手,研究文学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挖掘文学性这一基本特征。

雅各布森认为,一般的话语行为发生在相似性和延续性之间,一切语言符号系统便可以因此具有类似语言学上的隐喻(相似性、选择性)和转喻(延续性、组合性)两个极。

受此启发,他提出,文学作品也可以用这两极来归类。

如现实主义作品侧重表现人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此转喻结构占主导地位,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作品的外指性减弱,内指性加强,所以隐喻结构处于支配地位。

更进一步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隐喻性更强,日常语言则主要是转喻性的。

显然,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陷。

被人指责最多的就是过分拔高“文学性”和技法的重要性,完全排除所谓文学之外的因素,对形式的理解过于狭隘和偏执。

如托洛茨基就认为语言只可能是手段,不会是目的,任何语言的使用其目的都外在于语言;巴赫金也批评了雅各布森有关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的二元论,认为这种区分既说不清楚又自相矛盾。

而另一方面,也有理论家为其辩护。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费希对形式主义做了解构主义式的重新界定,认为形式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还蕴含了一种对个人,对群体,对理性,对实践,甚至对政治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7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瑞恰兹、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007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0073、细读法(1)这是布鲁克斯的细读法。

(2)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3)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4)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0074、I•A•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的特征:(1)语义分析方法。

①瑞恰兹提出的“细读法”,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

②“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2)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

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进行寻找的。

(3)是一种内在批评。

瑞恰兹主要研究文学内部组织结构,这一从作者到作品的转移对新批评派的基本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0075、文学作品的意义:(1)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关键在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因果关系。

(2)思想和所指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3)文学作品是文学特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结合,其意义不仅涉及到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也涉及到对它的联想。

文学作品的句子和语词所唤起意义是相对稳定的,而文学作品的联想所唤起的意义则是不稳定的。

(4)把握作品的意义要从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把握入手。

如果批评家和读者能够从隐含在作品中的作家的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着手,就能准确而不加歪曲的把握就能完全了解作品的意义。

0076、语境理论:(1)语境理论是瑞恰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境对于词汇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十分重要。

(2)传统语境是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所处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上下文决定了该词句段的意义。

(3)瑞恰兹对传统语境理论的扩展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共时性角度进行拓展,其次从历时性角度进行扩展。

他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所缺失的部分,一个词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由它所处的语境决定的。

(4)复义的新修辞学:①由于一个词在文本中总要承担几个不同的角色,就会产生复义现象。

瑞恰兹认为复义现象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

②而区别真假复义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语境的检验。

0077、瑞恰兹概括出文学语言的特征包括:(1)文学语言是文学家对事物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2)文学语言是对读者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

(3)文学语言希望在读者那里引起情感效果。

(4)评价:不过,该论述仅从文学内部因素来认识文学本质而忽略了外部因素,大大削弱了他理论的力量。

0078、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本质区别:(1)科学语言使用的是符号,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客体相对应;诗歌语言使用的是记号,记号没有相对应的客体。

(2)科学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而诗歌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上的情感语言。

(3)科学语言的陈述必须具有可验证性,而诗歌语言是一种“拟陈述”,是不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陈述,具有非真非假性。

0079、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论:(1)艺术传达与艺术价值是瑞恰兹文学理论的两大支柱。

(2)艺术传达:①人类传达信息活动的最高形式就是艺术,艺术的形式是不可或缺的。

②艺术传达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们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结构。

(3)艺术价值:①瑞恰兹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

②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家身上,互相干扰的对立冲动在作家身上能结构成为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并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现实性。

③艺术能使普通人也能接受这种经验,冲动的平衡主要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来实现的。

④艺术价值又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艺术经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0080、T•S•艾略特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1)文学作品有机整体观不在一部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所有的文学作品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文学批评也应该从作品与该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评价。

(3)从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机组合,因此批评家在解释和评论该作品时,只有对构成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作品整体进行联系才能获得正确客观的解释。

(4)艾略特文学有机整体观是对传统有机整体观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这一有机整体,使有机整体观充满了辩证色彩。

0081、艾略特的其他理论观点:(1)“客观对应物”:他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要表达某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

(2)论玄学诗:艾略特通过对17世纪初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再评价,提出了文学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

(3)评价:艾略特论玄学诗的观点对后来的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批评派甚至将玄学诗派视为英诗创作的最高峰。

0082、简述韦勒克关于“起因谬说”的种类:(1)把文学作品看成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从而主张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研究。

(2)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

(3)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中探索文学的起因。

(4)以“时代精神”来解释文学。

0083、有机整体论①在新批评理论家的眼里, 一首诗不仅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天地,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里把诗定义为“某种经验的错综复杂而又辩证有序的调和”。

③诗的本质就是矛盾的调和,在保持动态平衡这点上,诗歌与戏剧是类同的,内在的矛盾冲突深深织进了两者的肌体,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

④因此,读者接受一首诗应当对其多种意义整体地把握,诗歌需要细致的感受而不宜妄加说明。

0084、约翰•克娄•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是什么?(1)1934年,兰色姆将哲学上的本体论概念引入文学批评之中,提出“本体论批评”的口号,亦即后来的新批评派的批评。

(2)文学本体论:①兰色姆认为,批评应当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

②“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

③本体论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做客观科学的研究。

④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3)关于“本体论批评”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认为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六种方法应当被剔除。

二是认为诗歌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的“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诗歌的本体性就在于它与“本原世界”的联系。

(4)评价:但这两种理解并不吻合还存在着矛盾。

不过,兰色姆主要倾向于第一种理解。

这一理论对后来新批评派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他们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客体就出自于兰色姆的观点。

0085、论玄学派诗:(1)兰色姆认为玄学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玄学诗具有理性内容,是真实的,但又不是历史或者科学意义上的真实。

二是玄学诗包含感性内容,感性与理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感性与理性密切结合这一观点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核心观点之一。

(3)兰色姆还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玄学诗,认为诗人为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采取了许多修辞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0086、英美新批评及其主要观点(1)英美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50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2)不过,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一:以兰色姆为主体的文学本体论。

他们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4)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二:兰色姆的结构—肌质论。

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

所谓结构就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诗中具体事物和形象就是的肌质。

二者就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5)新批评主要观点之三:瑞恰兹提出的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0087、构架—肌质理论:(1)为了将本体论批评具体化,兰色姆提出了“构架—肌质”理论来具体说明他的本体论批评。

(2)所谓“构架”,就是诗歌内容的逻辑陈述,即诗歌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

(3)所谓“肌质”,就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

(4)二者之间的关系:①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构架是分立的。

②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肌质才是诗歌的本质和精华。

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

④构架的作用在于与肌质相互干扰,作品的魅力就在这种干扰中产生。

⑤构架是对实在的逻辑陈述,而肌质又是一种内容的秩序,这与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当。

(5)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实际上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论,将肌质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本质和精华,显然是一个错误,他割裂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也陷入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误区。

0088、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什么?(1)艾略特继承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