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那树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那树word教案(1)
第三单元《比较·探究那树》(第2课时)教案一、赏析探究,深入学习课文。
1、揣摩下列语句的深层含义。
(多媒体展示或投影)(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2)①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
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③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④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⑤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
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第①句:在危机中有点庆幸的意味。
第②句:那一片清阴很诗意,很美好,但在两个“喃喃”中,其次是在滚滚“黄尘”和“愤怒”的喇叭里,人物对于历史和对于自然景观的麻木心态却跃然纸上。
第③句:说是一辆车撞上了树,出一车祸,人死了,于是“宣判那树要偿命”。
这句话暗含着嘲讽,因为前面说,这辆车是“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又是“以七十英里的速度”,而且是“对准树干撞去”。
这责任,显然在驾驶者。
而交通专家却“宣判”要树偿命。
这里表面上的逻辑是人命关天,而实质上,树是绝对无辜的,宣判树的死刑,是没有道理的。
九(下)北师大版_那树
课题:那树课型:比较.探究课时:2课时一棵树,一段史——《那树》教学设计(2课时)课前预习:浏览课文3-5遍:1、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棵树?2、尝试:把文中的那树换成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读后会有什么感受?相关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那树形象。
2.探究作者写作主旨。
3.初步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评价任务:1、能够把握那树形象,明确作者写作主旨。
2、能够借鉴作者构思之巧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十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在加快,科技在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侵吞着大自然。
温室效应,南极冰川的融化,原始森林的锐减,沙漠的肆虐,流感,雾霾,……大自然在向人类发出严正警告。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王鼎钧他没有漠然视之,而是拿起笔,抒写他内心的忧思:人,人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二、自主学习、检查预习各找2、3位同学回答预习要求1、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棵树?2、尝试:把文中的那树换成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读后会有什么感受?评价只要有一点点扣题即予肯定三、仔细研读文本,整体把握那树的形象1、有“那树”时,我们享受着怎样的福荫?为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炎热夏日为人纳凉;孩子在树下唱歌;情侣在树下止步;在树旁按插站牌为行人提供方便;在树下摆摊卖水果……2、无“那树”时,人们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路灯变得更加明亮了,道路畅通无阻了,道路周道如砥了。
可同时,没有了鸟鸣,没有了绿荫,没有了孩子的欢笑声。
3、作者想通过那棵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应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那树》教案北师大版
那树【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引领受戮,倒坍,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应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3.揣摩关键与其的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同时正确理解文章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难点:(1)关键词句的揣摩及研读;(2)体会作者写“蚂蚁王国”的用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小组内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理清思路,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
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
如第6段开头有“但是”一词表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
语文《那树》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语文《那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树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感知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树木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主题。
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树木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以‘那树’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树木的感情。
”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的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体验与树木共成长的喜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那树》课件1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引领受戮,倒坍,周道如 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应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 性。 3、揣摩关键与其的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 悯、激愤的情感。
整体感知
王鼎钧,1925年生,笔名方以直, 山东人,现旅居美国。著有散文集《开
放的人生》《海水天涯中国人》《左心
大树已进入老年,但仍有坚实的身躯
泥泞的马路 特 殊 的 环 境
几处老式平房
一片破败、荒凉景象,远离现代文明
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 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 对 人 类 有 功 德
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
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 扩张荫庇的面积,滋润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 更多的福利。
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预知自己命运,
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表现一种爱心。 (大树品格、价值与遭遇的对比;作者对树的肯定与专 家的否定对比)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 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 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 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
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
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 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 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 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房漩涡》《昨天的云》等15种及小说、 评论多种。
泥泞( nìng ) 屹立( yì ) 饥蝗( huáng ) 默契( qì )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二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比较 探究《那树》第二课时课件 北师大版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 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 绿着生,绿着死。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 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 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 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 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 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 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 老态,但是坚固稳定•••••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 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 焰火一样繁密。
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 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 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裂黑 的潮 纹湿 那 ,的 的 像皮 确 生层 是 铁上 一 铸, 株 就有 坚 的隆 固 模起 的 样的 大 。筋 树 和, 纵霉
••••••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 孩子。只有那树屹然不动,连一片叶子也 不落下。那一蓬蓬死者。树离根,根 离土,树即毁灭。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 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 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 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 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 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 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 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 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 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 除,被连根拔起。
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那树》学案2
《那树》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
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学法引导本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需要反复阅读和认真揣摩、品味。
既要把它当做语文材料来看待,学习它的遣词造句、精妙构思,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看待,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由于本文思想深刻,感情含蓄,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而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因此要注意把握情感分寸。
(三)审美鉴赏含蓄隽永的语言美。
本文作者对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
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
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
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含蓄地揭示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地思想。
而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使场面更是充满悲壮的气氛,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地体现。
(四)重点难点突破1、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析]设计此题,意在训练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2、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析]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加深认识,体会作者选材、谋篇的匠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6三棵树教案 北师大版
三棵树【教学目标】1.掌握“郁郁寡欢、登堂入室、夷为平地、残垣”等生字词的注音及释义。
2.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难点:文章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白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苏童的内心世界吧!二、检查预习1.为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以下五个问题可采取教师提问或将问题投影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方式逐一解决。
1.教师提问: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明确:“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作者是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教师提问: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教师提问: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明确: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
(从“我没有树”,变成我有了自己的树。
这棵树是有点可怜的。
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
从这种可怜的抒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
)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文字:“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
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我也有了树,我一下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教师提问: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作家用抒情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激动。
强烈的抒情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激动。
“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
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那树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那树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这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那树》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内容说明:《那树》是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
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引领受戮,倒坍,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应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3.揣摩关键与其的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同时正确理解文章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难点:(1)关键词句的揣摩及研读;(2)体会作者写“蚂蚁王国”的用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小组内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
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
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
如第6段开头有“但是”一词表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
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
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四、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
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①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
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②树周围的环境变迁: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再接着是来了第一辆汽车,再后来是新式公寓。
在这里,树是街道的历史,城市生活变迁的见证。
③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插一炷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在这里,树的价值既是见证历史的,又是生机蓬勃的。
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但是”是全文文脉的根本的转折。
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
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
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也表
现了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此段并品味、辨析。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
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绿着生”。
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不是一般的描写,而是带着痛苦情感的暗喻。
在这种煽情的描写中,引起了读者黑暗的、悲痛的感觉:“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
”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赏析探究,深入学习课文。
1.揣摩下列语句的深层含义。
(多媒体展示或投影)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①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
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③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④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⑤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
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第①句:在危机中有点庆幸的意味。
第②句:那一片清阴很诗意,很美好,但在两个“喃喃”中,其次是在滚滚“黄尘”和“愤怒”的喇叭里,人物对于历史和对于自然景观的麻木心态却跃然纸上。
第③句:说是一辆车撞上了树,出一车祸,人死了,于是“宣判那树要偿命”。
这句话暗含着嘲讽,因为前面说,这辆车是“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又是“以七十英里的速度”,而且是“对准树干撞去”。
这责任,显然在驾驶者。
而交通专家却“宣判”要树偿命。
这里表面上的逻辑是人命关天,而实质上,树是绝对无辜的,宣判树的死刑,是没有道理的。
第④句:也是反语,一种悲凉的讽刺。
第⑤句:作者对城市人的讽刺,还在继续。
交通解决了,破坏和屠杀随之被忘却。
“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天下太平,万事大吉。
这是反语。
因为树所代表的是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象征的是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
这是什么样的代价啊!可是没有人感到这个昂贵的代价,这才真正是悲惨。
教师总结:以上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
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赏析探究,比较阅读《那树》与《三棵树》。
提问: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城市的现代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一命题,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朗读《那树》全文,背诵3-9段。
摘抄文中精美、隽永的语句,有能力的学生可尝试像“词句品味积累”那样略作点评。